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和赵国是同一个祖宗,秦始皇是姓赵吗?
秦国王室和赵国王室,确实是同一个祖宗。
两国王室共同的祖宗,生活在商朝末年。从西周建立开始,两国王室的先祖,就已经彻底分家了。所以到了战国时期,两国王室虽然还有共同的祖宗,但是血缘关系已经差了十万八千里了。
秦赵两国真实的关系,其实是这样的。
话说在夏朝末年的时候,有一个叫嬴费昌的人。如果按照史书上的记载来看,这个嬴费昌应该是黄帝的十一世孙。而在夏朝末年的时候,嬴费昌原本是夏桀王的臣子。但是后来,嬴费昌见到夏桀王实在是太过昏庸暴虐,所以就转投了刚刚崛起的商汤。
再之后,嬴费昌就做了商汤麾下的大将。连带着他的家族,也成了商汤麾下的士兵。后来在商汤讨伐夏朝的过程当中,嬴费昌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商朝开国之后,嬴氏一族就成了商朝的贵族。
在整个商朝,嬴家都算是顶级贵族之一。如此一来,嬴氏一族自然也就开枝散叶,子孙越来越多。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嬴姓后来成了上古八大姓氏之一。
但是,到了商朝末年的时候,面对这一次的改朝换代,嬴氏一族却站错了队伍。
当时嬴家这边,有一个叫嬴蜚蠊的人。嬴蜚蠊当时在嬴氏一族内部,应该是扮演着一个族长的角色。就算不是族长,应该也是比较重要的人物。而在商朝末年的时候,这个嬴蜚蠊就是商纣王的一个宠臣,而且算是那种心腹大臣级别的。
如此一来,嬴氏一族自然也就被绑到了商纣王的战车上,成了新崛起的周王室的敌人。而接下来,周武王开始讨伐商纣王,并且最后战胜了商朝。在这个过程当中,嬴蜚蠊并没有参战,因为当时他正在北方出差。等他回来的时候,商朝已经亡了。
因为嬴蜚蠊没有直接参与对周朝的战争,所以后来周朝也没有追究他的责任。但问题是,他的儿子参战了。
嬴蜚蠊有两个儿子,长子叫嬴恶来,次子叫嬴季胜。嬴恶来因为年龄比较大的原因,在商朝灭亡的时候,直接参与了战争,而且死在了战场上。如果《封神演义》是真的,那嬴恶来在这里面扮演的角色,大概就是商朝的某个总兵,然后被西岐那阵营那边的哪吒或者杨戬给干掉了。
这个嬴恶来,就是后来秦国王族的祖先。而嬴季胜,则是赵国王族的祖先。
因为嬴恶来本人参战了,所以此战之后,嬴恶来的后人,自然就要受到一些牵连。最关键的是,西周开国之后不久,周武王就病死了。而周武王死后,他的儿子周成王少年即位。而周武王去世之前,为了尽快稳定局面,周武王并没有大肆清理那些商朝的旧部。所以周成王刚登基的时候,商朝旧部的实力还是很强的。而这些人,则是以当年的商纣王之子武庚为首。
再之后发生的事情,自然就水到渠成了。以武庚为首的前朝旧势力,开始发动叛乱,嬴氏一族作为当年商朝的高级贵族,自然也参加了这场叛乱。但可惜的是,当时正是那位会解梦的周公掌权。结果不出意外,这场叛乱很快就被镇压了。
而这场叛乱被镇压之后,嬴氏一族的地位,自然就彻底没了。很多嬴氏一族的族人,甚至直接沦为了奴隶。这也是嬴氏一族上千年的历史当中,最大的一个低谷。
不过,在这场叛乱当中,嬴蜚蠊却并没有参与。之前商朝灭亡之后,嬴恶来战死,嬴蜚蠊这个做父亲的,也是心灰意懒,不想再参与这些斗争。所以在这之后,嬴蜚蠊就带着自己的次子嬴季胜,隐居到了霍太山上,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临汾地区。
除了父子二人之外,当时嬴恶来的一些后人,也跟着来到了这里。因为没有参与那场叛乱,所以后来在周王室处理嬴氏一族的时候,嬴蜚蠊他们家这一支,侥幸躲过了一劫。
再之后,又过了若干年,等到周成王长大成人,当年的那些恩恩怨怨,已经逐渐淡化了。这个时候,嬴蜚蠊他们家这一脉的人,才开始重新出来做官。而在这些小辈当中,有一个人最终脱颖而出,得到了周王室的重用。
这个人,就是嬴蜚蠊的孙子,也就是老二嬴季胜的儿子,嬴孟增。
因为嬴孟增的存在,老二嬴季胜这一脉,开始逐渐走上了上行通道。所以接下来,老大恶来这一脉的后人,就开始渐渐依附老二这一脉生存。
