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的外戚大臣田蚡是属于忠臣还是奸臣?

田蚡不算忠臣也不算奸臣,只能算是个自私的人,投机取巧,只为自己的利益做事,并且田蚡本身对社稷没有什么帮助。

忠臣和奸臣最大的区别,就是对国家和历史的影响力,从这点判断的话,田蚡对国家和产生的影响,不是因为他本身的能力,而是借助王太后的关系网产生的增值效益。

就比如田蚡本身并没有什么能力,所以才要广招门客为自己出主意,用来得到执政者,也就是汉景帝,汉武帝,以及王皇后的认可,以获取更多的利益,而王太后借助田蚡的门客出主意为自己揽权。

说白了,就是田蚡是王太后的政治显像和帮手,所有通过王皇后实现的政治改动,都是借助于田蚡,田蚡就是一个王皇后信任的工具人,就算没有田蚡还有田蚡的弟弟田胜,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兄弟俩换谁都一样,谁干活,谁就得到最大的利益。

只不过田蚡相对于弟弟田胜更加的有野心,而弟弟田胜对于做官根本不感兴趣,所以才由田蚡来当这个工具人。

田蚡是汉武帝的舅舅,王太后的弟弟,田蚡出身在长陵,是王太后的母亲再嫁所生,田蚡从小爱好文辞,喜欢儒学,可能是自己弟弟怎么看都顺眼,王太后认为田蚡有才能,多次向皇帝推荐田蚡做官。

汉景帝时期,窦太后和刘启当政,那时候王娡的娘家还没有显赫起来,田蚡只是个郎官并没有得到重用。

田蚡这个人在历史上并没有什么建树,从史书上的记载来看,除了口才好,爱文词,之外田蚡还有一个巨大的优点就是个精于人情世故,很懂得什么时候应该蛰伏,什么时候应该展示。

汉景帝初期,当时窦太后执政,窦婴又立下了战功,一时间窦婴在长安非常显赫,而田蚡那时候还只是个入门级的郎官,在权势面前田蚡地下了头,在窦婴面前伏低做小,逢迎讨好,摆着晚辈的姿态。

若是说这是对上官的礼遇,也是太过了,所有的讨好都是有目的的,田蚡的讨好,也是为了借助窦婴的势力和关系网,为自己巩固在在朝中的地位和结交权贵。

田蚡这么做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头,为自己后来的发展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正所谓进庙先拜神,田蚡讨好的窦婴,就等于讨好了窦婴背后的窦太后,汉朝实质上的一把手。

从这点来看,田蚡是个聪明人,很懂得顺势而为,就凭借着田蚡优秀的情商,即使没有什么能力,也还是在汉朝的急流涌动中存活了很久。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刘启去世,汉武帝刘彻继位,封窦太后为太皇太后,王皇后为皇太后,辅助新登基的汉武帝处理国家大事。

汉武帝刚刚上位,头顶上就有两座大山,因为汉朝以仁孝治天下,再加上窦太后辅助汉景帝的资深工作经历,窦太后的地位就更高一些。

王太后的地位名义上略低一些,但是王皇后毕竟是皇帝的亲妈啊,从亲疏上来讲,王皇后与汉武帝更加亲密,所以凭借这个优势,王太后始终在汉朝的政治中心占有一席之地。

在汉武帝初期,刘彻因为初涉朝政,还没有完全地掌握朝政,所以很多事情都由都要经过窦太后的认可才能定夺。

所以窦太后具有皇帝的实权,相当于一个公司集团的最大股东,虽然不会亲自处理政事,但是具有一票否决权,而王太后有孝顺的义务压着,也只有一个建议权,相当于董事会成员,而汉武帝只有执行和建议的权利,相当于现代的CEO,也就是首席执行官。

在这个庞大机构的运行下,汉武帝想要两座大山帮助自己执政,需要将公司集团里最大的肥肉献出来,以帮助自己顺利的掌权。所以经过权衡,汉武帝封窦婴为丞相,田蚡为太尉。

窦婴和田蚡共同执掌汉朝的军政大权。

汉武帝搞定了两座大山之后,就开始了漫漫的为帝生涯,却没想到,汉武帝从政生涯的第一个障碍,就是自己的奶奶和母亲,汉武帝想要完全的掌权,就需要将这两个女人手中的权利完全卸掉。

本来以为自己的从政之路会一帆风顺,没想到自己最大的靠山会变成自己的拦路虎。

别着急,好戏才刚刚开始。

田蚡因为王太后的关系,一跃成为太尉,可谓是一步登天,可以说田家的荣耀都在此时了,为了维持自己的利益,田蚡上位的第一件事,就是广招门客。

这也是历来权贵名臣的一贯做法,已经成为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

养门客,其实是一种各取所需的关系。门客通过主君获得生存报酬,也趁机会借助主君获取做官升职的机会。主君通过养门客,为自己招来更多的智慧和耳目,来做出正确的判断,对于没有能力的田蚡来讲,门客是非常重要的存在。

