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感觉国际上大部分体育赛事,很难见到印度人的身影?作为世界上人口第二大国正常吗?

把目光从印度的人口数量上移开,考虑一下印度的经济实力和民众的生活水平,就很正常了。

人口并非体育成绩的决定因素,就拿奥运会来说,目前夏季奥运会奖牌榜前20的国家当中,人口上亿的国家只有4个——中、美、俄、日。有11个国家人口不足5000万,其中有4个国家人口不足1000万。

奥运会奖牌榜前20的国家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人口多且经济实力足够强,有中、美、俄、日、德、英、法、意大利、韩国。

第二类是人口虽少但是经济实力足够强,有澳大利亚、瑞典、荷兰、加拿大、芬兰、瑞士。

第三类是人口少但在上世纪下半叶实行举国体制,有匈牙利、罗马尼亚、波兰、古巴、保加利亚。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发展体育事业,这样的体制可以在经济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有效地集中全社会的资源,专攻几个强项,取得好成绩。

而印度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缺乏资金,无法像欧美那样搞市场化,又不搞举国体制。人口虽多,但民众营养不良率和贫困率高,身体素质不佳,参与体育的热情低,竞赛意识不强,奥运成绩差是正常的。

经济实力是基础,奥运成绩是拿钱砸出来的,运动员的培养、体育设施的建设、职业联赛的发展都离不开钱。

印度大部分人生活水平低,信奉印度教,吃肉少,印度总人口营养不良率达到14%,按国际贫困线衡量的贫困率为23%。肚子都填不饱,哪有心思去关注体育。

根据国外的研究,印度人的肌肉含量很低,或许是印度人吃肉少导致的。

2009年国外的一项研究表明,印度女性平均瘦体重(去掉脂肪后的体重)只有34.5公斤,世界平均水平是42.8公斤,其他亚洲人平均35.8公斤。印度男性平均瘦体重53.3公斤,世界平均水平是61.6公斤,其他亚洲人平均59.6公斤。

印度官方对体育事业的投入很少,印度的体育发展主要依赖于私人投资,而私人投资的绝大部分资金都用在了板球赛事,板球不是奥运会项目,投入再多资金也无法提高印度在奥运会上的成绩。板球起源于英国,近代英国人将板球带到南亚,逐渐在印度流行起来,成为印度的国民运动。

板球在印度拥有广泛的民众基础,是印度最火热的赛事,良好的商业化运作给投资者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大量的资金砸入了板球赛事,使得奥运项目在印度几乎没有发展机会。2019年印度的体育赞助支出首次超过900亿卢比(约合12亿美元)。印度板球超级联赛(IPL)的Twenty20板球锦标赛和ICC板球世界杯就获得了776亿卢比,占了印度体育赞助的87.5%。2016年来印度财政在奥运会上的投入只有117亿卢比,只相当于两大板球赛事一年赞助的15%。印度容量超过6万人的场馆共有5个,其中板球场馆就有3个。

板球运动在印度的火热,挤压了其他运动的发展空间,对印度多数体育项目而言,少量的投入只够支付雇员薪水、维持机构运转。就连印度在奥运会上拿到8枚金牌的曲棍球,都无法获得和板球一样的地位。印度曲棍球联合会和印度奥委会一直在抱怨官方不够重视和投入资金不足。自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之后,印度就再也没在曲棍球项目获得金牌,直到本届东京奥运会才拿到一枚铜牌。

缺钱导致印度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印度气候为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异常炎热,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在40℃以上,每年的热浪都造成几百上千人死亡,恶劣天气阻碍人们在室外运动,而印度又没有足够的室内体育馆,只能找凉快地方待着。

总结一下原因,就是印度人虽多,但是身体素质整体不高,加上穷,缺少发展资金,而印度人太过偏爱板球,挤压了其他项目的发展机会。加上其他一些因素的综合影响,就导致了印度在国际体育赛事上的表现一般。

为什么我感觉国际上大部分体育赛事,很难见到印度人的身影?作为世界上人口第二大国正常吗?

确实是这样,在很多国际大型体育赛事上,很少看到印度人的影子,对一个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来说,不正常。为什么看不到印度人?

