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醇王府到底有多牛?
醇亲王是由清宣宗道光帝子嗣奕譞开始的爵位,也是清朝十二位世袭罔替“铁帽子王”之一。清朝的爵位施行降等承爵,醇亲王爵位却可以世袭罔替,从这一点看就非同寻常。更重要的是,醇亲王之爵只传承了两代,却出了两位皇帝——光绪帝载湉与宣统帝溥仪。
可看似无上荣耀的背后,却也是醇亲王府的悲哀。
第一代和硕醇亲王奕譞是道光帝旻宁的第七子,在咸丰朝仍旧还只是个郡王且也没有世袭罔替之权。然而随着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在辛酉政变中夺权,醇亲王府的地位也随即抬升——奕譞的嫡福晋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且奕譞在慈禧太后夺权的过程中出力不少。同治朝,奕譞得封亲王。
同治帝载淳英年早逝之后,醇亲王府的荣耀与悲哀一起开始了——由于载淳无后绝嗣,慈禧太后懿旨将奕譞嫡长子载湉抱入宫廷抚养,入嗣皇统继承皇位,也就是光绪帝。
儿子做了皇帝,虽然奕譞没成太上皇,却得恩封世袭罔替,领双倍亲王俸禄,醇亲王府也是显贵无匹。
但慈禧太后哪里是个好相与的,奕譞深知这个嫂子并非善类。亲子成了皇帝之后,奕譞更加胆战心惊,对慈禧太后唯命是从,生怕稍有差池就被安上“以太上皇自居”的罪名。而其嫡福晋叶赫那拉氏,膝下本就载湉一个亲子还被抱走,母子生生骨肉分离。光绪皇帝一生被慈禧太后所控制,其生父醇亲王奕譞也被压制,父子俩如同在牢狱之中,享着富贵。
由于光绪皇帝再次绝嗣,慈禧太后权衡之下,再次把手伸向醇亲王府——奕譞的孙子、第二代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被抱入宫廷,称宣统帝。虽然之后不久慈禧太后就死去,载沣也成为了摄政王,然而尴尬的是如同烟火一般,年幼的溥仪登基没多久,清朝就覆灭了。
虽然显赫,可若是论当时的作为,醇亲王一脉比不得恭亲王一脉,两代醇亲王、两位出自醇亲王府的皇帝都受后宫挟制形同傀儡,所谓的荣耀,却也是说不尽的悲哀。
清朝醇王府到底有多牛?
醇亲王是清朝历史上十二位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中的一位,也是慈禧太后执政后册封的仅有的两位铁帽子王之一(另一位为庆亲王)。相比清朝其他十一位铁帽子王,醇亲王一脉无疑是非常幸运且荣宠不断的,晚清最后的三位皇帝有两位出身醇亲王府的王子,不仅如此,两代醇亲王还先后成为“辅政王”和摄政王,一时间风光无限,荣宠无比。有清一代不要说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即便是所有的宗室亲贵,包括大权在握的多尔衮也不远不及此。醇亲王府也堪称有清一代宗室亲王最牛者。
两位醇亲王,辅弼三幼主:相比很多世袭罔替了一百多年甚至两百多年的铁帽子王来说,醇亲王王爵的历史实在短得可怜。第一代醇亲王奕譞实际上在道光帝驾崩之后才被继位称帝的哥哥咸丰帝封为醇郡王,但是此时这个醇郡王的爵位还并非世袭罔替,直到同治三年,醇郡王奕譞才被加封亲王衔,八年之后的同治十一年,正式晋为醇亲王,两年后的同治十三年,同治皇帝驾崩,因同治帝无子,两宫皇太后定立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继承皇位,同时醇亲王奕譞被加恩赏赐世袭罔替,成为了大清历史上第十一位世袭罔替的亲王,也是两宫皇太后共同主政时期的唯一一位得此荣宠的亲王。醇亲王得此荣宠,既非政治才华出众,也非有大功与朝廷,究其根本原因,实际上就是因为听话,醇亲王奕譞一生庸庸碌碌,在政治上毫无建树,但是相比恭亲王的锋芒必露,醇亲王奕譞的最大优点就是听话,听慈禧塔后的话,这种听话几乎到了俯首帖耳的程度。醇亲王也正是因为既听话又无政治野心,因此才得到了慈禧太后的信任和重用,慈禧对于这样一个人,是可以放心的用的。辛酉政变时,醇郡王奕譞积极参与捕杀八大臣的政变,因此获得慈禧信任,甲申易枢后,由于恭亲王一派遭受打击,因此醇亲王得以进入中枢,参与最高权力的决策。一时间风光无限大权在握的醇亲王对于慈禧太后言听计从,即便后来自己的儿子做了皇帝,他也并没有变现出任何的飞扬跋扈,反而更加低调谨慎。
