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间行车灯是不是最大的谎言?能看见灯,却看不见汽车这个庞然大物?
日间行车灯可不是谎言,作用是实实在在的。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如果日间行车灯没有用,车企为啥要装呢?这点成本省下来进自己口袋不好吗?
日行灯目前的作用有以下几个点,第一个点是让车辆更容易被发现,可以变相减少事故发生的几率。第二个点则是提高汽车外形的高级感,起到提高汽车颜值的作用。
日间行车灯可以减少事故发生的几率现在路上跑的私家车基本都安装了日行灯,这东西路人觉得没用,因为这大白天的汽车这么大一个东西会看不见?在路人眼里是这样,在司机眼里就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汽车的盲区还是很多的,有A柱盲区,车底盲区,车窗线以下部分盲区,之所以有这么多盲区,是因为汽车的造型造成的,如果汽车没有四个门和后备箱,那就敞亮了,可惜这种敞亮的车是真贵。所以司机看外面全靠后视镜和车内后视镜。
一块小小的镜子,看到的后车都是很小的(有的车型后视镜是真的小),再加上司机除了看后车,还得顾着前面,不能一直盯着后面看,所以一眼就能估算出后车距离和位置是最好的。
正常情况下,比如白天这类光线好的天气,分辨后车还算容易。如果起雾了,下蒙蒙细雨或者下大雨了,后视镜全是水,天地间也是茫茫一片,只靠看车身估算位置是很难的。
这时候,你发现后车虽然车身轮廓看不清楚,但是出现了一道亮眼的光,通过这道白光你就能看到后车位置,也就不用费眼睛了,毕竟很多极端天气眼睛看废了也是朦朦胧胧的。
这光就是车上的日间行车灯,一般安装的车头位置,照射亮度在800cd以内,既不会像远光灯那么晃眼睛,也不会像近光灯有切线要求导致不够亮眼。
所以,日行灯不是无用品,可以起到安全作用,可以让其他的道路参与者看到自己,免得误操作。
很多在国内的司机可能对极端天气的理解不够深,如果换到风雪天气多的北欧地区,动不动“天地之间苍茫忙”,不管你车身多高大,车身颜色多么亮眼,对外发射的可见光都没有一盏日行灯来的显眼。
很多人觉得既然灯光可见,为什么不直接使用汽车大灯?那是因为日间行车灯适应性更高。比如省电,日行灯的功率都在3~10W之间,而汽车远近光灯最差的功率都是55W起步,如果用远近光灯代替日行灯,不够经济。
所以,日行灯不是谎言,是为了提高汽车安全性做出的改进规定。我国在2010年开始推出《GB232552009》的国标,其中对“汽车昼间行驶灯光配光性能”做出指导意见,建议车企出车配置日行灯。而在国外,比如欧盟,2011年就强制要求新车出厂必须安装日行灯。
所以,以后会看到越来越多的新车出厂自带日行灯,如果是谎言,断不会写进国标里。
日行灯可以提高车辆颜值在以前,日行灯是为了装而装,基本找个地方嵌进去一条LED灯带,在写个简单的控制程序就好,很多车直接不给日行灯的开关,规定点火就开启,熄火才能关。很多车主因为日行灯没有开关,在露营的时候想开着空调睡觉太亮眼,所以想办法对着电路下手,就是为了关掉日行灯。
从这点也可以看出,日行灯多么的简单粗暴。
但是随着LED技术的发展,车企已经把充满汽配城风格的日行灯融合到原车大灯组内,美观性大大改善。
比如奔驰,奔驰的日行灯融合到大灯组内,既可以做日行灯,还可以改变LED色温变成转向灯,整体的造型非常美观。
比如宝马以前的天使眼,现在的勺子灯,依据大灯组的造型和车型定位,将日行灯融合到大灯组内,提高了大灯组的档次感,看起来更加具有科技感。
比如国产品牌的比亚迪,最新的龙晶LED大灯组,里头的日行灯都玩出花了。除了唐系列的简单的流水转向,还有宋系列上面的“7”字造型日行灯,还支持逐级点亮,兼具美观和实用性。
日间行车灯是不是最大的谎言?能看见灯,却看不见汽车这个庞然大物?
