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类鸟类都是蝗虫的天敌,为何蝗灾来的时候依然无法阻止?

在通常情况下,蝗虫的数量会维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因为蝗虫的天敌很多,它的寿命也很短,受环境影响大。中国有句老话“秋后的蚂蚱蹦达不了几天 ”。但如果蝗虫的数量在某个时期爆发时增长,而它的天敌数量没有及时增长,反而下降了,那么蝗虫在自然界中的天敌也就束手无策了。在特殊情况下,蝗虫就会形成灾害,这个特殊情况就包括干旱和高温。其次东非爆发的蝗灾是由沙漠蝗引发的,沙漠蝗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沙漠地区,此次东非蝗灾受害严重的地区基本都是热带沙漠气候区,比如埃塞俄比亚、索马里、肯尼亚、阿拉伯半岛、伊朗、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我国没有热带沙漠,我国西北地区的沙漠属于温带沙漠,所以此次东非蝗灾对我国造成危害的可能性很小。蛙类属于两栖动物,喜爱阴凉潮湿的环境,热带沙漠里的蛙类很少。而且蝗虫的数量如果出现爆发式增长,它的天敌也无法将其遏制住,蝗灾由此发生。

中科院院士、生态和昆虫学家康乐表示:沙漠蝗不会对我国形成严重威胁。中国常见的蝗虫是东亚飞蝗、亚洲飞蝗和西藏飞蝗。东亚飞蝗具有异地迁飞、集群和选择适宜环境产卵等特征。它主要分布于北纬42°以南的华北平原,华北平原是我国历史上蝗灾最频繁的地区。

干旱和高温天气是蝗灾爆发的主要原因。干旱和高温会使蝗虫的产卵量增加,促使蝗虫发育加快,缩短其生命周期,提高蝗虫成活率,降低农作物的抗虫能力,同时也会使蝗虫的天敌数量减少。此消彼长之下,蝗虫就如脱缰之马,迅速繁衍,所过之处,寸草不生。

不过,现代农业技术飞速发展,人类消灭蝗虫的技术也不断进步。如果自然界中蝗虫的天敌已经无法遏制它们的数量,那就人为的给蝗虫制造天敌。比如大规模的饲养鸡鸭鹅等家禽,这些杂食性的家禽会以蝗虫为食,一天能够吃掉数百只蝗虫。利用蝗虫的天敌来消灭蝗灾属于生物防治,这是非常环保的,如果实在不行,那就使用飞机喷洒杀虫剂,使用农药等方式来杀灭蝗虫。全世界的热带、亚热带、温带地区都有蝗虫的分布,种类超过1万种,所以蝗虫是无法消灭干净的。蝗灾会周期性爆发,是世界农业大国必须面对的问题。除了蝗虫以外,还有蚜虫、天牛、螟蛾、草地贪夜蛾等害虫也时常成灾。总之,人类与害虫的斗争还会持续很长时间。

蛙类鸟类都是蝗虫的天敌,为何蝗灾来的时候依然无法阻止?

近日来源于东非的蝗灾蔓延事件已经成为人们又一关注的热点话题,这些蝗虫有的分支已经成功飞越红海和阿曼湾,抵达到伊朗、巴基斯坦和印度,数量达到千亿之多。蝗虫作为一种昆虫,其蛋白质含量比较丰富,成为众多鸟类和蛙类非常喜爱的“美食”,另外像螳螂、蜘蛛、蜥蜴等也常以蝗虫为食,蝗虫的天敌可谓众多,那么为何蝗群的蔓延之势没有受到阻止呢?

