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是如何看待日系车的?
对于德国人来说,日系车只是一个名称,跟美系车,法系车一样,不会参杂别的含义,比如我国对日系车的推崇心理。觉得日系车就是好,就是棒,甩国产几条街。
德国人看日系车,是平视乃至于俯视的姿态。毕竟,世界上第一辆燃油汽车是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的,就这份优越感,对日系车自然不会特别感冒。
日系车在全球都卖的不错,比如美国市场,澳洲市场,亚太市场。但是在欧洲市场,比如德国就卖的不怎么好。
第一个原因是欧洲作为关税重灾区,日系车比同级别的德系本土车卖的贵多了。比如高尔夫二厢跟思域二厢版比较,思域更贵。
在同等水平下,自然会选择德系车。
第二便是国民对本土品牌的保护与支持了。这跟很多人支持我国自主品牌的情况差不多。毕竟东西再好那也是别家的,自家东西好才是真的好。
德国在2015年卖的最好的车是以下这几款:
- 大众高尔夫
- 大众帕萨特
- 大众Polo
- 奔驰C级
- 奥迪A3
- 大众途观
- 斯柯达 Octavia
- 欧宝 Astra
- 奥迪A4
- 欧宝 Corsa
其中欧宝是德国本土品牌,以价格便宜著称。与斯柯达一道,是德国穷人的心头爱。当然,这都没日系车什么事。
德国人是如何看待日系车的?
德国人看待日系车,要比咱们国内的一些德粉要理性一些,至少皮包馅大、一碰就散架的这类无脑逻辑,人家不会有;而他们看待日系车不会刻意黑,而大多数日本人也不会刻意去黑德系,这或许就是强者之间会存在敌意、也存在敬意,但不存在泼脏水这类事,至少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出现相互抹黑的状况,只不过是通过两者不同的特性做比较!
德国人对于自身工业的骄傲,或许认为日本不如德国,但面对具体问题时、德国人也不得不佩服日本的技术;上世纪改开之初,沈阳最先引进了德国的数控机床、也培养了共和国最早的一批数控机师,后来全国都开始引进国外的数控机床,有德国的、日本的;当时的株洲电力机车厂,邀请沈阳的一批数控工人、过他们那里交流学习;这批工人到了那里后,发现分别有德国机床调试队、日本机床调试队,都在忙着调试各自的机床!德国过来的负责人,是一个打冰球出身、给姐夫打工的非职业技术人员(姐夫董事长),日本来的调试人员清一色都是技术员;这位老德看不上日本,因为自身高大、频频用身高暗讽日本技术员个子矮、并不断嘱咐咱们早晚会被日本人骗;调试过程中,这位老德经常让咱们给打下手、但日本技术员则会拒绝我们主动的帮忙并表示歉意(那意思是说他们会抓紧时间调试);最可笑的是,德国机床内的滚珠丝杠居然是日本造,当我方员工调侃的问那位老德你们的工业那么强大、为什么用人家日本的滚珠丝杠,瞬间这位老德面红耳赤、嘀嘀咕咕半天,转身回宿舍了(嘀嘀咕咕的话,就是不断在说我们被日本人骗了)。。。当然这个故事发生在上世纪改开之后,相信株洲电力机车厂老一代的工人师傅、都会对这件事有印象(这是件真事),所以即便德国人心里不认可日本在工业上的地位,但却没办法去找到驳斥的办法;就像德国的机床,底座要用混凝土砌住(当年),为了保持稳定性;设计寿命更是比日本床子长很多,比如日本床子设计寿命十年、德国床子设计寿命二十年,但结果是德国床子可能用到7、8年就坏了,而且一坏、非专人谁也修不了,但日本的机床、说用到十年,那么十年肯定能用到、用到后不久之后就会开始出现小问题!
德国人尊重日本的技术,但不太认可日本的产品德国汽车上,采用的日系配件很多,比如涡轮增压器、活塞环之类的,这足以证明德国对日本工业的认可,这一点无需争辩;但德国人亦或者说是欧洲人,并不太认可日本车,当然这是观念的不同;欧洲人能容忍车子小毛病多一些、早几代的欧洲人大都能自己修修车,但无法忍受车子没质感、没灵魂;日系车除了那几款性能车外,不能否认大多数车辆开起来毫无感觉可言,至于操控就更不用说了、日本车企的重心根本不在操控上,所以日系车的经济及耐用特性,德国人并不在意!况且欧洲不是美国,美国的日系车便宜、而欧洲的日系车比欧系车更贵,所以德国人、欧洲人很难有选择日系车的理由,有钱的依然会选择BBA,没钱的各路二手车源丰富,像法系那些经典的小车,操控好、价格低,才是欧洲普通人群的最爱,卡罗拉同样不错、但在欧洲的山道上玩的过法系车么?没法比,这一点差异段时间内无法拉近,所以日系车企从来也没把欧洲作为主战场,而是将路况更理想的美国作为主要市场;日本人看待车就是工具、所以无需它有什么特点、质感,能用、用的久就是王道;而德国人看待车是一个生命,除了要能完成工具所能完成的工作,还要有属于自己的灵魂、特点,要求越高、就越容易出问题(容错率降低),所以德系车永远比日系车更富有激情、更具质感,但也像生命一样,没事来个头疼脑热!所以德国认可日系车企的技术,但对日系车企打造的产品,存在理想上的不和;但要比咱们国内的德粉理性的多,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而不会去刻意抹黑;比如我们总喜欢说日系车不结实、不安全,但这是日系车企导致的问题么?而是咱们的标准太低,高标准才是能保护我们的利器,所以德国人不担心日系车不安全,因为德国人相信他们的安全标准,能通过标准、在德国市场售卖的车子,怎么可能不安全呢?所以标准越完善、严格,越能让车企进化,同样也能减少争议、让车粉变得更加理性!
