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子分封的最大诸侯国宋国,为何有人说在春秋战国时活成了一个笑话?

如果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舞台的话,那么宋国绝对是这里面最强的搞笑担当。

整个春秋战国时期,超过一半的搞笑历史事件,全都是和宋国有关的。比如说让对手顺利过河、摆好阵势之后再开战的宋襄公;比如说因为没给车夫吃肉,所以被车夫直接拉到敌军投降的华元。

除此之外,比如守株待兔、揠苗助长之类的寓言故事,故事里面的主角,也都是宋国人。这些寓言故事,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人编出来的。由此可见,就算在当时人们的眼里,宋国人也是公认的搞笑担当。要说哪个国家最搞笑,那肯定是宋国人无疑。

那历史上真实的宋国,到底是怎么变成一个公认的搞笑国家的呢?

这事其实和宋国的历史有关。

宋国虽然是周朝的诸侯国,但他们的祖宗可不是周王室,而是商朝王族。

话说当年商朝末年的时候,周武王干掉了商纣王之后,成了新的天下共主。不过,在处理商朝王族残余势力的时候,周武王却犯了难。

如果放到后世,前朝被灭,新王朝开国之后,首先要做的,肯定是彻底清理掉前朝所有的王族,彻底斩草除根。但放在先秦时期,不好意思,这个办法还真不行。因为当时所有的人,如果往上追溯,祖先都是黄帝和炎帝,所以大家都是亲戚。如果大开杀戒的话,很容易就会引来舆论的不满。

最关键的是,当时整个中原也没多少人口。而在这些人里面,有商朝王族血统的人,又占了很大一部分比重。所以,如果真的要赶尽杀绝的话,很容易会导致刚刚开国的周朝,出现大规模的动乱,导致国家不稳。

所以,在这种局面下,周武王非但不能对残存的商朝王族赶尽杀绝,反倒是要积极笼络他们,让他们尽可能的臣服。只有这样,新生的周王朝,才能稳得住。

鉴于这种原因,周朝开国之后,周王室把这些残存的商朝王族,送到了今天的河南商丘地区,并且册封商纣王的儿子武庚,作为这个国家的国君,这就是宋国。周王室当时给宋国的待遇,其实非常不错。不但允许宋国继续供奉商朝的宗庙,而且还不用对待客人的礼仪来对待宋国。

不过,在周武王死后,因为周武王死得比较早,他的儿子周成王上位的时候比较年幼。所以接下来,宋国的武庚,就勾结周武王的几个弟弟,准备发动叛乱。但是后来,这些人的阴谋,被那位会解梦的周公给平定了。而叛乱平定之后,那位周公依然善待宋国,只是清理掉了武庚这一脉,转而让武庚他大爷,也就是商纣王的哥哥,微子启,继续做宋国的国君。

因为这段复杂的开国历史,导致宋国和中原地区的其他诸侯国之间,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其他诸侯国,比如说晋国、郑国、燕国之类的国家,那都是妥妥的姬家子孙统治的国家,所以他们这些国家,继承的也都是周朝的正统文化。

唯有宋国,虽然也深受周朝文化熏陶,但其本身又继承了商朝的传统文化。所以受两种文化影响的宋国人,就显得和其他国家不太一样。

而在宋国众多不太一样的文化制度当中,有两种文化,对宋国的历史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一个是继承制度,一个是商农并行。

首先是继承制度。周朝这边,执行的是标准的嫡长子继承制。在这套制度下,天子去世之后,需要由天子的嫡长子来接班。如果没有嫡子的话,就由其他庶子中年龄最大的来继承。而如果连庶子都没有的话,那接下来就会去找兄弟、兄弟的儿子,甚至是堂兄弟。

当然,在西周时期,后面那几个选项,只是理论上存在。因为西周的那些周天子,好像也没有出现过绝后的现象。

总之,在西周的嫡长子继承制当中,长幼有序是最核心的东西。在这套体系下,只要天子有嫡长子,哪怕这个嫡长子智力有问题,也必须得选他,而不能选其他人。

而除了周王室之外,其他周王室分封出去的那些姬姓诸侯国,基本上也都继承了这套制度。这就保证了在整个西周初期和中期,不管是周王室还是那些姬姓诸侯国,都很少会因为继承权的问题内乱。直到西周末期的时候,随着周王室彻底衰落,对外部干预的能力越来越弱,这才开始逐渐出现例外。

但是宋国不一样。

宋国的继承制度,并不是‘嫡长子继承制’,而是‘兄终弟及’。

简单来说,宋国的老国君死了之后,如果他有弟弟,得由他的弟弟来接班。直到最小的弟弟上位之后,再也没有弟弟了,才能传位给自己的儿子。但这样一来,他哥的儿子肯定就不愿意了,很容易会发生内乱。

宋国之所以会实行这套制度,也是因为继承了商朝的传统。在商朝的时候,这套制度其实还挺好用的。因为当时大家的寿命都不长,如果完全遵守嫡长子继承制,很容易会出现老国君死后,老国君的嫡长子只是一个小孩子,却要管整个国家的情况。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由老国君的弟弟来接班,算是比较合适的,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主少国疑’的事情发生。

但是到了西周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随着大家的寿命越来越长,父亲直接传位给儿子,是完全可行的。而宋国这边,依然在实行兄终弟及的制度,这就导致宋国很容易会出现内乱了。

比如说,宋国某些老国君去世之后,按照这套制度,由他的弟弟接班。而他的弟弟接班之后,传给了自己的儿子。这样一来,老国君的儿子就觉得很公平,很容易会铤而走险发动政变。周王室强大的时候,倒是还能干预一下,杜绝这种事情发生。可是等到西周末期,周王室衰落之后,宋国就开始内乱了。