因为有门客,田蚡可以找人帮自己出主意做事,来稳定自己的官位,同时也为王太后出谋划策,做一些王太后不方便做的事。

上面说了,王太后和田蚡的关系,是姐弟,也是利益共同体,同时也是上下的关系,田蚡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应对,所以需要借助门客的能力为自己交差,摆平上头的三个老板。

在田蚡的心里,三位老板哪个都不能得罪,得罪了哪一个都要掉脑袋,所以只能小心地经营着。

在窦太后还在的时候,田蚡事事都看过窦婴的行动,在判断自己的行动,因为从另外一个角度,窦婴其实和自己是一样的处境,窦婴一样的是外戚,同时头顶也有三座大山。

不同的是,窦婴人家做官多年,文武双全,在政绩和军功上面都有所建树,而自己,除了口才和社交能力,没有一点能和窦婴比。

所以在窦婴只是儒学治国的时候,田蚡也追随着窦婴的脚步也支持儒学治国,本来以为有窦婴一起支持儒学治国,是不会出什么问题的,没想到缺惹来窦太后勃然大怒。

窦太后为什么会如此震怒呢?

因为有个不识相的赵绾,将窦太后与汉武帝政见不和的分歧,从暗处翻到了台面上来,竟然直接对汉武帝说,您应该独立掌政,不应该再将政务过问窦太后了。

赵绾说的这句话不知道怎么回事传到了窦太后耳中,窦太后听到一个臣子竟敢质疑掌政人,当然勃然大怒,窦太后是经历过景帝从一个稚嫩少年,成长到一代明君的,她非常清楚汉武帝的心思,也清楚当前的局势。

这种事一般都是在暗中较量的,还没有哪个不怕死的敢直接讲出来了,赵绾这句话正是触及了窦太后和汉武帝那根敏感的红线。

于是窦太后一气之下,将赵绾以及推崇儒学的窦婴,田蚡,王臧等人全部都罢免了。窦婴被罢免了,手里还有用军功挣下的爵位,而田蚡也只有依靠王太后外戚的身份得来的武安侯之位。

但是不同的是,田蚡虽然失去了太尉之位,依然受到了王太后的庇护,经过王太后的周旋,田蚡依然可以参与议论朝政;而窦婴是窦太后的内侄,窦婴曾经因为阻止景帝立梁王为皇太弟而被窦太后记恨,虽然后面窦婴和窦太后的关系有所缓和,但是破碎的关系依然留有裂痕。

