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房过三代必走人”是什么意思?
四叔公家8个孩子,2个姑姑6个叔叔,他们家的房子是凹字型的,大大小小瓦房10多间,房子的背后是茅草棚,下面用石头砌的猪圈牛圈。
四叔娶媳妇儿的时候,我和妈妈去帮忙了,我们小孩子负责去地里拔萝卜白菜,10几斤小葱摊在地上,四婆让我们把葱头上的老叶子扒拉干净。活干好了给我们吃炸酥肉。
我们一群小孩儿围在一起,叽叽喳喳地吵着闹着,你说我没扒拉干净,我说你扒拉得太多了。
四叔的老婆是山里的,那会儿结婚是用八台大轿抬回来的。
8个大男人抬着四妈一路唱着歌喊着调子,老远就听到他们回来了。
我们一群小孩儿围着轿子转,新娘被抖晕了,但还是往轿子外面扔糖果,大家一窝蜂去抢,都想去沾沾喜气。
他们结婚第二天就抓阄,四叔四面抓到最外面的2间房子,结完婚趁重亲都在就分了家。
当时二叔三叔结婚都是这样。
四妈个子小小的,但是特别能干,结婚第二天就和大家一样干活了。
二叔三叔家生的都是女孩儿,四公四婆就把希望寄托在四妈身上。
有意无意间照顾她多一些,隔三差五会给她一些鸡蛋,腊肉什么的,吃点好的也要偷偷给她一碗。
这让二妈三妈很不高兴,经常诅咒四妈,吃吧,吃多了娃都生不出来。
奇怪的是,四妈结婚都1年多了,肚子一点动静都没有,四婆到处去找人看。
二妈三妈经常说风凉话刺激四妈,说自己生的虽然是女儿,好歹有个人叫妈,四妈得瑟了半天,屁都没有放一个,说她早晚被赶出这个家。
四妈分的田地在马路边,他们打算在马路边修房子搬出来单独住。
写的申请拿去镇上批准了以后就动工了,是那种黄泥巴砖砌的房子,一共5间。
修好了搬家我们家族的人都去庆贺了。四叔四妈也开心得很,他们终于可以过自己的日子了。
很奇怪的是,搬到新家不到半年,四妈就怀孕了,第二年生下个大胖小子。
村里就有人说是四公家风水旺儿子孙子,再下面就管不着了。
那会儿他们家太奶奶都98岁了,属于四世同堂了。
后来五叔八叔结婚,没多久就另外盖房子搬出去住了。过得也还不错,就二叔三叔家差一点。
这就应证了那句俗语:房过三代必走人。
一座房子住三代人,除了会拥挤,还有就是新旧观念的碰撞,容易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矛盾。
那分家就势在必行了,尤其是像我四公家儿子多,人多嘴杂,负能量大了,有的人会感觉压力大。
那分开住就会避免很多问题,况且住了三代人的房子已经很旧了,以旧换新也是必然趋势。
所以房过三代必走人不是去世的意思,是离开分开的意思。
俗语“房过三代必走人”是什么意思?
“房过三代必走人,人过五代另起坟”,看似迷信,其实很有科学道理,否则后果很严重!
在过去诞生了许多的俗语,这都是古人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而且有些话看着像迷信,其实还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房过“三代必走人”,其实还有后半句,那就是“人过五代另起坟”
那么这两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古人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说法呢?
