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熊猫能存活至今?古代人没有猎杀过熊猫吗?
1983年,四川卧龙村民冷志中杀害大熊猫并食用,在法庭上说熊猫肉不好吃,拿去喂猪了,冷志中被判刑2年,缓期2年执行。
2007年6月,四川宝兴大熊猫保护区,猎人李启均用猎枪杀害一只大熊猫。他将熊猫皮剥下装入塑料编织袋,尸骨丢弃原地。9月李启均及同伙胡洪强在荣昌落网,初审判处10年半有期徒刑。宝兴县在20年时间里有19只野生大熊猫被杀害。
2014年12月,云南昭通有人杀害野生大熊猫事件,并将熊猫肉出售,最终主犯被判刑13年。也就是说,6年前还有人敢杀害大熊猫,大熊猫在古代的处境可想而知。
实际上,大熊猫是在最近几年被饭圈文化捧上神坛的,在本世纪之前,大熊猫在民间的地位并不高,暗地里杀害大熊猫的事件数不胜数,据说上世纪有电视台去四川采访,当地村民直接说熊猫肉太粗,不好吃,把记者都惊呆了。
这也没啥惊讶的,在法律意识淡薄的时期,国宝算个鸟啊,漫山遍野下套子,不管套住啥先打死再说。虽然目前社会上法律意识也很淡薄,但是大熊猫名气太大,管得太严,不敢打大熊猫的主意了。大熊猫的地位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而水涨船高,要是中国不发展起来,野生大熊猫多半要被杀光。大熊猫有猛兽的外表,适应能力强,会爬树,以竹为食,不和其他动物抢食物,如果没有人类的捕杀和破坏栖息地,大熊猫再活个800万年都没问题。
古代人当然也会猎杀大熊猫,人类食用大熊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十万年前,著名古人类学专家黄万波在天坑地缝周边地区的洞穴中发现了大熊猫的化石。同时还发现许多旧石器和3枚古人牙化石。经研究,黄万波认为距今数十万年的“奉节人”就住在这些山洞里,而大熊猫等动物的遗骨都是他们吃剩下的部分。中国三峡古人类研究所所长魏光飚表明:“我们考察了许多人类遗址出土的熊猫标本,结果发现,在许多标本上都留有出自古人类之手的砍痕。在物质资源相对匮乏的那个时代,古人类是不会花大力气去捕杀一只对自己无用的动物的——这些信息显示,此时的熊猫已经成为了史前人类的餐桌佳肴。”
可见,我们几十万年的老祖宗就在食用大熊猫了,但在那个时期,食物是珍贵的,不管它好不好吃,只要能吃就行。而人类进入农业社会之后,生产力提高,食物种类逐渐丰富,会拒绝不好吃的食物,所以古籍当中记载的猎杀大熊猫的记录很少,或者说关于大熊猫的记载都非常少。
晋朝《广志》记载:“貘大如驴,色苍白。舐铁消十斤。其皮温暖。”
同为晋朝的郭璞在《尔雅·释兽》中说:“似熊,小头痹脚,黑白驳,能舐食铜铁及竹、骨,骨节强直,中实少髓,皮辟湿。”据日本《皇家年鉴》记载,公元658年,唐朝女皇武则天将一对活体白熊(大熊猫)和70张皮作为国礼赐给日本。
由此可以看出,在古代大熊猫的皮非常受欢迎,猎杀大熊猫主要是为了取其皮。但是古人分不清大熊猫和马来貘,所以古籍中的描述总是很模糊。
最后来讲一讲开头提到的那起事件。
这只被杀的大熊猫名叫“憨憨”,被动物专家及工作人员在脖子上戴了项圈。1983年1月24日工作人员发现“憨憨”没有移动,但也没放在心上,因为熊猫一天有大半时间都在睡觉。但是第二天憨憨还是没有移动,工作人员紧张起来,去现场寻找,在岩石后面找到了被割断的项圈,还找到了大熊猫的毛发和血迹。凶手很快落入法网,那就是汶川县卧龙乡卧龙关村村民冷志中,公安战士从冷志中家中搜出了刚剥下不久的熊猫皮,并将他逮捕。原来冷志中在山里设套抓獐子和野猪,没想到套死了一只大熊猫,他害怕极了,只好毁尸灭迹。当时国际著名动物学家乔治·夏勒正在卧龙考察,他们听闻之后都非常震惊,夏勒参与了庭审,并将庭审过程记录在自己的《最后的熊猫》一书中。
法官:“你把肉怎么办了?”
