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离开水,是缺水被干死的?还是缺氧憋死的?
两个因素都有,主要是在陆地上鱼的鳃丝失去水的浮力支撑,无法张开,呼吸效率降低,等到鳃丝完全干涸板结之后,鱼就会缺氧死亡。而有些鱼类拥有辅助呼吸器官,比如攀鲈、鲶鱼的鳃上器官,肺鱼由鱼鳔演化而来的类似肺部的结构,其他的比如肠道、皮肤、口腔黏膜等也可以成为鱼类的辅助呼吸器官。拥有辅助呼吸器官的鱼类可以在离开水后比普通鱼类存活更长时间。但鱼类的主要呼吸器官还是鱼鳃,所以没有哪种鱼类可以完全离开水生活。鱼是可以在陆地上呼吸的,只不过呼吸效率比不上水里,在水里时,鱼的鳃丝在软骨的弹性作用和水的浮力支撑下完全舒展,达到最大表面积。在鳃盖的张合下,水流经过鳃丝,鳃丝上的毛细血管完成二氧化碳与氧气的交换。到了陆地上,鳃丝无法舒展,紧紧的黏在一起,呼吸效率降低,鱼会快速缺氧死亡。比如福建省建瓯市传承了几百年的“弓鱼术”,原理就是将鱼的身体弯曲成弓状,让鱼的鳃盖被迫张开。鳃丝直接与空气接触,提高了鱼在空气中的呼吸效率,加之福建地区空气湿度大,可以让鱼鳃保持湿润,再加上渔民定时往鱼腮上浇水,鱼就能存活十几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
还有一个常见现象就是鱼浮头,在阴雨天气时,阳光被乌云遮挡,水里的植物光合作用减弱,水中含氧量下降,鱼就被迫将头浮出水面,直接在空气中呼吸。因此,鱼类离开水后会快速死亡是因为鳃丝缺水导致缺氧,所以鱼鳃是鱼死后最先腐败的部位,有经验的渔民可以通过鱼鳃的颜色判断鱼新不新鲜,刚死不久的鱼鳃丝还是鲜红的,死了一段时间的鱼鳃丝就会发白发臭。
鱼离开水,是缺水被干死的?还是缺氧憋死的?
大部分鱼离开水就不能呼吸,会窒息缺氧死亡。
人类通过肺呼吸空气来获取氧气,鱼通过鳃过滤水获取氧气。鱼的鳃只能从水中获得水中的溶解氧而不能从空气中获得氧气,就像肺只能从空气中获得氧而不能从水中获得氧一样。鱼张开嘴让水进去后,然后闭上嘴时,水就被从鳃挤出,鳃吸收水中的溶解氧。
鱼用鳃呼吸,鳃丝表面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水中的溶解氧此进行气体交换,鱼可以很容易地吸收水中的溶解氧气,将二氧化碳通过鳃排出。因此鱼必须不断地让水流过鳃,才能获得所需的氧气,如果离开了水,鱼将无法呼吸,会缺氧而死。
当然,不是所有的鱼都完全依赖于鳃呼吸,因此有时可以离开水后继续呼吸。
弹涂鱼。弹涂鱼的的皮肤上布满了毛细血管也可以起到辅助呼吸的作用,因此经常可以看见弹涂鱼在海滩上攀爬、行走和跳跃。只要保持皮肤潮湿,弹涂鱼就能进行呼吸。为了随时保持皮肤湿润,弹涂鱼经常在水坑里打滚,或者把尾巴浸入水中——这一习惯误导了早期的科学家,使他们错误的以为弹涂鱼用尾巴呼吸。
肺鱼。有鳃的同时还有肺,能够在空气和水中呼吸。肺鱼的肺较为原始,有一个单独的肺循环,使得肺鱼能够在干旱季节完全没有水的地方呼吸生存。
黑鱼。黑鱼已经部分地适应了呼吸空气的能力,有辅助呼吸器官能够呼吸空气,能够在离开水的情况下在陆地上短距离迁徙。
鱼离开水,是缺水被干死的?还是缺氧憋死的?
