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金星,为什么全世界却都赶着去探测火星?
上世纪两大国向金星发射过几十个探测器,发现金星的环境实在太恶劣了,比如金星全球都是400℃以上的高温,比油锅的温度还高;大气成分中96%是二氧化碳,3.5%是氮气;大气压强是地球的92倍,人站在金星表面就好比背上压了一辆重型坦克;地质活动频繁,空气中含有大量硫化物;大气稠密,加上遮天蔽日的硫酸云,导致太阳光几乎无法到底金星地表;金星自转一圈需要243个地球日,非常缓慢,导致其磁场很弱;金星绕太阳公转一周需要224.65个地球日,也就是说金星上的“一天”比“一年”还长。
种种原因导致探索金星的难度非常大,也让科学家们认为金星没有值得深入探索的价值,因此各航天大国都对它失去了兴趣。
但在上世纪50年代,科学家对金星是满怀期待的,人们认为金星是最值得探索的太阳系行星,因为金星位于太阳系的“宜居带”,它的直径是只比地球少650千米,平均半径是地球的95%,表面积是地球的90%,体积是地球的87%,质量是地球的81.5%,重力加速度是地球的90%。以上指标金星和地球非常接近,而且金星在各国文化中的地位很高,中国古人称其为启明星和太白星,西方以罗马神话中的爱神维纳斯(Venus)为其命名。
人们最初对金星充满幻想和期待,于是在进入航天时代后,美苏两大国都把目光投向金星,先后向其发射了数十个探测器,尤其是SL的金星计划,从1961年-1984年SL向金星发射了近30个探测器,有8个成功着陆,但由于金星极端的环境,这些探测器只有23分钟到2小时不等的寿命。金星11号运行了至少95分钟,但相机的镜头盖没有松开。金星12号运行了至少110分钟,但相机的镜头盖也没有松开。金星13号运行了127分钟,创下了在金星表面“存活”最久的纪录。
美国也有探索金星的水手系列、先驱者1、2号以及后面零散有一些飞掠的探测器比如麦哲伦号等,但探索力度不如SL。
几十年的探索让美苏两国意识到,金星的开发价值并不高,于是逐渐放弃。SL花了极大精力探索金星,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而同时期的美国重点探索月球和更有潜力的火星,SL高开低走,一步走错,满盘皆输,在与美国的太空竞赛中败下阵来。
明明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金星,为什么全世界却都赶着去探测火星?
明明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金星,为什么全世界却都赶着去探测火星?
人们在衡量一件事是否值得去做时,往往会通过两个方面的因素去考虑,一个是操作性,另外一个就是代价,操作性决定着可行性,而代价决定着产出投入比,只有具有一定可行性且产出投入比达到可以接受的程度时,方可行动实施。这一点在天文探测方面同样适用,当然无论是发射卫星也好,还是载人登月,抑或对地外行星进行探测,无疑都是非常“烧钱”的举动,花这么多钱必须要实现相应的研究价值和国际影响力,否则将是徒劳,毫无意义。
金星曾经是地外探测首选之星金星是除了太阳和月亮之外,天空中亮度最高的星体,比遥远的恒星-天狼星还要亮10多倍,因此人类对于金星的观测历史非常悠久,正因为它在夜空中的独特魅力,我国的古人很早就以“金”字为其冠名。进入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中叶以后天文学的突飞猛进,极大地推动了对地外天体的观测和近距离探测步伐,除了地球唯一的月球之外,金星成为了人类最早想要“征服”的行星。
从金星所处的位置来看,其作为地外探测的首选目标也不令人意外。金星与地球、火星同样处于太阳系的宜居带,并且是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最近距离仅有4100万公里,是月地距离的100倍多一点,这个距离要比地球另外的一颗近邻行星-火星与地球的最近距离短1400万公里。如果按照人类航天器的飞行速度测算,到达金星只需要100多天,而到达火星则至少需要200多天,这个时间差距对于探测器发射火箭推力、燃料贮备等都会带来巨大的差别,探测金星从花费的成本来看似乎要比探测火星来得实际的多。
从金星的外表特征来看,金星的半径6070公里,和地球的6370公里差别不大,其体积约为地球的88%,质量约为地球的80%左右,从质量和体积大小来看,金星简直就是地球的“孪生兄弟”,因此从这一方面看,对金星探测,对于揭示地球和太阳系的形成演化规律、探索地外生命形式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也正因为以上原因,从前苏联1961年发射第一颗金星探测器-金星1号以来,人类共向金星发射了46颗探测器,其中包括飞掠探测器、轨道探测器、坠落探测器、1软着陆探测器和气球探测器等。不过金星1号在发射之后不久,在距地球750万公里时失联,任务失败。后来在1962年美国发射了“水手2号”探测器,成功在距离金星3万4000公里处掠过,并向地球传回了近距离观察金星的第一批资料。1967年美国发射的“水手5号”探测器也实现了飞掠金星的目标,也向地球传回了大量更加丰富和清晰的图像。
