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重耳为何流亡在外十九年?

晋文公之所以会在国外流亡十九年,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无法留在国内。

简单来说,只要晋文公留在国内,必死无疑。他爹在世的时候,他爹要杀他;他哥哥侄子在位的时候,也不欢迎他。这样一来,晋文公除了在国外流亡,自然没其他的选择了。

至于说为什么晋文公的这几个至亲,他爹他兄弟他侄子都要杀他,这还真不是晋文公犯了什么天怒人怨的大错,而是牵扯到了晋国特殊的历史。

晋国的历史很长,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刚刚建立的时候。当时周朝刚刚取代商朝,没过几年周武王就挂了。周武王有好几个儿子,嫡长子继承了天子之位,被那位会解梦的周公辅佐。而其他几个儿子当中,便有一个叫姬虞的,后来被封到了山西,这就是晋国的初代始祖。

因为这种特殊关系,在整个西周时代,晋国和周王室的关系,一直都比较近,毕竟一笔写不出两个姬字嘛!而对于自己家亲戚,周王室也比较大方,有什么好事都会先想到晋国。所以,到了西周末期的时候,晋国已经是一流强国了。

而到了西周末期,晋国传到了晋文公的爷爷的爷爷的哥哥手里。这位晋国国君,在晋国历史上也是一位特别重要的国君,后世史称晋文侯,和晋文公是一字之差。晋文侯掌权的时候,周王室就发生了那场烽火戏诸侯事件。此后,晋文侯在这个乱世当中,左右逢源,带领晋国不断向前。等到晋文侯快要去世的时候,晋国已经在中原诸国当中脱颖而出,成了真正的顶级强国。

不过,就在晋文侯刚刚去世之后,晋国就开始内乱了。

简单来说,晋文侯去世之后,他的儿子继承了晋国国君的宝座。而他的弟弟,也就是晋文公爷爷的爷爷,则是被封到了曲沃,在晋国内部拥有超强的影响力。如此一来,那晋文公他们家这个分支,自然就开始觊觎晋国国君的宝座了。

所以接下来,晋文公他们家的几位先人,就成了所谓的乱臣贼子,开始篡权夺位了。此后七十年的时间里,从晋文公爷爷的爷爷,一直到晋文公的爷爷,他们家三代人不断努力,终于彻底压制了晋国国君那一脉,掌握了晋国的大权。

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晋文公出生了。

晋文公出生的时候,他们家还没有成功篡位,只是占据了晋国的大部分地盘,并且架空了晋国国君。直到晋文公20岁的时候,他爷爷才彻底废了国君那一脉,成为了新的晋国国君。

这件事,在历史上被称之为‘曲沃代翼’。

曲沃代翼这个历史事件,对晋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而对于晋文公本人来说,更是他人生当中至关重要的一件大事。如果不是他爷爷成功篡位,那晋文公后来也不可能有机会执掌晋国。

晋文公的爷爷,虽然成功夺取了晋国的爵位,但是却并没有坐多长时间。大概篡位成功一年多以后,晋文公他爷爷就没了。晋国的国君宝座,就此传到了晋文公他爹的手里,这就是晋献公。而随着晋献公登基,晋文公一生的坎坷经历,也就彻底开始了。

晋献公登基之后,面对的是一个百废待兴的晋国。要知道,当年晋国在晋文侯的时候,其实已经是顶尖强国。但是自从晋文侯去世之后,晋国内战了整整七十年。在这七十年当中,原本很多不如晋国的国家,也都迅速发展,跑到了晋国前面。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东边的齐国。

齐国此时已经是齐桓公在位的时候了,齐桓公已经多次会盟其他诸侯,成了列国之中当之无愧的霸主。如果晋国之前没有内战的话,这个位置其实本该是晋国的。

所以,晋献公即位之后,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壮大晋国,让晋国再次伟大。在此同时,晋献公还需要考虑另外一个问题:如果曲沃代翼这种事情,以后再次发生,那该怎么办呢?