关于“房过三代必走人”老一辈的人说出来的话,看似非常的容易理解,其实这背后隐藏着一些人生哲理,而且特别的有道理,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他们吃的盐比我们吃的饭还多,所以很多时候都要采纳一下他们的意见
房过三代必走人,其实也非常的容易理解,意思就是说,一座房子已经居住过三代人了,那么就要赶紧离开了,不能再接着住了
原因也是特别的简单,因为在古代房子基本上都是泥土做的,包括在八九十年代,也有许多土木结构的房子,这样的房子根本没有如今的水泥房牢固,差不多三代人的时间,就会成为危房
土房子的顶是用木头做成的,然后在上面放了很多的瓦片,柱子也是木材,时间久了容易有蛀虫,而且土木结构的房子,经过长时间的风吹日晒雨淋,也会变得腐朽不堪,三代人差不多就有100年的历史了
所以到时候就一定要搬走了,而且根据我的观察,现在农村的土房子,都要不了100年,人们就会搬出来,一方面儿子娶了媳妇之后就不喜欢了,要独自出来盖楼房
另外一方面,这样的房子年久失修,非常的容易倒塌,等到儿子搬出来之后,父母不久之后也会搬走,因为经历了几十年,乃至上百年,只要发生大点的地震,就会立刻倒塌,哪怕不会倒塌,也会整天提心吊胆的
所以住在这样的房子里面也是岌岌可危的,现在的危房也是不允许住人的,如果是一些低保户,政府还会直接盖水泥房给她居住
还有老房子里的柱子也是木头做的,时间久了也容易腐朽掉,我们村里面有一座大寺,我记忆特别的深刻,因为小时候村子里面办喜事或者白事都要在这里举行,在那个时候,楼上的木板就已经开裂了,楼梯走起来也是嘎吱嘎吱的响,让人无比的害怕
前几年路过的时候,发现很多屋顶都漏雨了,楼梯也倒塌了,现如今大门也被锁起来了,然后贴纸警告牌禁止进入,因为彻底的成为了危房,听人家说如果要翻修改造的话,是需要200万的,村里面拿不出这么多钱来,就只能一直这样
那么,农村的民房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时间住久了,不及时搬走的话,是很容易倒塌的,尤其遇到地震的时候,要是在睡梦中房子突然倒塌了,后果简直不堪设想,砸到人还会要了性命
过去生产力比较低下,大部分人家的房子都是土房子,是非常容易坏掉的,只有那些大富之家的房子,才会建得比较牢固,但是俗语又是从多数人的口中传出来的,所以还是很有道理的
我还清楚地记得,在八九十年代的时候,我们农村到处都是土房子,包括现在也有一半的人居住在土房子里,所以不要以为人人都住进了水泥房,这样的话就不适应了,虽然水泥房已经很牢固了,但是城市里面的房子产权也只有70年,也差不多就是三代人的时间
如果是从另外一方面来解读的话,“房过三代必走人”就更有道理了,尤其是你的媳妇更愿意这样,因为到了第三代人的时候,家里面就会显得比较拥挤,而且现在的人都追求自由,尤其是媳妇,根本不愿意跟公婆住在一起,要是等到孩子出生的时候,就更不愿意了
一方面,三代人住在家里比较拥挤,另外一方面,会产生诸多的矛盾,所以还不如分家另起炉灶,记得在五六十年代的时候,生的孩子特别多,很多人家都有六七个小孩,这么多的人,一个家又怎么够居住了呢
所以分家是很有必要的,只有那些独儿子会跟父母居住在一起,毕竟这样的家庭人口不是很多,一个家是不够容纳的,没有必要再出去盖房子了,但是等到孙子长大之后,肯定是要继续建房子的
关于人过五代另起坟古代人们讲的都是五服,出了五服基本上就不怎么亲了,只有少数人会祭拜十几代以上的人,大多数人可能连自己的曾祖父都不知道,也不知道墓地在哪里,除非是有族谱
哪怕是在当今社会,也有这样的一种说法:“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了”,意思也就是说,到了三代之后,关系就彻底地淡化了,往来也很少,如果超出了五代,基本上就断绝了来往,连有事的时候都不会请客了,现在我们这里,如果表姐妹的儿女嫁到了外地,有事的时候都不会再请她了
人死后通常是要埋到祖坟里的,但是过了五代人之后,关系也就疏远了,古人又非常的看重风水,认为关系都那么远了,那么先人也就不会再保佑自己,所以要单独的寻找一块风水宝建立新坟,因为他们认为“坟过五代不顾人”
但是真正的五服不仅仅是指五代人,而是指九代人,我们通常所说的五代人,是从你的上面或者下面开始算,比如你的上面还有爸爸、爷爷、曾祖、高祖,再加上你这样算的话的确是五代人,但是不要忘了你下面也有四代亲人,那就是你的儿子、孙子、曾孙、玄孙,从你开始算,不管往上还是往下都是五代人,那么加起来一共就是九代人,所以真正的出五服要超过这九代人,但是我觉得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用超过九代人,就彻底的变得不亲了
那么,按照古人来说的“人过五代另立坟”,其实指的是五代人,还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出了五服,不过从你高祖到你儿子这一辈,关系的确是很疏远了,这还是按照直系来算,如果按照兄弟姐妹之间分支出去的算,关系就更远,总有一天,你们的后代会成为陌生人
写在最后所以说古人说的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比如房过三代必走人,因为那些房子年代比较久远了,如果不离开的话,房子倒塌了就会把人砸伤砸死,还有人过五代另起坟的现象也很多,可能各地的风俗有所不同吧!
