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能生蛋,又能生崽的是什么动物?地球上有吗?

卵胎生的物种就是这样的。

卵胎生是介于卵生和胎生之间的生殖方式,简而言之,就是体内孵卵,先下蛋,把蛋留在母体内,等到蛋发育完全了,再以下崽的形式脱离母体。

卵胎生和卵生、胎生有什么区别。

卵生:就是母体的卵受精后从母体产出,然后独立发育,以卵内的蛋白、蛋黄提供营养,最后新个体破卵而出。大多数的爬行类、两栖类、鸟类、鱼类、哺乳动物当中的单孔目为卵生动物。

胎生:受精卵在母体内发育为胎儿产出母体,胚胎通过诸如胎盘等结构从母体获得营养,直至出生时。哺乳动物绝大多数是胎生的。

卵胎生与卵生的主要区别是卵保存在母体内。与胎生的主要区别是卵产出后母体只充当发育场所,不提供营养,发育时所需营养依靠其蛋黄。

卵胎生的动物有麻蝇、田螺、孔雀鱼、腔棘鱼、部分鲨鱼(比如鲸鲨、鼬鲨)、部分蛇类(比如水蚺)等。甚至已经灭绝的鱼龙和沧龙也是卵胎生的,蛇颈龙也大概率是卵胎生。

小时候喜欢到水田里去抓那种很大的田螺,大概是中华圆田螺,把它砸碎之后放在瓶子里抓鱼,有时就会砸出一些很小的田螺,这就是产在体内的仔螺。所以吃田螺时需注意一下,当心被仔螺咯牙了。

鲸鲨是现存最大的鱼类,上世纪50年代之外人们一直认为鲸鲨是卵生的,1956年在墨西哥近海发现了一颗覆有鲸鲨胎仔的卵壳,更加坚定了这一认知。但在1996年台东地区的渔民捕获了一条雌鲨,在它的体内发现了300条幼鲨及卵壳,证实鲸鲨是一种卵胎生动物。

大多数人都听说过一个故事,就是鲨鱼在母体内就开始相互残杀,只有最后的优胜者才能成功生产出来,这种现象被称为“胎内互残”,正是卵胎生的掠食性鲨鱼特有的,比如沙虎鲨,当雌鲨鱼一次怀有12个胚胎时,它们就会相互吞食,体型最大的胚胎将获胜,最后只有1-2条小鲨鱼能够成功出生。

森蚺是一种巨型无毒蛇,它也是代表性的卵胎生动物,每一胎有20-40条幼蛇出生,有时会达到100条。幼蛇出生时就有70-80厘米长,虽然还是会被捕食,但是被捕食的几率已经降低了。

既能生蛋,又能生崽的是什么动物?地球上有吗?

我们一般比较常见的生物,一般会采用胎生或者卵生的方式来繁殖后代,也有少数一些生物能够采取卵胎生的方式繁殖,但是科学家却发现了一种既能够像鸡鸭鱼一样采用卵生,又能和哺乳动物采用胎生的生物:三趾石龙子。

悉尼大学的科学家观测到,同一只三趾石龙子首先产下了3个卵,之后又生出了一只三趾石龙子宝宝,在此之前,这种现象从未在任何脊椎动物中发现过,科学家推测,该生物很有可能属于卵生向胎生的转化阶段。胎生与卵生

无论是胎生还是卵生,本质上都是生物为了繁殖后代而采取的生殖措施。

卵生,是指生物产下受精卵,受精卵在体外发育成熟,多见于鱼类和鸟类。鱼类和鸟类不同的是,鱼类多采取体外受精方式,在海洋中雌性和雄性都表达出生殖意愿时,雌性会将自己的卵产在岩石或者礁石旁边,紧接着雄性也会排出生殖细胞,让附近的卵子受精,比如:两栖类的青蛙。

这种生殖方式的好处是,生物不用浪费能量照顾后代,雌性也不用浪费能量孕育后代。但坏处是由于没有父母的保护,该生物的后代成活率很低,只有极少数能够成长到下一个繁殖期。幸好采用该方式的动物们,每次会生产大量的生殖细胞,从概率上确保了有足够数量的后代存活。

