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当太子时想巴结卫绾,卫绾一点面子都不给他,汉景帝当了皇帝为何还重用他?

卫绾是个什么人?为何汉景帝会把他提拔上来辅佐汉武帝?

在古代,皇帝和太子之间,往往有一种微妙的关系。所有人都知道,只要皇帝死了,皇位顺理成章是太子的。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关系,有些疑心病重的皇帝就会认为,太子是盼望自己早点死的。

所以在古代皇家,太子这个位置,往往都是如履薄冰的。历史上甚至还有一个著名的‘太子诅咒’,基本上所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们的嫡长子或者所立的太子,最后都无法顺利即位。

因为太子的特殊性,皇帝允许太子参政议政,但是一般不允许太子和朝臣们交往过密,培养自己的党羽,因为太子的在朝臣们中的拥护者多,很容易就会左右朝政,从而威胁到皇帝的权利。

而卫绾当时就是因为明白这些道理,所以才不接受太子的邀约。卫绾认为只要自己忠于职守,尽了自己的本分就好,谁当了皇帝,我一样好好工作就是了,没必要提前效忠,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不得不说卫绾是一个直臣,也是一个心思细腻小心谨慎的人。

但是当时作为太子的刘启,却不是这么认为的,刘启那时候为了尽快的熟悉朝政,正在极力的想和朝臣打好关系,希望以此得到大臣和汉文帝的认可。

那次宴会就像是一条路,路上来往的都是同路人,而卫绾的拒绝就像一个大写的不认可,刺激了初出茅庐的刘启,所以刘启对这件事一直耿耿于怀。

后来,直到刘启继位之后,都没把这件事忘了。

那么,刘启作为一个堂堂的太子,为什么要这么在意卫绾呢?

当时刘启不过是一个刚刚成年的男孩,初涉朝政,根本就不认识卫绾。他当时之所以在意卫绾,主要是因为向刘启推荐卫绾的人,是汉文帝刘恒。

众所周知,刘恒几乎是汉朝历史上最完美的君主了,刘恒在刚登基时,就妥善解决了开国功臣党的问题,重视农业发展,关注民生,带头去民间劳作,规定皇家用度一切从简。

刘恒在位期间母慈子孝,夫妻和睦,没发生过外戚乱政事件,对内休兵安民,对外积极外交,去世的时候还吩咐,无需守三年国丧,只需要吊丧三日即可。刘恒的一生,无论是做儿子,做夫君,做父亲,还是做领导几乎都挑不出什么毛病,堪称完美。

这样的父亲推荐的人,刘启自然不敢不重视,可是头一回打交道,就吃了闭门羹,这也让刘启感到很懊恼。

至于汉文帝为什么要推荐卫绾,原因其实也很简单。这主要是因为经过多年的观察之后,汉文帝认为卫绾确实是个人才。

卫绾最开始被刘恒看上,就是因为车技好,车技在古代是君子必修六种功课中的“御”,简单来说,卫绾最开始是刘恒的司机。

别看不起司机啊,汉朝的时候,用人是不论身份地位的,只要有才能,一律都可以出来做官。例如,开国功臣夏侯婴最早就是刘邦的司机,后来跟刘邦打仗,一跃成为开国功臣,也算是司机中的传奇人物了,而夏侯婴最后做到了九卿之一的太仆,荣耀庇荫了好几代后人。

而卫绾作为汉文帝的车夫,后来更是从车夫一路做到了丞相的位置,将司机变成了一个潜力型职业。

不同的是,夏侯婴给刘邦赶了几十年的车,所以才逐渐上位。而卫绾则是投其所好,正中汉文帝刘恒的心意。

汉文帝刘恒非常爱飙车,换到现代简直就是炸街小王子,根据《史记.袁盎晁错列传》中的记载,汉文帝在巡视霸陵的时候,想要从高处陡坡上面急驰下去,被骑马的袁盎拦住了,袁盎担心车毁人亡,劝住文帝,阻止了汉文帝的飙车行为,不然文帝一定是会飙下去的。

而汉武帝登基之后,卫绾就做了一个郎官。郎官这个职位,类似于清朝御前带刀侍卫,能够亲近皇帝,一般皇帝想要重用谁之前,都会先封为一个小官,就近观察其人的品行能力。

汉文帝是一个仁慈的君主,一生守成,他认为卫绾是一个小心谨慎,而且很少犯错的臣子。所以汉文帝认为以当前的局势,一定能够用得上卫绾。所以他还在临终前嘱咐刘启,一定要好好对待卫绾。