第一代醇亲王奕譞于光绪十六年去世,谥号为醇贤亲王。老醇王去世后,其侧福晋刘佳氏所生的庶子载沣承袭了爵位,成为了第二代醇亲王,载沣是慈禧晚年重点培养的接班对象,他于光绪三十四年跻身军机大臣之列,同年其子溥仪被慈禧太后立为皇帝,因皇帝年幼无法理政,载沣被行将就木的慈禧太后封为监国摄政王,成为清朝历史上继多尔衮后又一位摄政王,也是清朝历史上和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摄政王,载沣是清朝最后两年多时间中最高权力的掌握者和决策者,是宣统朝的无冕之皇。然而载沣的政治能力却让人大跌眼镜,其为人不仅优柔寡断,还刚愎自用,继承了其父软弱庸碌的性格,最终辛亥革命的一声炮响让这位焦头烂额的摄政王爷辞职回家了。
醇亲王父子两代,从同治元年开始知道宣统三年结束,父子二人先后效力于三位皇帝前后长达五十年时间,这五十年时间是清朝最后的五十年,也是清朝最为多事的五十年。
一座潜龙邸,诞出两帝王:如果说醇亲王府因为先后出了两位位高权重的王爷而闻名于世的话,恐怕是不仅如此,春秦王府真正出名的是因为先后出了光绪、宣统两代帝王。这两位醇亲王子出身的皇帝都是因为前朝皇帝的绝嗣而被选为新帝,同时与皇室亲近的血缘关系也是他们能够获选的重要原因之一。公元1874年,同治十三年,十九岁的同治皇帝因患天花(一说为梅毒)而去世,此时距离同治皇帝大婚才仅仅过去一年多时间,同治皇帝的一后四妃都没能够在这一年多时间里为同治皇帝诞下子嗣,因此十九岁的同治皇帝去世后,清朝的皇帝之位面临之无人可继的尴尬局面,这种局面是清朝二百多年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最终空悬了几个小时的皇位被两宫太后选立的醇亲王之子载湉继承,这就是日后的光绪皇帝,醇亲王子出身的光绪皇帝是为清朝第一位非皇子出身的皇帝,也是第一位非父死子继的皇帝。当时的慈禧太后选立光绪皇帝为帝时一定做梦都没有想到,三十四年之后,如此尴尬的一幕将再次上演,三十八岁的光绪皇帝死后,因为无子,年仅三岁的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再次被选立为大清帝国的皇帝。醇亲王府在不到四十年的时间里先后诞生两位皇帝,这在清朝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极其罕见的。
原创:历史课课代表
清朝醇王府到底有多牛?
“一座醇王府,半部满清史!”
如果北京有哪一座王府最能代表满清历史,毫无疑问,醇王府绝对名列其中。从清帝国渐入繁华、到清帝国大厦崩塌,醇王府见证了每一段历史进程。
北京城内一共有三座醇王府,分别是太平湖醇亲王府(现中央音乐学院)、什刹海醇王府(现宋庆龄故居)、摄政醇王府(现紫禁城西中海西岸)。由于第三座醇王府还没有完工,清朝已经灭亡,故而摄政醇王府并未被醇亲王“享用”过。
三座醇王府,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第二座醇王府——什刹海醇王府。
什刹海醇王府的第一代主人,乃是康熙皇帝的大学士纳兰明珠,纳兰明珠有一个儿子,名叫纳兰容若。嗯,也就是写下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悲风秋画扇”的纳兰公子。
相传,纳兰明珠修建的这座府邸实在太富丽堂皇,以至于被后人认为是《红楼梦》大观园的原型。
明府(纳兰府邸又被称作明府)的豪华,恰又证明了康熙治下的太平盛世。当然了,纳兰明珠能盖这么豪华的宅子,与他康熙朝第一贪的称号离不开关系。
所谓树大招风,纳兰家能够守着这么大的宅邸,全仰仗纳兰明珠在朝中有权有势。一旦明府失去这种仰仗,莫说万贯家财,就连避雨之屋瓦亦难保全。
乾隆年间,又出现了一位“第一贪”——和珅。
和珅的贪污,不仅贪出了新高度,还贪出了国界,贪成世界第一贪官。
一代新臣换旧子,和珅羽翼丰满的时候,纳兰家已经江河日下。纳兰明珠的孙子纳兰成安既没有明珠的聪敏、也没有父辈的才情,遂在朝中逐渐失势,沦为摆设。
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纳兰成安守着这么一座豪宅,早就被和珅盯上了。乾隆朝的第一贪“盯上”康熙朝的第一贪,真真是有点儿讽刺呢!
