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死后,鲁肃为什么会被任命为统帅全军的大都督?他究竟有何能耐?
因为三国演义的影响,鲁肃在很多人的印象当中,似乎都是一个才能平庸的老好人的形象。但实际上,这是对鲁肃的严重误解,历史上真实的鲁肃,其实是一个最顶级的战略家。
鲁肃在东吴政权的出场次序,其实非常早。早在孙策还在世的时候,鲁肃就已经登场了。当时孙策正在扫平江东,在孙策率军过长江的同时,周瑜前去投奔孙策。而鲁肃早年则是和周瑜关系非常好,所以也和周瑜一起前去投奔了孙策。
而当孙策见到鲁肃之后,两人很快一见如故,孙策经过简单的攀谈之后,瞬间就意识到,鲁肃是一个非常出色的人才,丝毫不逊色于周瑜,所以便打算重用鲁肃。
但可惜的是,就在这个时候,鲁肃的奶奶病逝了。按照当时的习惯,鲁肃不得不回家守孝。也正是因为鲁肃回家守孝好几年,鲁肃错过了整个孙策时代。直到孙策去世,孙权掌权之后,这时候鲁肃才在周瑜的邀请下,再次来到孙家,开始正式替孙家效力。
再次来到孙家这边工作之后,鲁肃虽然错过了整个孙策时代,在资历上要比周瑜逊色很多。但是即便如此,孙权依然对其极为认可,并且对其委以重任。这主要是因为,鲁肃的战略眼光实在是太高了。
据史书记载,鲁肃刚刚见到孙权,便提出了‘三分天下’的策略。很多人都知道,三分天下这个概念,曾经是诸葛亮在隆中对当中提出来的。当时刘备多次去请诸葛亮,诸葛亮第一次见到刘备的时候,便给刘备勾画了隆中对的战略蓝图。但实际上,早在诸葛亮提出这个概念好几年之前,鲁肃就已经先一步向孙权提出这个概念了。
当然,诸葛亮的三分天下,指的是‘曹操-孙权-刘备’这三方。而鲁肃所说的三分天下,指的是‘曹操-孙权-刘表’这三方。这倒不是说鲁肃不如诸葛亮聪明,而是因为鲁肃提出这个概念的时候,刘备还只是刘表手下的一个普通将军。鲁肃就算能耐再大,他也只是一个战略家,而不是一个预言家。他可以预判到未来的大势走向,却无法预判到刘备的崛起。
不管怎么说,鲁肃和诸葛亮在‘三分天下’这个概念上的统一,足以证明,鲁肃的战略眼光,丝毫不逊色于诸葛亮,甚至犹有过之。此后整个三国时代,如果说蜀汉政权一直是按照诸葛亮的战略规划来发展,那东吴就是按照鲁肃的战略规划来发展的。而当鲁肃的战略规划,全部实现之后,再之后的东吴,就开始陷入发展瓶颈,不知道该向哪里发展了。
这足以说明,鲁肃在孙权眼里,到底有多重要了。
而当鲁肃到了孙权手下之后,接下来的几年里,鲁肃就开始在东吴政权内部,扮演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了。孙策刚去世的时候,东吴的情况其实并不算好。下面的几个郡守级人物,都蠢蠢欲动,甚至还有公然造反的情况。与此同时,孙家内部也有人想要发动政变,篡权夺位。传统江东士族,也不太看好孙家,大多和曹操或者刘表私底下往来甚多。而在江东地区的南方,还有数万山越人虎视眈眈。
在这种恶劣的局面下,孙权刚刚掌权的时候,东吴随时都有可能彻底解体。但接下来,鲁肃却开始利用自己独特的战略眼光,帮孙权出谋划策。接下来的几年当中,周瑜基本上就是负责对外领兵,而鲁肃则是充当孙权身边最得力的谋士,基本等同于诸葛亮对刘备的概念。
同时,当时以周瑜和鲁肃为首的少壮派,还尽力维护孙权的地位,和那些江东老牌士族相互制衡。正是因为周瑜和鲁肃等人的存在,此后的几年里,东吴逐渐转危为安。不但避免了江东六郡彻底解体的可能,同时还平定了南方的山越,甚至还拿下了荆州的江夏郡。尤其是最后的江夏郡,这可是当年孙策在世的时候,都没能拿下来的地盘。
再之后,就到了曹操率领大军南下,赤壁之战开打的这段时间了。公元208年秋天,就在孙权刚刚拿下江夏郡不到一年之后,曹操便开始率领大军南下。偏偏在这个时候,荆州的刘表又忽然去世了。随着刘表去世,他的继承人刘琮,直接率领整个荆州投降了曹操。
这一下,地处江东的东吴政权,瞬间就危险了。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整个东吴高层,基本上都主张直接投降。唯有周瑜和鲁肃等人,坚决主张抵抗。而且接下来,同样也是周瑜率军在前线抵抗,鲁肃先去联系了刘备,准备和刘备联合。
在三国演义当中,孙刘两家联手,似乎完全就是诸葛亮一手促成的。但在正史上,其实是鲁肃和诸葛亮一起发挥了关键作用,而且还是鲁肃先去找的刘备。当时刘备刚刚在长坂坡地区战败,鲁肃却敢找他联合。不得不说,鲁肃的战略眼光,真的是非常准。
