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平爷爷去世了,三亚的海水稻试验还会继续吗?都有哪些接班人?

袁隆平在2014年才开始关注海水稻,之前主要是陈日胜在研究。中国不缺乏水稻专家,只是他们大部分被埋没了。

国内研究杂交水稻的专家非常多,他们的贡献也很大,网民和媒体不应该将功劳全部算到一个人头上,而忽视其他水稻专家几十年的辛苦付出和丰硕成果。袁隆平固然伟大,但其他水稻专家也理应被人们知晓。可以去【国家水稻数据中心】了解一些做出重大贡献的水稻专家。

海水稻在上世纪30年代国外便已开始研究,1939年斯里兰卡培育出世界第一个抗盐水稻品种Pokkali,印度在1944-1945年制定了耐盐水稻的杂交育种计划。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在1979年制定了水稻耐盐鉴定标准和方法。

1980-1985年间,中国农业科学院组织专家对近3000份水稻进行初步筛选,选出103份耐盐的品种,利用严格的实验方式再次筛选,选出了3个有希望直接进行推广的耐盐水稻品种。

1986年,毕业于广东湛江农业专科学校的陈日胜,在湛江遂溪县虎头坡海滩上发现了一种耐盐碱的野生水稻,他立刻请教老师罗文列,罗文列教授认为这个水稻有培育价值,陈日胜便独立进行培育。1987年在海边培育,1991年定型品系“海稻86”,1987年至2015年,近29年的时间里,陈日胜都是在独立进行海水稻育种工作。

2013年,陈日胜放在廉江营仔镇的12袋海水稻种子被偷走(学术场如战场,明争暗斗很激烈),这是陈日胜20多年的心血,他非常难受,他害怕别人窃夺他辛苦研究出来的成果(后来确实发生了),便找来一家上海的媒体做报道,媒体发布文章,文中将海水稻称为“一个种植界的哥德巴赫猜想”。

2014年11月陈日胜将海水稻从亩产100斤提高到300斤,并带领科研团队完成了海水稻全基因组测序,填补了海水稻分子研究领域的空白。同年陈日胜的事迹和成果被媒体大量报道,很多媒体将他称为“海水稻之父”。

我觉得,在海水稻这个领域中国起步较晚,相关技术还未达到世界前列,所以“海水稻之父”的称号实在言过其实了,“杂交水稻之父”这个称号同样也言过其实了。

▲2014年10月,袁隆平了解到陈日胜的“海稻86”,便给科技部部长写信,建议科技部予以大力支持。

2016年10月,袁隆平牵头在青岛李沧区成立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袁隆平任主任和首席科学家。陈日胜后来向媒体透露,研发中心成立时,袁隆平打算与他合作,但是后来合作没有达成。

2016年,袁隆平在海南三亚召开国际首届海水稻学术论坛。2017年又在三亚召开国家耐盐碱水稻品种试验座谈会。

而陈日胜却逐渐被边缘化了,他在公众号【陈日胜海水稻】和博号【海水稻CRS】上面都发布了一些内容。

▲陈日胜海水稻发布的文章,一看就知道他针对的是谁。

▲这篇博文说得更直白。

▲袁隆平逝世后,陈日胜发博文悼念。

另外,近年来有学者认为,海水稻的作用被严重夸大了,离实际应用还很远,媒体不应该盲目吹嘘,应适当给海水稻“降温”,研究者也应脚踏实地,不可过分追求名利。

隆平爷爷去世了,三亚的海水稻试验还会继续吗?都有哪些接班人?

袁隆平是我国杂交水稻事业研究的领头人,老人家的离世,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的巨大损失。袁老的离世,只能是激励我们的科研人员更加努力奋斗,继承袁老的遗志,早日完成老人家的梦想:禾下乘凉和杂交水稻推广覆盖全世界。

对于杂交水稻事业,无论是三系杂交稻还是三亚海水稻的研究,我们都信心十足,因为我们不仅后继有人,而且群星闪耀,如果你知道了已经“子承父业”和“桃李满天下”,你就不会怀疑了。

今天,我们只介绍几位很随袁老多年,并且也像袁老一样对杂交水稻事业奉献了一生的专家们。

一、袁定阳,子承父业。

袁隆平共有3个儿子,大儿子和二儿子虽然没有继承他的衣钵,但他们在商界取得的成就也让袁老十分欣慰。最让袁老引以为傲的,也是继承了他衣钵的就是他的小儿子袁定阳。

袁定阳生于1970年,1990年考入广西农学院农学专 业(现广西大学)。毕业后进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 心担任助理研究员,从此与父亲一起共事,研究超 级稻。

曾经有人说他就是袁隆平的“小跟班”,可见他在杂交水稻的研究上也是不遗余力。通过多年的不断实践和努力,袁定阳成为了超 级杂交水稻分子育种创新团队的首 席专家。可以说,袁定阳已经完全的继承了父亲袁隆平的衣钵。

二、段美娟,既是得意学生,又是好儿媳。她正是袁隆平小儿子袁定阳的妻子。

段美娟同样跟随袁隆平从事过多年的杂交水稻研究工作,并且已经培养了10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现任湖南农业大学副校长。

1997年,段美娟中南农业大学毕业后,由于对农业的热爱,她想深入发展学习,于是她直接找到了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 心的袁隆平,并说,“我想在这里工作,可以吗?”