如此,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老二这一脉开始越来越兴盛。嬴氏一族有一门祖传的手艺,那就是养马和驾车。在先秦时期,开车可是一门真正的手艺活。比如后来孔子提出的‘六艺’当中,其实就包括了驾车这一项,也就是驾马车。
所以,当时老二这一脉的后人,在周王室扮演的角色,其实就是领导的司机。能干司机这种工作的,一般都是领导的心腹,在古代的时候也是一样的。所以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老二这一脉的三代人,一直给周王室当司机。
如此,到了嬴孟增的孙子嬴造父,也就是嬴季胜的曾孙这一代,嬴氏一族终于等到了翻身的机会。据说当时这位嬴造父,是周穆王的车夫。周穆王在西周的历史上,也是一位比较重要的天子,地位大概就等同于汉武帝在汉朝的地位。而在周穆王征战四方的过程当中,嬴造父一直给他开车,后来还立下了不少战功。
于是,后来周穆王为了奖励嬴造父,就直接把当时的赵城封给了他。赵城就是今天的山西省洪洞县,因为被分封到了赵城,所以自此之后,嬴造父他们家这一脉,就成了所谓的嬴姓赵氏。
这里我们得多说一句,在先秦时期,姓和氏是有区别的。在很久很久以前,上古的人为了避免近亲结婚,所以就给自己加上一个姓,这就是同姓不能结婚这个习俗的来历。最开始的时候,往往就是一个部落一个姓。但是后来,随着部落之间逐渐征战兼并,大部分姓开始逐渐消失,少数几个姓的后裔开始变得越来越多,所以就形成了所谓的上古八大姓。
这样一来,姓的数量越来越少,同姓结婚的概率就越来越大。当时为了了解自己的祖先是谁,又不允许改姓。所以这个时候,氏就出现了。氏这个东西,简单来说就是氏族。比如说同一个姓的家族,其中某个人后来去了另外一个地方,然后在其他地方开枝散叶,建立了新的氏族。这个时候,两个氏族的姓是一样的,但是氏就不一样了。
总之,在上古时期,姓和氏是两个概念。
而嬴氏一族这边,因为从嬴造父这一代开始,他们家族被封到了赵城。所以自此之后,他们家族就是嬴姓赵氏。而其他嬴姓的人,比如说当年那些参与了叛乱,被流放到其他地方的嬴姓族人,就不是嬴姓赵氏的人了。
当嬴造父被封到赵城的时候,因为嬴造父是当年那位老二嬴季胜的直系后人,所以老二这一脉的人,自然都去了赵城。至于老大嬴恶来那一脉的人,因为之前大家一直是一起生活,而且此时也还没出五代,没出所谓的五服。所以老大这一脉,在这之后,也成了嬴姓赵氏的人。
当然,如此一来,老二这一脉的人,就成了嬴姓赵氏的主脉。而老大嬴恶来那一脉,就成了所谓的偏支了。
就这样,又过了几十年之后,又过了两代人的时间,老大那一脉,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机会。
当时老大这一脉,有一个叫嬴非子的后代。论辈分的话,应该管之前的嬴造父叫叔爷。嬴造父被封到了赵地之后,也开始提携自家后辈,让自家后辈去给周王室驾车或者养马。在这个过程当中,嬴非子就去养马了。
而接下来,嬴非子在养马工作当时,表现得还特别好。后来有一次,当时在位的周孝王,去马场考察研究,这期间就召见了嬴非子。这次召见期间,周孝王一连问了嬴非子好几个问题,嬴非子都对答如流。周孝王一高兴,再加上当时周王室也有意想要扩大养殖业规模,正好缺一个养马的头。所以在这之后,周孝王就把当时的秦地,分给了嬴非子,让嬴非子去养马。
所谓的秦地,就是今天的甘肃天水地区。而嬴非子去了秦地之后,接下来,嬴非子这一脉的后人,就开始从嬴姓赵氏这个家族当中分裂出来,单独到了秦地开枝散叶。
此后上百年里,嬴非子这一脉的后人,逐渐在秦地开枝散叶,在当地彻底扎下了根。直到百年之后,到了西周末期,恰好赶上那场‘烽火戏诸侯’事件。犬戎进攻西周首都镐京,还干掉了当时在位的周幽王。得知此时之后,当时嬴非子这一脉的后人,就带上了全部的家底,前去救援。后来,嬴非子的后人,不但联合其他诸侯,赶走了犬戎,而且还护送周平王搬家去了东边的洛邑,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平王东迁。
