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毒的蛇是哪种蛇?有何依据?
内陆太攀蛇。
很多人说海蛇最毒,那是因为之前搞错了实验数据,结果以讹传讹将贝尔彻海蛇捧到了最毒蛇类的宝座上,闹了个乌龙,后来修改了,贝尔彻海蛇的毒性排名就跌到了20名之外。目前在wj百科上对贝尔彻海蛇的描述是“曾被误认为是世界上最毒的海蛇”,在bd百科上对贝尔彻海蛇的描述是“一度是全球毒性最强的蛇类之一”。比较蛇类的毒性最权威的指标就是LD50(Lethal Dose, 50%),也就是“能杀死一半试验总体之有害物质、有毒物质或游离辐射的剂量”。贝尔彻海蛇的极端个体LD50值与内陆太攀蛇的一般个体相比都相差极大,海蛇家族目前还没谁能撼动内陆太攀蛇的地位,钩鼻海蛇(裂颏海蛇)、杜氏剑尾海蛇、孟加拉海蛇、黄腹海蛇、棘眦海蛇、印澳海蛇等海蛇的毒性都比贝尔彻海蛇强,但不如内陆太攀蛇。
LD50值越小,毒性越强。单论对小白鼠的皮下注射LD50值,内陆太攀蛇是0.025mg/kg,极端个体是0.014mg/kg。
中国及北半球最毒蛇——银环蛇的皮下LD50值是0.09-0.19mg/kg。
最毒的海蛇——钩鼻海蛇的皮下LD50值是0.05-0.164mg/kg,钩鼻海蛇曾经也被捧上了“最毒蛇”的宝座,但权威的LD50值出来之后,排名跌到了第五。
贝尔彻海蛇的皮下LD50值是0.111mg/kg,这样的数据显然不能与内陆太攀蛇相提并论。
被称为“非洲死神”的黑曼巴蛇皮下LD50值是0.28-0.75mg/kg,黑曼巴蛇被吹的太厉害了,在针对性抗毒血清问世之前,黑曼巴蛇咬伤致死率接近100%,但目前黑曼巴蛇咬人致死的情况已经很少了,因为南非医学研究所已经能大量提供治疗黑曼巴咬伤的抗毒血清。眼镜王蛇也是名气很大的毒蛇,它是体型最大的毒蛇,眼镜王蛇的皮下LD50是0.34mg/kg。
被吹上天的莽山烙铁头(莽山原矛头蝮)毒性不太高,比眼镜王蛇的毒性还要低。
虽然内陆太攀蛇是毒性最强的毒蛇,但它至今还没有杀死过人。因为它身居澳洲内陆,连人影都看不见一个,而且它生性胆小害羞,与人类的接触机会极小。
全球最毒的蛇是哪种蛇?有何依据?
自然界中最毒的蛇不在中国有没有跟我小时候一样,怕蛇的要死,一度以为自己只要被蛇咬了就会死掉。但我走到哪里都老遇到蛇,晚上睡觉做噩梦都是这玩意,我奶奶还用传说中土方法:选个特殊的日子,在路上捡一些干草放到土灶里面,据说这样就不会再遇到蛇了。但事实很残酷,自此以后我依然遇到不少次蛇,好在它们的体型都比较小,那个时候我觉得小蛇肯定没有我跑得快,所以随着自己逐渐长大也就没有那么怕了。
实际上,从我进城里读高中以后,就很少在老家生活,而现在更是一年回家一次,因为老父亲的生日就在春节期间。不同于大多数人对故乡有落叶归根的愿望,自己从小就希望可以在故乡之外的某个地方有自己的家,我想,或许童年总是出现在我噩梦和现实生活中的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一转眼,20多年过去了,现在的农村基础建设好了很多,也没有再怎么听说家人遇到蛇的事儿,这大概与环境变化的关系最大,包括大家的居住条件,也包括蛇类动物的自然生存环境。
“全球最毒的蛇”这个称号给哪个蛇种更合适?
