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充国为何没有卫青和霍去病有名?
卫青和霍去病比较有名,主要是因为在打匈奴这件事上,他们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当时汉朝刚刚和匈奴开战,卫青和霍去病便领导了几大战役,把匈奴从漠南打回了漠北,自然会被后世所熟知。
相比之下,同样作为西汉名将的赵充国,虽然也击败了匈奴,但他的成就,那是建立了卫青和霍去病两人的成就之上的。也就是说,卫青和霍去病两人,已经把匈奴打回了漠北。等到匈奴在漠北恢复得差不多了,再次威胁汉朝边境的时候,这才轮到赵充国上场。
而且,卫青和霍去病属于那种主动出击的将领,打得大仗比较多。相比之下,赵充国属于那种老成持重的将领,主张不战而屈人之兵。赵充国虽然成就很高,但几乎没有哪场由他主持的战役,是真正名震天下的。
除了在军事领域的差别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卫青和霍去病两人是外戚,除了打匈奴这件事之外,在其他领域,也深刻参与到了汉武帝时代的很多事情。但是赵充国就不一样了,他只是一个单纯的将军,除了打匈奴这件事之外,对历史的影响相对有限。
如此一来,赵充国的名气,自然就远不如卫青和霍去病两人了。
当然,名气小是一回事,对汉朝贡献就是另一回事了。对于赵充国来说,人家或许也不在乎名气,人家又不是靠流量吃饭的。历史上真实的赵充国,他对汉朝的贡献,那是相当恐怖的。
赵充国出生于甘肃天水地区,他比霍去病小四岁。赵充国出生的时候,已经是汉武帝在位的时候了。不过当时汉武帝他奶奶还在世,汉武帝也没能彻底独掌大权。直到又过了两年之后,窦太后去世,汉武帝这才真正掌握大权,并且开启了对匈奴的战争。
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在山西马邑地区设伏,企图一战灭掉匈奴主力,但最后却以失败告终。这件事的发生,彻底标志着汉匈大战的开始。而对赵充国的人生来说,更是一个最关键的转折点。
这一年,赵充国仅仅只有四岁而已。
赵充国他们家所在的甘肃天水地区,在汉武帝时代,那就是真正的北方边境了,紧挨着匈奴。从之前的刘邦时代开始,这地方就经常受到匈奴的袭扰。虽说后来汉朝和匈奴之间,通过和亲的方式暂时和平了一些,但小规模的边境袭扰,从来就没停过。所以赵充国他们家所在的这块地方,基本上就是常年饱受战火摧残了。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常年打仗,那赵充国他们家,为什么不搬走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家在那里,他们的土地在那里。作为一个农耕文明,土地是生存的根本,土地在哪里,人就必须在哪里。中国古代上千年的历史上,几乎每个时代都有外敌入侵,为什么古人要拼命去抵抗,原因就在这里了。
我们的家在这里,如果我们退了,我们能去哪里呢?
而随着马邑之谋的发生,匈奴那边,也彻底撕毁了之前对汉朝的所有和约,双方大规模的交战,已经不可避免。如此一来,匈奴对汉朝边境的袭扰次数,自然也瞬间暴增。所以,童年时代的赵充国,基本上就是生活在匈奴的袭扰之下,对匈奴可以说是恨之入骨了。
童年时代的这些经历,以及对匈奴形成的印象,这对赵充国日后的很多事情,都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在汉朝那会儿,中原地区和北方游牧民族接壤的区域,主要分成六个郡,分别是天水、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这六个郡因为直接面对北方的匈奴,所以常年经受匈奴的袭扰。虽然之前的汉朝,对这六个郡的百姓,给予了各种优惠政策。比如说,遇到匈奴劫掠无法反抗的时候,直接躲起来,任由匈奴抢东西,事后朝廷再进行补偿。但这些经济方面的政策,始终是治标不治本。