从蝗虫的繁衍来看,蝗灾之所以能够成为和水灾、旱灾并列的农业三大自然灾害,主要原因在于蝗虫强大的繁殖能力和对所经之处所有植物的巨大的破坏力。成年雌性蝗虫一生平均可以产卵200粒,最多的时候可以达到1000粒,而每颗卵从产下到生长为成虫的时间也非常短,在条件适宜的时候还不到30天。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每年蝗虫可以繁衍3代-4代,也就是说一对成年蝗虫,在一年之内,少说也可以繁育出至少几百万个后代,在比较干燥、食物量丰富的地区,甚至可以达到上千万只,这仅仅是一对成年蝗虫的后代数量。

从蝗虫卵的发育来看,其比较适宜的孵化环境为干燥的土壤,这种气候条件土壤中的温度偏高、含水量较小,植被也比较稀疏,非常适合虫卵发良。据有关机构监测,众多蝗虫在寻找到适合的土壤后,便会蜂拥而至进行产卵,许多卵聚在一起形在卵块,每个卵块中可以存在50粒以上的虫卵,而每平方米这样的土壤可以有3000个以上的卵块,也就是说,每平方米合适的土壤中,将可能会孕育出15万个蝗虫,这个数量是也是非常可怕的。

从天敌的数量来看,虽然蝗虫有众多的天敌,但天敌的数量,与蝗虫的本底数量以及增殖速度相比,简直太低太低。我们假定那些鸟类、蛙类和其它天敌的数量能够达到上限,我们给它们平均取值每类有10万只,加上它们增殖的速度,具有捕杀蝗虫能力的有效数量也就会达到平均每类100万只,总的天敌数量我们估且计为500万只,而每个天敌平均每天的捕杀量也不过20只上下,毕竟不可能无限制地去吃,而且那些小型的天敌,胃口就更加小了,那么每天的捕杀量也就1亿只左右,这与动辄几千亿只的蝗群相比差距太明显了。

从天敌的活动范围和食性来看,这个方面也是减分项,鸟类、蛙类和其它天敌都有自己固有的栖息地范围和生活习性,不可能随着快节奏飞行的蝗群而迅速转移,只能是当地的天敌来消化侵入的蝗虫,而且这些天敌的食物来源又绝非蝗虫一种,无形中又会严重拉低每天吃掉蝗虫的数量。

因此,靠天敌的“吃”是解决不了蝗灾问题的,当然,人类在历史上解决蝗灾问题,也试过“吃”这个办法,不过效果也非常不好,毕竟蝗虫所富含的脂肪和糖类物质较少,仅靠蛋白质是解决不了因粮食绝收而带来的饥饿问题的,所以历史上发生过蝗灾的地区,有人宁愿去啃树皮也不多吃蝗虫,毕竟吃不饱呀,还浪费大量的体力去捉,得不偿失。

蛙类鸟类都是蝗虫的天敌,为何蝗灾来的时候依然无法阻止?

原因很简单,但对于我们没有经历过蝗灾的人却无法想象。

我也就此类似问题问过上年纪的人,比如可以抓来吃为什么会饿死人之类的问题。

因为蝗灾如风,短短几天之内,黄风过处寸草不生。即使你有冲天之能,几天之内能抓住多少做口粮?一旦此处扫光很快就向下一地区飞去,在绝对数量之前,任何可以想得到的捕杀都是徒劳的。

蛙类鸟类都是蝗虫的天敌,为何蝗灾来的时候依然无法阻止?

俗话说的好,猛虎也怕群狼,任何物种,只要他们的数量庞大到了一定程度,所谓天敌也就不足为惧了。

换句话讲,猫是老鼠的天敌,为什么养猫人的家里还会闹老鼠呢?光明能够照亮黑暗,当人置于完全的光明之中时,为什么会有影子呢?

“蝗灾”是一类由干旱引起的自然灾害,而干旱的自然环境能够提高蝗虫的产卵量,提高到什么程度呢?

蝗虫产下的每个卵块中含有80粒卵。在干旱少雨的情况下,每立方米土地中的蝗虫卵块大约有5000个。

也就是说,看似“风平浪静”的土地,实则“暗流涌动”!因为每立方米的土地中埋藏着蝗虫40万粒卵!