金星表面严酷的自然环境虽然水手2号和水手5号传回了一些关于金星的照片,但是毕竟是从高空“俯拍”而来,并未深入到金星表面,人们对于金星表面的环境特征并未准确掌握。后来,在1970年,前苏联在总结以往失败教训的基础上,成功发射了“金星7号”探测器,并成功实现在金星表面的软着陆,向人类第一次发回了关于金星表面环境状况的资料。
在“金星7号”穿过金星大气层的过程中,对金星大气层的基本情况和组成结构进行了监测,在降落到金星表面以后,还对金星表面的温度和大气压强情况进行了及时监测。结果表明,金星的大气层非常浓密,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地表温度470摄氏度、大气压为90个标准大气压。只不过在如此高温高压下,探测器的耐受性支撑不了多久,20多分钟后金星7号就失去了联系。
在此后的40年时间里,又有一些金星探测器被发射出去,几个探测器软着陆以后工作的时间也不长,另外一些探测器在围绕金星运行的同时,对金星的大气层又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测,结果发现金星大气层厚度达20多公里,二氧化碳占比高达97%以上,其余还含有微量的水蒸气、氩气、氦气、一氧化碳等。而且云层中悬浮着大量的微细浓硫酸雾滴,并且充斥着二氧化硫、氯化硫以及硫单质等物质,经常出现大范围、高强度的闪电和硫酸雨等现象,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不但生命体难以存在,就连耐受性很强的探测器都支撑不了多长时间。
科学家将重点转向火星虽然探测金星相较于火星,无论是时间还是金钱上的花费成本都要低,但是金星表面的自然环境实在是过于恶劣,特别是探测器着陆以后根本无法长时间开展工作,继续开展探测已没有太大的必要,于是科学家们逐渐将目标从金星转向了火星。
其实,在人类对金星探测的过程中,也已经开展了对火星的探测,只不过成功率不高,值得一提的是1964年美国发射的水手4号探测器成功掠过火星,同时传回20多张照片,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颗成功到达火星并且传回数据的探测器。1971年,美国发射了水手9号探测器,并且成功进入火星轨道,这是人类历史上首颗围绕火星运行的轨道探测器。同年,前苏联也发射了“火星2号”探测器,实现了首次在火星表面登陆,并向地球传回了火星表面的基础数据。到了上世纪90年代,美国又发射了火星环球勘探者探测器,实现了首次在火星地表释放火星车的探测器。迄今为止,各国共向火星发射了47个探测器,稍低于向月球发射的探测器数量。
通过前期观测和探测器的持续探测,火星的质量较小,致使表面重力加速度很小,加上火星基本失去了磁场,因此在太阳风吹拂下火星的大气绝大部分都逃逸到宇宙空间中,大气密度仅为地球的1/100,来自宇宙空间特别是太阳的高能粒子可以直接到达火星表面,而且火星的温度偏低,两极最低达到零下130多摄氏度,且温差剧烈,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相差100度左右,表面也几乎没有液态水存在,这些都是火星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的地方,但相比金星,火星的这些问题似乎“温和”多了。
各国在向火星发射众多探测器的过程中,虽然投入比金星要翻几番,但是火星的环境至少可以支撑火星探测器以及火星车稳定正常地工作,至今为止,仍然有8个探测器在火星轨道和地表持续运行,获得了大量关于火星地表形态、大气层结构、温度变化等丰富的数据资料,而且还探测到火星表面某些区域存在着固态冰、地下盐湖、陨石坑湖等水资源的存在,这些无疑将为深入研究火星及太阳系发展演化过程、探索地外生命形式等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对于金星来说,火星的自然环境恶劣程度要小得多,探测器的耐受程度完全可以支撑,对火星地表进行全方位深入探测的可行性完全具备,而且通过以往的探测,我们获取了大量宝贵的观测和研究数据,产出投入比非常可观,因此世界各国纷纷将目光瞄准火星,在本世纪上半叶将会持续启动众多的火星探测项目,其中就包括我们的天问1号火星探测计划,有关火星更加详细、清晰、全面的资料将会于不久后,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明明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金星,为什么全世界却都赶着去探测火星?