所以,北方六郡,常年处于贫穷的状态。六郡百姓饱受匈奴骚扰,所以六郡百姓对匈奴的仇恨度,也是远超其他汉朝腹地的百姓。
正是因为这个特点,后来汉朝和匈奴开战之后,汉武帝开始大规模征兵的时候,就想到了这六个郡。这些对匈奴抱有极大仇恨,而且因为常年生活在边境,身体非常强壮的汉朝百姓,本身就是最好的士兵。
所以,从汉武帝时代开始,汉朝政府直接招募六郡之中,出身良家的年轻人,重点培养。这些人生活在六郡之内,天生对匈奴有很大的仇恨。出生在好人家,个人品格往往就过得去,说不定还认识字。这样的人,最适合担任中下层军官,作为军队的中坚力量。后来历史上对这些人,甚至还产生了一个固定的词,叫做‘六郡良家子’。
赵充国就是以六郡良家子的身份,进入军中开始打仗的。
虽然出身不高,祖上也不是什么名门望族,但是参军之后,赵充国却靠着自己的聪明和勇敢,逐渐在军中步步高升。赵充国参军的时候,汉朝对匈奴最关键的几场战争,都已经打完了。当年不可一世的匈奴,此时已经被彻底打回了漠北,龟速不出。
在那几场关键战役当中,卫青和霍去病,无疑是最关键的主角,那也是真正属于他们的高光时刻。而对于赵充国来说,赵充国当时刚刚参军不久,只是一个新兵蛋子。所以在卫青霍去病主导的那几场大战当中,赵充国自然就没什么贡献了。
而赵充国参军之后,因为几大战役都已经打完了,匈奴都已经退回漠北了,所以战事自然也就越来越少。不过即便如此,赵充国因为善于骑射,并且愿意学习兵法,所以还是在军中缓缓升迁。等到匈奴被彻底打回漠北之后,汉武帝又开始向北方大规模移民。就是在这个时候,赵充国他们家,集体响应国家政策,搬到了甘肃永登县这边。
也正是从这时开始,赵充国就彻底和边境,结下了不解之缘。
随着匈奴退回漠北,此后二十年里,汉朝基本上忙着收复南边的南越,攻略西域,以及收复周围的一些小规模政权。至于对匈奴的战争,反倒是没有了。这倒也不是汉武帝不想继续打匈奴,而是因为匈奴退回漠北之后,汉军已经很难再有能力进攻了。
当时霍去病已经去世,卫青也已经逐渐老迈。在汉军内部,也没有了那种能够率领军队,千里奔袭的猛人。而如果汉朝想要去漠北打匈奴,就注定要跨越整个蒙古高原。这段距离,奔袭千里都未必够,得奔袭好几千里才行。
再加上之前汉朝对匈奴的几场大战,确实也把汉朝的家底打干净了。所以,匈奴撤退之后,汉朝只能任由他们退走,让他们在漠北不断恢复。
因为这个原因,赵充国参军之后,接下来的二十多年里,汉朝北方几乎就是一片天下太平。生活在汉武帝时代,在北方边境当兵,却享受了二十年的和平。这种事情,怎么看怎么离谱,但他却偏偏就发生在赵充国的身上。
就这样,经历了二十年的和平之后,赵充国已经是年近四十了。对于一个军人来说,和平既是幸运,又是不幸。幸运之处,在于不用打仗,可以安心生活。不幸之处在于,没有仗打,就注定没法建功立业。所以,赵充国四十多岁的时候,也就升到了差不多正团级的水平,这还是因为他多年辛苦学习,苦练战争技能的原因。
不过,到了赵充国年近四十的时候,他的机会终于来了。
因为经过二十年的和平之后,漠北的匈奴也恢复了不少,所以就开始重新走出漠北,再次向漠南方向扩张。而当匈奴再次崛起之后,汉武帝自然是忍不了的,当即派遣汉朝大军,再次进攻匈奴。
但这一次,汉军却并没有像当年那样,轻易打垮匈奴。
因为卫青和霍去病,都已经不在了。
历史证明,一个好的军事统帅,真的可以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卫青和霍去病,都是最顶级的战争天才,所以才能把匈奴打垮。但是如今,他们都已经不在了。所以汉武帝只能派李广利统领军队,继续负责对匈奴开战。
和卫青相比,李广利的身份倒是很相似。卫青是靠着外戚的身份,因为自己的妹妹得到了汉武帝的宠幸,所以才进入军队领兵作战。李广利也是如此,他也是因为自己妹妹受宠,所以被汉武帝任命为将军,负责领兵作战。
