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实力那么强大,为什么不愿意迎接天子?

奉迎天子有那么多好处,袁绍为什么不愿意做呢?

沮授是三国时期比较优秀的谋士,但是性格比较刚烈、耿直,不得冀州牧韩馥的重用,因此郁郁不得志。在袁绍占据冀州后,沮授投靠袁绍,成为袁绍账下智勇双全的谋士,深得重用。

深感知遇之恩的沮授两次向袁绍提出奉迎天子的建议,以谋求袁绍在大义上占据主动,赢得先机,但是袁绍对于沮授的两次建议均没有采纳。

第一次提出奉迎天子发生在公元191年,此时袁绍才夺得冀州不久,而沮授投靠袁绍的时间也不长,沮授提出了一个中肯的建议。根据《后汉书》袁绍传记载:

迎大驾于长安,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诛讨未服。以此争锋,谁能御之!比及数年,其功不难。

沮授提出奉迎天子的建议,让袁绍深感高兴,因此封沮授为奋威将军,还让他做全军的监军,可谓为荣宠至极。

但是袁绍对于沮授的这个建议,并没有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原因是此时的袁绍还不具备奉迎天子的实力。

首先,时机不对。袁绍夺取冀州的时间不长,在冀州的根基不稳,人心没有收服,总体实力不够强大,不足以自保。即使把天子奉迎到手也无法控制,反而不利于自身发展。

其次,实力不够。董卓统领的凉州军实力强大,此时袁绍的实力相对于董卓来说,还比较弱小,不是袁绍能够撼动的,因此袁绍也无力从董卓手里夺取天子,奉迎到冀州,这对于袁绍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因此,沮授的建议只是一种战略方针,虽然短期不可实现,但是可以当做长远计划来谋划,也可以作为远期目标来奋斗,起到凝结人心的作用。

第二次提出迎接天子的建议发生在公元195年10月。沮授根据形势的发展再次提出奉迎天子的建议。根据《资治通鉴》记载:

今州域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鄴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

此时的袁绍已经牢牢控制冀州,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都比较雄厚,并且势力还在向并州,幽州和青州等地发展,成为当时实力最为强大的诸侯。

董卓已经死去三年,其部下李傕,郭汜和樊稠等凉州军将领互相攻伐,导致凉州军的军事实力急速衰弱,远没有董卓时期那么强大,也无力掌控天子,从而让天子流落河东郡,几乎处于食不果腹的地步。而河东距离冀州比较近,袁绍派人过去迎接也非常方便。况且袁绍军实力强悍,控制天子的李傕和郭汜等人也无力和袁绍争斗,因此从凉州军手里夺取天子也是可能的,机会确实难得。

然而沮授的建议遭到了颍州人郭图和淳于琼俩人的反对,而且也得到了袁绍的否定,那么袁绍为何最终会否定迎接天子呢?综合分析来看,有以下几点。

第一,袁绍实力已经今非昔比。此时的袁绍之所以不同意迎接天子,在于他的实力远比四年前强大得多,无须天子这个招牌来撑门面。

从形势上看,北方的公孙瓒被打得畏缩不前,龟缩在几个据点,不敢轻易出来交战,只能自保;南边的曹操还只是袁绍的小弟,也无意争雄;更南边的袁术在曹操的数次打击之下,实力大损,无力北上争锋。

从人才上来看,天下许多有识之士已经投靠袁绍,阵营之中已经是人才济济,各得其所,这就让袁绍失去了利用天子来招揽更多人才的动力。

从便利上来看,实力强大的袁绍不愿意天子掣肘以后的行动。对于袁绍来说,此时的他可独揽乾坤,为所欲为,无须受到天子的限制。一旦天子来到邺城,意味着所有的行动需要受到天子的请示,否则就容易失去大义的支持,这就让袁绍心理上不愿意迎接天子。

第二,袁绍阵营内部的分裂。沮授是冀州人,站在他的角度上把天子迎接到冀州邺城,固然可以得到大义的名号,也有利于冀州本地人才的发展和重用,这对于沮授为首的冀州派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因此沮授首倡,也力举促成这事成功。