我想原因应该是这样的,印度人在很多体育运动项目上,水平一般,没有资格代表亚洲参加更高层次的比赛。一般来说,国际上的一些体育赛事,都要进行资格选拔,只有最高水平的运动员才能去比赛。就比如足球吧,要参加世界杯和夏季奥运会,亚足联就要通过选拔,找到水平最高的球队去比赛,力争在国际比赛上取得好成绩。同样,在世界其他类型的体育运动中,各大洲都有相应的机构,起到推广和组织比赛的作用。

其他各类国际体育赛事,亚洲各个机构都要进行选拔,希望最好水平的队伍代表亚洲进行比赛。没有出现印度人的影子,还是因为印度人的水平不够。还是以足球为例,印度这几年来进步神速,但离日本、韩国、伊朗等强国还有很大差距,他们不去参加比赛很正常。

印度建国也70多年了,而且中间没有什么大的动乱,按理说这个国家的体育运动水平应该很高才对。而且印度人口多,选材的面宽,可为什么印度的体育运动水平到现在还没提高上去呢?我想原因应该是这样的:

第一,印度人缺乏更快、更高、更强的观念。印度人的性格比较安逸,遇事总是慢半拍。去过印度的人都说,印度人参加约会的时候经常不按时到。而且他们对今生的境况很满足,不太容易去想着改变现状。而体育运动讲究的是更快、更高、更强,要求运动员不断挑战极限。我们在各类运动会上看到,只要有运动员打破了赛事记录,不管是运动员还是赛事组办方,都会欣喜若狂。

体育运动想要取得好成绩,必须体育运动员科学的方法指导,进行高强度的训练,做到比别的运动员更快、更高、更强才行。这需要体育运动员除了有天赋外,要有不甘于现状的观念,吃苦耐劳的意识。

印度人如果不能改变他们这种民族性格,各类体育运动只图玩的痛快,而不去研究提高运动水平,想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确实很难!

第二,经济基础决定了体育运动水平。印度虽然现在是世界第七大经济体,但细说起来印度并不富裕。不仅印度老百姓不富裕,印度政府手里可花的钱也不多,所以决定了印度的体育水平不会太高。看起来印度进行军购时挺阔绰,实际上可供印度政府花的钱并不多。印度现在的外汇储备仅仅4300亿美元,这对印度这样一个大国来说,实在太少!

印度老百姓没钱,体育运动就无法从娃娃抓起。所有的体育项目中,都要从娃娃抓起,只有家中不愁吃穿的父母才有条件送孩子从事体育运动。印度现在人均GDP大约为2000美元,可见有很多家庭比较贫困,家长们没心情也没条件送孩子去从事体育运动。

印度政府钱不够花的,就无法为体育项目拔出更多的钱组织开展活动。一项体育运动想发展起来,就应该被全民喜爱。想被全民喜欢,政府应该创造条件组织经常性的竞赛,并为活动的开展提供场地条件,让老百姓有地方玩。显然,印度人还没这方面的能力。特别是,想提高体育运动水平,还需要体育科研,这也需要政府拿出钱进行研究的。

朋友们可以观察到,哪些体育强国,无一不是经济上的强国。没有经济支撑,体育运动水平无法得到快速提高。

第三,印度的气候也决定了体育运动开展起来很难。印度育地处热带,室外湿热,室外最高温度可达40多度,很多应该在室外开展的体育运动,如马拉松等运动,在室外无法正常开展,制约了体育水平的提高。但是一些可以在室内开展的体育项目,又受经济条件制约,没有更多的场馆。

总结世界上的体育强国,如美国、俄罗斯、德国等国家,都是气候宜人的国家,适合各项体育运动的开展。以田径训练为例,这些项目大部分需要在室外开展训练。哪些气候宜人的国家,全年大部分时间运动员可以进行训练。而印度就不同了,夏季的时候,温度过高,必然影响运动员的训练。

第四,印度老百姓也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学习改变命运。前段时间,看到一则图片,说的是印度一所学校组织考试,大量家长在室外给孩子递小抄。从这一事例中我们能看出,印度大多数老百姓希望自已的孩子通过读书上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在这种情况下,指望印度的家长把自己的孩子从小送去进行体育训练,是不太现实的。

孩子打小从事体育运动,必然失去学习时间,一旦无法在体育运动中实现突破,未来只能从事与体育运动相关的经济活动。而印度在体育产业发展上也不好,孩子只要没能在体育训练中取得好成绩,势必影响孩子未来的就业。如果一个国家体育产业发达,就会给未能拔尖的运动员提供就业机会,为孩子从小从事该项体育运动解除后顾之忧。印度体育产业不发达,家长们有所担心,不让孩子打小从事体育训练是正常的。

综合起来看,在世界各类大型赛事中,很少看到印度人的影子,既有气候、性格等客观原因,也有观念、政府不够重视等主观原因。各种因素叠加起来,导致印度的体育运动水平不够高,无法参加国际大型赛事。要说印度人不想在国际运动赛事上取得好成绩是假的,印度人也有民族自尊心,当他们国家在某个领域有好表现的时候,印度人也欢欣鼓舞。但客观现实就这样,他们的水平没能冲出亚洲,无法去国际上展现自己。(完)

为什么我感觉国际上大部分体育赛事,很难见到印度人的身影?作为世界上人口第二大国正常吗?