汉武帝当时大概以为,卫青这样的外戚既然能打赢,李广利和他身份相当,自然也可以。但这一次,汉武帝显然错了。这个李广利,其实根本不懂怎么打仗。
在李广利这次出征的过程当中,年近四十的赵充国,第一次打出了自己的名气。当时赵充国在李广利麾下,担任假司马。而双方开始交战之后,李广利因为不会指挥,很快就被匈奴报了饺子,直接围了起来,彻底断了补给。
危急关头,正是赵充国孤注一掷,带着一百多名将士,拼死冲出了包围圈,与匈奴缠斗在一起,拖住匈奴的一部分人马,李广利才趁机带着士兵逃出。
经此一战,赵充国全身留下无数伤痕,但也彻底打出了自己的声望。后来汉武帝听说了这件事,还亲自接见了赵充国,探视他的伤情,对赵充国勇敢进行了肯定,提拔赵充国为中郎,任车骑将军长史。
就这样,年近的赵充国,终于第一次立下大功,并且出现在中央领导的面前。
不过,这一战也是赵充国在汉武帝时期,唯一一次立下大功。因为在这之后不久,汉朝高层就发生了那场著名的巫蛊之祸,太子刘据蒙冤自杀。刘据死后,汉武帝一直忙着传位,自然就更没精力却应对外敌了。
而当汉武帝去世之后,新即位的汉昭帝,又是八岁即位。再加上汉武帝在位时期,已经把汉朝的家底挥霍一空,汉朝急需休养生息。在这种情况下,汉朝对匈奴的战争,自然不得不再次停下了。
因为汉朝整体无法对外开战,身在边境的赵充国,自然就再次成了一个闲人,最主要的工作,就是驻守自己的防区,后来也曾短暂调回京城那边任职。但至于主动出击,去打什么大仗,那就真的是想都别想了。
汉昭帝即位的时候,赵充国就已经五十岁了。按照汉朝人的寿命来说,此时的赵充国,已经算是一位老将了。赵充国只比霍去病小四岁,但是和霍去病年少成名,纵横天下的剧本相比,赵充国的人生剧本,真的是差了太多。五十多年的人生当中,除了保护李广利那一次之外,几乎没有太出彩的表现。
但是到了汉昭帝时代之后,赵充国却反倒开始逐渐发光了。
因为到了汉昭帝时代,汉朝整体国策变了,从之前的积极扩张,转变为休养生息。在这种状态下,那种善于主动出击的将领,很难有发挥了空间。而赵充国这种善于打防守反击的将领,反倒是派上了用场。
在整个汉昭帝在位时期,赵充国常年坐镇边境。在赵充国的防守之下,他所在的地区,防御体系可以说是稳如泰山。就算当时匈奴已经再次崛起,也根本不敢进攻赵充国的防区。
非但如此,赵充国还在自己的辖境之内,积极屯田,减少后勤补给的压力,同时缓和当地的胡汉矛盾,镇压氐族反叛。
总之,有赵充国坐镇的地方,基本上可以说是稳如泰山。后来匈奴不死心,曾经打算试着进攻一下赵充国的防区。结果赵充国稍微一反击,就干掉了匈奴的西祁王。汉朝上一次有这样的战绩,还是当年霍去病在世的时候,在漠北之战当中大破匈奴,活捉了匈奴的屯头王。
当然,和霍去病相比,赵充国的战绩实在是没啥可说的。霍去病那种大纵深穿插的打仗方式,史官写起来也让人觉得惊心动魄。但是赵充国就不一样了,就只是人家带兵来袭扰,然后他反击,直接干掉了一个匈奴王。
对此,连史官都没法下笔,只能用寥寥几个字,来记载这段历史。
但恰恰是这几个字的战功,说明了赵充国的能力。因为善战之人,从来都没有赫赫之功。
当然,真正让赵充国跻身汉朝高层的,并不是他驻守边境的战争,而是他拥立汉宣帝这件事。汉昭帝即位之后,仅仅在位十多年便去世了,死的时候只有二十一岁而已。而汉昭帝去世之后,他本人又没儿子。所以大臣们就只能挑选老刘家其他亲戚,继承这个皇位。
最开始的时候,大家挑了昌邑王刘贺。但刘贺即位之后,表现得实在是不咋地。所以即位不到一个月之后,就被大权臣霍光给废了。而在刘贺之后,大家又选中了汉武帝的曾孙刘病已,将刘病已扶上了皇位,这就是汉宣帝。
在拥立汉宣帝的过程当中,赵充国一直紧紧站在霍光的队伍里,也算是霍光在军中最大的一股支持力量了。正是因为有着拥立之功,汉宣帝登基之后,赵充国还被封为营平候。