后来刘启继位,因为记着之前的事,并没有任用卫绾。换做旁人可能会讨好新君,免得被穿小鞋,但是卫绾依然在原来的职位上兢兢业业,并没有一丝讨好。

知道刘启登基一年之后,刘启渐渐地能够面对这件事了,这才将卫绾叫来给自己赶车,创造一个机会和卫绾共处。

在赶车的过程当中,刘启就问卫绾:你知道我为什么叫你赶车么?

卫绾当时回答说:不知道。

刘启又问:我之前叫你参加我的宴会为什么不来?

卫绾回答:我病了。

刘启接着又说:那我送你一把剑吧?卫绾则是坚决推辞说,家里还有先帝赠的六把剑,您这把剑我就不要了。

这段对话,简直老实的可爱,让刘启都叹了一口气,算了,拿什么理由跟人家计较呢,于是在这之后,刘启就开始任用卫绾。

刘启重用卫绾之后,发现卫绾这个人,做事非常谨慎,极少出错,而且宽宏大量,经常包容属下的过失,从来不争功,简直是一朵不染尘埃的小白花。于是汉景帝就更加信任卫绾了,后来将卫绾封为河间王太傅。

注意,这个职位是这么念的,河间王的太傅,就是朝廷的辅佐大臣,也是帝王之师。这个职位,只有深得帝王信任和有能力的人才能去做。

后来七国之乱爆发,刘启派大将军周亚夫平定七王之乱,卫绾辅助招募士兵,周亚夫当时就跟卫绾说,有个城池久攻不下怎么办?

卫绾给周亚夫出主意,不如先断了敌军的粮草,以此来威胁他们。此后,周亚夫听取了卫绾的意见,果然拿下城池。

七国之乱被平定之后,卫绾就凭借辅佐平叛的功劳,升任为河间中尉,一下子从文官变成了武官,因为卫绾在每个职位上都做得很出色,所以后来又被汉景帝封为建陵侯,任太子太傅,御史大夫,又做回了文官。

卫绾虽然没有上战场打过仗,但是也算是文官武官都做过了。

再之后,太子刘荣因为其母栗姬言行恶劣而被废,卫绾这个太子太傅也受牵连,随即被罢官回家了。其实太子刘荣被废,纯粹是因为他母亲的问题,太子本身并没有犯什么错,所以也就不算卫绾这个老实人的责任了。

但是朝廷中有一个立场问题,认为卫绾是废太子的人,如果继续任用,想必不会尽心尽力的辅佐新太子,所以就贬黜了卫绾。

简单的来说,哪怕你没有错,为了能够感激涕零的效忠新君,也要由旧主子不分青红皂白的将你发落,再由新主子将你找回来,如此臣子才会战战兢兢,不敢再有二心。

如果换成别人,这招对人心的拿捏确实有用,但是对于卫绾,一个从文帝时候就兢兢业业的打工者,连当年做太子的刘启,都可以不给面子,怎么会有二心呢。

所以,刘启的这番折腾,确实有点多此一举。

在刘彻被立为太子后,刘启又打着新太子的旗号,将卫绾召回,重新做太子太傅,也就是太子换人,太子老师不换人。

这次刘启还是将卫绾封为御史大夫,掌管刑狱,因为御史大夫做的好,监狱管的好,五年后,卫绾又被任命为丞相。

至此,卫绾的高光时刻终于到来了。

卫绾这个人,敦厚谨慎,所以一生顺风顺水,最终得以身居高位,虽然没有什么丰功伟绩,但是他做事勤勉负责,能够做到不出错,也算是相当不容易了。

但是要说卫绾没有能力,那也是不可能的。只有有能力的人,才能做到圆满周到。卫绾的能力,完完全全是在文帝和景帝的时候被历练出来的,这绝对是身经百战的能力。

一般拥有丰功伟绩的臣子,一定是在国家面临巨大改变的情况下才能产生,只有出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正所谓大破大立。

