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有一方去世火化后第二天,另一方就外出旅游合适吗?你怎么看?

我认为不什么不合适的,原因,1,也许他(她)带着骨灰去旅游,让亡着一起去外面看看。也许亡者一辈子没出过门。2,可以缓解一下精神压力,缓解悲伤。生活还是要继续。3,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故事。不要用你的眼光和所谓的道德观绑架别人。

夫妻有一方去世火化后第二天,另一方就外出旅游合适吗?你怎么看?

伉俪情深呢!

一个老头死了妻子,悲痛莫名。妻子火化后第二天,他交待孩子们把母亲骨灰暂存三日,务必待他回来入土,他要到远地办点事情。

这也是和妻子生前商量好的,有一个约定。看吧,清晨天还没有明,这位老头,头脸顾不上洗,衣服顾不上换,急怱怱,如刮风,背个包出门踏路程。

火车速度快如电,

老头去意心似箭。

转行千里不辞劳,

深山古刹还心愿。

寺名报恩寺,座落大山顶,至山门,沙弥通报,方丈慌出亲迎,人未到声先到,师弟!别来无恙乎?老头喊了声师兄,欲言话已哽。

原来这老头早年在此出家,法名德性,后来还俗当了居士,常来山上走动,每年三月三当日,必携妻来寺内上香拜佛诵经,今年三月三没来,只因妻子生病。

方丈法名德红,是德性的师兄,当下德红将师弟延入禅室,吃了一口素茶,师弟话禀来情,德红一脸严肃,连念阿弥陀佛,佛号直宣了七,八,九,十声。

续话毕,方丈下寺令,撞钟,集合僧众,设道场,诵般若法,诵心经,超度尊贵女香客的亡灵。

后,德性合什膜拜佛菩萨,还妻三月三未到之愿。起,与方丈话别,沙弥早用托盘端上礼物,沉香念珠108颗,路费资助3万3元,还有一帖,方丈亲笔书写,是亡人下葬时辰及阴宅方位等礼法方面的字,为德红仔细的推算。

三日时间紧迫,该走了,德性年岁大了,腿脚不太灵便,加上山高路远,方丈命僧伐竹,赶做一乘山轿,选几个力壮僧,抬德性下山,直奔汽车站,路人见,老头有县太爷的派头和威风,羡煞眼。

以上是事情的来龙去脉。

老头有个邻居小编,吃饱饭,没事干,东家西家说闲言,见隔壁办丧事,女主人刚火化,男主人背着行李坐车去外边,以为是旅游呢,只顾问合适吗?怎么看?

哎呀,中间的事外人不明,真是冤枉了老先生!

夫妻有一方去世火化后第二天,另一方就外出旅游合适吗?你怎么看?

同床共枕的夫妻,火化入土的次日,竟然有心出门找乐,你究竟是怎么想的。太不可思议吧,简直就是天下奇闻。

举丧不出门,自古以来的风俗习惯,你能不明白。揣着明白装糊涂,纯粹是故意而为之。

一日夫妻百日恩。朝夕相处的两口子,不幸撒手人寰,夫妻离别,毫无悲伤,令人费解。就算是生前你们感情不融恰,受到了某种伤害,可人都已经死了,还记恨这么深,未免有些太绝情了。

凡事三思后行。做事应守规距,更要讲分寸。头七都没到,不但不守孝,还跑出去寻开心,真是伤风败俗,丢人丢到了家。就算你一意孤行、不怕寒碜,可让孩子们在人前咋抬头。

我见网上有人还给你宽心,说老伴走了,太伤感,出门散心没毛病。可你想过没有,你要真心悲痛,还能有心情旅游吗,多好的景色勾了魂,让你这般心仪,急切而去。解释只有一个,就是毫无伤感,心存不良,寻欢作乐。