当这些蝗虫卵,孵化成虫的那一刻。漫天的“虫雨”将会覆盖整片天空。鸟类、蛙类,这些蝗虫所谓的天敌,面对数以万计的“蝗虫大军”根本无能为力。

泽陆蛙(中国最常见的蛙类之一),一天能够吃60—100只蝗虫,是蝗虫的自然天敌,但蝗虫的数量是青蛙的数百倍,甚至是数千倍。

如此庞大的数量,撑死青蛙也吃不完啊。且蝗虫是一种“带翼昆虫”,蝗虫一天能飞行118公里,速度极快。青蛙的机动性与蝗虫相差甚远,故此青蛙对蝗虫根本无法起到绝对抑制作用。

粉红椋鸟,自然界中的“蝗虫杀手”。蝗虫真正意义上的天敌,将蝗虫视为“主食”。一只成年粉红椋鸟每天能够吃掉120只—200只蝗虫。是对蝗虫威胁性最大的一种鸟类。不过粉红椋鸟的平均产卵数量为5枚,最多8枚,与蝗虫相比不足以一道。

且粉红椋鸟主要栖息在中国新疆,对气候、地理的要求极高。而蝗虫的行军方向不定,栖息地跨越南北两域,对气候、地理的适应能力极强。因此,在生存区域这一块存在地理局限性的鸟类,几乎不可能消灭或抑制蝗灾的发生。

其实蝗灾泛滥的根本原因是人类污染环境、滥用土地留下的祸根。巨量的汽车尾气与工业烟尘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城市建设需要木材,而木材来源于森林,森林是鸟儿的家。

森林在减少,鸟儿的数量在减少,气候变暖,土地干旱,人类造成的干旱成为了蝗虫繁殖的温床。鸟儿却因为蝗灾而填饱了肚子,人类因为蝗灾而开始重视对自然的保护。

人类摧毁了鸟儿的栖息地,让鸟儿没有食物。自然便摧毁人类的栖息地,用蝗虫喂饱鸟儿。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果报应,都是自然规律。消灭蝗灾,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

只要我们每个人抱着一颗爱护自然的心,保护环境,保护树木,减少尾气的排量,减少工业烟尘的排放。让干旱的土地得到雨水的滋润,让大自然重新焕发活力……

蝗灾,并非不可战胜。

蛙类鸟类都是蝗虫的天敌,为何蝗灾来的时候依然无法阻止?

本次的蝗虫灾有多严重呢?印度总理莫迪都开始建议巴基斯坦暂时搁置两国冲突的问题,先来共同解决蝗虫灾的入侵,目前已经达到了4000亿只,覆盖超过2000平方公里。

蛙类,鸟类以及大公鸡,老母鸡都是蝗虫的天敌,那么为什么没有被天敌阻止它们的扩张蔓延呢?

首先,蝗虫的单兵作战能力一般,但是团队作战的战斗力高,所到之处,片甲不留。目前经过地区的农作物都被吃的差不多了,对当地的影响很大。所以,蝗虫难以被天敌消灭的根本原因还是赢在数量多,和繁殖力迅速上。

对于蛙类鸟类来说,数量远远不及蝗虫灾的数量,通过已有数量的蛙类和鸟类吃掉的蝗虫,消化的速度还没有蝗虫的繁殖速度强,怎么可能消灭呢?

虽然大公鸡和老母鸡的数量也多,但大多数都是被养殖的,商家也不敢放出养殖场的全部的鸡去吃蝗虫,最后不但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最后鸡找不回来了怎么办呢?

所以蝗虫一旦成灾的时候,目前我们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根治手段,只能最大化的降低损失。

不过蝗虫在一个地区的出现预警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已经出问题了!

蛙类鸟类都是蝗虫的天敌,为何蝗灾来的时候依然无法阻止?