窦太后遵崇黄老之学,讲究无为而治,而汉武帝推崇儒学治国,想要大破大立,进行改革,两人的政治观念出现了严重的分歧。而窦婴坐上丞相的位置是因为窦太后的关系。

如今窦婴支持儒学,窦婴推荐的赵绾又支持儒学反对窦太后参与政事,在窦太后的眼里,窦婴就是和赵绾是一个立场,早就不跟自己一条心了,只想要忠于汉武帝。

窦太后多次提拔窦婴,却提拔出来一个反对自己的人,这口气如何能忍,于是就将“白眼狼”窦婴罢免。

所以窦婴和田蚡的地位从这一刻发生逆转。

窦太后历经三朝已经年迈,不久就撒手人寰。这时王太后代替了窦太后的地位,重新提拔田蚡为丞相,田蚡因此一跃龙门,从此显赫。

田蚡上位之后,就大肆提拔自己的门客,甚至不顾汉武帝的意愿,汉武帝渐渐对田蚡不满,田蚡却因为日子过的太得意没有注意汉武帝的态度。

后来,田蚡甚至向汉武帝提出,想要官署办公的地盘给自己扩充家宅,汉武帝一听忍不住讥讽道他,田蚡才罢休。

而窦婴却因为被贬官从此门庭冷落,尝尽了人情冷暖。窦婴不仅怀念曾经做官的日子,想尽办法想要重新做官,但是汉武帝却没有再任用窦婴。

汉武帝其实这时候也已经知道窦婴的能力了,知道窦婴能力有限,脑子还不清楚,所以就没有再任用窦婴,毕竟这时窦婴连窦太后的维护都没有了。

从此窦婴开始自怨自艾,而田蚡走上了人生巅峰。而两人的纠葛才刚刚开始。

窦婴从被贬官之后,一直郁郁寡欢,想要重新做官,只是苦于没有门路,从前讨好窦婴的高官贤达几乎全都不再登门。

就在这时窦婴认识了灌夫,灌夫与窦婴都是被贬官的落魄之人,两人难免惺惺相惜。

这里我们需要介绍一下灌夫,因为灌夫是窦婴和田蚡纠葛的关键人物,是两人的导火索。

灌夫是因为军功被封为中郎将的,后来因为犯错被贬官,后来又一路做到代国国相,后来又因为犯错被贬官,几次起起落落。

灌夫虽然有能力,但是没有办法约束自己,所以遭到了汉武帝的厌弃,再也没有得到任用。

虽然灌夫后来无官无职,但是却在为官的时候累积了不少财富,灌夫的家族还在颖川一带横行霸道,垄断土地,鱼肉乡里,灌夫明知道此事却不加以阻止。

这样看来,灌夫实在算不上是一个好人,不过是凭借依时的军功,侥幸登位而已,若是被有心人翻出来,灌夫现在无权无职,怕是没有办法用官抵过了。

虽然灌夫有种种过错,却是一位擅长交际的人,提出帮助窦婴结交权贵,再次为官。

不久,灌夫就和田蚡府上做客,田蚡听说灌夫最近和窦婴交好,想起曾经自己在窦婴手下受过的气,就想着找回来,故意跟灌夫说,想要拜访窦婴。

灌夫没有多想,只以为田蚡是好意,就替窦婴答应下来。

于是田蚡在赴宴那日,故意姗姗来迟,还在宴席上傲慢地对待窦婴,宴席过后,田蚡派自己的管家籍福告诉窦婴,自己喜欢他手里的某个地方的土地,希望能得到。

田蚡知道窦婴现在想要再次做官,需要贵人扶助,所以才答应赴约,又让窦婴献土地给自己,其实就是给窦婴抛出一个橄榄枝。

如果窦婴识趣,就会乖乖地献出土地,但是窦婴却很生气,认为田蚡是仗势欺人。灌夫更是因此在田蚡的管家籍福面前大骂田蚡。

搞得田蚡不知所措,田蚡是个人精啊,知道窦婴脑子不清楚,虽然生气,但是也没有多记恨他,相反比较记恨灌夫,因为灌夫是个中间人没错,但是田蚡向窦婴索要土地,这件事跟灌夫没有关系,灌夫作为旁观者不应该因为窦婴,骂田蚡怎么怎么样的。

田蚡简直莫名其妙,我招你惹你了,田蚡这个人是很小心眼的,于是很记恨灌夫,并找机会报复灌夫。

后来田蚡将灌夫家族横行霸道,鱼肉乡里的事情告到了汉武帝面前,灌夫为了保护自己,反击田蚡,也将田蚡收敛土地,私下和淮南王来往的事情告发。

汉武帝其实不愿理会这样的牛皮官司,一来这点过错,没有确凿的证据,不能将田蚡怎么样,二来灌夫的父亲已经在战争中死去,灌夫仅存,汉武帝实在不忍心,将灌夫治罪。

但是双方都不依不饶,眼看着事情越演越烈,在这样下去怕是会两败俱伤,于是经过双方的中间人调解,二人达成和解,不再死咬着对方不放。

后来,田蚡要娶燕王的女儿,王太后非常高兴,命令王公大臣都要去,灌夫虽然不愿,但还是被窦婴拉去了。

不料灌夫醉酒,在酒宴上大骂田蚡,田蚡被破坏了婚礼,恼羞成怒,于是要状告灌夫,不敬太后之罪,因为宴席是王太后下令举办的。

不敬皇族,按照汉朝的法律是要处死的。

田蚡寸步不让,还趁机揭发灌夫之前横行霸道,鱼肉乡里的事,窦婴为了救灌夫,在朝堂上和田蚡争辩起来,说灌夫无罪,还揭发了田蚡私下和淮南王来往之事。

本来这事不干窦婴多大的事,就算窦婴维护灌夫,田蚡也没有因此仇视窦婴,可是窦婴揭发田蚡,这就触及了田蚡的底线,田蚡于是记恨了窦婴。

经查实,灌夫确有其罪,这样一来,窦婴为灌夫辩解的话就被判成了欺君之罪。

田蚡趁机状告窦婴欺君,请求汉武帝判处窦婴死罪,将窦婴收监。

其实窦婴手里有一个先皇汉景帝留下的圣旨,相当于影视剧中的免死金牌,因为景帝看穿窦婴的性格,将来一定会把自己招来祸端,因为窦太后的缘故,怜悯窦婴,就给了窦婴一个免罪的圣旨。

于是,被收监在狱中的窦婴马上让自己的侄子,将救命的圣旨找出来,交给汉武帝救自己。

圣旨交到汉武帝手中,不知怎么的,窦婴有救命圣旨的消息,传了出去,还传到了田蚡的耳中,田蚡不愿宽恕窦婴,于是找人,将窦婴的救命圣旨的备份烧掉了。

田蚡为什么要烧掉窦婴的圣旨备份呢?

