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有什么才能吗?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宰相型人才,管仲的能力,总结起来其实只有一条:他会强国!

虽然只有这一种能力,但管仲的这个能力,却是后世所有君王皇帝,都希望看到的。任何一位君王,只要能得到一个管仲这样的宰相,然后合理使用这个人,基本上都能成为明君。甚至就算是到了王朝末期,只要有管仲这样一个人在,最少也能给国家续命五十年!

这就是管仲的厉害之处。

在后世的史书上,管仲有三个称号,分别是‘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第一相’。这三个称号,每一个都称得上是惊天动地,但是放到管仲的头上,却几乎没有任何争议。这就是因为管仲的能力,实在是太强了。

如果要细分的话,管仲的能力,其实可以大致分为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分别是:搞钱、制定国家军事战略、制定外交战略、树立国家统治思想、改革。

首先是搞钱。

管仲会搞钱,这事很多人都知道。很多人学历史的时候,都会学到管仲首开‘盐铁国营’。也就是说,管仲掌权期间,把制盐和冶铁这两个行业的权力,收归国有。靠着这两个行业,齐国赚取了丰厚的利润,然后才能迅速强大起来。

但实际上,盐铁国营,其实只是管仲搞出的众多经济改革中的一个而已。

在管仲的经济改革当中,除了盐铁国营之外,其实还有‘粮食准平’、‘差额征地税’、‘合理开发自然资源’、‘货币铸造’这几个部分。

所谓粮食准平,就是指通过国家手段,调控粮食价格,保证粮食价格在一个合理水平。既要保证粮食价格不会太低,不至于让农民赚不到钱;同时也让粮食价格不会太夸张,让老百姓吃得起饭。

这个思想,其实直到今天,我们都还在使用。而且,哪怕是到了今天,很多国家依然还没玩好这个手段。世界上无法控制自己国家粮价的国家,绝对不是一个两个。

而这个问题,在两千多年以前,管仲就已经解决了。

差额征地税,则是根据土地的产量不同,对于不同品质的土地,征收不同的田税。产量高的土地就多征税,产量少的就少征税。如此一来,既能保证国家收入,也能保证百姓的利益。

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就是指老百姓必须在特定时间内打渔伐木,不许做出‘涸泽而渔’的事情。简单来说,就是要给大自然恢复的时间,这样才可以源源不断地从自然界中获取资源。这个思想,同样也是我们今天依然在应用的。

至于货币铸造,这事相对来说就更先进了。在管仲之前,春秋时代的那些国家,大多对货币隐藏的很多功能,还完全没有概念。但是管仲却提出,要把铸币权收归国有,并且设置专管铸币的机构。正是靠着铸币的权力,管仲可以通过货币,合理地对齐国经济进行调节。这个思想,同样也是直到今天我们依然还在使用的。

从管仲的这几项经济手段当中,我们也不难看出:管仲的经济管理方面,核心思想其实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可持续发展。在现代,我们有这个概念很正常。可是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管仲能有这个意识,那就很夸张了。

更夸张的是,管仲不但能有这个意识,同时更能建立起一个相配套的经济系统。管仲不但能帮齐国搞钱,还能帮齐国建立起一个持续搞钱的系统,而且这个系统后来还一直用到了齐国灭亡!

这就更匪夷所思了。

能够搞好经济,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经济体系,这就已经奠定了齐国强大的基础,足以让管仲名垂青史了。但相比之下,管仲在其他几个方面对齐国做出的贡献,或许还要更在他的搞钱的贡献之上。

帮齐国搞到了钱之后,接下来齐国自然就要对外扩张,和其他国家打交道了。而在当时的春秋历史大背景下,齐国虽然暂时强大了起来,但是想要大范围扩张,似乎也不太容易。因为当时周王室虽然已经衰落了,但影响力还在。如果某个国家贸然扩张,引起了公愤,就很容易引来大家的围殴。

