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豹老了之后,是不是很难寿终正寝?是不是要么被其他动物吃了,要么饿死?

大自然界,是不是很少有寿终正寝的独居野生动物?甚至说几乎不可能有?

在自然界,寿终正寝对动物来说太奢侈了。不仅猎豹,就连老虎狮子花豹都很难寿终正寝。猎豹不管老没老,面对狮子花豹斑鬣狗都没有优势,即使最健壮的猎豹,也有可能会被狮子花豹杀死,猫科动物都擅长突袭,趁猎豹不注意发起袭击,可以一击必杀。在视频里看过一只雄狮突袭一只猎豹,猎豹还没来得及加速,就被雄狮咬住杀死。还有母狮偷袭在树下面睡觉的猎豹,猎豹还没爬起来,就被母狮咬住。只要咬住猎豹脖子,它就没有生还的可能了。猎豹幼崽的死亡率很高,在开阔的草原地带,猎豹幼崽的死亡率可以超过70%甚至达到90%,而在灌丛地带,猎豹幼崽有藏身之所,死亡率下降为35%,但依旧很高,大部分幼崽是被狮子和斑鬣狗杀死的。狮子杀死小猎豹不是为了吃,是为了消除未来的竞争,斑鬣狗杀死小猎豹是捕食,所以可以根据有没有留下尸体来判断小猎豹是被狮子杀死了还是被斑鬣狗杀死了。猎豹同类之间自相残杀的情况很少见,包括杀幼行为都较少。

但是,对猎豹威胁最大的还是人类。人类会猎杀成年猎豹,会掳走小猎豹,在欧美和中东,猎豹是炙手可热的高级宠物。2012年2月-2018年7月共有1367只猎豹在社交网站上被公开售卖,仅Instagram就占到了77%。非法贸易让猎豹的种群在本世纪锐减了90%,仅存7100只左右。

关于猎豹的死因分析,我只找到亚洲猎豹的,而占绝大多数种群的非洲猎豹没找到。

亚洲猎豹仅存于伊朗,数量只有两位数。下面是伊朗2001-2012年间记录下来的亚洲猎豹死亡原因。一共42只个体,16只被牧民杀害;12只死于车祸;6只疑似自然原因,这个自然原因包括疾病、饥饿和年老之后无法捕猎而饿死的;3只死于偷猎;2只被矿工毒杀;2只死因不明,大概率死于火车;1只被波斯豹杀死。如果算上被波斯豹杀死的1只,只有7只是死于自然原因,占比17%。伊朗的猛兽密度不及非洲草原,缺乏大型群居猛兽,所以猎豹面对其他猛兽的威胁要小些,但伊朗的人口密度整体上大于非洲,所以人类对猎豹的影响更大。

自然界里的动物,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残酷的生存竞赛,寿终正寝实在太过奢侈,就算打败了自然界里的对手,也难以逃脱人类的毒手。

猎豹老了之后,是不是很难寿终正寝?是不是要么被其他动物吃了,要么饿死?

谢邀。

猎豹是陆地上的“速度之王”,它的最快奔跑速度可达110公里每小时,而且关键是它从0-100公里每小时的加速时间仅需要3秒就可以完成,秒杀现在许多的主流超跑。但是,在如此速度的背后,猎豹付出的代价也是惨重的。这让猎豹的一生充满了坎坷,甚至很难“寿终正寝”。下面我们就浅谈一下猎豹的一生。

猎豹

猎豹是猫科动物中,最具代表性的动物之一,原因就是它有着陆地上“举世无双”的速度。许多小伙伴喜欢把猎豹与豹混为一谈,其实,这是错误的哈。因为,我们说的豹,其实是猫科豹亚科豹属花豹种下所有动物的总称(9个亚种),而猎豹则是猫科猫亚科猎豹属下的唯一物种,因此,猎豹不是豹。

虽然猎豹与花豹的长相非常相似的,但是它们最大的不同点一眼就能看出来,那就是面部的特征。猎豹的脸上有两道黑色的毛发,看起来像泪痕一样,而花豹则没有。

从分布上看,猎豹最早在非洲、亚洲以及北美洲都有分布,在北美洲生活的猎豹叫惊豹,意思就是“令人惊奇的猎豹”,根据猎豹的化石看,早在距今500万年前,惊豹的一个分支就从北美进入了亚洲和非洲,因此才有了之后的印度猎豹和猎豹(非洲猎豹)。

