祖传的狗不理包子为什么没有人吃了?倒闭的原因是什么?
祖传的狗不理包子为什么没有人吃了?倒闭了?原因很简单。狗不理包子的良心让“狗”吃了,所以没有人吃了,倒闭了。
祖传的狗不理包子为什么没有人吃了?倒闭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一定要给一个原因,那就是贵。一笼猪肉包子一般就是八九块钱,但是狗不理可以卖一百,其他的甚至有两三百的。
狗不理包子它的市场主要就是在国内。说得更详细一点其实就在北京、天津一带,但它本身也并不是一种奢侈品。你想想市场上一块钱两块钱一个的包子到了店里面十几二十块钱一个有多少人会去吃呀。
食品是一种生活的必需品,老百姓对于生活物质比如说柴米油盐最关心的问题就是价格。当然,现在经济水平提上来了,生活质量也好了,大家也比较关注商品质量的问题。但是作为一种常见的生活中最普遍的食物,狗不理包子和其他平常人家小店里面的包子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吗?完全没有。
除了北京,天津,你在其他地方还见过狗不理包子店吗?几乎没有吧。那么对于这样一个受众面基本上很小的包子把价格卖得这么贵,那么你就失去了很大的市场。不管是在天津还是在北京,一般当地人的日常生活都不会去专门的吃狗不理包子。
前两天到天津去了一下,早餐是在酒店旁边的一个包子店吃的,我一个人吃了两个包子,是那种比较大的比较长的肉包,加上一碗豆腐脑,一个煎鸡蛋,总共不到十块钱,我吃得非常饱。并且上午是干体力活,到了中午那会儿都不觉得饿。如果是换成狗不理的那种小包子,那么我一餐的食量至少在八个到十个,也就是100块钱左右。这个消费水平在北京也不是说普通大众能够当成日常消费来消费的起的吧。
这样的产品你要想走高端路线,那么你就必定会失去低端市场这个庞大的用户群体。高端路线相对来说它的客户群体是非常小的一部分人。但是作为食品,包子也不像其他奢侈品一样一个就能够赚几千几万的利润。在天津,如果有外地的朋友来啦!那么那种有钱人肯定会带着客人去吃一次天津的特产狗不理包子,不管这个朋友来几次人家仅仅会带着去吃一次。因为包子只是作为一种小吃,不可能经常都带着去吃吧。
要把产品打造成奢侈品,打造成高端产品。那么相信这店铺不管是选址还是装修都必须要上档次吧。高昂的成本和包子不多的利润肯定是不成正比的。亏本那也就是在所难免的事。狗不理包子要想重塑昔日的辉煌,只有走大众线路这一条路,上流社会是支撑不起这么一个庞大的市场的。
静下心来学学人家肯德鸡,同样只是很普通的食物,为什么人家就可能把分店开到全世界去,狗不理包子本身名气是有的,但不要因为太贪心把自己玩坏了。
祖传的狗不理包子为什么没有人吃了?倒闭的原因是什么?
天津狗不理包子在历史上是天津麻花一样是一大品牌,但是它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大潮,但价格上质量上都不能适应市场经济规律,而且从名字也应该改革,狗都不理的包子,不倒闭才怪呢!
祖传的狗不理包子为什么没有人吃了?倒闭的原因是什么?
作为一个杠精,之前为了抬杠特意去狗不理总店看了一下。猪肉包是6元一个,鉴于猪肉如今的价格,外面的包子也差不多快两块一个了。好像狗不理也不是特离谱?