因为有着护驾之功,以及拥立之功。所以,周平王登基之后,直接就给了嬴非子这一脉一个伯爵的爵位,算是正式册封他们为诸侯。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秦国正式以一个国家的形式开始出现了。
再之后,就是秦国历代国君,不断艰苦奋斗,让秦国越来越强大,最后到了秦始皇那一代的时候,直接统一天下的故事了。
而嬴姓赵氏本家这一脉,自从嬴非子分家单过之后,他们这一脉依然在给周王室当司机。但是到了西周末年的时候,当时嬴姓赵氏这一脉,本家的家主嬴叔带,因为实在看不惯周幽王的昏庸,再加上当时晋国开始在山西地区崛起,而赵城又在晋国的势力范围之内。所以在这之后,嬴叔带直接带着嬴姓赵氏这一脉本家的人,投靠了晋国。
再之后,这一脉开始在晋国内部发展,逐渐成了晋国内部的大族。此后整个春秋时代,赵氏这一脉不断壮大,最终成了晋国内部最强大的三个家族之一。而到了春秋末期的时候,赵氏这一脉直接联合其他两个大家族,彻底瓜分了晋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而赵氏瓜分了晋国之后,建立了一个国家,这就是战国七雄当中的赵国。
所以,如果追根溯源,追溯到西周初期的时候,秦国王室和赵国王室,确实有同一个祖宗,嬴蜚蠊。嬴蜚蠊有两个儿子,长子赢恶来是秦国的祖先,次子嬴季胜是赵国的祖先。但问题是,到了嬴非子那一代,嬴非子早就带着他的后人,去秦地分家单过了。所以自嬴非子之后,嬴非子的后人其实已经不应该再称之为嬴姓赵氏,而是应该称之为嬴姓秦氏了。
至于说为什么秦国这一支,没改为嬴姓秦氏,这其实也不复杂。因为分家的时候,嬴非子并不是他这一脉的大宗。按照西周的礼制来说,他没有单独开辟一个氏的资格,所以就没就改成嬴姓秦氏。
等到春秋战国时期之后,那时的秦国,已经是天底下最强大的一个诸侯国了,王族最在乎的是自己家族的历史。而改氏这件事,又不能给秦国带来什么实际的好处,那秦国王族自然就更不会改自己的氏了。所以对于秦始皇来说,他的姓嬴,他的氏是赵。至于秦,只是他的国号而已。
秦国和赵国是同一个祖宗,秦始皇是姓赵吗?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秦与赵是同一个先祖秦与赵的先祖,都可以上溯到远古时代的大业。大业的来历比较奇怪,他的母亲是女修,是颛顼大帝的后代;可是他的父亲是谁,没人知道,来路不明。根据传说,女修是吞了一枚玄鸟蛋,生下儿子大业。大业在历史上并不很有名,但他的儿子大费,也就是伯益则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伯益协助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给他“嬴”姓,后来的秦、赵两国都是属于嬴姓,大业、大费就是他们的共同祖先。
第二,秦在开国前曾以“赵”为氏秦、赵的分野,是从蜚廉的两个儿子开始的。非廉是伯益的后代,是商王朝后期的人物,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名恶来,一个名季胜。后来的秦国源于恶来这一族,而秦国的最大对手赵国则源于季胜这一族。
季胜的四世孙造父,是个了不起的人物。造父是当时天下最好的车手,后来平定徐国叛乱有功,周穆王把赵城赏赐给他。由是,造父这一族便以“赵”为氏。秦国的开国者非子,是造父的族侄。由于他们出于同源,非子这一族的人也以造父为光荣,便也以“赵”为氏。
第三,秦王族是嬴姓,但秦始皇嬴政却是错误的叫法许多人在看先秦史料时,会被姓与氏搞晕头。
如何区别姓与氏呢?简单地说,姓是大家族,氏是小家族。姓是很少的,总共加起来也大概就二十来个,而且很好认,基本上都有“女”字,比如姬、姜、嬴、姒等,这是第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姓与名字是不同合用的,只有氏与名合用。
有人会说,秦始皇嬴政,不就是姓与名合用吗?
