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的儿子为什么在八旗里面不同的旗?是怎么分配的?

因为清朝皇子入旗前需要封爵,成为旗中的领主,而入旗只能入下五旗,上三旗是皇帝亲领的。皇子入哪个旗,主要还是看实际情况。清朝皇族的旗籍都在下五旗,由皇帝亲自统领的上三旗中一般没有皇族存在,闲散皇族远支大多也都是入关前的皇族后裔。

首先了解一下八旗制度,其实所谓的清朝八旗制度就是一种人口编制制度。简单来说,将一定数量的人口编制成一个单位,称作“牛录”;而若干牛录又组成“甲喇”,若干甲喇形成一个“固山”,这个固山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旗”。其实满洲的八旗制度也有点类似古代中原的“保甲制度”。满洲施行八旗制度以后,所有的“牛录”都是有主人的,而这些主子都是满洲宗亲王公。这种能够在八旗之中拥有牛录担任领主的宗亲,也被称作“入八分宗室”,也就是清朝封爵中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与辅国公。

一般来说,封爵的高低与其所拥有的旗民牛录数量是成正比的。打个比方来说,亲王拥有20个牛录,贝勒有8个,镇国公有3个,在此旗之中,拥有最多牛录者就是此旗的旗主。

清朝的八旗,也分成上三旗与下五旗,由正白旗、正黄旗与镶黄旗构成的上三旗是皇帝亲自统领的,上三旗中也就没有入八分宗室存在,所有的牛录都是皇帝的。皇子们一旦封爵,就会入旗,而入旗的话也就只能入下五旗,主要也是看实际情况——哪个旗有佐领、参领空缺,就让皇子入旗,所以也就造成了清朝皇子们旗籍各不相同。

而入旗以后,这些皇族子弟的后代们也就属于这个旗。打个比方,某位皇子封郡王爵,入镶蓝旗以后,他的后代们就一直属于镶蓝旗,即便变成了闲散宗室以后仍旧如此。

其实清宫剧很容易形成误导,认为“上三旗”都是贵族,其实不对。在清朝上三旗里的只有皇帝一家——皇帝、皇后、皇太后、太妃、没分府封爵的皇子与未出嫁的公主,其他皇族与其后代都是在下五旗之中。

上三旗也不是完全没有皇族后裔,不过地位并不高,因为上三旗之中的皇族后代,他们的先祖大多都是满洲入关之前那些皇族远支,或者地位低下没有封爵的皇族宗室,所以他们得以留在了上三旗。毕竟在清朝,得以封爵的宗室都在下五旗,除了皇帝一家人之外,拥有上三旗的旗籍未必是高贵的体现。

皇帝将自己的皇子们封爵以后,分封到不同的旗籍之中,主要也是看实际各旗的空缺情况,也是为了平衡各旗之势。

清朝皇帝的儿子为什么在八旗里面不同的旗?是怎么分配的?

清朝皇帝的儿子在八旗里分旗不同是有原因的,并不是这些皇子们想去哪去哪,也不是皇帝说了去哪就去哪,而且,不把他们放在一起,恰恰是皇帝的本意。

八旗制度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八旗制度,这个制度有些繁琐,毕竟是历经了一个人的一生搞出来的,又历经了清朝几百年的演变,所以看起来比较麻烦一些。

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在明万历二十九年,也就是1601年的时候成立的,目的其实和我们平民老百姓的人口人口编制制度,但是努尔哈赤身份不一般,就换了个名。

起初建立时只有四旗,分别是黄、白、红、蓝四种旗。

而后在1614年的时候,由于努尔哈赤征战成功,不少敌人都选择了投降过来,但是投降人家有条件啊,毕竟人家之前就是皇宫贵族,投降过来不能让人家做自己的子民吃粗茶淡饭,就又设立了四个旗,分别是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种旗。

这样一来就有了八旗子弟的八旗,用于管理满族人、蒙古人和汉人。

其中正黄旗,镶黄旗和正白旗三旗由皇帝统领,称为上三旗,剩下的五个旗被称为是下五旗,而守护皇室成员的侍卫一般也都从这三个旗中选择,因为都是自家兄弟,让皇室成员比较放心。

正红旗、镶红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都为下五旗,由诸王、贝勒和贝子分别统领。

需要注意的是,在顺治帝之前,上三旗中没有正白旗而有正蓝旗,因为在顺治帝之初,多尔衮将自己统领的正白旗纳入了上三旗,而把正蓝旗给换了下来,多尔衮去世之后,顺治帝就把正白旗纳入了上三旗,此后清朝就形成了定制,正白旗的领导人就是皇帝。

综合一下八旗的颜色。

上三旗: 正黄旗:纯黄色。 镶黄旗:黄色镶嵌红边。 正白旗:纯白色。

下五旗: 正红旗:纯红色。 镶红旗:红色镶嵌白边。 镶白旗:白色镶嵌红边。

正蓝旗:纯蓝色。 镶蓝旗:蓝色镶嵌红色。

皇子们那么分配呢?

