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真的是以胖为美的吗?
不是,或者不全是。
记得高中学《长恨歌》时,我们语文老师就说唐朝以胖为美,杨玉环就是个胖子。下课后几个长得胖的女同学就在一起讨论,她们穿越到唐朝能不能当贵妃。我当时就觉得不对劲,唐朝的审美为何会这么歪,就去网上查了一下。当时自媒体还没兴起,网上的文章没有现在这么乱,搜了几篇文章看了一下,无一例外,都说“唐朝以胖为美”是误传。
那么误会从哪来的呢?主要来源有两点,一是唐代绘画、陶俑、雕塑及各类艺术作品所描绘的女性形象,大多显得很富态。二是现代人认为杨玉环是个胖子,但杨贵妃是“丰腴艳美”,与胖不是同一概念。那真相到底如何?
南开大学文学院郭丽2009年发布的《唐代“以胖为美”之女性审美观演变考论》中,利用唐朝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来推断出当时的主流审美观。
初唐:红妆束素腰。
盛唐:肤润玉肌丰。
中唐:腰细偏能舞柘枝。
晚唐:深闭朱门伴细腰。
最后,她得出结论:人们常说的唐人“以胖为美”并不是指唐代近三百年的整体状况,而仅仅指盛唐时期的女性审美观,然纵观有唐一代,从大的方面看,人们的女性审美观经历了由纤瘦为美到以胖为美,再回到纤瘦为美的过程。
此文认为唐朝以胖为美只是一段时期内的情况,无法代表整个唐朝的审美观。
而《文史博览》2015年第4期一篇短文名为《唐朝以胖为美是谬传》直截了当的否定了“唐朝以胖为美”的说法,文中认为:
首先看看唐玄宗的两位爱妃——梅妃、杨贵妃,对于这两位美女的描述是:梅妃清瘦俏丽如梅,玉环丰腴艳美如出水芙蓉,这里提到的玉环只是丰满而非肥胖。而梅妃受宠说明清瘦也符合当时审美。许多唐朝画家们所画的宫女仕女图,如画家阎立本以文成公主和亲为题材的《步辇图》,图中仕女个个苗条纤瘦。唐代仕女画传世孤本《簪花仕女图》中,仕女虽然体态有所丰腴,但也算不上肥胖臃肿。
如唐玄宗给太子选妃时,让高力士派人选民间美女“细长白晳者”五人以赐太子。可见,唐代选美标准是:身材纤细,高挑,皮肤白皙者为最美。
由此可见,“唐朝以胖为美”确实是误传。
▲周昉的《簪花仕女图》局部
现代人以为唐朝以胖为美,还有一部分是受了唐代画家周昉的误导,这个画家擅长把所有美女都画成胖美人,他笔下的唐朝美女几乎都很富态,而他本人也遭到很多批判,《陕西通志》称他“作士女多为秾丽丰肥之态”。《宣和画谱》记载:“世谓昉画妇女,多为丰厚态度者,亦是一弊。无他,昉贵游子弟,多见贵而美者,故以丰厚为体,而又关中妇人纤弱者为少”。
也就是说周昉见到的贵妇大多是富态的,所以周昉认为把女性画胖了才能体现她们的身份高贵。
那杨贵妃到底胖不胖呢?
其实正史文献中并没有具体描述杨贵妃的容貌。五代人和宋人所修的《新唐书》和《旧唐书》中也只是用“姿质天挺”、“姿色冠代”、“资质丰艳”等词汇来描写杨贵妃,并没有直接说杨贵妃胖。但《新唐书》和《旧唐书》是后人编纂的,作者根本没有见过杨贵妃,而真正见过杨贵妃的唐代文人则无一人说她胖。
唐代大诗仙李白近距离见过杨贵妃,并留下了《清平调词》《宫中行乐词》为证,特别是《清平调词》其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李白拿赵飞燕来和杨贵妃比较,可见杨贵妃并不胖,不然不敢这么比。
杜甫估计也见过杨贵妃,他在《丽人行》中描写到“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意思是杨贵妃姐妹肌肤细腻、骨肉匀称,简直是完美身材。
从唐朝两大诗人笔下都看不出杨贵妃的胖,看来她确实不胖。
最早说杨贵妃胖的,是五代和宋代的文人,我估计这群大男子主义者是在故意黑杨贵妃,将她描写成红颜祸水,让她给唐玄宗背锅。这种操作见怪不怪了,妲己、褒姒、西施、陈圆圆等都被黑得很惨。
因此,大致可以得出结论,“以胖为美”并非整个唐朝时期的主流审美观,而杨贵妃也不胖。
唐朝真的是以胖为美的吗?
