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那些试图用初中没毕业的知识推翻现行科学的“民科”们?
网上的那种“民科”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将存在,因为他们很接地气。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9.89亿。网民学历结构为小学及以下19.3%,初中40.3%,高中中专技校20.6%,大专10.5%,本科及以上9.3%。
今年1月份中国科协公布第十一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再创新高。
这两项调查就能看出,短期内“民科”不会消失。
民科,可以指两类人。
第一类是民间科学家,是褒义的称谓,这类人极少,是指民间自发进行科学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的科学工作者,这个成果一定要是正确的、能够实际运用的成果,不是胡编乱造的东西。
民间科学家的杰出代表就是郑晓廷,他初中肄业,但热爱科学研究,早年因在工厂多次搞出技术创新而屡获提拔,他通过权威文献和实践对自己进行科学训练,自学并参与古生物相关研究,成果丰硕,成为国内外主流学术界认可的古生物学家,在《Science》、《Nature》等国际知名刊物发表论文13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自学成才奖等多项荣誉,在家乡投资修建了天宇自然博物馆。为了向郑晓廷的致敬,古生物研究者们将一种新发现的小型兽脚类恐龙命名为“郑氏晓廷龙”(Xiaotingia zhengi)。
郑晓廷被称为“中国最牛民间科学家”,实际上“民间”二字完全可以去掉,他就是科学家,真正的科学家是不分民间和官方的。
郑晓廷这种非科班出身但取得重大成果的科学家,是伟大的科学工作者,但他这类人实在太少了。
第二类是指民间科学爱好者,或者民间科学妄想者、狂想者,对于这个群体的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田松博士算是非常有心得,2003年发表的《民间科学爱好者的基本界定及其成因分析》,就对这个群体做了一些探究。
他对民间科学爱好者的定义和特征的描述是:
指在科学共同体之外进行所谓科学研究的一个特殊人群,他们或者希望一举解决某个重大的科学问题,或者试图推翻某个著名的科学理论,或者致力于建立某种庞大的理论体系,但是他们却不接受也不了解科学共同体的基本范式,与科学共同体不能达成基本的交流。总的来说,他们的工作不具备科学意义上的价值。
在数学领域,他们热衷于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等尖端问题;在物理学领域,他们致力于推翻相对论、量子论,或者提出新的宇宙论体系,还有一些人研究永动机;在生物学领域,有人试图提出新的进化论体系。此外在地学、心理学等科学领域都不乏其人。有些人的理论庞大无比,从宇宙起源到阴阳五行,从饮食起居到政治经济,无所不包,已无法归入具体学科。
归纳起来,他们最核心的心理特征是偏执。他们大多坚信自己的“科学结论”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他们常常生活在幻想的情境中……把自己比作布鲁诺和伽利略,把自己的到处碰壁解释为权威对小人物的压制与迫害……
大规模的民间科学爱好者是一个需要关注的社会问题。他们的存在意味着科学与公众的沟通出现了某些障碍,意味着传统的科学传播出现了某些问题……
注意啊,这可不是我说的,是田松教授说的,要是有人不服,去找田教授理论吧。
这个定义和描述简直是一针见血,而且这还是2003年发表的论文,我们看看如今的“民间科学爱好者”,和十几年前相比没啥变化,看来这一群体的特征已经固化了。
就是这类人自诩为“民间科学家”,打着科学研究的旗号,发布一些惊世骇俗、不着边际的言论。这类人网上到处都是,以民科吧为基地,民科吧关注7.1万,帖子却有317.4万,可见这些人确实活力十足,我随便在推荐页上截了几张图。
▲数学大厦又双叒叕崩塌了!
▲拳打爱因斯坦!
▲经典物理学大厦又双叒叕崩塌了!
▲又双叒叕发明出了永动机!据不完全统计,永动机平均每天会在民科吧被发明10次。
▲狭义相对论又被推翻了。
▲哥猜都被玩烂了,求你们放过哥猜吧。
▲地球是平的!
▲麦克斯韦定律是错的,电磁学大厦崩塌了!