除了继承制度之外,宋国从商朝继承来的商业文化,也深刻影响了宋国的历史。

很多人都知道,商朝是一个很神奇的朝代,商朝人特别会做生意。甚至后来大家为了纪念这事,还特意发明了商业和商人之类的词。由此可见,商朝人会做生意这件事,到底是多么深入人心。

而宋国开国之后,同样也继承了商朝的这种天赋技能。如果说,周王室和那些姬姓诸侯国,是典型的农耕文明,大家比较喜欢靠天吃饭,靠种地生活。那么宋国这边,则是喜欢玩商业这一套。宋国人虽然也种地,但是更喜欢通过商业赚取财富。

再加上宋国的地理位置,也非常特殊,正好处于当时各大诸侯国交汇的核心区域。所以,宋国人也可以利用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不断和其他国家的人做生意,以此来赚取差价,养活自己。这就导致宋国的国家形态,更倾向于商业和农业并行的状态。

而其他国家,大多是以农业为本,不太重视商业。

这种不太一样的国家形态,直接导致宋国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和其他国家的人就不太一样。而这种不一样,自然就会导致宋国人的很多行为,在其他国家的人眼里,会显得有些可笑。

比如说,春秋初期的时候,几个强大的新兴国家,都开始积极对外扩张,想要得到更大的领土。当时宋国作为少有的几个公爵国之一,最开始的时候,实力其实要比几个新兴强国更强。但是当其他国家开始扩张的时候,宋国却根本没想过扩张的事情。

当时的宋国,因为‘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国内经常内乱。而宋国的那些贵族,他们也不想通过对外战争,来给自己赚取利益。而是想着其他国家打仗的时候,自己通过商业,来赚取利润。

估计在当时的宋国贵族眼里:其他国家,你们愿意怎么打就怎么打,反正能让我赚钱就行。至于说高层谁做国君,也不重要,反正别耽误我们赚钱就行。

宋国人的这种思路,显然直接导致他们在外交、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都和其他国家不太一样。而这些行为,落在其他国家的眼里,就会让大家觉得宋国有点可笑。

比如说,宋国历史上那位最有名的宋襄公,也曾经想要称霸一方,所以就和楚国开始打仗。战争期间,两军在泓水相遇之后,楚国这边仗着士兵数量比较多,直接选择公然当着宋国人的面渡河。

这个时候,就有大臣劝宋襄公,希望宋襄公可以马上出击,趁着楚国渡河到一半,直接进攻楚国。但是宋襄公却非得等到楚国人完全渡河,然后又摆好了阵势之后,才和楚国开战。结果,自然是被楚国打得一败涂地。

宋襄公的这次失败,在后世一般被大家称作‘愚蠢的仁义’。可是换一个思路想想:宋国作为一个重视商业的国家,最注重商业信誉。趁着人家渡河袭击人家,这种事情要是放在商业当中,以后谁还敢和你做生意?所以,宋襄公当时这么选择,其实也是受宋国传统的文化思考。

再比如,宋国和郑国打仗。开战之前,宋国主帅华元,弄来了不少羊肉,犒劳大家。而在这场犒劳宴会当中,华元忘了给自己的车夫分羊肉。所以第二天,两军开战之后,这位车夫直接带着华元,驾着车冲入了郑国军队的队伍,把华元献给了郑国。

而这位车夫之所以要这样做,就是为了报复华元。因为在他看来,华元给他的价格不合适,所以他就可以把华元直接给‘卖’了。

如果放到同时代其他国家,在这么做之前,恐怕想的都是如何在战场上保命,或者在战场上杀敌立功。至于说卖了主帅这种事情,不怕主帅回头杀了自己全家吗?可是宋国人偏偏不这么想,人家的思路就是这么不一样。

你给我的价钱不合适,那我就可以直接卖了你。

正是宋国这种特殊的文化,导致宋国人的很多行为,在其他国家的人看来,都会觉得有些可笑。所以后来,到了春秋末期已经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各路高人,如果想讲故事说明一个道理的时候,总会第一时间想到宋国人。

‘从前,有一个宋国人,他……’这种句式,后来就成了大家讲故事的惯用开头。而这些故事流传下来之后,后世自然就会觉得,宋国有些可笑了。

周天子分封的最大诸侯国宋国,为何有人说在春秋战国时活成了一个笑话?

宋国,似乎是以喜剧演员的身份来到惨烈的春秋战国时代的。

拔苗助长、守株待兔、趾高气扬,各类寓言故事里的主角,都是宋国人。

宋襄公”蠢猪式的仁义“更是成为后世的典型反面教材。

宋,承包了春秋战国时代一半以上的笑点。

其实,宋的实力是不错的,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宋国保持着“准大国”的地位。

好端端的,为何一个的大国不去好好争霸,却专门负责“搞笑”呢?

“非主流”大国

在宋灭亡前,他都保持了“准大国”的地位。

春秋之初,秦楚齐晋等四边大国尚未崛起,郑、宋等中原诸侯率先逞强。

宋殇公与郑庄公等人,被并称为“小霸”。

在宋襄公“蠢猪式的仁义”后,宋国冲击“霸主”失败,但仍然保持着很强的竞争力。

即使到了战国中期,宋国的最后一任君主宋康王时,宋依然能“东败齐,南败楚,西败魏”。

不过,这个准大国,却始终是一个“非主流”的诸侯。

宋,是殷商的后裔。周天子当年以微子在商旧都商丘建立了宋国,允许宋以天子礼乐祭商。

因此,宋,在周代诸侯群中,属于“客国”,被围困于周文明的海洋中。

所以,宋人的喜好、行为方式都迥异于人。

《左传》记载,宋平公、晋悼公会盟。宋平公用殷商传统乐舞来招待晋公。

结果···这个热情的舞蹈,在晋公眼里成了恐怖片。堂堂晋公,居然被这个表演吓病了!

