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你的车热的正确吗?如何正确热车?

现在大部分上市销售的车,已经不需要在冬天进行老司机口中的“热车”了。作为新时代的车主,“热车”知识也要与时俱进,不能拿着老黄历当真理。

哪种车冬天启动后必须进行热车?

老司机口口相传的“冬天启动后要原地热车”里的车,基本是使用化油器的车。

这化油器,跟现在汽车上的喷油嘴效果一样的,都是负责将汽油雾化后,再与空气混合成可燃气。化油器的工作原理也比较简单,就是利用进气压力把油吸入并进行混合。

如上图所示,汽油经过汽油泵抽到化油器里。化油器喉管那里收窄,当进气门高速进气,会造成空气流速增加,化油器喉管那里气压会降低,变成负压状态。而浮子室通过进气管与外界空气相通,是常压状态。

这样一来,大气压更高的浮子室就会把油挤到压力更低的喉管那里,经过进气门进来的空气带动,汽油就出去了。当发动机转速越高,进气量也会增大,造成的化油器喉管负压也就更大,吸入的油也越多。

这种化油器,因为结构简单,所以不容易出故障,可靠性非常高。缺点也很明显,就是发动机内部温度过低时,也就是冷启动状态时,化油器不能正常工作,造成怠速不稳,容易熄火,排放超标冒黑烟等问题。所以,使用化油器的车,在冬天这种环境温度很低的地方,都是需要在原地热车,待发动机温度上来了,转速稳定了才能出发。

一些使用化油器的老车,冬天油耗是非常高的,因为冷启动汽油雾化不好。夏天则比较稳一点,环境温度高了,化油器可以更快升温。化油器温度高了,加热汽油产生的汽油蒸汽更充分,不会出现直接把汽油直接抽入燃烧室的情况。

因为油耗高,排放也达不到一轮又一轮的国家排放标准,所以使用化油器的车,在2001年就被陆续淘汰,报废了。按时间来算,现在还在使用的带化油器的车是非常少的,自然不需要在进行老司机口中的热车了。

不带化油器的车,冬天如何正确的热车

现在汽车上的发动机,最次的都是使用了电喷,最新一代的发动机,都开始用上了直喷,有的还使用了混合双喷射,应付不同的发动机工况。可以说,现在的发动机,因为技术的进步,早已经不需要冬天强制热车了,热不热车,全凭车主如何想。你想热一下,可以,顶多多费点油。不热,也可以,对车没损伤,放心开。

如果严谨一点的,想知道自己的车冬天低温天气要不要热车,请参考爱车说明书。上面写了冬天要热车,你就热。明确说明不需要热车的,那就别费那个闲工夫了。

从市面上大多数说明书关于冬天是否要热车的提示来说:冬天,启动后不等待,正常行驶,把发动机转速控制在2000转以内,不激烈驾驶,就是冬天最正确的热车办法。

不信?可以看看各品牌对于冬天是否需要热车的官方提示:

这些官方说明书,基本的共识是:发动机启动后无需停车预热发动机。可以低速缓慢行驶,待发动机温度正常后,就可以正常行驶了!

所以,新一代的汽车,正确的热车办法就是启动后慢慢跑起来,不需要原地怠速热车。原地怠速热车,费油,排放恶化,对汽车也没啥保护作用。

很多人对于冬天启动后,立即就走,有些疑问,担心对车辆有损坏。这个点就是担心机油润滑不到位,造成发动机异常磨损。

其实大可不必担心,发动机启动后,机油泵在发动机的带动下,已经开始从油底壳抽油,经过机滤过滤后,送到需要润滑的各个部件了。

也就是说,一起动,机油就在几秒内正常工作,怠速停在那里,等个一二分钟,对于发动机润滑也没啥帮助。

在原地怠速对发动机没啥帮助的前提下,原地怠速热车还挺费油。

很多人冬天一起动发动机,发现发动机转速回会比正常怠速高个几百转,就想当然的认为,这是在给发动机升水温,给机油升温。其实不是的,这是在给三元催化器升温,好让三元催化器尽快达到工作温度,这样才能达到排放标准。如果正常跑起来,只要把转速控制在2000转以内,已经比怠速都高了。既可以给三元催化器加温,还可以跑在路上,可以省油减少积碳的。

至于给发动机水温提升温度,就想当然了。冬天不跑个十多二十分钟,发动机水温是达不到90°的。那么,要原地怠速等十多分钟吗?这样车不就变成祖宗了?耽误事浪费时间不说,还有精心伺候好它。