赵充国打了一辈子的仗,都没能捞到一个侯爵的爵位。如今偏偏因为站队正确,直接被封侯。不得不说,历史有的时候,真的是很讽刺。
不过,这次站队,也给赵充国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回报。因为在这之后,掌权的霍光对他青睐有加,汉宣帝也对他十分信任。所以,此时已经六十多岁的赵充国,终于迎来了自己的人生高光期,可以施展自己的才华了。
汉昭帝登基之后,赵充国升任蒲类将军,带领三万骑兵,征讨匈奴。此次出征,赵充国杀匈奴数百人,俘虏牲畜七千多头。而接下来,当匈奴派了十多万大军,准备南下报复的时候,赵充国直接负责镇守在汉朝北方。面对赵充国的严防死守,匈奴这十多万大军,最后压根打都没敢打,直接退兵了。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这句话在赵充国这里,真的是被证明到极致了。
击退匈奴之后,接下来,赵充国领导的平定西羌之战,更是让他彻底留名青史。
公元前63年,羌族两百多位部族族长,交换人质订立盟誓,形成了一个联盟。这件事很快被汉朝这边的情报系统得知,报告给了汉宣帝。而汉宣帝知道了这件事之后,马上向赵充国询问此事。
这个特殊情况,让赵充国瞬间想到了三十多年前,西羌人想要攻击汉朝之前,也是先解除了仇怨,签订了盟约。所以接下来,赵充国提议用离间计,离间他们刚刚形成的联盟,拉一部分拉一部分。这样外族的势力就会土崩瓦解,再也没有能力对付汉朝了。
在赵充国提出了这个建议之后,汉宣帝果断采纳了他的建议。而接下来,在赵充国的小心经营下,羌人联盟果然很快崩溃,再也无法威胁汉朝边境了。
这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典型案例,也是赵充国征战以来所立的最大军功。赵充国经过多年跟匈奴,羌人等外族人的作战了解,已经熟悉外族人的习性了,所以知道怎么对付羌族人。
但是赵充国的功劳还不止于此。
相对于羌人来说,匈奴才是汉朝真正的心腹大患,所以汉朝和匈奴的战争一直都在持续。当年卫青和霍去病,虽然打得很猛,直接把匈奴打回了漠北,但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汉朝无法跨越整个蒙古高原,远征漠北,同时也无法杀绝草原上所有的人。
如此一来,只要给匈奴一段时间,让匈奴繁衍生息,匈奴人口很快就能恢复,再次成为汉朝的心腹大患。
而从汉朝这边来说,打仗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之前汉武帝几次大规模作战,基本上就把文景之治留下的家底,全都消耗干净了。但即便如此,也只是可以击败匈奴,而无法彻底消灭匈奴。
所以,赵充国掌权之后,就换了一个思路。赵充国常年生活在边境,知道匈奴的袭扰战,对汉朝有多大影响。所以,赵充国就提出,或许汉朝可以以守待攻,在边境地区屯田,以军队养田。和平时耕种蓄养,战时上马杀敌。
如此一来,汉朝可以用最小的成本,组织起一条强大的北方防线。就算匈奴南下袭扰,也伤害不了汉朝。而且,汉朝还可以用各种离间之类的手段,瓦解匈奴内部,彻底削弱匈奴。甚至还可以凭借边境屯田,常年驻扎的优势,反过去袭扰匈奴,让匈奴不得安宁。
赵充国的这个思路,在当时还是比较新颖的。毕竟之前汉朝和匈奴打仗,基本上就是直来直去的。所以,这个提议在朝会上第一次提出,就遭到了群臣反对,但是赵充国却始终坚持不放弃,一次又一次地提出。
最终,在赵充国的坚持下,大家开始认真考虑军队养田的可行性。而经过多次讨论之后,赵充国的提议,终于是被所有人认可了。此后,汉宣帝直接下令,同意推行军队养田,这就是著名的屯田制。
屯田制其实起源于汉武帝,只是那时候比较临时,规模也不大,再加上汉武帝不停的搞钱,屯田制所需要的时间成本也比较大,所以就没有在那时推行下去。