德国人是如何看待日系车的?
德国人多数属于单根神经,又硬又不转弯。
在欧洲难得见到日本汽车,曾经问过一位德国技术组织协会的职员,对日系车评价就一句话,在德国不限速的高速上一百六七十公里跑几个小时,就知道日本汽车有多廉价。欧洲国家基本上没人注意日本汽车存在,首先日本汽车在美国市场比同级别的韩国车便宜,原因可能是配置低,在美国日本车保有量不低,基本上都是些非洲移民有色人种拥有,经济能力有限购买廉价很正常。可惜国产品牌某种原因进不了美国市场,否则价格会比同级别日本车高上百分之十,由于国产品牌配置高,驾驶感受操作感静音程度都要好于日本车。
德国人是如何看待日系车的?
我来分享一下,国内德国车和日本车究竟谁最好基本上是一个广泛争议,但是根本无解的话题。但是在德国其实很简单,德国人几乎不太购买日系车,他们基本上只认德系,日本车存在感不多。
一、德国人买德国车德国市场基本上是德系车一统天下,可以看一下2019年的销量排行,不论从车型排行还是车企排行,德国车都是牢牢的占据主流。
即使排名靠前的福特也是欧洲福特在德国科隆总部主导开发的车型,算是半个德国车。
二、日系混动在德国市场有一定影响力日系唯一德国市场有影响力的应该是混合动力,这其中三菱欧蓝德的PHEV技术应该是最成功的。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看,欧蓝德PHEV应该是卖的最好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三、德国人不接受日本车的原因这要从德国独特的汽车文化和驾驶习惯说起:
1.品牌自信德国是汽车和内燃机的发明地,拥有全球最知名的一些汽车品牌,绝对的汽车强国。从这一点上看,德国人对所有其他国家的汽车品牌都是俯视状态,他们可能会觉得日本车还不错,但是最爱的还是德国车。
2.驾驶习惯德国人喜欢高速稳定,操控性强的汽车,德国汽车业形成今天的驾驶和消费习惯离不开德国的不限速高速公路Autobahns。
下图是无限速标识:
希特勒下令修建的德国Autobahns高速公路是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系统,Autobahns从一开始就以不限速闻名。
因为有Autobahns存在,一般情况下,在德国高速上,160-180km/h的驾驶速度几乎是常态,超过200km/h也不稀奇,油门到底基本上每天都在发生。
而德国车为了适应Autobahns的驾驶需求,往往拥有不错的高速稳定性。而日本汽车设计的主要目标是稳定可靠,经济实用,面对全球市场的日本车没有德国车那样偏重高速性能的设计,因此,德国人不太接受日本车。
其实,德国人内心基本上只接受德国车。
以上信息供大家参考,欢迎大家在留言区讨论!对汽车和发动机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谢谢!
德国人是如何看待日系车的?
在德国人眼中,日系车的优点可有可无;很多欧洲人的需求,也是日系车不能给予的。所以,德国人从来不喜欢日系车。
从销量来看,德国人确实是不喜欢日系车。丰田、本田、日产等全球富有名气的日系车,在德国销量非常惨淡,丰田进不了前五,日产进不了前十,本田更是排在二十名之外。
为什么德国人不喜欢日系车呢?很简单,德国人的用车习惯与日系车的造车理念格格不入。德国人注重汽车的行驶质感和操控乐趣,从德国人偏爱手动挡汽车我们可以看出来,从德国人偏爱两厢车我们也能看出来。
德国人把汽车看作是玩具,而日系车更像是工具。玩具,肯定需要好玩;工具,则是注重耐用。日系车追求的是耐用,可以不用先进的技术,但是必须保证质量,丰田就是最为典型的案例,一切求稳从不冒险。
当然,德国人不喜欢日系车的原因还有其他,德系车更高豪华颇具质感,日系则处处体现够用即可。还有,德国人对本土品牌还是比较青睐的,就像是国人对自主品牌汽车有一份特殊情怀是一样的,不同的的自主品牌汽车不够给力,而德系车却没有让德国人失望。
当然,德国政府也会保护德国本土品牌汽车,其他品牌汽车在德国销售,还是需要缴纳比较高的税费,这让日系车进入德国的门槛更高了。
德国人不喜欢日系车,同样德系车在日本也没有什么存在感。所谓一方水土一方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大概如此吧。
德国人是如何看待日系车的?
本世纪最大的笑话就是德国人严谨,德国制造皮实耐用。别人一周工作35小时还嫌多,到点必下班。无论是开地铁还是公交车到点,车没到终点停在路上。
一辆车值这个价优惠就亏本,欧洲东西卖的时候就比成本高几十倍优惠你就高兴。德系车对半打折它都不值这个价。一辆车的最大制造成本,发动机缸体曲轴连杆包括减速箱的齿轮液力变矩器,加工精度圆度误差平整度包括材料的热处理,材料的屈服强度拉升强度疲劳强度韧性每多一道工序多一点精度只要成本翻几番。德系车最坑人把成本省在看不见的地方,日系车最傻把钱省在看得见的地方。BBA来个三五年不是烧机油就是漏机油,短轴。发动机五万公里不是这里漏油就是那里漏油,偷工减料,蓄意减少制造工序加工精度,热处理也欠好几道工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