鸟类虽然也是卵生,但鸟类采取的是体内受精的方式,而且雌鸟每次只生产极个别的卵子,为了保证后代的成活率,雌鸟或者雌鸟和雄鸟会一起照顾后代,直到具有生存能力。

胎生的好处是,生物可以在体内孕育后代,相对于外界环境而言,体内更安全,也更稳定,生物存活率会更高。

然而奇特的是,三趾石龙子介于两者之间,既可以卵生,也可以胎生,甚至可以同一胎之中选择胎生和卵生的结合。

这样的方式,不仅提高了三趾石龙子后代的成活率,还可以让它们在面对不同环境时,迅速切换生殖策略。

当外界环境适宜时,三趾石龙子可以采用卵生的方式繁殖后代,这样既不能浪费能量孕育后代,又有足够数量的后代存活。

当外界环境恶劣时,三趾石龙子可以采用胎生的方式繁殖后代,虽然每胎繁殖的后代数量有限,但胎生可以大大提高生物的存活率。

三趾石龙子

为了进一步研究三趾石龙子生殖上的不同,科学家们使用电子显微镜研究了三趾石龙子的卵覆盖物,发现它们比正常的石龙子卵更薄,从结构方面来看,它们更具有卵生和胎生混合的特点。

除此之外,三趾石龙子的卵孵化的时间更短,正常情况下一枚受精卵需要35天才可以破壳而生,但三趾石龙子只需要5天就可以孵化,甚至有些后代能够直接出生。

我们知道,卵生动物相对于胎生动物而言更古老,胎生动物是从卵生动物的基础上演化而来,而三趾石龙子独特的生殖方式,或许正是介于两者之间,这也意味着人类将有可能从三趾石龙子身上,看到生物进化的过程。

其实,进化的过程就是生物适应环境的过程,我们知道地球环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常发生变化,比如:氧气含量的变化,温度的变化以及陆地的变化等等。

地球环境在变化的同时,必然会对生物做出选择,一些不能够适应地球变化的生物将会被自然选择所淘汰,能够继续生存下来的物种,意味着能够适应目前地球的环境。

也就是说,胎生也好,卵生也罢,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所以这个世界上既存在卵生生物,也存在胎生生物,像三趾石龙子这样虽然罕见,但这种生殖方式也让它适应了地球环境,因此被保留了下来。

虽然有很多科学家把三趾石龙子当成是从卵生到胎生的进化之间的生物,但至于未来它会不会演化成胎生生活,还要看地球环境接下来怎么变化。甚至还有可能三趾石龙子又重新演化成纯粹的卵生生物。

总结

无论是哪个学科的科学家,其实最乐意见到“反常”的现象,因为反常意味着它并不适用之前的法则,需要科学家们提出新理论。

三趾石龙子的出现就是一种反常现象,它可以帮助生物学家了解,生物是怎么从卵生到胎生过渡,以及是什么驱动着它们要放弃卵生这种生殖方式。

既能生蛋,又能生崽的是什么动物?地球上有吗?

这种动物地球上确实有,那么是哪个物种呢?

答案是我们人类!

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是哪吒的妈妈!

托塔天王李靖和妻子殷氏夫人共生三子,分别是金吒、木吒和哪吒。

在殷氏夫人的第三子临盆时,生下一肉球,众皆以为怪,颇为惊恐。

李靖挥剑砍之,只见肉球分开金光万道,内种莲花吐出,中间坐一小孩,是为哪吒。

哪吒本为灵珠子下凡,来助西岐夺商纣江山,得仙人太乙真人传授武艺,后因有功与父亲李靖一起位列天庭仙班。

既能生蛋,又能生崽的是什么动物?地球上有吗?

在自然界中,不同生物的繁殖方式不同,比如有着“返老还童”能力的灯塔水母是通过无性的分裂生殖的方式来延续后代的、鸟类则是通过生蛋的方式来繁殖后代的,而哺乳动物则是通过直接产下幼崽的方式来繁育后代的等等。一般情况下,在我们常见的动物中,大都是通过卵生(鸡下蛋)和胎生(牛生小牛)的方式来繁育后代的。那么,自然界中有没有一种动物既能生蛋(卵生)又能生幼崽(胎生)的动物呢?答案是肯定的。下面我们来盘点几种既能生蛋又能生崽的动物。

卵胎生动物

广义上说,所有卵胎生的动物都是既能生卵又能生崽的动物。相比较卵生和胎生,卵胎生是介于两者直接的生殖方式。卵胎生就是受精卵在母体发育,但是受精卵的发育却与母体联系不大,主要靠卵黄内的营养物质生长发育为幼体,之后,由母体产出。简单的说就是产生了蛋(卵)但不排出体外,而是在体内发育,但是卵的发育并不像胎生动物那样靠母体的营养物质,而是靠卵内的物质。