和珅设计诬陷纳兰成安,并将其抄家、赶出明府。后来,明府就成了和珅的府邸。和珅作为世界第一贪,果然没有辜负这个名号!
在和珅手里,“明府”规模进一步扩大,增设一座花园,添置房屋数百间。
嘉庆年,同样的事情又发生在和珅身上。嘉庆皇帝将和珅抄家,转而将明府赐给成亲王永瑆。
光绪年间,成亲王一脉落魄。光绪十四年(1888年),明府又从成亲王一脉收回,修整以后,赐给了光绪帝的生父奕譞,是为醇亲王,明府历经三代主人的建设,终于成了醇亲王府。
图为三座醇王府的位置
奕譞拿到“明府”时,正好48岁高龄,慈禧太后早已权倾天下。
慈禧太后生性多疑,又对权力有着莫名的“执着”。载湉(光绪)能当上皇帝,并非他有一个很厉害的老爸,而是因他有一个很厉害的大姨妈——慈禧。
要把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慈禧势必严防“亲爹干政”,也就是奕譞干政。
奕譞一天不死,慈禧就一天不放松警惕。尽管明面上有说有笑,对他的监视在光绪一朝却最严厉。奕譞也知道这个“小姨子”心毒手狠,在帮助慈禧干掉八大臣之后,一直都低调低调再低调,甚至连慈禧的赏赐都不敢要。
1888年,自己的亲儿子将“明府”赏给奕譞,他也是扭扭捏捏几个月,才最终搬进这座有着近200年历史的豪宅。
住进“明府”之后,奕譞每日只顾读书,不问窗外之政事。慈禧交代给他的事情,能推就推,推不掉的,则竭心完成,不敢有一丝怠慢。
光绪十六年(1892年),奕譞突发疾病,不久病逝。奕譞死后,醇王府传给了儿子载沣,也就是末代皇帝溥仪的亲爹。
溥仪继承大统之后,醇亲王府成了“潜龙宅”,也就是有皇帝从这里出生。皇帝继位之后,潜龙宅不能有人居住,载沣只得搬出醇王府,另寻他处。
此时的清政府已经江河日下,庚子国变之后,欠了一大笔债,连拱卫京畿的军队都养不起。但是,儿子继承大统,载沣成了摄政王,也就是大清国权力最高的人。如此地位,怎么也不能亏了自己吧?
载沣掌权之后,制定了《监国摄政王礼制十六条》,其第十五条规定:
“在中海(紫禁城西边那个湖)西岸集灵囿建监国摄政王府。”监国摄政王府,就是第三座醇王府。
载沣为了“犒劳”自己,在摄政王府下了多大血本呢?
整个摄政王府有房屋314座、合计1564间,工程耗银393万两。摄政王府仅仅是电灯(那会儿刚刚进入中国,算奢侈品),就安了587套,要知道,整个北京在当时一共也就30000盏电灯。
也不知道是幸也不幸,摄政王府还没竣工就发生了一系列大事:辛亥革命爆发,摄政王下野,大清国灭亡,中国进入民国时期。
投入巨资修建的摄政王府,与“穷困潦倒”的清政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座豪宅,似乎榨尽了清王朝最后一滴血!
可笑的是,这座包装华丽的府邸,如“打脸充胖子”的晚晴一样,竟然也是“徒有其表”的豆腐渣工程。
70年代末期,第三代“醇王府”进行了一系列整修。原本还想保持原有的建筑风貌,可是在整修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整个醇王府地基松散、用料马虎,有些柱子甚至在建设过程中就出现了裂缝。这样的房子,根本就是偷工减料、且无法长期保留。
醇王府隔着中海就是紫禁城,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营造官员尚且如此贪污;勿论皇帝看不到的地方,更是怎样的情景?
