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数量低于一定限度就会因近亲繁殖而灭绝,为何相传只有5只的野兔在澳洲却泛滥成灾了呢?

在澳洲泛滥的兔子不是由5只兔子繁衍而来,而是至少24只。

物种近亲繁殖不一定会导致灭绝,别把近亲繁殖想得太可怕了,近亲繁殖出现基因缺陷的概率更高,但不是100%,仍有一定概率繁衍出健康的后代。产生的后代越多,健康的后代也就越多,基因池就扩大了。在自然界和人类历史上,近亲繁殖都是常态,很多物种是靠近亲繁殖延续下来的。

还有一个和大部分人认知相反的事实,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国、韩国、菲律宾、越南等少数国家和美国的一些州明确禁止血亲结婚,其余国家都不禁止。中东国家血亲婚姻非常普遍,阿尔及利亚约34%的婚姻是血亲婚姻,埃及、沙特、叙利亚和黎巴嫩约40%,巴林45%,利比亚接近50%,约旦、科威特和苏丹高达60%。

兔子这么能生的动物,近亲繁殖对它们的影响很小,况且当年被带到澳大利亚的兔子数量不是个位数,近亲繁殖的风险很低。

澳大利亚的兔子有两种——穴兔和欧洲野兔。

穴兔(Oryctolagus cuniculus),是家兔的祖先,原产于地中海西部,后被引入西欧、中欧、南欧、智利、阿根廷、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并形成了野生种群。澳大利亚泛滥成灾的兔子主要就是穴兔。

欧洲野兔(Lepus europaeus),原产于欧洲至中亚的广阔地区,后被印度瑞典南部、英国、南美洲南部、北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穴兔和野兔之间有生殖隔离,穴兔是古兔亚科-穴兔属,有22对染色体。欧洲野兔是兔亚科-兔属,有24对染色体。两者都不在一个亚科,关系较远,生活习性也不一样,穴兔会打洞,野兔不会打洞。

把澳大利亚大块土地挖得像战场一样的兔子,是穴兔。

1788年,一支船队首次将兔子引入澳大利亚,大约5、6只,它们被作为食用动物饲养,没有机会跑出去。其他人的引种活动也在进行,1827年,塔斯马尼亚的一家报纸指出,当时塔斯马尼亚发生了局部兔子种群爆炸。在19世纪40年代,养兔变得更加普遍,法庭记录中出现了从农户家里偷盗兔子的案例。

1857年至1858年,南澳大利亚中北部的亚历山大·布坎南放生了一些兔子用于狩猎运动。直到1866年,它们的种群一直保持稳定,但到1867年,它们的种群数量开始失去控制。

1859年10月,托马斯·奥斯汀在其位于维多利亚州的农场里放生了24只兔子。奥斯汀在英国生活期间是一名狂热的猎人,他经常把周末的时间花在狩猎兔子上。到达澳大利亚后,奥斯汀要求他的侄子威廉·奥斯汀在英国寄给他12只灰兔、5只野兔、72只鹧鸪和一些麻雀,这样他就可以在澳大利亚继续狩猎。当时他表示,“引进几只兔子几乎没有什么害处,除了打猎之外,还可以提供一点家的感觉。”他的侄子威廉找不到足够的灰兔,因此购买了家兔(穴兔)。奥斯汀就将这些兔子放生了,还有一种说法是,奥斯汀用一些在澳大利亚驯养的兔子来补充他的兔子种群,从而培育出一种更适合澳大利亚环境的兔种。

许多其他农场主在奥斯汀之后也有将兔子放生野外的行为,目的也是为了打猎,他们想把澳大利亚变成大号的英国。所以后来在澳大利亚泛滥的兔子是由几批兔子繁殖出来的,数量至少有24只。

