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辆车买的国产车,开了三年后,你还会选择继续买国产车吗?
真实车主,不吹不黑。16年上牌买了台五菱宝骏,这算是价格非常低的国产车了,目前已经开了三年。如果下次买车,我还会选择国产车。因为我开过我叔落地23万的奇骏,我发小十一万的桑桑塔纳,十万的吉利帝豪GL,我岳父的传祺GS4,三叔的哈弗H6这些车后,发现合资车也就那样,反而觉得我自己开的国产车,物美价廉,各方面都很优秀。要是换车,我还愿意支持我们自己的国产车。
国人为什么对国产车有那么大的偏见?我的车,买的最早,当时也是听了不少怪话的。比如说我这国产车开不了几年发动机就坏了,底盘就烂了,变速箱也漏油了。还有说开几年油耗就变高了,加油都加不起的。甚至还说到处生锈没法开的。总之,国产车在这些人眼里,就是低端,垃圾货,买了国产车的人,要么没钱买不起合资车。要么,就是人傻不懂车,只会捡便宜货买,也不管车好不好。
就好像这位题主的潜在意思一样,“第一辆车是国产车,开了三年后,还会选择国产车吗?”这句话,不就是觉得国产车开三年就到处毛病,坏的就不能开了。不然,为何要这么问?总之,就是对于国产车各种不信任。
而且,不至于题主会这样想,大多数的国人,对于国产车也是不信任的。不然也不会放着马力大,配置高,价格低的国产车不买,去买溢价超高的合资车。
我们有一说一,早期的国产车,确实是各种毛病。发动机自己造不出来,全靠三菱发动机救济,才度过了最初的发展阶段。变速箱也是采购的洋品牌,或者自研一些质量不行的变速箱。底盘也是各种逆向仿制,防锈也做不好,开几年车辆表面爆漆,底盘生锈等问题层出不穷。
但是古人说过,“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三天时间,就足以改变一个人的谈吐。而国产车从几十年代初发展到现在,早已经不是当初的吴下阿蒙,也不能拿着老一套的眼光去看待国产车,说国产车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了。
现在的国产车现状,吉利收购了沃尔沃。做出了CMA造车平台,底盘正向研发。联合沃尔沃研发七速湿式双离合,发动机也是沃尔沃的技术,三大件已经不弱于合资车。
奇瑞,当初以发动机起家,目前核心三大件完全自研。目前的1.6T 197马力涡轮增压跟2.0T 254马力涡轮增压发动机,热效率高,同排量马力足,不弱于合资车的发动机,已经处于世界一流水平,奖也拿了不少。变速箱,是跟变速箱大厂格特拉克联合研发的七速湿式双离合变速箱,还有自研的CVT变速箱技术。底盘有各种平台,比如紧凑级SUV的T1X,轿车的M3X等等。
长安,历时多年搞出了蓝鲸系列发动机,1.4T 160马力比大众知名的1.4T 150马力强一截。1.5T 178/180马力处于国际一流水平。2.0T 233马力已经达到了主流水平。使用的变速箱,既有自研的七速湿式双离合,也有外购的爱信6AT,8AT,可靠性没问题。
长城哈弗,最先开辟了SUV的销售狂潮,神车哈弗H6,三大件稳定可靠,力压同级别的紧凑型SUV,非常出色。
比亚迪,新能源车后起之秀。掌握电机,电池,电控核心三大件,还有自己的产业链。汽油发动机,也有最球最高热效率的1.5L 自吸发动机,和1.5T 185马力骁云发动机。
除了这么明星国产品牌,还有广汽的2.0T 252马力涡轮增压发动机,海马的1.6T 193马力涡轮增压发动机,都是非常强的发动机。
可以说,现在国产车在三大件方面早已经迎头赶上。除了调教方面还需要时间去积累,去琢磨,实际的三大件水平已经非常高了 ,不弱于合资车。
倒是老牌的合资车企业,为了利润,减配已经玩出花来了。不但在配置上扣扣索索,想要配置就要花比国产车高几万块的钱,还在发动机,车身安全,底盘等关键部位搞减配。
大众,资格够老,结果涡轮发动机烧机油,双离合变速箱顿挫,热保护,帕萨特,途观L断A柱,十五万的速腾断后轴。直接将变速箱,发动机,底盘这些核心部件的质量毁了个遍。
本田,号称买发动机送车。结果本田CRV的1.5T 193马力涡轮增压发动机自产机油,机油乳化。当然,丰田的车也没好到哪去,一堆投诉发动机出问题的。日产,更是因为CVT变速箱的问题上个3.15晚会。所以日产CVT变速箱有个“十万公里是个槛”的梗,就是指日产的变速箱耐用性是个问题。
而国产车,除了被人吐槽油耗高了那么一丢丢,还有别的大问题吗?并没有。所以,不要带着有色眼镜看国产车,不要对国产车有偏见。也不要过过度神化合资车,合资车没那么神。我们中国,是联合国工业门类最全的国家,在汽车制造这块,有完整的产业链,也有足够的技术供国产品牌做出物美价廉的车。