或许正因为这种巨大的文化差异,宋人在春秋战国时代显得“特立独行”,时不时让人觉得可爱。

重商:富国又误国

周人重农,殷商重贾。作为殷商文化的继承者,宋人搞商业是有两把刷子的。

宋,在春秋时期处于晋楚争霸的前线,隔三岔五就被夹在中间挨一顿揍。

尽管如此,到战国时,宋却成为天下商业最发达、经济最富庶的区域。

当时的宋人,完全可以晃着自己的钱袋子对嘲讽他的他国人士说:笑呀,你接着笑呀!反正钱我挣走了。

殷商文化特有的奔放性格、重商气质,使宋富庶起来。

商贾文化,使宋人善于沟通,他们不会像楚人那样闹出“自相矛盾”的笑话来。同时,他们也在天下格局中充当起“沟通者”的角色。

晋楚争霸,天下不安。正是宋人主持的“弭兵运动”,使晋楚稍微平静了下来,天下的动荡得以缓解。

可是,春秋战国时代,农业、军力,才是衡量国力的关键。

商贾虽强,终不能深根固本,终不能使宋强大!

而且,这种文化下,宋人的思维方式,也变得与时代格格不入,非常清奇。

奇葩的思维方式

1、宋襄公的“广告片”。

宋襄公与楚人交战时,以“仁义”为名,不去进攻阵列未成的对手,结果大败。

显然,在宋襄公眼里,战争变成了广告片。

战争的目的不是消灭对手,而是展现宋人的仁义之风给世人看!

2、价值比不上一碗羊肉的主帅。

宋国与郑国交战,宋帅华元战前分了羊肉给三军,以激励士气。

华元的车夫没有分到羊肉,怀恨于心。

次日开战,车夫回头对华元说:分羊肉的事情,你说了算,驾车的事情,我说了算。

说完,车夫直接驾车冲进郑军大营,把主帅华元献给了敌军···

后来,华元回国后,找到了这位车夫,询问他是不是马失控了。车夫回答:不是马失控了,是人失控了!

看来,在车夫眼中,管你什么元帅,我不能拿到属于我的那份,我就应该要报复你!

什么元帅?还比不上一口羊肉实在!

3、元帅和百姓的账本。

宋公准备了战车、良马,准备去赎回华元。不过,东西还没送到,华元就悄悄逃了出来。

回来后,修筑城墙的百姓笑话华元:鼓着眼睛、挺着大肚子,丢盔弃甲回来了!

华元让人回话:有牛就能早皮甲,牛多得是,甲丢了就丢了呗。

百姓说:牛皮有了,去哪里找红漆?

华元怂了:你们人多,我说不过你们,散了,散了!

打了败仗,元帅和百姓纠结的不是胜负本身,而仅仅是损失了多少东西,亏了多少钱!

从百姓到元帅到国君,宋人的思维方式与时代格格不入,迥异于人,难怪会为天下人拿来开涮了。

误国

老百姓的个性不同一点,无伤大雅,更何况宋人的“个性”还让他们挣到钱了。

但是,治国者“奇葩”,那就要误国了!

宋国的治国策略,一直“奇葩”。

宋国继承殷商的制度,采取的是“兄终弟及”为主,“父死子继”为辅的继承人方式。

宋人大约觉得:什么都好商量。

可是,继承人问题上含糊不清,实际上就是要害死一大批后人。

因此,宋国在继承人问题上的互相残杀是最多的。春秋初年的“十世之乱”,把宋活活拉成了一个二等大国。

而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很少有宋国的统治者可以顺顺利利继位,绝大多数宋君继位,都是经历了残酷杀戮的。

内政上的任性,使国家衰落,外交上的任性,带来灭顶之灾。

宋襄公以“仁义”之名,在国力不足的情况下,企图通过道义来称霸,结果大败而归,国力受损。

宋国的末代君王宋康王在国力稍微恢复的情况下,又企图通过与秦、赵联盟,对齐、楚、魏开战。

结果···当齐灭宋时,秦、赵作壁上观,宋被坑死!

仅仅企图靠纵横、联盟,就去作超出自己实力的事情,最后,当然只能沦为笑柄!

宋的文化迥异于天下,自然难免被人费解。

不过,文化迥异,未必是坏事。

尽管宋人成为许多寓言中的笑柄,但宋地浓厚的商业文化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天下最发达、最富庶的地区。

或许,当时天下人笑话宋人,与8、90年代时,咱们内地人喜欢拿广东人开涮一样吧。你再怎么笑话人家,也只能眼睁睁看着人家发财。

小事装糊涂,无伤大雅,关键是大事不要真糊涂。

可是,宋国在大事上也十分糊涂,内政、军事、外交,宋国君臣用国运在搞笑!

小事糊涂,适度幽默,有益身心;大事糊涂,黑色幽默,必须杜绝!

周天子分封的最大诸侯国宋国,为何有人说在春秋战国时活成了一个笑话?

楚军包围宋国,宋国坚决抵抗,并派人向晋国求救,晋国因害怕楚国,就忽悠宋国说“顶住哥们,我们马上到”。一般说马上到,要么没出门,要么没上马,于是宋国这傻缺一等就等了足足八个月。

这八个月等待,让宋国受尽苦难,悲惨到什么程度,简单说开始人吃人,城中没粮,树皮也吃完了,观音土也不够,可悲的老百姓只能互相吃孩子,你吃我家我吃你家,也因此一个成语“易子而食”被发明,宋国惨成这样,马上就到的晋军还在路上,没办法的宋国只能投降,“城下之盟”这个成语也是这次战斗发明的。

简单说:春秋战国时期的宋国,成为笑话,根本原因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最后往往是面子掉地上被人当手纸都嫌臭,里子还丢的一干二净,最终成为笑柄。