到底谁是全世界最毒的蛇种?这个问题的答案至今依然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因为,我们很难对自然界中的所有蛇进行蛇毒采样,要知道即便是同一条蛇,它在不同季节分泌出的毒液都存在差异,又何况是不同的蛇种?
而且,蛇是在地球上生存时间超过了一亿年的种群,而人类从森林古猿到如今的人类也就短短几百万年时间,自然界中哪些人烟罕至的地方还有一些我们尚未发现的蛇种,这便是为什么总有新的蛇种被公布存在,这也是为什么我会说“最毒的蛇”这个称号,似乎给谁都存在一定的争议。
自然界中最毒的蛇竟然会害羞,我国野外环境能遇到它们吗?
当然,既然聊到了这个话题,自然还是要给出一个答案。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不少人都以为生活在澳大利亚部分地区的贝尔彻海蛇是全球最毒的蛇,顾名思义,这种海蛇就是在海水中生活的一个蛇种,最特别的是它们的鼻孔是朝着上方生长,吸一口气可以达到在水下待10分钟的时间,喜欢吃鱼的它们其实是蛇亚目眼镜蛇科海蛇属蛇类动物。
但是,经过后来的实验证实,贝尔彻海蛇的确并非已知蛇类动物中毒性最强的蛇类动物,至少它的毒性并没有陆地上的细鳞太攀蛇毒性强,所以,目前可以确定的是,也被叫做内陆太攀蛇的细鳞太攀蛇,就是已知地球上毒性最强的一种陆栖蛇种。需要强调的是,细鳞太攀蛇的体型看上去并不到,即便是成年之后的它们一般也只有2米的样子,自然栖息地同时距离我们十分遥远的维多利亚沙漠附近区域。
你可能很难想象,细鳞太攀蛇一次分泌的毒液,在一天之内毒死的猎物号称可以达到20吨之多,如果它们的攻击对象是人类,那么只要需要一毫克毒液就能将两个成年人毒死。 而这种拥有最毒称号的蛇类动物竟然会害羞,蛇类动物专家表示这是它们的天性,而且天性还比较温柔,如果不是因为它们的安全受到威胁,一般是不会主动攻击人类的。
可能真的是因为它们比较害羞,所以不希望你看清它们的样子,于是用了超于一般蛇类动物的攻击速度,人眼几乎是难以看清它们如何攻击的,其他猎物更是还没来得及反应就可能已经被咬了几口。于是,细鳞太攀蛇不仅有最毒的蛇类动物的称号,还是全球已知蛇类动物中攻击速度也最快的蛇种。
而且,当它从攻击变成防御状态的时候,整个身体还会抬离地面,但它们主要是分布在澳大利亚中部的干旱草地和平原地带。也就是说,不管是曾经被视为“最毒的蛇”的贝尔彻海蛇,还是现在被视为陆地最毒蛇的细鳞太攀蛇,其实它们在我国境内都没有分布,至少到目前都没有发现它们活动的踪迹。
全球最毒的蛇是哪种蛇?有何依据?
细鳞太攀蛇又被称作凶猛太攀蛇,它是地球上毒性最大的蛇之一。被它咬一口产生的毒液,足以杀死一百个成年人。尽管如此,内陆太攀蛇的性格比较温柔,如果你不捕捉它们,它们是不会轻易被激怒。这种蛇主要吃老鼠等一些小型哺乳动物。
攻击防御
细鳞太攀蛇蛇在捕食或受到惊扰时会将前半身成S形挺立起来,攻击速度极快,几乎快到人眼无法看得见,是世界上攻击速度最快的毒蛇,
往往猎物还没来得及反应,已被它的毒牙连续咬了二三下。当它采取防御姿势时,身体会抬离地面。
细鳞太攀蛇为什么是陆地最毒的蛇?
