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方结婚要彩礼的现象是否应该存在呢?你怎么看?

我的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我也毫不犹豫的同意要财礼是个臭毛病这种说法。这个问题挺复杂的。当今中国,无论是在法律的层面上,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婚恋观念中,都没有支持女方要财礼意思,且对这种行为,都是反对的。所以,这个问题在法德和新道德的层面上,其实已经解决了,但在现实的层面上,他依然存在。我们现在应该讨论的是,怎样面对这种现实,使它尽量不在我们的婚姻中形成负面影响。并在婚姻中构建良好的亲情氛围。

婚姻中要彩礼的习俗,是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古代的婚姻制度中,就有“六礼”之说,他们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中的“纳征”,就是送聘礼。现在,只要一提起聘礼,就认为是买卖婚姻,这种说法是对中国文化的不了解。中国就算是在封建社会,平等的婚姻中,聘礼的意思决不是买卖。婚姻是男女双方两个家庭共同为子女构建一个新家庭的努力。聘礼虽然是男方送给女方的,但它的意味并不是买卖,而是男方向女方家庭出示的实力证明,证明自己有能力给女方一个美好的生活,美好的未来。平等观念的女方家庭,是决不会要男方财物的,所有的聘礼,在女儿出嫁的时候,都会做为陪嫁还回去的。而且,女方的家庭还会尽可能的拿出自家的财物给女儿做为陪嫁,也是为女儿未来的幸福生活打下美好的基础。

现在,我们说起封建婚姻的时候常常会说那是买卖婚姻,其实只是时代不同,现实情况不一样,人心是一样的。我们可以用《红楼梦》中的例子来说明一下,王熙凤在一次闲聊中就说起嫁妆的事,说她自己和太太的嫁妆,都是一辈子吃不完的。在荣宁二府中,邢夫人,王夫人,尤氏,是有封诰的,王熙凤和李纨没有。但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邢夫人,尤氏和李纨在气势上明显的逊了王夫人和凤姐一筹,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王夫人和凤姐有陪嫁。也就是说,他们有不用老公养的底气,这就是所谓的个人的经济地位,决定了家庭中的地位。同样是大家闺秀的迎春活活被丈夫折磨死了。其中的原因可能很大,但有一条很重要,她父亲贾赦曾经欠孙家五千两银子。贾赦做为豪门巧取豪夺惯了,但把这种身份上的不平等,牵扯到婚姻关系中,情感上被伤害的一方,必然会进行报复。迎春的丈夫虽然是中山狼,无情兽,但迎春的悲剧更多的来自于自己的父亲把她当货物卖了。

婚姻中,向男方要财礼,并把别人的财礼据为己有的现象也是很多的。但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在。这种行为,都是有失尊严的。真正有自尊的家庭和父母是决不会这样干的。但现实中,只要钱,不要尊严的确实很多。这个事情,也分两种情况,一种生活所迫,这在以前,其实是一种无奈,明知不应该要别人的钱,但是比如家里的儿子也要娶亲等等,只能出此下策了。一种就是人性的贪婪。对于生活所迫,我觉的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一个男人娶了一个女人,就要接受他的家庭,就要为她好,能够解决她家庭的困难。对自己以后的生活也是好的。但对于人性贪婪的,就应该十分慎重了。一个唯利是图,没有道德底线的家庭出来的孩子,是否值得信任,是否可以做为相濡以沫,生死以之的终生爱人,是值得怀疑的。

我现在以自己的例子谈谈感受,我是九十年代后半期结婚的,这段婚姻在维持了十七年后解体。结婚前,按当地的规矩,财礼等等一样不少。那时,我的家庭情况比较穷。而对方家庭在年终岁末的农闲时期做点生意,家庭情况还是比较富裕。家里分家,因为结婚家里欠下的债务,他一分不想要。因此闹的家里鸡飞狗跳。结婚两年之后,我们在县城里买了一套安居房。当时,我在外当兵,她一人在家操持。又去向我父母要钱。房子买好之后,我曾算了一笔帐。买房的钱就是结婚时我家给的财礼,以及结婚后我两人积攒的,以及我在部队借的。那个时候,她家里拿个十来万出来,是没太大问题的。我们买房,她家一分没出,而我父母为我们背了差不多一万块钱的债。那是九十年代末期,我的工资记不清了,应该是几百块。这种在处理家庭问题上的自私,是可以看出人的性格的。她可以为了自己小家庭的幸福,让公公婆婆当牛做马。当然她也就会为了自己的幸福,牺牲掉你。所以,从对家庭问题处理上,是能看出一婚姻中潜在危机的。这种人格的人,当你的身上没有她需要的东西时,背叛就成为一种必然。

通过财礼的事情,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家风,可以看出她的道德和价值取向。现在有些要财礼的,可能是为了个面子。但是,为了不值钱的所谓面子,失去了里子,也不值得。

婚姻是两个人的事,也是两个家庭的事。这两方面都很重,但最重要的还是两个人是否情意相投三观相合。如果确认双方是情意相投三观相合的。其它应该不是什么事。如果她的父母是唯利是图的,财礼当然要给,女儿对于他们,是一件物品。你必须要买过来,才能了了他的心,你也才能开始自己的幸福生活。但和这种家庭相处,你就要小心了。必须依道德和法律办法,不能被一辈子被他们敲诈

家风很好,只是贫困一点,那么你接受了他的女儿,必须接受他的家庭。必要的帮助是不能缺少的。当然,这和拼命要财礼又有点不相干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