然而对于颍川派的郭图和淳于琼来说,冀州派在袁绍阵营本来已经占据了很多重要的职位,特别是沮授已经是奋威将军,全军的监军,位极人臣。假如天子被迎接到邺城,那么自然有利于冀州人才开发,而对于颍川人来说更加不利,因此对于沮授的迎接天子计划当然是持反对态度。

冀州派和颍川派的分裂,导致他们意见不统一,从而让他们分别从自身利益出发,无法顾全大局,因此奉迎天子的计划也就无法成行。

第三,袁绍本人的认识不足,格局不高。迎接天子到邺城固然是郭图和淳于琼等颍川人的反对,但是更多的是袁绍本人的格局不高,认识不足导致的。

天子在手确实有很多不便,但是利用得当,更加有利于讨伐诸侯,收揽天下人心的作用。此时的东汉朝廷虽然已经式微,不足以支撑天下,但是对于许多人来说,汉朝依然他们心里的结点,让他们一时难以割舍,对汉朝廷抱有希望的人不在少数,而他们应该是袁绍和曹操双方需要争夺的人群,可惜袁绍没有认识到这点。

在曹操迎接天子后,归顺曹操的人才就更多了,许多名士从江东等地过来投奔曹操,因此在奉迎天子的事情上,袁绍的认识、格局上确实显得不足。

综上所述,奉迎天子更多是一种长远的战略方针,不但可以在大义上占据制高点,还可以利用天子的招牌为未来战略服务。袁绍阵营的分裂以及袁绍本人认识不足才导致袁绍本人反对奉迎天子,等到曹操将天子迎接到许都后,他才真正后悔莫及,丧失了有利时机。

袁绍实力那么强大,为什么不愿意迎接天子?

袁绍没有迎奉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等于是将汉献帝这块大蛋糕,送给了他的发小曹操,而曹操将这块蛋糕越做远大,越来越风生水起。曹操还不忘嘲讽一下袁绍:“色厉胆薄,好谋寡断”。

袁绍早在诸侯联盟讨董卓时,就想另立幽州牧刘虞登基。曹操在《蒿里行》说“刻玺于北方”,就是指的这件事,不过袁绍没有做成。

袁绍在平定冀州等地有了自己地盘时,谋士沮授建议他迎奉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遭到了袁绍主要手下郭图和淳于琼的反对。

《献帝传》记载:“汉室陵迟,为日久矣,今欲兴之,不亦难乎!且英雄据有州郡,众动万计,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若迎天子以自近,动辄表闻,从之则轻权,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

郭图与淳于琼给袁绍一个更大的,更直接目标:“秦失其鹿,先得者王”。那意思就是说,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如自己做天子痛快。

可能是郭图,淳于琼看到了袁术的登基,才给袁绍出了这个主意吧。当然,袁绍也知道他那个弟弟的事。

这里就表明了袁绍的“好谋寡断”了,关键时刻他不能拿定主意,掌握方向,被郭图画了一张大饼挂在了眼前,他的眼光看不到汉献帝其实是蛋糕,不但比饼好吃,而且还能不断膨胀扩大,带来巨大利益。

于是,袁绍对迎奉汉献帝的事,就不屑一顾了,只顾着自己去扩大地盘了。他后来一切努力的结果,等于都是为曹操做的。袁绍去世后发生的事情说明,他们袁家的事业,基本上都是被郭图忽悠没了。

袁绍实力那么强大,为什么不愿意迎接天子?

关于题主的问题:《袁绍实力那么强大,为什么不愿意迎接天子?》,我的回答是如《三国志·荀彧传》中荀彧力劝曹操在官渡之战要坚持到底时说的那句话: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曹操亦总结出三个字,即“见事迟”。

为什么这么说呢?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在董卓被杀之前,袁绍最早的想法是“另立”一位皇帝,因为当时皇帝在董卓手中,而以袁绍为首的“关东义军”又是个不团结的军事组织,各有各的小算盘,打进京城解救皇帝的事袁绍没胆量、也不一定有能力去做。所以,如果另立一个皇帝,那么他就可以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即有权,又可以名垂千古(如中兴之臣)。袁绍的算盘是敲得滴答响,可以算错了,因此得不到大家的支持。也正是因为曾经有的这个想法,间接导致袁绍对待迎奉天子这件事情上有所迟疑。