唐朝的审美观仍然是多元化的,以胖为美仅仅是其中一种比较突出的审美倾向而已。
我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说一说唐朝人“爱美之心”的状况。
其一、从唐代绘画作品可以看出,很多美女形象不是非常胖,而是比较丰满而已唐代画家的绘画已经成为现在的珍惜文物,是现存的唯一具有可视化的信息。
俗语说的好,百闻不如一见,可以看唐代的特殊的“影像资料”,就会有一个真实的感受。
所谓见多识广,所谓识人无数,其实就应该包括历史上的,博物馆里的古代丽人。
欣赏唐代绘画,可以看出,所谓的仕女图,其实就是现在的美女的意思,古代文人墨客比较斯文,不会直截了当的称呼大家闺秀为“美女”,往往用“仕女图”的方式表达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其二、唐代诗人留下了描写美女的诗词歌赋,从中也可以看出其理想化的审美倾向唐代文人吴少微曾经写过名为《怨歌行·城南有怨妇》的一首诗,其中有:
自怜春色转晚暮,试逐佳游芳草路。小腰丽女夺人奇。
杜甫的《<绝句漫兴.其一>》:
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谓谁朝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
可以看出唐代很多文人墨客笔下的美女形象,也是有以瘦为美的情况。
其三、唐代人已经存在审美个性化倾向战国时期,曾经出现“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审美一元化倾向。
此后便出现“情人眼里出西施”的说法,说明审美倾向有地域特色,楚国非常辽阔,毕竟还是中国的一部分,楚王的审美倾向仅仅是南方人的一种典型案例。
事实上南方人确实一直存在“以瘦为美”的倾向,什么“瓜子脸”,在北方人看来就是“瘦猴脸”是营养不足的外貌特征。
所以南方人觉得美,北方人未必就认可,北方人觉得美,南方人也许觉得丑,所以北方的瘦女人不妨“孔雀东南飞”,也许是一条不错的选择。
说审美的地域化,仅仅是想说明唐代审美的多元化而已,大家想一想,唐朝是大一统王朝,南方人是大唐人,北方人也是大唐人,所以说唐朝确实不是以胖为美的朝代,而是审美多元化的历史时期。
我是@龚柳辉 请关注我,和我一起走近历史与现实。欢迎大家热心评论和分享!
唐朝真的是以胖为美的吗?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达文西:问得好,关灯。
唐朝以胖为美,只是中期。
魏晋南北朝时代,南方政权的审美观仍然是以瘦为美。所谓婀娜美女,纤腰美女!
到了唐朝初期,大户人家和宫廷仍然传承前一代的特点,以瘦为美。
隋末唐初著名画家阎立本的名作《步辇图》中,贞观十四年,吐蕃使者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身边的仕女没有一个死胖子,全是瘦美人。
唐朝中期,随着国力强盛,尤其是国内少数民族众多,开始以胖为美。
对于游牧民族来说,他们心目中美丽女人就是要胖一些。
因为游牧的生活很艰苦,在古代胖子很少,胖一些说明身体比较好,消化能力强,新陈代谢好。
大家看看游牧民族大汉的妻子,基本都是胖子,这也是身份的象征。
而大唐国内包括朝廷中有不少鲜卑人,他们虽然汉化程度很高,仍然保留一些鲜卑游牧的特征,以胖为美。
另外,随着国力强大,粮食肉类也多了,这也为胖提供了保证。没有足够食物吃,女人到哪里能胖去?
需要说明的是胖归胖,却不是肥。
在古代,胖其实是丰满的意思,等于今天的微胖、偏胖,但绝非肥胖,上称200斤那种。
唐代中期周昉绘制的《簪花仕女图》中,仕女就明显胖了很多,脸也圆了。
因为肥胖必然臃肿,还会导致很多疾病,加上普通妇女常年劳动,想要很胖也是不容易。
像杨玉环这种身高164厘米,体重为138斤,就属于很少见的胖子了,所以唐明皇一眼看上了她。
到了唐代后期,随着安史之乱,国家大乱,粮食不足,吃不饱肚子,哪里能胖。
到了唐朝后期,人们又开始以瘦为美了,实在是胖不了。
唐朝真的是以胖为美的吗?