就算齐国暂时比较强大,可是只要齐国引起了公愤,被大家围殴,最后同样必败无疑,甚至有可能亡国。

在这种情况下,管仲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为什么我们非得要扩张呢?以往的扩张,基本上就是征服敌对国家,吞并敌国的土地,扩大自己的版图。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要用战争的手段。而在管仲看来,通过战争去征服其他国家,其实是一个效率很低的手段。

为什么我们不能直接把那些小国,收做自己的小弟呢?如此一来,齐国不用打仗,就能得到一群小弟。有了小弟之后,再由齐国这个带头大哥,带着小弟去打那些不听话的国家。打仗期间,小弟们出力,齐国可以减少损失。打赢了之后,齐国吃肉,小弟国家喝汤。

与此同时,齐国还可以通过经济和文化的手段,不断去同化那些小弟国家。长此以往,这些小弟就可以被齐国彻底同化,继而成为齐国力量的一部分。

当然,想要做带头大哥,除了自身实力要过硬之外,还得有一个名义。所以这个时候,管仲就提出了一个新的思想:尊王攘夷。简单来说,就是打着周王室的名义,联合其他小国,一起去对付北方的山戎,以及南边的南蛮,同时打击那些不听周王室命令的国家。因为当时齐国是周王室的代言人,所以这也就变成了打击那些不听齐国命令的国家。

围绕着这个目标,管仲制定了齐国的外交策略,以及国家统治思想。这些东西,不但后来被齐国一直用了几百年,而且也被其他诸侯国学走了。后来整个春秋时代的诸侯争霸,各国都是按照管仲的思路来进行的。

有了钱,有了小弟,有了扩张的理由,那接下来,自然就需要一支强大的军队了。管仲虽然不会打仗,也不会直接拎着大刀上前线去砍人,但是他却可以帮齐国改革军事体系,塑造一支强大的军队出来。而且,他会从国家战略层面,制定对外作战的军事计划。

在管仲的军事改革当中,整个齐国被分成了二十一个‘乡’。一乡有十连,一连有四里,一里有十轨,一轨有五家。这种精确的划分制度,直接以家庭为单位,将整个齐国变成了一个有序的体系。

而在这个体系当中,其中十五个乡,参与对外战争。另外六个乡,则是专门从事农业和工商业的生产,这就保证了齐国可以有源源不断的战争资源,可以持续打仗,又不会严重损害齐国的国力。而这种社会生产和军事相结合的战争,又能保证齐国人民的利益高度一致。一旦打仗,大家就可以更加同仇敌忾,一致对外。

经过管仲的这些改革,齐国就算是想不强大,都不可能了。而在进行这些改革的同时,管仲也展现出来他最强的一种能力,那就是所谓的‘改革’能力。

想要实现以上这些内容,光靠理论是不行的,还是得有实际操作。而在改革的实际操作当中,就势必会影响到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从而被很多人反对,遇到强大的改革阻力。

从古到今,任何一场改革,都会如此。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历史上很多著名的改革,比如后世范仲淹的‘庆历新政’,或者王安石变法,才会最终失败。

但是管仲成功了。

而且,在改革过程当中,他没有大规模杀人,甚至让齐国大多数人,包括那些既得利益者,都支持他的改革。

这就很匪夷所思了。

有的人可能会说,管仲的改革成功,主要是因为齐桓公支持他。但问题是,历史上任何一场成功的改革,都绝对不单纯是因为君王的支持,就能成功的。要是皇帝支持就能成功,那后来的范仲淹和王安石,也不可能失败了。

这就是管仲的厉害之处了。

他不光理论水平高,而且还是实际操作。可怕的是,他在实际操作方面,还是大师级的水平。

可以说,齐国的强大,就是建立在管仲改革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管仲,就算齐桓公再怎么雄才大略,估计也很难把齐国带领到后来的高度。而除了以上说的这些之外,管仲对于整个中华文明来说,其实还有一个最大的贡献。