这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如果晋国内部不稳,就注定不可能对外扩张争霸。想要对外争霸,就必须先解决晋国内部的矛盾。

所以,接下来晋献公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牛的办法:既然晋国宗室内部有内战的习惯,那干脆直接把宗室都干掉不就得了吗?

不得不说,这法子真不是一般人能想出来的。对自家亲戚动手,而且还是斩尽杀绝,这种事情怎么看都有点丧心病狂。但同时,这种办法确实很管用,而且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总之,经过晋献公这么疯狂清理之后,晋国内部的宗室,死得死逃得逃,再也没能力搞出‘曲沃代翼’这种事情了。如此一来,晋国内部彻底团结起来,自然就有了逐渐对外扩张的能力。

所以在这之后,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经过晋献公的大力扩张之后,晋国一下子就成了所谓的‘超级大国’。虽然暂时还没称霸,但整体实力和齐国相比,已经不逊色多少了。

客观来说,晋文公后来能够称霸,其实很大一部分成绩,都是建立在他爹的肩膀上。

而对于晋文公本人来说,虽然他爹比较疯狂,把自己本家都杀绝了。但晋文公好歹也是他儿子,正所谓‘虎毒不食子’,晋献公怎么也不至于对自己儿子下手才对吧?可接下来的历史,却偏偏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促使晋献公继续发疯的,是晋献公的一个宠妾,名叫骊姬。

晋献公原本有三个儿子,分别是老大申生,老二重耳,老三夷吾。有了这三个儿子之后,后来晋献公对外打仗,抓了两个女人回来,纳入了自己的后宫。这两个女人还是一对姐妹,其中姐姐叫骊姬。后来,这对姐妹分别给晋献公生下了老四和老五。

至此,晋献公就有五个儿子了。

虽然有五个儿子,但是最开始的时候,晋国内部并没有任何矛盾。因为老大申生是嫡长子,从很早的时候开始,就被立为太子,而且品性也不错,在国内又有很强大的群众基础。甚至就算是在军队当中,也有很大的声望。在这种情况下,老二老三对自己的大哥,基本只有信服,根本不可能和大哥争什么太子之位。

但问题是,后来骊姬来了。不但给晋献公生了儿子,还让晋献公独宠她一人。如此一来,骊姬自然开始给晋献公吹枕头风,陷害太子和另外两位公子,想要让自己的儿子做太子。

这个过程很复杂,总之到了最后,晋献公确实被枕头风给吹动了。再加上骊姬后来又用了一大堆的手段,导致晋献公和几个儿子产生了误会。最终,晋献公误以为三个儿子给他下毒,想要直接毒死他。所以在这之后,老大申生自杀,老二老三为了保命,连忙逃离晋国,生怕自己被清算。

就这样,老二重耳,也就是后来的晋文公,开始了自己的流亡生涯。

从以上这些历史,我们也不难看出:直接促使晋文公出逃的,就是骊姬吹枕头风的原因。但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晋国之前特殊的历史。因为那场曲沃代翼,给晋献公造成了太深的印象,导致晋献公不得不对自己的本家下手。

如果没有之前曲沃代翼的事情,这段父子之间的误会,未必就说不开。双方只要对质一下,肯定就真相大白了。但有了之前曲沃代翼这段历史之后,晋献公看谁都像是想要谋朝篡位的样子,自然就说不开了。

而离开晋国之后,摆在晋文公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接下来该去哪里?

对此,晋文公还算是有点脑子,先是逃回了自己的封地,然后又逃往自己姥爷家那边,也就是狄国。当时狄国还比较强大,面对晋国这边的施压,也能硬顶回去。所以,到了狄国之后,晋文公总算是暂时安稳了下来,还在狄国娶妻生子,打算在这里彻底扎下根来。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晋文公看似已经没有回国的希望了。有骊姬在,他似乎也不可能有继位的希望。当时就连晋文公本人,其实都已经对此不抱任何希望了,只想在狄国老老实实成家立业。

但接下来,晋国那边的事态发展,却彻底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大概在晋文公去狄国避难五年之后,晋国这边,晋献公去世了。晋献公去世之后,因为老大自杀了,老二老三跑了。那接下来,自然要由骊姬的儿子,也就是老四即位。但没想到的是,老四刚刚准备即位,晋国这边有个叫里克的大臣,因为忠于之前的太子申生,所以直接找机会干掉了老四。