因为田蚡就是要置窦婴于死地。

按照规矩,由宫中发出的圣旨,一向准备两份,一份发出去,一份留在宫中记档,一来明晰记录,二来避免伪造,如果圣旨只有一份,就会有伪造的嫌疑。

汉武帝见到窦婴的先皇圣旨很意外,就派人去查,经查实,窦婴的救命圣旨的备份没有了,早就被田蚡烧掉了。

于是,田蚡再次状告窦婴伪造圣旨,应该判处死罪。

其实无论是灌夫在王太后督办的婚宴上醉酒骂田蚡,还是窦婴救灌夫捏造事实,伪造圣旨,就算是真的,对汉武帝来讲都是小事,真正要命的是,窦婴已经没有窦太后的庇护了,窦婴本人又不是朝廷要员。

汉武帝如果维护了窦婴,就是与自己的舅舅和母亲对立,这时汉武帝还没有完全的掌握朝政,为了维护一个失势的人,而得罪自己的母亲,让自家后院起火,朝廷动荡不安,这实在是不明智的。

而窦婴的圣旨又只生了一份,证据确凿,如果不杀窦婴,如何向田蚡,以及王太后交代,于是出于权衡,汉武帝将灌夫灭族,窦婴处死。

没想到,过了一年田蚡过世了。

原来灌夫和窦婴死后,田蚡就夜不能寐,每每入睡都能梦见灌夫和窦婴的魂魄来找自己索命,田蚡还找来巫师为自己算卦,巫师说,田蚡身边正是窦婴和灌夫的魂魄,田蚡知道了更加睡不着觉了,不久之后,田蚡就惊惧而亡。

其实田蚡死得很蹊跷,怎么就那么巧,在窦婴和灌夫死后一年就死了呢?

于是后世有人猜测,田蚡有可能死在了汉武帝的手上。

其实仔细一想很有可能,因为汉武帝早已不满田蚡已久,田蚡因为小事逼迫汉武帝杀了灌夫和窦婴,其实这件事做的很过分,窦婴与汉武帝虽然并没有那么亲近,毕竟也是窦太后的内侄,田蚡简直嚣张至极。

如果田蚡活在世上,帮助王太后左右朝政,汉武帝何时才能够完全掌握朝政,所以说,汉武帝如果使了什么手段杀田蚡,也算合情合理。

西汉时期的外戚大臣田蚡是属于忠臣还是奸臣?

田蚡是西汉时期长陵人,西汉外戚大臣,汉武帝时期的太尉和丞相。孝景王皇后的胞弟。纵观田蚡的一生,他并不是一个十恶不赦之人,但他的人品及贪腐行为决定了他的下场!

汉景帝在位时,田蚡开始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郎官,他溜须拍马,放低姿态投靠权倾朝野的大将军窦婴。虽然田蚡相貌丑陋,但巧于文辞。魏其侯窦婴掌权时,田蚡还是个郎官,往来于窦婴家,陪窦婴饮酒,时跪时起,对窦婴的恭敬就好像是窦婴家的晚辈一样。

目的是在仕途上一步一步往上爬。建元元年,刘彻登基,为汉武帝。同年田蚡被封为武安侯,拜太尉。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可田蚡此时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一点不明白其中道理,而在腐败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汉武帝即位,成为天子舅父的田蚡更是权柄在握,挟天子以令朝臣诸侯,一朝得志,很快便不将朝臣放在眼中,擅权弄事无所不用其极,大肆安插自己的党羽人手,他所推荐的人有的从闲居一下子提拨到二千石级,把汉武帝的权力转移到自己手上;功高盖主飘忽所以然。这时汉武帝实在忍不住了,便直接对他说出,总该留几个空位官员让我提拔吧?,这才让田蚡勉强有所收敛。

与窦婴开始纠纷不断,包括相府开会违约迟到,与其索求土地不遂等。田蚡娶燕王女为夫人后,在自己的婚宴上有大臣灌夫使酒骂座,田蚡向武帝“奏本劾灌夫骂座不敬”,虽将灌夫处死。窦婴实在不忍怒而揭露田蚡与淮南王来往的密谋之事。田蚡心生怨恨动杀窦婴之心,第二年窦婴以“伪造圣旨罪”被斩首。

有哲 言:要想让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田蚡从此更加骄纵,他修建住宅,其规模、豪华超过了所有的贵族的府第。田地庄园都极其肥沃,他派到各郡县去购买器物的人,在大道上络绎不绝。前堂摆投着钟鼓,竖立着曲柄长幡,在后房的美女数以百计。诸侯奉送给他的珍宝金玉、狗马和玩好器物,数也数不清。

因为他的本性卑劣不加收手,大肆侵占民田,收受贿赂,贪得无厌。甚至得寸进尺到太岁头上动土,厚着脸皮要求把国家武库旁边的地给他盖私家花园,汉武帝听后愤怒的说:“国家的武器库也赏给你如何”?

汉武大帝是有作为的一个皇帝,这样一位有雄心壮志的帝王,如何能容下这样的国之蛀虫?随下令调查田蚡的贪腐行为。田蚡听到消息后,立刻病倒得了忧郁症,病中喃喃口呼谢罪,家人请来能视阴阳鬼事先生、巫师来诊视他的病,巫师称得知是魏其侯窦婴和灌夫两鬼抓住田蚡不放,鞭笞索其性命。宫廷群医束手,只能眼睁睁看着田蚡不治。

田蚡死后,其子田恬继承侯爵才四年,就因罪被废除了爵位。田蚡本可荣华一生,但得意便忘形,居安不思危,最后落得个疯癫而死的下场。

西汉时期的外戚大臣田蚡是属于忠臣还是奸臣?