春秋战国时期,其实就和现在国际社会差不多,有超级大国如楚国,晋国,有一流强国,也有无数中等国家比如郑,鲁,宋,还有就是袖珍小国,那就更多了。

国与国之间关系也和现在类似,只是现在没有生死存亡问题,灭国问题。

大国和小国的区别无非是弄清不同道路而已,大国有大国争霸术,小国有小国生存之道,当今世界也如此,除少数大国,多数都是小国,如何生存,如何有尊严生存,都是学问。

而宋国就是一个不懂生存之道国家。

我们先看宋国渊源,宋国是春秋时期一个不大不小国家,原是商朝原住民,周朝将商朝拆迁后,为了安抚商朝遗民,就给宋国分了不少安置房,还给很高拆迁费,位列公侯伯子男五级爵位第一等公爵。不仅如此还免除他们进贡。

因为拆迁安置房位置好,拆迁费高,待遇也高,就给宋国错觉。那就是“我是周朝客人。我是一等公爵,我最牛逼,我爵位最高。

简单说:我比你高贵。

其实吗,这自娱自乐精神一开始还没什么,在西周时期大家都比较守规矩,有事都听老大周朝招呼,打架一起上,抢劫一起上,有老大在边上,你嘚瑟哈也没啥问题。

可时间来到东周时期,国际形势就发生了很大变化。

大家都开始不守规矩也不尊重啥爵位了,你看隔壁楚国就是这样,什么鸟公爵伯爵,我就称王你能把我咋地?

可宋国道好,一点没有感觉到国际形势变化,还是摆出一副我是客人,我家爵位最高,我比你高贵态度,那就是自取灭亡了。

当时宋国口号是:独立自主,永不结盟,四处出击,小而霸道。

不结盟主义在现代世界是潮流,在当时乱世就是逗比行为。因为没有盟友的小国是难以活下去的。这宋国如果仅仅只不结盟,还好想点,可他还喜欢到处乱串,没事就打架。

据史书记载:不太强大的宋国,居然是春秋时期打仗最多国家之一,左边没事打打郑国,右边没事打打鲁国。

这二个国家其实都不好惹,郑国曾经是小霸王,郑庄公小霸的故事很多人知道。鲁国也不是小国家,作为孔子老家的鲁国也是春秋时期二等强国。和他们打宋国根本占不了便宜。

左右都占不到便宜,换个正常国家应该消停一下吧,可宋国这傻缺偏不消停,他开始上下看,上面北方是晋国,也是公爵国家,爵位跟我一样,国家还强大,貌似惹不起,下面南方是楚国,啥楚王不就是个子爵吗,(楚爵位子爵)又是南蛮子,那就惹你把,可是宋国国力不行又打不赢楚国,于是就经常派人打嘴巴官司,打架打不赢你,我会骂人啊,南蛮子,南蛮子,南蛮子。

这嘴巴骂人骂多了,是会出事的,楚国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直接结果是,被骂的楚国没事就喜欢打豆豆,哦,不对,不对,打宋国。

可是宋国人会守城,就是不投降。

春秋时期几次著名围城战,主角都是楚国和宋国,剧情也差不多,楚国包围宋国首都睢阳。宋国像晋国求援。晋国有时候马比较快,来了,有时候马很慢就没来。

这样事情发生过很多轮,下面说几个

楚成王时期:楚国曾经率军队包围宋国数月,宋国顶不住,向晋国求援。晋国出兵,引发城濮之战,揭开晋楚争霸序幕。   

楚庄王时期:楚国成霸主,当时楚国比晋国还强大,连晋国都不敢与楚国交锋,可宋国敢啊

事情是这样,当时楚庄王派两个大夫出使晋国,齐国,要路过郑国和宋国。按当时规矩,应开具“介绍信”借路,楚庄王估计是嫌麻烦,省了这程序。结果路过郑国大夫顺利通过,而路过宋国大夫被宋国给杀了,理由是“楚国不开介绍信,就是不把我们当一个国家”。 (还是要面子)后来楚国报复,派军包围宋国,宋国又一次向晋国求救,晋国这次郁闷啊,你惹谁不好,惹南蛮子,只能派人忽悠宋国。

之后就是我在本文一开始写的故事,宋国被围8个月,发明二个成语“易子而食”和“城下之盟”。

宋国就这样不停作死,最后结果就是,老百姓日子没法过,原本是发达国家的宋国,因为死要面子活受罪,硬是把自己掰扯成了发展中国家,直到灭亡。

不知道那高傲的心态还有高人一等的爵位,在灭亡后有没有让宋国君主有优待。所以说啊,面子还有自尊心啊,这样虚无的东西真害人,不仅害人还害国家。

周天子分封的最大诸侯国宋国,为何有人说在春秋战国时活成了一个笑话?

因为宋国是商人的后代,那跟周体系是天然不共存的。还有一个说法,就是商人其实是白人,是欧罗巴人,周武王伐纣其实是种族战争,是黄种人打败了外迁的白人,重新夺了统治权。

而商人跟周人的价值观,信仰都有很大的区别。商人好鬼,周人则崇礼。在文化的冲突厥下,宋国自然在周天子体系下不受待见。

在春秋,有专门的讽宋现象。比如大家都知道这个成语: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守株待兔,故事就不翻译了,但有意思的是,开头就说明了这个很傻很天真的人是宋国人。

那宋国是哪里人呢?