1912年,大清国灭亡,未完工的摄政王府,成了民国总统袁世凯的办公地。之后,这里便一直被当做政府办公地,被沿用至今。
至于那座潜龙宅,也就是第二代“醇王府”——明府,在大清国灭亡之后,又成了醇亲王的府邸。解放后,醇王府一分为二:一部分成了办公场所,另一部分成了宋庆龄的住所。
一座小小的醇王府,历经朝代兴衰,也跟着起伏跌宕。房屋不会说话,否则一定会说:“权力真是好东西。”
清朝醇王府到底有多牛?
感谢邀请,这是个有趣而且值得探讨的问题,今天我们去北京可以看到一个清朝府邸——醇亲王府。而且,在满清的历史上,醇亲王府也是十分出名的,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醇亲王府到底牛在哪?
简单了解现在,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醇亲王府吧。今天的醇亲王府及花园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后海北沿44号、46号。王府坐北朝南,占地面积近4万平方米。
府邸主要有三部分组成:中路轴线上依次为大门五间,正殿(银安殿)五间带东西翼楼各五间,过厅三间,过厅后形成一组单独的院落,内有后寝五间及东西配房,院后为九间后罩楼;
东路是家祠、佛堂等,东墙外另有一组院落,为王府的马号;西路为两组并列的院落,是王府的生活起居处所。亭台楼阁分布于湖水沿岸,形成一处安适幽静的庭园。
一府二天子在当时,醇亲王府的所有者醇亲王奕譞有7个儿子。其中,次子载湉被慈禧太后立为新的皇帝,也就是后来的光绪皇帝。这是醇亲王府出的第一位皇帝。
也许是造化弄人,也许是冥冥之中的命中注定,历史总是这么巧合,时隔34年之后,大清皇位再一次降临到醇王府。光绪皇帝驾崩了,与上任皇帝一样没有子嗣,于是新皇帝要在皇族近支中产生。已是奄奄一息慈禧太后为了更地好驾驭,同时幻想着自己的侄女隆裕太后也能像自己一样垂帘听政,于是一道懿旨选定让二代醇亲王载沣之子、年龄不足3岁的溥仪继承皇位,年号宣统。
实际上,满清最后的时光基本上都和醇亲王府密切相关,今日若是来到醇亲王府也确实可以感慨这段曾经的历史了。
以上便是我的回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有更多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进行进一步讨论。
清朝醇王府到底有多牛?
谢邀!原因就是没得挑,咸丰就同治一个儿子,而同治又无后,所以皇位只能从道光子嗣中挑选。同治死的时候有子嗣的是道光的长子 五子 六子 七子,这当中只有道光长子才有溥字辈后裔,其他都只有载字辈子嗣。按理应由溥字辈继承才合法统,现实是道光长子的子嗣是从小宗过继过来的于皇位无缘,所以皇位只能传给载字辈的,道光五子过继出去所以其后裔也无缘皇位(如果咸丰只有他这么个兄弟的话还是有戏的,可惜不是)道光六子也就是著名的恭亲王有二子,其中一个过继出去了,家里仅有一个,而且恭亲王年纪也大了基本不可能在生了,如果把家里这个在过继出去恭亲王就绝后了,关键是恭亲王有能力和慈禧还不合,在加他的儿子已经成年,登基就是亲政,这会让慈禧失去权利于慈禧的利益不符,慈禧放话说要挑个年幼的好教养,所以恭亲王这一支也没戏了。剩下就是道光七子醇亲王这一支了,可以说基本符合慈禧的想法,醇亲王还年轻还能生育不至于让他绝后,关键是他儿子年纪小好调教,所以醇亲王的儿子过继给了咸丰皇帝做儿子,旨意说的是光绪过继给咸丰皇帝,等光绪有儿子后就把儿子过继给同治皇帝然后让其继承皇位。可惜光绪就是个无子的命,所以光绪死后皇位空悬,只能在皇族中再次挑选。其实范围还是这个范围,有资格的还是这个几个,算下来有戏的还是恭亲王和醇亲王的后裔,恭亲王留家里的儿子死的比他都早,恭亲王死后继承他这一支的是他过继出去二子的儿子,没戏的理由跟前代一样,家中就一个过继了就绝后了,而且这个还不如前代,其本身就是过继回来的。新一代醇亲王有子而且年轻又是光绪的本家兄弟,由其子继承是在合适不过的。所以才造就醇亲王一门两皇帝的奇观。这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