使用国产车五年,开过合资车,才发现国产车真的香我觉得很多看不起国产车的,极有可能根本没开过国产车,就在那里敲键盘说国产车不行。而我开完宝骏开奇骏,确实没发现合资车有多么神奇。
我们买车,一看质量,二看动力,三看空间,四看底盘质感,五看安全性能,六看保值率,七看颜值 ,最后还得考虑价格。通过对比,我发现贵了十几万的奇骏,并没有在质量这块,比宝骏强多少。
- 面子
很多买合资车的人,你说他多花几万块买合资车,没有面子这块的考虑,我是不信的。合资车因为价格高,开出去就觉得这人有钱,买得起合资车。
不过从我开宝骏出门跟开奇骏出门的待遇来说,这种三十万以内的合资车,真的没啥面子。我开着宝骏出门,别人不会多看我一眼,因为长的丑,街上国产车太多,不稀奇。我开着奇骏出门,别人也不会多看我一眼,因为这车又不是BBA,也就是一台家用车,没啥值得看的。所以,合资车现在除非买50万以上的车,或者买野马这种外形夸张看起来就很贵的车,不然是没有面子加成的。就冲这点,国产车跟合资车之间,物美价廉的国产车就是首选。
2.动力
我的宝骏,是1.5T 147马力加上手动挡。
奇骏,是2.0L 151马力加上CVT无极变速箱。单从数据来看,一个贵了十来万的合资车,动力居然跟我国产车没差,只能说合资车牌子真值钱,净拿些老发动机忽悠国人。
从实际体验来说,宝骏二挡起步松离合,全油门的情况下会有强烈的推背感,很多就能爆发最大扭矩,加速也是很快的。
奇骏,一脚油门下去,车子会迟钝一下,好像在思考。然后会看到档位在乱跳,推背感比较弱,是真的弱。有时候开奇骏超车,我还是留更长的余量。一台二十来万的合资车,动力表现实在不够让人满意。
3.空间
宝骏的轴距是2750mm,而且地板是纯平的,座椅全部放倒后也是纯平的。这个空间,是越级的大,开车出门,原本晕车的爸妈跟奶奶,也不晕车了。很多第一次坐这台宝骏车的人,都会夸一句空间大,座椅宽大,坐着舒服。
奇骏,贵了十多万,空间却比不过宝骏。首先轴距不行,后排空间少的多。而且后排还有不小的凸起,坐在里头不够通透,比较压抑,容易晕车。如果出门,我这车别人都喜欢坐,我叔的奇骏,晕车的人宁愿不出门,都不想坐。
4.油耗
我开着宝骏,开熟了发现手动挡其实也不难开,而且油耗也不高。如果是国道,一公里五毛钱左右。如果是高速,一公里0.45元左右。但是市区油耗高,要到7.8毛一公里。
奇骏,表显油耗8.2L,折合一公里五毛钱左右。高速我开过,大概在6.2L左右,折合一公里四毛多。市区油耗也不低,表显油耗9L多,也要7毛钱一公里左右。
从油耗这块来说,奇骏跟宝骏都是紧凑级SUV,但是奇骏并没有因为用了自吸发动机跟省油的CVT变速箱而更加省油。而且我要提一点,我叔这人爱车,给奇骏加的是95油,所以实际算起来,奇骏的油耗并不比宝骏低多少,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5.保养
我的宝骏,开过去做一次小保养,用的是半合成机油,几十块的机油机滤,一次加上工时费大概花300块钱左右。
奇骏保养一次,如果是半合成机油加上机滤,还有工时费需要650块钱左右。如果自己换全合成机油,那么就要花八百块左右。这样算下来,奇骏省的那么一丢丢油,全交代在保养上面了,说不定还要倒亏。
而且小保养贵,大保养只会更贵。如果拿宝骏跟奇骏的全生命周期保养费用来算,奇骏至少多花6000~8000块。
在保养更贵的情况下,奇骏换个LED灯泡,二个花了1600。宝骏只花了340,差着几倍。奇骏把前脸撞了,修了七千块。宝骏被挂车追尾,换了个尾门加上工时费,补漆费,一共就7600多。所以,奇骏车价贵,干啥都贵。这些隐形成本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要多花很多钱。
6.保值率
我买宝骏,根本没考虑过保值率这回事,当时就觉得开到报废拉倒,小地方当拖拉机用也可以。因为开个十来年卖也卖不出价钱来。
奇骏,我叔也没打算卖。因为四十多岁才买,也是准备开到报废的,因为以后退休了,用车少,经济来源也断了,也换不起车了。所以,也不考虑保值率。
我觉得绝大多数买车的人,不可能买车的时候就想着卖,因为车真的不便宜。很多人几年手机都不舍得换,更别说换车了。所以保值率这块,对于大多数人是用不上的。
退一步说,合资车保值率是高一点。但是合资车价格也贵一点。举个例子,十万的国产车,五年保值率45%,开五年只能卖4.5万。二十万的合资车,五年保值率55%,开五年能卖十一万。看似合资车更保值率,但是实际上合资车用了五年车辆贬值9万,国产车只贬值隆起5.5万。所以,合资车保值率高,真的没必要看。
7.保险
宝骏一年车船税,三者险,车损险加起来,大概花费2600块钱左右。因为车价便宜,占保险大头的车损险也便宜很多。
奇骏,一年车船税,三者险,车损险加起来,要花四千块钱左右。一年光保险费,就多花了几千块钱,十年开下来,就是一二万,这是不是钱?