在人们印象中唐朝女子都非常的肥胖,恐怕与环肥燕瘦的成语有着很大的关系,这真是一个人云亦云的历史性误传。唐朝女子真的就像人们传说的那么肥胖吗?带着对历史的敬仰,我来到最具唐朝典型意义的咸阳乾陵,这是唐高宗李治和中国唯一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墓,在这里我看到了最苗条的唐朝美女,那窈窕的少女形象,优美匀称的身材,极富知性的姿态,给我心灵以极大的震动,留下了诗一般的美丽印象。
我走进永泰公主墓,墓道两侧精美的唐朝仕女壁画徐徐展现在我的眼前,柔美的画面散发着迷人的女性气息。据说,这里壁画是中国目前出土文物中最具典型意义的唐朝仕女代表作。我站在《宫女图》前久久不愿离去,画面苗条秀美的宫女让我如同发现了新大陆的惊喜。谁说唐朝以胖唯美?你看画面上的宫女,个个体态匀称,亭亭玉立,阿娜多姿。她们束着美丽的云鬟雾鬓,端庄高雅,娴静拘谨的神情姿态,尽显女性的妩媚。宫女们身穿鲜艳的一袭拖地华丽长裙,上穿低胸紧身罗衣,酥胸半露,外罩短披纱肩,蛮腰如柳,修长匀称的身材,让追求以瘦唯美的现代新潮女子也自惭形秽。宫女们在宫官的引领下,明眸流盼,有的手捧玉盘或酒具,有的手持如意或团扇,参差错落的队伍一路款款徐行,招蜂引蝶般的香艳溢彩。
在导游的指点下,我惊喜的看到队伍中间那位宫女,只见她纤手托着酒杯,身材高挑,风韵绰约,窈窕的身姿呈现出完美的曲线,让人惊艳。再看队列最后那位身穿男装的女子,当其他宫女都在张扬自己女性美的时候,她却脱掉罗裙,以男扮示众,健美的肌肤流溢着知性的柔美。
在唐陵壁画中,仕女壁画占了绝大部分,画师以写实的表现手法,艺术地再现了唐朝女性真实的生活。唐朝女子胖不胖?我们不妨再来看看章怀太子墓中的《观鸟捕蝉图》壁画。画中共有三位宫女,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左边宫女身着拖地长裙,芊芊细腰,手持金钗,仰望飞鸟的姿态如修竹般苗条;右边宫女玉臂交叉,紧裹披帛,雍容高秀;中间宫女身着便装,舒展衣袖,莲步轻移,全神贯注地盯着眼前小树上的一只蝉,欲飞的身影如飞燕般轻盈。唐朝李震墓中的《嬉戏图》,更是十分的唯美,两个美丽的少女亲密相拥嬉戏,娥眉青黛的脸上荡漾着欢乐,那舞动的华丽裙裾,把女性优美的曲线表露得淋漓尽致。
2012年5月,西安又发现一座唐代贞观十四年间(公元641年)的夫妇合葬墓,据《西安晚报》报道:该墓出土的侍女俑个个身材修长,姿容娴静端庄。西安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郭永淇说:“这反映了初唐女子比较苗条。”进一步证实了唐朝女子并非人们传说的以胖为美。
唐朝是一个富有的朝代,杜甫有诗赞:“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国家繁荣昌盛,人民丰衣足食,肥胖自然就成了唐朝兴盛的标志。艺术是夸张的表现生活,画师周昉的“簪花仕女”被称作是“唐朝女子的符号”。著名的美女杨贵妃,更是以肥为美,丰腴肥硕,成为唐朝女子西施效颦的时尚,肥胖的美女如同一朵恣意开放的花朵,滋养了无数代男人的艳福。
其实杨贵妃并没有传说的那么胖,据史籍考证,杨贵妃身高1.65米,体重60公斤。按照现代人的审美标准,杨贵妃依然是身材匀称的大美女。著名影视演员范冰冰接受《西安晚报》记者采访时说:“史料记载,杨玉环三围仅仅比我大一点点,不那么胖。”杨贵妃究竟有多胖?留给历史学家去考证。可是,范冰冰匀称苗条,却是当今公认的美女。
从出土文物中的仕女图中看,唐朝的女子多数确实胖,但是,我们也常看到有不少身材苗条的仕女陶俑。流传于世的“贵妃出浴图”,让白居易 “温泉水滑洗凝脂”的诗句渲染得香艳流盼,留下了无限的联想。一个丰腴健美的贵妃比瘦骨病态的贵妃更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念。
唐朝真的是以胖为美的吗?