前面我们说了,八旗制度其实就是个人口制度,因为皇室成员虽然高贵,但是他们也是一直不断的在生孩子的,孩子生多了,人多了,就得多加管理了,而八旗就是为了这个而生的,其次就是投降过来的那些人,这个事是努尔哈赤自己的事了,和后面的皇帝没什么关系了。

把一定数量的人集合起来,这些人名叫“牛录”,多个牛录组成了“甲喇”,而多个甲喇组成了“固山”,而这个固山就是我们说的旗了。

皇帝一旦有了儿子肯定得封个官当当,这个官还不能小了,而皇室家族的人都得入旗,既然是皇室家族,入旗也得有个职称,所以在旗内有佐领和参领的职位,哪里有空缺,就让皇子们入哪个旗。

这些皇子一旦入了旗,那么他以后的后代就一直都是这个旗的人了,不能更改,所以这也造成了皇帝的儿子虽然是一个爹生的,但是却不在同一个旗内的主要原因。

有一点需要着重注意,那就是在我们常识中“”和“”,那就必定是上好而下不好,拿八旗来说,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许多人第一眼就觉得上三旗比下五旗要尊贵,一来是因为人家是“”,二来是上三旗是由皇帝统领。

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上三旗之中都是皇帝一家人,和没有分个一官半职的皇子和公主等人,上三旗有皇族后裔,但是地位其实不高,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的祖先曾经是满洲入关之前的皇族,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地位低下皇帝都懒得给他们分爵位的皇室,所以他们都得留在上三旗,而封了爵位的才能去下五旗,所以上三旗不一定好,下五旗不一定差。

那么皇帝为什么不把儿子们分到同一个旗里呢?

普天之下,皇帝是老大,他若是想要修改八旗制度也是轻而易举的事,那么他为什么不为了便捷管理把儿子们分配在一起呢?

其实不把他们分在一起才是皇帝最根本的意思。

在古代的帝王之家,哪个朝代的帝王不是三宫六院,孩子更是生了一堆一堆的,当帝王驾崩之后,这些下面的皇子本是同根生却是都想要对方的命,这样事情早已经成为了常事。

八旗本身就是皇帝分出来的八种势力,若是把儿子们都分到一块,那其中一个旗还不翻了天了,把他们分散开来,使他们接触的人不同,也是对于皇子们和八旗的一种权力制衡的做法。

清朝皇帝的儿子为什么在八旗里面不同的旗?是怎么分配的?

看过清宫剧的人都知道清朝是有八旗制度,比如大贪官和珅就是隶属于正红旗,通常情况下父亲隶属于哪一旗,那子女必定就属于这一旗,那么在清朝皇帝的儿子也就是皇子们却都不是如此,他们大多分属不同的旗籍,同样作为皇帝的儿子为何他们会分属不同旗籍?

这还得从清朝的八旗制度说起。清朝是由游牧民族女真人建立的政权,女真人最初都是以部落群居,外出狩猎也都是集体出行,女真人狩猎也就是相当于汉人耕种,只是汉人耕种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而女真人狩猎则是以部落为单位,因此女真人狩猎时人数就非常多,那就需要有一个统一指挥的首领,这个首领在满语中叫牛录。

到了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时期,努尔哈赤在这种有组织的部落狩猎规则之下进行改良革新建立了八旗制度,每三百人编为一牛录,首领为牛录额真,后来汉化官名为佐领;五牛录为一甲喇,首领为甲喇额真,后来汉化官名为参领;五甲喇为一固山,而一固山就是八旗的一旗,首领为固山额真,后来汉化后官名为都统。