民科吧还有很多好玩的帖子,网友评价:进了民科吧,天天笑哈哈。
我举了郑晓廷这个非科班出身的科学家和诸多“民间科学爱好者”的例子,就是想让大家分清两者的区别。前一类是真正的科学家,后一类是顶着前一类的名号,污化了前者的名声,使得“民科”从一个褒义的称谓变成了贬义。
考虑到如今的网络环境,多说也无益。
如何看待那些试图用初中没毕业的知识推翻现行科学的“民科”们?
先抛出我的观点:首先,不应以学历界定民科;其次,民科的错误不在于知识的匮乏,在于没有使用科学研究的方法。为了阐述我的观点,需要解释下面几个问题:
第一、是否民科与学历无关我们不应该嘲笑那些读书少的人,反而应该尊重每一个追求真理的灵魂。每个人的人生经历都不同,不同的时代读书的机遇也是不一样的。以70后为例,那时候考不上重点高中意味着与大学无缘,所以有很多人选择了直接参加工作或者读技校。
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上,有很多读书不多(没经历过学历教育)的人为科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并且得到了科学界的认可和尊重。你能说他们是民科吗?同样也有很多学院派的,甚至有顶着国家科学院院士的名头,行“民科”之事,这种人不是民科吗?
第二、是否民科与知识量无关这是因为,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什么是科学的话,那么科学其实包含科学思维和科学知识(结论),科学思维才是科学的核心,即使掌握的科学知识不足,只要有科学思维,得到正确的答案就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不要因为“民科”提出的质疑非常可笑,就去嘲笑他们。其实这时候应该去检查一下他们质疑的依据,有没有从事实出发、有没有从理论出发(民科能真正从理论质疑的几乎没有)。民科的很多错误,都是错在了质疑缺乏依据上,只从日常经验的角度去质疑。这是他们缺乏科学思维的表现。
第三、民科如何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刚做自媒体的时候,我是出于自娱自乐的目的,起初我认为科学只是一个小众领域,但后来一篇黑洞有关的文章收获了700万的阅读量,让我意识到,喜欢科学的人有多,做科普的意义很大。只不过,像我一样从科班出身的人不是很多,但他们同样有爱科学的权力。
那么作为一个“民科”应该如何走上正确的科学道路呢?这里给几个建议:
首先是要选择一个自己努力的方向。科学涉及到的专业领域有很多,我们也不可能掌握所有的领域,所以先明确方向就是必须的。
其次是要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如今的学习条件已经足够好了,多没有经过系统性全日制学历教育的人,可以参加的学习班,也有很多大学有网课,学习资源有很多。
第三是要挤进科研的圈子。我们身边一般都有一些科研院所,一般地级市也有很多高校,只要你喜欢,就能找到具有比较多专业知识的人,与他们交朋友,多请教。现在有了社交网络,找到这样的圈子,也不是太难的事情。
第四是端正态度。我注意到有很多“民科”他们质疑也好,搞出自己的一套也罢,不是真的在做学问,他们的目的是为了名利。然而真正的做学问不是这样,要为了追求真理,沉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坚持不懈,不能好高骛远。
结束语从爱科学的角度来说,是不是被定义成民科不是个事,也不是说没学历、知识量少就不能质疑现代科学,关键是质疑的方法要符合科学规范,质疑的依据要客观真实。所有人都有权力参与科学研究的活动,这才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
期待你我都能成为科学家。
文/郭哥聊科学,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如何看待那些试图用初中没毕业的知识推翻现行科学的“民科”们?
这个题目想起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已经发生过的事情。那时打倒反动学术权威。同时群众那时应该算是今天的民科吧。大爆炸理论是彻底被批判的,当初我们只承认牛顿的科学体系。爱因斯坦要搞的统一场理论是被批判的。因为我们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对宇宙持永恒观点。什么有宇宙有奇点开始,就是宣扬上帝创造世界。民科言论场绝对压倒专家的言论场,科学成果都是集体创作,就是今天意义上的网民创造。赤脚医生完全比专家能干,专家脱离实际,在象牙塔里寻找真理。我们的赤脚医生用一根小小的银针,治好了被专家断言治不好的聋哑病人。正是千年铁树开花,万年枯藤发芽,聋哑人开口说话。这应该就是民科的威力吧。
如何看待那些试图用初中没毕业的知识推翻现行科学的“民科”们?