在自然界中卵胎生的动物有很多,我们从“海陆空”三个角度来介绍几种卵胎生的动物。

01 “空”

所谓的“空”其实就是会飞的动物,在现存的动物中,鸟类、昆虫以及蝙蝠是主要的会飞的动物。其中,鸟类清一色的是卵生的,而蝙蝠作为一种会飞的哺乳动物则是胎生的,并其大多数的昆虫也都是卵生的。但是在昆虫当中,有一种昆虫是个例外,它就是麻蝇

麻蝇是苍蝇的一种,众所周知,苍蝇大多数是卵生的,它们将自己的卵排在腐肉或者是粪便等有机物上,之后孵化为幼虫(蛆)。但是,麻蝇不同,它的受精卵是直接在体内发育的,当它要生产时,生下的并不是卵,而是蛆。也就是说麻蝇可以直接从体内将蛆排在腐肉、分辨或者是昆虫的体内(寄生)。

02 “海”

大海之中最常见的卵胎生动物就是鲨鱼了。鲨鱼是鱼类的一种,大多数的鱼类都是卵生的,它们将自己的卵产在水中,自行的孵化。但是,有些鲨鱼就不同了,我们以大白鲨为例。大白鲨的受精卵是在子宫内发育的,但是受精卵的生长并不依靠子宫,而是靠受精卵内的营养。通常雌性大白鲨一次可以产出上百颗受精卵,但是最终在子宫内成功孵化的仅有10条左右,这是因为在子宫内幼鲨的厮杀就开始了。由于受精卵个体孵化时间稍有差别,所以先孵化的幼鲨会在子宫内吃掉许多未孵化的受精卵,即便是孵化的幼鲨之间也会出现内斗,最终只有不足10%的受精卵会变成幼鲨被雌鲨生下来。

03 “陆”

在陆地上生存动物大多数要么是卵生、要么是胎生,很少有卵胎生的,而在这些为数不多的卵胎生动物中,蟒蛇(蟒科和蚺科)是占比较大的一个群体。蟒蛇作为一种大型的蛇类,而大多少的蛇类都是卵生的。但是,有一部分蟒蛇则不同,比如世界上最大的蛇亚马逊森蚺。亚马逊森蚺是典型的卵胎生蛇类,与上面说的两种动物一样,亚马逊森蚺的受精卵也是在体内发育的,而且成为卵之后,卵的生长发育靠的是卵内的卵黄供给营养的,整个过程会持续40-50天左右,直到卵在母体中发育成幼蚺。森蚺的繁殖能力很强,一条雌性森蚺一次就产下20-40条幼蚺,有的甚至能产下上百条,不过幼蚺的体长仅有75公分左右,所以极容易遭到鳄鱼的偷猎。

真正意义上的既能生蛋又能生崽的动物

上面说的只是广义上的既生蛋又生崽的动物,而且严格意义上说,它们产下的是幼崽,而不是卵。那么,在自然界中,有没有一种动物既能生的下蛋,又能生的下幼崽呢?答案是肯定的,它就是三趾石龙子。

三趾石龙子是石龙子的一种,而石龙子又是蜥蜴的一种,它们属于蜥蜴目石龙子科。目前已知的石龙子科成员超过了1200种,它们分布于世界各地,无论是热带雨林中还是戈壁沙漠中都能看到它们的身影。通常石龙子的体长在20公分左右,它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头部几乎躯干是无缝连接的,没有颈部(实际上是颈部非常的短)。

三趾石龙子也是近些年生物学家在澳大利亚发现的一种石龙子,它的四肢非常的短小,以至于从远处看,它就像一条蛇在滑行一样。最关键的是,生物学家发现,三趾石龙子有着神奇的繁殖方式,那就是卵生加胎生。根据生物学家的研究发现,一部分的三趾石龙子会在产卵时产下幼体和卵两种形态的后代。

不过到目前为止,生物学家对于三趾石龙子的这种特殊的繁殖方式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只是可能是由于环境的影响,也可能是三趾石龙子用这种方式来提高自己后代的生存几率。

总结

从广义上说,所有卵胎生的动物都是既能生蛋(卵)又能生崽的动物,只不过它们的蛋(卵)是在体内发育的而已。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说,目前地球上唯一被发现的既能生下蛋(卵)又能生下崽的动物只有三趾石龙子一种。

既能生蛋,又能生崽的是什么动物?地球上有吗?