以饭量来说,一般人吃个三两,12个包子。72块钱,在商业街,地方特产的因素下,旅游一顿饭72,其实也不是多大罪过。
当然口碑问题,在网络传播中是极端化的,好的越好,坏的越坏。往往会夸大其词,这是一个微小的原因。
在天津本地口碑则是狗不理从一个人人吃得起的平价小吃,变成了一个高大上宰客酒楼。
问十个天津人,九个没吃过狗不理,且自豪。剩下一个吃过的,基本都是三公消费去的。现在限制三公以后,就只有十成十的没吃过且自豪的本地人了。
当然狗不理的问题,也要另说。也是其他传统美食需要注意的。
包子,不是不能卖6块钱一个,有本事你卖60一个也没事。关键就是这些传统美食名店的经营者没本事,他们只是靠资源和渠道拿下了经营权,而不是能力,还在搞建国前的资本主义套路,而不会搞21世纪的资本主义套路。
21世纪的资本套路,不讲究商品本身价值,你要在其他地方找补回来。
这点上,我一向佩服海底捞。海底捞当初去重庆开店,被多少多少人嘲笑。结果人家一样火,这是因为去海底捞的,压根不是为了火锅味道去的,是为了就餐体验。海底捞是用它已经近乎过度的服务,来找补自己的溢价。
西贝是另一个集大成者,装修,服务,摆盘,透明厨房等等。
软件的服务,硬件的环境,狗不理都不行。
服务上,老国企的作风,不缺客源(曾经),北方服务员的弊病三合一。去狗不理就餐,服务员人均牛展。花钱连个笑脸都看不见,我去个头。
装修环境上,狗不理还是走老中式,宫廷风。就差雇个老太太演慈禧在旁边端盘子了。这风格,中老年人喜欢,但他们吃6块钱的包子,是觉得亏的。而对溢价接受度高的年轻人,不喜欢你这一套。
最后一层,就是包装上。你吹了多少年的慈禧老佛爷喜欢,都不如当年冯巩春晚上一句十八个褶管用。饭店门口放个音响播快板,更实属下策,还不如叫肖战穿个大褂微博上来段《学叫卖》:吃包,吃包,包儿刚蒸得。
这层面上我建议学习日料体系,比如天妇罗这个玩意,天津人民可太亲切了,什么万物皆可天妇罗,天津人民瞅一眼:你是不知道嘛叫大饼卷一切啊。
可惜炸串还在街边普惠大众,人家天妇罗早就仙人遍地,接待元首了。
什么原因?就是包装的好。
为了拯救退市的狗不理包子,你得成为偶像。
找个中年大叔,唏嘘胡茬透露着人生沧桑。
或者花甲老人,宣称做包子40年。要不就来个年轻美女,曾学艺法餐,意餐,后来受到家乡感召做包子之类的。
包仙,包圣,包王,包鬼什么的,先吹起来。
客人一进门,就看到偶像的超大人像,跟玩魔兽第一次进暴风城一样震撼。
看着大师亲手给你做包子,就连剥蒜都是由学了五年的一级蒜师现场剥的。
你就是这包子别人吃完,6块钱一个他还会嫌贵吗?
祖传的狗不理包子为什么没有人吃了?倒闭的原因是什么?
早年间,天津狗不理的包子,就如同老北京的煎灌肠、豆汁儿、卤煮火烧一样,都是街面上贩夫走卒们的家常便饭。换句话说就是:普通的门脸儿、低廉的价格、普通大众的最爱。
现如今呢?似乎名气和豪华同步才符合老字号的身份。于是,狗不理的身价也就从一个“使唤丫头”转变成了一个衣着华丽的“宫廷贵妇”。
门脸儿富丽堂皇了,里面的包子岂能还是个下里巴人的价格?于是,狗不理包子的价格也就自然跟着水涨船高了。结果,本来是大众饭食的包子,摇身一变就变成了有钱人才吃的起的“特色佳肴”。原来吃顿狗不理,不过是打打牙祭。现在吃顿狗不理,则似乎成了“改善生活”了!
门脸儿高大上,包子的价格也自然变成了“贵族”。可馅儿的味道呢?我敢说,近年来凡是吃过狗不理包子的人,都会留下这么一个印象:宰人、难吃,徒有虚名!
包子卖的不是脸面,不是牌子,卖的是味道,是馅儿。如果经营者不把精力用在味道上,而只是一味的把“字号”当做盈利点,时间长了,吃过的人都不再是回头客了,您说,它还能干的长吗?!
祖传的狗不理包子为什么没有人吃了?倒闭的原因是什么?
这个问题我曾经多次跟朋友聊起。我们很多名吃,当初成名一般都是有其特殊背景的,狗不理就是非常典型的。过去,人们生活条件差,肚里没油水,能吃上一顿包子本就很美,狗不理包子做工好,用料考究,热腾腾端上来咬一口,满嘴流油,相当美,如果是穷人别人请吃,就更觉这包子人间难得,吃完一定念念不忘。而且中国人爱显摆,吃过,就会到处说,人家狗不理包子如何如何,一定会用上他能想到的最好的夸赞之词。久而久之,狗不理名声大噪。
但是,时代在发展,随着改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多样性越来越强,好吃的东西太多了,而且肚里油水过剩了,人们都在想着健康、减肥了,对满嘴流油的东西喜欢的人自然就少了,有钱的都不吃了,没钱的吃不起,小孩们又感觉肯德基麦当劳比狗不理包子不是一个档次没几个去吃,自然风光不再。
自身来讲,时代在发展,传统餐饮转型升级创新本就很难,加之现在原材料也不如原来了,饲料猪大棚菜肯定不如原来土猪肉大地无化肥菜做出来的包子香。
需求少了,质量下降了,没有新鲜感,价格蹭蹭涨,谁吃?不倒闭就不应该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