8.安全性能
我别的不敢说,我这宝骏,也是拿过中汽研的五星级碰撞成绩的,所以安全性并没有因为车价低而大幅度缩水。别的不说,这车高速被大挂车追尾,并没有被撞的稀巴烂,后来我还开了几百公里去修,安全性杠杠的。
奇骏,目前并没有发生严重的事故。不过因为喝酒喝多了开车刮了蹭了的事情也不少,该烂的烂,该掉漆的掉漆。也没有因为车价更贵安全性更好,练成了金钟罩铁布衫。
9.质量
宝骏目前质量稳定,三大件没动过,发动机没有漏油,也没有烧机油。变速箱除了挂档没啥手感,也没有出现漏油,调档等问题。底盘没有生锈,悬挂没有漏油,轮胎除了被扎了钉子,也没有无缘无故爆胎。总之,一切都好。
奇骏,目前也不错,没有出现大的问题,CVT的雷也没爆,也希望永远不要爆,质量也没问题。
结语说实话,我第一台车选择国产车,也是买的五菱这种大牌,其实对于质量这块心里也是没底的。但是,开了五年国产车,再看了周围的国产车,发现国产车质量不行已经是老黄历的。
而合资车,买合资车不就是因为觉得合资车质量好,所以捏着鼻子高价买吗?结果,国产车质量已经赶上了了,已经不差了,那么还买高价的合资车干什么。
到时,不但要付出更高的车价,后期用车,还有付出更高的保险费,更高的保养费用,更高的维修换件费用,养车成本就太高了。
所以,开了五年国产车,对于国产车质量已经充分认识的我,换车绝对还买国产车。毕竟,全因为国产车,我才开的起车。就冲这点,也有支持国产车。
第一辆车买的国产车,开了三年后,你还会选择继续买国产车吗?
常年潜水,实在憋不住了,上来冒个泡。家里一共过手六辆车,其中四辆国产车,两辆合资车。05年底,第一辆吉利优利欧,说实话就是为了练练手,虽说品质差点,但没修过,开了一年多后给了我弟弟,后续他又开了五年十几万公里,最后卖乡下给人练手去了。本人不喜二手车,07年初入手奇瑞东方之子,一直开到11年,期间10年给老婆买了辆奇瑞A3,说实话除了正常保养和出事故就没修过。东方之子撞过一次后视镜,把门给搞坏了,后期玻璃升降不好,中间加过一次氟利昂,换过灯泡。A3有个喇叭接触不良,15年转手,没修过。11年入手福特蒙迪欧致胜,2.0T车型,18年转手,开了13万公里,期间无事故,除正常保养和更换损耗件,就没动过。15年入手奇瑞路虎发现神行,至今开了四万公里,早期电瓶有问题,影响了自动启停和电动尾门,更换电瓶后莫名好了。18年中入手大通G10自动精英版,主要是用于自驾游,出远门,一年不到已跑了两万五千公里,自己做了些改装,时间太短,无维修。
我无意评论托和水军之类的事情,个人觉得平时上网看别人的车怎么那么多问题,自己的车咋就没那么多事。不同的车其品质有差距,但绝对没有网上给人的感觉那么夸张。国产汽车这东西,只要是国内几个大品牌的正规厂家,正常使用,也许技术和性能上和合资车有点区别,但品质没有多大的差距,至少没有在网上看的感觉那么大的差距。至于某些品牌真的有点被神话了。
第一辆车买的国产车,开了三年后,你还会选择继续买国产车吗?
这个问题我可以回答,因为我买过几辆车了,其中有两辆国产车,下面说一说我买车的顺序。
第一辆是富康,当年的神车,法系合资,神龙富康,出租车脱审车,06年我16岁辍学了,到处摆地摊,因为没驾照所以花5000买的,大多数在乡镇跑,无证驾驶了两年,期间这辆车给我扔路上很多次,最严重一次是跑着跑着车轱辘掉了,当时在村里上坡,吓得我直接溜车遛进了沟里,最心慌一次走市区,等红灯死活打不着,然后交警来了,当时我无证吓得都快尿了,还好警察叔叔帮我推到一边,没有查我,那个年代好像不是特别严。
第二辆是上海华普,08年8万买入,当时已经赚了点钱,刚拿到驾照,因为做了几年地摊生意,发觉知识的重要性,我去武汉读自考,这辆车放在家给我哥开,然后我哥喝酒为了躲路上把车开翻了,发动机报废,开了一年多卖了7000块钱废铁价,这辆国产车我开了小半年,开起来没发现有什么小毛病或者质量问题。
之后我就一直开家里的车,因为在读书平常也就放假开。
第三辆是哈佛某suv,具体不说了,怕被喷,16年11月购入,全款16万,2.0t,配置高,外形大气,当时很多人让我分期买合资车,我是爱国新青年,我必须买国产车,为祖国做点贡献,其实说白了我就是想花钱少买高配置,但是这辆车开了2年20000公里,后视镜折叠异响换过全套两次没解决,我默认接受,底盘刹车滋滋异响,中控无故重启,天窗开启经常失灵,当然同等配置国产车比合资车便宜很多,所以这些小毛病我都能接受,毕竟你爱他就要包容他的一些小毛病,主要是后来出现了致命性的问题,自动挡熄火,高速两次,市区数次,最开始检修换总成,就是不好,最后让我换发动机,加上这个车油耗高,表显12实际上15个左右,300快钱300公里最多,最后卖掉,7万出手。
然后我算是对国产车失望了,当然也不能说因为一辆车就对所有国产车失望,别人怎么说不管,反正我是不考虑国产车了。
我个人建议10万以内国产车,10万以上合资车。追求外观配置和越级空间买国产车,质量稳定油耗合资车,不管什么车都不能以偏概全,你不能因为一两辆国产车好开就以为所有国产车好开,也不能因为一两辆合资车有问题就所有的合资车都有问题,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人买国产车因为花钱少,所以一些小毛病就自己默默忍受,而合资车大家都说质量好,所以碰见一点小问题就觉得不可思议,就像我这样。
去年给老婆买了一辆楼兰,落地30万,跟之前的哈佛不是一个级别的也不好比较,差了十多万块钱呢,驾驶质感肯定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最主要的一点是,排量比你大,油耗还比你低,你说气不气?现在的楼兰同样的路线,300元可以跑550到600公里左右,单趟油耗大多数7个左右,综合表显7.8,实际要8个多一点,一半市区一半外环,一直加的92号,油价6.3,没有跑过高速,过年回老家都是开的英菲尼迪,我老婆开的多,她开车温柔,而且大部分eco模式,文章末尾有油耗图可以看一下。