既能生蛋,又能生崽的是什么动物?地球上有吗?

一般一种动物要么是卵生,比如各种鸟,比如家养的鸡都是生蛋后孵出小鸡的,要么就是胎生,比如你家的宠物如猫狗等,但科学家发现之一种奇特的生物,正从生蛋过渡到胎生!

处在进化中的三趾石龙子(Saiphos equalis)

脊柱动物主要有两种繁殖方式,就如本文开头说的,比如卵生有几种方式,有体内受精的,比如鸟类,也有鱼,产卵后在体外受精,大家印象颇深的应该是大马哈鱼洄游到河流的上游然后产卵受精并孵化的过程!

体内受精的动物中还有蜥蜴和蛇,在卵泡成熟后尚未覆盖蛋壳的过程中,在雄性蜥蜴的精子受精后在覆上蛋壳,然后生下的蛋就是受精蛋,未来将会孵化成一只小蜥蜴,当然也有科莫多巨蜥在极端情况下可以孤雌生殖,因为雌性科莫多巨蜥有两对不同的性染色体,W和Z,卵细胞可以分裂成两半自体受精,然后生下蛋,最后孵化发育成雄性个体。

胎生则是在母体内直接受精,然后分裂发育成幼体,两种完全是完全不同的生殖概念,从卵生过渡到胎生时,因为在母体内还没有蛋壳,不会有固定的场所供其生长,也没有蛋壳气囊,更没有多余的营养物质供应,因此三趾石龙子必须有一种机制来保证个体的正常生长发育!

活产的进化比较常见

在爬行动物中,从卵生进化到胎生的现象比较多,科学家至少观察到过121次这种案例,但从活产逆向转换为卵生则要少得多,因为重新获得生蛋机制要比活产难得多!

双峰繁殖

卵生和胎生之间有这巨大的鸿沟,但有些动物可以同时拥有,这是被称为“双峰繁殖”的现象,全世界超过6500种蜥蜴,但只有三种出现了双峰繁殖!悉尼大学的研究小组研究了其中两种!

能双缝繁殖的神奇物种

澳大利亚就是这样一片神奇的土地,在新南威尔士州北部三趾石龙子直接生下幼体,而在悉尼附近的三趾石龙子则会产下卵,尽管看起来这像两个物种,但之前的研究已经表明,这之间并不存在亚种分化。

三趾石龙子

这个物种中在悉尼的生殖也比较混乱,因为卵在母体内保持很长时间,因此生下的卵可能在孵化时间仅需要5天,而正常情况下则需要35天,更奇特的是一条雌性石龙子甚至在一窝蛋中有一只幼体直接出生,这可是一种奇特的现象!

如果我们养的鸡出现这种进化的话,估计各位就要没蛋吃了,因为它们直接就生出小鸡来了,我们很难面对这样的现象,但从蜥蜴的角度来考虑,似乎非常有可能朝着方面进化!

那么鸡会直接生出小鸡来吗?

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看起来蜥蜴有可能,毕竟家养的鸡也是来自于6500万年前的恐龙这种爬行动物嘛,那么同是爬行动物进化来的两个物种有这种操作可能性吗?鸡真可能像蜥蜴那样直接生出小鸡?

不过蜥蜴是双孔亚纲有鳞目,恐龙是双孔亚纲蜥臀目和鸟臀目,两种完全不一样,如果真要区分,恐龙的身体结构可能和哺乳动物更像一下,因为蜥蜴的脚是朝两边的,而恐龙则是朝下,而从二叠纪和三叠纪交界时发展起来的恐龙到6500万年前大部分恐龙灭绝,再发展到现代的鸟类,似乎生蛋的毛病一直没有改变过!

估计也不太可能在最近改吧,要不然咱可能真的就没蛋吃了,不过其实咱也不用担心,因为这个过程可能会长达数十万到上百万年,早期吃蛋肯定没问题,但各位也不要小觑了人工优选干预演化的重要作用,就像水果育种一样,几千年就将水果比如西瓜从又小又难吃培育成了大西瓜!

如果第一只直接生小鸡的鸡出现,只会拿去做科学研究,而另一批蛋鸡中的人工筛选仍然只会留下生蛋又快又多又大的鸡,所以从理论上来看,只要人类存在,就可能永远都有生蛋的鸡!

既能生蛋,又能生崽的是什么动物?地球上有吗?

有。好像有一种蛇(腹蛇?),可以产崽的[大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