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云“负心多是读书人”该怎么理解?为啥一定是读书人?

这句话的全文是“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出自明代曹学佺的对联。

任何一句话要做解释,那必须找到对应的朝代,这句话出自明清时期,那就结合那时候的时代背景来解读。

大体南宋后期以后,由科举而入仕变得越来越不现实,但有趣的是,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把他们的子侄投入到科举大军中。

近来的学者们似乎认同以下这样的观点:即,推送子弟参加科举本身意味着什么;或者说,即使不能高中进士,能获得一个举人乃至秀才的头衔也足够好了。这一文化身份可以帮助整个家族在地方上获得更大的威望,甚至,和地方官建立多一重的联系。换而言之,让子弟参加考试,是地方精英家族们竞争地方控制权中的一个环节。

因而,这些读书人、这些秀才们,就势必为另一种伦理所左右了:家族的生存与发展。对他们来说,保全自己有别一种意义。某种意义上,他们是整个家族推送出来的一手棋,如果因为一时冲动、仗义出手,固然在某时某地赢得了一种名声,但这种声誉却无助于家族的长期发展。因之而断送了科举的前程,也就辜负家族的诸种投资了。换而言之,在这个阶段,他们的伦理是以自保为中心的。所以“负心”相对家族与自身利益来说,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

再者,中国的封建时代,一直是一妻多妾制。比如著名的诗仙李白,最爱酒色二种,纳妾无数。还有清官海瑞,晚年还纳了二小妾,结果闹的家中不合,正妻闹的二个小妾自杀为止。所以有这样的社会制度,“负心”,算是多大的事?

古语云“负心多是读书人”该怎么理解?为啥一定是读书人?

“负心多是读书人”这句话,放到以前(指封建社会),我认为,纯属“书生”的义愤之举;放到当今社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更是不太正确,不太恰当的。原因如下:

一,旧社会的“义愤”之举

明代曹学佺写的这幅对联还有前半句,前后连起来是“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讲义气,够朋友的人,大都是普通人民群众。而干出背信弃义,违背良心事情的,往往是“读书人”。

这幅对联背后的典故,可能大家都知道:曹学佺在审理一件关于“狗咬秀才,屠户杀狗”的案件时,因为秀才(指读书人)畏惧皇亲的权势,还收了点贿赂,就临时翻供,说自己和狗是闹着玩儿,而屠户是有意杀狗。曹大人知道其中有鬼,杖责秀才,秀才才重新说出实情。

曹大人于是就义愤填膺地写下了这样一副对联。

大家都知道,曹学佺曹大人本身就是一介书生。他可是大明天启年间“闽中十才子”之首。他的这一说,他因为这一个秀才的罪过,可是把自己都圈了进去,更是把天下读书人都“辱骂”了一遍(当然也包括他自己),这应该说是不够明智,也有失公允的——难道天下大部分读书人都如同这个落魄的秀才吗?

所以我说,这只能是“书生”的“义愤”之举。至于这幅对联如何能流传至今,可能于它的“特别”有关吧!

二,新社会的“不当”之言

新社会,新中国,新时代,人民的文化素质已经显著提高,“读书人”也越来越多,包括曹大人眼中的“屠狗之辈”,也已经成为了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型人民群众。

如果依照此对联的说法,岂不是重情义的人越来越少,而背信弃义的人越来越多了?这显然是错误的,是站不住脚的。

放眼当今社会,全体国民的文化素质,文明程度都明显提高,好人好事越来越多,英雄壮举越来越多,大家都在向好的人和事积极看齐,比如尊师长,尽孝道,努力工作,团结合作等等。

我们说,“屠狗之辈”已少见,重情重义很普遍。无论高低和贵贱,向善向良向前看。

三,结语

当然,所有事情都有两面性。无论新旧社会,无论在哪个行当里,背信弃义之人都存在,仗义重情之人也存在。

但是我相信,新社会比旧社会的文明程度更高,新社会的社会风气更正,这是肯定的,毫无疑问的。

但愿我们人人都存好心,做好人,办好事,行好运!

一家之言,请君指教!

我是头条创作者“登攀”,感谢您关注,留言,评论,点赞!

古语云“负心多是读书人”该怎么理解?为啥一定是读书人?