我就是一个初中没毕业的民科,通过自学逻辑学推翻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劳动的定义。资本论认为,劳动就是人和自然界之间进行物质变换的,一般人类生产活动。这个定义把劳动和生产混为一潭了,同时也排除了非生产劳动的地位。
经过研究,劳动这个概念是对人来说的,生产这个概念是对物质来说的。任何物质资料的生产都离不开人的劳动,但并非是所有的劳动都是生产物资的,因为还有非生产劳动。
非生产劳动有三层内容,一是流通领域内的商业,运输业,金融业,通讯业,旅游业,二是科教文卫,三是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包括警察和军队。
工业和农业属于物质生产部门,工人和农民属于生产劳动者。商业店员,运输业的航空,铁路,公路,海运,金融机构,通讯公司,旅行社,学校,广告公司,医院,工商管理,税务部门,监管部门,警察和军队都属于非生产劳动者。被生产劳动以服务的形式进入交换,也可以形成价值和创造价值。
资本论的劳动价值论其实是生产劳动价值论,非生产劳动以服务的形式进入交换,可以总结出一个服务劳动价值论。按照资本论的体系,国家层面只能是工农业总产值的统计,按照服务劳动价值论和交换劳动价值论,国家层面的统计就是国内生产总值。这个论断欢迎体系内的专家批评。
如何看待那些试图用初中没毕业的知识推翻现行科学的“民科”们?
我见过的最多民科的两个领域是进化论和相对论。这两个领域相对容易理解,更容易反驳。
这两个理论成立之初,各种反进化论和相对论的人不计其数,各种辨论从专业到普遍爱好者一直层出不穷。但上百年过去了,相对论和进化论都证明了它们的伟大和正确。
而现在的民科们,大多连基本的物理学都搞不清楚,也没有系统学习过生物学,仅凭简单的想向和身边的一些事,就想推翻已经在上百年各种辨论中被证明正确的理论。给人的感觉无疑是想骑着自行车上月亮。
不过,图个乐,倒也未尝不可。
如何看待那些试图用初中没毕业的知识推翻现行科学的“民科”们?
初中的知识是不能推翻大学的知识的,大学的知识也不能推翻现行的科学的。只有比大学毕业还要高的见解才能有超出大学知识范围,去解释更高层次的未知领域。
初中毕业好比骑自行车,大学毕业好比开汽车,那么更高的层次知识的人好比天上飞翔的鹰,遨游天空,俯瞰世界,骑自行车追不上,开汽车也追不上,同时在天空翱翔视野开阔,能够遥望的很远,看得很清楚,这是开汽车的人无法享受的。
许多人把进大学门作为获得知识的唯一标准,或者,认为进大学门就拥有了知识的话语权,给自己贴上了聪明的标签,获得了只有它才能够拥有知识,别人不允许有知识的专利权。
但是,许多这样的人太过高的抬高自己身价了。
许多人在大学里学习的知识,能够消化的不多,大部分人消化不良,所以只能照本宣科的朗读,具体知识的内涵,还云里雾里。
比如,数学公式的推导来源,怎么的演变,怎么的简化,物理与数学之间的关系。许多人想用数学方法来解释未知的物理关系,结果物理与数学分道扬镳,因为物理最后走进了哲学,而数学却无法进入哲学。
任何知识都是无穷无尽的,它们有自己的范畴,又有互相之间的关系,就像一个渔网,有自己的空间,但是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大学期间,只能说走进了学习的大门,沐浴着知识的灌输,灌进去多少在于一个人聪明程度。
往往青春期的性冲动,冲击着一些人的全部内容,而给容纳学习的空间给予挤压,挤压大脑记忆存储空间,而使许多人不能容纳大学灌输的知识,而感觉压力山大,厌倦学习,什么都赶不上花前月下。
许多的教授,也只能照本宣科,多问几个为什么,教授也陷入云里雾里。
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其实只有高中学习的知识。
也只能保留这些知识。
比如学习医学,数学基本用不上,完全是生理结构学,生理化学,解剖学,药理学,这些学完了,就是老医生的病例翻读,跟随医院医生在医院里在病人面前解读病例。
这就叫实践与理论结合。
许多人没有这个过程,学机械的不到工厂里打工,而做别的。这样的人能够巩固知识吗?
许多人有大学标签,却堵塞了学习别人长处之门,任何别人都不行,自己拥有知识特权,别人不许有,这不是非常滑稽可笑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