但是,早在1.5万年前生活在北美的惊豹就已经灭绝,之后,印度豹也相继野外灭绝,因此,现存的猎豹仅分布于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草原上。

猎豹的生存环境

非洲大草原是世界上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这里有着数百万头野生食草动物,这为食肉动物的生存提供了先决条件。因此,非洲大草原上的食肉动物个个都是“狠角色”,比如有着“草原之王”之称的非洲狮、有着“掏肛二哥”之称的斑鬣狗以及有着“非洲三哥”之称的非洲野犬等,而且还有虽然没有称号但是依然凶猛的花豹。

在以上这些非洲常见的猛兽中,非洲狮单挑就能秒杀猎豹,而斑鬣狗与猎豹的战斗力也是六四开,就算是最小的非洲野犬都是群居动物,它们都能对猎豹构成很大的威胁。而且作为猎豹“同门师兄”的花豹都经常与猎豹抢食,甚至杀死猎豹。

再加上猎豹还是独居动物,即使雌性猎豹也是独自抚养后代的,捕猎的威胁程度和所处环境的危险程度,让列猎豹的幼崽成活率不足30%,因为一旦雌性猎豹死亡或者丧失捕猎能力,亚成年的猎豹成活率几乎为零。

猎豹的唯一“王牌”-速度

猎豹的生存环境非常的恶劣,因此,它必须要进化出一种保命的能力,就像花豹进化出极强的爬树能力一样,猎豹的进化方向是速度。平均高达10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让草原上的其他动物望尘莫及,因此,全盛状态下的猎豹是任何食肉动物都无法捕杀的。但是,猎豹的最快速度最多只能持续3分钟,超过3分钟,猎豹就可能因为身体过热而死。所以,猎豹在追逐猎物时,它必须要在1分钟内捕猎到猎物,因为超过一分钟,猎豹就会进入极度虚弱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即使一条非洲野犬都能让它受伤甚至是死亡。

除此之外,为了追求极致的速度,猎豹的身体进化的非常纤细型,平均两米的全身长,仅有不足50公斤的体重,而相对纤细的身体证明它的力量也比其他相近体长的猫科动物要小的多。而且为了让自己高速奔跑时抓地力更强一些,猎豹的爪子进化的无法伸缩,这一点与其他猫科动物都不同,而对于猫科动物来说,尖利的爪子通常占总战斗力的50%,所以,大多数的猫科动物将爪子放在了爪鞘里,这样能够让爪子时刻保持锋利,减少与地面的摩擦。但是,爪子无法伸缩的猎豹由于爪子与地面摩擦,变得比较的钝。这显然也不利于自己的捕猎和战斗。

总的来说,猎豹为了追求极致的速度,舍弃了太多猫科动物专属的能力,这使得它们的生存“雪上加霜”,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进化的死角”。而正是这些局限性,让猎豹的猎物变的单一化,为了减少与其他食肉动物的冲突,以及减小在捕猎时受伤的几率,它选择了体型相对较小,而且奔跑速度最快的食草动物-羚羊。

猎豹的一生

猎豹与大多数的猫科动物一样,都是独居动物。从呱呱落地开始,小猎豹会与雌性猎豹共同生活1年左右的时间,其中有2个月左右的哺乳期,哺乳期结束后,小猎豹依靠雌性猎豹捕猎回来的食物生存,到了半年以后,小猎豹会学习捕猎。到12-14个月后,小猎豹成年就会独自生活。

在这期间,小猎豹的危险系数是最高的,因为,雌性猎豹外出捕猎时,它们只能藏在杂草中,一旦遇到其他食肉动物,它们很难逃脱。终于熬到成年后,猎豹又在“夹缝中求生存”。

通常野生的猎豹寿命都在7年左右(意外死亡除外),对于猎豹来说5岁之后,就相当于老年了,此时,它们的奔跑速度下降,被其他食肉动物捕杀的几率大幅度提高。

因此,猎豹很难做到“寿终正寝”。

总结

总的来说,猎豹可以说是猫科动物中最脆弱的存在了,虽然它有着极致的速度,但是持续时间短,虚弱期长都是它的致命伤,而且为了追求速度,猎豹的进化已经走入了“死角”。所以,无论是什么年龄段的猎豹,生存对于它们来说都是不易的。

最后,猎豹到了年迈之后,确实很难寿终正寝,而它最后的命运要么饿死,要么是捕猎时受伤而死,要么被其他食肉动物吃掉。

猎豹老了之后,是不是很难寿终正寝?是不是要么被其他动物吃了,要么饿死?