冷志中:“我带回家,我老婆用萝卜炖它,我们吃了一些。味道不好。所以我们就拿它喂猪。我还送了一些给我妹妹。法官; “你还有什么要辩护的?”
冷志中: “我犯了罪。我很穷,我这么做是为了养家。我使人民蒙受损失。我现在知错了,下次不会再犯,我犯罪是因为自私。坐牢可以帮我改过自新。 ”
最终,法院念在冷志中并非故意杀害大熊猫,并且认罪态度良好,判刑2年,缓期2年执行。
所以,不管是远古,还是古代,或者当代,都有猎杀大熊猫的事件,但只希望这样的事不要再发生了,因为大熊猫既不好吃,又没有其他价值,只适合当国宝。
为什么熊猫能存活至今?古代人没有猎杀过熊猫吗?
能存活至今根本原因当是还有存活至今的熊猫生存的环境条件。人类猎杀只是灭绝或不灭绝的一个原因而已。人类猎杀的动物多了,但是只要它们的整体生存环境没有遭到破坏,也不至于灭绝,但往往是涸泽而渔,这样就灭绝了一些物种。
有些说法也有一定道理,古代,貔貅就是熊猫的一种称呼,司马迁在《史记·五帝记》中记载,黄帝,利用驯养的虎、豹、熊、貔貅(大熊猫)等猛兽助战,打败了另一个部落首领炎帝。 当然这有些神话色彩;后来还有诗经也有说到貔貅皮是进贡皇帝的珍品,另外据有考证熊猫地方名竟有数十个之多,如貔貅、貘、貊、驺虞、白熊、花熊、竹熊、食铁兽等等。
在西晋时称大熊猫为驺虞,说是它只吃竹子,不伤害猎食其它动物,能与友邻和平共处,故称“义兽”。
据日本《皇家年鉴》记载,公元658年10月22日,唐朝女皇武则天将一对活体白熊(大熊猫)和70张皮作为国礼,送给日本天武天皇。
从这些约略可以了解,熊猫在古代肯定是被古代人猎杀过的对象,但是,每个朝代似乎应该不太一样,比如早期的早期,貔貅还是神兽是作战之用的,到了西晋就成了和平象征的义兽,而在唐代就成了珍惜珍贵的贡品了。
为什么熊猫能存活至今?古代人没有猎杀过熊猫吗?
谢谢邀请。
熊猫生活在竹林中,竹林在山野中。相对来说远离人类居住地。
加之种群数量极为有限,谓之《珍稀动物》,很少与人有交集,更有大自然形成对熊猫的保护。
熊猫看上去,又笨又蠢,实际上,在山野树丛和竹林中,如鱼得水,也挺灵活。而且竹林中没有狮子,老虎和猛兽的伤害。
每种动物都需要的一定生存条件。以目前四川成都和陕西秦嶺的自然保护来看,山林上下落差很大。山下不行,就上山。北边不行,就往南方迁移。总能找到有箭竹的地方。
而且不排除另一个重要原因,人不喜欢吃牠的肉。
和人一样,《一方水土,养活了熊猫》。
为什么熊猫能存活至今?古代人没有猎杀过熊猫吗?
