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代步车可以合法上路吗?

可以的,但是必须是合法合规的才行。

在2017年的时候,齐鲁晚报报道了一件老年代步车上牌的新闻。

报道中提到,在济南车管所的市中分所,民警对一辆名为“陆派祥乐”的电动三轮车(老年代步车)进行验车、登记、拍照后,然后车主选号,上了黄色摩托车号牌。

这里所谓的合法合规,可以从二个角度来解释。

第一个角度是老年代步车。这款车必须是正规厂家生产,可以在工信部里面查到的。如果不确定是否可以上牌,可以拿着车辆合格证的复印件或者拍张合格证照片去车管所查询。

第二个角度就是开车的人。目前来说,三轮的老年代步车需要持摩托车驾照,也就是D照才算有准驾资格。而四轮代步车至少需要C1或者C2照才行。

这种合法合规的三轮/四轮老年代步车,前者的上牌流程跟摩托车是一样的。购置税交一下,然后买交强险,最后选个自己喜欢的摩托车牌就行了。

后者跟普通轿车的上牌流程一样的。先交购置税,然后买交强险,最后上牌就可以了。代表车型有宝骏E200,五菱MINI等老年代步车。

当然,现在路上很多在跑的老年代步车是没法上牌的。

这类代步车有一些统一的特点:

  • 不知名作坊拼凑而出,不保证质量,不保证安全,做工粗制滥造,顶着BBA的山寨前脸满大街乱闯。
  • 开车的大多是老年人,年轻人也有。他们要么不懂交规,要么仗着代步车不上牌的特点,不遵守交规,在路上横冲直撞,堪称毒瘤。
  • 因为是老年人开车,加上代步车没保险,出了事追偿困难,基本只能自认倒霉。

这种车,大城市是见不到的,只要出现在机动车道上,有一辆逮一辆。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县级或者乡镇这些交警力量薄弱的地方。

随着我国国民收入的提高,再加上基层的基础设施不到位,出行没有大城市便捷,年轻人可以开摩托车,电动车,而老年人只能开这种三轮/四轮的代步车了。主要是用来赶集买菜,出行看病,接送孩子等。

所以,很多基层主管部门也不好管,毕竟这是刚需。人家想出门舒服点,你不能直接禁了吧!而且这玩意好歹比二轮电动车安全一些,勉强算得上铁包肉,不是肉包铁。

电动车还没管好呢,老年代步车还得再排队等着。

对于这种代步车,上牌是上不了的,只有靠国家出台国家标准,引导资本进入,规范老年代步车市场,让老年人晚年也能幸福一些。

所以,老年代步车是可以上牌的,但是必须买合法合规的车。如果你是奔着不上牌去的,那在自家院子开开也挺好。

老年代步车可以合法上路吗?

所谓老年代步车,实际是指三轮四轮电动车。这种车,不仅老年人喜欢用,那些小商小贩,摆地摊都需要用。

为什么呢?因为这种车经济丶实惠丶轻便丶灵活,占地面积小,只有一般小轿车的三分之一大小,而且一学就会用。

由于它价格十分便宜,一般中下阶层都买得起,充电就可行驶,平时费用低亷,都用得起,不需停车位,但它却能起到家用轿车的大部分的作用。

现在社会上,二轮电动车是合法存在的,三轮四轮的电动车,基本是禁止的。

实际上,二轮电动车,只能介决上班族的住地与工作地的代步问题,其它如小商小贩购物,运输,摆地摊的,大排档的搬运物件,老年人接送儿孙,老年人近地旅游等等,还是三轮四轮电动车能介决问题。

可以说三轮四轮电动车对于下层民众的生活方便,助益发家致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均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三轮四轮电动车,由于其经济实惠,需求量较大,它将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希望有关部门为了路况安全,加强管理,如对该类车行驶速度的限定(行速由厂家制造时就设定),规定领牌上路,监控到违规时给予处罚或停止使用,甚至沒收!

我们法规的制订,总的来说是照顾下层民众,为其争取更多权益和福祉,再说电动类交通工具没有尾气排放,更符合环境卫生。

老年代步车可以合法上路吗?

强烈呼吁国家出台政策,制定老年代步车厂制造出合格产品来,同时也给予路权。建议女的50岁,男的60岁以后可以驾驶上路。给他们上牌照,买保险,培训后放驾驶证。车速不得高50千米/小时。规定在非机动车道行走。这样给老年人接送孩子,上街买菜,走个短途亲戚朋友非常方便。这些老年人上了几十年班,退休后患了腰腿疼病疾的不少,行动不便,拿不了较重物品,因此,老年代步车是可帮他们忙的最好伙伴。

建议国家有关部门,不要为了某些企业的利益而忽视了百姓,尤其是老年朋友的利益。为他们创造好的条件,让他们高兴幸福地度过晚年。

老年代步车可以合法上路吗?