田蚡是汉武帝的舅舅,请注意他的身份首先是外戚,如果没有这一层关系,仅凭借他的能力,是做不到太尉这样的高官的。他为外戚集团服务,背后的靠山就是姐姐王娡王太后,也就是汉武帝的母亲,在姐姐的支持下,还除掉了灌夫和窦婴,实现了大权独揽,更是一度把汉武帝架空,成了权倾天下的权臣。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汉武帝在政治上越来越成熟,田蚡已经成为了汉武帝亲政的绊脚石,这让我想起了秦始皇亲政前的三大障碍:吕不韦、嫪毐,还有一个就是他的母亲赵姬。而汉武帝面对的障碍和秦始皇当年差不多,那就是:窦婴、田蚡和母亲王娡。

窦婴是窦氏的顶梁柱,窦太后的侄子,还是平定“七王之乱”的大功臣,但是窦太后去世后,窦氏一族失势,以王太后和田蚡为代表的新外戚势力取而代之,你说汉武帝对付陈阿娇和长公主刘嫖,就是在母亲和舅舅的支持下来,汉武帝发动的一场夺权行动。

窦婴手里有汉景帝的遗照,不过那并不是免死金牌,而是他的催命符,灌夫和窦婴表面上看是被田蚡所害,实际上是汉武帝在母亲王娡的“胁迫”下,做出的无奈决定。窦婴死后,田蚡大权独揽,买官卖官成了他敛财的手段,有一次他一口气给汉武帝提了几十个要提拔的官员,汉武帝无奈的说:“你好歹也留下几个给我呀!”可见田蚡的飞扬跋扈已经到了什么地步。

田蚡维护的是外戚势力的利益,这就意味着他和陈阿娇、窦婴一样,都是汉武帝掌控权力路上的绊脚石。因此,用忠臣或奸臣来评价田蚡都不合适,最恰如其分的评价是贪得无厌的权臣。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西汉时期的外戚大臣田蚡是属于忠臣还是奸臣?

一,田蚡可能是个男渣,干了许多坏事,算不上忠、奸一说

汉初三大太后:吕太后,薄太后,窦太后之后就是王太后了。她们依靠外戚家的舅舅们,染指朝廷的权利和利益,推行太后势力。影响朝廷政策,作用不小。到了汉武帝时期,这种局面就扭转了。

汉武帝的母亲王夫人。她的娘家有几个弟弟。由于王夫人的母亲嫁来嫁去,所以,汉武帝的舅舅们就有两个姓:田氏和王氏。田氏最出名的有田蚡和田胜;王氏出名的有王信,王信是王娡的亲哥,商人。王娡还有个妹妹王儿姁,都是汉景帝的后宫中人。

王夫人在争夺皇太子位的斗争中,田蚡是出了大力的。这一点,这个当舅舅对外甥刘彻是有功劳的。这是田蚡后来发达的一种资本。

二,要说田蚡的丑陋,也不外乎下面几点原因

01,汉武帝建元年间,淮南王刘安到长安来。朝廷派田蚡为接待使者,到霸上去接淮南王。

田蚡见到了淮南王。田蚡对他说,皇帝现在没有儿子,大王你是高皇帝的亲孙子,前途无量呀!

刘安本来就不满窦太后一家当了大宗,一听当今皇帝的舅舅都这么说,心想一定是皇帝的人缘不好,舅舅都准备后路了。刘安口头上不敢说,心头上大喜过望。给了田蚡大量财产,田地,好玩,美人。在淮南王没有倒台前,这种供给就没有断过。

这件事,按后来汉武帝的话说

“使武安侯在者,族也”

——如果田蚡还在,这是灭族的大罪!

02,外戚势力彼消此长,窦家败落,田家升起

窦太后死后,窦家在朝廷里面的势力急剧下落。代之而起来的就是王太后一家。尤其是田蚡这一房人,成了汉武帝外戚家的代表人物。

窦婴本是窦太后一家在朝廷上的代表人物。窦太后死了。窦婴的门客们都跑到田蚡家去了,窦婴非常地冷落。

建元新政时期,窦太后还在。由于建元新政搞得过火。御史大夫赵绾和郎中令王臧要求给皇帝的文书不送窦太后而直接送皇帝处理,窦太后大怒,找渣杀了这两个出头的檩子。丞相窦婴和太尉田蚡失业,回家钓鱼去了。但是田蚡是王太后的弟弟,他照样在朝廷走动,跟随的宾客更多了。

窦太后死后,田蚡又上台了,做了丞相,封武安侯。窦婴赋闲“门前冷落鞍马稀”了。

田家如日中升,窦家日薄西山。

三,窦婴碰上了灌夫,灌夫是个什么人

窦婴的宾客已转投到田蚡门下,只有将军灌夫跑来跟他结交。七国叛乱,窦婴是大将军,灌夫是他手下的部将。

灌夫本姓张,他的父亲曾经是灌婴的家臣,因受到赏识而改姓灌。吴、楚七国叛乱时,灌夫和他的父亲跟随灌婴的儿子灌何出征。父亲被吴军杀死,灌夫为父报仇,带上十几个家奴,在吴军中左冲右突,杀了几十个人,最后剩下他一个人回来,名声大噪了。