嬴政这个称呼,是完全错误的。那为什么会以讹传讹呢?因为秦国灭亡后,新兴的汉帝国的开国者基本上都是社会底层崛起的,先秦那套主要针对贵族阶段的姓氏学就不顶用了。到了汉代,姓与氏就逐渐混同,于是才有嬴政这样的叫法。但是我们要明白,在秦始皇生前,是不可能有嬴政这样的称谓。
第四,秦国王族并非以“赵”为氏既然秦始皇嬴政的叫法是错误的,那么应该叫什么呢?
有些人认为,秦国王族应该是以“赵”为氏。
在史书上,秦以“赵”为氏只有两个例子。其一是造父受封赵城时,秦的先祖们沾了造父的光,也以“赵”为氏。故而有人认为秦国王族一直是以“赵”为氏。另一个例子是秦始皇出生时,《史记》明确写了他小时候是叫“赵政”,以赵为氏。
以上这两个例子都没问题。秦第一任国君非子与秦始皇都曾以“赵”为氏。但是,秦王族并非以“赵”为氏。这就涉及到先秦姓氏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国君不称氏而称国,公子不称氏而称国,公孙不称氏而称国。
什么意思呢?
非子在当国君前,可以有自己的氏,他是以“赵”为氏。秦始皇在没有身份以前,也可以叫赵政,但是当了国君后,就不能再用“氏”了,而是以国为氏。
也就是说,非子在当国君前可以叫“赵非子”,当了国君后就只能叫“秦非子”。秦始皇在出生时可以叫“赵政”,但是当他爷爷当了秦国国王后,他的身份就是“公孙”,这时就不能叫“赵政”,而只能叫“公孙政”;等到老爹当了秦王,就叫“公子政”;等到自己当了秦王,就叫“秦王政”。
大家记住:国君无氏、公子无氏、公孙无氏。当你的身份是国君、公子、公孙时,就以国为氏。
我再举个例子,大家就看得更明白了。比如商鞅,商鞅最早是叫“公孙鞅”,因为他爷爷是国君,他身份是公孙,不能有别的氏,只能叫“公孙鞅”或“卫鞅”。因为他是卫国人,这就叫“以国为氏”。后来他在秦国受封于商,商实际上就是秦国的一个封国,所以这时他就称为“商鞅”。
秦国和赵国是同一个祖宗,秦始皇是姓赵吗?