第二、董卓死后,董卓部将李傕、郭汜在贾诩建议下杀回京城,首都百姓又造一回浩劫,连皇帝都差点搞丢了。曹操在谋士毛玠的建议下迎奉天子:

“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三国志·魏书·毛玠传》

当然,这中间董昭也帮了不少忙,我在之前有篇图文《他们并不被多数后人所记住,但他们却改变了三国历史……》当中有回答了这个问题,有兴趣读者欢迎查阅。

而在此之前,袁绍谋士沮授就与其两次谈到要迎奉天子到袁绍驻地邺城,第一次谈话时,沮授的原话是:

“……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迎大驾於西京,复宗庙於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以此争锋,谁能敌之?比及数年,此功不难。”

这是第一次与袁绍说的内容,在这个情况下应该将皇帝从长安迎接到回来,并在洛阳建立宗庙和社稷。袁绍表面赞同(此吾心也),但没有实际行动。

曹操迎奉天子前,沮授还跟袁绍说了一次,这次就讲得更明确了,这事记载在《后汉书·袁绍传》,原话是:

“且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官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可以说是再明确不过了。

袁绍这次也听进去了,可惜因为郭图的反对,袁绍一犹豫,错过了最后的机会,让曹操抢占了先机。曹操迎奉天子后,获得了诸多其他诸侯想象不到的优势,因为有了皇帝有了曹婷,曹操的所有动作都变的正义了,人才也都开始向许县集中,拥有正义的旗帜就可以号召天下,号令诸侯。这是袁绍所不能有的。因此,后来袁绍发动的官渡之战,也有一部分原因在于此。

因此,袁绍虽然实力强大,但因迟重少决,故失在后机!

欢迎大家留言交流。

我是真得不错,一位喜欢历史、喜爱三国,做点原创,分享点有感触东西的小编!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马上删除。

袁绍实力那么强大,为什么不愿意迎接天子?

在曹操之前,沮授也曾经向袁绍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主张,时间是在公元195年。

此时的袁绍,相比曹操,无论是名望还是实力,都是迎接汉献帝的最佳人选。

一方面袁家是当时有名的世家大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满天下。

一方面袁绍已经站稳了冀州,并且对周边的并州、幽州、青州都有所染指。

在当时的关东军阀中,实力相当雄厚。相比之下,曹操这边前一年刚发生了陈宫的叛变,差一点丧失了自己的地盘。

沮授上言,建议袁绍“迎大驾于长安,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诛讨未服”。

在他看来,虽然汉室衰微,但天子的仍然是天下共主。一旦将天子掌握在手,便握有朝廷大义,以后讨伐诸侯抢地盘便可以名正言顺,事半功倍。

但袁绍最终没有听从。

因此有人说,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么明显的战略都不采用,错失大好机会,乃至于让曹操捷足先登。

可见真的是目光短浅、昏庸无能,后来官渡战败输给曹操是显而易见的事情了。

袁绍实力那么强大,为什么不愿意迎接天子?

目光短浅,优柔寡断!四世三公,当时的袁绍不论是实力还是身份都比曹操强太多,而且自己是距离汉献帝最近的,可谓占尽天时地利,只是自己悠然寡断,犹豫不决让曹操捷足先登!说白了还是自己的问题,没有远见,终究难成大事!官渡之战就是最好的证明!但凡袁绍有点远见,有点谋略早已成就霸业!一个人的格局有多大就能成多大的事,袁绍跟曹操刘备比差远!

袁绍实力那么强大,为什么不愿意迎接天子?

袁绍出身不一般,四世三公之后,占据幽冀青并四州,雄兵百万,战将千员,手下谋士众多,在当时,可谓势力极其强大,但他本人在后期,刚愎自用,不听人所劝,固步自封,觉得自己天下第一,虽然汉天子还在,但是他觉得自己早晚可以替代,所以,没有听从谋士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之计,以至错失良机,尤其是官渡之战,骄傲自大,被曹操乌巢烧了粮草,溃不成军,自此,走入衰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