我自己开的一辆qx60,我姐办公司的时候,我借给她10万,现在她发达了,把她的座驾送我了,也开了一年多,在我手里没发现什么问题,唯一一点就是感觉这个车自动驻车不好用,慢吞吞的,油耗11个。
曾经我也是爱国青年,家在湖北襄阳张湾,带朋友去堵过二汽日产的大门,现在我可能是日产铁粉了,时间和社会让我变成了曾经我最讨厌的人,
当然我也不是说所有国产车不好,毕竟我也只开过两辆而已,个人比较喜欢奇瑞和比亚迪,良心车企。
现在想起来最怀念的还是富康和华普,因为那时候我没读书在社会上晃荡,身边一群朋友,这两辆车承载了好多年轻时候的故事。
这一张华普出事故在维修厂。
这是楼兰的油耗。
大黑和小黑的合影。
第一辆车买的国产车,开了三年后,你还会选择继续买国产车吗?
我第一辆车是比亚迪唐DM,开了3年,内心五味杂陈,奉劝想买国产车的人要三思,不然后悔都来不及!
2019年准备购买人生第一辆车,预算在25万左右,因为我在大学里学的是汽车相关方面的专业,对各家车企的造车能力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所以把买车范围缩小至德系车和日系车。
当时看了日系车RAV4荣放、本田CR-V,又看了德系车途观L、奥迪Q3和宝马X1。
很多人可能觉得很奇怪,我当时看的都是合资车,为什么后来却买了国产车?
简单地说一下自己买车的心路历程,刚开始我把买车想得太简单了,认为买车只看三大件就好了。
所以,觉得发动机应该要热效率高、动力强、故障率低;变速箱应该传动效率高、维修简单便宜;底盘应该要调教舒适、跑高速要稳。
可是真的到4S店看见实车以后,我开始在乎外观、内饰、配置,以及空间大小和内饰异味大小。
后来查阅了很多资料,我又开始在意行车静谧性和百公里油耗,瞬间觉得买车真的太难了!
我的心态开始发生了变化,从完全理性变得感性,不再那么看重三大件了,只在乎自己的喜好度和实用性。
RAV4荣放和奥迪Q3由于后排空间较小,个子稍微高点乘坐时会有压抑感,在实用性上差了点,首先被排除了。
途观L、本田CR-V由于外观和内饰比较老气,不太符合年轻人的审美,然后也被排除了。
最后在综合对比之后,宝马X1在外观、内饰、配置、空间等各方面都比较满意,当时已经做好购买的准备了。
可是到4S店买车时却尴尬了,我在网上查询的2.0T尊享型全款26万元就能办下来,可实际上什么赠品都不要,全款30万元落地都难!
这让我深刻明白了一个道理,买车千万别一味地相信网上的报价,因为这只是一种营销策略。
首先故意用低价吸引你去4S店看车,然后通过销售的话术让你冲动消费,最后就达成营销目的。
如果大家想了解具体落地价在多少范围内,建议大家多跑几家4S店,因为每家4S店的面临的销售压力不一样,所以最终优惠力度也是不一样的。
综合对比之后,国产车进入视野
宝马X1的落地价超过了我所能承受的范围,说实话内心有些沮丧,只能再次重新选择。
由于之前德系车和日系车喜欢的买不起,买得起的又不喜欢,然后美系车和日系车不在考虑范围内,法系车相比对较小众,最后我把眼光放到了国产车上。
当时国产车落地价在25万元左右可选的车型并不多,经过一番对比,最终唐DM、红旗HS5、哈弗H9进入了我的选择范围内。
比较有意思的是,在当时我对象非常赞成购买哈弗H9,父亲则希望我购买红旗HS5。
不过,说到底我还只是一个女孩子,对于哈弗H9这种中大型SUV感受有些驾驭不住,所以感受不适合我。
红旗HS5外观确实比较漂亮,红旗车标让人有一种自豪感,但当时HS5是2019款第一代车型,各方面都还没有经过市场考验,我担心后期会出现问题,所以不敢贸然购买。
最后就剩下唐DM了,作为当时比亚迪的旗舰车型,2019款已经是第四代车型了,于是当时有3点理由让我选择了唐DM。
第一点,我认为唐DM在多次改款之后,在技术方面应该相对比较成熟了,故障率应该比较低。
第二点,唐DM作为混动车,动力应该比较强,油耗应该比较低,驾驶体验感应该不错。
第三点,唐DM前脸采用全新的Dragin Face设计语言,当时看见“龙颜”第一眼真的很惊艳,而且空间够大,实用性很强。
基于这三点理由,最终我的第一辆车选择了国产车比亚迪唐DM,可实际开了三年以后,感触颇深,优点和缺点共存,现在回想起来,当时选择国产车,至少在两个方面欠考虑了!为了客观描述我所感受到的国产车,接下来我将具体描述唐DM的优缺点,以及国产车目前所存在的两处“痛点”,希望给想买国产车的人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优点:国产车在外观设计、内饰用料、空间、配置上具有优势这几年国产车销量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上涨,一方面是国产车企造车能力进步明显,另一方面是更多的国人开始用实际行动支持国产车。
国产车这些年进步最明显的就是外观、内饰、配置了,至少我认为唐DM在外观、内饰、配置上不输RAV4荣放、本田CR-V、途观L这些合资车的。
同样25万左右的落地价,唐DM内饰采用搪塑、高亮钢琴烤漆、麂皮等零异味高环保材质,看上去非常高档,摸上去非常有手感。
而且配备龙鳞式真皮座椅,不仅提升了内饰的豪华感,而且坐上去还非常舒服。
在配置方面,唐DM拥有15.6英寸可旋转中控大屏、Dirac音响、CN95、PM2.5空气过滤、全景天窗、驻车辅助、360全景影像、真皮座椅通风加热等等配置。
同样25万左右的落地价,合资车的内饰是什么材料?是什么配置?
