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米长大蟒蛇现身哈尔滨,现在哈尔滨那么冷,为何还会有蛇?

专家把网纹蟒鉴定成了红尾蚺!还说它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养鱼的大哥说这条蛇吃了3、4千斤鱼。无论是网纹蟒,还是红尾蚺,都是不吃鱼的,怎么可能吃掉3、4千斤鱼!

这件事是上个月发生的,但到现在热度还没消退。

事情是这样的,上个月,哈尔滨双井村某村民发现自家的8000平方米鱼塘里的鱼都不见了,之前放了3、4千斤鱼苗,却迟迟见不到鱼。于是他抽干鱼塘,发现确实没多少鱼,但发现了一条大蛇。当时采访称这条大蛇有上百斤重,专家鉴定为红尾蚺,还称其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但很多资深的动物爱好者看到视频后,通过头部的鳞片等特征,鉴定它是白化网纹蟒。但该专家仍然一口咬定是红尾蚺。网纹蟒是蟒科Pythonidae的,红尾蚺是蚺科Boidae的,这都已经不是把“猎豹当成雪豹”的问题了,猎豹和雪豹好歹都是猫科的,这网纹蟒和红尾蚺都不是一个科的,居然也能认错!

▲三江源猎豹的出处,已经成了一个网络热梗了。

随后,该蛇被送到保护站,但是被替换掉了,换成了真正的红尾蚺,只有1.8米8公斤重。

抓蛇的现场视频里,蛇体型较大,表皮灰白色,是白化网纹蟒,但送到保护站之后,就成了8公斤重的红尾蚺。这蛇难道会变身?

网纹蟒和红尾蚺都不是我国的原生物种。

网纹蟒原产于东南亚和南亚。红尾蚺就更远了,原产自拉丁美洲。专家称红尾蚺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难道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家大老远从拉丁美洲跑到哈尔滨来,就直接给人家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待遇?

养鱼大哥,你说这条蛇吃了3、4千斤鱼,可无论是网纹蟒,还是红尾蚺,都是不吃鱼的。

网纹蟒的猎物以哺乳动物和鸟类为主,啮齿动物、灵长类动物、果子狸、熊狸、猪、鹿、家禽等是它的主食,网纹蟒还有确定的食人记录。它还吃过23公斤的马来熊。

红尾蚺的猎物是中小型哺乳动物和鸟类,它也不吃鱼。

即使偶尔改口味吃点鱼,吃掉3、4千斤鱼也是绝不可能的!

那么,3、4千斤鱼哪去了?

这条蛇是人圈养的,哈尔滨不可能有野生蟒蚺,这么低的气温,直接给冻成冰棍了。这条蛇为何会出现在鱼塘里,恐怕也成了未解之谜了。

1.8米长大蟒蛇现身哈尔滨,现在哈尔滨那么冷,为何还会有蛇?

又是大蟒蛇!!!

前段时间,一条大蟒蛇出现在哈尔滨一个鱼塘附近,将鱼塘中的三千多斤鱼扫荡一空,塘主都要“哭晕在厕所了”,毕竟这条蟒蛇可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尾蚺。就在蟒蛇吃光鱼塘中鱼的热度还没有褪去之时,近日,哈尔滨又发现大蟒蛇了,而且也是红尾蚺

事情是这样的,前几天,哈尔滨的哈尔滨市林业和草原局收到了一位市民带来的红尾蚺,这位市民是在户外意外捡到的,与前段时间吃鱼的红尾蚺不同的,那条红尾蚺有着接近4米的体长,而这条红尾蚺只有1.8米。

这不是重点,重点是红尾蚺并非我国的本土物种,而是原产美洲的一种大型蟒蛇,而且在我国还有着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身份。那么,这条红尾蚺又是从哪来的呢?这个问题耐人寻味

关于红尾蚺

由于蛇的图片会引起部分小伙伴的不适,所以我们把图片做了一下处理,不过即便处理过后,我们也能从上图中明显的看到红尾蚺红色的尾巴,这就是它与其他蛇最大的不同之处。

其实叫红尾蚺蟒蛇是不太合理的,因为蟒蛇是蟒科下蛇类的统称,而红尾蚺是蚺科下的蛇类,与亚马逊森蚺是同科的,而且所有的蟒蛇都是卵生的,而蚺是卵胎生的,所以,红尾蚺应该叫大蚺才对。

红尾蚺是美洲的“特产”,在美洲它们的分布很广,中美洲、南美洲甚至是北美洲的部分地区都有它们的身影(仅限墨西哥北部),正是因为如此广的分布,红尾蚺有着多达9个不同的亚种,其中作为常见的就是哥伦比亚红尾蚺,相比较其他的亚种,哥伦比亚亚种的颜色最为艳丽。

在原产地,红尾蚺主要栖息在热带雨林中,少数栖息在干燥的草原之上,它们的幼蛇有着高度的树栖性,喜欢在树木或者大的灌木丛上爬行,不过,随着体型越来越大, 它们的灵活性越来越差,成年后基本上就只能在地面上活动了。