作为中国的邻国,有13.39亿人口的印度,在中国的网络上一直以神秘和奇葩所著称。神秘在于这个国家的历史、宗教引人入胜,奇葩在人们脑海里的印度往往是无数人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挤火车,以及阅兵式上奇葩的摩托表演大队。

作为金砖四国,同时又是全球第二大人口国,印度是一个难得的市场——政治稳定,劳动力便宜,手机普及率高。

直到这次亚洲杯上印度完成惊艳首秀,很多人才第一次向印度体育投去了好奇的目光。事实上,虽然印度足球的职业化发展已经有十多年,但足球在印度体育的地位还排不上号,最终小组垫底出局,也说明了这一点。

不过,在足球之外,印度也有自己特色的体育赛事,并且玩出了自己的一片天。

众所周知,板球才是印度的国球。印度本土板球联赛(IPL)模仿NFL、NBA等美式联盟,共有8支顶级球队和37支次级别球队参赛,如今已成为世界最顶级联赛之一,场均观众超过22000人。

板球在印度简直是宗教一般的存在,每到比赛日,印度全国仿佛陷入停滞,万人空巷,政府提前下班,医院手术甚至也被推迟,人们围在电视机前观看比赛。似乎只有在举行板球比赛时,印度人才不分种族、语言、宗教、贫富的差异,大家心里只有一件事:看球。

根据统计,35%的印度人都是板球球迷,62%的人一年至少打过4次板球,85%的调查者通过电视或其他媒体关注板球赛事,换算过来,印度真正的板球人口至少在数亿,一个可怕的天文数字。

虽然印度在小球上有着极强的竞争力,但是在大球方面,印度足球比中国还要差很多。

然而,印度足球也曾经让全世界为之侧目过,其体坛这几年最大的一次动作,还算2014-15年欧美老将一窝蜂去印度超级联赛淘金。

除此以外,印度的曲棍球、网球、摔跤,以及圈哥此前科普过的卡巴迪——很像老鹰捉小鸡,都在当地有较大的影响力,也开始模仿印超基于城市的联赛模式,非常值得大家去深入了解。

篮球方面,2017年,NBA在新德里开设了第一所篮球学校,将用来培养顶尖篮球运动员。在时任NBA副总裁的Mark Tatum的眼里,印度的运动文化正在改变,在印度发展篮球运动的时机已经成熟,接近13亿人口的印度,就是“下一个中国”。

此外与中国类似,印度体育制造业市场也格外发达,数据显示,在2012-13年,印度体育用品的市场价值已经达到了20亿美元,且正在以每年近40%的速度增长,数十万人因此找到新工作。巴基斯坦旁边的旁遮普省和北方邦,一个印度版的“晋江”正在崛起——不过,他们也面临着中国品牌起步阶段的相似问题。

当然,虽然自己的运动如火如荼,也有了相关的产业,但是在国际大赛之中,印度体育几乎没有拿得出手的成绩,拿金牌就别提了,拿奖牌都是件稀罕事。

但那又如何呢?在13亿人口的基数下,在经济的不断发展下,印度早已经不是体育的荒漠,而是一片乐土,存在着不少的机会。纵使他们无法在国际大赛斩获金银牌,但人家同样能在自己的世界里玩得不亦乐乎。

想想那些印度“宝莱坞”电影里自成一派、可以随时跳起来的印度舞蹈吧——让体育回归快乐的本源,可能也是印度体育精神所在吧。

为什么我感觉国际上大部分体育赛事,很难见到印度人的身影?作为世界上人口第二大国正常吗?

印度体育差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几点至关重要。第一,印度政府不重视体育项目。体育是件烧钱的项目,人力物力财力缺一不可,没有政府的扶植,根本做不上去。

第二,内部的贪腐腐败。政府官员只在乎自己在媒体的出镜率,毫不在乎运动员。

第三,体育资源被垄断,选拔教练不看实力,只看后台与背景。

第四,阶级固化,印度是个阶级固化严重的国家。低等种姓人没有出头日,高等种姓人混吃等死,无作为。

为什么我感觉国际上大部分体育赛事,很难见到印度人的身影?作为世界上人口第二大国正常吗?

因为:1、印度政府轻视体育,2、印度人没有运动文化,3、大部分印度人贫穷,部分人营养不良,为吃饱饭而奔波,4、官员贪腐令经费不足,4、学校体育基础工作与运动设施不到位,5、印度人抱怨没有把他们擅长的板球列入奥运会项目

为什么我感觉国际上大部分体育赛事,很难见到印度人的身影?作为世界上人口第二大国正常吗?

发达国家的竞技体育首先有庞大的资本,其次有高效(市场化)的组织方式,同时还是底层的上升渠道。此外,庞大富裕的中产阶级也有强大的运动习惯和消费能力。

后发国家没有这些,怎么办?还有一条路,就是举国体制。

而印度,两头不沾,除了有良好群众基础的板球以外,基本上在国际大赛很少看到印度人的影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