这个贡献,就是所谓的‘华夷之辩’。

因为当时管仲的整体思想,是要带着齐国,联合其他小国,一起对抗外来入侵者。那么这个时候,如何界定‘外来入侵者’的定义,就很重要了。所以,这个时候,管仲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到底谁才是敌人,谁才是能够争取的朋友。

这个问题,或许从今天的角度来说,并不算难。有的人可能会说,西周国外的就是敌人,国内的就是朋友。这话如果拿到春秋时代,估计管仲听了之后,会有打人的冲动。

因为按照当时西周的思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算是那些所谓的‘夷狄’,其实也是周王室的臣子。而且,夷狄当中,也有臣服于中原的势力。要是按照这个划分标准的话,那很多臣服中原的势力,都得被划分到敌人的阵营,纯粹是给自己找麻烦。

所以,当时想要提出一个完整的理论,区分朋友和敌人,其实还真不容易。如果按照血缘关系来分,周王室分封的姬姓诸侯国就是朋友,非姬姓诸侯国就是敌人,那齐国自己就成了敌人。如果按照炎黄子孙的血脉来算,那不好意思,那些夷狄当中,很多正在入侵中原各国的,其实也是炎黄子孙。

比如说,后来给汉朝造成了大麻烦的匈奴,他们的祖先,据说就是当年夏朝灭亡之后,被商朝流放到草原上的夏朝王族后人。而春秋时代所谓的夷狄,他们的身上,其实或多或少也有炎黄子孙的血脉。

而如果按照国家战争来分,和中原国家打仗的就是敌人,那不好意思,当时中原各国内部,也在打仗。

所以,如何界定朋友和敌人,如何界定华夏的概念,真的很困难。

但最终,面对这个问题,管仲却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管仲的答案是‘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宴安鸩毒,不可怀也。’

简单来说,按照礼仪来进行区分。当然,这个礼仪说的并不是用餐礼仪,或者简单的服饰礼仪,而是一整天制度。也就是说,只要你们蛮夷愿意接受华夏的利益,好好改造自己,和我们和平相处,然后不断和我们通婚改变血脉,这样的话,我们也可以把你们当做自己人。

而如果你们坚持和我们打仗,天天想着要灭亡我们的文化,占领我们的土地,那就是我们的敌人,你就不是华夏。

管仲给出的这个答案,后来成了所有封建王朝,划分敌我的关键思想,同时也是华夷之辩的一个‘标准答案’。正是基于这个答案,后来的很多人,比如孔子孟子,不断塑造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然后才逐渐形成了所谓的‘中华文明圈’。

历史上真实的管仲,就是这么牛!他的贡献,其实已经不仅局限于辅佐齐桓公,帮齐国建立霸业那么简单,而是影响了整个中国历史。如果没有管仲,或许我们整个文明的思想,都会截然不同。

管仲有什么才能吗?

管仲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他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思想为后人留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今天我们看到的《管子》一书,就是后人根据管仲的思想、言论总结出来的。他的以法治国的理念,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有些至今仍就有实际借鉴意义。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霸业”,全赖管仲的协助和治理。管仲因此也成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代名相。

孔子曾经这样说过:“管仲相桓公,霸诸候,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以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大意是:“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天下,老百姓到现在还在享受他的恩惠,若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成为蛮族统治下的臣民了”。 诸葛亮平生佩服的二个人,一为管仲,另一个是乐毅。所以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管仲(约前723年-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百家代表人物之一,周穆王的后代。管仲的祖先是周穆王的后代,与周王室同宗。父亲管庄是齐国的大夫,后来家道中衰,导致管仲生活很贫困。管仲父亲去世后,老母在堂,生活贫苦,管仲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了谋生,联合好友鲍叔牙合伙做生意维持生计。成语“管鲍分金”说的就是这段故事。合伙经商失败后,管仲与鲍叔牙以几经曲折,一同到齐国从军。