而卫绾做经历的时代,是汉朝倡导休养生息的两代帝王在位时期,所能做的只有稳重求进。

后来景帝去世,武帝继位,众所周知,汉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最能折腾的主,稳中求进已经不能满足他的野心了。于是在汉武帝继位一年之后,汉武帝认为卫绾与自己政见不和,就找了个狱中含冤者未能平反冤情的罪名,将卫绾罢官。

从此,卫绾只享受侯爵的封赏,再也没什么实权了。

虽然卫绾自此之后被罢免,但这其实也是一件好事,要知道,汉武帝这一朝,多少重臣都不得善终,能够平安,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有人说,卫绾并不是一个优秀的臣子,这一点我们保留争议。什么是优秀的臣子呢?陈平曾经说过,丞相的职责包括,辅佐君主做出正确的处理政务,领导群臣各司其职,安抚四方诸侯和各族,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这几条,卫绾身为丞相全都做到了。要按照这个标准来说,他一定算是优秀的臣子。真正的天纵英才是很少的,大多数人正是卫绾这样的普通人,出身普通,资质也普通,通过兢兢业业的历练,才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走出一条明晃晃的逆袭之路。

这就是卫绾的一生。

汉景帝当太子时想巴结卫绾,卫绾一点面子都不给他,汉景帝当了皇帝为何还重用他?

卫绾这样做,既救了自己,也救了汉景帝。这一点,是汉景帝登基之后,通过和卫绾的一次坦诚的对话才明白的。所以他当然要重用卫绾。

卫绾出身平庸,但他能做好自己的事,并做到出色,这是一个普通人成功的“捷径”。

《史记》中太史公对卫绾的一技之长,用了个“戏”字。

绾以戏车为郎

用咱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卫绾因为玩车玩得好,玩得溜,所以得以担任汉文帝的近身侍卫官员,郎官。

这个“戏”字,用在这里,真不是啥好词。“戏”的本义就是宫廷中的一种残酷的游戏。就是用奴隶和死囚同野兽搏斗,以供贵人们取乐的活动。

以太史公遣词用句的精准凝练,很能代表当时的人对卫绾出身的蔑视。

要知道卫绾对太史公的老师董仲舒可以说有知遇之恩,太史公仍旧对卫绾的出身是这种看法,可见当时的人对卫绾“戏车”出身有根深蒂固的歧视。

作为一个只有“戏车”之长的普通人,卫绾当上侍卫官的表现就是,老老实实,本本分分,没有私心杂念。

这看似普通的作为,却获得了文帝的好感。卫绾慢慢累积功劳,最终荣任汉文帝的侍卫长,中郎将。

这等于汉文帝把自己的人身安全,完全交给了卫绾,可见他对卫绾的信任。而卫绾能做到这一步,也是非常的不容易。

卫绾意识到自己出身平庸,但他没有选择自暴自弃,充分发挥自己专长,获得了郎官这个升迁的敲门砖之后,也没有因为自己是“戏车”出身,而选择放纵自己,一直谨守本分,兢兢业业,最终做到了文帝侍卫长的位置。做好自己的事,是一个普通人提升自己真正的捷径。

卫绾不投机,严守本分,既救了自己,也救了汉景帝。

文帝活得不长,四十七岁就驾崩了。他在弥留之际,交代自己的儿子,卫绾是个忠厚老实的长者,要善待他。

汉景帝当时肯定是答应了。

但在景帝登基之后,面对窦太后把持朝政,景帝急于建设自己的班底的情况下,景帝却足足有一年没有搭理卫绾这个父亲亲自向自己推荐的老实人。

卫绾也不去追究这到底是是什么原因,依旧本本分分做自己的事,并且比文帝在位时,更加的勤勉谨慎。

终于忍耐不住的反而是汉景帝。他在一次去上林苑游猎的路上,解开了谜团。

汉景帝把中郎将卫绾叫到了车上陪着他,这叫做参乘( shèng ),就是皇帝坐在车子左边,赶车的坐在中间,陪乘的人坐在右边。对臣子来说,是很高的荣誉了。

汉景帝笑眯眯地问卫绾:你知道我为什么让你同乘御辇吗?

卫绾的回答差点把景帝气疯了:我就是个代郡(卫绾的老家)的车把式,侥幸当上了您的侍卫长,我是真的不知道为什么。

汉景帝听他连个“谢主隆恩”都不说,终于决定还是打开天窗说亮话了:我当太子的时候,请你吃饭,你为什么没来吗?!