给机油升温,也是没必要的。现在机油的性能参数里面,有个低温流动性的指标,是通过在机油里面加抗凝剂来实现的,可以保证机油在低温环境下的流动性。正常0W~30,5W~30这类机油,可以保证-40°~+50°的机油流动性。既然机油在启动前能够流动,就不劳车主原地怠速给机油加温了,没必要。

所以,冬天正确的热车方式就是:上车,打火,然后系好安全带,观察一下周围的情况,确认安全后就可以出发了,开车缓一点,控制转速,不要猛踩油门就行。千万不要傻乎乎在原地怠速热车,更不要大脚油门拉转速热车。

看说明书上怎么写,你就怎么做。别人再懂,也没有生产这台车的人懂。

冬天你的车热的正确吗?如何正确热车?

冬天热车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原地热车,另一种就是行驶中热车,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两种热车方式的注意事项。

原地热车注意事项

有些地方冬季气温特别低,早上冷启动后车里冻得人伸不出手,有的车变速箱冷保护,车跑不起来,这时候就要原地热车了,否则直接走太遭罪。

原地热车就是原地怠速,手动挡车挂空挡拉手刹,自动挡车拉手刹,挂P档或者N档都行。

热车期间除了后挡风玻璃除霜以外最好不要开其他用电器,以免增加电瓶负担。

原地热车时不要开暖风除雾,这时候暖风不热还延长热车时间,更增加电瓶负担。等你热好车走的时候暖风一开,与挡风玻璃接触的冰雪立马融化,用手一推很容易就掉了。

原地热车最忌讳大脚踩油门,因为刚启动时润滑不好,轰油门很容易导致磨损加剧。而且刚启动时正时链条涨紧器可能没有完全涨紧,轰油门可能导致正时链条跳齿从而引起正时错乱,这就得拆发动机维修了。

行驶中热车的注意事项

如果你们当地气温不是那么低,那么启动后直接走更好,因为这样不仅节约时间还省油。毕竟原地怠速的油都用来烧水了,而且边走边热车可以减少浪费。

行驶中热车要注意这几点要素:

1、转速不要太低,也别过高

低温条件下汽油蒸发性差,转速太低进气滚流小,不利于汽油充分雾化燃烧,也不利于发动机升温。而转速太高会增加磨损,一方面是机油流动性差,另一方面冷启动时喷油量大且蒸发差,汽油湿壁效应会导致一部分汽油残留在汽缸壁上,稀释机油,降低润滑效果。

但是也别太在意,只是说这种概率相对大一些,并不是这么做了马上就会出问题。只要不一直怠速行驶或者猛踩油门拉到三四千转急加速,一般都不会有啥问题。

如果非要说个确切的数字,那我觉得大部分时间内把转速控制在1500-2000左右最好。但是超车或者换挡时转速偶尔低于1500或者高于2000了影响也不大。比如你要出地下车库,转速踩低了咱上不去啊,这时候只管踩就行。

总结起来就一句话:按照你平时温柔驾驶的方式开就行了。

2、冷车出发没暖风,留神挡风玻璃起雾影响视线

这是行驶中热车最大的弊端了,挡风玻璃起雾了还没暖风除雾。其实我有几个比较好的妙招跟大家分享,不敢保证绝对适用,但大多数情况下还是有效的。

首先就是开窗通风,不需要全部打开,开一拳高就够了。让车内外空气对流,挡风玻璃就不会起雾了。缺点就是冷。不过我们当地冬季气温也就在零度左右,开窗也冷不到哪里去,起码我觉得还凑合。就是大街上总有人用异样的目光看着你。

第二个方法就是自然风除雾,把空调温度调节到吹冷风的区域,选择外循环,打开风机,不开压缩机。这样风机把车外冷空气吹向挡风玻璃,也能起到一定的除雾效果。而且此时气流不经过暖风水箱,不影响发动机正常升温。这招我经常用。

第三个方法是一劳永逸型的,就是用挡风玻璃防雾剂。往挡风玻璃上一喷,拿毛巾擦开就行了。原理也简单,就是表面活性剂,让挡风玻璃上的小水珠变成一层水膜,这样就不阻挡视线了。等发动机水温上来后暖风一开,把这层水膜吹干,下次依旧管用。