秦国跟赵国有共同的祖先,名为伯益,西周建立前,秦赵皆无,合称为赢族。嬴族乃商朝望族,在对抗周武王的商军中,嬴族最为出力。嬴族首领飞廉有二子,长子恶来,次子季胜,恶来是秦国祖先,季胜为赵国祖先,秦始皇为恶来第35代孙子。嬴族“助纣为虐”故被周王室从山东迁至甘肃,贬为养马部族,替周王室养马戍边。
季胜的四世孙造父千里驾王车,助周穆王平定徐堰王之乱,因此受封于赵邑。造父有感于嬴族势微,于是率本支迁赵邑,脱离嬴族核心,自立为赵氏,其后代侍奉晋国,终成三家分晋之势,季胜的后代建立了赵国。嬴族核心因造父之功,受王室嘉奖,地位有所提升,故嬴族以赵氏为氏,事实上嬴族在夏朝之时就成立了徐国,徐氏比赵氏更加悠长。
周孝王时代,嬴非子养马有功,抵御西戎得力,周王室赐嬴族秦邑,祭祀嬴族先祖,待遇由附庸提升为大夫,号嬴秦。周平王时代,秦人勤王得力,护驾有功,王室允许秦人立国,领地为周室的关中故地,由是秦国建立 。秦国乃东周开国诸侯,春秋时代就立国了;赵国乃三家分晋的结果,故秦国比赵国早了一个时代,春秋时就了秦国,而赵国是战国时代才有的。
秦赵虽同根同祖,但是五百年的繁衍生息,早就脱出五服之外,因此秦赵两国并没有深的交流。到战国中后期,秦国西方大国,意在统一天下;赵国为东方六国之首,意在灭秦而统一天下,两国势同水火!秦始皇作为秦国在赵国的人质嬴异人之子,他出生在赵国邯郸,故名为赵政。秦始皇归国后,秦庄襄王为赵政举行了隆重的成年礼,恢复姓名为嬴政。
战国时代,姓氏有合并的趋势,故秦赵同为嬴姓,但赵国为赵氏,秦国为嬴氏。先秦时代,姓氏分离,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嬴姓之下,共有十四氏,分别为: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奄氏、裘氏、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氏、嬴氏、白氏、秦氏。秦始皇以嬴为氏,故称嬴政;赵国以赵为氏;秦亡以后,嬴氏大部分改为秦氏。
秦国和赵国是同一个祖宗,秦始皇是姓赵吗?
纯粹扯淡的事!!!!
秦赵两国有一个共同的先祖,就是商朝的飞廉,飞廉有两个儿子,长叫恶来,次叫季胜。季胜的后人造父因受周穆王宠信,被封在赵城,由此诞生了赢姓赵氏。此时,恶来的后人混得比较差,因此也跟着造父来到赵城,依附在造父一族,也称赵氏。后来恶来的后人非子受到周孝王的信用,被分封在秦地,因此他们就离开赵氏,成为秦氏。也就是说,从非子受封秦地开始,恶来的后人秦氏和造父的后人赵氏就开始大路朝天,各走一方了,二者自此没有任何关系了。
况且,在先秦时代,氏这玩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分化的,或者因为血缘关系变远而分化出新氏,或是因为封地改变分化出新氏,或是因为官职改变分化出新氏,或是因为居住地改变分化出新氏……比如鲁国的无骇死后,因其是公子展的后人,鲁隐公将其族人赐为展氏。而展无骇的儿子展获又被封在柳下,展获的后人就成为了柳氏,自此之后,柳氏一族就不能继续称展氏了。
秦赵拥有共同的祖先,从秦氏自立门户那天开始,秦氏后人跟赵氏后人就没有关系,就算秦氏以前为了蹭热度贴过赵氏屁股,当他们有了封地以后,也跟赵氏分道扬镳了。更何况,从非子到秦始皇又过去了几百年,这时再说秦始皇姓赵那不纯粹是扯淡吗?就像商鞅是卫国人姬姓,燕太子丹同样是姬姓,二人拥有共同的祖先,但商鞅不姓燕,太子丹也不姓商,如果一个人硬要说二者同姓商或燕,那就是纯粹的扯淡。
因此,严格地说,秦国和赵国是同一个祖宗,秦始皇姓赢,为赢姓秦氏,赵幽穆王也姓赢,为赢姓赵氏,秦氏、赵氏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秦国和赵国是同一个祖宗,秦始皇是姓赵吗?