原来,汉景帝当太子的时候,为了笼络人心,请群臣宴饮,大家伙都去了。就只有卫绾这个汉文帝的侍卫长,说自己有病,没去!

这让汉景帝相当不痛快,因此记恨至今。

卫绾一听汉景帝说起这事来,赶紧请罪:臣罪该万死,但确实是病了!

好嘛,态度很端正,还是没认错啊。

汉景帝一天得听无数遍“臣死罪”,知道这句话是个大臣不用过脑子都能顺口就说出来。紧跟着这句后面说出来的话,才是臣子们真正想表达的意思。

没办法,通过这个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没能“收服”这个“老实巴交”的侍卫长。汉景帝只好示之以恩,表示要赐给卫绾一把宝剑,所谓“红粉赠佳人,宝剑送英雄”嘛。

可惜,“老实巴交”的卫绾表示,你父亲已经送给我六把宝剑了,麻烦你换个思路吧。

汉景帝不信,宝剑不就是该送来送去的吗?言下之意,怎么没见你拿出来显摆过呢?

都还在你手里?汉景帝不死心。

卫绾回答很干脆:“俱在!”

“拿来我看!”

不仅六把剑都在,而且很明显连拔都没拔出来过。这下汉景帝服气了。

好嘛,这也就是卫绾始终低调做人,但凡卫绾高调一点,“故剑情深”这个词就不属于汉宣帝刘询了。

汉景帝这下算真正服气了。卫绾这是在无声地表示,汉文帝非常器重他,他很感恩,所以会把这一腔感激之情,完完整整回报到汉景帝身上,汉景帝不必怀疑他的忠心,更不必再有所“表示”来收服他。

汉景帝想明白了,估计出了一身冷汗,对啊,当时要是身为汉文帝侍卫长的卫绾也倒向自己,那估计卫绾的小命和自己的皇位,都悬了。

汉景帝想想卫绾的表现,还真是这么回事。卫绾的下属郎官有错了,卫绾就把错揽到自己身上,有功了,他也不抢,就是老老实实地担负起保卫汉景帝的责任。

对于一个侍卫长,还有什么可奢求的呢?

从后面卫绾的发展轨迹看,汉景帝最终是认可了卫绾的人品,也了解了他的“工作风格”。

不能让老实人吃亏,汉景帝把卫绾派到他的儿子,河间王刘德的身边做太傅,让卫绾一脚迈入清贵官员的行列。

河间献王刘德,是当时的太子刘荣的同母弟,终其一生也没有动过争王位的心思。反而以搜集古籍为乐。对儒家典籍的传世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其中就有对后世影响很大的《毛诗》和《春秋左传》。

这看起来,真的很像卫绾的做派,那就是,做自己一个藩王该做的事。

说起藩王,可算是汉景帝即位之初最大的心腹之患。

吴王刘濞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做反。大家都知道,所谓“清君侧”,从来都是为了“清君”。

这从汉景帝杀了晁错也没平息“七国之乱”就可以看得出来。

最终,汉景帝还是任命周亚夫为将,讨伐七国之乱。同时下令卫绾为将,率领河间的兵力,参与讨伐。

终于在三个月之后,平定了七国之乱,让汉景帝顺利达成了削藩的目的。

而卫绾也因功升至中尉。也就是长安的治安最高长官,后来又因为军功升至建陵侯。

又三年,太子刘荣被废。汉景帝觉得卫绾是位忠厚长者,不忍心让他干“脏活”。就赐他告老还乡,转而让那个坐看野猪攻击妃子,而只懂保护汉景帝安危的“酷吏”郅(zhì)都来抓捕太子刘荣的母族栗姬的家人。

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当汉景帝立刘彻,也就是未来的汉武帝为太子的时候,汉景帝又把卫绾请回了长安,让他当刘彻的太子太傅。这一年是公元前150年。之后,又升卫绾为御史大夫。

历史的车轮又转了一圈,继汉文帝托孤,汉景帝又对卫绾赋以了托孤重任。

当然,汉景帝当时才39岁,可能没想那么多,但是把教导太子的重任给了卫绾,足见汉景帝对卫绾的信重。

汉景帝在对周亚夫失望之后,先是在中元三年(前147年),任命项羽的堂弟刘舍为丞相。接着在前143年任命卫绾为丞相,卫绾达到了宦涯的顶峰。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崩,汉武帝继位,时年十六岁,还是个孩子。相信汉景帝驾崩的时候,会很佩服自己有远见的。