明明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金星,为什么全世界却都赶着去探测火星?
当前正在火星表面工作的有2个探测器(人类总共发射了47个探测器),分别是“好奇号”和“洞察者”,前者是能跑的,后者则是落地生根的火星地质勘探者,不过在火星轨道上可还有6个探测器哦,包括印度的曼加利安号火星探测器,那么金星探测呢?
从第一个金星探测器“金星一号”开始到现在为止人类总共向金星发射了46个探测器,如下表
但到现在为止在金星轨道上正常工作的,只有一个日本在2010年5月20日发射的“破晓号”金星探测器,欧洲的金星快车探测器在2015年1月18日 15:01:55最后一次通讯坠入了金星的大气层。而日本“破晓号”金星探测器最近一次公开数据是在2019年3月26日,此后JAXA网站上暂时没有公布更多的信息,相信它应该仍然在轨。
两颗行星的探测器数量其实相差无几,但整体上来看,金星探测曾经非常热门,而火星探测确实渐渐热门起来,到现在占据了人类深空探测任务的2/3以上,同时火星探测有NASA,ESA和ISRO(印度)三家探测器,可以说,现在人类满脑子已经被火星占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我们来做个简单分析。
曾经非常热门的金星探测事业
第一个金星探测器是在1961年2月12日发射的,是不是有些出乎各位意料?但很可惜在距离地球756万千米处失去联系。1967年6月12日前苏联金星四号探测器成功登陆,但着陆器受损未能发回有效信息,1970年12月15日,金星7号着陆成功,工作了大约2小时多,发回了大量信息,包括金星表面温度为447度,大气压为地球90倍等。
前苏联探测的同时,美国也开始参与到金星探测这个大事业中,不过金星探测的黄金时间都集中在1960-1990年间,随后不再有新任务出现,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仅仅向金星发射两个探测器,上文已经说明,就不再重复了。
金星从太阳系最热门的探测目的地一下子到了门可罗雀的地步,这是有原因的
曾经金星和地球的条件是最相似的,大小和地球差不多,也算是在宜居带内,还有厚厚的大气层,实在让人浮想联翩,甚至美国的第三类接触“造谣之父”乔治·亚当斯基还“想象”了其与金星人的会面,当然他去世的时候第一个金星探测器已经失败,成功的保住了他的脸面。
当金星七号传回的数据告诉大家这是一个地狱时,你可以想象前苏联的科学家那种既兴奋又无比失落的神情,兴奋是因为他们的探测器成功着陆另一颗行星,失落是因为金星不可能在这种条件下还有生命,但失落之后更兴奋,因为大家都想要搞明白金星为什么会变成这副模样,因此从1970-1990年之间,美苏两国向金星发射三十多个探测器,你可以想象一下这种科学精神,如果在现在,每年都能听到发射金星探测器,真有种向金星移民的错觉。
终于进行探测归于沉寂,但沉寂之后又是反思,所以进行探测到现在仍然还在持续,但已经不再热门首选,现在的目标已经从金星转向了火星。
为什么火星会成为热门首选地?
从时间上来看,第一个火星探测器是1960年10月10日前苏联发射的“火星一号”,比金星探测都要早,不过前两个探测器连地球轨道都没能到达,而有效信息传递倒是和金星差不多时间,第一个传回信息的是美国在1964年发射的“水手四号”,再往后就是人类的太阳系探测的黄金时代了,火星毫无意外的也称了热门二选地!