不过缺点也很明显:气温太低的时候挡风玻璃上那层水膜可能会结冰。所以你要是在东北,天天零下十几度的天气就不适合用这个了。

3、跑高速的话最好提前热好车

因为我家离高速路口只有一公里多点,所以我对这一点深有体会。

高速公路一般都途经荒郊野岭,气温更低。挡风玻璃起雾那都是小事儿,我本人遇到过挡风玻璃起雾后又结霜的、玻璃水喷到挡风玻璃上结冰的,各种突发状况让你措手不及。这时候最容易出危险了。

所以我认为上高速前最好先让发动机达到正常工作温度,这样一路上暖风吹着挡风玻璃,能避免很多突发状况。而且有的车变速箱冷保护,油门踩到底只能跑40,你说你上高速只跑40公里/小时不是添乱么。

另外你要知道冷启动时不光发动机冷,变速箱也冷,一上去就跑一百多,对发动机和变速箱都不好。

4、水温正常之前尽量别开暖风

除非你冻得受不了了,否则发动机水温没上来之前尽量不开暖风,因为水温没上来之前开暖风会延长发动机升温时间。发动机达不到正常工作温度时不仅费油,车开起来也没那么流畅,最要命的是温度不高不低最容易产生积碳。

5、做好汽车的保温工作

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但又是很多车主都容易忽略的一点。有些车原厂不带发动机下护板,这放在夏天是件好事儿,散热更利索嘛。但是放在冬天就不那么妙了,大冷天跑在路上,发动机下面冷风嗖嗖往里灌,热量损失太大了,不利于快速热车。

所以建议原厂不带下护板的车可以后期加装一个,塑料的就行,咱也不图保护发动机,就为了冬天热车快一点。

总的来说冬天热车其实没那么神秘,弄清楚原理后一切就好办了。

冬天你的车热的正确吗?如何正确热车?

汽车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冬天怎么正确热车,成为广大车友,非常关心的话题。

冬天温度低,大家都知道早上要先热车。具体怎么热车?有的认为只发动发动机,就算热车。其实,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

为什么呢?汽车在停了一晚上后,由于晚上温度低,车子的各个部位,有润滑油的地方,比如,变速箱,差速器(就是后桥牙箱),还有四轮轴承等。特别是北方,润滑油变粘。如果我们只是发动机预热,在开始行驶的时候就能引起其他部位的零件损坏。

对热车而言,我有深刻体会,也算是经验和教训。我是74年入伍,在黑龙江当兵学开车的。那时的润滑油质量比现在差些,冬天粘性很大。

我们当时有的不懂,只是发动机热车。个别新兵为了能起步,加大油门,最后造成后桥行星齿轮损坏,或者半轴折断。后来,在温度过低时,就生火盆给汽车烤火。给变速箱后桥等地方,增加温度使润滑油变稀。然后在慢慢起步。

正确的热车方法是:低速行驶热车。早上起来,启动发动机。让发动机的怠速运转正常后(这个时间因车而定,大约在十秒左右),

然后慢慢起步,尽量不要加油门,用低速行驶的方法,使整个车子在慢行中得到热车。让其他该润滑的部位得到充分的润滑。大约可以行驶个三五公里,就可以正常行驶了。

特别提醒:1,早上不要加大油,这样会增加汽车的零部件损坏,缩短使用寿命。2,寒区结冰的地方,头天车子涉水过。早上起步时一定要慢,以防四轮轴承,有水结冰冻住。

冬天你的车热的正确吗?如何正确热车?

冬季到了很多人又开始纠结热车问题,尤其是没有车库露天存放的汽车。早上启动后如何热车是否需要热车的问题让很多人为难,如何热车?该不该热车?其实没有准确的答案,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大多数汽车厂家随车附带的用户手册上都强调无需热车,启动后低速行驶一段路即可:

但是这并不是绝对的,有些情况下延长一下热车时间还是有好处的。

例如北方冬季户外气温在零下二十度到零下三十度之间,尤其是夜间气温会降到最低点、汽车放置一夜后已经冻透,发动机/变速箱等温度与环境温度一致。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机油还是变速器油的粘度都会降低,流动性也变得很差。发动机与变速箱的阻力都会增加,冷车启动会感觉到阻力大,启动后发动机也会立刻进入高怠速状态下。

这种情况下启动后车辆虽然可以立刻上路行驶,但是你会觉得车子阻力大,提速慢、不升档、发动机在一边干吼而车速提不上去,必须要行驶一段路后才可以恢复正常。这种情况下如果启动后能怠速运转几分钟,发动机水温上升后运转阻力降低,发动机更轻快。同时变速箱中沉睡的润滑油也会恢复活性,变速箱阻力降低、升档积极。

如果时间允许,怠速运转几分钟后车子上路会更轻快、更通透、更流畅。

这就像运动之前做的热身活动一样,预热后运动更轻快对身体损伤也更小。尤其是某些带有冷保护的CVT变速箱,冷车上路后变速箱迟迟不升档,发动机在一边干吼非常尴尬,低速行驶被人按喇叭也是蛮尴尬的。因此当环境温度低于-10℃的时候,早上起来后尽量怠速运转几分钟后在上路,当然启动后几十秒或者一分钟后直接上路也是可以的,发动机变速箱并不会因此受伤、损坏,只是开起来有些不爽罢了!

