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岁到底是什么?

太岁是中国古代天文和占星中的一颗虚星,之后演变成一种道教和民间信仰的神祇。而民间认为肉灵芝就是太岁神的化身,所以肉灵芝在古籍当中被认为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可使人长生不老。肉灵芝的组成非常复杂,而且各不相同,一般认为是细菌、真菌、黏菌等组成的混合生物体,药用价值有待研究。不过肉灵芝已经形成一条复杂的产业链,网上就有不少人是做这生意的,甚至还有人工养殖肉灵芝的。

《山海经》称肉灵芝为“视肉”、“聚肉”、“太岁”、“封”,认为其“食之尽,寻复更生如故”,“食一片复一片。”

《本草纲目》称之为“视肉”、“肉芝”,收于“菜”部“芝”类,认为它“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并奉为“本经上品”。《神农本草经》中记载:“肉灵芝,无毒、补中、益精气、增智慧,治胸中结,久服轻身不老”。

《抱朴子》中记载,“诸芝捣末,或化水服,令人轻身长生不老。”

在《太岁的研究进展》一文中表明:

太岁是一种多菌类复合体,其生物活性成分在抗癌、抗菌、细胞毒性及生理调控等方面具有重要功能。由于生物技术限制,目前对不同太岁样品的生物活性成分及菌群结构只做了初步分析,通过多种方式分离鉴定太岁菌种构成,对做好太岁的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在距规模化开发利用太岁还有许多开创性的工作要做。

国内关于肉灵芝的分类定位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中科院的邱晓岚认为:太岁是非生命物体也非黏菌复合体。

南开大学的白玉华认为:太岁可能是真菌。

河北省微生物研究所认为:太岁是高等真菌。

吉林大学微生物专家认为:太岁是介于原生生物与真菌之间的黏细菌。

西北大学生物系专家对陕西周至县渭河滩的样品进行了分析研究,将其命名为“特大型黏菌复合体”。可见,肉灵芝的组成非常复杂,而且有很多种,因环境而定,产生在不同环境里,外形不同,成分也不相同。国内认为,出现在水里的就是“水太岁”;出现在土里的就是“土太岁”;出现在深层岩石里的就是“石太岁”。但这样分类太粗略了,肉灵芝种类有几百种,世界各地都有发现。因为肉灵芝是由微生物构成,通常发育在阴暗潮湿的地方,池塘、小溪、农田、井里都可能出现肉灵芝。肉灵芝“不腐不臭”可能与其含有抗性菌株有关,研究发现其中主要微生物成分黏菌可通过自身分泌的抑菌酶吞噬细菌。

肉灵芝是微生物聚合体,含有核酸、蛋白质、几丁质、酵母菌、多糖等,它被认为用药用价值估计和多糖有关,多糖是一大类聚合糖高分子碳水化合物,它并不少见,比如从灵芝当中就分离出了两百多种灵芝多糖,灵芝多糖是灵芝最有效成分之一,此外还有灵芝三萜,也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不过要将有效成分萃取出来,国内外的萃取技术已经很成熟了。

肉灵芝是否含有像灵芝多糖一样的有效成分目前还在研究,在此之前,最好不要盲目相信网上出售的一些“太岁”制品,以免上当受骗

太岁到底是什么?

太岁听我爷爷讲是当年封神时周文王的两个儿子,姬发爱国爱民,而其弟弟伯安心术不正,偏又爱出风头,且为人轻佻,先后受叔父姬遂和申公豹的蛊惑,合谋刺杀姬发;姬发成了阳太岁,其弟成为了阴太岁。

还有一个和太岁有关的故事,说一个农民下地干活,看见自己的庄稼地里有一坨东西,于是他就用锄头碰了碰,发现那团东西软软的且有弹性,像“肉”一样,农民有用锄头在那团肉上用劲狠狠砍了下去,谁知从那团“肉”里呲出来一股水,恰巧水溅到了农民眼睛里,农民的眼睛瞬间像被泼了辣椒水,回到家后,家里人把农民送到医院,经过治疗,农民双眼彻底失明,而后来其他村民根据该农民的描述去地里寻找那团“肉”时,地里什么也没有了,据说阳太岁会给人带来好的东西,而阴太岁则会给人带来不幸。

只是关于太岁的故事,大家听听就好。

太岁到底是什么?