早在中国古代,就发现了大熊猫。它不仅被用作美食,还一度被赶上战场。史前年代的大熊猫分布广泛,在狩猎时人们发现,大熊猫不仅体型庞大,而且肉质鲜美。
在当时来看,猎取大熊猫是非常容易的,因此人们开始大量的猎杀大熊猫。为的就是猎取美味,填饱肚子,一度成为了热门捕猎对象。
在湖北官庄坪遗址、长阳沙嘴遗址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中,就发现过大熊猫骨骼。这证明了当时大熊猫可能和其他的动物一样是作为狩猎对象的。
同样的,大熊猫也曾经上过战场。在《尚书》和《诗经》中,大熊猫叫貔貅,人们把它看成了一种猛兽,以此作战。这种态度直到西晋才有所改观。
西晋人将它们看作是作战双方友好的神兽,代表着求和。直到后来,大熊猫演变成了一种贡品,原因是它的皮毛非常光滑,逐渐变成了大国向友邦表示友好的贡品。
早在唐朝,就有唐太宗赐予两头熊猫和熊猫皮给日本以表达亲善。这种表达亲善的方式一直延续到今天。并且,在大熊猫的身上,还发现了极大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对于大熊猫,古人并没有把它当成国宝来珍惜,态度可以说是只为了获利。因此,在中国古代,人们对于大熊猫的态度还是相当恶劣的。
古人对大熊猫有多“残忍”?大熊猫不仅沦为人们的玩物,更将它们扒皮食肉、制成药引。
这样随意的对待它们,直接导致了大熊猫在现代濒临灭绝。1988年,大熊猫在全球数量少于1000只,于是它摇身一变,成了我国的国宝。
既是国宝,自然有人惦记。1934年纽约动物协会委托一批人前往中国寻找大熊猫。威廉便是其中一员,可是他来到中国两周后就死了。
他的妻子露丝哈克尼斯为了完成他的遗愿,途径上海,奔赴四川。终于在中国探险家的帮助下,辗转几周,将大熊猫带回了美国。
大熊猫出现在美国,引起了美国的轰动。大大小小的动物园纷纷抛出橄榄枝,最终以8750美元的天价卖给了芝加哥布鲁克菲尔德动物园。
一时间,吸引了世界各地游人,成为了货真价实的动物明星。
可是露丝觉得苏琳(她将偷偷捕来的大熊猫唤作苏琳)太孤单,竟然再次来到中国,想要再捕捉一只熊猫。
这时,发生了意外,她的助手失手打死了一只熊猫,露丝内心愧疚难当,决定放了捉到的熊猫。因为此事,露丝后半都生活在悔恨和痛苦中,晚景凄凉,死于疾困。
而苏琳来到美国的第二年就死了,尸体被制成标本,存放在博物馆内,死后待遇也是极高的。
1946年偷运大熊猫得到严查,大熊猫的安危有了保障。不过,熊猫一直都是中国的“友好大使”,中国通过赠送大熊猫来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大熊猫所到各国皆引起轰动,熊猫外交是非常成功的。
然而大熊猫数目实在稀少,中国已经停止了免费赠送大熊猫的行为,更多的是商业租借大熊猫。 由此可见,随着时代变化,现代人的价值观发生改变,人们越来越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因此,国家及人民对大熊猫这个濒危动物非常珍视。
其实现在,大熊猫作为稀有物种,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国家才开始真正开始有了保护大熊猫的意识。但我们必须反思的一点是,保护大熊猫,不是将它们放到动物园进行所谓的保护,而是要保护野生栖息地。
国家现在已经意识到保护野生栖息地的重要性。打破省域界限,建立国家级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将隔绝的栖息地打通,建立种群繁殖走廊。
但是我们不难发现,仍然有大量的黑心动物园,打着保护国宝的名义,赚着黑心的钱。见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及时的向有关部门报告。要知道,保护国宝的行动,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积极的投入参与。
为什么熊猫能存活至今?古代人没有猎杀过熊猫吗?