宋国是周朝的诸侯国,国都在商丘,商丘就在今天的河南商丘市。所以宋国的国土大多位于现在的河南,宋国人当然就是河南人。

所以,我们河南同胞被黑有一段历史了。

再看一篇文章:宋人次章甫而适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

这是讲宋国人到越国去卖帽子,结果越国人断发文身,不戴帽子,结果搞得一顶都卖不出去,黑小越越的同时,又黑我们宋国人不懂做生意。

再看一篇文章: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这是著名的拔苗助长的故事,开头就是宋国人。……十足十的地域歧黑。

除了这些,专门黑宋国人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宋人掘井,讲宋国人喜欢以讹传讹,谣传邻居家挖井挖出了一个人。还有智子疑邻,说宋国人疑神疑鬼,自家不见了东西,反而怀疑以前好心提醒他的邻居。

可见,宋国人早在春秋就被黑出了翔。

而被当成笑话的还有宋国的国君,不击半渡之兵的宋襄公。关于宋襄公,我出过一本书,叫读懂春秋,就懂了当下,下面就把宋襄公的这一段发上来请大家阅读:

宋襄公,子姓,名兹甫,是宋桓公之子,母亲是卫国宣姜之女宋桓夫人,按辈份他要叫齐桓公一声舅姥爷。论排位,他是宋国第十九任国君,论地位,是春秋五霸之一(非公认)。

在葵丘大会上,齐桓公正式将自己选定的世子昭托付给宋襄公照顾,一般来说,齐国只将不能继任的儿子托付给他国国君照顾,比如宋穆公将公子冯托付给姬寤生,姬寤生将郑厉公托付给宋国。而齐桓公做出这个比较突兀的决定,不是因为他是宋襄公的舅姥爷,而是他为宋襄公的一个举动感化了。

在宋桓公病重之时,宋襄公当时还是公子兹甫,他主动找到父亲,提了一个建议。

“目夷比我年纪大,还仁爱,父亲还是选他继任国君吧。”

目夷是宋桓公的长子,宋襄公的哥哥,却不是嫡子。身为嫡子的宋襄公要把君位让给兄长,这种行为比孔融让个梨要大气多了。

当然,据后人推测,这是宋襄公为博出位,赚名气而使的计策,在他们看来,君主之位是世界上最大的诱惑,无数人为这个争得头破血流,兄弟相残,父子相杀。宋襄公风格怎么就这么高,竟然要把本属于自己的君位让出去呢?

有这样的质疑是正常的,因为质疑的这些人都是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大多数人自然无法难以理解少数人的行为。宋襄公用他的行动对这些世人的质疑作出了回应。

宋桓公大概是病昏了,明知道儿子提的这个建议有悖常理,不合礼法,却马上宣来目夷,表示立他为国君。

质疑的各位,你们还是质疑孔融去吧,因为孔融家的梨很多,宋国的君位只能坐一个人,孔融让个梨,自己还能得小梨,下回更有可能吃回更大的梨。可宋襄公同志让出了君位,就没有机会补救了。要真是为了博出位,那有这么下血本的?

幸亏目夷先生也是一个明白事理的人,表示弟弟兹甫能够把国家辞让给别人,这就是最大的仁爱,我自问做不到这一点,在这上面,我不如他,而且这也不符合立君的礼制。说完,目夷不等宋桓公相劝,就一溜烟跑了,一跑还跑到外国躲了起来。

看着兄长目夷跑了,宋襄公也撒腿就跑,逃跑能力不遑多让,竟然跑到了卫国。据一些野史记载,这时候他的母亲宋桓夫人已经跟宋桓公离婚。宋襄公不想当国君,就是想以后无君一身轻,可以随时到卫国探望母亲。

两个儿子都不想当,可宋桓公的岗还是要人顶的。在逝世前,宋桓公召回了宋襄公,正式将君位传给他。

可能有的质疑派并不服气,认为宋襄公就是抓住了兄长目夷好礼的特点,吃准了就是让给他他也不会要。这个质疑也并非没有道理,但还是让宋襄公用行动来回应吧。

当上国君之后,宋襄公马上起用目夷,将国政交到他的手上。

在宋殇公迫害公子冯,鲁桓公击杀鲁隐公,高渠弥猎杀郑昭公,姜小白逼杀公子纠的时代,面对有可能挑战自己地位的目夷,宋襄公非但没有猜忌,没有打压排挤陷害,反而给予充分的信任与重用。这实在不是一个伪善的人可以做到的事情。

齐桓公正是看到了宋襄公身上特有的谦让,才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他,希望这位宋国的国君能给自己的儿子们起一个榜样带头作用。

齐桓公并没有看错人。

当齐国的世子昭站到他面前时,宋襄公还是很激动的,九年前,他许下那个诺言,那是来自前辈的信任。

无论如何也要把这件事情办好!

十有八年春王正月,宋公、曹伯、卫人、邾人伐齐。夏,师救齐。五月戊寅,宋师及齐师战于甗,齐师败绩。狄救齐。秋八月丁亥,葬齐桓公。(《春秋》鲁僖公十八年)

齐桓公死后的第二年春天,世子昭抵达宋国没多久,宋襄公就拔刀相助,召集四国联军进攻齐国。宋国以前就是一个小盟主,春秋开场时曾联合卫陈蔡等国进攻过郑国。时过境迁,宋国看上去号召力还有所下降,比如卫国是亡国复活过来的,已经从中国二流变成中原末流了,而曹邾更是连蔡国都比不上。而其它郑陈鲁这些大国根本就没有响应宋襄公的号召。这无疑给宋襄公提了一个醒。

前路漫漫,齐桓公号令诸侯,天下响应,宋襄公离前辈还有很大的差距。

虽然领的是虾兵蟹将,但气势还是很吓人的。齐国连忙杀了公子无亏,将世子昭迎了回去。可世子昭回去之后,其余的齐桓公四个儿子合着伙做乱,反对世子昭继位,还请来了鲁国人帮忙。本着帮人帮到底的精神,宋襄公再次出发,跟四公子及鲁国在甗地打了一仗,将世子昭扶上国君之位后才回去,世子昭史称宋孝公。

孔老师在描写甗地之战时用了及这个字,这是一个反常现象,因为宋国是主动发起攻击的,主动发起攻击的一方一般不用及,而之所以用及,是因为孔老师认为宋襄公用武力干涉齐国内政是不对的。但有的人认为,宋襄公这样做是正确的,因为易牙跟竖貂联同宋国众公子作乱争夺君位,连死去的齐桓公都不管不顾任其发臭,宋襄公本着江湖大义特地发兵,是正义之师。到底是以不干涉他国内政为准,还是维护正义,主持公道重要,这个问题到了今天依然是争议不休,大家也就见仁见智吧。

