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印象最深刻的老师是哪位?那些当年让你哭或让你大笑的老师你还记得吗?

我初中的数学老师,长得高高的,很清瘦,戴个眼镜,男生背地里叫他“玳瑁”

玳瑁平时做事一板一眼,从不苟言笑,可是一上数学课,像个“戏精”一样的

总要整点开场白,什么一个年轻的老人,一个黄昏的早晨,我玳瑁拿着教鞭,活捉了一个打瞌睡的小鬼……

然后大家就会笑着一团。

他呢就清清嗓子,推推眼镜,喝口茶水,卷起袖子,抽支粉笔,在黑板上写下提纲:三角形……

女生对几何的感知能力相对较弱,单元测试,我只有可怜的76分。倒数第6.

他很不高兴,凭啥你语文英语都能8.90分,轮到我数学你就半死不活的样子。

他的教鞭是一根长长的尺子,他自己用蓝竹做的,又厚,打人那个痛啊。

被打一下就使劲甩几下,然后再自觉的伸出来让他继续打。

有节课的提问超级简单,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我居然回答360度,教室里一阵哄堂大笑,再问我怎么求面积。

我支支吾吾半天不敢回答,然后就这样被他罚站一节课,还被他骂了我一顿,说我脑子里装的都是浆糊。

由于我站着上课,后面的同学不高兴了,就拿纸团扔我,往我背上贴字条:画了一头猪。我下课去上洗手间,周围的同学对我指指点点。

有好心的同学撕了纸条给我看,我委屈的回到教室嚎啕大哭。

能在上课时间在我衣服上贴纸条的,肯定是我后面的人,那家伙被数学老师狠狠的揍了一顿。心里得到些许安慰。

女生对几何图形的空间感不感冒,导致一上数学课就有人唉声叹气的。

然后玳瑁就总是整一句:宝塔尖尖,七层四方八面,男生就异口同声的说:玉手摇摇,五指三长两短。

学不好几何,不要怪自己是女生,为什么照样有人次次满分💯?

这是他的口头禅。

有次玳瑁拿着三角尺在黑板上出了二道几何题,几个成绩差的同学低着头,怕被他点名,往往是怕什么来什么。

结果自然是错得一塔糊涂,气得他把粉笔掰成了两半。

他回头擦黑板的时候,放了一个全班同学都听得清清楚楚的响屁。

他镇定自若的转身说道:我这体内得有100个大气压才能放出这样的响屁来。

你们再不好好学,再把如此简单的题型做的一团糟,恐怕那天你们会被冲出教室,说完他自己笑了,同学们憋着的笑才终于释放出来了。

中考,我们班的数学成绩全县第三,这在一个乡村中学,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后来他的工作就从镇上到了县里,再到市里,最后到了省会城市。

16年死于肺癌,我们班的同学一个都没少出现在他的葬礼上。

你印象最深刻的老师是哪位?那些当年让你哭或让你大笑的老师你还记得吗?

我印象中最崇拜最深刻的老师是我初中的班主任周济亚老师。初中我们班调皮学生很多,很不好菅教。但是硬是在周老师三年的调教下,我们班中考成绩非常优秀。考上一中,二中,师院附中,无线电学校,航校的占上班上4O%以上。

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当吋正是国家过苦日子的吋候。我们学校沒寄宿条件,我们大多数同学只能睡在教室里。早上不到六点周老师就把我们叫起来先整理教室然后出操,七点前吃早饭,七点整早自习。晚上7点开始晚自习,九点整理铺盍拼起课桌睡觉。无论白天晚上他都不回家就这样陪着我们。他好严厉,谁不听话或做了错事会骂得你脸无地色。但他也很关心,爱护我们,随时随地关注我们的身体壮况和冷暖。对那些家境有困难的学生常常用自已不多的工资给予帮助。他本人是抗大毕业生,知识丰富,会画,会唱,会写曲,会填词。常常给我们写生画像,给我们写歌教唱,组织我们开文艺晚会,教我们班俄语,总之他多才多艺。真的,几十年过去了,他早已仙逝但至今同学们对他仍旧念念不忘。我很感激他对我的培养与教导,为我的人生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确实是我一生中的良师益友。

你印象最深刻的老师是哪位?那些当年让你哭或让你大笑的老师你还记得吗?

让我终身难忘的老师是刘萍老师,刘老师原籍北京。上世纪60年代,生活极其困难,吃不饱,穿不暖,山东省龙口用的书本都是黑纸,特别粗糙,上面有沙子、草杆等等!刘老师在龙口寿康小学任教,我的班主任。放暑假回北京,回来时,背了80多本16开的白纸本,免费发给六年级两个班的学生(我当年在六二班)。刘萍老师高贵、传大的人格,让我终身难忘。我千遍万遍的告诉我的孩子和亲戚朋友的孩子。让他们记住这伟大的园丁、刘萍老师!