老四被杀之后,那接下来自然就只能立老五了。但是老五还没来得及即位,刚准备料理晋献公丧事的时候,里克就再次出手,直接把老五也给干掉了。非但如此,以里克为首的几个晋国大臣,还把那位骊姬给抓了起来,直接用鞭子活活打死了。

晋国的这场政变,直接导致晋国出现了后继无人的局面。晋献公在世的时候,已经把所有本家都干掉了。如今晋献公的几个儿子当中,老大没了,老四老五被刺杀了,所以就只剩下了流亡在外的老二老三。

于是接下来,按照顺位继承制,以里克为首的几个大臣,开始派人去联系老二,也就是晋文公,希望晋文公可以回来继承国家。

这是晋文公第一次有机会做国君。但这一次,晋文公却果断放弃了。

晋文公其实也不傻,谁都看得出来,此时的晋国,内部根本就是一个火坑。当时晋国宗室已经被杀得不剩什么人了,几个大臣则是手握大权。这种情况下,如果晋文公回去,很容易就会被架空,甚至直接被干掉。为了保命,晋文公自然不会回去了。

不过,老二不会去,不代表老三也没兴趣。

在这之后,当老三收到消息的时候,老三感到异常兴奋。但同时,老三也怕自己被人控制,或者回国之后直接被干掉。所以这个时候,老三就想了另外一个办法。那就是联系自己的妹夫,让自己的妹夫派兵护送自己回国。

老三的这个妹夫,自然也是老二晋文公的妹夫。这位妹夫,可不是说什么藉藉无名之辈,而是历史上那位大名鼎鼎的秦穆公,就是春秋时期秦国称霸的那位国君。

老三找到秦穆公的时候,当时秦国已经开始崛起,但还不是特别强大。就连整个关中地区,都还没有完全占领。不过,当时秦穆公已经开始着眼于东出,想要带领秦国向东方发展。而秦国想要东扩,首先就需要得到晋国的同意。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之前秦穆公登基之后,才会主动向晋国求亲,娶了晋献公的女儿,也就是晋文公的姐妹。不过,双方结亲之后,晋献公却根本不买自己女婿的账。做亲戚可以,但是想从晋国这边东出,门都没有!

因为之前有这些事情,所以当时老三才敢去找自己这个妹夫帮忙。而老三的条件也很诱人:只要你帮我回国,我回头就把晋国的地盘,送一块给你,让你有东出的机会。

面对这个诱惑,秦穆公自然不可能拒绝。所以接下来,秦穆公派兵护送老三,回国登基了。

然而没想到的是,老三即位之后,根本没打算遵守自己的承诺。这就让秦穆公白忙一通,气得半死。此后,秦晋双方几度交手,互有胜负。最终,老三不得不把自己的儿子,送去秦国做人质。而秦国也没有能力,从晋国这边拿到通道,双方只能暂时各退一步。

与此同时,老三开始大力稳定国内局面。之前掌权的几个大臣,纷纷被他压制。而随着老三控制了国内,老三就开始担心,老二会不会回来和他抢位置。所以这个时候,老三就派出大军,打算直接去狄国要人。实在不行,干脆就直接把狄国灭了算了,彻底永绝后患。

晋文公这边,得知老三动手之后,狄国自然也就待不下去了。可问题是,狄国已经是他最亲近的国家了。如果离开狄国,又能去哪里呢?