到1866年,就有5万只兔子被猎人打死。到1920年,澳大利亚兔子的数量约有100亿只,澳大利亚约85%的土地上分布着兔子。兔子会破坏土地,消耗水源,与家畜争夺草料。到1887年,兔子造成的损失迫使新南威尔士州提供25000英镑的奖励,奖励“任何能有效消灭兔子的方法”,委员会收到了1456项建议,但没有一个既安全又有效。虽然兔子在澳大利亚是臭名昭著的害兽,但在19世纪90年代-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萧条时期以及战时,它给许多人带来了帮助。捕捉兔子通过提供食物和额外收入帮助农牧民渡过难关,还帮助偿还农业债务。兔肉被喂给工作犬,煮沸后被喂给家禽,兔毛皮被用于毛皮贸易,至今仍用于毡帽行业。

动物数量低于一定限度就会因近亲繁殖而灭绝,为何相传只有5只的野兔在澳洲却泛滥成灾了呢?

事实上,在澳大利亚的兔子,即便是交给中国人,也是解决不了的。

这个问题很好计算,澳洲兔灾最严重的时候,数量一度达到上百亿只,而中国每年消耗的兔子不过5亿只,就算人家原封不动排着队让中国人吃,也得吃几十年。更别提养过兔子的都知道,兔子的繁殖能力有多恐怖,两只变几十只也就几年的事,这么庞大的数量,根本吃不完。

但是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兔子都不曾成为过灾难,所以澳大利亚的兔灾,还是很多因素共同导致的,光靠吃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澳大利亚的兔子是怎么来的?

如果你看了澳大利亚人一系列的骚操作,你就会发现,兔子在澳大利亚能繁殖到泛滥成灾,其实一点也不奇怪。

说起澳大利亚的兔子,最早可以追溯到1788年的英国舰队。当时的英国“第一舰队”负责运送犯人到自己的殖民地澳大利亚,顺带着带点什么家禽、兔子之类的过去,像今天的人一样用来当做食物。

虽然在那个时候人们就已经发现了澳大利亚似乎很适合养兔子,不过这并不是澳大利亚兔子泛滥的元凶。

真正的“犯罪者”,是一位名叫托马斯.奥斯汀的贵族。在那时候的欧洲,狩猎兔子本就是一项全民参与的娱乐运动,而这位仁兄是猎兔运动的狂热爱好者。他来到澳大利亚之后,感觉没办法满足自己的爱好,就让自己的亲戚直接寄了12只穴兔和5只欧洲野兔过来,经过简单的繁殖之后就扔进了自己的农场。

这里所说的两种兔子,穴兔就是我们今天在宠物市场和食用市场经常看到的那些兔子,而欧洲野兔则是另一种品种,也是狩猎运动里的主力军。不过它两是一个祖先,所以并不存在生殖隔离,可以互相通婚生育。

穴兔

让托马斯.奥斯汀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一举动成为了澳洲兔灾的起点。之前人家只在家里养,他直接给扔进了广袤的农场,仅仅过了几年,自己农场里的兔子就达到了好几万只,遍地都是,而且部分兔子已经跑出了他的农场,开始向四周扩散。

同时由于当时有其他人效仿托马斯.奥斯汀的做法,所以兔子的扩散速度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它们迅速繁殖,从东南沿海开始,一路扩散到整个澳大利亚,沿途不停地钻洞和啃光植被,就像蝗灾过境一样。

到了19世纪末,以这十几只兔子为起点的兔子大军,已经发展到了上百亿只,抢光了本土生物的食物,造成了大规模的水土流失,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兔灾”。

为何澳大利亚的兔子能统治整个大陆?

说起澳大利亚,真是个神奇的地方。

首先你需要知道,在澳大利亚的泛滥的兔子,不仅仅是在亚洲,在它的老家欧洲,也是过得很凄惨的。当时的欧洲人不仅会吃兔子,而且还以狩猎兔子为乐趣,同时天上飞得金雕、地上跑的猞猁和狐狸等,都以它们为食物。

特别是人类的大规模参与干涉,甚至一度导致部分地区的这两种兔子走向濒危灭绝。

所以兔子进化出变态的繁殖能力,也不是没有道理,要不然早就给弄灭绝了。兔子进化出的繁殖能力有多恐怖呢?以穴兔为例,一对穴兔一年可以生6窝,每窝四只以上,生完之后的第二天就可以接着受精怀孕,一只兔子在一年的周期里可以生下30-60只幼崽,一生里可以生下200多只幼崽。