你印象最深刻的老师是哪位?那些当年让你哭或让你大笑的老师你还记得吗?

难忘恩师董世荣

二0一七年六月二日。潍坊第二殡仪馆吊唁大厅,气氛肃穆,哀乐低回。

上午十点,我和从潍坊、从临朐等各地赶来的原临朐县七贤中学的同学代表,急火火跟进吊唁的队伍,来送别最最敬爱的董世荣老师。

老师您睡着了,您静静安睡在鲜花丛里。您黝黑的面庞,还是老样子,只是瘦了,瘦得人心疼,可依然亲切,依然慈祥。很想驻足,跟你说几句话,再握您那宽厚的大手。一直记得,您的手好大,好暖,就像我父亲的手,可比我父亲的手更有力气。可现场容不得我多看,只驻足了一霎,就阻止了送别您的人流。我不能太过自私。真的很想再仔细看您几眼,可不争气的泪水涌满了眼眶,模糊了,哽咽了,临出门,我再也无法自制,泪流满面……

恩师董世荣先生

我是来晚了,一路上都在自责。自责没能在您住院期间,去看上一眼,再听您那爽朗的笑声,再握握您那温暖的大手。您可知道,您的笑声,您的叮咛,你手上的温暖,一直陪伴着我们,温暖着我们,激励着我们……

1975年秋上开学,我父亲送我走进七贤高中。迟到了的我,怯怯进了五级五班的教室,正在讲台上训话的您一脸严肃:谁家的孩子,怎么才来?吓得我赶忙回身。您又笑了,喊道:回来,还想真走?

咱们班是个文艺班,吹拉弹唱是主业,课程学习成了副业,那是畸形制度的畸形结果。可您在做编剧、导演、当演员的同时,不忘给大家上好数学课。有的老师上课念课文,有的老师提着十个胡萝卜上讲台,可您总是一手端着讲义,一脸严肃,大步流星走上讲台。在重专业、轻教学的年代,您从不放松教学。有的学科期末不考试,您却监考严格,甚至对个别不及格的同学们不留情面。

恩师董世荣先生

您是曲阜师范学院数学系的尖子生。可您没去大城市发展,选择了临朐的山区中学。数学尖子,往往擅长逻辑思维,中规中矩,可您却是形象思维的强者,满身都是艺术细胞。看您编写的三句半、快板剧,幽默风趣,又不失教育的内涵。您导演并亲自担任主演的舞台剧《园丁之歌》,经过无数个夜晚的紧张排练,大获成功。不仅在公社剧场连演数场,又应邀到全公社各村去巡回演出,颇得好评。说实话,让我出演“小淘气”的角色,我心里很不情愿,甚至感觉窝囊。每次演完卸妆,就会有观众来到后台,瞧瞧“小淘气”。“乐成平时不调皮,是很听话的孩子。”这时,您就出面给我打圆场,帮我排解尴尬。也正因为有了您的成功导演,我们这个节目组里的三位同学,被七贤供销社领导看中,一毕业,就录用成了合同制职工。

中年时的恩师师母

您心里有大格局,做事总不甘平庸。为提升班里的表演水平,您主动带着我们去县城看演出。我瘦小,您让我坐在自行车车梁上,让大个子同学坐后座。那时,感觉您能耐好大,劲头儿好足。每逢上崖头,后座上的同学跳下车子,您却不让我下车,继续温暖在您的怀里。看完演出,您领我们去县招待所,买了白面馒头和炸鱼,管个够,我们吃着好香,好香,无疑胜过了山珍海味,真是一顿终生难忘的大餐啊!其实,平时您很是节俭。您老家在寿光北洼,地里多种地瓜作物。作为爱好打篮球、排球,擅长跨栏、短跑的您,每月三十几斤的粮食,显然撑不起您那强大的肌体,您不得不从老家捎来黑黑的窝头填饱肚子。

恩师师母生前与孙子孙女外甥女合影

您是严师,却又是慈父,时时像呵护小鸡仔般呵护着您的学生。忘不了,您为稳定学生们的情绪,甘愿把铺盖搬进学生宿舍,跟学生们一块睡地铺,结果染上了虱子,讲台上忍不住摸出虱子,砸响在讲台上,跟同学们同痒,又同乐。

忘不了,同学们周日返校淋雨成了落汤鸡,您拿出仅有的几件衣裤,让同学们换上。我穿着您肥大的裤子,裤腿挽了几挽,还是拖不起来,您看了,笑弯了腰,拍着我膀子说,乐成你快快长。

忘不了,我感冒发烧了,您亲自送我去西邻的公社医院,掏钱给我打了退烧针,买了药,又送我回家,还不忘给我父亲写了一封信,说我身体太弱像豆芽菜,嘱咐我父母一定给我增加营养。