人心都是肉长的,夫妻相守一生,咋能一点念相没有,稍微想上一分好,也不至于这么不管不顾。反过来说,拿人心比自心,那个先行故去的人如果是你,另一伴也不仁不义。在天有灵的话,你一定也会非常心寒。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家丑不可外扬,既便对老伴不太满意,多少也得掩饰一下,总不能让外人看笑话吧。你故意磕碜死者,实际就是在埋汰自已。反正人家已经入土了,啥也不知道,而你则会受到世人的唾弃和良心的遣责。

我身边也遇见过和你一样没边的人,不过人家的事好象还没你做的那么过份。

当年镇里有一位大娘,老伴刚过世,还没出五七,她就动心后边的事,张罗着要和相好的办婚事。结果儿女们一起站出来反对,不是阻挠她再婚,而是气她心太急。最终,大娘迫于压力,做出了让步,到底远是在老伴去世一周年后,才结的婚。

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不论家里外头,做事总得留有余地。不留后路,永远没有出路!

夫妻有一方去世火化后第二天,另一方就外出旅游合适吗?你怎么看?

老伴去世火花的第二天,她对儿女们说要去广西,儿女们觉得纳闷:“父亲尸骨未寒,怎么就要出远门?虽然父亲生前经常和母亲外出旅游,但现在母亲单身一人难道还要出去旅游吗?”儿女们问她去深圳做什么,她只说:“你们放心,尽管去上班。”儿女们看到她这几天沉默了许多,往往在一边独自落泪,也知道她的性格,只好不再过问。

在去南宁的火车上,她回想了和老伴相识相知相爱的几十年,每一件往事都在她的脑中过了一遍。夫妻俩都喜欢旅游,年轻的时候他们每年都要带着孩子出去旅游,曾说过等两人都退休了,要一起踏遍还没去过的城市和著名景点。谁知道,死亡比退休来得更早。她比他早退休5年,现在她已经退休3年了,这3年她一心一意在家操持家务,帮衬儿女,只等着老伴退休俩人放飞自我。可现在,永远等不到了!

从老伴医院检查出肝癌晚期到离开人世,期间还不足一年的时间。这一年,她精心照顾老伴,想着只要条件允许,就要和他一起出去旅游,权当调养老伴的身体,或许对他的病情有好处。可是他的病情没有好转,经常要到医院治疗,也就没再出去。想着老伴临终时对她说的悄悄话,她泪如泉涌。

到了南宁,她按照老伴临终前告诉她的地址找到了一个小区的一户门前。憔悴的她拢了拢散乱的头发,迟疑了几秒按响了门铃。门开了,一个身材娇小、看起来比她年轻十几岁的女子开了门,她看了一眼室内摆设,看起来女子家庭拮据。她说出了老伴的名字,并告诉这个女子,他已经去世了,并拿出了一封信——这是老伴临终前留下的——交给这个女子。女子惊愕,读完信后啜泣不已。她说,他们的儿子十五岁了,正在读初三,每年收到远方“爸爸” 转来的资助款,都非常期待,什么时候可以见到这个爸爸,而现在,再也不可能见到他了,也收不到他的资助了。

已经按照老伴的遗嘱把信送达了,也替他看望了那个女子和他的儿子,她的任务完成了,现在可以回家了。老伴临终前告诉她,那一年他停薪留职到南宁工作,刚开始陷入困境,这个女子给了他很大的帮助,后来他们交往密切,女子怀孕并生下一个儿子……再后来回到原单位,他一直和女子保持联系并经常寄钱给她。他不想离开人世时还留下谜团,他祈求妻子的原谅,并请她把一封手写信寄给那个女子……那一刻她崩溃了,实在不能接受老伴出轨并欺骗她十几年这件事!她怀疑是不是老伴临终前精神错乱,编了一个故事,她要亲自去看一看,于是才有了这趟南宁之行。

人生就是一出戏,想想老伴竟然演了那么久一场戏啊!现在她已欲哭无泪……

夫妻有一方去世火化后第二天,另一方就外出旅游合适吗?你怎么看?