而且只需要几个月,这些新出生的幼崽就已经可以繁殖后代,所以他们的数量增长是几何型的,只要环境合适,就能迅速扩充。

一个地方常常因为食物丰富,而让种族兴盛,但是澳大利亚,却恰恰因为植被稀少,成为了兔子的天堂。

这主要是因为,相对贫瘠的澳大利亚,养不起太多的食肉动物,所以在整个澳大利亚大陆,竟然只存在袋狼等少数几种掠食动物,我们平常听的最多的什么老虎狮子和大灰狼,通通没有,就连野狗和狐狸,也是后来的人类带过去的。

袋狼

而且在兔子开始泛滥的时候,澳大利亚的食肉动物袋狼已经没落了,龟缩在附近的几个岛上,根本就威胁不到兔子。对比原来十面埋伏的欧洲老家,来到澳大利亚的兔子简直像来到了天堂,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繁殖优势,那么短的时间内发展到上百亿只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澳大利亚人为了消灭兔子,做出过哪些努力?

澳大利亚的兔子,最初被带过去的目的就是拿来吃和狩猎的,所以说它们能被吃灭绝,这本身就不科学。

由于对生态的破坏性实在太大,澳大利亚的居民也不得不想办法阻止这些疯狂繁殖的兔子。他们想到的第一个办法竟然是建篱笆和栅栏,来阻止疯狂扩张的兔子。

特别是西澳大利亚的人,听说兔子攻过来了,害怕他们影响自己的畜牧业,慌忙建起了长长的“兔子长城”,想要阻止兔子大军。不过这一方法并不是太理想,虽然挡住了欧洲野兔,但是对善于打洞的欧洲穴兔却毫无作用。他们在澳洲稀松的土层下疯狂前进繁殖,甚至掏空了部分的地区,导致牛羊下陷跌入坑中。

眼看着建“长城”没什么用,当地人又想到了它们的天敌,于是纷纷引入了狐狸和猫,来捕捉兔子。

然而直到这一刻,人们才发现,狐狸等动物其实并不喜欢吃兔子,就像猫实际上并不喜欢吃老鼠一样。它们在老家吃兔子,其实是因为没有更合适的东西吃。

但是在澳大利亚可就不一样了,很多袋类物种、鸟类和人们农场里的家禽牲畜相比较于兔子,好捉得多,根本就没必要费劲巴拉的去和奔跑时速几十公里还会打洞的兔子赛跑。不仅仅是狐狸和猫,当地被放出来的袋狼和野狗,也不喜欢捉兔子,而更喜欢人们农场里养的动物。

兔子还没解决干净,新的威胁又出现了,当地居民没办法,只得先开始猎杀狐狸和袋狼等食肉动物,保护自己圈里的牲畜和家禽,人兔大战再一次以人类扮演小丑的角色失败告终。

前面两个办法没用,澳大利亚人只得拜托生物学家,专门研究了针对兔子的病毒进行播撒。最早被应用的是粘液瘤病毒,确实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百分之八十的兔子被杀死,然而还是有百分之二十的兔子进化出了抗体坚强地活了下来,并且依靠繁殖天赋再一次反杀。

于是澳大利亚人又换了一种,第二个上阵的是RHDV出血病毒,却依旧没能杀死全部兔子,少数兔子还是活了下来继续繁殖。可谓是真正意义上的杀不死的,会让我变得更加强大。

现在澳大利亚还在继续用着这种方法,用来控制兔子数量,我们很难想象未来澳洲会进化出什么样的逆天兔子。

来到澳大利亚的那十几只兔子,为什么没有因为近期繁殖而灭绝?