厂家的用户手册上为什么不要求用户长时间热车呢?为什么不推荐长时间热车呢?

其实这也是出于多方面考虑后做出的决定,很多上了年纪的老司机尤其是八十年代的司机都知道汽车启动后必须要热车,启动后热车也是写在用户手册内的。因为那时候的汽车供油系统与现在的汽车完全不一样,那时候的汽车普遍采用化油器供给系统:

化油器供油原理:空气从节气门上方的喉管后会产生真空,浮子室的燃油被吸出来与空气混合行程混合气,最后混合气被吸入气缸内燃烧做功。可以看到化油器供油可控性非常差,进气量取决于喉管尺寸、汽油流量则取决于真空度。没有办法做到精确控制,冷车启动时需要手动加浓(拉风),启动后发动机必须要怠速运转一段时间水温上升后才可以上路行驶。

如果不预热那么上路后就会出现动力不足的现象甚至起步都会熄火。这就是喷射系统不能精确控制造成的,冷启动后必须热车后才能上路行驶。

而采用电控汽油喷射系统的发动机冷启动几乎不需要预热,或者只需要预热几十秒就可以上路。这就是机供油系统带来的差异,电喷系统可以根据空气进气量来确定燃烧所需要的汽油量,还会根据环境温度(水温、空气温度)来修正喷油量。

当环境温度过低的时候,汽油蒸发性变差,不容易雾化,因此混合气浓度也会降低,发动机启动困难动力变差。这时候就需要加大喷油量来提高混合气浓度,不仅使车辆容易启动,而且启动后发动机功率并不会下降太多。

这就是为什么电喷汽车,只要启动后就可以上路行驶的原因,电喷系统可以保障各种工况下混合气的浓度,让发动机时刻在最佳状态下运转。因此厂家附带的用户手册不会要求用户热车,怠速运转一分钟就可以缓慢上路行驶,甚至还建议用户不要长时间热车,不要长时间热车是基于两个方面而来的。

一方面是积碳生成问题,怠速工况下混合气浓度高,更容易产生积碳。另一方面则是考虑环保问题,怠速工况下发动机处在开环模式下运转,ecu不参考氧传感器信号尾气排放不达标,因此厂家不建议用户长时间怠速运行。

还有人会担心润滑问题,其实这也是多余的担心。发动机熄火后虽然零部件残余的大部分机油会流回油底壳,但是摩擦面上仍然有油膜残留,冷启动后机件之间并不是干磨。

况且启动后机油泵瞬间就会建立油压,几秒钟内机油就可以充满管路、各个零部件都会得到有效的润滑,完全不用担心冷启动后磨损增加的问题。只要启动后几十秒内不大脚轰油门、发动机转速不超高就可以了,发动机运行几十秒后就可以缓慢上路行驶。

因此只要环境温度在-10℃以上,那么启动后怠速运转一分钟左右就可以上路行驶,注意不要大脚油门就可以了。当环境温度低于-10℃时,条件允许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尽量怠速运转几分钟后在上路行驶,车子轻盈 、开着也更舒服一些。

冬天你的车热的正确吗?如何正确热车?

是否需要热车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当然广大车友对待是否需要热车的问题也是呈现两极化;一些思维传统、保守的车友坚持热车、而且是坚持长久原地怠速进行热车,怠速不降、不走车!而一些思维更加理性、与时俱进的车友则不认同长期原地怠速热车,他们更喜欢原地怠速几十秒后、缓行热车!

