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真正懂汽车发动机的专家给广大有车族说说,发动机空转5000的转速对车有没有伤害?
略懂汽车发动机,前来解答。先说结论:90%的人不需要考虑发动机空转5000会有什么不良影响,因为遇不上。正常开车的情况下,3000转以内时速已经到了120,没必要上5000转。哪怕因为疏忽,不小心挂了空档(常见于手动挡)把转速踩高了,发动机突然高亢的声音也能把人吓得一激灵,下意识的松油门,也是踩不到5000转的。总之,不需要关心发动机空转5000对车有没有伤害,因为用不上。
如果真要探究这个问题,我以我粗薄的发动机知识发表一下看法。
发动机空转5000转,会不会造成发动机磨损?虽然发动机有机油做润滑,但是机油也分半合成机油,矿物质机油,全合成机油,润滑性能不一样,什么机油都能在发动机5000转的时候,保证足够的润滑吗?
关于这点,可以看看长安蓝鲸发动机做的真机试验。
12月16日—12月25日期间,长安汽车旗下蓝鲸发动机极限测试在重庆长安汽车全球中心拉开帷幕,对蓝鲸NE1.5T涡轮增压发动机进行为期200+小时的极限测试,在测试的过程中全程直播,最终蓝鲸NE1.5T涡轮增压完美的承受住本场极限考验,并获得“最长时间视频直播”吉尼斯世界纪录。
这次试验,蓝鲸发动机以5500转(比5000转还高)的转速,不间断运行了210个小时,等于一口气跑了4万公里,最后拆开零部件发现状态良好。对比普通人偶尔踩一次5000转的工况,严苛太多太多。既然蓝鲸这种国产发动机都能做到,还能做的这么好,咱们完全不需要担心发动机空转5000可能导致的磨损问题。
从原理来说,发动机磨损主要是因为零部件之间无润滑,硬摩擦。而发动机在运行的时候,机油在机油泵的作用下,会在发动机零部件表面形成厚厚的油膜。机油质量越好,油膜就越厚,抗摩擦的效果就更好。这也是性能车必须要用玻璃瓶全合成机油,甚至高性能定制机油的原因,就是因为润滑性能更好。
总之,只要机油是合格的,发动机5000转空转完全没压力。但是也要注意,偶尔踩一次5000转,什么机油都可以。经常往5000转奔,必须用全合成机油。另外,好机油必须搭配好的机油滤芯,机油滤芯不行,再好的机油也是白搭。
其次,发动机5000转空转会不会造成积碳等问题?因为发动机5000转空转时,必然需要大量喷油,就很容易积碳?积碳一多,发动机抖动,点火困难就来了?从实际情况来说,也不需要担心。
主要原因在于发动机空转的时候,虽然发动机转速高达5000转,但是没有负载,不需要驱动车轮前进。现在发动机里面遍布各种传感器,也有中控ECU根据传感器数据,随时调整空燃比。当发动机没有负载的时候,只需要少量的汽油就能到5000转,空燃比就会变化,少喷油,多进气。有了更多的空气阻燃,汽油就会燃烧的更加充分,积碳几乎没有,不用担心。
最后,5000转空转对发动机比较明显的伤害,可能就是零部件疲劳了。不过现在发动机零部件质量随着制造工艺进步,偶尔5000转空转一下完全没压力,发动机的标定寿命至少30万公里起步,完全不用担心。有时候车卖了,发动机零部件拆下来还能继续用。
举个例子,我国对于私家车有着60万公里强制保费的规定。而保费条例里面规定,对于汽车五大总成需要进行回收再利用,其中就有发动机。可见,现在发动机零部件质量已经足够好,完全不用担心5000空转会导致发动机零部件出现问题。
真正会对发动机造成伤害的,第一是使用劣质机油,劣质机滤。使用不合格的机油机滤,哪怕发动机2000转也坏的快。
第二是使用劣质汽油。使用劣质汽油对发动机的危害很大,因为汽油不合格,会造成发动机点火困难,汽油内的杂质可能堵塞输油管路。汽油内的杂质会腐蚀零部件,造成异常磨损。
第三是长时间原地热车。汽车在怠速时是处于浓喷油状态 ,怠速时气门开得很小,喷油器会喷出浓度很高的油来保证发动机运转,因此更容易导致积碳。热车时间过长,除了废油,还会因为汽油燃烧不充分产生大量积碳,出现油耗升高,动力下降等问题。后期清理积碳,费时费力还费钱。
第四是使用非标号汽油,比如推荐用95加92。低标号机油的抗爆性比推介标号机油差,使用的时间发动机震爆增加,出现动力忽高忽低,发动机噪音增大,排放恶化等问题。
总的来说,发动机比普通人想象的耐用许多。5000转也不是发动机的极限转速,只要润滑到位,对发动机的伤害基本可以忽略。
希望真正懂汽车发动机的专家给广大有车族说说,发动机空转5000的转速对车有没有伤害?