但是从赵充国这时开始,边境屯田就成了一个惯例。也正是在赵充国的这个思路下,后来汉朝利用屯田的优势,不断削弱打击匈奴,并且对匈奴内部进行分化瓦解。恰好当时北方草原连年天灾,匈奴内部又开始出现内乱。汉朝这边,便利用这个优势,彻底进行分化瓦解。所以在汉宣帝时代,匈奴最终彻底分裂了,出现了五单于并立的局面。
而这个结果,无疑是建立在赵充国的思路之上。如果赵充国没有提出边境屯田,以守待攻。那汉朝接下来不管是选择主动进攻,还是主动避让,或许都会让匈奴有可乘之机,拥有转移内部矛盾的机会。要是那样的话,或许匈奴也就不会分裂衰落了。
从这点来说,赵充国的战绩,或许不如卫青霍去病那么猛,但是却根本上,伤害到了匈奴强大的根基。
赵充国一介白丁出身,却凭借着自身能力和没站错队,一路扶摇而上。而且,赵充国一生没打过几场打仗,却成了当之无愧的名将,这也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了。
赵充国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想要走的远,首先要头脑清醒,能力,运气,缺一不可。最重要的是,寿命不能太短。活的越长,就越有可能有所成就。赵充国活了86岁,所以才得以在汉宣帝时代,最终成就了自己的功业。如果霍去病也能活到86岁的话,那成就恐怕就高的难以想象了。
赵充国为何没有卫青和霍去病有名?
赵充国乃是汉宣帝时期的名将,位列麒麟阁十一功臣之列。他七十余岁高龄时,尚且上马对外作战;告老之后,帝王还时常与他商议军事。赵充国声名赫赫,又备受赞誉。但令人困惑不解的是,他几乎没有哪场战役名震天下,那他是如何成为名将的?
作为将领,能大败敌人自然是极好的,但是能多谋善断,防患于未然更是绝佳,赵充国便是如此人物。汉朝与羌人一向关系紧张,赵充国常年在西陲督兵,对羌人了若指掌。赵充国回朝后,曾三次向朝廷进言, 分析形势,以便防患未然。他提出了以兵屯田的方针,并且主动请缨。赵充国率领不足一万人,驻扎湟水。面对羌人挑战,他避不应战,却以威信招降,暗中瓦解羌人部落的联合。除此之外,他还提出了亦兵亦农的策略。这些方针不仅减轻了百姓负担,也让羌人不敢轻举妄动。
诸多将领年轻时征战四方,衰老时却一无建树,赵充国能晚年出征,本就是他实力的体现。古往今来,叱咤战场的老将屈指可数。三国时期的黄忠,作为历史上声名远扬的老将,屡次为蜀汉立下功勋。赵充国提出以兵屯田的策略时,已是七十岁高龄。汉宣帝询问谁人带兵合适,他主动请缨前去。待汉宣帝询问所需兵马时,他根据地形,索要了不足万人的兵马。七十高龄,尚能带兵作战,且不仰赖兵多势重,这本就是实力的体现。名将之称实在是实至名归。
赵充国的备受看重,也是因为他在汉宣帝登基时有拥立之功。汉宣帝刘询虽然是帝王血脉,却因为巫蛊之祸而流落掖庭。汉昭帝驾崩之后,霍光拥立刘贺为帝。但刘贺此人荒淫无度,又无心于社稷,登基二十余日便被废黜。此时的刘询却已饱读经书,又颇有才能,他也因此被看重。后来,大将军霍光与赵充国等人一起将他扶上帝位。霍光权倾朝野,常对汉宣帝指手画脚。而赵充国有拥立之功,却安守本分,帝王自然也愿意重用于他。帝王的抬举,也让赵充国更加名扬天下。
赵充国虽然没有声名远扬的战役,但难能可贵的是他功勋不断。赵充国早年时,就曾随汉武帝征讨匈奴,加强了北部的边防。后来,他又随大将李广利与匈奴作战,不慎被匈奴包围。在严重断粮的情况下,赵充国率百余壮士突出重围。到汉昭帝时期,武都郡氏族有谋逆之心,赵充国率兵将此战乱平定。汉宣帝时期,赵充国更是屡建功勋,他不仅多次击败匈奴,而且多次击退羌人。赵充国的大将之名,并非是一战成名,而是日积月累的功勋累积。如此稳扎稳打,更为难得。
汉朝时期看似稳定,实则周围强敌仍然对其虎视眈眈。汉武帝的数次出征虽然勉强使边疆相对稳定,但各种矛盾仍然不断。赵充国作为将领,能数次平定叛乱,击退匈奴和羌人,又能居安思危,防患未然。如此人物,堪称名将。
赵充国为何没有卫青和霍去病有名?