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是不是古书读多了,还是古典戏剧看多了?不然也不会提出“负心多是读书人”这个很尖锐的问题。

民间有“公子遇难,小姐养汉”的说法。古代社会,由于交通不便,加上土匪的打劫,使得读书之人外出旅行、还是进京赶考可以说举步维艰。不是被抢了盘缠就是被打个半残,被人救了,留得一线生存的希望。若这家正好有一年龄相妨的小姐,日久生情,私订终生。

公子进京应试,一不小心中了头名状元,被皇家招为附马也就再说难免,这不就是传统戏剧《铡美案》所描述的故事。

确实有“负心汉是读书之人"这一社会现象。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初,几十万经过高考被录取到大中专学校读书上学的学生,可谓是构成复杂。年龄从十五六岁的娃娃,到年近不惑之年的大爹大妈,大家在一个教室里学习,谁也不知道谁遇到了婚姻问题的麻烦。

本博有一个同事,上世纪八二毕业的本科生。上大学之前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在上大二的时候,利用假期对老婆提出了离婚要求。一切谈妥,就剩下到民政部门去办手续。

经过一个夜晚,女人受到高人指点,提出了一个让男方哭笑不得的条件。女人向男方及其家人哭诉到:你考上大学,本想后半生跟着你享福呢,没有想到落下如此下场。条件不高,我这一生从未出过三门四户,只想在咱二人离婚手续未办之前,跟着你到大城市里看一看,即使自生自灭不留遗憾。男人竭力反对,被家族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劝止了。

男方只好在暑假结束,开学时带着毫无共同语言的老婆来到个人上大学所在城市,下了火车上汽车,女人不住旅馆,经过打听得知大学的位置,直奔校长办公室,向学校领导陈述个人的遭遇。

学校领导安抚了这位苦命的女人,告诉她学校会正确处理这件事。并指示办公室工作人员,给她买了返家的火车票。

然后召见了这位读大二的学生。当时这种现象全国各地大学都有所发生,为了稳定大学正常的教学秩序,具说从上层领导口中要煞住这股歪风邪气。学校领导告之这位学生,离婚是你的权利,学校有学生守则,开除你也不是不可能的。

校方领导的几句话,确实起到了震慑作用。要知道,七七、七八两年能够考上大学的人付出了多少血汗。为了这来之不易的前途,只好作罢。

这算不算“负心多是读书人”这个问题的指向?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己去判断吧。

需要強调的是不仅有“负心汉",也有“负心女”。女人别说上了大学,就是有一份正式工作也看不起务农的老公。见多不怪,很正常的社会现象。(2020/08/11)

古语云“负心多是读书人”该怎么理解?为啥一定是读书人?

古语云“负心多是读书人”,这句话是应有所指的。“负心”这个词,我认为放在读书人身上,是对原配偶及家人感情上的亏欠,对不住自己良心。

古代大多数读书人都比较穷困,能称得上读书人的最起码也得是个秀才,而秀才往往都被冠以个“穷”字,称之“穷秀才”。

秀才只是改变命运迈上的第一个台阶,要彻底改变这个穷字只能发奋读书,再上一个台阶就要参加全国统一科考,成功了即成为举人,从而可入仕途,命运也随之改变了。

“历尽十年寒窗苦,一举成名天下知”。穷秀才咸鱼翻了身,出人头地了,思想自然也会跟改变着,嫌贫爱富,抛妻弃子,另觅新欢。古来真人也好,故事也罢,这样的事例还真不少。

戏剧《铡美案》就说的是陈世美这个穷秀才,考取了功名还隐瞒了出身,被皇帝召了驸马,过上了良辰美酒,娇柔丽人,锦衣玉食的超级生活。却狠心的抛弃了伴他寒窗苦读的秦香莲母子,是个典型的负心汉。

后来被包青天查明案由,怒铡了陈世美,给秦香莲讨回了公道。其中包公劝秦香莲说;“这是纹银三百两,拿回家去度饥寒。敎子南学把书念,千万读书莫做官。你爹要把高官做,害得你家不团圆。”这段话很耐人寻味。

这个故事说明,读书人一旦成就了另一番天地,做出来负心的事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古往今来负心的读书人并不是多数,用“多是”两个字未免有些以偏概全了,对读书人有伤众之嫌。

古语云“负心多是读书人”该怎么理解?为啥一定是读书人?