“敢在太岁头上动土”是一句出现率非常高的台词,每每听到这句话,总是给人一种不明觉厉的感觉。而原因就在“太岁”二字上。那么,太岁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会说“敢在太岁头上动土”呢?我们简单的来探讨一下这几个问题。

首先,我们常听到的“犯太岁”、“在太岁头上动土”中的“太岁”,通常是指十二星宿中的“太岁”,也就是民间常说的太岁星君。每12年十二星宿更替一次,所以当太岁星君当值时,有于这一年本命年的人不利的说法,所以又称为“犯太岁”。而且在太岁当值的这一年有着诸多的忌讳,比如动土,而这恰恰也是“在太岁头上动土”的由来。

当然以上是民间的说法,而太岁除了这一层含义外,还有另一层含义,那就是一种生物的名称,它就是肉灵芝。

肉灵芝

早在先秦时期的著作《山海经》中就有对太岁的记载,而在记载中,它通常被称为“肉芝”、“视芝”,具有““食之尽,寻复更生如故”的能力,也就是说吃了还能再长,并且具有延年益寿的功效。因此,秦始皇要早的“长生不老药”就是说的太岁,也就是肉灵芝。

到了明代的《本草纲目》已经将肉灵芝尊为“本品上经”,据书中记载:“肉灵芝,无毒、补中、益精气、增智慧,治胸中结,久服轻身不老”。也就是说李时珍也认为它是一味可以长生不老的药材。而且《本草纲目》明确的记载了肉灵芝的形态:“肉芝状如肉。附于大石,头尾具有,乃生物也。赤者如珊瑚,白者如脂肪,黑者如泽漆,青者如翠羽,黄者如紫金,皆光明洞彻如坚冰也”。

通过一些古籍对“太岁”的描述可以看出,首先,它是一种生物,其次,它的形态有多种多样,颜色也各异,最后它有无限生长的能力。

从科学的角度看,符合以上特征的生物是存在的,而上图就是真实版的“太岁”也就是肉灵芝。根据科学的研究发现,它是一种由原核生物、真核微生物以及真核生物共同构成的一个融合体,其中主要以真核微生物(粘菌)组成,当然也有一部分的细菌和真菌。

在当下,肉灵芝的生物学划分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因为它既有植物的特点(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又有动物的特点(以微生物为食,具有主动捕猎性),还有原生生物的特点(体内有粘菌,而粘菌本身就是一种介于原生生物和真菌之间的生命体)。

正是如此复杂的组成,给肉灵芝的功效划上了一个问号,因为在不同的环境下,肉灵芝的三个部分中种类和成分有很大的差别,比如在粘菌下有多个不同的属,真菌也有着相当多的种类,而不同的种类间到底有没有有害物质,到现在仍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其医用价值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

总结

综上,太岁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民间对十二星宿之一的称呼,另一种则是一种生物的名称。而从一些古籍的记载我们能够看出,它在古代被当成一种上乘的药材,但是从目前的科学分析看,它就是一种菌类的合体,其中有没有有害物质还未可知,所以,尤其是野生环境下的,尽量不要服用。

太岁到底是什么?

太岁是古代天皇氏时代创制的纪元岁星,也就是现在传统民俗中的值年岁君,他的信仰源于古代中国民间对天体的崇拜,也与木星有一定的关系,在天体中,木星每12年围绕太阳旋转一圈,古人根据这个运行的规律,并用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代替,而十天干的根源则是来于太阳系的十大星体,后来古人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互配合用来纪年,简称黄帝历,60年一个轮回,也就是六十甲子年,所以值年岁君也有六十位。

据古代道书中记载,这六十位太岁星君是斗姆三子勾陈、北极以及北斗门下的六十位大将军,他们掌管人间每年的事物,也就是民间称的六十太岁,在六十甲子年中分别由他们轮流值年,自古流传如犯太岁之人,可向当年的太岁星君祈福以求平安顺利。