赵充国是汉武帝至汉宣帝时代的名将,他在七十五岁高龄时,远赴青海高原,平定西羌之乱,是汉代最伟大的将领之一。不过,他的知名度比起卫青、霍去病要低很多,这是为什么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赵充国指挥的大战,比卫青、霍去病少卫青霍去病的战绩,大家都很了解了。卫青指挥过河南之战、漠南之战,霍去病指挥过两次河西之战,舅甥俩共同指挥漠北之战。这些都是汉匈战争中非常重要的战役,取得的战绩非常显赫。
在汉武帝时代,赵充国只是李广利麾下的军中司马,曾经在一次战斗中,在李广利大军被匈奴包围时,他率一百名敢死队员,打开一个缺口,避免大军被全歼的下场。在汉武帝之后,汉匈关系趋于缓和,赵充国的军事才能就没有发挥的舞台。到了汉宣帝时,在他年迈时,指挥平羌之战。总的来看,赵充国打过的大战,不如卫青、霍去病多。
第二,平羌之战的重要性,不及卫、霍的伐匈奴之战我个人非常欣赏赵充国的军事才华,他是把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应用得炉火纯青的第一人,整个平羌之战打得非常漂亮,体现了“上兵伐谋”的深邃军事思想,以最小的代价赢得最大的胜利。
但是,我们从历史角度分析,西羌对大汉帝国的威胁,显然是远远小于匈奴。这也决定赵充国平羌之战,从重要性上说,是比不上卫青、霍去病北伐匈奴之战。西羌的军事力量,也与匈奴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就军事能力而言,我认为赵充国不在卫青、霍去病之下,只是表现机会略少而已。
第三,读者对后汉武帝时代的历史较陌生很多历史爱好者,对汉武帝时代的历史很了解,但对汉武帝之后的历史,就了解比较少。现在据说卫青、霍去病被从中学历史书上删了,但是毕竟在以前的历史书上,大家都学过。除了课本的影响外,有关汉武帝的影视作品、历史图书也多,这都助长大家对卫青、霍去病的了解。
赵充国虽然成名于汉武帝时期,但当时只是一名下级军官。他真正写入历史,是到汉宣帝时,都已经七十多了,指挥平西羌之战。对于汉宣帝,一般读者对他肯定比汉武帝要陌生,有关他的影视图书,数量也少很多,对赵充国的了解,肯定也要少一些的。不过,你可以不知道赵充国,但有一句成语,是每个中国人都知道的,叫“百闻不如一见”,这个成语,就是出自赵充国之口。
赵充国为何没有卫青和霍去病有名?
西汉中兴之主汉宣帝刘询因匈奴归降大汉,回忆往昔辅佐有功之臣,乃令人画十一名功臣图像于麒麟阁以示纪念和表扬,史称“麒麟阁十一功臣”。
后世往往将他们和云台二十八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并提。
而赵充国,赫然名列麒麟阁十一功臣。他威震匈奴,平定西羌,施行屯田。称得上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何他没有卫青、霍去病那么有名呢。
其实赵充国并非不出名,名字还在功臣图上呢。只不过相比卫青、霍去病而言,他没有那么广为人知而已。
有书君认为,赵充国与卫青、霍去病相比,知名度没有那么高。
很大方面的原因是,卫青的草根逆袭、霍去病的年少成名都很有戏剧性,比较容易搬上戏台或成为演义小说的主角。
由于戏剧和小说及后来的影视作品的传播,使得卫、霍广为人知。
而赵充国身上没这么多戏,他并非屌丝出身,成名的时间也较晚,导致其“流量”不高,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有书君认为,赵充国的功绩与卫、霍相比,较为“默默无闻”。
此话怎讲?