八旗制度到努尔哈赤的儿子清太宗皇太极时期日趋完善,皇太极将八旗分为八旗满洲和八旗汉军以及八旗蒙古,也就是八旗囊括了满、蒙、汉三族人群,八旗制度规定八旗子弟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平日从事劳动生产,一旦战事发生全民皆兵,这种制度有点类似于唐朝的府兵制,当然,八旗本质上与府兵制并不相同。

八旗制度中除了八旗中的王公贵族和普通旗人之外,还有一个特殊的畸形产物,那就叫八旗包衣。

在清初时期,八旗旗主基本都是努尔哈赤的子侄,因此努尔哈赤赋予了他们非常大的权力,在八旗制度之下,旗人的婚姻、经济以及纠纷都要由旗主裁决。但是相比之下普通旗人要比包衣好得多。

所谓包衣即是八旗贵族的奴隶,普通旗人拥有独立的经济和处理家事的权力,但是包衣奴才则没有,包衣奴才的一切都得由自己的主人即所属的八旗王公贵族决定,可是由于包衣多是服侍王公贵族,因此他们更能在王公贵族面前说得上话,清朝入关后很多包衣奴才都在王公贵族的主子提携下很快的当了官。

因此在仕途晋升方面包衣奴才反而比普通旗人更容易晋升,这也造成了按照正常八旗制度普通旗人的身份地位要比包衣奴才更高一级,但是在当时社会上反而包衣奴才自恃比普通旗人更高级一些。

清朝自顺治入关之后,八旗制度也随着满清入关变成了一种清朝独有的政治制度,也是在顺治时期八旗才有了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

顺治幼年继位,当时一直由叔叔摄政王睿亲王多尔衮摄政,随着顺治的年龄长大,他渴望亲政,而多尔衮还想大权独揽,因此皇帝和摄政王之间就出现了矛盾,当然,顺治已经被多尔衮架空,所以多尔衮在世时,顺治只能仰其鼻息。

多尔衮死后,顺治终于亲政,同时顺治也开始对多尔衮进行政治清算,将多尔衮全盘否定并开棺戮尸,还将多尔衮的睿亲王爵位废除,而顺治为了打击多尔衮的势力,更是将多尔衮统领的正白旗直接收归自己亲自统领。

在努尔哈赤时期,皇帝只统领镶黄旗,到了皇太极时期,皇太极为了加强和巩固自己的势力兼领两黄旗即正黄旗和镶黄旗,到了顺治时期,顺治在对多尔衮进行了政治清算之后,皇帝就彻底成为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三旗旗主,因此皇帝亲自统领的三旗也称之为上三旗。

而下五旗旗主也在顺治时期逐渐固定,分别是:正红旗旗主礼亲王代善家族世袭;镶白旗旗主肃亲王豪格家族世袭;镶红旗旗主代善长子克勤郡王岳托家族世袭;正蓝旗旗主豫亲王多铎家族世袭;镶蓝旗旗主郑亲王济尔哈朗家族世袭。

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对于普通旗人来说没有任何影响,主要区别就在于包衣和皇子们身上。

上三旗包衣则属于皇帝的私人奴隶,下五旗包衣则是八旗王公贵族的私人奴隶,皇帝和王公贵族相比,肯定给皇帝当奴隶要比给王公贵族当奴隶更让人自觉身份略高一筹,这就是在包衣心目中形成的等级划分。

在于皇子们身上那就是皇子们成年之后旗籍都会被分到下五旗,并不会出现在上三旗之中,皇子们不跟随皇帝老子入上三旗旗籍这不让人觉得奇怪吗?

皇子们在成年之后会被皇帝赐封爵位并由内务府统一在皇宫外面分配府邸,也就是分府治事,在分府治事之后,皇子们都会看情况被分到下五旗之中。

比如康熙第十三子胤祥,在雍正继位后,胤祥因为与雍正关系亲密,被雍正册封为怡亲王,他被封为怡亲王之后,就被分到了正蓝旗之下,并负责管理正蓝旗旗务成为正蓝旗的领主,后来胤祥死后更是获得了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待遇,而胤祥家族的后人世代成为正蓝旗的领主。

这里说一说领主和旗主的区别,旗主就是八旗的一旗之主,上面说过下五旗的旗主都是由清初的铁帽子王世袭继承,在旗主之下还有领主,而领主则是一旗之中所统领牛录即佐领仅次于旗主的人。