但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火星逐渐从二选成了热门首选,因为当前在火星表面或者轨道上仍然正常工作的8个探测器,都是2000年后发射的,最早的是“2001火星奥德赛号”,发射时间:2001年4月7日,预计工作至2025年!最晚的是“洞察号”发射时间:2018年5月5日。未来还将有一大波火星探测计划,当然包括中国打算在2030年实施的火星采样返回计划。
为什么火星探测会有一个逐渐上升的势头?其实很简单,因为到二十世纪末,人类基本上已经确定太阳系里除了地球外不太可能其他类型的生命了,但从火星获取到的信息可能在数十亿年前火星可能存在宜居条件,那么也许现代火星可能仍然在某些特殊区域仍然保留了特殊的生命形式,而且在火星南极还发现了地下盐湖,这使得科学界对火星的热情不减反增,比如SpaceX甚至提出了在火星创造宜居环境,移民火星!当然到现在为止这似乎太遥远,但从现在出发总要比未来出发要早到达目的地。
火星Korolev陨石坑的绝美图片(ESA火星特快)
水对于火星未来殖民尤为重要,只要有水就能解决很多问题,而火星恰恰提供了这样的环境,而且火星在宜居带,大气层中也有二氧化碳,对于SpaceX的甲烷引擎来说,这就是燃料,种花家别的就不说了,各位尽情想象吧,比如下图:
可能这并不遥远,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五十年内必定会实现,第一个五十年看上去还很困难,能载人登陆火星就不错了。
明明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金星,为什么全世界却都赶着去探测火星?
金星是个炼狱如果人类还没有派探测器去探索过这两个星球,我们仅仅对比路程这个数据,以及金星和火星的各项指标就会发现,貌似金星要远比火星好很多。
- 从距离上看:
去到金星的距离平均为4100万公里左右,金星其实是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 去到火星的距离最近也有5500万公里,而最远则要达到4亿公里。
- 从时间上看:
去金星只需要100天左右;
去火星至少需286天左右。
- 从表面数据上看
地球的半径:6371公里;
金星的半径:6073公里,金星的体积相当于地球体积的88%,金星质量相当于地球质量的80%
火星的半径:3393公里,火星的体积相当于地球体积的15%,火星质量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1%
如果我们仅仅看这些数据,金星是绝对完爆火星的,金星就好比地球的孪生兄弟。其实一开始科学家也是这么觉得的,认为金星很有可能跟地球的情况差不多。结果呢?
在1970年的时候,苏联的金星探测器“金星7号”成为了首个登上金星的人类探测器,只不过金星7号刚登上金星时,科学家都绝望了。
金星七号向地球发回了金星表面的一些基础数据:
- 金星的表面温度:447℃;
- 金星的大气压:90个大气压;
- 金星的大气密度:地球大气密度的100倍。
(这个数据和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金星数据有略微的差异,但基本上已经差不多了。)
金星七号发回数据不久就壮烈牺牲了,由于金星表面温度实在太高太高,气压也太高太高。探测器坚持不了多久。探测器扛不住,更不要说人类了,这压根不是地球的孪生兄弟,更像是一个炼狱。所以,从这时起,人类除了再发射一些探测器去探测金星的一些基本状况,很少再打金星的主意了。
火星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理解成,在探测行星的征途上,科学家是想先选择金星,因为无论是远近还是基础数据都要好过火星,但由于金星的条件实在太恶劣了,退了求其次,选择了火星。
当然,这里还有个前提,那就是探测器也确实去了一趟火星,大概是在1971年,苏联的“火星2号”成为了首个登陆火星的人类探测器。
火星二号软着陆之后,也向地球发回了一些数据,这些数据相比金星那简直要温和很多。火星的温度也没有高(不过昼夜温差很大),大气很稀薄。
我们可以来简单对比一下火星和金星的进一步数据,就能了解到火星对我们简直要比金星对我们要友好得多,
火星的表面温度:平均约为零下55℃,最高时是27℃,最低时是零下133℃
金星的表面温度:平均约为464℃,最高时是474℃,最低时是454℃。(还伴有360km/h的大风,比地球的17级大风都要大得多,金星的大气中还存在大量的硫酸,对于生命而言这是致命的。)
不仅如此,火星自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是24.6小时左右,而公转的时间是687天左右,看起来还是可以接受的;
金星自转一圈所需要的时间是243天左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224.7天。所以在金星上一年的时间要比一天的时间都短。
而且火星的自转轴是倾斜的,这就意味着在火星上是存在四季,相对比较稳定。而金星就不是了,它属于比较正的那种自转轴,这就很容易像陀螺一样来回晃,气候就会不稳定。
所以,当我们基于更深次的一些探索之后,我们会发现更多的数据表明,火星更适合我们去探索,而金星非但不适合,也很难完成探索。于是,人类在征服了月球之后,火星就成了下一目标。
这并不是说火星一点问题没有,它的大气非常稀薄,温度还是有点不太友好。另外火星是没有地磁场的,这就意味着太阳风一吹来,对于火星上的生命简直就是致命的打击。但这也远远好过金星的条件。
明明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金星,为什么全世界却都赶着去探测火星?