卫绾在汉景帝当太子的时候,没有像其他的大臣一样,赶紧去讨好太子,给自己铺路。而是选择了不投机,做好自己的本分。因此也获得了两代君王的信任。作为一个普通人,做自己该做的事说起来容易,但是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却需要时时警醒,不追波逐流,保持初心,方得始终。

卫绾严守本分,不意味着他毫无建树,他是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急先锋。

太史公评价卫绾

醇谨无他,绾无他肠

很容易让咱们误会他毫无建树,只知萧规曹随,是个“老好人”式的纯臣。

但是咱们通过前文已经知道,虽然卫绾把自己定义为一个没有特殊才能的普通人,他做的事似乎也只能称做是尽职尽责。

但是,正是这些“普通”人,才是维系整个汉王朝正常运转的中坚力量,也是什么时候都缺少不了的力量。

更何况,卫绾可以说得上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先锋人物。

西汉版的“黄老之术”到汉武帝这里,已经不适应形式的发展,汉武帝也迫切想要加强君权。

但是,窦太皇太后却是黄老之术的坚定支持者。

这对祖孙就有了执政思想上的矛盾。

汉武帝为了选拔儒家的人才,一登基就下了一道“举士诏”,命天下推举贤良入士。

而作为曾经的太傅,现在的丞相,卫绾很配合地上了一道奏章:

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政,皆罢。

啥意思呢,就是那些学习申不害,商鞅,韩非等法家思想,和苏秦张仪等纵横家之术的人,一概不要。很明显,汉初法家和纵横家根本就不是主流,占主流的是黄老之术!

可是,明说不要黄老之术,那就直接触怒了窦太后了。所以,卫绾就很聪明地把矛头指向了法家和纵横家。

汉武帝很愉快地批示:

可!

当然,我们也不能把大兴儒术的功劳全都归功于卫绾和汉武帝这对师徒。少傅王臧,以及窦太后的侄子窦婴再加上太傅丞相卫绾都是儒家。

再加上,虽然汉初为了休养生息施行的是黄老之术。但这也只是西汉版的黄老之术,治理江山靠清静无为的黄老之术肯定是不合适的。实际上西汉施行的是外黄老而内刑名的统治措施。

更由于汉高祖刘邦在晚年时,也注意到了儒家思想对统治的作用,汉初,也任用过如丞相张苍,太中大夫贾谊等儒学之士。

不过,卫绾这份尊儒的奏章,可谓是打开了招揽天下儒士的大门。

儒士们纷纷应举。

其中,就有太史公的老师,明确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卫绾对儒家学说称为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学说居功甚伟。

卫绾这个普通人,了不起。

通过卫绾的经历,确实能够看到,一个普通人,是如何通过扎扎实实的努力,成为改变历史的一份子。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但是,正是普通人才是历史长河里的主流。

客观地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地出发!这也是卫绾历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朝而不衰的原因所在。

汉景帝当太子时想巴结卫绾,卫绾一点面子都不给他,汉景帝当了皇帝为何还重用他?

刘启当时是太子,也就是将来的皇帝。太子请汉文帝身边的近侍吃饭。其中中郎将卫绾居然装病不去。这件事,实在让人不理解。毕竟所有人都会想方设法巴结太子。而巴结好了太子,也意味着确保将来的荣华富贵。而得罪太子,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可想而知。既然如此,为什么卫绾还要拒绝刘启呢?

(刘启剧照)

更让人不解的是,我们知道,刘启这个人其实是个心胸并不宽广的人。当时吴王刘濞的儿子和他下棋,一言不合,拿起棋盘就砸在刘濞儿子头上,结果把人家儿子砸死了,这也引发了后来的“七国之乱”。

刘启心胸不宽广的例子,还在处理周亚夫问题上。周亚夫帮助刘启平定了“七国之乱”,刘启让周亚夫当宰相。但是,因为周亚夫很耿直,一些事情不太买刘启的账,刘启因此很不喜欢他,结果把周亚夫逼得自杀。