相比较一些大型的蟒和蚺,红尾蚺其实不算很大的,因为成年的红尾蚺平均体长在2.4米左右,超过3米的就算是巨型红尾蚺了,目前已知的最大的两条红尾蚺生活在苏利南的野生动物园,一条体长为4.11米,一条体长为4.27米,是最大的亚马逊森蚺体长的一半左右。

与其他的蚺一样,红尾蚺也是一种肉食性的蛇类,它们主要以各种中小型的哺乳动物以及鸟类为食。虽然红尾蚺吃肉,但是不同的亚种性情也有很大的区别,从整体上看,南美洲的红尾蚺比较温顺,分布越向北,性情越凶猛,在中美洲北部的红尾蚺,甚至会捕猎大蜥蜴和猫科动物美洲豹猫。

美洲豹猫

美洲的红尾蚺为何跑的我国,而且还是冬季非常寒冷的哈尔滨?

红尾蚺是美洲独有的蛇类,显然它自己是跑不到我国的,也就是说它出现在我国肯定是人为的。那么,人为何要不远万里地将红尾蚺带到我国呢?这就与红尾蚺的另外一个“属性”有关了。

作为一种有着艳丽的花纹且尾巴鲜红色的蚺,红尾蚺从上世纪末开始就是爬宠市场上的翘楚,而且南美洲的红尾蚺性格偏温顺,所以市场上的红尾蚺基本上都来自于南美洲的野外。

除此之外,人们发现哥伦比亚红尾蚺在人工饲养下更容易发生颜色上的基因突变,出现金黄色、半红色等比较少见的体色变异,所以,市面上的红尾蚺主要是哥伦比亚红尾蚺。

但是,红尾蚺在我国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严禁贩卖和饲养的,所以,它的来历肯定就是一些爬宠爱好者从不法渠道买到的。不过,既然是不法渠道,价格一定不便宜,那么,它本应该在人工饲养下当“乖宝宝”,为何会被市民捡到呢?无非有三个原因。

第一:逃逸。蛇是一种无足的爬行动物,它们可以悄无声息地逃走,尤其是当门、窗没有关好时,比如2016年南京六合区雄州街道一居民就因为家中养蛇没有看好,导致了50条眼镜蛇幼蛇从家中逃逸。

红尾蚺也是一样的道理,它们从未被驯化过,所以一旦有机会也是会逃走的,因此,有可能是有人非法饲养红尾蚺逃逸造成的。

第二:放生。哈尔滨的红尾蚺极大可能是放生导致的,而放生有两个动机:第一就是此人图谋不轨,因为红尾蚺在我国属于入侵物种,一旦放生就可能造成物种泛滥,从而威胁本土动物的生存;

第二是养红尾蚺的人可能因为负担不起饲养的成本而放生,因为红尾蚺是一种纯正的食肉蛇类,随着体型越来越大,它们需要的食物也会越来越多,因此不排除是一些人抱着猎奇的态度养红尾蚺,最终因为不堪饲养费用而放生。

放生红尾蚺会发生什么?

放生一种该地区从未出现过的动物,无非就是两个结果:动物死亡和成为入侵物种。从表面上看,红尾蚺原产热带,放在马上就冰天雪地的哈尔滨,貌似只有死路一条,但凡是不能只看表面,因为美国已经有了“血的教训”。

早在上世纪末,美国因为蟒蛇皮做皮具和爬宠市场的需求,将原产东南亚热带雨林中的缅甸蟒引入养殖,没想到造成了严重的入侵物种泛滥。

美国同样也不是缅甸蟒的自然分布地,但是人们饲养了一段时间后发现,缅甸蟒生长速度快,食量大,很快就超过了许多人的预期,于是一大批人悄悄的将缅甸蟒放生到了佛罗里达州的湿地中,还有一部分大规模的养殖户因为飓风逃逸,导致了缅甸蟒的数量越来越多。

原本人们也是以为热带的蛇没法在有着寒冬的美国生存,结果仅仅是几年过后,佛州的湿地里缅甸蟒就泛滥成灾了,原来它们用冬眠的机制以及优胜劣汰(不抗冻的都冻死了)让自己成功的适应了美国的生活,如今的缅甸蟒已经高度适应美国的环境,并且将湿地中的许多动物赶尽杀绝。

从21世纪初,美国每年都组织“猎蟒大赛”,到目前至少有1.5条缅甸蟒从佛州湿地中被带走,但是这依然是杯水车薪的,而且原本湿地环境中的野生动物的生态平衡也已经被打破,甚至是摧毁,这种损失也是无法估量的。

因此,如果是单纯的一条红尾蚺在哈尔滨还不是什么大问题,因为它要先对抗寒冬,并且它们也无法自己繁殖,但是,在短短的2个月内,哈尔滨已经发现了两条红尾蚺,这就得引起我们的注意了,因此数量够多,它们总是有个体能经历严寒的考验最终活下来的,这将是一个非常不好的消息。