一句话总结就是:金星不会回报我们的爱!
金星是太阳系所有行星中温度最高的星球,有硫酸构成的云层,以及令人窒息的稠密二氧化碳大气,在我们的御用家园名单上并没有排得太高。
然后是去金星的问题。如果一艘宇宙飞船能够安全到达金星表面,那么在灼热的温度和高压摧毁设备之前,宇宙飞船在金星上可能存活的最长时间是127分钟。在金星我们可能需要花费大约两个小时的时间来获取数据,而且资金消耗,相比,我们可以花同样的钱,而且可以数十年的时间从火星表面获取数据,哪一个划算?
火星是一个明显的探测目标,因为它离我们的太阳系很近,但探索这颗红色星球还有更多的理由。去火星的科学原因总得来说是:可以通过寻找生命、了解火星表面和行星演化、为未来人类探索做准备。
自从第一次将火星视为夜空中类似恒星的物体以来,火星就吸引了人类。在早期,它的红色色调使地球与闪烁的“兄弟星”区别开来,每一个兄弟星都以自己的方式引人注目,但没有一个兄弟星沿着红润的弧线穿过地球的天空。然后,在19世纪末,望远镜首次揭示了一个表面有趣的地貌,科学家起初错误地将其归因于繁忙的“火星文明”。现在,我们知道火星上没有人工建筑。但我们也了解到,直到35亿年前,可能曾经和地球一样适合居住。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就开始着手探索火星能教给我们什么,告诉我们行星是如何生长和进化的,以及它是否曾经拥有外星生命。到目前为止,只有无人驾驶的宇宙飞船前往过这颗红色星球,相信这种情况可能很快就会改变。美国宇航局曾发声明希望在20世纪30年代前让第一批人类登陆火星,在此之前,还将启动几项新的任务,以推进火星探测。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为什么这些旅程如此重要,以及人类通过几十年的探索对火星了解到了什么。
为什么要探索火星
在上个世纪,我们对火星所了解的一切都表明,火星曾经非常有能力承载生态系统,今天它可能仍然是微生物生命的孵化器。
火星是太阳的“第四块岩石”,仅次于地球。它只不过是地球一半大小的一小部分,重力只有地球的38%,完成绕太阳的完整轨道所需的时间比地球长,但它绕轴旋转的速度大致相同。这就是为什么火星上的一年持续687个地球日,火星上的一天只比地球上长40分钟。
尽管火星面积较小,但它的陆地面积也大致相当于地球各大洲的表面积,不幸的是,地球现在被稀薄的二氧化碳大气层包裹着,无法支撑地球上的生命。甲烷气体也周期性地出现在这个干燥世界的大气中,土壤中含有我们所知的对生命有害的化合物。尽管火星上确实存在水,但它被被大量埋藏在火星表面之下。
今天,当科学家仔细观察火星表面时:分支河流、河谷、盆地和三角洲。这些观测结果表明,这颗行星可能曾经有一片广阔的海洋覆盖其北半球。在其他地方,湖泊汇集在一起,河流涌出,在地形上形成了沟壑。它还可能被包裹在厚厚的大气中,能够将液态水维持在火星的温度和压力下。
在火星演化过程中的某个地方,这个星球经历了戏剧性的转变,一个曾经相当类似地球的世界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尘土飞扬、干涸的外壳。现在的问题是,发生了什么?这些液体去了哪里?