再之后的事情,就是孙刘联军火烧赤壁,在赤壁之战当中大获全场。在赤壁之战当中,鲁肃的戏份就没那么多了。因为鲁肃当时的身份,主要还是以谋士为主。至于前线,基本上都是周瑜在主持。所以赤壁之战期间,鲁肃也没有直接带兵上前线,自然就没什么战绩了。
不过,赤壁之战结束后,鲁肃的戏份就开始暴增了。因为在这之后,没过多久,周瑜就病逝了。而周瑜去世之前,则是力主向孙权推荐了鲁肃,希望鲁肃能够接替自己的位置。孙权对鲁肃本就非常认可,而且当时在整个东吴,基本上也没有人比鲁肃更适合继承周瑜的位置。
所以,周瑜去世之后,鲁肃直接成了周瑜的继承者。就连周瑜拥有的四千私人武装,也全都被周瑜交给了鲁肃。而鲁肃继承了周瑜的位置之后,接下来他的成绩,那就更为惊人了。
首先,鲁肃接班之后,在战略上继续保持‘联合刘备,对抗曹操’。但同时,随着曹操败退回北方,孙刘联盟内部,也开始出现竞争态势。这时候,鲁肃高超的手腕,就展现出来了。
在赤壁之战结束后,刘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下了荆南四郡,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实际地盘。但是再之后,刘备却并没有继续往南进攻,而是转而向西发展。同时,东吴则是开始南下,继而占领了整个交州。
对此,史书上记载得非常隐晦,并没有明确说明,鲁肃在这个过程当中,到底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但毫无疑问,正是鲁肃担任东吴军界一把手期间,东吴政权快速扩张。短短数年之内,就占领了整个交州,地盘直接翻了一倍!
要说在这个过程当中,鲁肃没有发挥什么作用,那绝对是不可能的!别的不说,光是牵制关羽,阻止刘备集团南下交州。这个贡献,就已经相当大了。
其次,拿下了交州之后,接下来,鲁肃又开始向荆州地区发力,企图占领刘备管辖的荆南四郡。在三国演义当中,这段历史最有名的就是‘关二爷单刀赴会’的桥段。在三国演义当中,这段故事主要是从刘备集团的角度出发,烘托关二爷的伟大。但在正史上,这次单刀赴会的结果,其实是鲁肃占了大便宜。
在正史上,当时是东吴集团先出手,由吕蒙率领军队,占领了荆南四郡当中的长沙郡和桂阳郡。然而在这之后,在鲁肃的斡旋之下,孙刘双方的联盟关系,非但没有破裂,反倒是让刘备捏着鼻子认可了这个结果,将整整两个郡的地盘,拱手让给了东吴。
既能从刘备手底下,夺回两个郡的地盘,同时还能继续保持孙刘联盟,没有让孙刘两家就此撕破脸。这其中,固然有当时刘备被曹操牵制的原因,但是鲁肃的存在,无疑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相比之下,后来吕蒙所谓的白衣渡江,虽然也占领了两个郡,但是却导致孙刘两家彻底撕破脸。从政治手腕上来说,吕蒙显然要比鲁肃更逊色一些。
在夺回了荆南两郡之后,没过两年,鲁肃便因病去世了。鲁肃去世之后,孙权依然按照鲁肃生前制定的战略,继续发展东吴。甚至到了孙权称帝的时候,孙权还对大家说:东吴从他掌权,一直到他称帝的这段发展,其实都是按鲁肃的规划进行的。
鲁肃在世的时候,孙刘两家虽然已经矛盾重重,但大体上还可以维持联盟的局面,没有彻底撕破脸。而鲁肃去世之后,孙刘两家的联盟,很快就破裂了。这其中鲁肃到底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自然也就可想而知。
总之,历史上真实的鲁肃,真的是一个非常牛的战略家。他或许不是顶级名将,也不是顶尖的内政人才。但是光凭战略眼光这一项,就足以让鲁肃继承周瑜的位置了。另外,鲁肃掌权期间,还大力为东吴培养了许多后备人才。比如吕蒙和陆逊等人,就都是在鲁肃掌权期间,逐渐脱颖而出的。
对于东吴集团来说,鲁肃的存在,就好比是一块指路牌。如果没有鲁肃的存在,说不定东吴早就走向了其他错误的道路。要是那样的话,恐怕也就没有后来的三分天下。早在曹操派大军南下的时候,东吴集团说不定就已经被消灭了。
周瑜死后,鲁肃为什么会被任命为统帅全军的大都督?他究竟有何能耐?
鲁肃是一个被严重误解的人,由于三国演义及影视作品的渲染,在很长时间内,鲁肃一直被认为是一个老实人,这是被鲁肃的严重误解,鲁肃非旦不老实,而且是个眼光独到、当机立断的战略家。
赤壁之战前后,周瑜是江东诸将之首,先后在赤壁之战和南郡之战中打败了曹操的军队,夺取了荆州最重要的地方-南郡,并被孙权委任为南郡太守,镇守江陵,周瑜去世后,鲁肃被孙权任命为接替周瑜的将领,为何一向被认为“老实人”的鲁肃能代替军事将领周瑜,镇守前线呢?