齐僖公三十三年

(前698年),齐僖公驾崩,留下三个儿子:太子诸儿、公子纠、公子小白和公子无知。齐僖公死后,太子诸儿即位,是为齐襄公。当时,管仲和鲍叔牙分别辅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不久,齐襄公与其妹鲁桓公的夫人文姜秘谋私通,醉杀了鲁桓公。对此,管仲预感到齐国将会大乱发生。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君的女儿,因此管仲保护公子纠逃到鲁国姥姥家去躲避。鲍叔牙辅佐公子纠莒国外公家藏匿。公元前686年,公孙无知杀死了齐襄公,自立为齐国新一任君王,很快公子无知又成为了宫廷内乱的牺牲者,第二年也被手下大臣雍林人给杀掉了,齐国又陷入了一片混乱。齐国人打算在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中间选一个,约定他们谁先回国,说就是国王。

管仲提醒公子纠:公子小白所在的莒国距离齐国很近,如果他先我们一步回到齐国,我们就没机会了,我先带人去拦截他的车马,再派鲁国大将曹沫护送您回国。公子纠很满意这个计划方案。果然在莒、齐边境,管仲遇到了急忙赶路的小白,管仲明知故问地追问小白回齐国有何事,小白回答处理丧事。管仲不依不挠步步紧逼,鲍叔牙为公子小白辩解,同时不敢耽搁,命令部队火速前进。

管仲见状拦不住公子小白,只好拔出弓箭,射向公子小白,看到小白栽倒在车里没了声息,只是驾着车马走了。管仲以为自己的这一箭成功解决了公子小白,不慌不忙地护送公子纠向齐国进发,谁知到了齐国,发现公子小白已经成为了齐王,管仲既惊讶又气愤,率领鲁国军队跟齐国交战,因为鲁国实力不敌齐国,很快就败下阵来。鲁国求饶,齐桓公开出条件:一,杀死公子纠,二,把管仲交给齐国。鲁庄公没办法,只好将二人交了出来。本来齐桓公想杀掉管仲以报一箭之仇,被鲍叔牙制止了,鲍叔牙说: 如果只想富国强民,用我就可以了。如果想称霸天下,必用管仲不可!公子纠就这样被处死了,而管仲呢?在鲍叔牙的力荐下,于齐桓公元年(前685年)担任国相,成为了齐国的丞相。

齐桓公以管仲为相,在管仲的辅作下,终于称霸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尊管仲为“仲父”。

管仲注重经济,崇尚实干,反对空谈,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颇得唯物论中“物质决定意识”的精髓。

管仲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四民分业,士农工商”。这一政策的要点就是把国士分为军士、农民、工匠、商贾四个阶层,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助理);这样做的好处是:同行业的人聚居在一起,易于交流经验,提高技艺;营造专业氛围,使民众安于本业,从而避免民众职业的不稳定性;营造良好的社会教育环境,使子弟从小耳濡目染,在父兄、邻居的熏陶下自然地掌握专业技能。

管仲从税制、商旅、娱乐等多个领域进行了整体配套改革: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在全国范围内,根据不同的土地,征收不同的税赋,打破了过去整齐的税收,给农民带来更多实惠,体现了公平。打猎捕鱼要遵循季节和农时,否则予以处罚。调剂物价,施行“盐铁专营”制度,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寓稅于价,与民争利,达到“取之于无形,使人不怒”的效果。管仲改革的实质,就是改革土地和人口制度,巧妙利用经济手段实现赢得对外战争的胜利。从国家内政看,发展商品经济,让国民富裕而不至于造反;从对外关系看,扩大对外贸易,并以军事的威慑力维持国家间均衡。