当时的晋文公,也没有答案。不过显然,再去那些小国,肯定是不行了。小国根本就顶不住晋国的追杀,唯一能去的,只有和晋国一样强大的大国。

此时的晋文公,已经在狄国待了十二年,但面对兄弟的追杀,还是不得不逃离狄国。而离开狄国之后,晋文公的第一个目标,就是东方的齐国。但是刚到齐国之后没多久,齐国就赶上齐桓公去世,然后国内开始内乱。

当时晋文公对继承晋国这件事,其实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了。不过他身边的下属却不这么想,在齐国内乱之后,几个下属直接灌醉了晋文公,然后带着晋文公离开了齐国,躲避齐国的内乱。

离开齐国之后,接下来晋文公又去了曹国、宋国以及楚国,想要从这些国家找外援。但遗憾的是,曹国和宋国当时已经没这个能力了,楚国则是地处南方,暂时还不愿意和晋国发生直接冲突。所以转了一圈之后,晋文公依然是一筹莫展。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这时候晋国那边发生了一些事情,却彻底改变了晋文公的命运。

就在晋文公兜兜转转的这段时间,他那位登基做了晋公的三弟,忽然病逝了。老三临死之前,老三那个在秦国做人质的儿子,找机会逃回了晋国,而后顺利登基。

这下子,之前下了血本投资的秦穆公,可就彻底气炸了。

要知道,之前没有秦穆公,老三根本就不可能登基。后来秦晋两国交手数次,谁都奈何不了谁,所以才不得不罢兵。但是秦穆公依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把投资对象放到那个做人质的大侄子身上。

老三那个儿子在秦国做人质的时候,秦穆公不光给了他优渥的生活,而且还把自己闺女嫁给了他。本想着这个大侄子将来即位之后,能够回报秦国。哪成想如今,人家干脆直接逃走了,根本没给他干涉晋国内政的机会。

所以,接下来秦穆公为了收回老本,就派人联系了远在楚国的老二重耳,希望支持他回国。而重耳此时已经流亡多年,正愁没人支持他回国。如今这个机会来了,他自然不会拒绝。至于怎么摆脱秦国的控制,有老三之前的例子在,重耳自然也不愁。

所以在这之后,在秦国的帮助下,老二重耳顺利返回国内,以二叔的身份,干掉了自己的大侄子,彻底接管了晋国。

直到这时,重耳才彻底结束了他的流亡生涯,成了历史上那位著名的晋文公。

这就是晋文公流亡十九年的真相。

晋文公重耳为何流亡在外十九年?

重耳的父亲晋献公,是一个精力旺盛以铁血著称的统治者,他一生戎马倥偬、南征北战,据《韩非子 说难》称,晋献公先后吞并了十七个国家,征服了三十八个国家,生平十二场大战,所向披靡。在他的手里,晋国日益强大,成为了春秋初期时除楚国之外地盘最大的国家。

图:晋献公的扩张

凡是精力旺盛的男人,最热爱的事情除了打仗,恐怕就是繁殖了,晋献公跟一大堆老婆生了一大堆小孩,重耳在里面其实一点儿也不起眼,嫡长子是他哥哥太子申生,最受献公宠爱的是他弟弟奚齐。远离政治斗争的漩涡,本来呢,重耳可以快快乐乐的当一个大国公子,可是历史跟他开了个大玩笑,仿佛是一夜之间,整个世界突然全变了。

事情是这样的,晋献公雄才大略,偏偏晚节不保,他被年轻貌美的宠妃骊姬所蛊惑,非要让他们最宠爱的小儿子奚齐当继承人,为了消除可能的阻碍,晋献公与骊姬不但将深孚众望的世子申生逼得自缢,还要追杀重耳等一干可能对奚齐造成威胁的其他公子。这就是晋国历史上很有名的“骊姬之乱”。

虎毒不食子,晋献公为何会如此狠毒呢?

因为晋国自诞生以来,公室就内乱不断、经常自相残杀,晋献公就想了个很变态的办法,把同辈的公室子弟全给杀了,只剩他一个光杆司令,这样晋国就稳定了。所以,晋献公杀自己的儿子,表面上是为骊姬所惑,其实只是在延续自己的变态政策罢了,杀光旁支,只留独苗,那么晋国就永远不会内乱了!

