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袋类动物都在澳大利亚?
感谢邀请。有袋类动物并不只生活在澳大利亚,也许是树袋熊(考拉)和袋鼠太出名了,以致于很多人都觉得有袋类动物只有它们,实际上,有袋类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家族,广泛分布于新大陆(大洋洲、北美、南美),只不过它们当中的大多数成员都默默无闻,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它们的存在。
首先来看一张喂鸡百科上的有袋类分布图。蓝色就是有袋类现存分布区,分布范围非常广。可能这个视角的世界地图很多不认识了,最左侧就是澳大利亚,他的右边是新几内亚岛、苏拉威西岛等众多岛屿。最右边是南极大陆,他的左上侧就是南美大陆,接着是北美大陆。
所以,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有袋类分布在澳大利亚及附近岛屿、北美洲西部和东南部、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地区。
之前将有袋类笼统的归为一个目,即有袋目,但后来逐渐细化,分为负鼠目、鼩负鼠目、智鲁负鼠目(微兽目)、袋鼹目、袋狸目、袋鼬目、双门齿目(袋鼠目)。现存的有袋类大约有334个物种,超过200种生活在澳洲及其附近岛屿。在美洲地区也有约100个现存物种,多数生活于南美洲。中美洲有13个物种,北美洲只有1个物种。
下面来讲讲各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有袋类动物。
澳洲的有袋类代表首先就是大名鼎鼎的考拉,也就是树袋熊,这是澳大利亚的特有物种,也是澳大利亚国宝级别的动物。其次是袋鼠,一般是指四种体型巨大的地栖型袋鼠,如果算上所有的袋鼠有50多种。最大的是红袋鼠,也就是那种肌肉劲爆的巨大袋鼠。袋熊,共有三种,袋熊身体肥胖,外貌可爱,性格温和,而且它拉出的便便是方形的,非常奇葩。去年澳洲大火时,袋熊成了网红,它挖掘的洞穴成为很多动物的避难所,帮助一些动物躲过了火灾,名噪一时。袋獾,现存最大的有袋类食肉动物,最大可以长到12公斤,虽然还是很小,但它性格凶猛,咬合商很高,可以捕杀体重是自己6倍的袋熊,被称为“塔斯马尼亚恶魔”。
新几内亚岛的有袋类代表新几内亚岛的有袋类主要是袋貂科和袋鼯科。金色帚尾袋貂,浑身金黄色。斑袋貂,头部有点像灵长类。羽尾袋貂。蜜袋鼯,极少数会滑翔的哺乳动物。
拉丁洲的有袋类代表拉丁美洲的有袋类就是负鼠目、鼩负鼠目和智鲁负鼠目(微兽目)。智利袋鼠,也叫长鼻鼩负鼠,是现存六种鼩负鼠之一。南猊,又称智鲁负鼠,是一种生活在智利和阿根廷的小型有袋哺乳类,也是智鲁负鼠目现存唯一的物种。
北美洲的有袋类北美洲的有袋类动物只有一种,那就是北美负鼠,也是最大的负鼠,可以长到6公斤。北美负鼠拥有两大绝技,一是遇到危险会装死,在极度惊慌之下就会进入装死模式,身体会发出臭气,令捕食者恶心走开。二是对北美洲所有毒蛇的毒液都有免疫能力,曾对一只北美负鼠注射1379mg的西部菱斑响尾蛇的毒液,它撑了两个小时才死,抗毒能力远远强于蜜獾。
有袋类动物还有很多,这个古老的大群体值得人类尽全力去保护。
为什么有袋类动物都在澳大利亚?
因为大陆分离。
为什么有袋类动物都在澳大利亚?
就是几个有袋动物物种,在澳大利亚这样一个独立活动区域,适合它们繁殖,其区域里的天敌,对它们没有绝对的追杀,没有被天敌消灭。
为什么有袋类动物都在澳大利亚?
去问问袋鼠就知道了
为什么有袋类动物都在澳大利亚?
其实有袋类动物曾广泛分布于全球,但绝大部分灭绝了。
因为它是相对原始的哺乳动物,其幼仔在母体内发育不完全,出生后还需要在母体育儿袋中生活较长时间。这就意味着其幼仔身体比较脆弱,死亡率必然较高,在生存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澳洲大陆较早与其他大陆分离,形成一个比较封闭的生态系统,因为大洋隔绝了绝大部分物种入侵,这些结构相对原始的动物才得以保存。其实澳洲还有更原始的哺乳动物,如卵生的鸭嘴兽和针鼹,就得益于这独特环境。
附带说一下,南美洲的负鼠也属于有袋类,而南北美洲的陆地连接也比较晚,所以才有这些遗存。
为什么有袋类动物都在澳大利亚?
这可能源于大陆板块漂移,人们曾在南美发现过有袋类动物化石,这说明有袋类动物在大陆上也有分布,后来澳洲因大陆板块漂移脱离了大陆成为一个海洋孤岛,因没有天敌干扰,使有袋类动物得以在澳洲繁衍。而大陆上的有袋类动物因其挑剔的生存方式和低繁殖率而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