有些人家的坟地就有几处,而且隔的距离还比较远,对于死者要埋葬在哪里,也要根据他生前的意愿,有些人死了之后,就埋到了他喜欢的地方,并没有进入祖坟
不过我觉得像东南沿海一带,建一个祠堂,还要写下族谱,是很好的,像我们这里很多人都不记得五代的人了,甚至四代以上的人都不知道,也不是不想记得,是没有资料可查,过去生活比较艰苦,也不是所有人死了之后都有钱安墓碑的
俗语“房过三代必走人”是什么意思?
“房过三代必走人”,是农村俗语“人过五代另起坟,房过三代必走人”中的下半句。
这是农村流传比较广的一句俗语。现在很多人只从字面上进行简单解读,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已很难读懂其中蕴含的深意。
现在一些人通常将这句话理解为:
一是“人过五代另起坟”。一个家族,如果出了五代,通常也称出了五服后,血缘关系就不太紧密,要另外立新坟(新祖坟)了。这句话的另一种解释,则是从风水方面来解读,认为“坟过五代不顾人”(也有的说“坟过三代不顾人”),也就是民间所谓坟“过气”了。
二是“房过三代必走人”。一个家庭,在一栋房居住不能超过三代,主要是旧时农村建房的建筑材料,除了大户人家,普通人家多为木结构、土坯和木混合结构、砖木混合结构、木石混合结构,甚至有一人家还是茅草房。这些房屋住久了,经日晒雨淋,房屋就不牢固了,有坍塌的危险,因此,要么搬出去,要么维修,要么重建。这句话的另一种理解同样从风水方面来解读,也认为房屋住了三代人后就“过气”了。
那么上面的这些解读,是这句话的原来的意思吗?当然不是,因为这些解读与旧时代农村的现实情况相差太多,脱离了那时的现实生活。
其一,“人过五代另起坟”这句话中的“坟”,不是指什么“新坟”。旧时土葬习俗中,一代人去世时,都有其新坟堆,哪里要等到五代之后才“起新坟”?难道每代人的故去都不能下葬吗?这种说法本身就脱离了传统农村的烟火之气。
再说,现实农村之中,有一些姓氏家族,在一个地方住居历史悠久,他们在当地的老祖坟,有的有几百年,有的有上千年。一些老祖坟的后代,遍布数个省区。五代以后的祖坟就不用管,恐怕大多数农村民众都不会答应,也不是农村的传统习俗,也不是农村的传统道德伦理。在农村,掘人家老祖坟,被视为极不道德的事。所谓老祖坟,过去农村通常指的就是出了五代后的祖坟。
因此,这句话中的“坟”,指的是坟地或者坟山,也就是一个宗族葬坟的场所。“人过五代另起坟”的意思是说,人过了五代之后,就要有属于自己及后代的坟地或者坟山,也就是把自己家里的坟地或者坟山,从大家族的祖地或者坟山独立出,另行选择地址。
这种传统实际上与族谱的传统是一脉相承的。姓氏家族的族谱称为总族谱,然后下面有房族族谱、支派族谱、分支派族谱、小支派族谱等。事实上,在族谱中也同样有“人过五代另修谱”的说法,现实中也普遍有这种做法。旧时农村,姓氏家族中,坟地和坟山同样存在总坟地或坟山、房族坟地或坟山、支派坟地或坟山、分支派坟地或坟山等。