八月的时候,齐孝公登上了国君之位,这才将齐桓公下葬。齐桓公是去年的十月七日去世的,到今天过去快一年。

齐桓公同志一生开大会小会无数,主要就是宣讲大家要注意接班人问题,可他自己最后还是栽在这个问题上,说明要求别人总是容易的,要求自己总是困难的。好在齐桓公找到了一个靠谱的托付人,要是像姬寤生一样,把儿子托付给公子冯(宋庄公)那样薄恩寡义的人,只怕会输得更惨。但齐桓公也并非火眼真晴,他看到了宋襄公谦让重诺的一面,却没有看到宋襄公的另一面。

宋襄公是一个有野心的人。

九年春王三月丁丑,宋公御说卒。夏,公会宰周公、齐侯、宋子、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于葵丘。(《春秋》僖公九年)

这一年,是葵丘大会召开的一年,也是宋襄公登上宋国国君之位的第一年,在这一年宋襄公就参加了葵丘大会。大家应该注意到了,孔老师在写宋襄公时,用了宋子两个字。宋国是公级诸侯国,其国君一般称为宋公,但因为这一年宋桓公刚去世,而且还没有下葬。宋襄公等于是穿着丧服参加的会盟,对这样的状况,左丘明介绍道,刚继位的天子称小童,刚继位的诸侯称子。

这是一个隐讳的批评,因为宋桓公先生躺在棺材里还没有埋,新的国君就急巅巅地跑到外地去开会见各国诸侯了,而且到了会场,少不得开两瓶茅台之类的好酒,弄点鲍鱼燕窝来吃,更有可能安排跳舞这样的娱乐节目。宋襄公不留在家里守丧,跑去参加这样的大会,就太不守哀悼亡父的礼仪了。

宋襄公应该是明白这个道理的,但他依然在服丧期间跑到葵丘去,那是他明白这次大会的重要性,作为中原大国,不能不参加。二来他实在太崇拜齐桓公了。

宋襄公是齐桓公的铁杆粉丝。他几乎是看着齐桓公的霸业长大的,齐桓公九合诸侯,尊王攘夷,一匡天下的往事深深植根于他的心中。

于是,冒着被天下批评的风险,宋襄公跑来葵丘参会,事后证明,这是一个十分正确的决定。在这个会议上,他见证了齐桓公的巅峰时刻,也收获了自己的政治资本,他第一次以国君身份与众诸侯把酒言欢,站在会盟场上,与诸侯达成盟约。更重要的是,他获得齐桓公的认可,被交予托孤的重用。

在齐桓公的眼里,这个年轻人懂礼仪知谦让,听招呼识大体,是个诸侯优等生,这样的人借得托付,有一些学者据此认为,齐桓公将宋襄公做为自己霸业的接班人。这应该属于一个美好的揣测。齐桓公还没有这种霸主国际主义的高尚情怀。

但宋襄公却感觉到了这个事件中若有若无的暗示,并立下了跟偶像看齐的宏伟目标。说起来,齐桓公的粉丝应该遍布天下,在他们的心中齐桓公就是一个传说,只可仰望,不可迷恋,当然更无法模仿,而宋襄公显然跟一般的粉丝不同。

霸主轮流做,今年到我家。前年不还是郑国嘛。齐侯之后,为什么不能是宋公呢?但要注意的是,宋襄公的霸主思想跟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思想有着很大的不同。

什么尊王,什么攘夷,这都不是宋襄公关心的,宋襄公的理想隐藏在他们祖先古老的传说中。

在很久的古代,天上的玄鸟受天命降临人间,他手执天帝之令,征服天下,安定四方。

这就是有关商人的发源传说。

五百年前,殷商被周室所灭。成王败寇,周室成为天下共主,商朝做为失败者,似乎只有被打倒在地,然后狠狠踩上两脚。好在当时还是讲礼的,灭了人家的天下,却不能灭绝人家的宗祀。所以,殷商遗民被封在了宋国。

宋国的国都商丘是商朝的发祥地,而且宋国地处中原,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是一块风水宝地。宋国也不需要向周王室交份子钱(免纳粟),还可以继续使用商朝的礼仪,以及拥有其它诸侯没有的特权,比如周王室的胙肉,宋国就有资格吃。

周王室的这个做法不可谓不厚道。但这样的安抚并不能完全治疗殷人的亡国之痛。

从天下的主人变成一方诸侯,殷人的心情是很不好的,而且殷人一直没有融入到周朝以礼治国的大集团当中。

在春秋时,有两个地方的人常常成为中原人调笑的对象,一个大家都知道了,是南方的楚人,刻舟求剑的是楚国的剑士,买椟还珠的是楚国的商人,沐猴而冠的是楚国的士人,画蛇添足的是楚国绘画启蒙班的学员。

另一个被中原人嘲笑的是宋国人。

守株待兔,拔苗助长说的是宋国的农民,什袭而藏说的是宋国的愚人把普通的石头当宝贝。尔诈我虞说的是宋国的外交官,吮痈舐痔这个成语口味有点重,说的是宋国的使者跑到秦国拍秦王的马屁,庄子认为他拍马屁行为就是帮秦王舐痔疮。智子疑邻说的是宋国的土豪不听邻居的劝告失了窃反而怀疑邻居。郑昭宋聋说的是郑国人聪明宋国人是聋子。除此之外,还有不龟手之药、朝三暮四、民不堪命、杞宋无征、重带自束等等。

这些成语组成了中国成语里一个奇怪的讽宋现象,值得各位成语课代表仔细研究。

也就是说,要是先秦时代有十个笨蛋,楚国大概可以占四个,剩下六个就是宋国人了。

楚国地处中原城乡接合部,索来被视作文化落后的荆蛮子,被嘲笑不足为奇。可宋国地处中原腹心,经常跟中原人打交道。怎么还会遭受这样的文化歧视呢?