来给大家今天分析一下发动机到底空转5000转到底对车辆的发动机有没有伤害,一般我们车辆的发动机不可能行驶的时候能够到达5000转的,到达5000转的时候一般就是车辆在检车的时候才能够达到5000转,那么一般车辆怠速5000转能够承受住吗?
一般稍微档次比较高档次一点的车,都有空载保护功能的,就是你车辆空转踩油门的时候,发动机转速是上不去的,这是车辆发动机的保护功能。有些厂家就是有这样的设计,这样的设计的确很人性化,保护了发动机,的确不错的。那么一般没有空载保护的车辆,发动机5000转能够承受得住吗?答案是一般新车能够承受得住,如果不是新车,是年代比较久远的车辆,车辆各项性能都有所下降,发动机一脚油门下去,绝对发动机是承受不住的。自己经常遇到在检车的时候,一脚油门下去,发动机水管直接破裂,导致发动机漏防冻液,或者是有的车辆把发动机缸体水堵都给冲掉的,导致车辆的发动机的防冻液漏掉,经常是客户和检测站的在闹,检测站认为车辆自身问题,推卸责任。
新车发动机空转5000转问题不大,但是如果是旧车年代比较久远,一脚油门5000转下去,绝对出问题的,但是客户绝对不会自己空踩油门5000转的,只有检测站的工作人员才有这个机会,汽车问题记得关注我。
希望真正懂汽车发动机的专家给广大有车族说说,发动机空转5000的转速对车有没有伤害?
壹车热评,100%原创,谢绝搬运!
从2019年7月1日起,我们的年检又要玩出新的花样,但从已了解的渠道来看,所谓的变化无非只是将一些程序进行简化,取消非营运车辆的喷字操作等等,但广大车主最为关心的年检时工作人员大脚轰油门的做法,似乎没有看到有任何改变。
最近网上关于年检大脚轰油门后汽车报废的新闻层出不穷,管你是宝马路虎还是桑塔纳,只要上了检测台,都少不了挨一脚油门5000转的操作,那么我们的发动机可以承受如此高的转速吗?