鲁肃之所以能接周瑜的班,主要有两个原因:
周瑜
一是周瑜的推荐。
周瑜在临死前推荐了鲁肃来接替自己,周瑜是这么跟孙权说的:
我们现在跟曹操作对,刘备又近在公安,应该用良将来镇守边境,鲁肃的智谋与才能足以胜任,请求起用他来接替我,我死了之后,也就没有牵挂的事了。
周瑜作为当事将领,是最有资格推荐自己的接班人的,周瑜与鲁肃在政治上的战略并不相同,周瑜主张软禁刘备,攻取益州,而鲁肃主张联合刘备共同抵御曹操,虽然两人的战略不一样,但难得可贵的是,这并不影响周瑜推荐鲁肃,周瑜推荐鲁肃的根本原因是:周瑜认同了鲁肃的才能。
鲁肃
周瑜很早就认识了鲁肃,当时周瑜缺粮食,找鲁肃借粮,鲁肃家中比较有钱,存有六千石米,鲁肃非常豪爽,大手一挥,就把自己家中一半的米(三千石)送给了周瑜,注意这还不是借,是送,乱世之中,鲁肃这份大气,一下子就让周瑜非常敬佩,感到此人不同异常。
从这件事也能看出鲁肃的大气豪爽,不拘一格,鲁肃送米给周瑜其实就像是投资一样,没有无缘无故的爱,鲁肃家中的大米也不是天下掉下来的,但是鲁肃舍得,他认为把这些米送给周瑜,很有价值,一下子就拉近了与周瑜的关系,两人经常在一起谈论天下局势与政治理想,关系非常好,使得周瑜对鲁肃有所了解。
周瑜临死前推荐鲁肃接班
不久,周瑜就把鲁肃推荐给了孙策与孙权,孙策去世后,鲁肃给刚接手江东政权的孙权讲了天局势与江东政权的战略,鲁肃的战略是让孙权建立帝业统一天下,要知道当时的江东政权在整个天下的实力并不见得有多强,但是鲁肃能放眼整个天下,并让孙权的野心上升到同样的高度,这就是鲁肃的才能,也是江东政权的最高发展战略,这就是鲁肃的才能之一,也是孙权推荐鲁肃的原因。
二是孙权的信任。
孙权是江东之主,周瑜去世后,谁来接替周瑜,孙权是有一票否决权的,周瑜推荐了鲁肃,然后得到孙权的同意,鲁肃才能接周瑜的班,周瑜的推荐是第一步,孙权的信任是第二步,共同促成了鲁肃的重用,这是因为孙权也见识到了鲁肃的才能。
那么鲁肃有什么才能呢?
孙权与鲁肃
1、战略才能。
孙权在评价鲁肃时,把鲁肃比作邓禹,邓禹是谁啊?邓禹是光武帝刘秀手下的开国功臣之首,是刘秀的首席战略大师,云台二十八将之首,经常与刘秀一起谋划天下战略,可以这么说,邓禹对刘秀的作用,相当于张良对刘邦的作用,但是邓禹的才能不仅仅在于谋略,邓禹还能率军作战,平定山西就是邓禹的功劳。
而孙权把鲁肃当成自己身边的战略大师,相当于刘备手下的诸葛亮,曹操手下的荀彧,孙权是个颇能用人的君主,他之所以这么评价鲁肃,是因为鲁肃有战略才能,鲁肃的战略才能体现在榻上对中。
孙权信任鲁肃
早在公元200年的时候,鲁肃就给孙权提出了江东集团的战略,鲁肃的战略是这样说的:
汉朝不可能复兴,曹操也不可能一下子除掉,现在我们应该鼎足江东,以观天下形势,趁北方正处于争夺,我们可以剿灭黄祖,攻打刘表,占据所有长江以南的地方,然后再建立帝业夺取天下,建立像汉高祖那们的大业!
鲁肃的最高战略是建立像汉高祖刘邦那样的大业,也就是统一天下,在公元200年的时候,恐怕整个天下不超过三个人有这个想法,前两个分别是曹操与刘备,第三个就是鲁肃,鲁肃的眼光相当独到,他认为汉朝已经不可能复兴,无法拯救,这个时候曹操已经挟天子以令诸侯四年了,天下民心向汉者仍然众多,但鲁肃就能敏锐地意识到汉朝将要结束,改朝换代的日子来了。
公元200年天下局势
鲁肃建议孙权有统一天下的野心,这在当时是很多人不敢想的,毕竟北方的曹操与袁绍势力那么强大,怎么也轮不到长江以南的孙权统一天下,但是鲁肃就是敢想,他要求孙权全据长江以南,然后再图天下,其实也可以理解为,如果统一不了天下,那也可以割据南方,形成南北对峙。
鲁肃的话一下子就让孙权有了极大的野心,这个时候的孙权相当年轻,只有19岁,鲁肃的战略从此在年轻的孙权心中生根发芽,赤壁之战时,孙权不愿意投降,很大一个原因就是鲁肃当年撑大了孙权的野心。
孙权不甘心投降,他有政治理想,就是统一天下,这种野心维持着孙权一直独立自主,虽然后期孙权并没有完成鲁肃的战略,但是鲁肃的战略却让孙权建立了帝业,孙权称帝后,就想起了鲁肃,还感叹要不是鲁肃,他也没有今天,这就是鲁肃的战略才能。
孙权被鲁肃燃起政治野心
2、治军才能。
孙权曾经评价鲁肃有两大功劳,一是战略之功,提出了统一天下的成就帝王基业的计策,孙权还认为鲁肃的谋划超过了当年的张仪与苏秦。二是劝谏之功,赤壁之战前,江东人人自危,以张昭为首的投降派建议孙权投靠曹操,鲁肃坚决反对投降,并建议孙权召回周瑜,进行军事部署。
《三国志 鲁肃传》:此子敬内不能办,外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责也。然其作军屯营,不失令行禁止,部界无废负,路无拾遗,其法亦美也。