日行灯欧盟法规强制安装,我们刚刚知道有日行灯的车时,基本上是欧洲进口车,在某些仇富人心中就成装B灯,有些无知无畏的人就认为日行灯无用,甚至还荒谬地认为浪费电。日行灯有没用?我用亲身体会来告诉大家。
几年前我去欧洲旅游,(欧洲在很多奴才眼里是民主、富裕、发达的高大上国家),但它们的基础设施真不咋的,国与国之间(还相当不了我们的省与省)都不是高速公路相通,而是国道(相当于我们的县道)和高速公路相间,即走一两小时国道再走一两小时高速,然后再走一两小时国道。一天早上乘座旅游大巴出市区后,见国道上大雾浓漫(估计能见度不足50米),当时我坐车上靠后位置,感觉旅游大巴起码有80公里的速度在飞奔,当时有点内心不安,但好奇心远远大于内心不安(这么大的雾车怎么还敢跑80左右),立刻起身到车辆第一排挨导游坐,到前面一看悬着的心随即放了下来了。
公路上的雾确实非常大,能见度目测最多在50米左右,车速也非常快(司机多数时间是顶着90公里的限速在跑,偶尔降点速也在80公里左右)。这种能见度跑这么快的速度,在我们国家是不可想象的,用不了几公里保证出事,但在欧洲就行,而且司机跑了近两个小时,大雾逐渐散去,途中没有一丁点险情,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回复中讨论。
日间行车灯是不是最大的谎言?能看见灯,却看不见汽车这个庞然大物?
如果说汽车的大灯是为了让你看见别人的话,汽车的日行灯就是为了使你被别人看见!
特别是在逆光环境时,前车如果没有日行灯,远方的汽车车身和环境融为一体,远距离时很难辨别,容易导致误判。
日间行车灯最初来源于北欧,北欧的瑞典是一个高纬度、潮湿、多雨、多雪、多雾的国家,白天能见度比较差,1970年,瑞典在其交通法规内规定白天也要开启车灯,但是由于大灯的电源需要手动打开,因此,为了使人们不至于忘记打开,瑞典的车型开始有了强制性日行灯,最初的日行灯并不是LED的,一般就是基于卤素的一个灯泡,发动机启动后自动打开,打开大灯后,自动关闭。有了日渐行车灯以后,瑞典的交通事故降低了12.4%,因此后来这个规定逐渐在欧洲流行。进而在全世界流行。
最初的日间行车灯还仅仅一个安全设备,但是随着LED技术的发展,LED的装饰作用凸显出来,LED可以很轻松的设计出各种造型,但是最初由于成本高,带有造型的日行灯还只在豪华车型上使用,曾几何时,有日行灯装饰的汽车才有逼格,才能凸显品牌价值,特别是德系三强BBA,LED日行灯大大增加了汽车的美观度和豪华感。后来,随着LED的普及,LED价格大幅下降,大街上采用LED日行灯的车型越来越多,越来越五花八门。LED日行灯才真正开始普及。
日行灯到底是不是鸡肋?日行灯的基本要求是光亮度足够,但不能刺眼,不能干扰对向司机的视线,确切的说,日行灯是显示己方存在感的一个装备,远距离对向行驶时,特别是黄昏、逆光、等环境,有没有日间行车灯区别很大。所以,从安全角度来说,日间行车灯很重要,很必要!
日间行车灯是不是最大的谎言?能看见灯,却看不见汽车这个庞然大物?
我开摩托车也开日间行车灯,经常碰到好心的电瓶车驾驶员提醒我车灯没关!我知道我开了这个灯会让很远,很远,很远的卡车,轿车,电瓶车,行人提前注意到我的存在,而不是等我到了他们跟前才被发现。开了23年摩托车,3年汽车的我对日间行车灯深有体会,开不开灯都能被看到,但问题是车速和距离不同的情况下早看到和晚看到是天壤之别。希望开电瓶车的人晚上一定要开车灯,别为了省一些电而丢了命。
日间行车灯是不是最大的谎言?能看见灯,却看不见汽车这个庞然大物?