之后,灌夫就有了资本耍横。

灌夫张狂好酒,喝醉骂人,傲世长官,亲近弱小;讲义气,重诺言;交往当世豪杰,是地方上的黑社会人物。是汉武帝严厉打击的对象之一。

灌夫也很富有,钱数千万,食客上百。他在家乡颍川,陂池田园一望无尽,族人和门客仗着他的权势横行乡里。灌夫虽然富有﹐却与权势无缘,所以灌夫与窦婴一拍即合。他们互相推重,情同父子。

四,杯酒责望,田蚡得势不饶人,害人再害自己

窦婴知道这样旁落下去,心有不甘,准备用行动向田蚡示好,但是,人家如今高攀不上了。

01,城南之田。田蚡看上了窦婴的一块田,要求窦婴换给他。窦婴不干,把田蚡派来的说客打了一顿。这事就黄了。这是城南换田一事。其实窦婴的儿子犯法后,是田蚡救出来的。就此而言,窦婴把田给了田蚡又如何?

02,灌夫莽夫一个,他醉酒后甚至把窦太后的侄儿都给打了。汉武帝怕窦太后收拾他,让他到燕国做相国。但是,灌夫不好好工作,不称职,扶都扶不起。下面的事就更让人无语了。

03,轻信 。有一次田蚡醉酒后对灌夫说,好久哥两个一起去拜访魏其侯如何?灌夫信以为真,就去通知了窦婴。窦婴跟他的夫人连夜准备了酒菜,把庭院也打扫得干干净净,第二天一早就令人在门口恭候田蚡到来。但一直等到中午,都不见田蚡的人影。灌夫很生气,就亲自去田蚡的家。田蚡还在睡觉。灌夫就质问他,为什么约定的事却不做,弄得窦婴夫妇忙了一夜。田蚡还是去了。在窦婴家,灌夫喝醉了,把田蚡骂了一顿。窦婴只好扶起灌夫,把他送回家,并向田蚡表示抱歉。田蚡也不当回事儿,一直喝到夜里,然后非常高兴地回家去了。贵为丞相的田蚡已经挨了两次窝心气了。但是田蚡没有发作。

五,田蚡遇到第三此次,又如何呢?

田蚡娶燕王的女儿为夫人,王太后要求在京官吏都去祝贺。婚礼现场盛况空前。

灌夫此次是窦婴拉着去的。去了灌夫又喝醉了,他站起来向宾客们敬酒。轮到给田蚡举杯时,灌夫非要田蚡一饮而尽,田蚡要到处应付,所以不可能喝完,推开灌夫招呼别人去了。灌夫脸上很没面子。就向自己的侄儿灌贤敬酒,灌贤正和程不识将军耳语,没有注意到灌夫。灌夫于是破口大骂,说灌贤平日里把程不识说得一文不值,如今长者来敬酒也不起身答谢,却像个女人似地贴着人家的耳朵说话。

田蚡知道灌夫想把自己的贺宴闹得不欢而散。田丞相就对灌夫说,程不识是东宫的宿卫官,这样骂会弄得他下不了台﹔而李广是西宫宿卫官,与程不识平起平坐,恐怕也会觉得没有面子。灌夫倔强地说,今天就是被刀砍头,被剑穿胸,也无所畏惧,还管什么姓程姓李的。

田蚡怒火中烧派人把灌夫抓了回来,扬言一定要狠狠地处罚他。

和事佬籍福知道事情闹大了,一面代灌夫向田蚡谢罪,一面按住灌夫的头,要他给田蚡赔礼道歉,灌夫说什么也不肯屈服。

田蚡其实就等这个台阶下,但是,灌夫就是不给,田蚡就失望了,饶了灌夫的心思被风吹走了。田蚡下决心处理掉灌夫。灌夫被绑起来,关到客房里。

六,田蚡就举报灌夫故意在王太后诏令举行的贺宴上使酒骂座,是对王太后的不敬

田蚡搜集了灌氏横行乡里的种种罪证,下令把他的宗族支属一起逮捕,一律以弃市罪论处。

本来,这赴席,灌夫不去的,窦婴拉他去的。没有想到又出了岔子,灌夫被关进了监狱。窦婴当然就坐不住了。

窦婴的夫人对老公说,灌夫得罪了丞相,恐怕说不下来,不要再把窦家搭进去了。不是不救而是救不了。窦婴说,就是不当这个魏其侯,也要把灌夫救出来。但是求人的路全部堵死。窦婴最后准备面见汉武帝。汉武帝也听说了这件事,以为都是外戚,而且不就是喝酒嘛,什么大事呀!

表叔窦婴来了,汉武帝很高兴,留窦婴吃饭。他们谈到了灌夫的事。汉武帝说为了对外戚公平公正地处理,就听听大臣们的意见如何?明日朝廷上公论如何?