袁隆平看着眼前有些柔弱的段美娟,语重 心长地说,“搞杂交水稻工作,必 须是要下水田做实验,日晒雨淋,工作非常辛苦,尤其对女孩子的皮肤危害很大,你一个女同志,可要三思而后行啊”。

段美娟听完袁隆平的话语,却毫不疑迟的说:“我不怕苦,这些都没问题”。

袁隆平看着态度坚决的段美娟,笑着说:“那你尽快来上班吧。”

就这样,段美娟开始跟随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段美娟凭借扎实的农业知识和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赢得了同事们的敬重与称赞。

1999年7月,香港的辛世文教 授来到湖南杂交水稻杂交研究中 心学习考察时,段美娟在烈日下,站在水田中熟练地为教 授示范异花授粉过程。

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与试验,对杂交水稻事业有着深厚的经验积累,一步一个脚印,坚毅而执着,段美娟对杂交水稻事业的热爱也让袁隆平感到十分的高兴与欣慰。

三、李新奇。作为袁隆平的爱徒,他跟着袁老干了三十多年杂交水稻工作。他目前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 心第三代水稻研究项目和海水稻项目研究的主要负责人。

1983年,李新奇考入了湖南农科院,研究生师从袁隆平,从那时起,他就开始跟杂交水稻结下了不解之缘。作为袁隆平团队中一员,37年的摸爬滚打,风风雨雨,凭着对杂交水稻事业的一片热爱,他们不断成功的挑战新的科研课题。

就在袁隆平去世的前一周,海南传来了好消息,“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试验示范”项目中,袁隆平团队的“超优千号”杂交水稻在试验示范片达到平均亩产926.5公斤,再创新高。

袁老离世前,还有两件事情放心不下:第三代杂交水稻的突破和杂交海水稻项目的研究。

经过多年的研究试验,第三代杂交水稻试验成果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只待再创新高。而杂交海水稻的研究,也在最近取得了重大突破,这对于杂交水稻事业来说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也让袁老深感欣慰。

今年,李新奇团队还计划在全国6大试验基地种植500亩海水稻。明年,试验范围将扩大至5000亩。如果情况良好,就开始推广种植了。假设能够推广1亿亩,按照最 低的产量标准亩产300公斤计算,那就可以为我国增加300亿公斤粮食,这是什么概念?300亿公斤就是相当于湖南省一年的产量。

在袁老离开前的几个小时里,李新奇还在向袁老汇报工作,他在床头向袁老承诺,会将杂交水稻事业进行到底,不负师恩,不负国家的重托。

四、李必湖。李必湖毕业于湖南安江农业学校,毕业后就跟着袁隆平一起搞杂交水稻研究。

李必湖作为袁隆平的主要助手,在1973年与袁隆平等人一起在世界上首 次育成强优势杂交水稻。

李必湖长期从事杂水稻研究,经常转战于湖南、海南、云南、广西等地。1980年,根据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他指导助手育成了国内第 一个籼型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安农S—1”,成为了杂交水稻的研究新的里程碑。

1981年,我国有关部门向为杂交水稻研究成功作出了杰出贡献的袁隆平、李必湖等科研工作者颁发了建国以来的第 一个特等发明奖。

如今,李必湖已成为了我国农业领域举足轻重的水稻专家,也是我国著 名的先进科技工作者。我们相信,凭借他多年的研究经验与对杂交水稻事业的热爱,一定会培养出更多的国之栋梁。

总之,还有很多人为我国农业和杂交水稻事业默默的付出着,他们在风雨中前行,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敢于创新,为我国的农业和杂交水稻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有这么多的科研工作者对杂交水稻事业的坚守和热爱,我们可以肯定的说:我国的杂交水稻事业后继有人,杂交水稻事业一定会越来越好。

隆平爷爷去世了,三亚的海水稻试验还会继续吗?都有哪些接班人?

