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现在需要你义务去修水利设施,你会去吗?为什么?
如果真让你去义乌修水库你去吗?不要假如。
假如现在需要你义务去修水利设施,你会去吗?为什么?
首先,我的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不会去。
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我没时间,我现在每一天时间都用在养家糊口这方面了,为了能多挣一块钱,我不惜一切地加班,哪里还有其他时间去义务修水利设施。
第二:我不够高尚,古时候包括现在,有许多伟人,他们为了能够造福后代,牺牲了很多,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我做不到,因为我觉得我去出卖劳动,就应该获得相应的报仇,这样我才能后顾无忧。
第三,修的水利设施跟我关系可能不大,虽然说水利设施一般都是有利于民的,但我比较俗气,于民有利,与我关系不大的工程,我做不到义务去干,还是那句话,我去可以得给工钱,而且不能太低。
第四,水利设施建造好了后,我不能免费试用,用的时候极有可能会被收费,我义务造的东西最后却赚我自己的钱,这不划算。
大概就是这些理由吧!义务这种活动,我有时候会去参加,前提是我很闲,的确想帮别人做点什么,比如去养老院义务帮老人洗洗衣服,打扫一下卫生等等,花一天时间就能完成。
假如现在需要你义务去修水利设施,你会去吗?为什么?
义务去修水利设施,都是集体劳动时代糊弄农民的事。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了,谁还义务去修水利设施。个人没那个义务,国家也不会强制。
我父母都是老农民,说起那时候农民的苦真是滔滔不绝。每到冬季农闲时节,公社都会组织农民集中到一村或一地,进行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和农田水利建设。工具自己带,被褥自己带,食物自己带。睡觉的地方上边也不给安排,没地方的,找个桥洞挤几个人就睡觉。没有工钱,生产小队记工分,工分再多,生产队没钱没粮也枉然,相当于义务劳动。人家富点的生产队中午还管顿窝头或馒头。我们生产队很穷,都是自己带地瓜面煎饼和萝卜咸菜,很多人由于没青菜吃,都成夜盲症了。
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国家富裕了,没有什么义务劳动了。你干活就给你钱。现在农村水利建设都是上边拨款,承包给工程队来施工,根本不用经手村委和村民。去年我村整修连接水库的渠道,只用一个月就完工了,村民根本没插手。
如果修水利真要求出义务工的话,靠自觉是不可能的,任务性地均派,农民还是会完成的。
假如现在需要你义务去修水利设施,你会去吗?为什么?
我不会去,现在也不会有。既然是修"水利设施",是地方和国家为民造福的工程项目,是纳入"计划"的,哪怕一乡一镇一村组织的,但经费均是"国家"的,用工用机械均是有报酬的,这种无报酬义务劳动现在没人提倡,也没见有人去尽义务。如果是整治小沟小河,一人付出,多人得利,这种义务、好事倒有。义务修水利设施,那大多是改革开放前的事,特别是解放后到人民公社这段时期,那时,国家(解放区)经济投入不足(有投入的),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只有依靠人民带领人民为人民造福,更多的凭信仰、凭自觉、凭宣传。也靠组织,也有一定强制。比如苏北盐阜解放区,建国前沿海造起宋公堤,建国后,人工挑了苏北灌溉总渠,建造射阳大闸。以后是干渠、支渠,直至农田排灌沟渠,除生产队核算后给些工分外,大多是尽义务。到改革开放前,基本水利化,有的地方还建了电排灌站。前人栽下的树,加之后期国家的投入,现在基本达到旱涝保收,后人乘更好的阴凉。
假如现在需要你义务去修水利设施,你会去吗?为什么?
五十年前,在黄海农场开河修水利,给后来者创造了便利,得到了收益。能给我们这代人一些交待吗?没有,全忘了!
所以,前人载树,后人乘凉。每代人都要手捂心口说些良心话!
对农村使用水库,水利得益的私有者,应收费。对农村老人们应给予经济补贴,才合情合理。
假如现在需要你义务去修水利设施,你会去吗?为什么?
这个问题,如果遵从自愿的原则的话,我觉得,很少会有人去了。
除非这个水利项目建设成功后,本人是受益人。
要象过去那样,出去五六十里,出工修水库、沟渠什么的,建成了,与自己毫无干系,我觉得,不“强迫”的话,不好组织了。
不用道德绑架,说这说法是自私的表现。
因为时代变了,现实已经是人人趣利和逐利的时代了。
义务出工,去为人家修水利,修成,受益人也不会记下你的功劳。他们受益,并由此发家致富了,与你没一毛钱关系。
而你呢,因为去修建水利项目,出人出力出时间,这期间是有损失的,按现在农村地区打工工值算,不讲太高,一天一百元吧,干十天,少收入一千元,干一百天就是一万元。
我记得小时候,村里人去“出伕”,义务出人出力不说,还得自带给养。
但那时候,人们去出伕,并不是一无所获,因为,生产队里是给记工分的。
现在义务去出工,谁给“工分”呢?
所以,不去,并不叫自私。
因为现实就是这样,形式也就是这么个形式,都在为自己拼搏,你叫人义务去给你修水利工程,这也不现实。
一个时代的人有一个时代的活法,那个时代是大集体,而现在呢?
不用细说,大家都明白,是不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