因此,“人过五代另起坟”,说的是另壁新的坟地或坟山,并不是指老祖坟不要了。试想想,如果一个家族的人百年后,数十代人全部葬在一处坟地或坟山,再宽阔的坟地或坟山,面积也是有限的,无法容纳。
那原来的老祖坟地或坟山该怎么处理呢?通常来说,我国旧时有两种处理方式。
一种是由长子继承,也就是长子及后代继承祖业(包括房产、田地和坟地或坟山),其他儿子及后代,另辟他地。旧时,这种方式在北方一些地方比较普遍。
另一种是由小儿子继承及后代继承祖业,其他儿子另辟他地,俗称“满房守祖业”。旧时,这种方式在南方的一些地方比较多。
其二,“房过三代必走人”,并不是因为房屋风险问题才走人。
这里的“房”是阳宅,与前一句的坟(阴宅)是有对应关系的,因此,我们可以把“房”理解成老屋、祖屋。
事实上,旧时人们对房屋的安全问题十分重视,一般都会及时修葺,就是相对比较坚固的砖瓦房,每年都要捡瓦,防止房屋下雨时漏水,造成梁柱檩椽腐朽,造成住房的安全隐患。
维修房屋,甚至个别房屋的重建,从房屋内搬出来,也还是住在院子内,也就是住宅内,严格说来并没有出自家的房子。
再说,从房屋类型来看,除砖瓦房、木房子可住上百年外,也就是三四代,或更多的代数外,其他的土坯和木混合结构、木石混合结构、茅草房等,大多一代一换,有的还一代多次重修,等不了三代人。
因此,“房过三代必走人”指的是过去农村的分家。
过去农村家庭儿子普遍比较多,比如,一个两口之家,生儿育女后,就会增加到七八口,假如有五个儿子,为第二代。五个儿子成家后,每个儿子又生多个儿女,为第三代,按每个儿子平均七个口算,这一大家子的人口就增加到三十七个。孙子又要成家,也要生儿育女。到第三代时,如果院子宽敞,房子多,还勉强容纳得下。到第四代以后,就容纳不下了。如果院子比较窄的人家,到了第二代人就容纳不下。
也正是因为如此,父母的老屋子从第二代开始,陆续有人要搬出去,到其他的地方去修建新的院子和房屋,就是俗语所说的“走人”。即便有的家庭三世同堂,都住在一个屋檐下,到了第三代,如果还没有人到外面建房,搬出去,父母建的院子就再也住不下了,所以必须要“走人”。
老祖屋通常根据各地不同风俗,或者由长子继承居住,或者由小儿子继承居住。在农村,老屋场历来就被后人重视,除非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地质灾害等,一般是不会放弃。农村老话说“吃饭不离老屋场”(发财不离老屋场),也就是这个道理。
还有一些人说,“人过五代另起坟,房过三代必走人”是因为祖坟风水“过气”,所以才另起新坟,或者从老屋搬走,那就更没有道理了,是一种新迷信说法。
那么“人过五代另起坟,房过三代必走人”到底要说明什么道理呢?