如此,重耳就成了父亲晋献公变态政策的牺牲者,他只能选择逃亡,晋国虽大,却没有他的容身之地,他的父亲抛弃了他。

他只能逃亡。

这条路,虽然布满荆棘,却拥有希望。

只要有希望,他人生的赌局就有可能翻本,而他手中唯一的筹码,就是自己的公子身份。

与他同样相信这个筹码的,还有赵衰、胥臣,以及重耳的两个舅舅——狐偃、狐毛,都是晋国有名的贤人。

于是,这群养尊处优的贵族公子哥儿开始了他们的流浪生涯,他们没有想到,这一去,就让他们离开了祖国整整十九年之久,而几乎游遍了整个天下。

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塞北草原、寒酸却势利的中原小国、奢华而糜烂的齐都临淄、甚至与中原诸侯有着敌对身份的楚国郢都,都留下了他们沉重而疲惫的脚步。

这些年,这些地方,在他们身上,发生了很多事儿,他们吃过苦、挨过饿、受尽了冷落、白眼和侮辱,甚至还被人跨国追杀——晋献公的继承人,居然继续了晋献公的变态政策,誓要将重耳斩草除根为止。

正所谓蛟龙失水好比蚯蚓。流亡,这种无休无止的流亡,这种每天担惊受怕、颠沛流离、备尝辛酸的流亡,普通人都难以承受,何况这群养尊处优的贵族公子哥儿们。

但是,十九年来,整整半辈子的时间里,重耳虽然曾有过动摇,但始终没有放弃,他始终相信,上天不会抛弃他们,越多的苦难,就让他越相信这一点,这个强大的信念,让他越挫越勇,越磨越砺,最终让他成为了一个能坚强面对一切困难的战士。一个武装到心灵的战士。

十九年后,晋文公在岳父秦穆公的帮助下终于回到晋国,平定叛乱,励精图治,最终成为春秋五霸,奠定晋国霸业百年之久。

这就是人生,只要没死,你永远不知道最后的结局,不知道是否有机会能赢,关键,你不能下桌。

晋文公重耳为何流亡在外十九年?

1 远走他乡

从公元前650年与晋惠公夷吾竞夺君位失利,到公元前644年被迫出走齐国,整整7年的时间里,重耳始终没有离开过狄地。

他对赵衰等大臣解释说:

始吾奔狄,非以为可用兴。以近,易通,故且休足。

——《史记·晋世家》

虽然在戎狄结婚生子,但重耳清楚此处绝非龙兴之地,欲成大业,还得重回晋国。这说明虽然在与夷吾的竞争中暂时落后,但重耳并未放弃回国执政的希望。

因为晋惠公夷吾登基之后的一系列倒行逆施,举措失当,正让他逐渐失去国内外的支持。

重耳仍有机会。

晋惠公夷吾虽然捷足先登,但他上台之后所面临的挑战一点儿不比在野的重耳更小:

对内,里克、邳郑等太子党的骨干仍然大权在握,惠公的威信难以树立。让夷吾最担心的是,一旦处理不好与太子党的关系,他们会掉转头与重耳合流,内外呼应,反对自己。

对外,当初许诺秦国割让河西八城,一旦真的兑现,秦国的疆界将前推至黄河西岸。届时他夷吾又将凭什么来抵御秦国咄咄逼人的东进之势呢?

攘外必先安内。手握兵权,擅行废立的太子党成了晋惠公的首要打击目标。为了瓦解太子党的势力,惠公对两位党魁里克与邳郑采取了分而治之的策略。

刚一登基,晋惠公就削夺了里克的权力,然后以“弒君”的罪名逼迫他自杀:

惠公以重耳在外,畏里克为变,赐里克死。谓曰:“微里子,寡人不得立。虽然,子亦杀二君、一大夫,为子君者不亦难乎?”