总结

哈尔滨两个月内连续发现两条红尾蚺,确实不是件好事,因为不要小瞧动物的适应能力,想当年花蚊子(白纹伊蚊)还是原产东南亚热带雨林中的蚊子呢,如今它们不依然躲过了严寒,在夏日的东北地区肆虐吗?更何况是一种大型的蚺。

所以,即使哈尔滨的寒冬也不一定会冻死红尾蚺,毕竟它们可以寻找暖和的地方冬眠,一旦成功越冬,再找到繁殖的个体,那么成为入侵物种也是指日可待了。

1.8米长大蟒蛇现身哈尔滨,现在哈尔滨那么冷,为何还会有蛇?

冷知识:蟒是蟒,蛇是蛇,蟒不是蛇。

1.8米长大蟒蛇现身哈尔滨,现在哈尔滨那么冷,为何还会有蛇?

虽然冬天临近,但毕竟还是深秋,我认为大蟒蛇现身哈尔滨并不奇怪,也许它是去冬眠的途中与人相遇,或是人工饲养的蟒蛇趁主人不备溜了出来……

现在的时令,天气渐冷,蛇类等冷血动物也逐步进入冬眠,但由于气温的不同,各地冬眠的动物进入冬眠的时间也会不同,南方的动物进入冬眠的时间会比北方的动物晚一些。

前几天,哈尔滨的最高气温均在15度以上,这样的气温条件蛇不一定就冬眠,但最低气温不足10度,夜里已经很寒冷,蛇类等冬眠动物将逐渐进入冬眠状态,也许它们正忙着赶往冬眠的场所,途中被人撞见呢!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被人撞见的蟒蛇并非野生,而是被人饲养的,要么被主人放生,要么趁主人不备溜了出来。

但无论是哪种情况,我觉得以哈尔滨前几天的天气情况,发现蟒蛇并不让人感到奇怪!今后,随着哈尔滨的气温越来越低,蛇类将完全进入冬眠状态。

1.8米长大蟒蛇现身哈尔滨,现在哈尔滨那么冷,为何还会有蛇?

我们都知道北方寒冷,尤其是东北地区,经常会有动物被生生冻死,那么红尾蚺这种主要生活在热带的蛇为何能够在东北生存呢?一般来说,很可能是人为饲养然后弃养的原因。很多人比较喜欢特殊一点的宠物,它们被称为“奇宠”,当不想再养时就会选择弃养,毕竟“奇宠”很难送人。在我国每年都有大量被弃养的宠物流落到野外,有一些甚至有着破坏蛇生态平衡的风险。宠物弃养害人害己,又是还要承担法律责任,因此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1.8米长大蟒蛇现身哈尔滨,现在哈尔滨那么冷,为何还会有蛇?

哈尔滨市林业和草原局科研中心称,有热心市民将一条长达1.8米的大蟒蛇送到了科研中心。

  • 经过林业局专家鉴定,这条蟒蛇是红尾蚺。哈尔滨并没有适合巨蟒的生存环境。红尾蚺是美洲物种,这条蟒蛇是养殖逃逸或者人为放生的。

由于可能会引起不适,这里就不放图片了。

  • 如果说因为哈尔滨寒冷,就没有蛇是不对的。有很多蛇类是可以生活在寒冷地区的,黑龙江的伙伴们都见过。

(1)不是第一次有红尾蚺的报道。

今年9月份有报道说哈尔滨一位承包鱼塘的村民,发现自己家鱼塘的4000斤左右的鱼消失了,担心是鳄雀鳝。他后面抽干鱼塘,什么也没有找到,然后在鱼塘旁边的草丛有动静。结果捕获一条4米长的巨蟒,据说有100多斤。林业局专家后面鉴定后,确定这是一条红尾蚺。

红尾蚺一般在1.5-3米左右,4米长的红尾蚺已经是超大的巨蟒级别,不可能1年长成。也就是说哈尔滨应该有人在饲养这类蟒蛇。

红尾蚺是肉食性的,吃一些小动物,上面这个新闻是有夸张成分的。没有证据证明是红尾蚺吃了他家的鱼,但可以好好调查下,深挖下去。红尾蚺其实不是属于我国的二级保护动物,我们是按照国际上的动物保护法,将其按照二级保护动物处理。目前这两条红尾蚺都已经保护起来过冬,需要加热才能保证它们生存,要等天气好后,再做处理。

(2)远离非法放生,从我做起。

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现在国内一些人放生很多外来物种,给当地生态带来很多破坏,这种行为是违法的。放生本身是一件善事,但现在看来更多是一个贬义词了。用买来的东西放生,只会助长被买的对象被伤害,这个道理很简单。做事情,不仅要遵守法律,也要用公序良知来约束自己。

码字不容易,如果您看了觉得还不错呢,请您帮忙点个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