造成这样的文化现象也不能怪别人,因为主要的原因是宋国人一直真正没有融入到中原的周文化圈。

宋国人传承着自己的殷商文化,他们信仰鬼神,崇尚武力,就连君位继承都常常采用兄终弟及而不是嫡长子制。

楚国是中原外围的另类,宋国就是中原腹心的另类。楚国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没赶上周礼的火车,但一直试图中途补票上车,而宋国就在中原的腹心,却一直不跟周礼并轨,执着而孤独地行走在殷礼狭窄的轨道上。

中原人不认可他们,认为他们是客,是威胁,是另类,而宋人依旧特立独行,那是他们对自己的文化充满着自信。

别看你周王室现在闹着欢,五百年前,还是我们殷商的天下。

宋襄公不会忘记有关他们的创始传说,在遥远的古代,殷商的祖先玄王由玄鸟降生,开拓茫茫的殷土。齐襄公不会忘记,地处东夷的族人在商汤的带领上,结束夏桀的暴政,建立了延续六百年的商朝。齐襄公也不会忘记武丁中兴商朝的往事。

一千多年过去了,商朝从天下的统治者成为了一方诸侯,但商人依然相信,总会有一天,会有另一只九天玄鸟出现,重新光复殷商的荣耀。

幸运与不幸的是,宋襄公认为自己就是那只将降临中原的玄鸟。

下面的内容太多了,下次再跟大家介绍。

周天子分封的最大诸侯国宋国,为何有人说在春秋战国时活成了一个笑话?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宋国没什么了不起的势力,之所以有地位是别的原因。

宋国的血统优秀。

宋国是朝代王族后裔,早在商代就已经建国。

周灭商以后,根据当时礼法不能斩尽杀绝,就立商纣王的哥哥曾降周的微子启于商丘,是宋国的国王,继续传承下去。

宋国的主要任务,就是祭祀商朝祖先。

因为宋国的地位特殊,为周朝的二王三恪之一。

宋国领土面积不大,基本是围绕今天商丘市的河南省一部。

虽领土较小,但宋国的土地比较肥沃,粮食产量较高,人口也较多,在同等小国里面算是强的。

另外,宋国地处春秋时代的要冲,也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所以宋国人很早就开始做生意,国内商业很强,富商很多。在落后春秋时代,这是其他国家难以相比的。

就是因为这些原因,所以宋国虽不可能同齐国、楚国这种大国相比,在当时春秋时代还是颇有些实力。

宋襄公时代的公元前600多年,宋国开始快速发展。

宋襄公治理国家还是不错的,任命了一些贤臣,国家发展很快。

更重要的是,宋国的宿敌齐国在齐桓公死后内乱。

而宋襄公护送逃到宋国求援的公子昭拥立为齐孝公,由此宋国地位大大提高,同齐国关系也很好,少了一个敌人。

随后宋国先是扣押了腾国国军,随后又攻打曹国,连续打败了两个小国,一跃成为当时全国强国之一。

但是,宋国实力还是无法真正强国,比如楚国抗衡。

而且宋襄公此人比较迂腐,不能变通,为人正直又拘泥于礼法。所以,他虽得到部下拥戴,却不适合搞政治。

在和楚成王会面时,部下大司马子鱼认为楚成王素无信义,建议宋襄公不要去。

宋襄公却认为自己要守信,前去会面后果然被扣押,差点送命。

公元前638年,宋与楚进行了泓水之战。

宋军实力弱得多,此战基本肯定要败,只能出奇兵获胜。

然而在楚军渡河期间,大司马子鱼建议趁机偷袭截杀,宋襄公却认为这是不仁义的行为,拒绝进攻。

在楚军渡河后列阵期间,子鱼认为敌人阵营散乱,应该趁机冲击,有可能一举击溃他们。然而宋襄公却认为这也是不仁义的,就算打赢了也无脸面对天下。

结果楚军列好阵营杀过来,实力不济的宋军果然大败,宋襄公大腿也中箭。

好在宋襄公平时讲仁义,对部下很好,此次虽战败,部下却拼死保护宋襄公突围,最终得以回到宋国。

然而,宋襄公因伤势太重,加上年老很快病死。

这就是宋国最顶峰时期了。

随后,宋国倒霉蛋一样夹在齐国、晋国、楚国之间,经常被拖入战争。

历史学家统计过,从公元前632年开始的86年内,宋国竟然遭遇了40场战争,平均2年一次,几乎亡国灭种。

如果宋国不是名气很大的商朝后裔,早就被灭了。

这样好歹坚持了三四百年,前286年宋国被齐国所灭。

周天子分封的最大诸侯国宋国,为何有人说在春秋战国时活成了一个笑话?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可不是闹着玩的,他们奔波在各国之间,宣传自己的主张,说服诸侯们变法图强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这些人在阐述自己的主张的时候,会时不时举个例子,这样就会比较有说服力。诸子们虽然主张往往不同,说服的对象也不同,但他们不约而同的在举例子的时候喜欢这样的开头:

“从前有一个宋国人,他……”

有时候是为了活跃气氛,有时候是为了增加说服力,但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终归都是在黑宋国人,笑话宋国人。

比如《孟子》中的“揠苗助长”和《韩非子》中的“守株待兔”,这两个故事讲的都是宋国人,其传播程度和“锄禾日当午”以及“床前明月光”有的一比。这两个故事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这里就略过去说几个其他的“宋国人”故事。