首先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就发动机本身而言,它是完全可以承受住5000转的转速负载。壹车热评曾在以前的文章中写到过,发动机在运转时,判断其在高转速状态下是否会对发动机构成伤害,其中一条依据就是看此刻活塞的平均速度。
国际上公认的活塞安全平均速度为80英尺/秒,目前很多汽车的仪表盘上转速的红线区都在7000转或8000转,有些高的会达到9000转。我们可以根据常规发动机的活塞尺寸、活塞在气缸内的运动行程,以及1米≈3.28英尺的单位换算,直接套用活塞平均速度=2*活塞行程*转速/60的这个公式。
通过简单的公式计算,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发动机在处于5000转速时,它的活塞平均速度是远低于国际公认的80英尺/秒安全速度,所以从理论上来讲,发动机是可以承受5000转/分的空转转速。
那么为什么我们年检时踩到5000转发动机就出现报废的情况呢?而且汽车的操作手册也会提醒我们禁止进行发动机高速空转操作?和理论上发动机可以承受的空转极限不同,理论上的发动机空转,很大程度上是在冷机旋转的基础上进行的测试,而我们日常生活中,发动机处于运转时,它必然会发生因燃油燃烧而产生巨大的热量,因此为了保护发动机因高速转速而产生疲劳或损伤,工程师一般会给发动机安装相应的空转保护装置。
空转保护是工程师给ECU设定了一个极限转速值,比如4000转或5000转,而当转速达到这个转速值时,发动机就会自动断油或只是维持一个恒定的功率输出,此时转速就会迅速回落或者不再攀升。如果不设置空转保护的话,当汽车处于长时间高速空转状态时,发动机即使可以承受住这种强度的负载,但此时的它所产生的热量却是发动机最直接的“杀手”。
发动机的散热方式有机油在发动机的内部流动,冷却系统的循环散热,风扇旋转散热以及汽车运动时的空气流动带走热量。当汽车处于原地高速空转时,发动机周围的空气基本处于静止或流动缓慢的状态,未被空气流动带走的热量会聚集在发动机的周围,并加速发动机的升温过程,这就容易给活塞等发动机部件带来较高的运转负荷。
由于发动机高速空转时会产生较高的温度,以及散热效果不佳的情况,这就容易引起燃油的不充分燃烧,聚集在底盘排气管附近的高温如不能被空气流动所带走,那它就会影响三元催化器对尾气中有害成分的转化效果,所以长时间的怠速或者高速空转,也确实会对排气系统带来一定的影响。而且严重的还会引起因未被完全燃烧的燃油,进入到高温的排气管内,引起排气管发生回火现象,最终导致汽车自燃事故的发生。
前面说了一些发动机高速空转时会带来的危害,不过这些危害一般都是在车主频繁操作时才有可能发生,毕竟发动机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脆弱。年检时工作人员一脚5000转轰油门的操作虽然确实很伤车,但如果被检查的是一台崭新的汽车,那它还是可以承受住这种粗暴考验,毕竟5000转还远没达到一般发动机所能承受的转速极限。
然而问题就出在参加年检的都是有一定公里数或车龄的汽车,就算车主平时对爱车保养有加,但发动机在面对这种突然增加的大运转载荷冲击时,它的零部件可否承受住如此高强度的考验,谁也不能有保证。
运气好的只是出现一些小问题,运气不好的则可能会发生皮带断裂;连杆弯曲;发动机因内部油压突然升高而顶破油箱盖;发动机水管破裂等诸多问题,而这些不幸的事情只要发生一个,其结果就很可能会导致你的发动机直接报废。
综上所述,将油门慢慢踩至发动机空转到4000或5000转,甚至更高一些时,短时间内发动机还是可以抗住这种强度的,但发动机怕就怕这种长时间的频繁高转速。除非是有特殊要求的性能车,普通家用车就出现容易因温度过高而损伤发动机的问题,而且极短时间内的转速攀升也会增加发动机的运转负载,此时发动机扛不扛得住,有时候只能听天由命了。
希望真正懂汽车发动机的专家给广大有车族说说,发动机空转5000的转速对车有没有伤害?
谢友邀请!
曾经回答过此类问题。今天再分析一遍。
实际上,一般人是不会把爱车发动机空载时加到5千转/分钟的。这样做肯定是吐槽年检时检测尾气必须这样做。
从本人多年修理的角度来看,发动机高速运转偶尔时间短的话倒没什么大问题。如果象尾气检测那样1一2分钟,告诉你百分之百有问题。特别是旧车,一不小心会瘫在检测线上。而新车一般没大问题。
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由于机械疲劳的原因。旧车的连杆曲轴经长时间运转后,已产生金属疲劳。那么,高速运转后,曲轴连杆的离心力很大,容易使活塞与连杆脱落。而且曲轴轴承和连杆轴承极易受伤,间隙变大。
其次,高速运转后,油温极剧升高。使润滑性能变差。极易抱缸拖瓦。
第三,由于高速运转,水箱也随之升高,活塞极易烧蚀。
第四,理论上,机油泵是可以供应油道所需油量。但由于机油泵高速运转,而发动机上部机油未及时回流,会造成瞬间油压变低。
一般如果从慢加速后到高速还好,如果突然急加速到5千,这是很多发动机受不了出故障的。
当然,车辆尾气检测我们否定不了。可以这种方法是只要羊卵子不要羊性命的。对于那些行驶了十几万公里的车,尾气检测一次犹如要发动机命一次。即使没坏也留下隐患。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希望真正懂汽车发动机的专家给广大有车族说说,发动机空转5000的转速对车有没有伤害?