忘不了,当我的同桌,也是您的爱徒贾兴德,考上了您的母校曲阜师范学院,您跟语文马耀林老师鼓励我返校复读,看我数学成了班级里的“垫锅菜”,您鼓励说,别灰心,只要能考过三十分,上大学就稳拿把掐,是您的不断的鼓劲打气,硬是把我送进了高校大门。

恩师生前与学生在一起

您后来回到了故乡寿光职业学院工作,却仍时时牵念着临朐七贤中学毕业的这些弟子们。每逢五级、六级、七级、八级的同学们聚会,总会请您来坐镇,您也不辞辛苦。毕业三十五周年聚会时,您还慨然应允,等四十周年时,一定再来相聚。今年的七月十四日,就是我们五级五班的毕业四十周年啊。再有一个半月,就相聚了啊,可老师您竟不等了,等不及了,就急急去跟你家大姨团圆去了。您临行,学生们没来得及跟您相拥道别,这让学生们终生遗憾!

敬爱的董老师,请您放心,等七贤中学学生们毕业四十周年大庆时,会像过去一样郑重邀请您的,您仍是座上宾;您永远是我们的老师,永远是我们的领路人。

恩师生前与原七贤中学的师生代表合影留念

你印象最深刻的老师是哪位?那些当年让你哭或让你大笑的老师你还记得吗?

导师郑思虞(1907-2007)先生,印象深刻,没齿难忘。

先生享年101岁,罕见的百岁老翁,重庆市曾为他主办百岁诞辰纪念。百年之后,西南大学特建纪念馆,以表彰其非凡业绩。

第一次见面,1983年9月,27岁的我面对78岁的导师,有一种天然的景仰。

每次讲课,先生都有打印稿,却从来不看。讲什么内容,先说题目,而后背着讲着,讲着背着,围绕中心,一线贯穿,有条不紊。

这种授课方式,深刻影响了我,混迹教坛四十年,成了我的立身之本。

1984年春季开学,听说我结婚,先生特意写了《连理枝》词表示祝贺,其词曰——

蜡炬春光近,凤卜宜家讯。烛送香车,门迎彩繫,淮阳人盛。看江梅点额,粉妆浓,纯衣迎新娉。

士若松常劲,女若花温清。二姓联姻,同心结信,琴瑟相咏。合卺三杯酳,喜良缘,祝椒聊衍庆。

剑龙同学、兰花女士结婚贺礼 郑思虞 《连理枝》一曲 祝贺并书

写词之后,又书法装裱,非常精致。接到祝贺的那一刻,我感动得热泪盈眶。

研二下期,1985年春,是《唐诗宋词》课的教学实习,时间6周,题目“追寻诗人足迹,名山胜水巡游”。具体路线是:武汉—南京—上海—杭州—苏州—南京—北京—郑州—开封—洛阳—西安—成都—重庆。

由于刚结婚不久,特别想家。苏杭南京之后,我特向导师请假,趁他们北京游玩,我回家补了蜜月。

上海华东师大的夜晚,我与导师有点误会,后经学兄程瑞钊劝说,和好如初。但此后,我心里一直愧疚,觉得对不起老师。直到多年之后,才在新浪发文,表达对老师的歉意。

总之,印象最深刻的是导师,影响最大的还是导师——郑思虞先生。

你印象最深刻的老师是哪位?那些当年让你哭或让你大笑的老师你还记得吗?

我印象最深的老师——王老师

13年的学生生涯,

30年的教学生涯,

在“学生”和“老师”的角色转换中,

人生如白驹过隙。

其间,恩师难忘——

中等的个头,

圆圆的身材,

智慧的大额头,

红扑扑的脸色,

一口好听的带点儿京腔的普通话,

那是我高中的语文老师。

我最喜欢上他的语文课,

也最喜欢上课举手发言,

老师都喜欢思维敏捷的学生,

我也就理所当然成了王老师最欣赏的学生!

苦读三年,高考尘埃落定,

我却因为发挥不好,

估算成绩与平时相差很大,

难过之余,

寻师问路,报考志愿。

老师分析利弊,

指导我填写了合适自己的志愿,

从而改变了我的人生!

因为学校离家远,

又是定向分配,

我离开家乡至今已经30年有余。

记得,

第一学期放假回家,

已是半夜,

王老师竟然和好友去车站接我,

那一次相见,

那一次拥抱,

我至今难忘!

从那次后,

我再没有见过王老师。

时隔多年,

辗转打听到老师退休后回了老家廊坊,

再后来,听说他离世了!

恩师难忘,

很多事经久弥新……

蔡崇达在《皮囊》里写道:

“路过我们生命的每个人,都参与了我们,并最终构成了我们本身。”

人海茫茫,我们都是过客。

这长长的一生里,最幸运的事,莫过于:

遇见一位良师,结交一位良友,拥有一个良伴。

[玫瑰][玫瑰][玫瑰]

得遇恩师,何其有幸!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