孙权还有对鲁肃这样的评价,孙权认为鲁肃有些时候说说大话,并宽恕了鲁肃,不随意苛责他,但是孙权同时认为鲁肃行军作战安营扎寨,能命令行禁止,辖区内没有疏于职守的官吏,并且能做到路无拾遗,治理措施也十分完善。
鲁肃与关羽
这就是鲁肃的治军,鲁肃是一个有优点也有缺点的人,除了战略才能之外,鲁肃还有治军才能,这也是鲁肃能代替周瑜的原因之一,有战略能力的人并不一定都能治军,比如张良和荀彧,就没有治过军,而诸葛亮就能治军,要知道代替周瑜除了镇守一方之外,还要应对敌人的侵犯,涉及到军事与战争,如果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孙权也不会用鲁肃。
所以不要单纯以为鲁肃就是懂点战略,实际上鲁肃也懂治军,鲁肃镇守陆口期间,他东边的对手是关羽,北边的敌人是曹操,鲁肃镇守期间,成功地挡住了敌对势力,没有让江东有所损失,这就是鲁肃的军事才能。
3、胆识过人。
鲁肃从来就不是老实人,而是一个很有胆识的人,当年鲁肃想要逃离袁术的控制区时,袁术派兵追击鲁肃,鲁肃带领家族中的精壮之人,布阵防御,张弓搭箭,做出一幅随时准备战斗的姿态,并以言语警告追兵,最终成功摆脱追兵,这不是老实人能做出来的事,从某些方面说,鲁肃就是个狠人。
鲁肃的胆识还体现在对抗关羽上,历史上的单马赴会其实是鲁肃,刘备拿下益州后,孙权讨要荆南三郡,刘备不肯给,孙权大怒,一面派鲁肃与关羽对峙,一面派吕蒙攻打荆南四郡,当时鲁肃与关羽在益阳对峙,双方约定进行谈判,鲁肃与关羽单独相见,他们的部将都远远跟在身后,鲁肃没有一丝害怕。
鲁肃还有治军能力
不仅没害怕,鲁肃还当面指责关羽不归还荆州三郡,关羽哑口无言,关羽有一个手下说道:土地只有仁德之人才能占有,哪来一家永远占住不放的道理。鲁肃一听,当即大怒并喝叱说话的这个人,就连关羽也示意那人离开。
要知道关羽可是正史上的三国第一名将,万人敌,熊虎之将,能在万军之中斩杀敌人的上将颜良,武力非同一般,而鲁肃并没有个人武力方面的特长,但是鲁肃并不惧怕关羽,反而是针锋相对,寸步不让,这就是鲁肃的胆识,绝对不是老实人能做得出来的。
这就是鲁肃的才能,有胆识、能治军、懂战略,所以孙权把鲁肃比作邓禹,所以周瑜会推荐鲁肃来接自己的班。
周瑜死后,鲁肃为什么会被任命为统帅全军的大都督?他究竟有何能耐?
是罗贯中根据巜三国演义》小说剧情的需要,周瑜死后,安排鲁肃为统军大都督。是联吳抗曹的战略需要,鲁肃是不二人选。
鲁肃性格温和,通情达理,深明大义,不好争斗……在他仼上,和孔明通力打造战略合作伙伴,使曹操轻易不敢小瞧,挑起战争。成就了巜三国演义》最美好的和平时光,成就了刘备进取西川,奠定了蜀国的立足基础,成就了一代霸业。
东吴在鲁肃时代和蜀国的伙伴合作,在巜三国演义》中堪称典范。和诸葛亮虽然各为其主,但在主张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对付曹魏的战略思想是一致的。
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当鲁肃时代过去,曹操联吳伐刘。蜀国不但失去了荆州,还迫使关公走麦城,致使桃园三结义的诺言实现,从此蜀、吳结下了家仇国恨。刘氏也只能龟縮在蜀地苟延残喘。
周瑜死后,鲁肃为什么会被任命为统帅全军的大都督?他究竟有何能耐?
历史上真实的鲁肃,是个非常厉害,非常了不起的英雄人物,可惜被《三国演义》给抹黑了。我来说说真实的鲁肃,究竟是个怎么样的人。
1、少年豪杰,侠士之风
鲁肃是临淮东城人氏,生于公元172年。他出生后不久,他老爹就死了,由祖母抚养长大。虽有幼年丧父之痛,鲁家仍富甲地方,史书称“家富于财”。长大成人后,鲁肃一表人才,“体貌魁奇”,他深受时代精神影响,“有壮节”、“好为奇计”。时值天下动荡,乱世将至,鲁肃知道在乱世一定要有生存的本领,他苦练击剑、骑射,结交江湖豪杰义士,讲兵习武,散尽家财以赈济贫民士人,名声日隆,远近闻名,附近豪杰多来归附。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对鲁肃有种印象,此人憨直纯朴,脑袋有点不灵活,属于容易吃亏的大好人。历史上真实的鲁肃并非如此,他不仅不是呆头呆脑,反倒有侠士风流,甚至是很疯狂、很摇滚的一个人。他家几代积累下来的财产,被他大肆挥霍,豢养一班少年侠客,终日射猎南山。家族中的父老之辈都摇头道:“鲁氏世衰,乃生此狂儿!”