平心而论鄙人也不会长时间原地热车,实际上这种等怠速下降再走车的思维本身就是没有道理的;愿意在于冷机启动的高怠速并不是需要热车的标志!很多朋友认为需要原地怠速的理由很简单,冷启怠速高、证明车子需要进行原地怠速、所以等怠速正常再行车才是正确的选择?实际上这种认知是完全错误的,冷启高怠速热车没有任何关系,内燃机低温下进行启动产生的高怠速只有两个作用,其一给三元升温、其二保持低温下怠速稳定

所以内燃机在低温条件下冷启,产生了较高的怠速、并不代表需要热车,实际上这完全是冷启的高怠速给车友们带来的误导;冷启时的高怠速与机械性能没有本质关系,只是为了保持怠速稳定、人为制造的高怠速现象!冷启时怠速6、7百转也并不会损害机器,只是在低温条件下、燃油雾化差,容易出现混合气过稀、或过浓,怠速转速低了、就来不及做出反应,结果就是怠速不稳(比如抖动频繁)、甚至是直接熄火!

机油完成一次循环,走车就没有问题

实际上内燃机进入到电控时代(歧管喷射、直喷都是电控),机油建压非常迅速、当启动的一瞬间机油已经被机油泵送往各处,整个循环最多也就10秒钟,所以当您启动车辆后带完安全带时、机油压力其实早已经够用了;换一个角度去想,如果机油压力不是在启动前就已经达到,那么车辆每一次启动都是一次干磨、用不了几次机器也就彻底的磨废了;所以冷启后无论是走车、还是进行原地怠速,机器各个部件都有机油的滋润、都不存在干磨!因为走车、或者是原地怠速的共同点就是发动机在运转

所以长时间原地怠速热车没什么道理,原地怠速10秒、与原地怠速30分钟最大的差异就是原地怠速30分钟更费油;而原地热车10秒钟就足以让机油完成一次循环了,无非就是油温底时机油流动性差、而黏度高,这里面要注意一点就是低温时机油流动性是差、但不等于机油流不动,因为机油流不动、机器也启动不了(很简单的辩证法),既然能流动、走车就没有任何问题!这里面牵扯到负荷、但不大,远比正常行驶时的负荷低太多,所以利用低速行驶来热车比原地怠速好的多!

低温冷启时为什么怠速高

内燃机在低温冷启时的高怠速一般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用于加热三元催化器、这个阶段发动机怠速转速最高一般在1500转左右,持续时间约为30秒、之后转速过下跌至1.2K转左右;这个阶段实际上就是确保三元内的贵金属迅速升温、400°左右转换效果好;这阶段系统会自动滞后点火角,点火滞后、燃烧室压力下降,混合气燃烧产生能量更多转换成热量、而动能不足(机器无力),所以这个阶段很多朋友的车子(尤其是小排量车)、即便很新也会频繁抖动,放心清洗积炭没有用、这实际上就是个先天的问题!为了加速三元升温,大量的能量用于热转换、而导致动能不足,动能不足则怠速不稳,怠速不稳则抖呗!

第二个阶段一般就是从1200转左右持续到正常的7、8百赚的怠速,实际上这个高怠速周期的真正意义并不是加速水温、油温提升,(当然如果非要通过表面现象去理解、鄙人也没有办法),而是若补设定高转速、怠速根本就不能稳定进行下去,冷启高怠速转速实际上是主机厂的一套应对策略!车子要卖到全世界各个地方,面临不同的温度、不同的用车风格、使用不同的燃油等等;温度有高低、燃油馏程同样存在差异;所以主机厂就必须拿出一个方案来应对不同的状态、环境!

低温冷启时的燃油加浓

因为低温、所以燃油雾化程度差,所以系统就会加浓喷射,比如低温下一体积燃油、只有约10%可以雾化,那么确保一体积燃油都能够雾化、那么加浓喷射10体积燃油即可;所以原地怠速时混合气浓度特别高、而节气门接近于关闭状态,此时燃烧很差;这时候又面临汽油馏程的问题了,简单点说就是有些汽油轻质、雾化好,而有些汽油偏重质、雾化差;这样一来加浓喷射过程中就会产生两种结果。。。

轻质汽油、加浓喷射:混合气浓度迅速上升!

重质汽油、加浓喷射:混合气浓度依然偏稀!

这两种混合气状态、就导致了冷启时的怠速转速一定要高;比如燃油偏轻质、加浓喷射导致混合气浓度上升,系统必然要拉高转速、增加进气量来稀释浓度,高怠速1200转时、转速拉升到1500转或许就可以排除问题;而如果怠速只有6、7百转呢?很可能的结果就是还没等到转速拉高,就已经因为混合气浓度太大而剧烈抖动、甚至熄火,因为6、7百转的怠速转速预留的余量太低,来不及应对突发情况!