《庄子》中讲了两个宋国商人的故事,一个做衣帽生意的宋国人想将自己的商品卖到“断发纹身”的越地人,另一个宋国人则是祖祖辈辈都在河边漂洗棉絮,为此这个宋国人发明了“不龟手药”来防止手的龟裂,有人听说后,就拿出百金来购买这个药方在吴王那里换得了封地,而这个宋国人还是和他的家人们继续漂洗棉絮。

再比如《列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位宋国人,他在路上捡到了一张别人遗弃的废借据高兴得不得了,拿回家中藏起来,并偷偷地拿出来看上面的日期,对邻居说:“我发财的日子快到了。”

还有《韩非子》中一个很会酿酒的宋国人,他酿的酒非常的好,很多人也知道,但是等到他的酒酸了也没有人去买,为什么呢?因为他家里养了一条非常凶恶的狗,人人望而生畏,根本不敢去他家买酒。

凡此种种,在《战国策》、《淮南子》等古籍中也不乏这样的“从前有一个宋国人……”,好像战国的大师们不约而同的都以黑宋国人为乐,其他的诸侯国比如郑国等也会被拿出来讲“从前有一个郑国人……”故事,但频率不大,只有宋国人才有这样的待遇,得到了一众大师的青睐。这些大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人们对于宋国的看法,即觉得宋国就是一个笑话,那么宋国真的是一个笑话吗?又为什么成了一个笑话?

实际上整个春秋战国时代,宋国在诸侯国之间都显得格格不入,这种格格不入在一开始就注定了,这个主要是四个方面促成的。

第一点就是宋国人的血统高贵,宋国人是殷商后裔,即前朝王室之后,为子姓宋氏,开国之君就是帝辛(我们通常所说的商纣王)一母同胞的兄长微子启。微子启和帝辛之间还存在着很残酷的斗争,原因就在于两人虽然是一母同胞,但帝辛却是正儿八经的嫡子,而微子启出生的时候他们的母亲并不是王后,因此最开始只是庶子,所以,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继位的是帝辛,而不是微子启,这造成了两人之间的矛盾,后来商朝之所以被灭,还有微子启的一份功劳。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微子启也算是西周的功臣,而且按照当时的规制,即便商朝已经被灭,但是他们依旧可以享有后人的祭祀,因此宋国的建国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定都还是原来的商丘。

第二点就是宋国的公爵身份,宋国建国的时候是被封了公爵的,这在当时很高贵的,当然也的确符合宋国人高贵的血统。只是到底是前朝人,西周王室很重视,不代表诸侯国们会服气,毕竟最开始分封的公爵诸侯国是非常少的,虢国、虞国、鲁国、宋国等,而吕尚(姜子牙)的齐国仅仅是次一等的侯爵国,宋国明显并没有得到大家的承认,或者说面上承认,心里是不服气的。

第三点就是经济方面的原因,西周是典型的农耕经济,而殷商则是农耕经济和商业经济相结合的,这种传统自然被宋国人继承了,而且宋国的地理位置本就是非常便利,农商发展的都很好,是一个非常富裕的诸侯国。

第四点就是文化方面的原因,宋国人直接继承的是殷商文化,是真正的贵族,他们继承的文化在当时的人看来是比周礼还要迂腐的文化,宋国因此在发展中也吃尽了苦头,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人们开始形成一种功利主义的心态,并将其付诸在国家的发展中,而宋国还坚守着传统的礼仪不知变通,更显得格格不入。

但如果仅仅是这样,宋国顶多就是被孤立或者偶尔嘲讽一下,不会成为战国时期诸子们黑的对象。问题就在于宋国不仅有上面的几点早就注定了的事实,更在于明明是这样的一个宋国,它还很有野心,还不甘于其他诸侯国之后,但很明显的一个事实是,宋国的能力撑不起它的野心,在一系列事件之后终于成为了人们的笑话。

宋国既然是殷商遗民,有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在继承制这个问题上,还是存在着两种的,即“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这就导致了会时不时出现内乱,内乱不止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宋国的强大,所以在很长的时间内,宋国都处在这样的内乱中,这不免让其他诸侯国看了笑话。

宋襄公是宋国历史上第一位野心勃勃的国君,他想要从齐国手中接过霸主之位,但是很不幸的是宋襄公同时又是一位严格遵守礼仪的人,所以他想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来让别的诸侯国臣服,只是并没有几个国家搭理宋国,宋襄公本来想拉拢楚国支持自己,结果和楚成王闹了不愉快,来了一个泓水之战。

泓水之战中,宋襄公严格按照战争礼义,楚军没渡完河不攻,楚军没形成阵仗前不攻,一直静静的等着楚军准备好了才开战。毫不意外的宋国输了,天下最守礼仪的宋襄公和天下最不守礼仪的楚成王相遇,注定是一场悲剧,宋襄公因此成为一个可笑之人,他有错吗?当然有,那就是生错了年代,在春秋战国这个礼崩乐坏的时期,竟想着完全按照礼仪做事,而且对方还是来自蛮夷之地的楚国。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宋国的霸主梦注定只能是一个梦。

但这并妨碍宋国在夹缝中生存,不断干涉郑国和卫国的国事,对外的小战事也很频繁,但同样的,宋国还曾利用自己的外交手段促成了两次弭兵之盟,也算是为中原赢得了短暂的和平和发展机遇。

等宋国终于丢掉自己的不合时宜而行王政的时候,已经到了战国中后期,宋国在公元前329年迎来了一位强悍的国君,即宋康王。这位通过政变上位的国君野心勃勃,在前318年自立为王,开始称宋康王,然后东攻齐国,西击魏国,南伐楚国,短时间内将宋国的版图扩大了不少,宋国因此强盛起来。但是宋康王的强势却为宋国带来了灭顶之灾,宋国之地本就是膏腴之地,是各个诸侯国觊觎的所在,大家都想打宋国的主意,宋康王这么一出击,直接让他们联合起来准备瓜分宋国,最终在前286年,三国将宋国瓜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