由此可见,如果那么人要是不买刘启的账,得罪了他,下场是很惨的。

可让人奇怪的是,卫绾不买刘启的账,刘启当了皇帝以后,反而不断给卫绾加官,最后把刘启封为太子太傅、御史大夫、丞相这样的高官。那么刘启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史记》记载:“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这里的“戏车”,意思是在车上表演杂技,或者表演与车有关的杂技。不知道这个“戏车”是怎么表演的,历史上似乎缺乏这方面的记载。(有人觉得这个太过玄幻,认为卫绾当的是“太仆”之类的与皇帝车马及路政有关的官员。但是这个“太仆”是九卿之一,官职比中郎将高。显然这个说法不对。)

(卫绾剧照)

总之,卫绾因为杂技玩的好,很得汉文帝喜爱。汉文帝在临死前,特别交代刘启说“绾长者,善遇之”。

汉文帝为什么会特别对汉景帝交代这一点?我认为肯定与刘启请汉文帝身边的近侍吃饭而卫绾不去这件事有关。汉文帝害怕刘启会为难卫绾,所以特别这样交代。

那么,刘启为什么要请汉文帝身边的近侍吃饭呢?这主要是因为刘启当时有些担心,汉文帝会不满意,把他的太子之位给废掉。因为汉文帝腿上曾长有一个疮,邓通经常给汉文帝吮吸。有一次,汉文帝问邓通,天下谁最爱我?邓通说,太子最爱你。后来,太子刘启去见汉文帝,汉文帝让他吮吸,刘启做出为难的样子。汉文帝因此很不高兴。

这件事,让刘启害怕了,所以才请汉文帝身边的人吃饭,希望他们能在汉文帝身边帮他美言两句。

卫绾不去,其中所表现的意思,就是他对汉文帝非常忠诚。

古代的皇帝,最忌讳大臣的,就是大臣“交通太子”。也就是提早巴结太子。提早巴结太子,就有巴不得皇帝早死的嫌疑。卫绾不去,显然就是他非常忠诚于汉文帝的表现。

(周亚夫剧照)

如果卫绾是因为忠诚于汉文帝,而不接受刘启的请吃,刘启是不会痛恨他的。

刘启在当了皇帝以后,对卫绾进行了一次考验。他请卫绾和他在同一个车上到外面去走了一圈,回来的时候,就问他,当年请他吃饭,他为啥不去?卫绾说,当时确实是生病了。汉景帝就赏赐他宝剑。卫绾说,他手中还有当年汉文帝给他的六把宝剑呢。汉景帝说,你难道都没有拿来送给别人过吗?卫绾说没有,把那六把宝剑给汉景帝看,果然封套都没开过。

这件事,其实就是刘启考验卫绾是不是对汉文帝忠诚的表现。考验的结果,卫绾果然非常忠诚。也因为这一点,刘启也非常信任卫绾,后来才提拔他为河间王太傅,太子太傅、御史大夫、丞相等。

周亚夫这样的人有能力有大功,但是在刘启看来,他们对皇帝不忠诚,所以惨遭不幸。而卫绾等人虽然没什么本事,不过是个耍杂技的。不过因为对皇帝忠诚,所以,刘启要让他当高官。

(参考资料:《史记》)

汉景帝当太子时想巴结卫绾,卫绾一点面子都不给他,汉景帝当了皇帝为何还重用他?

卫绾是个什么人?开始他只是一个小车夫,就是领导汉文帝的一个小车司机,既没有区满腹诗文,也没什么过人的才能,也就是一不能文二不能武的那种人。那么,区区一个马车夫,为什么连汉景帝这样的皇帝人物都要巴结他、并重用他呢?

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卫绾就是车夫这一行业的状元,他赶马车的技术是当世一流的,据说可以玩“漂移”,就好比现在的“飚车”超级能手,也因此受人推荐,做了汉文帝的马车夫。不管什么职位,只要能经常待在皇帝这样重量级的人物身边,那么此人的身份必定也受到的抬高,而成为他人注目的人物。但是,卫绾却是个处很低调的人,他总是不卑不亢,从不因自己的身份低贱而看不起自己,也从不因自己的身份特殊趾高气昂,而一心一意地干好自己的事务。

据说,汉景帝当太子的时候,想巴结卫绾,而卫绾却一点面子都不给他。事情大概是这样的:

太子刘启想宴请老爸汉文帝身边的一些官员,到自己的太子府中来饮宴,就是下令让下人请一些朝中的王公大臣等重要人物,前来相聚。这事一传开,可想而知,太子的饭局,谁不想参加,于是凡被邀请到的人,无一不兴高彩烈的前往。但是,也在邀请之列的卫绾,却说自己有病,而推托没来。于是很多人都说他不会做事,这不明摆着不给太子面子,而得罪了太子吗?所以在大家认为他就只不过是一个傻傻地车夫罢了,上不了什么大台面!