里克对曰:“有所废,君何以兴?欲诛之,其无辞乎?乃言为此!臣闻命矣。”遂伏剑而死。

——《史记·晋世家》

在逼死里克的几乎同时,晋惠公又派遣邳郑出使秦国,让他去知会秦穆公晋国不能如约交割河西八城。

惠公的如意算盘应该是以此激怒秦穆公,借他的手除掉邳郑。没想到邳郑为了自保,顺势投靠了秦穆公,转过来策反惠公的亲信吕省和郄芮。

于是晋惠公只得再次举起屠刀,清洗了邳郑和太子申生留在军中的众位大夫。

处决了太子党的两位首脑之后,晋惠公用沾满鲜血的双手假惺惺地举办了一场改葬故太子申生的典礼,企图以此掩人耳目,收拾人心。

到此,软硬兼施的晋惠公误以为自己已经解除了太子党的威胁,但事实绝非如此。

因为就在里克、邳郑先后死去的那个秋天,公子重耳的外公狐突遇上了这样一桩装神弄鬼的怪事。

在前往曲沃的旅途中,有人假扮太子申生的亡灵向狐突喊话:“夷吾无礼。我已经请示过上帝,将把晋国国祚送与秦国,秦人将会世代供奉我。”

听罢此言,狐突劝阻道:“臣听说神灵只能享受自家宗亲的供奉,真要将晋国送与秦人,您的香火怕会断绝吧?请三思而后行。”

“好吧,我将再次请示上帝。十天之后,我会附体在曲沃城西的一个巫师身上,届时你来找我。”

“诺。”

十天之后,狐突如约前往。巫师告诉他:“上帝已经允许我讨伐有罪之人了,他将败于韩地。”

从这时起,一首隐射晋国未来政局走势的童谣开始在坊间流传开来:

“恭太子(即申生)更葬矣,后十四年,晋亦不昌,昌乃在兄。”

——《史记·晋世家》

仔细分析上述事件的诸多蹊跷,我认为这应该是太子党企图推翻晋惠公的预作布局。

曲沃是故太子申生经营多年的老巢,那个假扮亡灵的巫师多半是申生的故吏。

他们希望藉助秦国的力量来推翻晋惠公,是因为申生的胞妹正是秦穆公的正室夫人,而晋惠公此时又因为背信弃义,拒绝割让河西八城的事儿与秦国交恶。

秦穆公如果对晋惠公出手,那自然是好。但秦国只是个外援,就算秦穆公解决了晋惠公,最终还得请出晋国的公族成员来主持国政。这样一来,尚在戎狄作壁上观的公子重耳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太子党中意的人选。

所以这个巫师要假扮申生的亡灵向重耳的外公狐突传话,告诉他“昌乃在兄”——晋国昌盛的希望就在晋惠公夷吾的哥哥重耳身上。

这些政坛上隐秘的暗流涌动,晋惠公夷吾可能并不清楚,误以为“安内”已经完成的他开始琢磨着“攘外”了。

此刻,晋惠公已经做起了对外扩张,开疆拓土的大梦,正野心勃勃地策划针对秦国的军事行动呢。

晋惠公五年(即公元前646年),秦国发生了饥荒,要求向晋国进口粮食。因为上一年度晋国粮食短缺的时候秦国曾经伸出援手,从道义上说晋国应该投桃报李。故而大夫庆郑劝说晋惠公接受秦国的请求。

但晋惠公不仅拒绝援助秦国,更要落井下石,趁着秦国艰难之际出兵攻秦。这种卑鄙的行径直接引发了秦、晋两国的大规模战争。

公元前645年的春天,秦穆公与晋惠公亲帅军队在韩原合战。

因为内政上的倒行逆施和外交上的背信弃义,晋惠公旗下人心涣散。在战斗进行到最危急的时刻,大夫庆郑见死不救,眼睁睁地瞧着秦国把晋惠公给虏了去。

“战败于韩”的预言已经成真,“昌乃在兄”的谶语接下来能否兑现呢?

按照太子党之前的设想,秦国在韩原击败晋国之后,应该杀了晋惠公,然后请回公子重耳主持晋国大局。但是理智而务实的政治家秦穆公让他们失望了。

一开始俘虏晋惠公的时候,秦穆公对这只喂不熟的白眼儿狼确实恨得牙根儿痒痒,扬言要用晋惠公的人头祭祀上帝。

但这毕竟是事关秦、晋两国邦交的大事,不可以逞一时的意气。究竟怎么处置晋惠公,秦国内部或杀或放的争论非常激烈。

在最终决策之前,秦穆公专门召见了晋惠公的亲信吕省和郄芮,向他们询问道:

“韩原战后,对两国邦交,晋国国内现在有统一的意见吗?”