可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结交周瑜,出手阔绰
有一回,周瑜带着几百人外出公干,途经东城,所带的粮食吃光了。他早已风闻鲁肃济贫好义的美德,便思忖着前往借点粮食。
到了鲁家后,周瑜拜会鲁肃,两人年龄相差不多,都属高富帅,又有远大志向,故而十分投缘,大有相见恨晚之意。鲁肃听说周瑜没粮食,二话没说,领他到后院,后院有两处粮仓,每仓估摸有粮食三千斛左右。他指着粮仓对周瑜说:“您就随便挑一仓粮食带走吧。”
尽管周瑜自己也是富有且大方之人,仍被鲁肃的慷慨吓了一跳。自己与他不过才第一次见面,实属素昧平生,鲁肃居然倾财相助,出手如此阔绰,岂非奇人异士、旷世豪杰?钱财本是身外物,但对钱财的态度,隐约可见一个人的志向与抱负。周瑜知道鲁肃绝非常人,遂倾心相交,引为密友与知己。
3、箭穿盾牌,吓退追兵
后来,孙策夺取吴郡自立门户,好友周瑜打算前往投奔。鲁肃知道周瑜与孙策乃是好友、刎颈之交,便领着家属及侠客少年百余人,弃了官印,前到居巢投奔周瑜。两人一商量后,事不宜迟,应尽早脱离袁术,渡江东去。
大丈夫立身处世,当断则断,绝不拖泥带水。周瑜果断把官印一扔,带着家眷随从,会等鲁肃等,共三百余人,弃城而去,直奔江东。很快,逃亡的消息便为扬州官府所察觉,州政府派骑兵追来。
鲁肃让老弱妇女先撤,自己率侠客少年殿后。他让人拿了一面盾牌插在地上,自己搭弓便射,利箭疾驰而出,竟然一箭洞穿盾牌。大家对鲁肃的印象,只是个文臣而非武将,实际上鲁肃的剑术、箭法都出神入化。鲁肃露了这么一手功夫,前来追捕的人个个瞠目结舌,自己的血肉之躯,比起这盾牌来如何?保命要紧,还追个屁。这样,鲁肃竟然一箭吓退追兵,实是英雄。
4、极尽孝道,再投孙权
鲁肃与周瑜渡江后,也受到孙策的礼遇,史书说孙策“雅奇之”。只是不久后,鲁肃得悉祖母去世的消息,心中大为悲恸。他年少失父,由祖母一手养大,感情深厚,由于祖母年事已高,不能与之东渡,仍留于东城。鲁肃为尽孝道,毅然冒着被袁术逮捕的风险,回到东城安葬祖母。直到孙策去世后,鲁肃才又投奔东吴。
重归东吴后,周瑜在孙权面前极力推荐鲁肃,认为他有辅佐之才。鲁肃初见孙权,便献上一策,大意是:“汉室已经不可复兴了,而曹操实力强大,一时间也无法铲除。最好的办法,便是坐守江东,以待天下局势的变化。如今北方战乱未定,应趁此时机,剿灭黄祖,进而讨伐刘表,控制长江水域,这乃是帝王的事业。”后来东吴之发展方向,与鲁肃所言大体一致,可见其卓越的战略眼光。
5、联刘抗曹,光耀千秋
我觉得赤壁之战,鲁肃与周瑜都是最大功臣,至于小说里吹的诸葛亮,并没起到关键作用。
曹操大举南征、刘表去世、刘琦、刘琮兄弟失和……一旦荆州落入曹操之手,将没有能阻止他一统中国。这时,鲁肃向孙权提出联合刘备的主张,并以吊丧的名义,前去荆州刺探。
鲁肃的战略眼光,实不在诸葛亮之下。纵观天下割据势力,曹操鹤立鸡群,最为强大,荆州刘氏与东吴孙权属于第二梯队。荆州与东吴,唇亡则齿冷,任何一方要想与曹操单打独斗,肯定打不赢。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联合起来,对付共同的敌人。
鲁肃到夏口(江夏郡)时,荆州局势已迅速恶化,刘备落荒而逃,自己都不知道要去哪。在这关键时刻,鲁肃力劝刘备与孙权结盟,共同对敌。他知道诸葛亮在刘备集团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有意与他拉近关系。诸葛亮的哥哥诸葛谨在江东任长史,与鲁肃关系不错,鲁肃利用这层关系,与诸葛亮的友谊很快建立起来。诸葛亮作为刘备的特使,与鲁肃一起到了东吴,完成结盟的使命。
面对曹操大兵压境,东吴朝臣们个个成缩头乌龟,只有鲁肃明确主战,他对孙权说:“
我观察众人的言论,都只是误人误国的谬论,不足以跟他们共谋大事。若是我鲁肃投降曹操,那是可以的;若是将军则万万不可。为什么呢?我鲁肃投降,曹操好歹把我送回老家,给我一个官职,起码也当个低级的下曹从事之类的官,有牛车可坐,有吏卒随从,可以同士人交游,慢慢往上爬,说不定还能当个州牧、太守。将军若是投降,能往何处安身呢?”