结果,大臣们畏畏缩缩地都不敢表明自己的态度。窦婴与田蚡相互指责。朝廷变成了菜市场,两个大臣变成了泼妇骂街。汉武帝十分怨烦。结果,没有定论。

眼看事情就有黄了。窦婴不得已对汉武帝说他有先皇给他的遗诏,事出非常,可以免死。

汉武帝一听,吃了一惊,表叔你还有这个东西呀?好,取来朕看看!

遗诏的正本是有,存档的副本却不在了。问题就严重了。这样就是假诏了。

窦婴本以为这样就可以救出朋友,现在不但没有救出朋友,反而把自己一大家卷了进去。矫诏是死罪,灭族的罪。

最后,迫于王太后的压力,灌夫被判灭族,窦婴则被判弃市。

七,窦婴都死了,田蚡活着又有什么用?

汉武帝朝廷就少了一个外戚集团,余下的就是舅舅们了。过了不久,田蚡生病了,疯疯癫癫地,他把财产都交给了外甥,汉武帝很高兴,称舅舅到底是想通了。田蚡重病临死前大叫认罪。田蚡看见窦婴和灌夫已变成了厉鬼要来杀他。田蚡有病不治而死。

张汤审查淮南王刘安谋逆案时发现大量财产来历不明,经过仔细地审查,田蚡与此有关系。汉朝严禁朝廷大臣与诸侯交往。建元年间的霸上之言,也被揭发出来,汉武帝叹息不止,对大臣们说,如果舅舅还活着,朕也救不了他,这是消族的大罪。

经过这次事件,汉武帝朝廷的两大外戚被连根拔掉,田蚡一死,王太后就偃旗息鼓了。汉武帝北伐匈奴的种种障碍被全部踢开。

西汉时期的外戚大臣田蚡是属于忠臣还是奸臣?

田蚡典型一个两面三刀的小人,最后也不得好死;

田蚡是王皇后的亲弟弟,窦婴得势的时候,他就像是窦婴的儿子。汉景帝死后,汉武帝继位。有王太后撑腰,田蚡也就如鱼得水了。田蚡想当丞相,一个叫籍福的人对他说,他不如窦婴根深蒂固,何况丞相和太尉其实地位相等。田蚡于是要王太后到武帝那里去谈这件事,武帝果然任命窦婴为丞相,田蚡为太尉。

窦婴、田蚡、御史大夫赵绾和郎中令王臧,都是喜欢儒术的。他们四个专门宣扬儒学,贬低道家。窦太后喜欢黄老之言,对他们窝着一股火。后来,赵绾上奏窦太后,说以后不必再向东宫奏事。窦太后一怒之下,就将他们四个一起罢免。窦太后死后,田蚡做了丞相,依附田蚡的人越来越多。

相比之下,窦婴的日子却很凄凉。以往的宾客已转投他人门下,只有将军灌夫跑来跟他结交。灌夫本姓张,他的父亲曾经是灌婴的家臣,因受到赏识,官至二千石,而改姓灌。吴、楚七国叛乱时,灌夫和他的父亲跟随灌婴的儿子灌何出征。父亲被吴军杀死,灌夫便召集了军中与他关系好、又善于打仗的几十个人去突袭吴军。但一出军门,除了十几个家奴,跟着他的只剩下两个朋友。灌夫领着这些人在吴军中左冲右突,杀了几十个人,最后只有他和另一人生还。

灌夫生性张狂、好酒,喝醉了就骂人;对官做得比自己大的人向来不买账,非要跟人家一争高低;对官做得比自己小的则恭敬有礼。他讲义气,重诺言,交往的都是些重私情而轻国法的人物,当时人称之为“豪杰大猾”。一次,他跟窦太后的一个弟弟一起喝酒,喝着喝着两人就打起来了。武帝担心窦太后会寻机报复,就派他到燕王那儿去做丞相。灌夫也很富有,钱数千万,每天的食客有几十至上百个。

他在家乡颍川,陂池田园一望无尽,族人和门客仗着他的权势横行乡里。当地的人很恨这灌氏家族,编了儿歌教小孩子唱:“颍水清,灌氏宁;颍水浊,灌氏族。”灌夫虽然富有﹐却也渐渐门庭冷落。窦婴痛感世态炎凉,自然愿意跟灌夫这样的人结交。他们互相推重,情同父子。

一天,田蚡说要与灌夫一起去拜访窦婴,约定第二天一早去。灌夫信以为真,就去通知了窦婴。窦婴跟他的夫人连夜准备了酒菜,把庭院也打扫得干干净净,第二天一早就令人在门口恭候田蚡到来。但一直等到中午,都不见田蚡的人影。灌夫很生气,就亲自去田蚡的家。到了那儿,田蚡还在睡觉。灌夫就质问他,为什么约定的事却不做,弄得窦婴夫妇忙了一夜,到现在还干等着,饭都不曾吃过。