这句俗语说的是家族子孙昌盛,需要不断地向外拓展生存空间。
旧时农村,只有一个家族的人丁兴旺,才会有“人过五代另起坟,房过三代必走人”的说法,如果子孙凋敝,后人不多,支派和小支派也就不多,就不会出现俗语中所说的盛况。比如说,如果一家族十代单传,那么祖屋和祖坟都是一个人的,当然不会出现五代另起坟,也不会出现房屋不够住,要另到别地去修建房屋。
只有子孙昌盛的家族,因为人越来越多,祖居之地的田地有限,生存空间有限,不可能一个家族所有的孙子都拥挤在一个窄小的空间内。于是,就得有人不断地走出故土,到其他地方去谋生,开辟新天地。这样,在古代就有了很多姓氏家族后裔为了走出窄小生存空间,他们的不断迁徙。
有的姓氏家族,只有二三十代,其后裔就遍布各地,有的分布数个县、乡,有的分布十多个县乡,有的甚至分布数个省。他们从祖籍地(不一定是始祖的祖籍地)走出来,每到一地,肯定要建设新的家园,同时也要“另起坟”。他们后裔发展到一定人口规模的时候,也同样如此,有的还发展到国外。这也是我国古代百家姓中,诸多姓氏的发展史。
我国历史上,人们对“根”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那么“根”是什么?人们的共识就是故乡。“根”在故乡的两种具体表现又是祖坟和祖屋(没有祖屋了,就是老屋场),或者两者之一。
过去,迁徙到外乡的人,大多带着家谱,即使没有带家谱,到了安家之地后,也要回到故乡来抄一本家谱带走。我曾接待过很多带着家谱,到我家乡寻根问祖的人,看过他们带来的家谱。家谱附页上,绘有祖屋和祖坟的地形图,记录了祖屋的坐向和朝向,也记录了祖坟的山向。
根据地形图,按图索骥,一般都能找到他们的祖坟。但是,因年代久远,物是人非,祖屋大多不存在了,有的建了新房屋,有的则成为菜地,还有的只是一块杂草丛生的荒地。即便如此,这些来寻根的人还是很满足,坟还在,祖屋地还在,他们的根就还在。
因此,有一些人说,坟过五代就不管了,祖屋过三代就不要了,这种说法是不符合过去农村现实的,也许有少数地方和少数人是如此,但并不能代表大多数地方和大多数人。
总而言之,过去有一些俗语,从字面上看,理解起来比较简单,但是,如果我们仅从字面理解,或者作出“合理”推猜,而不结合俗语所处时代的历史背景来理解,往往会出现误解。“人过五代另起坟,房过三代必走人”就是如此。
俗语“房过三代必走人”是什么意思?
有很多人不明白俗语“房过三代必走人”是什么意思,其实“房”是指家的意思,一个家庭,如果有三代人同住在一个屋檐下,就非常拥挤,根本住不了那么多人,所以,其中就需要有部分人离开这个家,另立门户。
在过去一些大地主,有钱人的家里,因为他有钱,房屋也多,别说三代走人,有的四代还住在一起,不过,这种事例很少,因为按照祖宗相传下来的辈份,通常是20一25年为一代,所以,房过三代不走人很常见,不过,一般房过四代必走人这是真的,因为将近百年,父母一旦过世,兄弟之间就会分家,各自另立门户。
在农村,“房过三代必走人”也有另外一种意思,那就是亲戚之间,只要过了三代,就基本不来往了,也就是说,这份曾经的亲情已淡,房屋的主人不再会留下客人。
有些人把(房过三代必走人)错误地理解为人死的意思,其实并不是,“走”并不是死的意思,而是行的意思,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儿大分家,木大开杈,因此,当房子容纳不了那么多人时,有一些就要走人。
在农村,四代同堂,五代同堂的家庭不少见,但是,他们并不同吃一锅饭,也不同住一个屋檐下,只是父母过生日,或有大小红白事务时聚在一起。
现在的人,大多数都是活到三代人的时间,因为能见到三代人,最老的辈分年龄已超过70多岁,所以,只要房过三代,就会新的来,老的去。
农村有一句俗语,“房过三代必走人,间隔五辈立新坟”,那么,前一句容易理解,后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那就是,散户拜山祭祖只拜到第五代,从第六代开始,就会纳入族坟,由全村人去拜了。
当然,每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不同,对老人留下来的俗语理解也不同,但意义上都基本相同,因为大家都是炎黄子孙,传承中华民族的命脉,解释虽有出入,但差别不大。
俗语“房过三代必走人”是什么意思?
