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虎生三子,必有一彪”,彪是啥?

通常认为“彪”的原型是亚洲金猫,亚洲金猫是中型猫科动物,没有杀死老虎的能力,但古人认知有限,而且爱吹牛,将金猫神化成能杀虎的猛兽也很正常。

我们从一些古人对彪的描述,来看看它到底是什么。但是我们引用古籍的时候要注意时间顺序,因为古代传说是随着时间不断演化的。

东汉《说文解字·卷五·虎部》:虎文也。从虎,彡象其文也。甫州切。

这个时候,“彪”还不是指猛兽,而是指老虎身上的花纹,也就是老虎身上的条带状花纹,所以“彪”是彡字旁,彡表示须毛和花纹。

曹操有个儿子叫曹彪,字朱虎,古人的名和字通常相互呼应,曹操不可能直接用猛兽来给儿子取名,所以这时的“彪”也还没有指代猛兽。

唐朝《唐国史补·卷上·裴旻遇真虎》记载:

裴旻为龙华军使,守北平。北平多虎,旻善射,尝一日毙虎三十有一。因憩山下,四顾自若。有一老父至曰:“此皆彪也,似虎而非。将军若遇真虎,无能为也。”旻曰:真虎安在乎?”老父曰:“自此而北三十里,往往有之。”旻跃马而往,次丛薄中,果有真虎腾出,状小而势猛,据地一吼,山石震裂。旻马辟易,弓矢皆坠,殆不得免。自此惭愧,不复射虎。

简单翻译一下就是:裴旻守北平的时候曾有一天射死了31只老虎,但是一个老头说:“这都是彪,不是老虎,将军如果遇到真的老虎,你打不过它。”后来裴旻遇到了真的老虎,差点被老虎吃掉了,又惭愧又害怕,不再射虎了。

所以,到唐朝时,彪已经成为猛兽的名称,但很明显,这种猛兽一天都能被射死31只,肯定没有老虎厉害。

南宋·周密《癸辛杂识》:

谚云:“虎生三子,必有一彪。”彪最犷恶,能食虎子也。余闻猎人云:“凡虎将三子渡水,虑先往则子为彪所食,则必先负彪以往彼岸,既而挈一子次至,则复挈彪以还,还则又挈一子往焉,最后始挈彪以去。盖极意关防,惟恐食其子故也。”

到了南宋,彪成为了老虎三子当中最凶猛的一子,母虎在渡河的时候害怕自己的另外两个后代被彪给吃了,所以必须先把彪移到对岸去,再移一子过去,把彪移回来,把另一个后代移过去,最后再把彪移过去。也就是不能让彪和虎子单独待在一起(这样的脑筋急转弯小时候见过不少,称为“过河问题”)。

在南宋的很多古籍中都可以看到“彪”的身影,此时彪已经成了比虎更强的猛兽,也出现了“彪形”之类的形容词。

南宋《铁围山丛谈·卷三》:

童贯彪形燕颔,亦略有髭,瞻视炯炯,不类宦人,项下一片皮,骨如铁。

这里说童贯“彪形燕颔”,估计不是什么好词,多半是指童贯长得凶神恶煞。

明代施耐庵首创了“彪形大汉”一词。

《水浒传·六十七回·宋江赏马步三军·关胜降水火二将》:

只见外面走入个彪形大汉来,喝道:“你这黑厮好大胆!谁开的酒店,你来白吃不肯还钱!”