田蚡假装已不记得有这么件事,说自己昨天喝醉了。然后他跟灌夫去窦婴家,又故意走得很慢,使灌夫更加怒不可遏。在窦婴家,灌夫喝醉了,把田蚡骂了一顿。窦婴只好扶起灌夫,把他送回家,并向田蚡表示抱歉。田蚡也不当回事儿,只顾自己喝酒,一直喝到夜里,然后非常高兴地回家去了。

窦婴在长安城南有田,被田蚡看中了,叫籍福来要。窦婴大怒,说自己虽然失势,田蚡虽然得势,但也不要想得到自己的这块地。灌夫知道了此事,气得去骂籍福。籍福也没有把这事告诉田蚡,只说窦婴快老死了,劝他等一等。过了不久,田蚡才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就忿忿地对手下人说,当初窦婴犯了人命案,是自己救了他,曾经跟着窦婴做事,也是有叫必应,现在就要这几亩地,他居然也舍不得,何况这事与灌夫本不相干,他管的又是哪门子闲事。从此,田蚡对窦婴和灌夫恨之入骨。

后来,田蚡娶燕王的女儿为夫人。酒宴上,灌夫又喝醉了,站起来向宾客们敬酒。轮到田蚡时,灌夫非要他一饮而尽,弄得他很狼狈。灌夫向灌贤敬酒时,灌贤正和一个叫程不识的人窃窃私语,没有注意到灌夫。灌夫于是破口大骂,说灌贤平日里把程不识说得一文不值,如今长者来敬酒也不起身答谢,却像个女人似地贴着人家的耳朵说话。

田蚡知道灌夫就是要把自己的贺宴闹得不欢而散,就旁敲侧击地对灌夫说,程不识是东宫的宿卫官,这样骂会弄得他下不了台﹔而李广是西宫宿卫官,与程不识平起平坐,恐怕也会觉得没有面子。灌夫倔强地说,自己今天就是被刀砍头,被剑穿胸,也无所畏惧,还管什么姓程姓李的。说完,他起身整了整衣服,扬长而去。田蚡怒火中烧,马上派人把灌夫抓了回来,扬言一定要狠狠地处罚他。

籍福知道事情闹大了,一面代灌夫向田蚡谢罪,一面按住灌夫的头,要他给田蚡赔礼道歉,灌夫说什么也不肯屈服。田蚡于是叫人把他绑起来,关到客房里,并让手下人举报他故意在王太后诏令举行的贺宴上使酒骂座,是对王太后的不敬。他还出示了灌氏横行乡里的种种罪证,下令把他的宗族支属一起逮捕,一律以弃市罪论处。这样一来,灌氏除了被抓被杀的,都躲了起来,灌夫自己则身陷囹圄。

窦婴对田蚡一直是忍让的,如今却也忍无可忍了。他先是出资托人为灌夫说情,但行不通,于是决意到皇帝面前争一个是非。他对汉武帝说,灌夫是酒后失言,不应有这样的轻罪重判。汉武帝要他与田蚡当着王太后的面对质。在王太后面前,窦婴大讲灌夫的好话,指责田蚡抓住他酒后胡言,把他关进牢里,又找别的借口给他定罪。田蚡则大讲灌夫如何横行乡里,如何大逆不道,也都有根有据。窦婴驳不倒田蚡,又对他本人进行攻击,说了他很多不光彩的事。

田蚡是个狡诈之徒,并不否认,而是说自己身处太平盛世,确是只知享乐而无所作为;做了皇帝的心腹之臣,喜欢的是音乐、狗马和田宅,再就是倡优和能工巧匠;哪里比得上窦婴和灌夫,整日整夜就是网罗天下的豪杰壮士,跟他们议论风生,心里想的是怎样诽谤朝廷,再就是观天象,察地形,或者在皇帝和太后之间看看有什么可乘之机;希望天下一旦有变,自己能有一番大的作为。

最后,迫于王太后的压力,灌夫被判灭族,窦婴则被判弃市。不久,田蚡得重病,死前大叫认罪。据说请了巫师来,居然看见窦婴和灌夫已变成了厉鬼要来杀他。田蚡死后,淮南王刘安反叛时,他曾接受过刘安的重金贿赂,以及曾经说刘安要继承皇位的事,都被揭发了出来。汉武帝对大臣们说,如果他还活着,是要被灭族的。

西汉时期的外戚大臣田蚡是属于忠臣还是奸臣?

在专制独裁的家天下时代里,谈什么忠、奸区别,非常滑稽甚至无耻。上位者清一色依靠杀戮和诈术霸占山河,依靠暴力、冷酷和虚伪维持局面,自家父子、兄弟、夫妻之间猜忌怀疑、严防死守,动辄人头滚滚、亲人互残。任何人,都有着一颗卑微又宏达的灵魂,质朴憨厚而又恭顺的外表下都是满腹郁气、戾气,始终觉得自己被辜负、被欺辱,只要机会合适必定凌厉一击。这样的社会,奢谈忠诚、道义,只能是虚伪的笑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