鲁肃的主战,以及结盟刘备的努力,是赤壁之战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功劳不在周瑜之下。
正由于鲁肃有胆有识、有勇有谋,周瑜临死前,写了一封信给孙权,其中说道:“鲁肃为人忠勇刚烈,临危不乱,我死了之后,他可以代替我的位置。”这才是历史上真实的鲁肃。《吴书》这样评价他:“肃为人方严,寡于玩饰,内外节俭,不务俗好。治军整顿,禁令必行,虽在军陈,手不释卷。又善谈论,能属文辞,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周瑜之后,肃为之冠。”
周瑜死后,鲁肃为什么会被任命为统帅全军的大都督?他究竟有何能耐?
鲁肃没有半点战绩,为何能被孙权看中,成为东吴大都督?周瑜临死前说出答案!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鲁肃就是一个老好人,他根本没啥战绩,最多算是个擅长外交的大臣,在周瑜死后,他根本不足以被担任东吴大都督!那么鲁肃为啥最终还是被任命做了大都督呢?他究竟有多厉害?
事实上,鲁肃之所以受到孙权的重用,被任命为新任的东吴大都督,主要是因为他有两个优点,看透了这两个优点,对于身在职场的我们,也会有很大的帮助!这两个优点便是忠心和才能!
很多人认为,才能是最重要的,只要自己有才,走遍天下都不怕,无论自己到了哪里,都是香饽饽,只要自己没有受到重用,那就是领导不识货。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光有才能是完全不够的!当然,对于普通员工来说,有才能这一点其实是足够了的,但是若你还想往上走,那么你就不得不重视另外一点了,这便是忠心!鲁肃之所以能够受到孙权的重用,能够接替周瑜成为东吴大都督,就是因为他在忠心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在现实生活中,这也是领导最为看重的!
说白了,对于普通人来说,有才华确实是可以让大家安身立命,但是对于有更高追求的人来说,光有才华还远远不足,在才华之外,我们还要有忠心,只有让领导看到了你的忠心,他才会真正的接纳你,重用你!甚至在某些时候,忠心还会超越才华,这也就是我们很多人所谓的“草包上位”!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鲁肃在这两个特点上面做得有多么的到位,看懂了鲁肃的这两个特点,以后我们在职场上奋斗,将会更加得心应手了!
特点一、才华
鲁肃的才华其实不用过多赘述,很多网友都说到过,这里我们简单说两点。一是战略眼光,二是善于协调关系。
鲁肃家很有钱,在当地名气不小,再加上鲁肃本人乐善好施,名声非常好,所以袁术看重了鲁肃,想要将鲁肃征辟为东城长。当官的好事,放在一般老百姓身上,估计都要乐开了花,但是鲁肃却并不开心,因为他觉得袁术这个人,虽然名气大,但他的部下法度废弛,不足与成大事,于是鲁肃离开了袁术,辗转投靠了孙权。从鲁肃离开袁术的决定来看,其实他这人还是比较有眼光的,而从他投靠孙权后所提出的谋略来看,鲁肃这人,战略眼光是非常高的,在这方面他甚至不输于诸葛亮!
当时的江东,虽然主人是孙权,但是孙权面对的局面其实非常惨淡。孙权的哥哥孙策被偷袭杀害,线索指向江东的世家大族,这说明这些大能量的人,是对孙家不满的。除此之外,孙家内部也并不统一,有些人想要抢夺孙权的权力,有些人想要投靠曹操……总之,江东内部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么和谐,在这种危机下,其实孙权根本没有什么大的想法,他当时只想快点把江东内部稳定下来,避免他哥的遭遇落到他的身上!
可以说,当时的孙权,只想守护好哥哥孙策留下来的基业,能守住就算不错了,哪里还有其他想法。而鲁肃的出现,却将年少孙权的眼光打开了!
孙权见到鲁肃后,和鲁肃相谈甚欢,于是在屏退宾客后,孙权再次请回鲁肃,与鲁肃合塌对饮。男人嘛,喝酒是次要的,说心里话才是真的。没喝几杯,孙权就说出了自己的苦恼,他说自己继承了父兄的基业,想要建立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霸业,但是不知道该怎么办,希望鲁肃能够帮助他。
结合孙权的言语和处境我们可以发现,当时的孙权,其实对于整个天下大势的认知,就是自己好好发展江东,然后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成为天下霸主,受人尊敬即可,也就是说,当时的孙权,并没有一统天下之志,他并没有放眼天下的目光,内心还是不敢往这方面想!而鲁肃的一番话,却彻底打开了孙权的眼界!
《三国志》: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权曰:“今尽力—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
鲁肃的这番回话,主要有两层意思,一给孙权画饼,说汉室不可复兴了,孙权你可以把眼光放长远一点,不要只想着做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霸主,你努努力完全可以做皇帝!二是提出具体的操作,告诉孙权,曹操实力强大,不可能一下子干掉,孙权可以稳定江东,之后进图荆州,占领长江以南的土地,然后称帝,北伐中原,一统天下!
鲁肃又给孙权画了饼,又给出了具体措施,于是孙权非常满意。不过孙权还是假惺惺地说自己能力不足,只是希望辅佐汉室而已。但自此以后,只要有谁敢说鲁肃的不好,孙权都要帮鲁肃怼回去,由此可见,孙权是真的看上鲁肃了,他觉得鲁肃这人,是真的有才华!