这个问题该怎么回答呢,说是缺水干死的也对,说缺氧憋死的也没有错。要想知道鱼为什么离开水就会死,还得从鱼的重要呼吸器官鱼腮谈起。
鱼腮一般是硬骨鱼类的呼吸器官,长在咽腔的两侧,附着在两端与腮盖相连的腮耙之上。从鱼腮的构成来看,鱼腮腔两侧各有2个腮,每个腮分布着两排腮片,腮片之上长有排列整齐的腮丝,腮丝与腮片完美地契合在一起。
鱼在水中时,通过嘴巴的张开,腮盖紧闭,口腔容积增大,外部水的压力大于鱼体内的压力,水被压入腮腔,此时每个鳃片、鳃丝都完全张开,鱼腮与水的接触面积加大,从而摄取水中溶解氧的机率提升,被鳃丝中的微血管吸收,氧气随着血液循环被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同时把代谢产物排入水中,完成气体交换。相反地,当鱼闭嘴时,鳃盖打开,口腔容积减少,内部气体压力变大,水就从腮盖中排出,完成一次呼吸过程。
当离开水面之后,鱼的腮片和腮丝就处于粘合状态,暴露在外的表面积骤减,呼吸效率急剧下降,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因为缺氧而窒息死亡。许多渔民为了避免刚捕捞的鱼出水后立即死亡,发明了一种“弓鱼”的技术,就是利用绳子或者木棍,把鱼的头部和鱼尾连接在一起,让鱼的身体“弓”起来,这样就会保证鱼的一侧鳃盖是打开的,从而利用外力把部分腮片和腮丝分离开来,增加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这样鱼就能够在空气中保证微弱的呼吸,利用这个方法一般可以让鱼离开水后几个小时内不会缺氧死亡。
但并不是所有的鱼离开水短期内就会憋死,比如肺鱼,它的鱼鳔结构比较复杂,里面被分隔为若干气室,和外界有气孔相连,能够直接在空气中进行气体交换,也就是说离开水之后,可以不通过鱼腮的作用,直接用鱼鳔进行呼吸,在极度干旱的条件下,可以利用黏液把自己包裹起来进行休眠,最大限度减少新陈代谢的能量消耗,不吃不喝能够挺上4年的漫长时光。
鱼离开水,是缺水被干死的?还是缺氧憋死的?
缺氧死掉的。
这件事,本身并不是军事领域的W君就来凑个热闹吧
鱼鳃是鱼类的主要呼吸器官。当含有氧的水流过鱼鳃的时候,鱼鳃会起到血氧交换的功能,使鱼或取足够多的氧气。
如果打开鱼鳃的话可以看到鱼鳃是这样层层的分片结构,就可以在水中和水有最大化的表面积接触。
而当鱼离开水后,这种结构由于中间没有了水的浸润作用就会让鳃中的片状结构紧紧相连。
这样一来就起不到氧气交换的作用了,最后鱼类就会窒息而死。
为啥W君来答这个题目呢?
前几天看到了弓鱼的视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啊。
福建那边有一个手艺,就是在将鱼捕获后用绳子将鱼头和鱼尾栓起来,形成一个弓状结构。
这样一来,鱼本身的活动会受到限制,体力消耗就会很小。同时,由于这种捆绑的方式可以使鱼一侧的鱼鳃被完全打开,腮中的叶片结构也不会层层粘连到一起。这样鱼在离开了水以后也是可以保持呼吸的。
用这种手法处理完的鱼平在卖掉之前还是会侵泡在水里。一旦卖出后完全可以在离开水的环境下让鱼继续存活24-48小时。
所以这样看来鱼离开水确实是憋死的,而弓鱼离开水后大抵恐怕可能是饿死的。
鱼离开水,是缺水被干死的?还是缺氧憋死的?
感谢邀请~
鱼类的呼吸器官是鳃,里面有大量的鳃丝,含有毛细血管,在水中,鳃丝展开,使水中的溶解氧进入血液,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水中,完成气体交换;鱼离开水后,鳃丝由于缺水,黏在了一起.导致鱼无法呼吸,最后窒息死亡.俗话说:“鱼儿离不开水”,鱼类长期生活在水中靠着鱼鳃进行呼吸,而且是身体表面覆盖着大量的鳞片和粘液,而且是用鱼鳍进行划水游泳;一旦离开水,鱼类就因为失去了很多的保护,有长期暴露在阳光的直接照射下造成鱼身体表面大量缺水造成窒息而亡。
鱼离开水,是缺水被干死的?还是缺氧憋死的?