之后“彪形”之类的形容便大量出现在文学作品里。

明代《西游记》狮驼国一篇里写道“斑斓猛虎为都管,白面雄彪作总兵”。

这里将猛虎和雄彪并列。

到了清代,四品武官补子为虎,六品武官补子为彪,此时彪的地位比虎低。

我们从以上对彪的记载就能看出,彪的形象和地位都在不断变化,最初彪不是指猛兽,后来成了一种猛兽,甚至比虎更强,到后来地位又下降了,所以有人考证彪是指亚洲金猫。

亚洲金猫最大体重记录是15.8公斤,比老虎差远了,但在南方山区,民间确实存在着金猫战斗力超群的传闻。比如广西、云南地方传说金猫能跳上虎背咬死老虎。在泰国,金猫被叫做“火虎”,人们认为携带一束金猫的毛发出门就可以免受老虎袭击。加之金猫会因食腐而被发现站在大型动物尸体上,也许这种神秘的猫科动物就此被传成了能屠虎的猛兽。

农村俗语:“虎生三子,必有一彪”,彪是啥?

其实还有一句话叫做:

“母虎携三子过河,凡四往,恐彪食其子”

东北有个方言,叫:这个人很“彪”,啥意思,就是愚蠢而冲动。

所以,这个彪其实不是什么好词儿。

刚才的那句话的意思是说,老虎带着三个虎崽过河,怕其中的彪子把另外两只幼崽咬死,必须先叼着彪过河,然后把一只普通虎仔叼过去,再把彪子叼回来,然后再把另一只普通虎仔叼过去,再回来叼彪子。

因为啥,彪子一个人儿能把其他虎仔咬死,虎妈不放心。

但另一种说法更残忍。

“虎生三子,必有一彪”,意思就是说,一只老虎一般会生三只虎崽,但母老虎只能抚养其中的两只,所以就会把最后一只扔到豺狼虎豹出没的地方,任其自生自灭,如果让人家豺狼虎豹咬死了,那不叫彪,那是怂,只有靠自己活了下来,以豺狼虎豹为食,这就是彪。

所以”彪悍“一词肯定不是浪得虚名,生下来不久就能干狼,彪子威武。

但是彪一旦长大,是记仇的,会到处找抛弃自己的母亲和兄姐报仇。

后来这句“虎生三子,必有一彪”变成了好词儿了,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子女里,一定会有那么一个出类拔萃的人。

所以,现在也有不少人给自己孩子起名叫”彪“的。

你们身边有没有一个叫”彪哥“的人呢?

我是明离子,欢迎大家关注我,更多精彩的内容等着您。

农村俗语:“虎生三子,必有一彪”,彪是啥?

都别抢,我来答。

我们经常听到什么“彪悍”、“彪形大汉”这样的说法,对于这个“彪”具体有什么含义似乎确实不太了解。

元好问在《癸辛杂识》是这样解释彪的存在的:

谚云:虎生三子,必有一彪。彪最犷恶,能食虎子也。

按照元好问的解释,彪就是老虎产下的一个老虎崽之一,但是这个彪是最凶猛和残忍的一只,还会吃掉自己的兄弟。

这种解释也说得过去,譬如老话还说“龙生九子,子子不同”,龙有九个后代,但是每一个后代的秉性和喜好都不同,最凶的就是睚眦,所以诞生了一个成语叫睚眦必报。

但也有很温顺的,譬如负屃(xi)就很温顺,而人也是一样的,生的后代多了,有的有出息,有的没有,有的很孝顺,有的可能就很没有良心。

而老虎生三个后代,就有一个是彪,所以我们常常形容说一个人很彪悍,说明这个彪在古人看来是很凶猛的野兽。

不过关于彪还有一种说法,即“虎字添三撇为彪,其为似虎非虎之物也。”

高彦休在自己的著作《唐国史补》里记载了“剑圣”裴旻射虎的故事,这个裴旻是唐代开元年间的人物,他的剑术很厉害,被奉为“剑圣”。

《独异志》描述他练剑时的场景说“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旻引手执鞘承之,剑透空而入,观者千百人,无不凉惊栗”

正因如此,“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据说李白曾经跟着他学过剑术,裴旻除了剑术厉害,箭术也很了得。