细鳞太攀蛇是陆地上最毒的蛇。细鳞太攀蛇的毒液的半数致死量(LD50)只有0.0021mg/kg,但排毒量达125mg~400mg,比响尾蛇毒性强300倍,约相当于眼镜王蛇的20倍,但是眼镜王蛇的注射量弥补了这点。细鳞太攀蛇与钩鼻海蛇(Enhydrinaschistosa)的致死情况不相上下,在动物毒素学上足以排到前十位。其一次排出的毒液能在24小时内毒死20吨的猎物,这相当于25万只小白鼠、100个成年人或两头非洲大象的重量。杀死两名成年人仅仅需要1毫克的毒液量。
细鳞太攀蛇的毒素种类为神经毒素和心脏毒素。它的毒液分子是从一个名叫尿钠排泄缩氨酸的蛋白质家族进化而来,在脊椎动物中,这些缩氨酸的作用是使心脏周围的肌肉松弛的。
神经毒素主要作用于神经和肌肉接合点,抑制和麻痹神经末梢,阻断肌肉与神经的联系。如果肌肉与神经失去联系,则会无法正常行动。患者一开始会头疼、恶心、呕吐,继之以腹痛、晕眩和视力模糊,严重者还会痉挛和昏迷,并最终导致呼吸系统瘫痪。它还会造成受害者大出血、严重的肌肉损伤及肾衰竭,它的毒素中还含有能破坏肌肉组织及加速血液凝固的毒蛋白。如果血液凝固,就无法将氧气等有机物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会使心脏停止跳动。
全球最毒的蛇是哪种蛇?有何依据?
全球最毒的蛇是哪种蛇?有何依据?──全球最毒的蛇是眼镜王蛇。详情请看下文。
蛇类是爬行动物最多的一个种类,也称为冷血动物,到目前为止,全世界已发现蛇类大约有3000种,其中毒蛇大约650种。而在我国,大约有蛇200种,其中毒蛇大约40种。蛇类除了不能在天空中飞翔以外,在地球上的大部份地区都能栖息活动。它们生活在陆地上、海水里以及树上和洞穴之中,所以不论是在平原或高山、海洋或沙漠都能看到蛇类的身影。
蛇类是人类的益友,对平衡生态环境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但是,蛇类之中的毒蛇对人类也存在着一定的威胁,尤其是其中毒性最大的毒蛇,对人类潜在的威胁最大,若被其咬伤后,又没有及时得到医治,就有生命危险。那么,全球最毒的蛇是什么种类呢?而又是其中的哪一种蛇呢?
蛇类之中什么类型的蛇毒性最强?全世界常见的蛇类有七大类,包括:①喜欢穴居生活的最小蛇类──盲蛇类;②体型最大的蛇──蟒蛇和蚺蛇类;③许多无毒和有毒的蛇──游蛇类;④海里生活的前沟牙毒蛇──海蛇类;⑤无颊窝的管牙类毒蛇──蝰蛇类;⑥有颊窝的管牙类毒蛇──蝮蛇类;⑦戴眼镜的前沟牙毒蛇──眼镜蛇和近亲,此类蛇是所有毒蛇之中毒性最强的蛇类!
世界上毒性最强的蛇是哪一种?世界上所有的蛇类之中,只有眼镜蛇科的毒性最大,而眼镜蛇科之中毒性最大,体形也大的是眼镜王蛇。
眼镜蛇的毒牙可分为前沟牙类和管牙类,尾巴细长而圆,全世界大约有150种。其中有非常大的眼镜王蛇,体长可达3.7米,毒性剧烈,若被其咬伤后,没有及时得到医治,就有生命危险。
眼镜王蛇又名“过山风”、“扁颈蛇”,分布于我国南方的几个省,是全球最大最凶猛的一种毒蛇。眼镜王蛇性情极凶,喜欢白天活动,即使没有受到惊扰,也会突然主动攻击人类。在眼镜王蛇攻击人时,能多把头部及身体前端三分之一竖立起来,其颈部皮肤向两侧扩张,可比原来膨大几倍,同时“呼呼”着响,令人不寒而栗。眼镜王蛇栖息在密林中,有时爬到树上,也要爬到水边喝水,以其它的蛇类以及蜥蜴为食。
全球最毒的蛇是哪种蛇?有何依据?