缓加油或带负荷加速到到红区六七千转都没问题,人家工程师不是吃稀饭的,是留有冗余的。
但为什么进了检测站车就半残废了,下面以正时系统为例,大家只需要记得牛顿第二定律就好。
现在最关键检测站工人心理变态,直接挂空挡,油门一脚干到底,决不缓加油,瞬时把转速加到红区,因此配气机构的凸轮轴加速度极大,致正时系统所需力极大,甚至将正时皮带拉断,正时链条拉长或跳齿,顶弯气门挺杆,敲坏活塞,大修发动机。
为什么暴力行车不会这样呢?举个极端例子,最大扭矩在三四千转左右,就算你烧胎起步,就算你行车加速要到红区,这段时间发动机带有负荷,转速破表也有个过程,满足凸轮轴加速度的力的大小也在正时系统的承受范围以内,当初人家设计时是考虑过这种工况的。
但是工程师千算万算也没有算出——有一群专业人员会先摘到空挡,再用0.2秒的时间把油门踩到底,让发动机在半秒内转速从八百提到六七千,再急收油下降转速,反向拉扯正时系统,就像你反复折铁丝,铁丝都会断一个道理,材料都有疲劳性,要他心情不好了,再猛闪你几脚大油门,新正时三件套一半寿命也没了,这也是为什么链条车越来越少,跳齿链条变松维修又难又贵。
剩下的憋坏水泵,水管爆裂,冲漏缸垫,爆缸都差不多一个道理,就是瞬时作用力太大了,就好像电灯一直亮着不坏,不停开关很快挂掉差不多。
希望真正懂汽车发动机的专家给广大有车族说说,发动机空转5000的转速对车有没有伤害?
不敢说懂车,也不是什么专家,也不敢保证除了我自己之外的其他车。反正我的车,开了四年,还没到检测时间。如果到了上线检测,你爱踩到四千还是五千还是多少转都没关系。我不会担心坏。
为什么这么有信心,首先说说我的用车日常,我们这里有座山,山脚下海拔1500米,山顶3400米,正常车速沿着公路爬山需要半个小时。公路非常陡,只能用一档,挂进二档就走不动了,但是一档速度又很慢,只能多踩油门转速高一点速度就快一点。为了图快,转速基本在四千以上,持续近半个小时,我最快的一次用了二十分钟多一点,全程5000转以上,满载大坡这种高负荷下持续20分钟,天热还开着空调,水温一直在中线,并不会更高,这种严酷的运行环境下我的车四年了,发动机仍然很棒。没有任何异常。我大概每周都会爬一次这个山,而且上山下山有拉客的面包车,一天不知道爬多少次。一档高转速换速度我也是跟他们学的。话说回来相比爬大山,上线检测5000转空转几分钟又算的了什么??反正你们担心不担心我无所谓,我的车我丝毫不会担心,又不是泥捏的。
有人说空转和有负荷工况不一样,这个当然,肯定不一样,根据发动机万有特性曲线就能看出来,空转到达5000转的时候,由于负载很低,所以喷油量很少就可以达到5000转,既然喷油量少,热负荷也就少,活塞和曲轴只受到自己运行产生的力。而大负载下到达5000转需要很高的喷油量,这时候热负荷也高,活塞曲轴受到的力也非常大。所以空转和有负载当然不一样,有负荷的工况要更加恶劣。要是在高速上速度快,散热不成问题,但是爬山这种情况,速度很慢,对散热的考验也是非常严格的,要是爬大山都没问题,原地空转算个毛。
至于是一脚踩到底还是慢慢踩到底,这个疑问就很可笑了,现在发动机都是闭环控制,不管你怎么踩到底,喷油量都是根据含氧量逐步提高的,完全没有区别。
对了,我的车是一台很普通的奇瑞瑞虎3。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