殊不知,这正是卫绾的过人之处——我是汉文帝的车夫,皇帝还健在,没有必要去攀太子高枝!如果真去了太子府,皇帝肯定会说我对他不忠,而太子又肯定会说逢迎巴结。再说,太子一下子邀请那么多人,谁的表现再好,谁表现再好也不会有太深的印象。而自己不去,反而会让太子记住,自己是一个稳重之人。并且,此后卫绾做事更加的谦虚谨慎,什么都任劳任怨。所以,不要小瞧任何人,小小车夫也是胸有乾坤。

不过,这汉景帝也不是平常之人,卫绾没来府中赴宴,自然使他印象深刻,于是他就留心看看卫绾到底什么意思。

汉景帝即位之后,一次,他带领一干人要外出打猎,并且在众人面前一定要让卫绾坐在自己旁边。卫绾顿时受宠若惊,汉景帝问他为何我请你赴宴,这时卫绾心知肚明,但却不好声辩,便坚持说那天自己生病了。

汉景帝听了没有说什么。但到了下车的时候,突然拔出身佩宝剑,“朕这把剑赠送给你如何?”

“这……这如何使得啊!话说宝剑赠名士,美女配英雄。陛下这么贵重的宝剑,微臣接受不起啊!再说,先皇曾赏赐过臣六把宝剑,但臣却没能练成‘六脉神剑’,实在惭愧和很啊!”卫绾惊慌失措地说。

“哦,那‘六脉神剑’如今在哪里呢?”汉景帝问。

“先皇所赐的剑自然都在臣的家里啊!所谓剑之道,剑在人在,剑亡人亡这点臣是一定要遵守的啊!”卫绾说。

回去后,汉景帝就立即派人去卫绾的家里,一查看,果然如此。于是他从此更加看重卫绾的诚实之处了。

这时,汉景帝对卫绾为人处事的态度越来越满意,便开始重用他了。当发生“七国之乱”时,汉景帝派了很多人去平定,其中也派了卫绾去,而卫绾也立下了战功;但是汉景帝对别的有功之人,都进行了封赏,唯独没有赏卫绾什么。但卫绾却无丝毫没有不满的情绪。

景帝对卫绾的表现,看在眼里,赞在心上。于是便决定真正的重用他了。接下来,汉景帝就封卫绾为“建陵侯”,随后就任命他为当朝大丞相;接着,并让七岁的太子刘彻,拜太子太傅。

从此,卫绾便开始了自己辉煌的官仕生涯,而他也确实是一个尽心恪守的好官,对刘彻的成长培养尽心负责,从而使刘彻成为一代名君——汉武帝。

汉景帝当太子时想巴结卫绾,卫绾一点面子都不给他,汉景帝当了皇帝为何还重用他?

已故开国领袖毛泽东的两个女儿李讷、李敏的名字出自太史公《史记》中的一句话:“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本来是司马迁用来高度评价卫绾的,称赞他只干实事,不说空话,是个行重于言的实干家,是可靠的君子。卫绾出身低微,是个老实人,不会工于心计,却懂人情世故,文帝时期,太子刘启经常在家中举办宴会,以笼络人心,壮大势力,卫绾是皇帝身边的红人,每每在邀请之列,心细如发的卫绾却担心文帝会怀疑他私下讨好、巴结太子,所以每次都小心翼翼地称病拒绝了,对此刘启很不感冒。