我们以CR-V 混动 2.0L 两驱净致版为例,落地在25万左右,内饰采用了大面积软性材质包裹,座椅也用了真皮包裹。
是不是感觉唐DM和CR-V在内饰用料没有什么区别?
答案:区别很大。
表面上两车用的都是搪塑和真皮材质,实际上唐DM用的却是“零异味高环保材质”,这种材质刚开始就没有异味、没有甲醛,环保安全。
可能光听我描述感受不到差别所在,可能只有亲自体验过才能感受到优质材质和普通材质的区别。
在配置方面,CRV中控尺寸不够大,多媒体系统操作起来不够流畅,车道保持只能在70km/h以上才能激活,辅助系统有待优化。
可以说,CR-V有的配置和没有的配置,唐DM都有,而且优化得更好。
同样的价位,不仅是唐DM对比CR-V是这样,只要是国产车对比合资车,基本上在外观、内饰、配置和空间上都有这样的优势。
缺点:三大件不如合资车,且目前难以超越上面说国产车这些年在外观、内饰、配置上进步明显,但有些人却冷嘲热讽地说:“国产车三大件是外观、内饰、大屏。”
大家回想一下,前些年总有些人说国产车外观内饰太难看,所以不愿意购买国产车;现在国产车外观内饰进步了,又有人说国产车内饰就是大屏幕、就是彩电,所以不买国产车。
其实这些人就是不愿意承认国产车在进步。
我认为国产进步了,我们就可以大声表扬,有不足的地方,我们也可以提出批评,只有认清差距,才能知道自己该努力的方向。
这些年国产车的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调教虽然也在进步,但是三大件技术想要一举超越合资车,显然这是不现实的,
毕竟任何技术的进步都不存在弯道超车,大众、本田、丰田、日产这些车企在三大件技术上比我们研发早、储备深,所以我们要理性看待差距。
不过,国产车在三大件技术上的不足,也确实给支持国产车的车主们带来了一些问题。
比如说唐DM,原本我以为混动车不会过度依赖发动机,发动机只是辅助作用,但是在驾驶过程中却发现3点不足。
第一点,馈电时动力不足
这种动力不足,已经不是单纯的起步肉了,而是感受不到动力的存在,所以唐DM在馈电时,我从来都不会选择超车。
第二点,馈电时油耗偏高
动力不足就会造成小马拉大车现象,就会导致油耗偏高,但是馈电百公里油耗最高可达百公里15L左右,这就有些难以接受了。
第三点,馈电时发动机会出现异响和震动
动力不足,必然会提高转速,但是比亚迪对发动机震动压制的不是很理想,能够感受到方向盘共振,也能在车内听见噪音,这些都比较影响驾驶体验。
不过话说回来,谁会让唐DM天天馈电行驶呢?
总体来说,唐DM并没有让我失望,至于国产车三大件有没有让其他支持国产车的车主们失望,这就不得而知了。
购买国产车要三思,第一个方面,买国产车可以便宜,但并不省钱影响一辆车保值率有3个关键因素:品牌、销量、三大件耐用性。
目前来说,国产车无论在品牌力、销量,还是三大件耐用性,都和合资车有一定的差距,这就造成了国产车在二手车市场上卖不出令人满意的价格。
国产车保值率低,这就造成了国产车用车成本比较高。
举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唐DM落地26万,三年时间各种用车成本一共用了3万元,那么用车成本一共是29万元。
如果我决定把唐DM卖掉,二手唐DM只能卖13万,那么实际上唐DM三年时间一共用了16万元。
不过,比亚迪唐DM是混动车,目前新能源车保证率不具有参考价值,大家可以对比一下卡罗拉和长安逸动的保值率,
同样落地10万左右,卡罗拉开了3年可以卖7万块钱,而逸动开了三年只能卖5万块钱。
所以,很多时候,可能价格差不多的合资车和国产车,合资车在买车时贵点,国产车在买车时便宜点,但是最终用车成本,可能是合资车要更便宜一些。
也就是购买国产车可以便宜,但用车并不省钱,性价比不如合资车。
购买国产车要三思,第二个方面,购买20万元以上的国产车,很多人不理解这些年国产车陆续推出了自己的高端车型,比如吉利的领克、长城的魏派、长安的UNI和奇瑞的星途。
但是实际上,这些国产高端车型只有领克发展得不错,其它车目前是有口碑没销量。
说得直白一点,15万元以下的价格,国人会用实际行动支持国产车,但是15万元以上的价格,或者20万以上的价格,基本上就很少有人真的花钱去购买了。
当初我花26万购买了比亚迪唐DM就受到了身边人的质疑,大家问我为什么不买合资车?为什么不买CR-V?为什么不途观L?