以下是六十甲子年值年太岁星君的名称。

甲子年太岁星君金辨大将军,乙丑年太岁星君陈材大将军。

丙寅年太岁星君耿章大将军,丁卯年太岁星君沈兴大将军。

戊辰年太岁星君赵达大将军,己巳年太岁星君郭灿大将军。

庚午年太岁星君王济大将军,辛未年太岁星君李素大将军。

壬申年太岁星君刘旺大将军,癸酉年太岁星君康志大将军。

甲戌年太岁星君施广大将军,乙亥年太岁星君任保大将军。

丙子年太岁星君郭嘉大将军,丁丑年太岁星君汪文大将军。

戊寅年太岁星君曾先大将军,己卯年太岁星君龙仲大将军。

庚辰年太岁星君董德大将军,辛巳年太岁星君郑但大将军。

壬午年太岁星君陆明大将军,癸未年太岁星君魏仁大将军。

甲申年太岁星君方杰大将军,乙酉年太岁星君蒋崇大将军。

丙戌年太岁星君白敏大将军,丁亥年太岁星君封济大将军。

戊子年太岁星君邹铛大将军,己丑年太岁星君傅佑大将军。

庚寅年太岁星君邬桓大将军,辛卯年太岁星君范宁大将军。

壬辰年太岁星君彭泰大将军,癸巳年太岁星君徐单大将军。

甲午年太岁星君章词大将军,乙未年太岁星君杨仙大将军。

丙申年太岁星君管仲大将军,丁酉年太岁星君唐杰大将军。

戊戌年太岁星君姜武大将军,己亥年太岁星君谢太大将军。

庚子年太岁星君卢秘大将军,辛丑年太岁星君杨信大将军。

壬寅年太岁星君贺谔大将军,癸卯年太岁星君皮时大将军。

甲辰年太岁星君李诚大将军,乙巳年太岁星君吴遂大将军。

丙午年太岁星君文哲大将军,丁未年太岁星君缪丙大将军。

戊申年太岁星君徐浩大将军,己酉年太岁星君程宝大将军。

庚戌年太岁星君倪秘大将军,辛亥年太岁星君叶坚大将军。

壬子年太岁星君丘德大将军,癸丑年太岁星君朱得大将军。

甲寅年太岁星君张朝大将军,乙卯年太岁星君万清大将军。

丙辰年太岁星君辛亚大将军,丁巳年太岁星君杨彦大将军。

戊午年太岁星君黎卿大将军,己未年太岁星君傅dang大将军。

庚申年太岁星君毛梓大将军,辛酉年太岁星君石政大将军。

壬戌年太岁星君洪充大将军,癸亥年太岁星君虞程大将军。

比如2020庚子年值年太岁星君是卢秘大将军,而2021辛丑年值年太岁星君是杨信大将军。

对照一下看看,你出生那一年的太岁星君是哪位,2021年可以先向值年太岁祈福,再向自己出生年太岁祈福,以求平平安安,无灾无难。(图片来源网络)

太岁到底是什么?

太岁,即干支历中的纪年和传统文化中的值年守护神。

在我国古代,人们因为社会生活和农耕劳作的需要,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发现,春华秋实,暑往寒来,循环往复,就逐渐产生了年的概念。

人们还发现,年与太阳的视运动有关(即太阳运行路线视觉)。太阳的周年(视)运动,虽然在白天时由于太亮,不易察觉,但在黄昏时分,可以观察西方接近太阳的那个星座。经过一个时期,譬如一个月,再看一下,原来的星座已经沉没,而出现的是原来星座的东面星座,这说明太阳自西向东移动了。

古人把这个太阳自西向东移动的路线,习惯性用黄色表示,后来就演化为黄道。把月亮移动的路线用白色表示,称为白道。将与地球自转轴垂直的平面与地球相交的线称为赤道。

太阳一年沿黄道移动一周(360度),每天移动一度,由于地球绕日运动的路线是一个椭圆,近日点速度最快,远日点速度最慢,因而其实有时一天移动一度多一点,有时一天移动一度少一点。又由于地球赤道面和黄道面不在一个面上,而有23度的夹角,地球自转轴不与黄道垂直而是倾斜的,因此一年中每天太阳照射在地球上的纬度不同,赤道以北、以南的23度,分别是太阳直射最北和最南纬度的极限位置,过此极限后就会回归,所以称为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对于北半球来说,太阳直射北纬23度时即夏至,大约6月22日左右,至下一个夏至为一回归年,一个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42日,在古代这个数值被称为“岁”。“岁”和“年”是有严格区别的,年是从正月初一到下一年的正月初一共354天,岁是地球绕太阳一周所需的时间,即365.25天一回归年,所以年实际上是以月亮运动为依据的,是阴历时间单位,而岁是以太阳视运动为依据的,是阳历的时间单位,只不过后来被人为混用了。

干支历是最早的纪年历法,这是古代人们观察天象而建立发展起来的。太阳系里共有九大行星,其中水星、金星、土星、火星、木星这几颗比较亮,人们知道的最早,并且很早就测得木星绕太阳一周约12年,所以古人又把木星称为岁星,把岁星运行的轨道分为十二部分,岁星每走完一部分为一年,这就叫做“岁星”纪年法。由于岁星的运行方向是自西而来,和当时实际观测到的星象运行方向相反,于是人们为方便起见,另外假想了一个岁星,其运转周期与岁星相同,运行方向则相反,这假想的岁星就是“太岁”,以太岁每年所在轨道的部分称呼这年,叫做太岁纪年法。

这种纪年每过十二年重复一次,为了有所区别,在岁星前面加配一个冠词,称为岁阳。岁阳有十个,与十二个岁星依次相配,六十年循环一次。后来,人们感觉太岁所在的星座名拗口不容易记住,就逐渐发展为干支历法。

古人认为,岁星在黄道周天十二宫运行过程中,每一阶段(每一年)构成的磁场不同,并影响地球上的人事物。《神枢经》说:“太岁;人君之象,率领诸神,统正方位,翰运时序,总成岁功”。《渊海子平》记载:太岁乃年中之天子,故不可犯,犯之则凶。因此,太岁如同国君和年景,顺之则吉,逆之则凶。在历史演变中,宗教把历史中的人间人物演化替入太岁,尊为太岁神,即值年太岁。

太岁到底是什么?

太岁应该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东西,谁也不敢太岁头上动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