说到唐朝美女,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杨贵妃,而说到杨贵妃,很多人就说其是胖美人,继而以此论断“唐朝以胖为美”,不过这种说法是很荒唐的,盛唐崇尚丰腴,跟胖完全是两码事。
唐朝的审美也分时期,仅有盛唐美女稍“胖”些唐朝分成初唐、盛唐与晚唐,其中的初唐与晚唐都并不以胖为美,著名大画家也是唐太宗的表弟阎立本的代表作《步辇图》之中,除了表现太宗的圣人形象外,唐太宗身边是侍女们各个身形清瘦高挑,丝毫没有健硕丰腴的样子。
在唐朝以前的朝代,普遍喜好瘦弱清丽的女子,初唐时期依旧延续了前朝这种崇尚纤细高挑的审美观点。
初唐僧人法宣在《和赵王观伎》中写道“宫中束细腰”之句,此外当时还有“纤腰弄明月”之类的句子,描绘当时的审美喜好。
随着唐王朝实力的强盛, 盛唐时期开始出现了崇尚“丰腴、英武与健康”的审美观念,不过这跟所谓的以胖为美相差甚远,完全不是一回事。
古代整体的生产力水平相当有限,在民间普遍吃不到肉与油脂的情况下,长胖在当时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而女子想要成就丰腴的身材也并不容易。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国力大损,生产与经济发展水平出现了大幅回落,而唐朝人的审美观念再次回落,出现与初唐相似的情况,当时描述美女的诗句,比如“素肌纤弱,不胜罗琦”,像柳腰、樱口、纤纤之类,都是描述当时美女的词汇。
唐朝胖美人代表杨贵妃,其实压根就不胖无论是《旧唐书》和《开元天宝遗事》,还是其他史料,没有任何说杨贵妃是个胖子的描述,而所用的形容词,多是丰艳、丰腴、素有肉体之类,真正开始说杨贵妃胖,其实还是宋朝时期,可当时的人根本就没见过杨贵妃,而杨贵妃也没有画像流传,对于胖贵妃的描述全都来自于当时人的猜测而已。
而在见过杨贵妃的人之中,最出名的就是诗仙李白。
对于杨贵妃,李白笔下的描述是: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当年汉朝宫廷之中谁能与贵妃娘娘相比?恐怕也只有依靠新妆增色的赵飞燕了,赵飞燕是著名的瘦弱骨骨感美人,据说能在掌上起舞,李白拿杨贵妃与赵飞燕做比,意思已经非常明显。
而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杨贵妃也完全不胖: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在白居易看来杨贵妃是一幅纤细瘦弱的模样,倘若杨贵妃真的膀大腰圆体型健硕,恐怕再如何去矫揉造作,也做不出“娇无力”的状态。
再说了,唐玄宗自己也就不喜欢胖子,怎么可能喜欢胖贵妃。
唐朝名相李德裕在《次柳氏旧闻》中有这一则记载:
肃宗在东宫,为李林甫所构……上即召力士下京兆尹,亟选人间女子细长洁白者五人,将以赐太子。
玄宗自己给自己选儿媳妇的标准都是“细长洁白”,又怎么会去喜欢胖贵妃?而玄宗另一宠妃梅妃江采琼在记载之中,也是“清瘦俏丽如梅”,玄宗的兄长宁王李宪曾夺人妻室,而那名被夺的女子在《旧唐书》中的记载是“纤白明媚”。
写意风格之下的唐朝艺术作品,让人误会很多人觉得唐朝以胖为美,还有个很重要的依据就是唐朝时期的绘画与雕塑作品,其中大多数的女性形象都非常健硕,光是看脸就觉得挺胖的,所以觉得唐朝以胖为美。
然而,中国绘画在宋朝以前一直都以写意画为主,刻画人物形象的时候通常会为了表现主旨意思,向夸张的方向不断延展,最终造成根本脱离现实的状态。
唐朝不少的图画之中,女子的头与身体的比例根本就已经不是正常人类的身材比例了,现实中是绝不可能出现的。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唐朝艺术作品中女子体态丰硕的形象大多都出现于盛唐时期,当时的唐朝国力充盈,物阜民丰,这一时期的绘画作品想要表现的,也是当时生活的富足,而要表现出来最直接的办法,那就是让画作中的人变胖。
再者,唐代艺术创作之中的“胖”往往都是贵族女子,无论后宫嫔御还是寻常的贵妇,她们的形象往往都很丰硕,而她们身边的侍女等都截然相反,而这是为了突出贵族的身份。
整体来说,唐朝并没有所谓的“以胖为美”,如今有些人觉得长得胖回到唐朝就能够成为美人,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丰腴与肥胖从来都不是一回事,就像男生眼里的微胖和女生眼里的微胖也不是一回事。
盛唐时期实力充盈,因为财富的增加,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而在古代长得胖其实也是一种令人羡慕的状态,所以当时可能大多数人也因此变得丰腴了些,出现了区别于其他时期崇尚削瘦的“以丰腴、健硕为美”的观念。
当然,这样的风潮也并没持续太久,安史之乱后的中晚唐时期,大众重新回到了以清瘦为美的阶段,唐朝灭亡后的五代与两宋,也秉持了这样的传统。
唐朝真的是以胖为美的吗?