原话:人过五代另起坟,房过三代必走人。
百姓大舞台,民间多精彩。老话不打诳语,前句属民俗习惯,后句属生活经验。我们一起看看,这两老句告诉我们什么理儿。
房过三代必走人
老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狗窝。有房才成家,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房子是生活中最重要财产,是家庭的根基,是家人最后的避风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过去房屋多为土木加砖石结构,多是茅草房,瓦房都是后来的事了。那时墙壁包括院墙,都是泥土夯筑而成,结实的很!院墙顶部可以放瓦片等东西盖住,防止大雨直接冲蚀。因此土墙不但不怕雨淋,反而会更牢固。
不过,几十年雨打风吹又日晒,墙壁外层易剥落,泥土粘性变差,墙体难免松散,墙壁牢固度降低。这些问题增加了房屋安全隐患。
另外,过去盖房有"上梁"之说,这是盖房最关键的环节,上梁时还有放鞭炮等仪式。比如那种超大等腰三角架构的房梁,以加固两边墙壁和房顶。但年月久远,木梁虫蛀增多,木质本身也或有影响。万一承重力受影响,上梁不正下梁歪,或有倒塌危险。
过去房屋最先修缮的是房顶,假设房屋结构存在安全隐患,你再"上房揭瓦",风险加大。所以,一定时期内房屋需要检修,年月久了则必须另建新房。于是有了"房过三代必走人"之说。"走人",是讲"不能住人了,要重建。"
三代,指曾祖父、祖父、父辈。一座房屋住过三代,到了自己这第四代,已经够久远了,危房如何住的安心?这就得推倒建新房。
再有,三代已过,建筑材料、技术和风格都早已革新,旧貌换新颜,生活新气象,也是生活最基本追求,毕竟房宅是家庭的脸面。
因此,出于安全问题和生活需要,就有了"房过三代必走人"的生活经验。
人过五代另立坟
五代,从自己算起,再向上推四代,即高祖、曾祖、祖父、父辈、自己,一共五代人。过去民间说祖坟,那里安眠着几辈先人,但是,一个宗族出了五代就要另外立新坟了。
①先人福荫说
古人相信祖先会保佑子孙平安富贵,民间说法是,祖先的福荫只能管到第五代,就是五服之内。因此过了五服就可以另起新坟了。
"树大分叉,人多分家。"过去信奉祖坟风水,一个高祖撸下来有几十家,各家都想沾光老祖宗,闹腾起来,同族操戈也不稀奇。五服后子孙不受庇佑,也可避免家族矛盾。所谓"一坟管三代",意思差不多。
②实惠主义说
古代疾病、战乱、饥荒频发,过去很能生,但夭折率高,寿命短。土葬非常讲究"天圆地方"之仪式感,坟头占据大量占耕地。但古代垦荒能力有限,耕地稀缺,那些孝顺子孙能上坟上到高高高祖,年年添土又迁坟,越来越多永不消逝的坟头会和活人抢土地。
"人过五代另立坟"、"上坟不过三代",这么一忽悠,老老祖的坟就荒废了,久之坍塌为平地。点赞老祖宗的智慧观和实惠主义。
结束语
"人过五代另立坟",看得出老祖宗并不古板保守。该忘记的忘记,该新生的新生,断了祖宗福荫的念头,靠自己努力为祖先争光!
"屋过三代换新人",体现了老祖宗的忧患意识和生活愿景。该掉的拆掉,该新建的新建!
大家觉得"人过五代另起坟,房过三代必走人"之说有没有道理呢?
俗语“房过三代必走人”是什么意思?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告诉我,年轻人一定要记住,“房过三代必走人”,不要对这句俗语不屑一顾,否则真的会带来生命危险。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当中,除了有我们耳熟能详的易经,饱含深情的古诗词,还有一句句俗语,也是流传至今。比如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这些俗语言简意赅,但背后往往传达着很多老一辈总结出来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年轻人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在这些俗语当中,其中“房过三代必走人”,也是引起了很多人对这句话的思考,以及特别想了解背后的意义。
“房过三代必走人”其实还有着上一句。这句完整的俗语是:人过五代另起坟,房过三代必走人。
那么这句流传至今的俗语,到底表达着什么意思呢?
一.人过五代另起坟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是说,一个家族传宗接代到了第五代的时候,就需要另起祖坟了。
很多人或许都不太懂,毕竟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讲究的是入土为安,讲究的是家族的传承,那么为何五代之后就要另起新坟呢?