除了战略眼光,鲁肃这个人也非常善于协调关系,尤其是在和刘备集团的相处过程中!刘表去世,曹操南下,东吴即将面临灭顶之灾,而东吴当时唯一有可能拉拢的刘备,则准备逃亡交州,就在这个关键时刻,鲁肃站出来拦住了刘备,成功劝说刘备和孙权联盟,最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保护了江东的安全。之后,由于刘备集团和江东集团的发展矛盾,双方围绕荆州、益州爆发了不小的冲突,也正是在鲁肃的斡旋下,双方才勉强握手言和,坐下来一致对抗曹操。
可以说,正是因为有鲁肃的存在,所以刘备和孙权二人,才能在前期保持相对的和平,没有彻底地撕破脸皮,这也使得东吴有更大的机会一统天下。而自从鲁肃去世以后,没了他这个擅长搞关系的人,孙权和刘备彻底撕破脸皮,先后打了荆州、夷陵两战,虽然江东获胜,但也削弱了联盟的力量,使得东吴失去了一统天下的机会,只能苟延残喘!
特点二、忠心
鲁肃战略眼光强,擅长协调关系的这两项才华,使得孙权前期的事业顺风顺水,实力增长迅速,所以孙权非常看重鲁肃。不过要想真正的受领导重要,光有才华还不行,还得有忠心!
曹操南下时,曾写信恐吓孙权,当时的江东众人,大多数都是赞成投降的,这搞得孙权非常尴尬。原因很简单,大家都可以投降,反正投降之后他们还可以继续做官,说不定曹操还会重用他们,但孙权不同啊,他是主公啊,他一旦投降,地位肯定是比不了现在的。就在孙权尴尬犹豫之际,鲁肃表忠心了!
《三国志》:肃对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原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越是到危急的时刻,越能看清一个人,鲁肃此时表忠心,劝孙权别投降,正合孙权心意,令孙权非常感动。赤壁之战后,在处置刘备一事上,孙权和周瑜又产生了分歧。
周瑜建议软禁刘备,想要趁机吞并刘备势力,然后出兵攻打益州。然而孙权却想联合刘备,把周瑜占领的南郡借给刘备,让刘备帮忙抵抗曹操。当时的周瑜,刚刚打赢赤壁之战、南郡之战,声望如日中天,若是让他吃掉刘备,打进益州,势必威胁到孙权,更何况,江东内部并不稳定,有很多投降派,所以孙权需要时间来整合内部,不想同意周瑜的做法。就在孙权为难的时候,鲁肃再一次表忠心了!鲁肃知道江东的危机,知道孙权的担忧,所以坚定地站在了孙权一边,虽然他和周瑜是好友,但是他还是选择了孙权,这也令孙权更加看重鲁肃。
见鲁肃站在孙权一边,不帮自己说话,不同意自己软禁刘备的主张,周瑜又亲自跑去见了孙权,说服了孙权,让孙权同意他进攻益州。但当周瑜返程后,却突然暴毙,令人匪夷所思。而周瑜临死前说的话,其实也说明了为啥鲁肃能够受到孙权的重用,为啥鲁肃能够接替自己做东吴大都督!
《江表传》: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傥或可采,瑜死不朽矣。
周瑜的临终上书中,充满了心灰意冷,让人非常质疑他的死因。虽然他和孙权的主张不同,但他亲自跑去给孙权施压,使得孙权同意了他的谋划,结果他转头就突然暴毙了,这里面说不出的诡异,再加上周瑜的这封临终上书,看起来真的非常怪异。不过在这里我们暂且不探讨周瑜究竟是怎么死的,只说周瑜对鲁肃的推荐。周瑜说鲁肃忠烈,其实就是说鲁肃为人非常忠心,说鲁肃临事不苟,其实就是说鲁肃做事认真,有才华。这两方面,其实就是鲁肃身上最大的优点,也正是因为这两个优点,所以孙权才会重用鲁肃!
事实上,即便周瑜临终前不推荐鲁肃,孙权仍然会任命鲁肃接替周瑜,因为鲁肃有才华且忠心!忠心即可成为领导的心腹,再加上有才华有能力,这人必将受到重用!
结语
鲁肃没有半点战绩,为何却能成为东吴大都督?周瑜临死前说出答案!周瑜临死前推荐鲁肃,说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其实就是说鲁肃这个人既忠心又有才能,也正是因为这两个特点,所以孙权才会对鲁肃委以重任!事实上,鲁肃的经历对于身在职场的我们也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单有才华,只能在底层安身立命,单有忠心,最多成为领导“心腹”,无法被真正的委以重任,只有既有忠心又有才华,才能真正的受到领导的重用,大展宏图,在职场更进一步!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江表传》)
周瑜死后,鲁肃为什么会被任命为统帅全军的大都督?他究竟有何能耐?