面对这样的质疑,说实话我内心曾动摇过,一度觉得自己买车时欠考虑了,所以购买国产,特别是购买20万元以上的国产车,一定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不然容易感到后悔。
写在最后我是三年前买了唐DM,实话实说,曾因为大家的闲言闲语后悔过,随着这些年我陆续开过CR-V、途观L,还有价格更高的宝马X3,综合对比过后,我对唐DM是非常满意的。
因为对唐DM的满意,我陆续买了传祺M8和比亚迪汉EV,这两款国产车都超过了20万元,而且目前都非常满意。
所以说,我第一辆车买的是国产车,开了三年后,我还会选择继续选择购买国产车。
第一辆车买的国产车,开了三年后,你还会选择继续买国产车吗?
当你第一部开的国产车后,再换合资车,你会感觉合资车真的很寒酸,国产车性价比很高,只要你不是崇拜车标,不把车当面子的,第二部还是国产车的概率很大。如果是你买的那部国产车运气不好,问题比较多,那么你接下去估计都不会换这个品牌的国产车,有句话叫: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接下去你买车会谨慎多,不过目前大部分国人对国产车要求很高,只要出点小问题,就各种说,有些还是夸大的说,要不是这次西安奔驰事件,全国都在揭露豪车问题,很多人还在麻木崇拜豪车,总得来说现在国产车越做越好了,总得一句话:理性买车。
第一辆车买的国产车,开了三年后,你还会选择继续买国产车吗?
我的第一辆车是哈弗H6,开了3年,内心五味杂陈,终于知道国产车的真实水平了,奉劝想买国产车的人要三思,不然后悔都来不及!
2019年我准备买人生中的第一辆车,预算15万左右,因为从小就特别热爱汽车,也在修理厂做过学徒,对汽车有较深了解,什么品牌毛病多,那些车型经常维修,几乎门儿清,加上修理工师傅长期的念叨,让我对各车企的造车水平也有一些自己的领悟,所以把买车目光尽量扫向合资车。
在修理工眼中,家用车图的就是省心,否管科技配置再高,造的再漂亮,始终敌不过“省心”二字,发动机要热效率高省油,故障率低,动力强;变速箱要维修简单,传动效率高;底盘调校要软硬适中,跑高速贴服性好。
基于日系车和德系车经济性好,不仅省油,而且发动机耐用,还维修保养费用低的口碑,日产逍客、本田XR-V,德系车大众探歌、斯柯达柯珞克,也成为了这个维度中,我的第一选择对象。
毕竟从造车水平上来讲,汽车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工业品,它涉及到的零配件遍布各领域,仅发动机和变速箱就涉及到铸造、锻压、热处理、机械加工等,合资经过上百年的技术积累与经验,趋于完善,不管是口碑还是工艺都获得一致好评,相较于发展仅20多年的国产车质量稳定的多。
可真正到4S店看见实车后,发现买车和在修理厂所学的认知截然不同,三大件固然重要,但我还是更多的在意,外观、内饰、配置,以及空间大小和驾乘感受。
也许这就是近段时间长城CEO接受采访时说道的,“中国用户有个明显特征,要面子,买大不买小,啥都要大的”有关,之所以哈弗H6卖得好,短短10年时间卷动合资市场,就是抓住了这一特点。
本田XR-V和大众探歌,这两款车型在价格上相差不大,可都定位紧凑型SUV了,但较小的车内空间,对于175cm的我来说,坐起来还是有些压抑,并且车身尺寸本身不大,看起来不仅小气还实用性差。
都说“懂大众的都买斯柯达”,而在我看来不无道理,柯珞克这款车型空间大,价格适中,三大件也都是继承了大众优良传统,但脱节的外观与内饰实在提不起兴趣来。
最后综合对比之后,在15万左右的合资车中,只有日产逍客在外观、内饰、配置及空间方面比较符合我的要求,当时已经做好决定购买了,但到4S店算价格的时候发现,和我所了解的价格相差近1.5万,豪华版落地接近17万,超出承受范围。
于是不得已重新思考,合资车喜欢的买不起,买得起的又不满足购车愿景,本想退而求其次,看韩系车和美系车,雪佛兰和现代也不错,除了价格略微便宜,但都有共同点,配置用料一般,最后不得已把国产车纳入视野。
在15万级别车型里,国产车可选范围比较广,而且无论外观内饰、动力配置都有着合资20万级无可比拟的优势,结合修车知识对比,最终哈弗H6进入了我的购车计划,作为当时国产SUV现象级车型,自2011年刮起SUV的那股浪潮起,哈弗H6已经经历了8年历程,当时我选哈弗H6的时候,不仅是因为销量好,有“神车”的口碑。
一方面,哈弗H6在2017年我当机修的时候,修理厂的前辈们评价不算差,经过多年的迭代更新,相对成熟的技术,应该故障率控制的很低;另一方面适中的价格,中庸的前脸很大气,不挑用车群体,很有辨识度,而且空间够大,配置还尤为丰富。
基于这两个方面,我最终违背了修理工选车的定义,选择了国产车哈弗H6,如今开了3年,实话实说,对国产车真的是爱之深恨之切,回首当初,可能只是作为仅1年的学徒,对修理工的用车理论还不够透彻。