“没有。不明事理的小人都嚷嚷着请太子赶紧继位,今后发誓与秦国势不两立,宁事戎狄,不事秦国。至于那些见识明达的君子则感念您对国君的仁慈,他们认为晋国应该认清自己的过错,并且敬等您接下来的决定。”

吕、郄的绵里藏针,秦穆公当然听得出来:如果秦国杀了晋惠公,那晋国将即刻拥立新君。这样一来,秦、晋两国势必决裂。秦国东进中原的战略将遭到晋国的死命狙击。

反过来说,如果留住晋惠公的人头,晋国将因此对秦国感恩戴德,承认秦国的霸权。在没有能力吞并晋国的前提下,维持一个亲秦的晋国政权才是秦国能争取到的最大利益。

因此,秦穆公最终决定捐弃前嫌,释放晋惠公夷吾回国。

当然,他收获的回报也是极其丰厚的:晋国不但如约交割了将河西八城,而且晋惠公的太子子圉还留在秦国作了人质。

在韩原之战吃了大亏的晋惠公知耻而后勇,一改从前两面树立的错误政策,在以巨大的代价修好秦、晋邦交的同时,又积极整顿内政,凝聚人心,原先风雨飘摇的局势逐渐安定了下来。

晋惠公坐稳了君位,意味着命运对远在戎狄的重耳关闭了回归的大门。

公元前644年,为了解除卧榻之畔的隐患,晋惠公派人前往狄地刺杀重耳。

收到风声的重耳知道,是时候离开了。他向追随自己多年的五大臣说:“12年了,我们在这里歇息得太久。听说齐桓公招贤纳士,礼敬诸侯,志在图霸。现在贤臣管仲、隰朋相继去世,齐国正当用人之际。我们去齐国吧,倘若能成为像管仲那样的一代名臣,也算不枉此生。”

于是,重耳带着五大臣踏上了东去齐国的旅程。

“宛洛望不见,秋霖晦平陆”(王维《宿郑州》)。脚下的道路蜿蜒伸向东方的地平线,隐没在晦暗的彤云之中。寒风吹乱了他的银发,密雨沾湿了他的心境。这一年,重耳55岁。

2 流浪,流浪

如果命运跟你开了一次玩笑,你真的能强忍着咽下满腹心酸,在嘴角挤出淡然一笑,那你算是条男子汉。但如果他再跟你开一次玩笑呢?

晋公子重耳的遭遇就是这么悲催。

公元前645年秦、晋韩原大战,晋国惨败,晋惠公夷吾被俘。

重耳眼看着晋惠公就要人头落地,自己将卷土重来,却不曾想晋惠公和秦穆公居然达成了和解。惠公不但重新争取到了秦国的支持,而且还迫使重耳离开了他居住12年的戎狄之所。

在55岁的高龄流亡东方,重耳恐怕没指望过能再回来。他为自己设定了新的人生目标,去齐国,做第二个管仲。功成名就之后,他将带着淡淡的乡愁埋骨于异乡的青冢之下。

当重耳刚来齐国的时候,一切似乎如他所愿:齐桓公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将身份尊贵的宗室女儿嫁与他为妻,还慷慨地赏赐重耳二十乘马车。

回想起来的路上经过卫国,卫文公都懒得正眼瞧一瞧这个落难公子。重耳一行人饥寒交迫,只得在黄河东岸的五鹿向乡野农夫乞食。

两相比较,现在齐国的生活可算是衣食无忧了。

但命运又一次捉弄了重耳。因为他没想到,齐国能给予他的也仅限于这“衣食无忧”。

就在他来到齐国的第二年(公元前643年),春秋首霸齐桓公黯然离世。他死后,齐国迅速陷入诸子夺嫡的乱局,往日的霸业也随之黯淡了光芒。

管仲之所以能成为管仲,因为有重用他的齐桓公。现在齐桓公都死了,重耳又怎么可能成为下一个管仲呢?