在陆地上,生活着一种毒性非常强的蛇:内陆太攀蛇,一次毒液的剂量可以杀死20万只老鼠,或是100个成年人。正因为如此,所以内陆太攀蛇是陆地上最毒的毒蛇。(杜氏剑尾海蛇被称为世界上最毒的毒蛇,但科学家发现,在LD50相同注射模式下,毒性最毒的蛇应为内陆太攀蛇。)
内陆太攀蛇内陆太攀蛇的毒性属于神经毒性以及心脏毒素。其中神经毒素主要作用在神经与肌肉的结合点上,阻止肌肉与神经产生联系。
而心脏毒素可以破坏肌肉组织以及加速血液凝固,我们知道,血液的流动可以为我们提供氧气以及各种营养,如果血液在体内凝固,将会导致营养物质无法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还会使心脏停止跳动而死亡。所以患者被内陆太攀蛇咬到后,会开始觉得头痛,恶心,浑身无力,如果没有来得及及时注射血清,那么会在短时间内而死亡。
内陆太攀蛇平均排毒量为44毫克,最大排毒量可达到217毫克,由于它的毒性非常强烈,以至于当它咬到猎物时,还没等松口,猎物就已经死亡。
不过,关于内陆太攀蛇伤人的记录非常少,截止到目前有记录的只有11人。这主要是因为内陆太攀蛇喜欢生活在干旱的平原与荒漠地区,而且全世界只有澳大利亚地区有分布,而它分布的环境人烟稀少。
再者,内陆太攀蛇虽然毒性强烈,但它比较温顺,如果不是遇到危险,它们不会对人类发起攻击,而且即使发起攻击,也会有干咬的情况,干咬就是不注射毒液,只是单纯的咬对方。有记录的被内陆太攀蛇咬伤的11人,大多是捕蛇人,研究学者以及饲养员等,所幸他们都及时注射了抗毒血清,没有出现生命安全。
内陆太攀蛇的习性内陆太攀蛇有一个亲戚是海岸太攀蛇,它的毒性虽然没有内陆太攀蛇强,但是它的分布范围更广,个头更大,同样具有较强的致命性。和内陆太攀蛇相比,海岸太攀蛇脾气更为暴躁,所以致命性比内陆太攀蛇还要强。不过幸好,这两种蛇在我国都没有分布。
不过,如果我们去澳大利亚旅游的时候,在内陆太攀蛇经常出没的地区,还是要做好防蛇保护。
研究表明,内陆太攀蛇的毒性对恒温动物的致死率非常高,这和其他的蛇类不一样,这可能是因为它的主要食物是哺乳动物,毒液也随之而发生了变化。
内陆太攀蛇喜欢生活在洞穴中,不过它们的洞穴都是抢夺的啮齿动物类的地盘,它们会先将老鼠等吃掉,然后霸占它们的洞穴。在天气炎热的时候,内陆太攀蛇会躲在洞穴中,等到气温凉爽一些时再出门觅食。
这是因为内陆太攀蛇属于变温动物,当外界温度过高时,它们的体温也会随之而升高,而较高的温度对健康不利,所以它们会在正午时分躲在洞穴中。
被蛇咬伤后急救措施蛇分为毒蛇,和无毒蛇两种,其中毒蛇有两个尖尖的牙齿,咬人后会留下一个或者两个伤口;无毒蛇则是留下一排伤口。
如果在野外被内陆太攀蛇咬到后,要立即包扎靠近心脏的一端,然后寻求血清的帮助。被毒蛇咬到后有一个黄金救援时间,只有40分钟。如果不知道是被什么毒蛇咬到,可以用手机拍下它的照片,分辨出毒蛇后,再寻找相应的抗毒血清。
如果被耽搁救助的时间过长,那么在救治时难度会比较大,用到的抗毒血清也较多,而且救援效果也没那么好。
对于蛇毒,最大的忌讳是用嘴巴吸出蛇毒,这是因为人体的口腔内有许多黏膜,这些黏膜也能够吸收蛇毒,用嘴巴不仅吸不出对方体内的蛇毒,还会造成对方中毒。如果对方用嘴巴吸出蛇毒,那么他也要注射抗毒血清,也要进行医疗观察。
总结内陆太攀蛇虽然是陆地上毒液最强的毒蛇,但它致死率并不高,这主要是因为它的活动范围主要是人烟稀少的地方,而且它们生性害羞,不会轻易攻击人类,只有误闯入它们的巢穴附近,以及对它们构成威胁时才会咬人。
和内陆太攀蛇相反的是它的近亲海岸太攀蛇,虽然海岸太攀蛇毒液没有内陆太攀蛇强,但它们生性凶猛,且个头更大,分布范围也较广,所以对人类的威胁也较大。但它们在我国都没有分布,所以不用担心被它们咬到,不过如果去澳大利亚等地区旅游的时候,在野外时一定要注意防蛇。
全球最毒的蛇是哪种蛇?有何依据?