“蛙类鸟类都是蝗虫的天敌,为何蝗灾来的时候依然无法阻止?”,首先来说,可以形成蝗灾说明蝗虫的数量是非常大了,而且蝗虫的繁殖力也非常强,整个种群数量以指数级增长,依靠自然状态下的天敌是很难抑制蝗虫数量的。除此之外,形成蝗灾的蝗虫群往往具有迁飞性,并不会在一个地区一直停留。

自然状态下蝗虫的天敌种类很多,但是数量并不多

单从个体而言,蝗虫是一种非常弱小的昆虫,它的天敌种类也非常多,据估计有八大类七十多种,包括线虫类、昆虫类、蜘蛛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等,还有真菌类、细菌类、和螨虫等微生物。虽然蝗虫的天敌种类很多,但是相较于成百上千亿数量的蝗虫群来说,自然状态中的天体数量还是非常少的。

以本次蝗灾为例,科学家估计本次肆虐非洲的蝗虫群,其蝗虫个体数量超过四千亿只,保守估计一只蝗虫重两克,那么整个蝗虫群总重量就高达八十万吨。而且蝗虫的繁殖速度非常快,估计每三个月就能繁殖一代,每代数量可以增加二十倍以上,如果不加遏制,到六月份蝗虫数量将暴增到上百万亿只。单说东非地区的四千多亿只蝗虫,这个数量已经超过正常生态环境下的六千多万倍,也正是这个原因,蝗虫必须迁飞到其他地区获取食物。

在天敌治蝗方面,我国有牧鸭牧鸡治蝗的经验。我们假设一只鸭子一天可以捕食二百只蝗虫,面对四千亿只蝗虫,我们一次性投放一百万只鸭子,那么吃完这些蝗虫至少需要五年以上的时间,这还是不考虑蝗虫的指数级增殖和上千平方公里的活动范围以及迁飞特性的情况下。然后我们可以想一想,自然情况下一个地区会有一百万只鸭子吗?而且并非所有的天敌都能达到鸭子的捕食数量与速度,因此相较于蝗虫来说,虽然它的天敌很种类很多,但是数量还是太少了,自然情况下能影响蝗灾发展的因素主要还是气候和环境。

蝗虫具有迁飞性

当蝗灾发生后,大量的蝗虫在极短的时间就可以将一个地区的植物啃食殆尽,由于食物匮乏蝗虫不得不迁飞到其他地区,据估计蝗虫群的迁徙速度可达一百五十公里每天,不仅如此,蝗虫的发育速度也非常快,若虫仅需要二十天左右的就能发育成年。对于蝗虫的天敌来说,除了虫群内部的传染病和鸟类天敌外,其他种类的天敌是远远跟不上蝗虫的脚步的。

蝗灾的防治

蝗灾一旦形成,往往对生态环境和农作物产生巨大的破坏左右,因此最好的手段还是预防蝗灾的发生,我们的大自然其实是一个巧妙的平衡系统,通常情况下依靠天敌是可以很好的抑制蝗虫数量的,但是由于人类过渡开发利用自然环境,大量的鸟类、两栖类、爬行类等蝗虫天敌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蝗灾的破坏性,因此对于蝗虫的防治我们可以从生态治理角度着手,包括蝗虫天敌的保护、合理放牧、保护生态多样性、调整农业结构等手段,在最大程度上利用自然的力量来抑制蝗灾的产生。对于蝗灾形成后的治理工作,我们也应该减少使用一些影响生态环境安全的农药,可以考虑使用一些以真菌生物和群聚拮抗剂制成的新型治蝗农药。

总结

一场蝗灾所包含的蝗虫数量往往高达成百上千亿,虽然蝗虫天敌种类很多,但是数量上还是有极大的差距的。而且蝗虫的繁殖能力非常强,并且具有迁飞性,这都为自然状态下的天敌治蝗带来困难。

感谢浏览,我是漫步的小豆子,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