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能用一段话描述吗?

关于知行合一,在《传习录》中有阐释:“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有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 “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

今人做事,绝大多先立志而后行,我亦属于那范畴,以致说多做少,最终落空。知行合一是为良剂,知不弃行,行不离思,慎思之,笃行之。回到事物的本原,不前瞻后顾,心无旁骛地、纯粹地去做一件事。

欢迎互粉

知行合一,能用一段话描述吗?

有人说,我最喜欢吃豆腐了,豆腐是我的命。等去人家作客的时候,人家既上了豆腐又上了肉。旁人见他歪着嘴,光吃肉不吃豆腐,好奇地问道,你不是最喜欢吃豆腐,豆腐是你的命吗?他说我看见肉,连命都不要了!

所谓“”知”,就是人家都知道你最喜欢吃豆腐。所谓“行”,就是你一定要多吃豆腐,即便把豆腐吃光了也没事。所谓“知行合一”就是你说话要算话,光吃豆腐不吃肉,以后大家就信任你,再不会撇嘴了。

可以这样理解吗?

知行合一,能用一段话描述吗?

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当中,经常看到听到这样的一些说法:某某企业的文化是什么,这个总结得好,那个如何如何。用文字来描述一个企业的文化,勉强说是“知”,那么“行”就是我们看到这个企业的员工,以文字表述的内容为标准或依据而行事。事实上,单纯的一方面是不存在的,企业文化就是一种知行合一。

我的理解,没有行动的知,不是真知。不知而行,也只是活着而已。

知行合一,能用一段话描述吗?

知行合一不难,难的是正知正行。所以知行合一的重点不是在合一上,而在于知何行何,到哪里去。

如果在错误的理论指导下的行为,那就像往反向走路,只能离目标越来越远。那不如停止。

所谓正知正行,在一个正字。正,中正,正确。正不是为力,而是为人,如此,知性合一,可以长远。

知行合一,能用一段话描述吗?

“知行合一”是明代全能大儒王守仁先生的著名认识论。反对“知在行先”的说法而提出,认为“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到底是先知后行还是知性是一回事,古今差异极大,争论不休。我倒是觉得所有争论都是来自于对“知”的定义有差异而引起的。一些学家把知认定为一个人内心固有的良知善念,另一些学家把知定义为更宽泛一些的认识感觉甚至后天学识

当代学人继承发扬了古代思想家的智慧和理念,很多大学都把“知行合一”立为了校训,意在鼓励学子们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就把“知”的概念扩大为所有的人文和科技理论了,知行合一也就更好理解了

其实生活中很多例子能够解释“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比如一些人遇见老人摔倒而不出手相扶,却说出一大堆似是而非的屁道理撇清自己,实际上没有这些屁道理他们也一样是旁观者。

知在行先的生活例子也不少,人们常常骂那些不遵守社会秩序的人缺家教、没文化,其实就是说他们没有修身养性,没有培养好自己的道德,有了好的道德就会约束自己的行为。

把古人的思想学为今用,勉励后人长进就足够了,不在一个含义平台上争论徒劳无益。

知行合一,能用一段话描述吗?

知行合一基本是伪命题:若知无真知,行无笃行奈何?作为健康、向上、正能量以及对家人、社会、国家有益的人是践行仁心,善待自己,善于学习,有实事求是精神,知错能改,尽量不给别人添麻烦,有正义感的人,我看这样就不错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