很多人可能从一些雕塑绘画得出唐朝以胖为美的结论,这些只是表面,若要讨论审美标准,我们需要深入到当时人的内心深处,而这里我们就从诗歌文化来体会诗人内心的真情实感:
先看看大家认为的“胖美人”代表——杨玉环。同时代的杜甫是这样描写杨贵妃的:“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微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大意就是说杨贵妃杨是个身(骨)材(肉)比较匀称的大美人,杜甫本人很可能真的见过杨贵妃,毕竟是被“命待制集贤院,召试文章”的人。在《长恨歌》中,白居易是这样写的:“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由“娇无力”、“金步摇”可以看出,杨贵妃并不肥。再说大家都应该知道杨贵妃擅歌舞,
作为一代风流才子,白居易显然是个爱“美”之人。有一次,他就诗兴大发,专门写了一首诗来赞美自己的两个爱妾,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樊素的嘴小巧鲜艳,如同樱桃;小蛮的腰柔弱纤细,如同杨柳)。虽然这首诗现在在白居易的诗集当中找不到了,但是唐朝一位叫孟棨(同“启”)的作家却在他撰写的一本专门记录唐朝诗人逸事的著作《本事诗》中有过专门记载。在《本事诗》中,孟棨写道,“白尚书(居易)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由此可以推断,唐朝并不是以胖为美,而是以小蛮腰为美。
无独有偶。白居易在《和春深二十首》中也说:“秋千细腰女,摇曳逐风斜。”
此外,初唐诗人刘希夷在《公子行》一诗中,也有“愿作轻罗著细腰,愿为明镜分娇面”的诗句。
另一位初唐诗人吴少微在其诗《相和歌辞·怨歌行》中,同样有“小腰丽女夺人奇,金鞍少年曾不顾”的描写。
历史学家在史料当中也曾找到记载:「纤秾中度」,可见杨贵妃胖瘦适中,丰而不满,艳而不妖。有学者推测出她的真实身高体重:大约为1.65米,体重为60公斤,仅仅属于微胖界。此外,杨贵妃是个擅长歌舞的女性,并不至于肥胖。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唐朝人的美女标准里,是有苗条这一项的。
李德裕《柳氏旧闻》里,正宠爱着杨贵妃的唐玄宗给太子选妃,“选人间女子细长白者五人,将以赐太子”。明确提出了标准必须是“细长洁白”的女性,可见,玄宗时代选美标准,也跟今天一样:身形苗条,身材高挑,皮肤白皙。
诗僧贯休的两句诗,是最能证明唐人的主流审美的。《白雪歌》中两句:为人无贵贱,莫学鸡狗肥。意思就是:人无论贵贱,都不应该养成鸡狗般肥胖的样子。
所以说,唐朝人的荣辱观念里,肥胖是非常可耻的。
再者,我们还可以看看唐朝时选妃的要求。
唐朝政治家、文学家李德裕(“牛李党争”中李党领袖)就曾在其著作《次柳氏旧闻》中记载过唐玄宗李隆基为其儿子李亨(后来的唐肃宗)选妃的事迹。书中说,“上即诏力士下京兆尹,亟选人间女子细长洁白者五人,将以赐太子”。由“细长”二字便能看出:唐玄宗李隆基或唐玄宗之子李亨都比较喜欢身段苗条的女子。
巧的是,在宋代王谠撰写的文言轶事小说《唐语林》中,也有“乃诏力士,令京兆尹亟选人间女子颀长洁白五人,将以赐太子”的类似记载。与李德裕《次柳氏旧闻》中的记载相比,二者仅有文字上的细微差别。
因此,无论是从唐朝诗人的作品还是从唐朝宫廷选妃的标准来看,都足以证明唐朝的审美标准仍然是“以匀称为美”,和历朝历代并无分别,也完全当今中国人的审美标准,并不存在“以胖为美”的说法。
退一步讲,即便杨贵妃真的就是个胖子,也只能说明杨贵妃本人“胖得很美”,但不能因此认为唐朝就是“以胖为美”。何况,人家杨贵妃根本就不胖!
从古到今,中国人的审美标准几乎从未变过,始终保持着“以匀称为美”(苗条而不见骨,丰满而不见肉)的标准,唐朝也不例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