众所周知,大熊猫是我们国家的国宝,十分珍贵。但是它在历史长河中并没有被灭绝掉,反而逃过了一劫又一劫。
并且它至少出现了800万年左右,而距今最早的云南省元谋人也不过是170万年前才诞生,那些历史上很多强悍的种类都被淘汰了,那么熊猫为何能够福大命大呢?难道是因为它萌萌的外表吗?
显然不是,在古人的眼中,对于生物只有敬畏和充饥之分,很多古人能够去打猎各种各样的动物来解决温饱问题,但是他们却不敢惊动熊猫。
因为其实在古汉语当中“熊猫”是读作“猫熊”的,因为流传有误,就一直这么叫了下来。所以熊猫本质上是和熊是一类。
既然熊猫作为熊的分支,我们就不得不提到它的凶猛了。并且有史可考,以前的熊猫它也是食肉动物。 只不过后来随着自然条件的变化,它渐渐地改变了生活习性和口味,从原先的吃竹鼠之类的肉食转变为现在的纯素食主义者。
其实从它啃竹子的行为也能看出,它的牙齿是十分尖锐的,因为成熟的竹子还是非常坚硬的,所以它在古代曾被人们叫做食铁兽,可见古人对它的恐惧。
而大熊猫这一习性的改变也正是应了达尔文的那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想要生存就必须要做出改变。然而现在的大熊猫在很多时候是比我们普通人还要金贵的,它繁殖能力低,原生态家园在不断地被破坏以及流失掉,所以现在的大熊猫很多就相当于是圈养,只不过它的空间更大一些,可能是一个公园或者一片山林。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悉心照顾,使得大熊猫渐渐地丧失了野性,变得憨厚可爱。 但是千万不要认为它现在外表萌萌的,就要和它亲密接触,非专业人员还是不要靠近。
毕竟成年熊猫将近一米八的个子,体重却有3、4百斤重。如果哪天它兽性大发了,那么作为人类将毫无还手之力,这也是古人为何不去猎杀它的原因之一,因为从来都只有装死躲过熊的正面攻击的人类。
并且其实真正见过熊猫的人并不多,现在我们可以从媒体网络上看到它长什么样子,但是真正地去见,还要去四川等地。那么古人就更没有这个福分了,因为熊猫本身就稀少,还喜欢居住在深山老林里面,那里一般都没有人类的足迹,所以被猎杀的可能性就很小。
同时,熊猫的天敌比较少,没有几类动物敢去动熊猫,即便是老虎和狮子也要让它三分,作为大熊猫的食物又是遍地都是,所以熊猫一点也不为生存着急,只不过是繁衍后代比较稀少罢了。
而且,熊猫的毛色又是黑白相见,和山林的土地和树木的颜色融为一体,是一个很好地伪装的武器,就更少有人或者动物发现了,这也是他们能够安全生存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你也察觉不到它的眼眸的凶狠,因为熊猫眼睛的周围都是黑色的,一眼望去,只能是黑漆漆的一片。
为什么熊猫能存活至今?古代人没有猎杀过熊猫吗?