猎豹是一种美丽的猛兽,以惊人的速度著称。它是陆地上跑得最快的动物。 猎豹曾经遍布非洲、亚洲和印度,但是由于自然栖息地的丧失、偷猎、非法出售幼崽和其他因素,它们的数量已经大大减少。目前大约有10000只猎豹留在非洲,在伊朗等其他地区只发现少量猎豹。

猎豹大多是独居动物。雌性通常是独自生活的,除非它们在抚养幼崽。雄性可以和其他雄性猎豹组成一个小团体。雄性是非常具有领土意识的,会用尿液标记它们的领土。雄性猎豹在交配后可能会与雌性和幼崽呆上一小段时间,但雌性猎豹主要负责抚养幼崽并教它们狩猎。猎豹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每小时120公里的速度,并且可以在3秒内从0加速到109公里。

猎豹有细长的身体和小脑袋。皮毛短而粗糙。猎豹的皮肤呈棕褐色,带有黑色斑点。身体的下面是白色的,没有斑点。猎豹的尾巴很长,末端有黑色的环和白色的毛簇。它最典型的身体特征是从眼角到鼻子到嘴巴的黑色泪痕。猎豹重约40至64公斤,体长1.12至1.34米。

猎豹在野外的寿命约为10至12年,在圈养条件下,寿命可达20年或更长。交配通常在3岁之前不会发生。雌性在3个月的怀孕期后平均产下3到5只幼崽。幼兽生来就有斑点和绒毛,绒毛延伸到它们的背部,随着幼猎豹年龄的增长,绒毛会脱落。雌猎豹每隔几天就把幼崽转移到一个新的藏身之处,以保护它们免受捕食者的伤害。

猎豹是食肉动物,主要捕食像瞪羚这样的小型哺乳动物。猎豹在白天最活跃,要么在清晨要么在晚上猎食。猎豹不是过分好斗的动物,即使它们速度很快,捕猎也不总是成功的。一旦捕获猎物,它们通常会休息,以便从紧张的追逐中恢复过来。与许多人认为的相反,猎豹对人类或家畜几乎没有威胁,它们更喜欢逃跑,避免与人类发生冲突。

猎豹是濒危物种。由于鬣狗、狮子等食肉动物的存在,幼崽的死亡率很高。近亲繁殖导致了遗传异常,也导致了高死亡率。猎豹和所有物种一样,在生态系统的稳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几个猎豹保护和繁殖项目正在进行,以保护和增加这些神奇动物的数量。

猎豹进入老年后,体力和感官会严重衰弱,由于它们不太成群的习性,很难得到同类的帮助。老年猎豹速度衰减很快,体力也跟不上,很难捕杀到猎物,很可能会饿死。即便没饿死,也很大概率会遇到狮子、花豹、鬣狗和野狗等食肉动物,最终会被这些食肉动物吃掉。这就是自然界适者生存的规律,除了人类,野生动物进入老年期后,大多不会寿终正寝,而是成为食物链的一部分。即便是狮子、老虎等顶级猛兽,衰老后也可能死于其他食肉动物之口。

猎豹老了之后,是不是很难寿终正寝?是不是要么被其他动物吃了,要么饿死?

不单说猎豹,所有野生环境下的动物,想寿终正寝都很难。其中尤以食肉动物最难,因为年老之后失去捕猎能力的食肉动物难以获取食物来源,为什么会有食人虎?大部分老虎吃人,都是因为老弱病残虎在失去捕猎野生动物的能力后,选择更好下手的人类为食,得以保全性命。强大如狮子,母狮还好,如果狮群没有大的意外变动,母狮可以终生生活在家族里;但雄狮则不然,很多雄狮在11-13岁之间会被外来雄狮或者联盟打败,失去狮群统治,成为流浪雄狮,随着衰老,雄狮捕猎困难,最终或病饿而亡、或在与其他肉食动物争食打斗时死亡、或在偷猎家畜时被人类击毙。食草动物相对来说好一些,虽然肉食动物会挑老弱病残下手,但毕竟基数庞大,一定的几率可以善终。

我个人觉得寿终正寝可能性最大的就是杂食类动物,比如熊,什么都能吃,就能保证食物来源,个体又足够强大,不至于什么东西见到你都想踩一脚。所以小时候妈妈让我们不要挑食,什么都吃。。。

猎豹老了之后,是不是很难寿终正寝?是不是要么被其他动物吃了,要么饿死?