确实,按照人们的认知,一个物种如果因为数量稀少而最终陷入近亲繁殖,那么将最终走向灭亡。虽然经过溯源,科学家证明澳大利亚的穴兔基因是来自十三只兔子而非五只,但是这也超出人们的理解了。

近亲繁殖容易使后代患隐性遗传病,同时不同基因型的动物留下子代数量不同,可能导致一些基因随机性地消失,从而使子代遗传多样性降低,最后导致整个种群应对自然环境变化的能力下降,走向灭绝。

近亲繁殖出的老虎

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人类,近亲繁殖会极大概率地带来遗传病和伤残,所以近亲结婚被法律禁止。即便是老虎这种顶级掠食者,近亲繁殖也会大概率夭折,所有生出来的后代能有一半存活下来的就不错了。

但是这条准则并不适用于所有物种,比如莱岛鸭曾经只剩下七只,但是依然被拯救了过来,并没有走向灭绝。

兔子当然也不适用于这一规则。因为近亲繁殖导致的隐形遗传病和遗传漂变并不必然导致小种群灭绝,只是大大增加了灭绝风险,而兔子的遗传多样性和繁殖数量,足以对抗这两种负面影响。

一方面,兔子繁殖出的后代数量,足够对抗近亲繁殖的带来的负面影响,即便是一半死于近亲繁殖,剩下的兔子数量也是很恐怖的。而像老虎这种动物,一生顶多也就生育十几只后代,如果一半以上死于近亲繁殖,那么将难以延续。

另一方面,生物在不断繁殖后代的过程中,有几率产生基因变异,为生物基因增加遗传多样性。这个概率很小,但是乘以兔子的繁殖能力,就会成为一个不错的数字,让兔子仅仅需要几代,就能够摆脱近亲繁殖带来的基因问题,而这种事情如果放到人类身上,很可能需要几个世纪。

科学家们曾经对澳大利亚的兔子进行过基因检测,发现这十几只兔子留下的后代,其遗传多样性,竟然丝毫不比它们老家欧洲的兔子差。

现如今的澳洲,实际上兔子问题已经没有那么严重了,澳洲人多管齐下,种群数量被控制在2亿左右,但是这还是远远超出了澳大利亚的人口数量,并且一刻不能松懈。

不然不需要多久,“兔子大军”就又会卷土重来,足见入侵物种的危害性之大。所以不要学习这位名叫托马斯.奥斯汀的贵族,不要胡乱放生外来物种,从你我做起。

动物数量低于一定限度就会因近亲繁殖而灭绝,为何相传只有5只的野兔在澳洲却泛滥成灾了呢?

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动物都会受到近亲繁殖的负面影响,比如在狗或猫的育种中,经常会看到由于基因库纯度增加而导致退化和衰弱的品种。而澳洲的野兔恰恰相反,不同品种的兔子被分批次引入澳洲。

1788年,第一批满载罪犯的船只在澳大利亚建立第一个殖民地时,就将兔子作为食物带来。在最初的几十年里,从早期殖民地食物遗迹的考古收藏品来看,兔子似乎并不多见。然而,到1827年,在塔斯马尼亚,报纸上的一篇文章指出“兔子在整个殖民地变得越来越多,以至于它们在一些大庄园里成千上万地奔跑。”这清楚地表明,19世纪初,塔斯马尼亚岛的兔子数量正在发生局部激增。由于灌木丛和沙土是饲养兔子的理想之地,19世纪40年代,在殖民者中养兔子成为一种普遍做法,法庭记录中出现了兔子盗窃的案例,兔子成为殖民者饮食的一部分。

1857年至1858年,南澳大利亚中北部一个庄园的监工亚历山大·布坎南放生了一些兔子作为狩猎运动。

澳大利亚的兔子真正成为灾害主要源于1859年10月,一位名叫托马斯·奥斯汀的地主从英国进口了24只欧洲兔子,并将它们在维多利亚州放归野外狩猎。奥斯汀在英国的时候是个狂热的猎人,经常把周末花在猎兔上。当他搬到澳大利亚的时候,他很失望,因为在澳大利亚没有什么可以打猎的。于是,他让他的英国侄子送去12只灰兔子、5只野兔、72只鹧鸪和一些麻雀,希望能在当地繁衍后代后“找到一点家的感觉”。奥斯汀的侄子找不到足够的灰兔,所以他补充了家兔来凑数,一些生物学家认为这就是兔子数量在澳大利亚暴增的原因——当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兔子杂交时,产生一种适合澳大利亚环境的杂交兔子。在奥斯丁事件之后,许多其他农场也将他们的兔子放归野外,奥斯汀把这些兔子放归野外后的十年内,兔子的数量变得如此庞大,以至于澳大利亚人每年杀死200万只兔子仍然不对其数量产生任何影响。