一、先说说他的威震匈奴。汉宣帝即位后,赵充国担任蒲类将军,曾带领三万多骑兵征讨匈奴。此战之中,赵充国率军出塞一千八百多里,杀死匈奴数百人,俘虏牲畜七千多头。
之后,匈奴大举出动十多万骑兵,准备南侵汉朝北部边境。此时,汉朝就派遣赵充国统领四万骑兵驻守边境。
匈奴单于听到这个消息后,无奈领兵退去。自此,赵充国威震匈奴。
赵充国可谓一战成名,其威名令匈奴深为胆寒。这也与卫、霍多次征战的情况有所不同,因其战役不多,故而也不像卫、霍那样征战四方让人津津乐道。
二、再讲讲他的平定西羌。西羌叛乱时,赵充国先行摸清了先零是发动这场叛乱的主谋,而罕、开则是在被胁迫的情况下参与的。
赵充国不顾酒泉太守辛武贤的邀功请赏,反对宣帝的进攻之策,据理力争,认为应该要离间羌族各部落,瓦解他们的共同防守。
如果急着进击,反而让他们团结一致,短时难下。
汉宣帝听从了赵充国的建议。赵充国采用恩威并举的方略,招降罕、开羌及其他被先零胁迫的羌人部落,然后集中兵办一举击破先零
赵充国打仗,讲究“不战而屈人之兵”。 正因为直面战场的情况不多,故尔其战绩也不像卫、霍那样谈起来激情四扬。
三、最后说说他的施行屯田。平定西羌后,赵充国建议朝廷,屯田湟中(今青海省湟水两岸)作为持久之计。
提出亦兵亦农,就地筹粮的办法,可以“因田致谷”,“居民得并作田,不失农业”。
“将士坐得必胜之道”;“大费既省,徭役预息”等“十二便”。
赵充国的屯田法对当时支援频繁的战争,减轻人民负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直影响到后世。
像后来的曹操军屯,乃至新中国建立后的新疆、黑龙江建设兵团制度,都源自于赵充国的这一设想,可谓是利在后代。
但这一举措,并不像战争一样,立马能看出优劣来,更多的像是一种后勤工作。因此,也并不利于赵充国的名声显扬。
综上所述,赵充国对西汉来说,确实功勋卓著,但由于其举措大多“默默无声”,因而其声名难以与卫、霍比肩。
但历史的功过并不由于名声的大小而掩去,老将军依然在史册上留下了青名。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赵充国为何没有卫青和霍去病有名?
赵充国绝对是个大器晚成之人,一路从最低级的骑兵干起,两年服役期满后因政治面貌清白(六郡良家子)得选入羽林骑,正式从义务兵转干为职业军官。而他第一次史书留名,是在公元前99年,当时他被派遣到李广利军中当一名假司马,这四十岁的人了还只是个“副营级”干部,如此起点,在汉代名将中无疑是最低的一个。也就是说,赵充国踏上历史舞台的时候已经是个中老年了,这样的老头子,自然不可能成为一个偶像派。
赵充国主要的军事思想,就是慎战。
所谓“慎战”,显然是一种与项白卫霍等超级名将截然相反的战略思想,即“不战而屈人之兵”。也就是说,对国家没有好处的战争,赵充国尽量不打。没有把握必胜的战争,赵充国坚决不干。他的座右铭是:“兵势,国之大事,不可不慎。”他的作战方针则是“全师保胜”,却非“深入多杀”。更夸张的是,赵充国不仅珍惜己方士卒的生命,甚至对敌方士兵的生命,也是能收服就收服,能不杀就不杀,浑身上下透着一股悲天悯人的气息。在如今诸多热血愤青的眼中,他自然一点儿都不拉风,简直是太无趣了。
图:今甘肃天水赵充国陵园
如此看来,赵充国似乎没有位列名将的资格,一个不热衷于战争,不渴望于杀敌的将军,又怎么能称做名将呢?