人类捕杀大熊猫的历史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几十万年前,我国的古生物学家从几十万年前我国湖南和四川一些人类祖先生活遗迹中发现了被明显食用过的大熊猫骨骼化石。
到了距今约3000年前,人类也会捕杀大熊猫将它的皮献给皇帝(当时称之为貔貅皮,《尚书》中有记载)。到了近代,大熊猫更是差点遭遇了灭顶之灾。
大熊猫的灭绝之灾确切地说应该是始于19世纪,因为虽然古人也猎杀过大熊猫,但毕竟是少数,毕竟在古代像皇帝进贡的熊猫皮被视为珍品(物以稀为贵,当时大熊猫的数量较多)。大熊猫的“濒危之路”开启还要从19世纪60年代末说起,1869年,法国的传教士阿尔芒·戴维德来到了我国并且在四川的宝兴县发现了大熊猫,这是西方人第一次见到大熊猫。
看到憨态可掬的大熊猫,阿尔芒将一头大熊猫制成了标本带回了法国并交给了当时的法国国家历史博物馆的动物学家。
当动物学家将大熊猫的标本公诸于世后,西方许多人沸腾了,原因也很简单:大熊猫是我国独有的物种,而且非常的可爱。于是,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就不断地有国外的人来觊觎大熊猫,而可怜的大熊猫当时还不是什么保护动物。
到了20世纪初,德国人在四川捕获到了一头活体大熊猫,之后英国、美国不断有人前来捕捉大熊猫,其中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儿子还带枪来射杀了一头大熊猫,在这些转运活体大熊猫的人中,以英国人丹吉尔·史密斯最为疯狂,他在20年间,从我国带走9头大熊猫,只不过只有6头活着到了英国。
到了20世纪80年代,人们开始对大熊猫的皮毛有了需求,从80年代的相关资料看,大熊猫皮在那个年代的收购价竟然已经高到了3000美元一张,转运到国外后,甚至被炒到了上万美元,这显然激发了大熊猫的捕杀市场。
由于人为的捕猎以及我国人口增加对大熊猫栖息地的破坏,野生大熊猫的数量骤降到了1114头,我国也是在1988年将大熊猫列入了国家一级重点野生动物中,严谨个人捕杀和售卖。
之后,我国又先后设立了多个大熊猫的保护区和繁育基地,在动物学家和保护者的共同努力下,大熊猫的数量开始稳步地上升,到了2016年,我国野生大熊猫的数量增加到了1864头,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也将大熊猫的濒危等级调整为了易危。
但是,“降级”的大熊猫依然是我国重点保护动物,因为依然有一些不法之徒还在盯着它们,它们的生存环境依然需要建设和恢复。
可以说大熊猫是靠实力和运气并存才活到现在的,运气的成分就是它们终于在濒危的边缘被我们重视到,成功地挽救了它们,而实力则是它们从距今约800万年前活到现在的主要原因。
虽然大熊猫看起来人畜无害的,但是不要忘了它是一种熊科动物,与北极熊、黑熊、棕熊属于同科动物。而且大熊猫虽然现在的食物主要以竹子为食,但是它遇到肉依然是会吃的。
作为一种体重平均有100公斤左右的熊科动物,大熊猫也是一种大型动物,它们有着160公斤左右的犬齿咬合力以及尖利的爪子,所以在自然界中,大熊猫的天敌是非常少的。
除了硬件的实力外,大熊猫的实力还表现在食物的转变上,正是食性的转变让大熊猫躲开了与其他食肉动物的冲突。在距今约800万年前,大熊猫的祖先始熊猫还是一种食肉动物,但是在之后的演化中,始熊猫的食性一点点地增加了植物性食物占比,到了小种大熊猫已经有了接近一半的植物性食物占比,到了巴氏大熊猫时几乎就与现在差不多了。
主要以竹子为食的大熊猫不断地向高山竹林中迁徙,而竹林的植物单一性注定了这里不会成为食草动物的聚集地,同时也不会是大型食肉动物的聚集地,所以大熊猫用食性的改变避开了与同时期食肉动物的竞争。
而高山竹林这种环境属于远离人类主要生活区的栖息地,这里也没有受到太多的人类打扰(19世纪80年代以前),因此在此之前,人们对大熊猫的猎杀是非常少的,同时古代的人较少,对野生环境的开垦和破坏也比较的少,也是大熊猫没有受到人为因素影响的主要原因,直到它们被西方人所熟知。
总结一下
大熊猫的整个“熊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人介入前和介入后。在人介入前,大熊猫靠着自己食性的改变,从当时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尤其是剑齿虎类动物)成功地存活了下来,而且尽量的远离人类以及较大的体型也让大熊猫不会成为古人的主要捕猎目标。
但是,人在介入后就不同了,捕获活体、宰杀取皮让大熊猫的数量开始骤减,之后人口的增加对野生环境的破坏,使得大熊猫栖息地逐渐碎片化,让数量骤减的大熊猫再次雪上加霜,最终成为了濒危物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