袁隆平院士并不是“海水稻”的发明人,公正来说,“海水稻”是陈日胜。

陈日胜从1987年就开始默默培育“海水稻”,根据羊城晚报2015年一篇名为《“海稻之父”陈日胜在16省区试种海水稻 推广有两道坎》显示,陈日胜从1987年开始培育,一直到1991年才最终定型“海稻86”

2012年,陈日胜将遂溪产的海水稻送到北京营养源研究所检测,数据显示:64%的营养素高于普通精白米,富含膳食纤维、微量元素。

2014年4月,农业部受理了“海稻86”品种权的申请;9月1日,该品种正式在农业部“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公报”上公布——这意味着“海稻86”进入由农业部进行杂交试验、验证其是否为新品种的阶段。

而根据袁隆平院士2014年给当时科技部部长的报告显示,袁隆平院士一直到2014年才知道有“海水稻”存在。

然而神奇的是,2015年全国媒体都在宣传袁隆平院士团队“成功”培育出高产海水稻。

事实上陈日胜先生在社交媒体上有一个“海水稻陈日胜”的账号,在媒体都宣传是袁隆平院士团队发明了“海水稻”时,陈日胜先生通过“海水稻陈日胜”这个账号发表了一通非常不客气的指责,大概意思是指责某些人不顾他30年研究成果,贪天之功据为己有;至于陈日胜先生怼的是谁,大家可以见仁见智。

另外“海水稻”不管是产量还是原理,都被严重夸大了。

2020年去世的原江苏省农学院院长、水稻栽培专家凌启鸿2018年有鉴于媒体炒作“海水稻”越来越厉害,专门在《中国稻米》发表了《盐碱地种稻有关问题的讨论》一文给“海水稻”降温。

凌启鸿教授的论文最关键的是指出所谓的海水稻其实就是耐盐碱水稻,但是即使这种稻还必须靠淡水灌溉洗盐这一基本规律。

其次,实现滩涂盐碱地开发种稻,必须以建设长距离输送淡水灌溉工程为基础,淡水需求量巨大,工程巨大,时间长,因此,实现大面积滩涂种稻较困难。

海水灌溉种稻事实上不存在,“海水稻”是名不符实的伪命题。“海水稻”的名称,过分夸大了耐盐育种的作用,忽视了引淡水灌溉的基础作用,会引起误导。

而扬州大学农学院戴其根教授曾做了研究验证,用含盐量0.3%的水栽培水稻,参试品种均未能正常生长。因此,将含盐量控制在0.2%及以下,是现有水稻品种正常生长的必要条件,也是淡水灌溉洗盐地开发种稻的必需条件。

换言之,“海水稻”噱头大于实际,没什么真正意义。

隆平爷爷去世了,三亚的海水稻试验还会继续吗?都有哪些接班人?

不必担心袁老的接班人问题,在前几日举国送别袁老的时候,我相信有不少孩子受到袁老人格精神的感召,已经在心里播下了从事农业科学的种子,只待将来生根发芽,继续将袁老所从事的事业继续发扬光大。

隆平爷爷去世了,三亚的海水稻试验还会继续吗?都有哪些接班人?

2021年1月15日,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团队在三亚国际海水稻论坛上宣布,目前已在全国签约600万亩盐碱地改造项目,今年将正式启动海水稻的产业化推广和商业化运营,拟用8-10年实现1亿亩盐碱地改造整治目标,实现“亿亩荒滩变良田”。

海水稻项目已经进入到产业化推广和商业化运营的阶段,可以说,这是一个已经出成果的项目,后期的工作已经在有序推进过程当中。既然已经看到了成功,海水稻项目海水稻项目当然会一直进行下去。后期,海水稻项目还会持续研究改进,达成袁老“亿亩荒滩变良田”的愿景。

至于这个项目的接班人,那就更不用担心了。

2014年,袁隆平团队参与改良“海稻86”,并成立了“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在这之后,团队经过一次次试验,最终看到了走向市场的希望。可以说,海水稻项目不仅属于袁老,也属于参与这个项目的每一个人,他们会完成袁老的心愿,推进这个项目走向成功。

虽然袁老走了,但他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后继者也一定会完成他的心愿,相信在不久以后,大家都会有机会尝尝海水稻的味道。

隆平爷爷去世了,三亚的海水稻试验还会继续吗?都有哪些接班人?

在网上看到说他儿子和媳妇会成为他的接班人,他在袁隆平的领导之下,三儿子袁定阳曾协同妻子段美娟,主持开发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包括水稻研究的“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现代分子等生物技术培育超级稻组合”等。

他们在继承了袁隆平的衣钵之后,袁定阳与妻子段美娟感到了肩上的沉重,同时也让袁隆平看到了未来祖国农业科研领域的希望,更让全国人民都在为这个特殊的家庭努力鼓掌与喝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