探索火星有助于科学家了解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行星的重大气候变化。它还可以让我们寻找生物信号,这些信号可能会揭示火星过去是否有丰富的生命,以及今天火星上是否仍有生命存在。而且,我们对火星了解得越多,将来某一天我们就越有能力在那里谋生。
过去的任务,重大发现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已经派出数十艘宇宙飞船研究火星。早期的任务是飞过:飞船在飞过时疯狂地拍下照片。后来,探测器进入环绕火星的轨道;最近,着陆器已经在火星表面着陆。
但向火星发射宇宙飞船很难,登陆火星更难。火星稀薄的大气层使下降变得棘手,超过60%的着陆尝试都失败了。我国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是我国首次进行地月系外星球探测活动,等到它成功之日,意味着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迎来开创性的佳绩,对我国航天和天文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火星任务的早期亮点包括美国宇航局的“水手4号”宇宙飞船,它于1965年7月在火星附近摇摆,拍摄了这个陌生世界的第一张特写照片。1971年,苏联太空计划将第一艘宇宙飞船送入火星轨道。它被称为“火星3号”,返回了大约8个月的关于火星地形、大气、天气和地质的观测结果。
火星探测的未来
每隔26个月,地球和火星就会以一种最小化旅行时间和费用的方式排列一次,使航天器能够在大约半年内完成行星际旅行。地球的航天机构倾向于在这些连接期间发射探测器,最近的一次发生在2020年夏天。在这个窗口期内,阿联酋于7月20日发射了“希望”号宇宙飞船,并将环绕火星飞行,以研究火星的大气层和天气模式;我国于7月23日发射了“天文一号”。
一旦登上火星表面,研究火星的气候和天气,测试有助于人类在火星上生存的技术,并从数十块岩石中采集样本,最终将这些岩石带到地球上。帮助确定火星是否有人居住,使之成为一个真正的发现火星任务。
当然,所有的活动都在为把人类送到下一个世界打基础。
近期火热的SpaceX等私人航天公司也在参与火星游戏。SpaceX首席执行官马斯克曾多次表示,如果我们要生存下去,人类必须成为“一个多平面物种”,他正在制定一项计划,在本世纪末之前,可能有100万人生活在火星上。
很快,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人类可能最终知道我们的邻近星球是否有生命存在,以及我们物种在另一个世界是否有未来。
明明距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是金星,为什么全世界却都赶着去探测火星?
金星有浓厚的大气层,体积也和地球相当,它也处在太阳系的宜居带内,被称为地球的兄弟行星。如果不是温室效应太过强烈,金星上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是非常高的。然而,温室效应毁了一切,金星表面的平均温度为462摄氏度,大气压力是地球海平面的92倍。在这种温度极高和压力极大的环境中,生命有可能会存在吗?还是有可能的,一些极端的微生物可能会生存下来。
为了探测金星,人类发射了很多次探测器,但其中大部分是绕着金星轨道运行的。那些尝试登陆的探测器属于少数,而且在登陆后的数分钟之内就在极端的环境中阵亡了。在金星上存活时间最久的探测器当属苏联的“金星13号”,它于1981年发射,在金星上存活了127分钟。最后一次登陆金星也是前苏联的织女星2号,它于1985年发射,在金星上存活了52分钟。此后,就再也没有登上金星的任务了。
除非我们能研发出耐高温高压的设备,否则登陆金星就相当于以卵击石。但是,登陆火星却不一样,虽然火星上的大气比较稀薄,相当于地球上空3万米高度的大气。但是,它的环境却不像金星这么极端,探测器可以在上面工作很长一段时间。并且,研究显示,火星上极有可能存在生命。这也就意味着,人类可以通过适当的改造,使火星成为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
人类要想成为星际物种,火星是我们的首要目标。我们要赶紧全面探测火星,发展出载人往返火星的技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