然而一些为我们所熟知的历史牛人却不这么认为,从曹操到诸葛亮,从司马懿到邓艾,从羊祐到郭子仪,从朱元璋到左宗棠,甚至是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都对赵充国的军事思想,尤其是他的军屯战略思想推崇备至;进而将其引为巩固边防的基本国策贯彻始终。看来,赵充国这个人并不简单,事实上他不仅是一个名将,而且是一个出色的军事理论家、国防战略家,甚至战争经济学家。赵充国,社稷之金城,军国之瑰宝也。
所以小生的观点是:乱世,或者是开拓进取的时代,需要项白霍这样的铁血军人;治世,或者是和平发展时期,需要周亚夫、赵充国这样的持重军人。卫霍开拓边疆,充国建设边疆,不同时代军人的职责不同,如果大家把军人简单的理解为杀人机器,那就太侮辱军人这个神圣的职业了。军人,也应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他们是国家的保卫者与守护神,我们各族群众最可爱的人。
赵充国为何没有卫青和霍去病有名?
赵充国他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将军。在汉武帝时期,他就曾追随李广利出兵匈奴,此战因为李广利大军被匈奴包围,赵充国这时就带着一些士兵在前面开路开始突围。而李广利就带着汉军追随其后,最终汉军得以突围,而赵充国身上却有很多的伤,后汉武帝就封他为车骑将军。
汉武帝驾崩后,汉朝又经过汉昭帝刘弗陵、和刘贺。后来再到汉宣帝刘病已登基为帝,此时赵充国被封为营平侯。
后来匈奴大举用兵,准备侵犯汉朝边境,这时朝廷又让赵充国带着数万骑兵镇守五原、朔方、云中、代郡、雁门、定襄、北平、上谷、渔阳九郡。匈奴听到消息,就退兵而去。
而赵充国其人不仅有勇有谋,而且他还深知匈奴、羌等的习惯。后来就连赵充国七十多岁的时候,他还带兵打败羌人的叛乱,之后他又主张在那里屯田。
后来赵充国在他八十六岁的时候去世,他去世后,谥号为壮,并且他又位列于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中。
那赵充国为什么没有卫青、霍去病有名呢?
赵充国是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而他主要的功绩多数都是在汉宣帝时期,汉宣帝虽然是西汉的中兴之主,同时汉宣帝时期的大汉朝国力也是最鼎盛的,但在人们的感觉和熟悉度中,还是汉武帝更被人们熟悉。因为汉武帝被人熟知,辅佐汉武帝的人也就相对有名,而卫青和霍去病就是辅助汉武帝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汉宣帝和辅佐汉宣帝的人功劳不大,这说的只是人们的熟知度而已。
同时赵充国虽然也是名将,但卫青奇袭匈奴龙城,从而正式改变汉匈之间的攻守形势。而后卫青七战七捷,收复河朔、河套之地,他为北方疆土的开拓做出了极其大的贡献。
而霍去病年纪轻轻就战功赫赫,封为冠军侯、骠骑将军,他十七岁就带领八百骑兵深入匈奴重地,把匈奴杀的四处逃窜。他在两次的河西之战,他大败匈奴,直取祁连山。在漠北之战,他更是封狼居胥,大胜而回,霍去病虽然后来英年早逝,但他的军事成就和地位却是不能否定的。
同时卫青又是霍去病的舅舅,卫青又有姐姐卫子夫是皇后,当然卫青和霍去病的成就都是他们靠自己能力得到的。卫家不仅有卫子夫皇后是皇后,而且自从卫青和霍去病战功赫赫后,卫家的地位和影响力也达到了鼎盛,卫青之后卫家支属五侯(卫伉、卫不疑、卫登、霍去病、霍嬗),可谓是尊贵至极、名震天下,
卫青、霍去病不仅是名将,皇后又是卫子夫,卫青又娶平阳公主,同时他们在大汉开疆扩土上有着很大的贡献,又是真正的基本消除匈奴对大汉的威胁,再则卫家一门尊贵至极。而他们又出处在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时期。
所以卫青和霍去病要比赵充国有名,当然这并非说赵充国没有功劳,赵充国能进去麒麟阁十一功臣中,就是对他功劳和地位的肯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