日间行车灯发光亮度有限(通常每套灯组瓦数大约在10W),而且又是在车头处,并不足以让我们看到汽车的整个轮廓。但日间行车灯是指使车辆在白天行驶时更容易被识别的灯具。所以本质来说,它的作用只是提升汽车的可辨识度。
这里我们要强调下,可辨识度和能被完全看见是两个概念,就好比单从声音我们无法辨别一个人的高矮胖瘦但可以发觉有人一样。既然能让你看到“灯”,那它的工作职责就算完成了。
其实日间行车灯还是很有用的一项配置,比如早在2011年,欧洲就规定欧盟境内所有新车必须安装日间行车灯,这和欧洲多雨多雾有很大关系。
根据报道显示,在大面积使用日间行车后,多车相撞受伤事故下降20%,与摩托车相撞致命事故下降28%。
就国内来说,大部分城市不是多雨多雾的环境,所以日间行车灯的作用会打折扣,但作为一个安全辅助装置,在本身就不怎么耗电的情况下,能配置为什么不呢?
最后我们就您说的“能看得见汽车的轮廓”来说说。
为让别人比较清晰地看到整个车身轮廓,常见的办法有示廓灯和粘贴反光条。
示廓灯就是车前、后方最边上的灯。大货车的车顶上以及侧面还会增设更多的示廓灯。
至于反光条,乘用车没有限制,但按照《机动车安全技术条件》规定:货车、货车底盘改装的专项作业车和挂车(设置有符合规定的车辆尾部标志板的除外)应在后部设置车身反光标识。后部的车身反光标识应能体现机动车后部的高度和宽度,对厢式货车和挂车应能体现货厢轮廓。
日间行车灯是不是最大的谎言?能看见灯,却看不见汽车这个庞然大物?
日间行车灯是继安全带之后第二大伟大的汽车发明,因为能看见灯但不一定能看到汽车这个“庞然大物”。
在强光下人的眼睛很容易出现视觉疲劳,对事物的分辨能力会有明显的下降;尤其是在强光下分辨识别白色或浅色的物体反应会比较慢,而在浅色车中白色汽车的占有率超过55%,这些车在强光下感觉会像消失在空气中一样,往往在发现后已经离车辆很近了。反之驾驶员发现障碍物也会有很近的车距。
有一种现象也许很多老司机都会有,那就是驾驶时看远方的道路总会水汽蒙蒙,感觉路面像水面一样出现了涟漪。这种因路面与空气温差导致空气快速流动,形成的反射镜效应会产生一种幻觉似的视觉效果;在这种道路上驾驶车辆很难即使发现对向车辆,以及同一车道上右侧的非机动车或行人。但如果对方车辆有日间行车灯以刺眼的散射光发出警示信号则会被及时发现,其次己方车辆有日行灯也能保证其他车辆与行人即使发现并躲避汽车,日行灯有作用吗?
日间行车灯的作用就像信号弹,只是移动的动能来自汽车。日行灯于1977年发明于瑞典,其原音为【感知光线】,作品是用以提醒其他车辆感知到这台汽车的存在。在这个高纬度地区大学是很正常的气候,在茫茫的雪地中想要即使发现一台白色或浅色的汽车真的很难,但有了这种一定程度刺眼的感知光线后则能提高分辨率。
在普及日行灯之后欧洲诸多国家的交通事故率都有明显的下降,其中以德国为例下降超10%;在发现日行灯有如此重大的作用之后,瑞典率先将日行灯定义为汽车制造标准的必备配置,随后则是德美等地区的效仿,时至今日在国内汽车市场也几乎将日行灯列为标配。
日间行车灯的特点与普通的照明灯不同,日行灯是一种可以散射但光线仍偏向集中定线发散的灯光,由多枚LED灯珠组成的日行灯可以像多个角度发散照射,可以将一条LED日行灯带理解为多个红外线,定向发散可以有效的提高识别率。这点是散射大灯无法实现的效果,所以白天驾驶车辆用日行灯的效果最理想。
但在夜间驾驶时可别忘记打开大灯,因为不打开大灯依靠LED日行灯也能勉强照明,有些粗心大意的司机则会把日行灯当成照明灯。但由于日行灯的多角度发散照射会导致夜间光线非常刺眼,且“杀伤面积”过大;而打开照明灯后日行灯亮度会自动降低,所以于人于己都不要忘记在夜间驾车打开大灯。日行灯绝对不是谎言,数据支持是无法反驳的。
本文由天和Auto撰写,内容请勿站外搬运,欢迎转发留言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