其实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还需要对于我国的家族制度有一定的了解。
或许生活在农村的人都知道,在我们中国的家族文化里,对于宗族的关系是非常关注的,甚至将宗族关系拓展到祖宗十八代。
一般在一个宗族当中,一个家族的人基本上是葬到一起,一代一代传承。
而之所以说“人过五代另起坟”,实际上,有着两层含义。
第一层的意思是说,一个家族的福报,运气,一般只能够管到五代就结束了。那么要想继续发扬光大下去,就需要重新换一个地方来进行安葬和传承了,意味着要重新努力。
这样的说法虽然有些迷信,也代表了不少老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甚至希望他能够一直延续下去。
第二层的意思是说,一个家族基本上过了五代以后,亲人之间的关系一般都会淡了很多,甚至都疏远了。而有的人在家里,有的人在外地,慢慢地也就无法聚拢到一个大家族当中。
这一点其实我的感觉还是特别明显的。当年奶奶去世以后,我爸和奶奶娘家那些表兄弟基本上陆陆续续也就不再来往了,见了个面,顶多打个招呼,逢年过节也不再走动。而且这才管了两代,如果是五代人的关系,或许更没有亲密性可言。
二.房过三代必走人或许很多人觉得这句话有些危言耸听,甚至觉得这是迷信。但实际上古人讲这样的话,是有着一定道理的。
而房过三代必走人,实际上也有着多层含义,也的确需要我们引起重视和注意。
1.第一层含义:房子住到三代以后,太老了,有坍塌的风险
在农村,我们很少看到过超过100年的房子,即使超过了,也是属于村里面的老屋,也不会让人居住了。
一般来说,如果一代人按20年来算,那么三代人就是60年。房子住了60年以后,尤其是过去的那种水泥房或者是土块房,其实是非常危险的。
经历了风吹雨打,日晒雨淋,如果遇到一些大暴雨或者是大风的情况,那么这个房子会带来很大的潜在危险性。
人如果住在里面的话,要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遇到一些突发的天气情况,真的有可能会带来生命危险。
所以说,“房过三代必走人”并非是吓唬人的,最希望人们能够对于自己居住的环境有个综合的考量,以安全为第一要义。
第二层含义:房屋住三代,很容易引起家庭矛盾,发生家庭悲剧
如果房屋住三代人的话,那么基本上一家子将会有十几二十口人。
人多口杂,这么多人住在一起,因为生活习惯以及思想观念都会有所不同,那么生活在一起的时间长了,很容易会发生冲突,甚至会引发大的家族矛盾。
尤其是家里的一些成员成家以后,每个人考虑的问题不一样,那么自然难免会发生一些口角之争。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农村,很多人儿女长大以后,父母都希望早点分家,各自生活,最好是不要住在一起。
万一一个房子里面住了三代人,发生打架斗殴的时候,真的有可能会带来人命安全的问题。
所以与其看着这样的事情发生,还不如早早地分开。距离产生美。
第三层含义:房子里住三代人,很容易被人嘲笑,甚至会把你气走
很多人或许都不太明白,自己住在祖辈的房子里,为何会被嘲笑呢?
在农村,如果父亲把房子留给儿子,这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但如果儿子再把房子留给自己的后代,那么这种情况就会有不少人会在背后嘲笑,会说一些闲言碎语。
村里面的人会认为这个家庭没有太大的出息,连个新房都买不起,或者住不起,这样的家庭在村里面也不受人待见,甚至想找人借钱都很难。
如果房子一直是祖辈传下来的,那么在自己的手上并没有置办新房,会被人认为窝囊废,没有出息,挣不到钱。
因此,很多人也因为不堪忍受这样的流言蜚语,哪怕是在外面租房住,不敢回到老家。
这便是房过三代必走人的意思。
四.如何来看待这样的俗语了?
很多俗语的产生,是当时人们对于生活经验的一种总结,表达的在当时人们对于事物的一种看法。
而很多俗语之所以一直流传至今,因为它在某个特定的环境里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所以会觉得它是有用的。
俗语并不一定代表着封建迷信,所以需要我们辩证地去看待。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可以作为我们日常分析事物的参考,或者是我们通过这些俗语,了解背后的文化故事。这些对于我们来说才是重要的。
其实在生活当中,这样的俗语还有很多。比如说还有这些:
1.人过七十不上坟;
2.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
3.宁娶二度花,不娶遗下人。
这些俗语也广为流传,为人熟知。
写在最后: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渊博的民族,诞生了很多优秀的文化,这些文化也是我们宝贵的财富,需要我们去不断地传承。
你有听过这句俗语吗?你觉得是什么意思呢?都来说一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