到1900年,澳洲兔子已经达到瘟疫的程度,并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兔子对澳大利亚生态的影响是毁灭性的,它们砍伐树木,吃本地植物,挖洞造成大规模的土壤侵蚀,到1920年代,兔子最高种群数量达到100亿只。

动物数量低于一定限度就会因近亲繁殖而灭绝,为何相传只有5只的野兔在澳洲却泛滥成灾了呢?

谢邀。

动物的数量低到一定的程度时,会出现一个现象-功能性灭绝。所谓的功能性灭绝就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个物种的数量变少,从而丧失了维持基本繁殖的能力。比如我国独有的虎种华南虎就是如此,早在1994年,华南虎就已经野外灭绝,现在的华南虎都是人工饲养下的。那么,按照这个说法,5只野兔在一个地区生存很可能会功能性灭绝,但是它们为什么在澳洲泛滥了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有意思的问题。

澳洲原本的生物链

澳大利亚是有袋类动物的天堂。早在两亿年前,地球上的大陆几乎都是连接在一起的,到了侏罗纪的初期,地球上出现最原始的哺乳类动物,与哺乳类动物同时出现的还有原始的鸟类。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环境的变化,原始哺乳类动物开始分化,有袋类哺乳动物就是从此时开始出现的。

到了白垩纪的末期(距今约7000万年前),地壳运动造成了大陆板块的分裂和移动,现在世界上的各个大陆就是从这一时期分裂而成的。

而在澳洲这块土地上,生活着最原始的有袋类动物。由于澳洲大陆与其他大陆完全分离,所以也就阻断了动物互换以及迁徙的可能性。所以,到现在为止,澳大利亚的生物链主要以有袋类动物为主,而且就算是狼也是袋狼。

兔子的泛滥

从澳大利亚原本的生物链中,我们并没有发现兔子的影子。所以,兔子对于澳大利亚来说是外来物种。早在19世纪60年代,澳大利亚还是英国的殖民地,作为殖民地,英国人带来不仅是人还有许多牲畜,其中兔子就是其中一种。

19世纪的英国,打猎成风,于是在1859年,英国的殖民者在登陆澳大利亚时带来了5只野兔,目的就是放到牧场里打猎用。其实,题主不知道的是,除了5只野兔外,还有19只家兔。

由于澳大利亚的气候温暖,草木茂盛,而且兔子在自然环境下,没有天敌。而且家兔本身就是野兔驯化而来的,它们属于相同的物种,所以,家兔和野兔也就不存在生殖隔离。而家兔放到牧场后,与野兔生存的环境一样,这也是造成野兔泛滥的主要原因。

24只兔子为什么不功能性灭绝?

首先,咱们从野兔的生活习性上来看一下。野兔有一个繁殖特点,就是“一夫多妻制”,一只雄性的野兔会与范围内所有的雌性兔子交配,也就是说即便这5只野兔全是雄性的,剩余的雌性兔子也足够为它们的后代提供基因的多样性了。

兔子一年可以繁殖7胎左右,每胎约有6只左右的小兔子,也就是说一只雌性的野兔每年可以生下40只以上的小兔子,由于每次与雌性兔子交配的对象不一样,所以也很少会存在近亲繁殖的问题。从1859年到1865年,短短的6年时间里,这位英国殖民者带来的24只兔子就变成了3万多只。而且这样做的人并不止他一个。

就这样,24只兔子,在足够食物、没有天敌、强大的繁殖能力的综合作用下,在澳大利亚成功的生存了下来,并且成为了让澳大利亚头疼不已的泛滥物种。

总结

当时到澳大利亚的并非是5只野兔,还有19只家兔,其他的殖民者也有效仿最早带来野兔的英国殖民者托马斯奥斯汀。所以,野兔的繁殖就不存在近亲繁殖的说法了。而且,像现在数量在300头以上的亚洲狮,它们就是由1904年,仅存于印度境内的13头亚洲狮繁育的结果。也就是说近亲繁殖虽然会有一定的缺陷,但是在自然界中的一些动物身上,这一点并不准确。

动物数量低于一定限度就会因近亲繁殖而灭绝,为何相传只有5只的野兔在澳洲却泛滥成灾了呢?