谢邀。
这个问题乍一看,答案很简单,鱼离开水当然是缺氧窒息而死的。但是,这并不绝对,有的鱼离开水并不是缺氧而死的,而是被干死的。下面我们就来简单的看一下鱼的呼吸方式。
首先,我们来看看大多数鱼类的呼吸方式鱼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从已发现的化石看,在泥盆纪时期的地质层中就发现了鱼类的化石,它们就是最早的无颌类鱼,从化石中的碳14衰减度判断,这些鱼类早在4.4亿年前就已经出现在了地球上。
鱼是脊椎动物中占比最大的一个动物种类,约占整个脊椎动物的53%,而像我们常见的哺乳动物(包括人类)才占脊椎动物的9%左右。鱼类泛指用鳃呼吸、体表被鳞骨覆盖、有鳍、靠身体和尾部的摆动移动的水生变温脊椎动物。
现已知的鱼类多达3.6万种,它们生活在地球上的各大水域中。从上面鱼的定义上看,用腮呼吸是鱼类的“标配”。当然,用鳃呼吸的不一定全是鱼类,比如蛙类的幼年时期蝌蚪就是用腮呼吸的,而蛙类属于两栖动物而不是鱼类,但是,不用腮呼吸的一定不是鱼。
基于这点,我们来看一下鱼呼吸的方式。
鱼生活在水中,它与其他动物一样都需要氧气,而它的氧气就来源于水中的氧气,也就是溶解氧。在呼吸时,鱼通过将腮部的腮丝全部展开增加与水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溶解氧的获取量,以满足身体对氧气的需求,这就是鱼的呼吸。
离水后的鱼是怎么死的?离开水后,大多数鱼是缺氧而死的。而导致缺氧的因素有两个。
01 腮部
上面我们说过,鱼在水中呼吸时腮丝是全部打开的,这样能够增加与水的接触面积,帮助吸收更多的氧气。但是,一旦离开水后,由于腮部缺水造成腮丝黏连无法正常打开,这样反而不利于鱼的呼吸。所以,慢慢的鱼就会缺氧而死。
02 渗透压
鱼类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淡水鱼,一类是海水鱼。按理说,生活在海中的鱼类体内的盐分要高于淡水鱼,但是实际上,淡水鱼与海水鱼体内的盐分几乎是一样的。这取决于鱼类的一个重要的机能-渗透压调节。简单的来说,生活在淡水中的鱼类体内的盐分高于淡水的盐分,所以外界的淡水会源源不断的通过它的腮和口腔渗入体内,此时过量的水进入身体,它会利用肾脏将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达到体内水分平衡的状态。海水鱼则恰恰相反,海水鱼体内的盐分低于海水的盐分,所以它们是通过大口吞咽海水再有腮部的排盐细胞排出多余盐分,达到自己体内盐分和水分平衡的。
因此,无论是哪种鱼一旦离开水,它的渗透压调节能力就会失效,因为无论是淡水鱼还是海水鱼都没有了水的供给,这样它们体内的平衡就会被打破。最终使得体内的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最后窒息而死。
小结:无论是哪一种情况,离开水后的鱼最终的结果都是体内缺氧。所以,大部分的鱼类离开水并不是渴死的,而是缺氧而死的有没有例外?那么,有没有一种鱼离开水不是缺氧而死的呢?答案是肯定的,它就是肺鱼。
肺鱼是一种古老的生物,现存的大部分鱼类都是经过漫长的进化而来的,而肺鱼从泥盆纪诞生之初到现代,几乎没有什么改变。它最大的特点是它的腮部是外腮,但是,肺鱼的外腮相比其他的鱼类来说要小的多。所以,肺鱼的外腮同样具有呼吸的能力,只是比较弱而已。
但是,肺鱼与其他啊鱼类最大的不同就是,它除了能用腮呼吸外,还能用肺呼吸。当然这个肺并不是我们常说的肺,只是肺鱼的鱼鳔而已。但是,它的鱼鳔除了外观上与肺接近外,还有着肺的能力,那就是可以进行气体交换。
所以,肺鱼的习性是在大部分时间呆在水底,但是每隔1小时左右,它会将头露出水面进行呼吸。而且生活在非洲的肺鱼有“夏眠”的习惯,当非洲迎来旱季,河道干涸以后,它会用泥土将自己包裹起来,只留下一个小孔用来呼吸,而此时它的呼吸靠的就是它的“肺”了。
因此,肺鱼离开水,短时间内并不会缺氧而死,甚至它短时间内都不会死。迄今为止,发现离开水最久的肺鱼(用泥土包裹的前提下)长达4年。
(干透的泥块中肺鱼仍然坚强的活着)
总结由于大部分的鱼类都是靠腮呼吸的,所以一旦离开水,腮部黏连使得鱼无法进行正常的呼吸导致死亡,这是典型的缺氧而死。而肺鱼就是个例外,它除了用腮呼吸外,还有一对“肺”可以进行气体的交换。或许这就是它在地球上生存了几亿年都没有灭绝的原因吧。
你说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