谢谢邀请!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最近几年,关于老年人代步车是否可以上路一直都在被热议,有的人认为,老年电动代步车辆驾驶的时候,比较方便,可以上路;也有的人认为应该禁止。大家一直都有着很多不同的意见,至今议论热度不减。

让我不解的是社会矛盾,不允许老年代步车上路,为什么生产厂家还是大量生产,销路也是比较旺盛。

为什么老年代步车这样被老年人认可呢?这种车辆因为买的时候价格非常便宜,是电动的,所以对于驾驶技术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基本上只要会骑电动车,就会开这种车,即便是各方面反应能力比较低的老年人,都能够很快上手,还有就是,驾驶这种车辆并不需要驾照,所以只要是懂得要领,就都能够使用,就是因为这种车辆的这些特性,被很多老年人认可。

我们齐齐哈尔市这里,在马路上偶尔也会看到有的老年人,驾驶这种车辆,因为,老人们没有通过考核驾照,不懂交通法规,上路之后会带来一定的隐患,所以一直被大多数人认为,应该进行相应的限制,否则会危害到大众的安全。

目前,国家一直都没有相关规定,出台政策,来支持这种老年代步车能够合法上路,近年来老人们购买这种车辆很多,都是自己亲自上路驾驶,所以,为了更好的完善老年人驾驶电动车上路,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同时为了保护老年人的安全,是否可以生产?是否可以上市销售,让老年人购买?这些实际问题都要解决。我国是法制国家,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是每个公民必须遵守的。我认为,国家目前没有相关规定准许老年代步车上路,所以,就要禁止,制止老年人代步车上路,是因为1、老年人反应能力下降,不能驾驭紧急事故处理;2、老年人没有通过道路交通法规培训,会导致逆行,闯红灯等,不按正常道路交通法规行驶;3、老年人有的体弱多病,遇到突发疾病,会带来不可预测的后果。所以禁止老年代步车上路是对老年的自身安全有好处,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带来的灾难不仅仅是本人,给家庭,给社会造成的负担是不可预测的。

老年代步车可以合法上路吗?

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但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实现。然而,老年自行车仍将存在很长一段时间,直到有一种更适合这一群体的方式。

简单地说,老年滑板车就是那些没有得到国家相关部门认可的电动三轮、四轮车。以前,我们用贬义形容词如低速、小尺寸、质量、安全性和不可靠来补充对老年滑板车的定义。但近几年来,我想知道你是否发现,在没有政府补贴或禁止生产的情况下,老年踏板车的质量和性能越来越好,取决于市场需求和竞争。甚至有些车型的技术水平也与一些电动车相当。

一方面,它们不会为民营企业提供强有力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它们仍将为民营企业提供强大的社会需求。监管这些车辆是非常困难的。在中国,广大的城乡结合部和老城区狭窄的街道是他们驰骋的主要道路。司机往往是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老年人。他们需要买菜做饭,接孙子孙女。然而,他们不太可能获得机动车驾驶证,缴纳各种税费来支持电动车。

从法律法规的角度来看,这些驾驶员及其驾驶的车辆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没有保险,一旦发生事故,会很麻烦。但另一方面,养车成本极低,不需要驾照,开车门槛也很低,而且车价比车便宜很多,适合在家退休的老人。

对于他们的违法行为,很难有处罚的可操作性。任何一个警察都不愿意面对那些哭闹、闹事、上吊的老人,这些群体对摄像机“免疫”。因此,在许多城市,只要不在城市主干道上,在那些城乡结合部、老旧街区、边远地区,这些车辆就畅通无阻,这也为其需求者提供了巨大的生活帮助,也造成了很多交通隐患甚至事故。

因此,对这些违法车辆和人员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引导是非常困难的,但是一个禁令和处罚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并没有长期的可操作性。因此,这一矛盾必然长期存在,而且还处于激化过程中。

试想,要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可能要等到无人驾驶汽车普及之后。简言之,我们需要一个有序、科学的交通环境,这取决于管理者是否有决心在较长的时间内系统地梳理和解决问题,而不是一阵风的临时性和永久性的解决办法

老年代步车可以合法上路吗?

“老年代步车”目前不能合法上路,而这个叫法也只是约定俗成,这类车型的真正定义是低速三轮/四轮电动车,按照新的国标,时速超过26公里每小时,车重超过55公斤(不含电池的重量),既被认定为超标电动车,而一定超标就属于机动车范畴。

但是目前的情况是,这类车型即使划为机动车,但是厂家没有机动车生产资质,产品不能上机动车目录,这就造成了这种车即使性质变为机动车但却不能上牌的尴尬现状。

还有一点,作为这类车型的最大受益群体,还是以三四线城市周边及农村地区的中老年人为主,这类人群大多已经没有考取驾驶证的能力,而没有考取相关驾驶证即使车辆有证仍然不能驾驶。

所以这就造成了这种车型成为了矛盾聚焦点,这种车型到底能不能上路目前已经是有准确答案了,肯定是不能。但是该不该上路,没有并没有专门机构进行调研,所以这个问题短时间内是不可能解决的。

使用这种车型目前也只能打擦边球,全面砍掉不现实,毕竟这些企业已经形成规模,在为国家创造GDP,而且也养活了很多人。从源头切除是不可能了,所以只能提高标准统一管理,然而如果对这类车型提高标准,成本自然要增加,售价也水涨船高,一旦接近汽车的售价这种车型只有被淘汰的命运。

所以长远来看,这种车型不会成为中老年人代步的主流,除非在生产地的城市,出于地方政策保护会有相应扶持,而其他地方大概只有在公共交通足够发达之后,这种车型才会慢慢消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