大家都知道,现在澳洲野兔泛滥,给当地带来了很大的生态破坏和经济损失。但这里存在一个常识性错误,澳洲泛滥的不是野兔(英文名hare,学名Lepus),而是穴兔(英文名rabbit,学名Ochoronidae)。我们饲养的家兔也是穴兔驯化的,而非野兔。因此,澳洲野兔是个不太科学的译名。

在澳洲泛滥的其实是穴兔

穴兔在澳洲的泛滥

首批穴兔是在1788年随英国第一舰队进入澳洲的,这是英国殖民者首次在澳洲建立定居点。当时英国人只带去了五六只兔子,是作为口粮的,多半关在笼子里,这批兔子没有跑出去泛滥成灾。

后来越来越多的殖民者开始在澳洲饲养兔子,有的是当作食物,有的是当作狩猎消遣的对象,这些兔子有的跑到野外,个别的还一度在局部地区很多见,但最终都没有活下来。

欧洲野兔,体型比穴兔大,耳长,身上有黑斑

直到1859年10月,托马斯·奥斯丁在位于维多利亚州(澳大利亚南部)他的一个私人公园里野放了24只兔子,现在澳洲泛滥的穴兔通常认为就是这批兔子的后代。托马斯·奥斯丁是一名狂热的狩猎爱好者,他在公园里放养兔子是打猎消遣用的。他大概没想到,自己的这个自私举动会给后人带来那么大的麻烦。

这些穴兔在不到10年间繁殖了数以千万只,以每年130千米的速度在澳洲南部扩散。到1920年,澳洲穴兔的数量达到顶峰,有100亿只之多。现在,在人类的控制下,穴兔数量已经大大减少,但仍有两亿只。都说澳大利亚是个羊比人多的国家(羊有1.6亿只),事实上兔子比羊还多。澳洲85%的土地(共648万平方千米)都生活着兔子。

穴兔在澳洲的扩张

最小可育种群因物种而异

小种群灭绝风险比大种群大,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近亲繁殖,近亲繁殖容易使后代患隐性遗传病。二是遗传漂变,不同基因型的动物留下子代数量不同,可能导致某些基因随机性地消失,从而使子代遗传多样性降低,整个种群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下降。

澳洲生态学家曾提出过一个50/500规则,即50只个体才能避免近亲繁殖,500只个体才能消除遗传漂变的影响。这个规则只是个大致说法,不能直接应用于多种多样的分类单元。

在澳洲的穴兔

到底多少只个体才能维持种群长期生存,这个问题是因物种而异的。例如,莱岛鸭在1912年全球有效种群只剩下七只,但依然恢复过来了,没有绝灭,这对老虎、大象这样的大型兽类几乎是不可能的。

生态学上,最小可育种群的常用定义,是一群动物有95%的概率活过100年所需要的最少个体数量。这里面存在一个概率问题,近亲繁殖和遗传漂变并不必然导致小种群灭绝,只是增加了灭绝风险,有些时候小种群也能挺过来

澳洲穴兔到底是从多少只发展来的,历来说法不一。学者于2003年对澳洲穴兔微卫星DNA进行检测,推测建群者应为13只左右。13只穴兔能发展到上亿只,首先运气占很大成分,此外与穴兔强大的繁殖能力以及澳洲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也有很大关系。

一群穴兔围着水坑喝水,摄于1938年

强大的繁殖能力

澳洲穴兔既然是从区区13只发展来的,遗传多样性应该很低吧?错!2003年的基因检测发现,澳洲的穴兔与法国原产地的遗传多样性差不多。也就是说,这个种群是非常健康的,没有受到近亲杂交和遗传漂变的伤害。这主要是由于穴兔繁殖能力极强,种群扩张很迅速,新产生的变异足以使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很快恢复。