对于野生动物而言,衰老是一件非常奢侈的行为。这是因为野生动物生活的环境实在是太差了。

衰老

研究发现,人类的衰老行为和人体染色体两端的端粒酶有关,端粒酶位于染色体的两端,它们并不执行功能,仅仅像个帽子一样保护着染色体内部的DNA链条。

但是端粒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它们不会自我复制,会随着细胞的分裂而导致自身长度缩短,当缩短到一定的长度时,此时端粒就会因为长度较短,从而引发衰老。

除了端粒之外,人类的衰老还和外界环境有关,比如:紫外线、烟、酒、空气污染等也会加速人类衰老。猎豹和人类一样,都是哺乳动物,所以猎豹的衰老机制和人类差不多。

但是,猎豹和人类相比,缺乏稳定安全的生活条件。猎豹没有农业,只能依靠打猎生存,而打猎也意味着能量来源不稳定,如果猎豹长时间没有捕捉到猎物,那么猎豹将会因能量不足而死亡。

除此之外,猎豹没有人类的医学,当猎豹被其他动物伤害口,伤口有可能因微生物感染而导致身体机能下降,这可能会导致它们奔跑速度下降,敏捷度下降等,而这也会影响它们的捕食效率。

猎豹虽然是自然界中的顶级猎食者,但是猎豹有许多食物竞争者。我们知道,在同一片土地上,地球能够生产的能量是有限的,无法满足较多的生物生存。所以能够生存下来的猎豹,都是年轻力壮,身体素质较好的;而身体机能下降的衰老个体,将会因竞争不过其他猎豹或者其他食肉动物而死亡。

也就是说,大多数猎豹在身体机能稍微退化时,就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死亡。所以“衰老”对于猎豹而言是一件非常奢侈的行为。

猎豹为什么难以寿终正寝?

猎豹之所以难以寿终正寝,这是因为对于种群来说,重要的并不是一个个体活了多久,而是种群能否延续下去。

我们的身体机能达到顶峰时,此时我们的生殖能力也达到顶峰,此时我们有机会获得异性的交配权,并将自己的基因传递给下一代。而衰老的个体由于身体机能下降,生殖能力也有所下降,很难会获得异性的青睐,也很难将自己的基因传递给下一代。

与此同时,它们的存活还会消耗能量,会导致种群的幼崽获得的能量更少,以至于幼崽的存活能力降低,所以当猎豹在身体机能退化时,“及时”死亡是它们能够对种群做的唯一贡献。

当然,以上我们所说是站在上帝视角看问题,对于每一个猎豹个体而言,永生比种群的延续更重要。那为什么猎豹无法存活到衰老呢?这其实是因为猎豹的行为是生物的性选择。

以人类为例,研究发现,男性拥有更多的睾酮素会使得他们更富有男性气概,更受女性欢迎,因此能留下更多的后代;但是科学家也发现,过多的睾酮素会使得男性寿命降低,但是这个基因依旧被男性保留了下来。但如果生物过早夭折,那么该生物的基因也不会被传递下来,所以一些先天性疾病基因会被自然选择所淘汰。

侏儒基因的男性更加长寿,但不太受女性欢迎,因此留下的后代不多,这种基因也很难被继续传递。

人类虽然具有意识,也能权衡利弊,但人类女性依然会选择更富有男性魅力的男人,而不是侏儒症患者。

也就是说,自然选择更倾向于选择能够帮助繁殖后代的基因,而不是长寿基因,因此当生物丧失繁殖能力之后,它的身体技能会下降的很快,很多劣势基因会在此时显现出来。

所以当了猎豹老了之后,它们会很快的死去,成为食腐动物的食物。

猎豹老了之后,是不是很难寿终正寝?是不是要么被其他动物吃了,要么饿死?

何止是老了? 只要受伤了,甚至有一次动作失误,都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下图就是非洲花豹(中国说的金钱豹)捕捉的猎豹。 博尔特碰到泰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