管仲实行宏观管控,设立国储粮制度,国家采购囤积大量粮食,以控制市场粮价的波动,达到平衡丰饥的效果。运用价格杠杆来调节国内经济,比如:国家掌握了大量的布,即不必再征收布税,而要征于原材料麻税,麻价因课税涨十倍,布价就可能因此而上涨至五十倍。运营价格杠杆来调节进出口市场,“因天下以制天下”,也就是根据不同情况来控制商品价格,如果他国商品的质量高于本国,就提高该商品在本国的销售价格,以控制外国商品的输入;如果要鼓励出口,就压低出售价格,“天下高而我下低”。这样既鼓励了贸易流通,又保证物价控制住合理范围内,不至于引起大的波动。齐国为了更多地吸引外来商品,在齐国设立的检查站,只查危险品,不对货物本身征税。因此齐国商贾云集,异常繁华。

管仲鼓励社会就业与社会消费。“富者靡之,贫者为之”,鼓励消费,甚至倡导奢侈,促进就业。富裕的人只有不断消费,贫穷的人才有工作可做。为了刺激经济,年岁欠收的时候,人民没有本业可作,国家就在这时进行宫室台榭的修建,以促进人民就业,尤其是雇佣那些丧失了家产的赤贫者。这时候修筑宫室,不是为了贪图享受,而是为了促进就业,搞活社会经济。

管仲强调选贤举能,以法治国。他认为在任命各级官员时,都必须根据其实际的政绩,特别是要有取信于民的真实政绩,而不是靠虚假的、表面的政绩。乡是地方行政区域。每个乡领导每年必须向上级汇报工作情况。考核孝道德、政绩等,乡里如果有表率、有人才没有举荐,叫“蔽贤”,乡长要受处罚。如果有坏人、有坏事不举报,叫“蔽恶”,乡长要受惩罚。如果有身体健壮,不举荐,叫“蔽才”,也有罪过。犯了罪的人,如果判了刑,可以用犀牛皮顶罪或免罪。齐国人把法看得比国君地位重要,人人遵守法律,生活才有良好的秩序。

管仲改革目就是富国强兵。他与齐桓公关注的军事,改变了军队的建制,作内政而寄军令。要把军事隐藏到政治制度中去。首先把五家联为一体,叫轨,十轨为一里,四里为一连,十连为一乡,五乡为一军,这是行政单位。里面包含了军事目的,伍长、里长、连长、乡良人等。也就是亲戚邻居听到声音看到背影,都知道要协同作战。当时齐国有三军,三万人,装备精良,有好的作战素质。管仲还利用古代的狩猎,作为军事演习。对内,齐军纪律严明,作战能力强。对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管仲认为,真正的霸主不是以力服人,而是以理服人,要在诸侯国中获得真诚可信的形象。

管仲认为改革的根本思想,要把国家建设成“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一维绝则倾,缺乏一个就倾斜了;二维绝则危;三绝则覆,四维绝则灭。根本目的是使民众国建立成礼义廉耻。这是理想目标,不能作为改革的起点。他觉得是人民生活的实际改善。只有丰衣足食了,才有建立的基础。

管仲不仅是一个政治家,经济学家,而且更是一位管理大师,由于他改革成效显著,齐国因此国力大振。齐桓公四十一年(前645年),管仲去世。后人尊称为“管子”,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保护者”、“华夏第一相”等。所以,管仲是历史上一个很有作为的人。

管仲有什么才能吗?

管仲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但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管仲,还是一个极其出色的经济学家。

或许是由于早年做过生意的经历,管仲对货币和市场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所以,管仲搞出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经济战。

齐国想吞并中山国。衡山国是个小国,但军事实力很强,所以不能硬打。

衡山国出产的兵器很有名,齐国就花高价购买,衡山国的兵器涨价了数十倍。衡山国人见有利可图,于是全民制造兵器,甚至连田都不种了。这样持续了三年,齐国突然终止与衡山国的兵器贸易。

衡山国慌了。兵器卖不出去,但此时衡山国已经三年没有种粮,粮食全靠进口。此时齐国又去衡山国高价卖粮食。就这样,衡山国钱也没了,粮食也没了,兵器也被卖光了,实力大大削弱,齐国轻松地灭了衡山国。

而在交易贸易中,齐国越来越富,实力越来越强。

管仲又故技重施。通过向楚国买鹿,向鲁国买布等等方式,把其他国家的经济市场搞得乱七八糟,自己从中获利。

体现管仲经济才能的地方还有很多,这里只是举了一个小例子。

管仲有如此才能,真可谓是千古名相。

管仲有什么才能吗?