对穴兔繁殖能力有多强还没有概念的读者,请看下面一组数据。年轻雌兔3~8个月大就可以繁殖了,每胎产4-12只幼仔。全年任何时候均可怀孕,妊娠期约为1个月,最快可以在生小兔的第二天再次怀孕。一只成年雌兔一年可怀孕4~7次,每年能产下30~60只幼仔。雌兔寿命约为9年,粗略算下来,一只雌兔一生可生产200多只幼仔!

一窝穴兔

此外,澳洲穴兔的建群者虽然数量少,但基因质量还是不错的。托马斯·奥斯丁本来打算野放12只穴兔和5只欧洲野兔,但没弄到那么多野兔,就用家兔代替了。我们知道,家兔就是家养穴兔,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如同狗和狼,没有生殖隔离,它们的子一代还可以产生杂种优势。

在穴兔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有一些其他农场的兔子也跑了出去与野化穴兔交配,这些偶尔发生的杂交事件也能一定程度上增加澳洲穴兔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一群穴兔在澳洲

澳洲得天独厚的环境

澳洲南部气候温和,冬天也不会太冷,允许穴兔全年繁殖。穴兔本来是适应湿地的动物,居然很好地适应了澳洲的干燥气候。有专家分析,澳洲穴兔是与家兔的杂交后代,因此在适应干旱环境方面更出色。不过穴兔泛滥主要还是在相对湿润的澳洲南部,在澳洲北部的荒漠并不多见。

有人说澳洲穴兔没有天敌,这说法不准确,实际上澳洲野犬和袋獾都可以捕食穴兔。穴兔泛滥关键还是缺乏竞争者,澳洲大陆在地质史上孤立很早,后起的真兽没能占领这里。这里是爬行动物的国度,哺乳类主要以后兽(有袋类)为主。穴兔随欧洲人登陆澳洲的时候,生活这片土地上的真兽只有澳洲土著、澳洲野犬和几种老鼠、蝙蝠而已。论生存竞争,后兽不是真兽的对手。

1934年在昆士兰州修建的围栏,没有起到阻挡穴兔扩张的作用

澳洲最适合穴兔之处就是贫瘠,多数生境植被很稀疏,能养活穴兔而养活不了大型食草动物因此穴兔在这里是得天独厚的,由于面临的自然选择压力不大,即使是早期近交衰退的后代也活了下来。而人类毁草开荒的做法破坏了更多植被,使本来就不多的灌木丛变得更稀疏了,这等于在帮穴兔排除竞争对手。穴兔在澳洲的泛滥,人类一直是重要推手,最终也是深受其害。

穴兔的大量滋生导致澳洲荒野寸草不生,澳洲人致力于消灭穴兔已经有100多年了,从悬赏捕杀,到修剪围栏,再到散播病毒,怎么杀都杀不完。然而同样的穴兔,繁殖能力同样那么强,在原产地却泛滥不起来,这主要是因为在原产地有各种各样的竞争者。在西班牙,穴兔甚至是受保护的动物,因为它是两大珍稀动物——西班牙猞猁和帝雕的主要食物。

动物数量低于一定限度就会因近亲繁殖而灭绝,为何相传只有5只的野兔在澳洲却泛滥成灾了呢?

说明你们没养过兔子!我家农村,小时候家里养兔子。我放学后经常去割草喂兔子。当然了,免不了照顾母兔和小兔。配种的话都是远一只个头最大的。我家多的时候喂五只母兔,有时候不会养公兔,因为公兔养起来不合算。偶尔也会养公兔,那么就是选自己家长得最大的养起来。家里所有的母兔都是这一只来配种。也就是说,它的姐妹,和它的母亲,奶奶都会跟它交配产宰,虽然现在看来很难接受,但这是事实!怪就怪在,从来没有生出过有缺陷的小兔,是从来没有!所以,请不要担心五只兔子的近亲繁殖问题,绝对不是问题!兔子和人不一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