全球最毒的蛇是哪一种?有何依据?
个人对于蛇非常恐惧,即使没有毒的小草蛇都很不喜欢,从小到大二十多年除了在纪录片里看过它们的身影外,在现实生活中从来没有遇到过,在动物园里也从来没有主动去看过蛇。
人类对于蛇的恐惧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在人类进化历程中必然是受到过蛇类的侵扰,这种恐惧感来自于基因,是刻在骨子里的东西。蛇类的演化史可是太漫长了,至少在1亿年以前它们就存在,是退化了四肢的爬行动物,而人类从森林古猿算起最多1500万年,从南方古猿开始最多600万年,如果从智人算起才20万年的演化史,可以说我们相对于蛇类真的是太年轻了。
蛇类在进化过程中也都找到了自己应对自然环境的“诀窍”,全世界范围内目前存在3000余种蛇类,其中15%左右大约450种被认为是有毒性的,它们捕猎的时候会分泌毒液,其余的都是无毒蛇。蛇类中最大的是无毒的蟒蛇类,它们靠着自身的肌肉缠绕猎物,最长可能会超过10米,但太少见。最小的算是一些小盲蛇,长度不到10厘米,喜欢生活在地下退化,因此退化了眼睛。
接下来回归正题看最毒的蛇,毒蛇一般都是长得花里胡哨的,常听说的如银环蛇、眼镜王蛇、眼镜蛇、黑曼巴等等。但要说毒性最强,科学家普遍认为是细鳞太攀蛇,它们主要生活在澳大利亚中部,俗称内陆太攀蛇。
这种蛇类看起来并不起眼长度在1.5-2米左右,整体颜色灰暗,但据说它的一口毒液可以短时间内杀死100个成年人、50万只老鼠,在蛇类中声望很高的眼镜王蛇会被秒成渣。当然眼镜王蛇的强势点在于体型大,每口毒液量比较足。其实比较幸运的是内陆太攀蛇生性比较害羞,从来不主动攻击人类,非常地胆小,并且平常的主要食物来源就是像老鼠一样的小型哺乳动物。
至于说贝尔彻海蛇(Hydrophis belcheri)曾被认为是世界上毒性最强的蛇,但是现在争议性非常的大,已经被打落神坛了。判断蛇毒的强弱可以通过半数致死量(LD50)实验来判断,指的就是能杀死一半试验总体的有毒物质剂量浓度。内陆太攀蛇的半致死量大约是每千克0.025mg,这在毒蛇中排在第一位。
其实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问题,这些毒蛇的毒性都太过于强大了,感觉就有些浪费了,尤其是内陆太攀蛇主要的食物就是老鼠,有的时候甚至不需要毒液,但是它的蛇毒确实最强大的,进化之路上到底是什么在推进着它的毒液强度进化?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文/科学黑洞,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