《唐国史补》说他“善射,尝一日毙虎三十有一”,也就是一天的时间里就射杀了三十一头老虎,这要换在今天,估计早够枪毙几回了。

但是后来有个老人告诉他,“此皆彪也,似虎而非。将军若遇真虎,无能为也”,就是说裴旻射杀的这些动物都不是真正的老虎,而是一种叫做彪的动物,如果遇到真的老虎,裴旻就无能为力。

裴旻不信邪,于是问老人哪里有老虎?老人给他指了一个地点以后,裴旻果然在那里遇到了老虎,当时的情景是“果有真虎腾出,状小而势猛,据地一吼,山石震裂。旻马辟易,弓矢皆坠,殆不得免。自此惭愧,不复射虎”。

依照高彦休的记载,看来彪还不是老虎的后代,而是一种很像老虎的生物,我估计可能是山猫、云豹之类的其它猫科动物。

不过古人对于这种动物并没有过多的记载和描述,所以我们也只能猜测是某种凶猛的猫科动物,正因为凶悍,所以才有了彪悍、彪形大汉这样的说法来形容一个人的勇猛和高大。所以古人就用带了彡字旁的彪字来区别这种和老虎不一样的生物,所以寻找这种动物的关键就在于看有没有类似的条纹,其中豹子和老虎的花纹是最像的,譬如像云豹。

不过云豹的身上并没有类似于老虎额头上的三条纹路,倒是金猫的额头上有三条,如上图所示,金猫的额头上有很明显的三条“川”字形的竖纹。

当然这些都只是联想,也可能是其他的猫科动物。

农村俗语:“虎生三子,必有一彪”,彪是啥?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虎生三子,必有一彪。在传统文化里,龙虎都少不了一些衍生同类,彪是虎演化而来的。

实际上,现在东北方言里有提到“虎”一字,“是不是虎呀”,说的一个人傻又带着几分冲动鲁莽,而胶东方言里骂人话“彪子”也是说一个人又傻又楞,傻中带着几分狠劲。这也看得出来,虎彪在做形容词时,意思基本是接近的。

看过《水浒传》的人应该有印象,祝家庄有三兄弟,祝龙、祝虎、祝彪,后面宋江攻打的田虎,他有两兄弟,一个田豹一个田彪,可见,彪字经常被用来做人名,还常常与虎一起。而前些年有个电视剧很火,里面主角之一范德彪,那是相当有名了。在里面那也是人如其名,彪不愣登。

而彪这个字本来意思是老虎身上的花纹,后来也指小老虎。不过,彪与一般的老虎不同,有种说法是彪由老虎所生,可是比一般老虎要弱小,生的也没有一般老虎好看,所以很受虎妈嫌弃。由于不受待见,彪从小生活环境恶劣,大部分都早夭,不过一旦长大成年,因为从小生存不易,遭遇磨炼更多,所以彪比普通老虎还要厉害几分。

虽然彪可能比老虎更凶狠更厉害,但它属于不完全的老虎,所以它的实际地位还是要低于老虎。最明显的一个证明就是清代官服配饰,武官四品是老虎,六品是彪。

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占大部分,顶多二胎,再加上生活水平提高,家长本身的文化素质也普遍较高,所以对于子女教育这一块是很上心的。而在以前呢,往往一个家庭好几个孩子,家庭条件生活水平也不高,父母都要忙于生计,难免对孩子照顾不周,孩子长大成什么样,主要看孩子本身的特质如何。同是一家出来的,兄弟姊妹几个可能差别很大,往往会有一个特别有出息的。所以用虎生三子,必有一彪来形容。

实际上,与虎类似的字还真不少,除了彪,还有一个猇(Xiao),这个字指老虎的怒吼,而且在古代的确也有一种动物叫做霸王猇,是一种类似老虎的猛兽,条纹比老虎的颜色要深,只不过这种动物在几百年前已经灭绝了。今天在国内的老虎只有东北虎和华南虎,而华南虎野生物种已经灭绝,可以推测,在漫长的古代,其实还会有一些与今天老虎类似的存在,而古人会根据它们些微的差异赋予它们不同的名字,像彪,猇等等存在就不足为奇了。

农村俗语:“虎生三子,必有一彪”,彪是啥?