文帝临终时,叮嘱刘启要重用卫绾,但已经是景帝的刘启对卫绾有成见,冷落了他一年多时间,直到有一次,景帝召卫绾一同去上林苑观光,路上景帝问卫绾为何当初屡屡拒绝自己的宴会邀请,卫绾不敢言明心事,依然坚持说自己真的病了,真的不能参加。因为景帝把卫绾凉了一年多,但他没有丝毫怨言,依然忠心耿耿地认真做事,他真正因病不能参加宴会,事后也没有给自己解释以套近乎,以取得谅解求重用,说明是过忠厚的人,景帝觉得这人可靠,联想到老爸的嘱托,准备重用他;于是景帝解下佩剑送给卫绾,这是皇帝对臣子恩宠的表示,多少人梦寐以求拥有这样的时刻啊,景帝也以为他会感恩戴德呢,不成想,卫绾又一次拒绝了。景帝懵圈了,卫绾说:“先帝已经赐我6把剑了,皇家给我的恩宠已足够了,所以,我不敢再接受了。”,景帝认为佩剑是要经常更换的,“难道你还没更换掉吗?”,卫绾说:“6把剑都在”,景帝于是较真起来,调转马车到卫俯一游,果然,6把剑还在,而且光亮如新,纤尘不染。“,于是,“上以为廉,忠实无他肠”。景帝开始充分信任他,任命他为河间王的老师,后来“吴楚”赵哄造反,景帝令他带领河间王的兵马抵抗叛军,因平叛功绩显著,而官至中尉,下面赢得了步步高升,直到三年后被封为建陵侯。公元前150年,景帝立胶东王刘彻(即后来的汉武帝)为太子,景帝特地安排卫绾担任刘彻的老师,刘彻能成为文武双全的一代帝王与卫绾的教导戚戚相关,后来,景帝让他取代桃舍担任了丞相。

汉景帝当太子时想巴结卫绾,卫绾一点面子都不给他,汉景帝当了皇帝为何还重用他?

卫绾出身低微,早年是汉文帝的马夫,但他为人忠厚,办事干练,因此很快就做了中郎将,隶属于郎中令管辖,成为了皇帝身边的中级侍从。

当时,太子刘启经常在家中举办宴会,邀请王公大臣参加,卫绾也邀请之中,但因为担心汉文帝怀疑他结交太子,每次都称病拒绝,对此景帝很不爽。

汉文帝死的时候,嘱咐汉景帝重用卫绾,但汉景帝对卫绾有意见,一年多都没有重用他。有一次,汉景帝去上林苑,召卫绾同行,路上景帝仍对之前的事耿耿于怀,问卫绾为何拒绝他的邀请,不参加他的宴会。卫绾不敢说心里话,只说自己真的病了。

此前景帝把卫绾晾在一边,冷落了他一年多,但卫绾不仅没有怨言,还和原来一样尽心尽责办事,因此汉景帝觉得这人确实是个人才,又想起文帝的嘱咐,很想重用他。

在去上林苑的路上,汉景帝解下自己的佩剑送给卫绾,以示恩宠。他以为卫绾会欣然接受,没想到卫绾这次又拒绝了。对此,汉景帝责问他为什么这么不给面子?卫绾回复汉景帝说:“先帝曾经赐给了我六把剑,皇家给我的恩宠已经够多了,因此不敢再接受陛下的赠送。”

汉景帝说,佩剑都是经常更换的,难道先帝送你的佩剑都还在吗?卫绾说都还在,不信去我家里看。汉景帝估计是真是不信,一掉头还真跑去人家家里看,一看果然还在,而且保存的很好,所有的剑都像新的一样。

经过这件事情,“上以为廉,忠实无他肠”,越来越看重卫绾,将他任命为河间王的老师。后来吴楚造反,又诏令他带领河间王的兵马抵抗吴楚叛军,因有功而官至中尉——长安的治安长官,三年后被封为建陵侯。公元前150年,汉景帝立胶东王刘彻为太子——即后来的汉武帝,这次汉景帝又让卫绾担任汉武帝的老师,教汉武帝做人、读书、处事。

后来,汉景帝又任命卫绾为御史大夫。过了不久,卫绾又取代桃舍出任丞相一职。在丞相的岗位上他也干的不错,汉景帝因此觉得卫绾敦厚干练,将来可辅佐少主,十分尊宠他,经常赏赐财物给他。卫绾当了三年丞相,汉景帝就死了,汉武帝继位后,因为他母亲王太后的干涉,就找了一个理由,免了他的丞相之职,任用国舅田蚡为丞相。但在内心深处,汉武帝仍十分尊敬这个老师,私下里仍经常听取他的意见。

《史记》中,司马迁用“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高度评价卫绾,称赞他不说空话,只做实事,是一个可靠的实干家,我想这就是他受重用的原因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