从古至今,读书人“背锅”的事还少吗?

就像有些穷人仇富一样,很多人看“读书人”不爽,自己弱时,倚仗“读书人”变强大;而自己一旦强大起来,又把“读书人”看的一文不名。极尽“扣屎盆子”之能力,极力抹黑,甚至屠戮“读书人”。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就是最好的诠释。

  • 秦始皇想长生不老,被方士欺骗后,冲天一怒“焚书坑儒”,致使多少学界名流惨遭杀害,多少古书典籍葬身火海。最后还把所有的不好,都堆积到“读书人”身上。
  • 汉高祖靠“读书人”打败项羽,由顽皮泼赖登上九五至尊,龙椅之上,屁股还没坐热,就把绞索套在了“韩信”的头上。
  • 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思雪“靖康之耻”,发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熟读兵法,诗名斐然的一代名将命殇风波亭。
  • 满清大兴“文字狱”,多少“读书人”因为“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而懵懂入狱,命丧黄泉。
纵观古今,哪一个朝代的开创不是“读书人”出奇谋,用险略得来的。又有哪一个时代的兴盛不是“读书人”助力的结果。

姜子牙助文王推翻商纣谋得周之兴起;

张良凭《素书》帮高祖打下汉室江山;

诸葛亮轻摇羽扇帮刘皇叔“三分天下”——

可这些助推历史变革的“读书人”几乎没有不遭到“诟病”的。

至于文学作品和民间故事中丑化“读书人”的诸如陈世美之流,不能代表全部,有,也只是个别现象。

试问——

帝王明君中“负心”者少吗?

王侯将相中“负心”者少吗?

商贾富翁中“负心”者少吗?

贩夫走卒中“负心”者少吗?

请不要动不动就把脏水泼向“读书人”,

他们也不容易啊!

不论过去,还是当下。

古语云“负心多是读书人”该怎么理解?为啥一定是读书人?

这句话“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来源于一个故事。

意思是说:“讲义气的多半是从事卑贱职业的普通民众,而有知识的人却往往做出违背良心、背弃情义的事情。”

明朝末年,一些皇室国戚素来骄横,好养斗犬,用来做宫廷赌博娱乐,家奴也依仗其势骄横跋扈,欺压百姓,每当闲时无聊时,就牵出斗犬,让其任意撕咬路人,以此取乐。

一天,他们又故技重施,放出斗犬,让其任意撕咬路人,一秀才奔跑不及,被斗犬扑倒在地,骑在秀才身上任意撕咬,眼看就要命丧狗口,这时路边冲出一杀猪的屠户,手起刀落剁了狗头,救下了秀才。

皇亲的奴才一看,区区平民竟然把主子心爱的斗犬杀了,那还了得!他们把杀猪的屠户捆绑起来,连同死狗一起送到官府,让官府判他死罪给狗偿命。

曹学佺正好审理此案件,详细看过状纸后,他觉得事出有因,情况危急,人名关天,屠户的做法是对的,便不惧皇亲宗室,判其屠夫无罪,更判皇亲要赔偿给秀才医药费。

皇亲一看,这样判决自己脸面不保,但在章法上又拗不过曹学佺,便心生一计,要求重审,并暗中重金贿赂并威逼恐吓秀才改口供,说他自己和斗犬相好,是朋友,那天是斗犬和其在玩闹嬉戏,是屠夫恶从胆边生杀了斗犬,要屠夫给斗犬偿命!

再审时,秀才惧怕皇亲势力又贪图财物,就更改了口供,出卖了屠夫。曹学佺听完秀才改的口供后勃然大怒,拍案而起,骂道:“人证,物证皆在,况且屠夫救你一命,你不思回报,反要置他于死地,与狗相好,认狗为友,伤天害理!天容你,我不容你!”说完就要衙役杖击秀才,秀才挨不过,终于招了是皇亲如何用重金和威逼要他做假口供。案件真相大白于天下。

曹学佺重判:屠夫无罪;秀才,与狗相好、认狗做友、恩将仇报,革去功名,给皇亲当狗!

并愤然在案卷上写下:“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的千古名联。

凡事都有两面性,不能一偏盖全,不能轻易下结论,要看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就事论事,不能片面的下结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