接下来我将具体介绍,开哈弗H6过程中发现的一些痛点和实际感受,并分析第一辆买了国产车的人,开了3年后还会继续买国产车吗?希望能给想买国产车的人带来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优点一、国产车有“三高”,颜值、配置、性价比
近几年随着国产车汰劣留良,国产车企造车能力取得长足进步,狠抓软装配置,以性价比作为突出重围的手段加以推销,契合国人用车标准,无论是哈弗、长安、吉利都取得不错的销量成绩。
都说颜值及正义,我认为对国人来说很是受用,至少在同价位的合资车型中,抛开核心三大件,哈弗H6的外观内饰、配置用料方面,都不输逍客、XR-V、探歌这些车型,精致沉稳的车头,简洁干练的姿态将东方文化完美融合,修长饱满的侧面尤为大气。
哈弗H6的内饰层次丰富,扎实的用料,能触摸到的地方多采用搪塑覆盖,些许银色饰板点缀,与贯穿式空调出风口形成高级感,厚道的做工与用料,无论是视觉还是触觉都能直击消费眼球。
同时在配置方面,哈弗H6也展现了国产车的厚道之处,尽管丰富的配置对于修理工来说,不实用还易发生故障,但相比于合资车,在有限的定价下能得到更多的东西,不乏是一种进步和对消费者的认真态度。
比如哈弗H6搭载了12.3英寸中控显示屏,拥有方向盘换挡功能,全景天窗、360全景影像、前后驻车雷达、车侧盲区影像、主动安全预警系统、并线辅助、车道保持系统、远程启动、车内PM2.5过滤装置等。
而对比合资车,不由得深思,同样作为15万级产品,抛开仁者见仁的外观,内饰用料、配置还能做的更好吗?
以市场前景颇为耀眼的本田XR-V豪华版为例,定位小型SUV,落地价在15万左右,但给人的印象就比较廉价,运用的材料大多不如哈弗H6厚道,譬如门把板、中控台、方向盘多以硬塑料覆盖,少量的软质材料以及饰板点缀,整体内饰虽看起来不是那么糟心,但也没那么高级。
而在配置方面,XR-V的中控显示屏只有8英寸,仅支持蓝牙和车载电话,并且流畅性还不是很高,唯一值得述说的是还有倒车影像、全景天窗、真皮座椅,而定速巡航、主动安全预警也是空空如也,如果说功能少是控制故障率的最好方式,那么XR-V确实是修理工眼中的省心耐用型。
可以说,国产车从始至终都在用有限的价格,冲击高端的品味,给人营造出物超所值的档次感,这是绝大多数合资车还达不到的基本水准,这不仅是哈弗H6有这样的表现,也是国产车共同特点,不仅外观内饰富有新意,配置还丰富,空间优化的很好。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国产品牌有着全线超越合资的趋势,我们所谓的“三高”并非技术上的优势,只是被三大件束缚后,与合资错位竞争的发展方向,如果合资被逼的愿意以价换量,那么将会给国产车造成较大冲击。
痛点一、质量不稳定、三大件有差距,且目前难以超越
有很多人说开了几年国产并没有感觉有多差,反而觉得哪里都挺合适,不仅是颜值、配置、性价比的优势,发动机、变速箱、底盘也在通过合作开发,逆向研发取得了不错进步,韩系车、法系车萎靡不振的销量都与国产车技术提升息息相关,在说质量不稳定,三大件有差距可能也确实难以理解。
其实说到底还是因为相较10年前国产车进步明显,而国人越来越自信了,不管是哈弗、长安还是奇瑞,开拓的市场,强大的供应商,使得各车企都能拿出与合资类似的核心硬件来,如今都处于世界普遍水平。
当然,在欣慰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理性看待国产车的进步,毕竟任何技术讲究的是脚踏实地,不存在弯道超车的说法,大众、丰田、本田、日产,这些车企最晚涉足汽车制造的都有74年的历史,而长城汽车还要晚36年,从技术累积、研发上就比我们更有前瞻性。
也就是说,如今的国产与合资的差距不在于三大件能不能制造,而是在于燃烧控制、喷油设定比例、做工行程、压缩比等内核功底的整合,平时我们经常看到弥勒循环、阿特金森循环、可变气门升程、本田的i-VTEC、大众的TFSI等,这些才是控制发动机热效率、油耗的关键技术。
虽然从这些外企的先进技术上来看,国产各家车企也同样具备了相等工艺,比如哈弗H6搭载的1.5TGDI涡轮发动机,其核心技术就有可变气门升程、双VVT系统、中置燃油喷射;而长安的蓝鲸发动机采用了双涡管电控增压、350mpa高压燃油直喷、缸体平行冷却技术等,并热效率达到40%以上。
但从性能及控制油耗上来看,同样搭载1.5T发动机的XR-V,无论是功率还是行驶品质,都比哈弗H6要出色的多,至少不会出现涡轮介入迟滞,造成动力不足,轻踩不走,重踩猛窜,导致油耗居高不下。
当然造成这种行驶质感差距的离不开变速箱,虽然哈弗变速箱是自主研发,但那套离合器模块也是由博格华纳提供的,而长安的8AT变速箱也是直接外购爱信的,从全球整合性来说,都是大厂耐用性普遍不会差。
但它就缺与自家发动机磨合的技术,比如哈弗H6上那套7速双离合,湿式变速箱从理论上来说比干式双离合顿挫感略小,齿轮润滑结合度更流畅,可驾驶起来依旧摆脱不了有拖动、顿挫、齿轮撞击声、油耗偏高。