谈秦说汉(267)
关于秦始皇的真实姓氏,主流的说法是嬴姓,称之为嬴政。也有种说法是嬴姓赵氏,所以应称为赵政。但笔者更认同的观点是“秦氏”,称之为秦政。各位看官先别上火,少安勿躁,请听我慢慢道来。
- 姓氏的起源
“三皇”就不考究了,我们从“五帝”说起。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到夏朝的开国帝王禹,都同黄帝一样,公孙姓。到夏朝时增加了“氏”,“禹”为夏朝的始祖,姓姒氏。“契”为商朝的始祖,姓子氏。“弃”为周朝的始祖,姓姬氏。
《史记·五帝纪》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
从五帝到夏朝之前只有姓,夏朝之后有姓也有氏,甚至姓氏是连在一起了。打个比方,去市场买“南瓜”,但南瓜同时有多个产地,为了区分就会在南瓜的称呼前加上产地,比方说江西南瓜。这里南瓜就是姓,江西是氏。
- 嬴姓的由来
秦人的祖先,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帝”时期。颛顼的后裔有个叫女修的女子,在院子里织布时吞食了一个从天而降的燕子卵,生了儿子大业,大业娶了少典的女儿女华,女华又生了大费。大费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舜帝赐姚姓之女给他为妻。后大费又辅佐舜帝驯养鸟兽,也很有成绩,舜帝赐大费为嬴姓。
《史记·五帝纪》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皂游。尔后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
这里说清楚了,秦人祖先跟“五帝”之颛顼一样,是公孙姓。到“五帝”之舜帝时期,被赐为嬴姓,也就是说,秦人的祖先已将公孙姓改为嬴姓。司马迁考证,大费就是伯益。
- 赵氏的来由
大费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大廉,即鸟俗氏;一个是若木,即费氏。大廉的玄孙叫孟戏、中衍,长得像鸟,但说人话,为帝太戊驾车。一般领导的司机提拔都快,中衍得到了帝太戊的赏识,辅佐殷国有功,成为第一个嬴姓中的诸侯。
中衍的玄孙叫中潏,住在西戎地区,保卫西垂,也就是商朝的西面边关,在现在的甘肃礼县永兴大堡子山一带。中潏生了蜚廉,蜚廉生了恶来、季胜。武王伐纣时,恶来被杀死。
季胜生了孟增,也就是宅皋狼。孟增生了衡父,衡父生了造父。造父因善于驾车得到周缪王的信任,在平定徐偃王作乱时有功,周缪王把赵城封给造父,造父一族从此称为赵氏。
恶来遗有儿子叫女防,女防生了旁皋,旁皋生了太几,太几生了大骆,大骆生了非子。他们都沾了恶来之弟的光,因造父所受之宠,承赵城之名而姓赵氏。
《史记·秦本纪》恶来革者,蜚廉子也,蚤死。有子曰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几,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以造父之宠,皆蒙赵城,姓赵氏。
也就是说,战国时期秦国的秦氏是恶来之后;战国时期晋国的赵氏是季胜之后。因季胜之后的造父被赐封赵城,恶来之后也跟着称之为赵氏。
- 秦氏的由来
非子居住在犬丘,周孝王让其在汧河、渭河之间饲养马匹,干得挺不错。赐给他秦地作为封邑,让他接管嬴氏的祭祀,号称秦嬴。这就是秦氏的最早起源了。
秦赢生了秦侯,秦侯生了秦公伯,秦公伯生了秦仲。秦仲生了五个儿子,大儿子叫秦庄公,打败了西戎,周宣王将其封为西垂大夫。
《史记·秦本纪》太史公曰: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
非子之后,秦人的祖先有了自己的封地,古时都是以封地或封国为氏,这时秦人已经将赵氏改为秦氏了。按照继承礼制,新的姓氏取代旧的姓氏,旧的姓氏就会被废除。也就是说,到这时秦氏已经取代了赵氏。
- 写到最后
也就是说,秦的祖先嬴姓,中期的祖先因造父之宠,增加了赵氏,但使用的时间并不长;后期的先祖有了秦邑的封国之后,就以封国为氏,故称之为秦氏。所以严谨地说,秦始皇的原名应该称之为“秦政”。
2020/11/7
我是秦砖汉瓦里的拾荒人,您的关注与评论,将是我无限的动力,谢谢!
秦国和赵国是同一个祖宗,秦始皇是姓赵吗?