大家好我是老王,在农村地区流传着很多的俗话,这些俗话都是祖辈根据生活的经验总结而来。

以“虎生三子,必有一彪”来说,从字面上看,说的是老虎生三个小老虎,这三只小老虎必然有一只非常的彪悍。

但是在生活中,这句俗话用来意指的人。意思是一家人有三个儿子,那么肯定有一个儿子性情桀骜不驯,不让家里人省心。

而农村还有一句俗话,刚好与这句话类似。那就是:老大憨老二奸家里还有一个坏老三。说的是家里三个三个儿子,大儿子一般憨厚,二儿子往往奸滑,老三则是干着容易惹事生非。

实际生活中并不一定就是这么个顺序,但儿子多的话总有一个会性情很坏容易招惹是非。

这与家庭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儿子多的家庭家里条件一般很差,老大年纪大懂事养成了很好的憨厚脾气。而下面的年纪小,加上有父母和兄长照顾,容易养成不良的习惯。

总之,虎生三子必有一彪这句俗话,用在人身上也是非常的恰当,各位朋友你们认为呢?喜欢的话请点赞关注老王,谢谢大家!

农村俗语:“虎生三子,必有一彪”,彪是啥?

古代传说一种动物介于虎和豹之间,其名为“彪”。从来没有人亲眼见过他,但是它却像麒麟这样的动物一样,被存在各种典籍中。在民间小说中,常常用“龙虎彪豹”来形容兄弟间的排行。

明朝的时候,把这种动物的臆想,秀在六品官员的官服之上。东北发言里边也用彪来形容人凶狠但是没有真正的实力,只是傻愣粗鲁。彪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动物呢?

《癸辛杂识》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如果雌虎生出三个幼崽,那么必定有一个是彪。没错,它就是老虎的孩子。不仅如此,还是三个幼崽当中最凶猛残忍的一个,会趁着母虎的不注意,吃掉自己的兄弟。所以,母虎对此十分的忌惮。

据说,如果一只老虎要带三只幼崽过河的话,会担心如果带着一个幼崽过河的话,剩下得人另一只幼崽,会被彪吃掉。

所以,母虎会像将彪叼到河的对岸,再将其中一只幼崽叼过去。然后将这只幼崽独自放在对岸,再见彪叼回来。之后再将另一只幼崽叼过去,最后,再将这难搞得彪叼到对岸。

在唐代,有一位叫高彦休的人在《唐国史补》中记载过一个关于彪的故事。一位自称剑圣的人叫裴旻,他的剑术十分厉害。曾今一次射杀三十一只老虎。有一位老人不相信,说他射的不是老虎,而是彪,如果是真的老虎,他就没有这么厉害了。

裴旻不相信,便向老人大听到真老虎的地方。裴旻在前去射杀的时候,被真老虎的叫声吓的心惊胆战,便回来了。从此,承认自己以前射杀的是彪,而不是老虎。

从这两个故事,可以看出,彪是老虎多余生出来的幼崽,凶猛异常。但是长大之后,真实实力是比不过老虎的。所以排在老虎之后,豹子之前。

不过,现在有人认为,老虎生彪的故事,其实是一种隐喻。说明,即使在普通家庭也可以培养出厉害的孩子。《增广贤文》里说过“蒿草之下,或有兰香。茅茨之屋,或有侯王”。

每个人的生长环境是不一样的,出身我们无法选择,但是出生环境并不能成为一个人发展的障碍,只要有奋进的心理,不论环境怎样恶略,经过后天的女里,一定可以改变命运。

同时,也在提醒家长,不要因为孩子的与众不同,而埋没个性,应该,因材施教,让孩子做出属于自己的发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