管仲有什么才能?

要谈管仲有什么才能,先从他的个人简介开始了解。我们都知道管仲是齐桓公的国相。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

  1. 经济学家

管仲相齐的经济政策是“遂滋民,与无财”(《国语·齐语》),他的办法乃是“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史记·齐太公世家》)。或言“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史记·平准书》,以至“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史记·管晏列传》)。

担任齐相期间,先后出台粮食准平政策、相地衰征政策、山泽致时政策、鱼盐山海政策,改良了九府圜法,规范了刀币制作,对外策划了衡山之谋、阴里之谋和菁茅之谋等对外货币战争。

2. 哲学家

所著《管子》,内容极丰,包含道、儒、名、法、兵、阴阳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舆地、经济和农业等方面的方法论。

“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这是唯物论中“物质决定意识”的观念在我国古代早期朴素唯物主义的意识呈现。

他在《心术》《白心》《内业》等文章中系统地阐述了道家的“精气说”,将老子的“道”改造成了“精气”。

“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精也者,气之精者也。”

管仲用“精气”解释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有意识的人,也是由精气生成的。管仲没有否定鬼神,但认为鬼神也是由精气生成的。说精气“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把鬼神视为普通的物,否认它是超自然的存在。

管仲建议在认识过程中,主体要舍弃主观臆断,以外物为认识的根据,一切认知要反映外物的真实情况。

3.政治学家

任职期间,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号为“华夏第一相“。

  • “叁其国而伍其鄙”

革除部落政治残余影响,实施士农工商户籍管理,精细市郊行政管理,完善齐国行政管理系统体系建设。

  • 德功显明,取信于民

树立务实政绩观,强调“取信于民”人本思想,创新推出“试用制”和“举孝廉”,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度,扩大了人才来源,成为日后科举制度的雏形。

  • 主张富国强兵,反对空谈主义

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帜,挟天子以伐不敬。

4.军事家

管仲提出“作内政而寄军令”的军事原则,设置社会与军事相结合的战斗体制,亦为后来大规模的战争作了准备。

军事成果:灭谭平遂、五国服齐、调解郑国内乱、鄄城会盟、北战山戎、齐楚结盟、葵丘之盟。

通过尊王攘夷、九合诸侯,帮助齐桓公成为东周春秋时期“五霸”之首。

管仲是“千古一相,一相千古”,孔子、诸葛亮、李靖都是他的小迷弟。

管仲有什么才能吗?

官仲(观众)是有才能的他能制造你的身体和呼吸器官,孩子对长辈说他能决定拔不拔呼吸管这句话最早就是管仲说的,所以说从来没有人敢得罪管仲(观众),都拿他当老祖宗供着。

管仲有什么才能吗?

史记记载: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那时候是农耕文明,经济中心还不在沿海地区,而在中原地区,那时候的中原地区是文明之邦,是礼仪之邦,就连刚生下来的小牛犊都会背诵诗经。而那时候的江浙闽粤还很贫穷落后,生活在这里的是茹毛饮血的原始部落,这些不理发不洗澡的野蛮人,连衣服都买不起,更别说识文断字了。

管仲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也就是说,每个人,无论是王侯将相,还是百姓庶民,都要讲礼义廉耻,都要有是非观念和优良美德,因为这是强国的基础。如果没有礼义廉耻,国家肯定灭亡。那时候的管仲尽管不知道在他生活的同时代,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国家叫巴比伦,但是巴比伦为管仲的观点提供了极好的注释。因为淫乱腐败,在管仲出生的前几年,曾经号称四大文明古国的巴比伦灭亡了。然而,要让人人都讲礼义廉耻,需要先让人吃饱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