同理使用偏重质的燃油也是同样的道理,经过加浓的混合气依然偏稀,混合气太稀、必然跌转速,怠速转速在1200转时、系统发现混合气偏稀可以及时增大加浓,毕竟转速高、下跌过程终究起到了一个缓冲,比如从1200跌到500转、足足经过700..转的过程,这在时间上就给了系统再次加浓的机会;如果冷启怠速转速只有6、7百转呢?一旦混合气偏稀、转速迅速下跌至3、4百转(甚至更低),系统刚准备增大加浓倍数、机器就已经熄火了,所以冷启高怠速才是确保怠速稳定的关键!

现在朋友们该明白为啥冷启高怠速了吧?很多朋友总觉得冷启怠速高、是为了提醒我们进行热车?可实际上冷启调高的怠速、与热车没有任何关系,只是这么多年来、比较匮乏的汽车类知识导致高怠速、与热车被混为一谈(幸存者偏差的道理);所以高怠速与热车没有任何关系,是否等怠速下降再行车、不具备标准的意义以怠速下降到正常、作为可以行车的依据没有任何道理,因为无论怠速降不降、都只是在维持怠速稳定,和热车也扯不上任何的关系!

所以那些总等怠速彻底下降到正常再行车的朋友就完全是多此一举了,觉得车里冷、适当热几十秒甚至几分钟都没有问题(即便没道理也可图个心安嘛),但冬季等着怠速正常再走真的是毫无意义,把怠速正常作为可以走车的标准完全是毫无道理的,能不能走看机油的实际状态、而怠速的高低则在于温度,所以等怠速下降再走是毫无道理;如此一来原地长时间怠速也就没有意义了!正常怠速几十秒、然后缓行热车即可,省油、减少积碳、而且热车效率还快(原地太慢了)!不可否认低温行驶时因为燃油雾化差、变速箱低温保护(设计师考虑到低温、所以设定了保护,作为使用者还有什么可担心呢),必然导致行驶状态不好、车子没劲噪音大等等,但这些并不会伤车、所以原地长时间怠速就没道理了!

上面列举了几张车辆手册的截图(多个品牌车辆手册的合辑),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其实已经不需要原地热车了、厂家建议;当然一些思维保守的车友绝对不会认可这些,因为在他们的认知中科学永远没有传统的经验重要、不勉强,车是自己的、自己怎么操作都正确;只不过原地怠速热车等怠速下降真的没有必要,因为怠速下降并不是热车完毕的标准,用怠速高低来分析车辆状态是没道理的;当然不能否定一些过去的老车、一些入门车型的车辆手册还是会建议原地热车的,只能说这些车子热管理系统做的不好、冬季测试不过关罢了!

冬天你的车热的正确吗?如何正确热车?

纯干货:冬天开车,一定要正确热车,否则发动容易损坏。

正确热车方法是:车辆启动,发动机怠速,怠速1分钟即可,而后车辆以缓慢的速度行驶5分钟,待发动机冷却液温度上升后,车辆才可以正常行驶。

热车注意事项:

1.发动机切勿怠速时间过长

燃油车怠速时,发动机燃油效率非常低,如果怠速时间较长,发动机很容易产生积碳,积碳产生后并不能自然去除,并且积碳越积越多,严重者容易造成发动机拉缸现象。车辆热车时,发动机怠速1分钟即可。

2.发动机切勿转速较高行驶

发动机正常行驶的前提是各个零部件润滑良好,车辆在经过一晚上静置后,发动机机油彻底沉侵到机油壳中,零部件表面不仅没有机油,还比较干涉,车辆行驶后,零部件并没有形成稳定的润滑油膜,加上温度较低,如果发动机高转速行驶,零部件磨损肯定很严重,影响发动机寿命。

3.热车时,不要开空调

冬天开空调的作用就是制热除雾,而我们汽车的空调并没有制热功能,仅有制冷功能,所以,冬天如果车主打开空调到制热位置,空调并不可以有效工作,相反,空调会利用发动机冷却液温度,进而不利于发动机冷却液快速上升,发动机冷却液温度越低,发动机燃油效率越差,进而不利于发动机形成良好的工作状态。

4.冷却液上升至正常范围前,不要剧烈驾驶车辆

冷却液是保证发动机正常工作的前提,冷却液温度正常后,发动机才可以正常驾驶。很多车主都有激烈驾驶车辆的习惯,大脚踩油门,挂低档位哄转速等,建议待发动机冷却液达到正常范围时,再这样操作。

关于车辆怠速热车问题,如果有任何因为,可以关注“汽车概况”!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