说到底还是与发动机匹配不精,变速箱工艺还有待提升,当然这也不全怪车企,零配件厂商问题也比较大,曾我在变速箱同步器厂待过一段时间,如果国外同步器允许的公差值在±2丝,那么国内允许公差范围在±5丝左右,而且车床加工出来的产品一致性还比较差。
同时在底盘方面,且不说XR-V的底盘工艺能够达到德系车“弯道不飘,簸路不颠”的驾驶感受,但开久了也不会出现有松散感,即便是扭力梁悬架,能很好的找到软硬结合的交融点,对于路面的颠簸一次性过滤的很流畅。
而哈弗H6纵然是运用了更好的多连杆独立悬架,但给我的驾驶感就是平淡,有些偏硬,缺少一定的质感,如今开了3年,底盘结构件矿量变化只能说比起6年前有进步,但要讲真正的与合资比起来,我认为还有一尺差距。
不过总的来说,近5年的国产车普遍不会造成,10年前所出现开3年修3年的毛病,而哈弗H6作为中国汽车发展史上较有延续性的车型,总体来说这3年时间里,还没有让我失望至极,无非就是驾驶质感稍差。
痛点二、用车成本高
这也是我为什么在开始要奉劝买国产车要三思的原因之一,国产车虽性价比高,质量可靠,但日常用车花销并不便宜,基于对三大件的分析,国产车虽解决了发动机和变速箱两大难题,但从技术积累上与合资还有差距。
从简单的油耗算起,相比合资车,国产车并不占优,就拿哈弗H6和XR-V来说,哈弗H6百公里综合油耗9L左右;XR-V百公里综合油耗6L左右,按照一年两万公里计算,以92号汽油8.87元来说,两车一年油费相差5000千元,即便是CR-V也相差1000元。
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修车师傅喜欢推荐日德系车?
有部分原因是因为好修,合资车普遍在结构设定上合理性更高,比如简单的机油滤,有的国产车喜欢设计在元宝梁下方,而合资一眼就能看到,同时由于国产车配置高,近几年可预见的三大件问题几乎很少,但智能化配置偏高,带来了整车故障率攀升,增加维修风险。
加上技术性制约,大众的1.4T发动机就10000公里保养一次,而国产车5000公里保养一次,也就意味着和结构简单的合资相比,在后期维护上会增加成本,同级别合资车可能工时费只要100,而国产车可能会多50元。
另外,在保值率上,影响一辆汽车保值率关键的因素有,品牌印象、市场占有率、技术性能,而基于这三个方面,国产车并不占优,即便是如今国产车销量占到日德系的一半还多,但在二手车市场上依然卖不出令人满意的价格。
这就如同火箭班和平行班的学生对比,火箭班的即便考80分从名义上来说依旧是佼佼者,而平行班即便考90分依旧是普通班,其中品牌就是影响保值率最重要的指标,这造成了国产车后期用车成本相对较高。
譬如我把的哈弗H6卖掉,虽然它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很大,但它的3年保值率在51.9%,我14.5万购入的,意味着开3年抛弃略高的油价,仅折旧就花了7万元,而相近落地的XR-V三年保值率在64.3%,开3年仅折旧5.1万元。
意味着买国产车价格确实略实惠,而丰富的配置还能获得更多体验,但当把用车成本相互分开细算,其实并不比合资车便宜,其实国产车的那些所谓的越级配置,放在二手车市场并不能带来增量,反而简单的合资车是稳定的表现。
奉劝想买国产车要三思的原因之二:
国产车延续性不高,这似乎是普遍共识,尤其是15万以上车型,目前除了吉利领克在沃尔沃助长下,一方面车型买的不错,另一方面质量也还不耐,而长城的魏派,早期出现的时候呼声高,配置高,销量也增长的快,可如今车型延续不过4年。
譬如我同事和我同期买的VV6,谈起就一把鼻涕一把泪,车价高、油耗高、变速箱顿挫,如今车型已经停产了,意味着后期维护起来,零配件不易找,而且价格还高,当然保值率更低。
说的直白一点,如今国产车销量高,大多是建立在15万以内车型中徘徊,而15万以上车型更多人愿意瞄准合资,而买国产即便是长城这样老道的车企,也会带来较多不确定因素,所以说买车尽量选择销量高,且有延续性的车型。
写在最后
总而言之,国产车的成长肉眼可见,三大件的质量普遍不会太差,而外观、内饰、配置更是抓住了当代年轻人心思,只是不够精进的整合精细度,给驾乘质感带来差距,当然在逐渐抛掉发动机和变速箱的碳中和时代,对于整合精细度的考量反而给到合资。
对于不愿意再换国产车的人来说,可能对合资品牌还抱有一丝向往,还没踩过坑,而愿意换国产的人可能早期开过合资,认为国产车质量还是可信,基于我在修理厂的所见所闻,结合用车感受,我对国产车也算是路转粉,虽然以上分析挑的比较细,但整体还是比较满意。
因此,我的第一辆车买的是哈弗H6,开了3年后,我还会继续买国产车,最重要是在新能源领域,好像也真想不起来那个品牌能让我提起兴趣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