先说结论,秦赵两国共同的先祖是商纣王时期的蜚廉,而他们共同的赢姓祖宗则是大禹时期的伯益,秦始皇是赢姓赵氏。
在说这个问题之前,先给大家普及一下古代的姓与氏。对于现代人来说,姓氏指的就是我们姓名前面的姓。但在古代,姓与氏是不一样的,有着各自的意义。
姓比氏的历史要悠久,姓源自母系氏族社会,用来区分母系的血统,表示每个氏族中的成员都来自同一个母系祖先。而氏起源于父系社会,是同姓下的分支。
姓是家族中所有后代的共同称号,氏是从姓中演化出来的分支,主要是用来区别后代的支脉,它是古代贵族在宗族系统中的代号。古代是氏是有贵贱之分的。
姓与氏在先秦时期区别很大,姓代表着远古的祖先,而氏则代表当前的家族组织。举个例子,春秋时期的鲁桓公的后代有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等家族。
其实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姬”姓始祖。秦国和赵国的情形便是如此,其实秦国本应独自演化出一个氏族,但由于当时形势,秦国祖先非子选择了依附赵氏。
秦国和赵国共同的祖宗名叫伯益,他是大业的长子,是黄帝的六世孙。五帝之一的颛顼就是大业的外公,伯益是舜禹时期的人,他在距今约3992年前去世。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伯益曾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舜赐其嬴姓,并将姓姚女子赐给伯益为妻。这就是赢姓的最早来源,夏朝时,伯益去世,享年一百多岁。
伯益生有两子,长子叫大廉,被夏启封于秦地,他是廉姓的始祖;次子叫若木,被封于徐国,是徐氏的始祖。后来的秦国和赵国的先祖都是来自大廉这一脉。
大廉一脉经过八世繁衍,到了商末时期的蜚廉一代。蜚廉是秦赵两国最直接的先祖,蜚廉为商纣王御车,他同样生有两子,长子名叫恶来,次子名叫季胜。
秦国的君主就是出自恶来这一脉,他是秦始皇的第35世祖,是秦国创始者秦非子的五世祖。恶来与父亲蜚廉都是商纣王的忠臣,在周武王伐纣时一起被杀死。
而赵国君主则是出自季胜这一脉,季胜的曾孙名叫造父,造父继承了祖先们一贯的驾车本领,在徐偃王作乱时,造父为周缪王驾车日行千里,平定了叛乱。
周缪王大赏功臣,将赵城分封给造父,造父之后便以赵氏自称,以彰显赢姓之下的一脉的尊贵。造父之下六世至奄父,奄父生叔代,叔代之下七世至赵衰。
赵衰是晋文公重耳时期的国政,赵衰之下七世至赵襄子,赵襄子在三家分晋中确立了赵国的版图,是赵国的创始人。赵襄子的孙子赵籍是赵国的开国君主。
再看秦国这一脉,恶来之子名叫女防,这一脉之所以能存活下来,主要是靠季胜一脉的庇护。到恶来曾孙太几时,造父已经封侯,太几之子大骆便依附于他。
大骆之后也开始以赢姓赵氏自居,在造父的关照下,大骆获得犬丘封地,娶妻到申侯之女。他的长子成继承了犬丘封地,次子非子因养马而被周王封于秦谷。
后来犬丘的大骆家族被西戎所灭,秦非子因养马有功,周孝王便把秦地赐给他,让他再延续嬴氏的祭祀,称秦嬴。秦非子也因此成为秦国的开国君主。
秦非子的后裔秦仲在讨伐西戎时被杀,其长子庄公率领兄弟打败西戎,周宣王将祖先大骆封地犬丘也划给他们,并任命庄工为西垂大夫,襄公时成为诸侯。
秦国君主一脉,本可以成为赢姓秦氏,但无奈祖先恶来是有罪之人,他们只能依附于早已成为贵族的另一支赢姓赵氏,只有这样他们才会从奴隶延续下来。
虽然这秦赵两国是同宗同源,但到秦统一六国时,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的时间,此时的两国早已没有亲缘关系,秦赵两国最终也是兵戎相见。
综上所述,秦始皇应是赢姓赵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