正史上的鲁肃可不是演义中的忠厚长者、烂好人。东吴群臣里面,唯一配得上“战略家”头衔的,有且只有他一个,甚至周瑜都相形见绌。
据史书记载,公元229年孙权正式称帝。百感交集之下,他扭头对身边亲信感慨:“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于事势矣。”即:鲁肃早就预见到了自己如今的风光时刻;
同时,据《江表传》称,当时的张昭曾想美言一番、对主公的盛举歌功颂德;但孙权不仅不领情,甚至还当众怼了这位老臣:“如张公之计,今已乞食矣”,要是当初听你的,搞不好自己早就沿街要饭了。
上述场面,集中反映了鲁肃一生中两大最值得称道的战略贡献;而且,这两次都是通过“密谈”的方式实现的。
第一次,大致发生于公元200年。当时,孙策遇刺身亡,年仅18岁的孙权成为江东之主,四处寻求人才;在周瑜的引荐下,他见到了时年28岁的鲁肃。由于鲁肃在一众才俊中尤其亮眼,散会后,孙权刻意将其留下,两人“合榻对饮”,边喝边聊,进行了一次推心置腹的密谈。
孙权没有看走眼,正是在那次密谈中,鲁肃正式拟订了江东孙氏势力的发展战略路线图:
首先,他透过当时乱成一锅粥的天下形势,得出了“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的判断,点出了今后一段时期政治格局的走向特点,可谓“拨开云雾见天日”;
随后,他建议孙权先稳住阵脚,“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然后摆平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背靠江南之富、依仗长江之险,与曹操、刘璋鼎足三分,“建号帝王以图天下”。
鲁肃在这次会谈中提出的战略,被后世称为《榻上策》,其主旨思想与诸葛亮的《隆中对》异曲同工,都主张江东、蜀地、中原三分天下、鼎足而立;若不是当时的一流战略家,怎能提出这种高度前瞻性的蓝图?并且,鲁肃足足比诸葛亮早了7年。当然了,诸葛亮更牛的地方,就是敢于押宝当时实力弱小的刘备,提出鸠占鹊巢、进据荆益两州的方案,构想之大胆令人叹服。
不过,面对鲁肃提出的超前蓝图,当时刚刚继承父兄家业、实力有限的孙权并不敢公开接茬,他表示自己只是想尽力辅佐汉室而已;老臣张昭甚至觉得这种想法狂妄无知,对鲁肃通加斥责。
然而,孙权接下来的实际行动暴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他对鲁肃“益贵重之”,将其视为自己的核心智囊、心腹之臣。
第二次密谈,就是赤壁之战前夕。这一幕我们比较熟悉,当时,曹操挟收复荆州之余威、兵锋转而向东。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他写信给孙权,声称“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这就是赤裸裸的威胁,面对双方悬殊的实力对比,东吴群臣吓得战战兢兢、“莫不响震失色”,张昭等谋臣力主孙权投降曹操;而孙权既畏惧曹操的实力、又不甘心就此退出历史舞台,故而陷入了进退两难、犹豫不决的处境。
关键时刻,鲁肃再次与孙权密谈,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乱象下的本质:众人都立足于自保,只想把孙权当做自己向曹操交纳的“投名状”而已——他们降曹,随后仍能累官升迁、尽享富贵;但身为君主的孙权一旦投降,身后怎有退路?
一语惊醒梦中人,孙权就此决定抗曹,他的人生从此改变,历史走向也就此得以扭转。因此,20多年后称帝的那一刻,他既表达了对鲁肃的怀念、也毫不掩饰对张昭的失望;由此不难猜测,鲁肃的两次战略论断对他有多关键。
更为难得的是,鲁肃不单是个指点江山的战略家,更是个亲自将其落实的实干家。在敲定三分天下的战略后,他就一直在寻找实现这一目标的契机,并且随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修正具体手段。
比如,当刘表死后,鲁肃就第一时间建议孙权:如果刘备与刘表的儿子们一条心,东吴就应该跟他们结盟,以共抗曹操;如果情况相反,那就应当早做打算,尝试联合曹操的死敌刘备,以应对即将来自北方的冲击。
随后,鲁肃亲自赶赴荆州探取情报。当得知刘琮已经投降曹操后,他立即前去寻找败逃的刘备。经过他的运作,刘备几乎立即答应了双方结盟的建议,随后派诸葛亮前去谒见孙权,奠定三国走向的战略格局就此成型。
如果说周瑜是赤壁之战的操盘手,那么鲁肃就是决策者。战后,鲁肃返回吴郡,孙权故意大张声势命令众将前去迎接,他自己也“持鞍下马相迎”。
虽然赤壁之战获胜,但鲁肃心知,东吴与曹操的实力对比让人存在巨大差距,因此,究其一生,他都主张与刘备联盟,以借助其力量对曹操进行有力掣肘、替东吴营造有利的战略优势。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甚至不惜忍辱负重。
当东吴众人大多主张接管荆州时,只有鲁肃主张将其借给刘备、以共抗曹操。而当曹操听说此事后,“方作书,落笔于地”,内心的惊惧与不安跃然纸上。由此可以推测,鲁肃的主张看似吃亏,但实际上是立足全局,舍小利、争大势,借力打力、掣肘曹操,实为英明之举;
随后,随着刘备实力的增强,孙、刘之间的利益冲突日益明显。但鲁肃始终保持了清醒的头脑,意识到只有双方联手才有机会抗衡中原,为了维系这一关系到东吴政权生死存亡的战略根基,鲁肃不惜忍辱负重,极力维护孙刘联盟的稳定;面对强悍的关羽,他不卑不亢、有理有节,促成“割湘水为界”,艰难地维持了孙刘联盟的延续。
公元217年,时年46岁的鲁肃英年早逝。纵观其职业生涯,无论是身为智囊,还是代替周瑜领兵,他都展现出了清晰的战略路线、明确的政治理念,究其全部心力、为江东政权寻求盟友;在这一阶段,东吴的战略意图得到了充分落实,三足鼎立的格局最终形成,鲁肃的政治作为是极为成功的。这一点,从孙权对他的念念不忘就可见一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