从执政晋国,成为一代明君,到辅政齐国,勉为一代贤臣,重耳的人生目标已经是退而求其次,可是命运连这个备选的机会也要一并给他剥夺!

或许这么多年的政坛风波真的让重耳疲倦,亦或者行将60岁的他愿意将错就错地在齐国安度晚年。重耳一头扎进了姜氏夫人的怀抱,在齐国一住五年,再也不提从前的理想和奋斗。

重耳变了,变得消沉,变得懒惰。

这让他的舅舅狐偃和信臣赵衰非常担忧。因为他们正时刻关注着晋国的动向,眼下国内的政局正朝着有利于重耳的方面急速转变!

公元前638年,晋惠公病入沉疴。在秦国为质的晋国太子子圉准备悄悄逃离秦国,回国接掌大位。当子圉把这个想法告诉夫人的时候,夫人回答说:

“子一国太子,辱在此。秦使婢子侍,以固子之心。子亡矣,我不从子,亦不敢言。”

——《史记·晋世家》

从子圉夫人“辱在此,婢子侍”的话看,秦穆公对这个战败国派来做人质的太子估计有点儿怠慢了,赐予他的夫人身份卑微。太子在秦国感觉到屈辱,回国为君,自然不可能给秦穆公好脸色看。

秦、晋重新交恶,秦国需要扶植新的代理人来对付子圉。至于子圉,因为资历太浅,即位之后生怕坐不稳屁股底下这把椅子,疯狂地清除异己,反而让自己陷入孤立。——子圉又一次犯了父亲晋惠公夷吾曾经犯过的错误:两面树敌。

趁子圉内外交困的时候扳倒他!这将是晋公子重耳一生中最后的机会,赵衰和狐偃都在替他着急,但重耳却深陷在姜氏夫人的温柔乡里不思进取。

深明大义的夫人劝他说:

“子一国公子,穷而来此。数士者以子为命。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且不求,何时得功?”

——《史记·晋世家》

但夫人越是明达,重耳对她越是眷恋。姜氏夫人无奈,只得狠下心摆了一局酒将重耳灌醉,让舅舅狐偃把他抱上马车,星夜兼程地离开了齐国。

等到重耳醒来,马车已经走了很远,很远。满怀愤怒的重耳操起一支戈要刺死狐偃。

狐偃义正辞严地说:“杀了我就能成全公子你的话,此我所愿也!”委屈的重耳噙着泪水向他咆哮道:“如果回国登基的事情办不成,看我不吃了你的肉!”

舅舅狐偃乐了,逗他说:“我的肉太腥了,可不好吃呢。”

在那一刻,一个60高龄的大国公子竟然任性得像一个6岁的孩子。虽然狼狈,虽然悲伤,虽然依依不舍,但重耳毕竟踉踉跄跄地再次踏上征程。

他不知道的是,就在流泪操戈的时候,他的人生已经走过了艰难。

晋文公重耳为何流亡在外十九年?

楚成王说晋文公:“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 《左传》写晋文公也是从他的出亡开始的。他在出亡的前后,以地位而论,很少有得到晋君位子的希望。在献公诸子中,他既非嫡子,又不是受宠的儿子。在他本人来说,原也不敢指望做到晋侯,他的出亡不过是避难而已。所以在出亡之初,身上颇有贪图享受、缺乏修养的公子脾气。这表现得最突出的是在齐国时“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的事件上。他所以这样贪图安逸,是因为当时晋国内乱尚未起来,他自己很难预见有什么返国的希望。狐偃和齐姜为了成就他的事业,不得不“醉而遣之”,他酒醒之后,竟“以戈逐子犯”。这说明他本人并无“四方之志”,倒是狐偃等人有远见,眼看晋国内部不会太平,君位是有希望的。晋文公经历了一系列的流亡生活,备尝艰辛,阅历逐步丰富,那种任性的公子习气在他身上也就逐渐减轻和消失了。再加上晋献公死后,国内祸乱频仍,奚齐、卓子先后被杀,晋惠公虽然先入,立为晋君,却把政治搞得很混乱,他对君位的野心便发展起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