谢谢邀请;作为华夏子孙的中国人,就算没有道德条条框框的约束,也会自觉的遵循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哪怕讲面子,也不会明目张胆的触犯公众遵循的规矩,这是要遭人唾骂,戳脊梁骨的,会叫这个人一生都抬不起头来。

就如楼主所提,夫妻有一方去世火化第二天,另一方就外出旅游,合不合适,你怎么看的这个问题。说句老实话,与自己相伴终生的伴侣尸骨未寒,就急匆匆的出去旅游,散心,这就是明摆着的不守规矩,不懂礼仪的人。

要是真心相爱的夫妻,配偶的不幸去世,简直比丧考妣都要悲痛万分,茶不思,饭不想的恨不得随配偶而去。睁眼看的是配偶的遗物,闭眼是配偶日常的音容笑貌,其心可以说是痛碎,有其志者,宁愿愿用美好的回忆来伴随一生。

现在虽然不是女人嫁一而终,男人守志一载的旧时代,对朝夕相伴的配偶突然病世,就算另一方耐不住寂寞,想嫁人或者是想续弦,反正已经成了个自由身,至少也要掩人耳目。哪怕急着与他人同居,只要聪明,能保住秘密,别人也会高看你。过个一年半载,再谈婚论嫁,别人也不会干涉你。

老汉我活了大半辈子,就没有见过配偶去世,头一天火化,第二天就像个没事人,急匆匆出去旅游的人,这不是薄情寡义和配偶没有感情可言嘛。老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和夫妻没感情有着相同的道理,这也赤裸裸的把夫妻感情忘得太快了吧!连点起码的做人道德都不讲,简直成了猪狗不如的畜牲。

我猜想这个另一方,肯定是在配偶病重期间,已经找好了下家,在感情和肉体上早已出轨,才会这么不念夫妻情谊,与偷情人结伴去旅行的。否则,不会有任何理由单独去旅游,也不可能这么没心没肺。

楼主说的这个另一方,就算他(她)跟曾经找好的偷情人出去旅游,寻欢作乐。看他(她)如此的薄情寡义,想想自己以后要和这种无情无义的人相处一生,绝对不会和他(她)做夫妻。以后谁也不敢娶她或者是嫁给他,这就是这个另一方最好的结局。

夫妻有一方去世火化后第二天,另一方就外出旅游合适吗?你怎么看?

[原创]按理说这样做不是很好,也给人落下闲话!夫妻一方去世也是大事,夫妻不说“守七”,但起码也要安静在家过几天吧,这段时间可以缅怀另一半的过往:他(她)的好与不好都已成为过眼云烟……

有的感情甚笃的夫妻,当老伴离开后,有的会几天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一个人的夜那就是无尽的煎熬:展转反侧难以入睡,睁眼闭眼脑子里都是他(她),有的甚至在几年内都无法忘却他的身影,都说是“一日夫妻百日恩”,何况是几十年形影不离呢?

当然,也有的夫妻平时感情一般,有的还是“将就”着过来的,但是人已离去,一切的不和谐、不愉快都“烟消云散”了!这是因为,通过亲身看到亲人离去,真的体会到了“人生苦短”!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

话又说回来,再说说上面提到的那个失去老伴的人,他(她)只所以这么做,可能也有他(她)的理由:

一是可能平时夫妻感情不很好,一方去世没有引起太大悲伤;二是可能早就有了意中人,而急不可耐的出去散心;三是可能此人心理状况与众不同,那就是看到亲人离开自己而无法排解悲伤心绪,而选择了旅游,以亲近大自然的方式去洗涤心底的悲伤,这种情况当然是可以理解的!

总之,无论是夫妻或是其他亲人去世,我们都应该正确面对,因为生老病故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必须想开、看开。

当然,亲人故去,最好根据地方风俗妥善办理,按地方“要求”去做。比如在家适当“守”几天,完成所有“仪式”后再做其他个人出行按排。还有再婚者,也要适当延迟时间为好,这样做既是对逝者的尊重,也可避免了“人言可畏”的烦恼吧!

逝者已去,生者活好!

谢谢邀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