在顺治入关前,八旗旗主权力很大,可以决定本旗一切事务,但是清朝入关之后,顺治亲政,他为了巩固皇权,开始着力打击各旗旗主的权力,淡化旗主们的政治影响,这时候固山额真也就是八旗各旗都统就逐渐取代了旗主们的权力。

顺治亲政之后设立了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也就是满、蒙、汉三族各有一位都统负责管理旗务,都统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由此旗主们也基本被架空,只是空挂旗主名头,没有实际权力,不过该享受的旗民供奉还是依旧不变,确切的说有富贵无实权。

皇子们分府治事之后,就要由内务府统一从上三旗中给他们分佐领。不过佐领分为旗分佐领和包衣佐领,旗分佐领就是以军事为主,包衣佐领则是包衣奴才的头目,而皇子们分府治事之后,内务府分配的都是包衣佐领,其实就是为他们的王府服务的奴才。

在分府治事分派佐领时,也是要看封爵和皇帝对其宠爱程度,通常亲王爵位肯定分得的佐领要比郡王、贝勒等爵位要多。

而皇子们分府治事时佐领都是由内务府统一从上三旗中分派,因此要保证上三旗佐领全部归皇帝个人所有才行,因为皇子们分府治事之后都是领内务府分派的上三旗包衣佐领,所以为了确保内务府对上三旗佐领的管理便利,因此皇室近亲有封爵分封佐领的人都需要往下五旗分配。

通常上三旗除了包衣和普通旗人之外基本没有皇室贵族,即便有也都是一些血缘关系较远的宗室和远支觉罗这些没有被分配佐领的皇族,这都属于是皇族边缘人物了,也无足轻重,真正的皇帝近亲皇族成员基本都会被分配到下五旗。

当然这其中也有例外,比如康熙第十四子胤禵就被分配到了正黄旗,但是胤禵被分配为正黄旗却并不是因为皇帝的喜爱,而是因为皇帝的监视。

胤禵是雍正的同母亲弟弟,他在康熙晚年诸子争位时一度是皇位最有力的竞争者,因此雍正继位后对这位亲弟弟着实提防,而胤禵被分到正黄旗也是雍正为了更加方便监控他特意将其分到正黄旗,胤禵也是少有的被分到上三旗中的皇族近亲成员。

除了这种情况之外,就是未成年没有分府治事的皇子们,他们的旗籍都在上三旗中,只有到成年分府之后才会分到下五旗。

看到这些是不是就得琢磨那皇子们作为皇帝的儿子反而被分到下五旗,还要归那些旗主管制,那岂不是有失皇子身份。

当然不会了,上面说过下五旗的旗主经过皇帝的削权,权力大不如没有入关之前,不过地位确实是十分尊崇,每到清朝举行国家庆典时,下五旗的旗主们都要带着旗下子弟列队跟随皇帝。

但是清朝爵位分为入八分爵位和不入八分爵位,入八分爵位除了比不入八分爵位多了八种待遇之外,最主要的就是身份地位象征,入八分爵位的人是不需要跟随本旗旗主身后参加典礼,而是直接跟在皇帝身后参加典礼。

入八分爵位包括了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而皇子们的封爵大多都在这些爵位之中,所以皇子们即使被分配到了下五旗,他们在身份地位上依然不比旗主低。

皇子们被分旗通常是看各旗都统哪个位置出缺,最终皇帝派其出任该旗都统,由内务府分派包衣佐领,并由所在旗分派旗分佐领对府邸进行护卫。

比如雍正在还是皇子时期,成年后分府治事就被康熙分派到了镶白旗,负责管理镶白旗汉军事务,而雍正最宠爱的妃子年妃和大将年羹尧兄妹所属旗籍佐领就是镶白旗汉军被划分归雍正管理的佐领。

年氏家族属于镶白旗汉军中的贵族,因此康熙为了拉拢年氏家族也为了让儿子雍正尽快在镶白旗中站稳脚,于是特意将年妃赐婚给了雍正当侧福晋,也因此年羹尧也成了雍正的心腹。

所以这种根据当时情形随机分配的情况也就造成了皇子们大多不在同一旗籍之内,这也是为什么皇帝所生的皇子们在成年后旗籍都不一样,让现代人看来很费解。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清朝皇帝的儿子为什么在八旗里面不同的旗?是怎么分配的?

八旗中的两旗(后来增至三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统领,其它六旗(后来减至五旗)均由汗王(皇帝)的兄弟、儿子、侄子统领。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起到“拱卫”的作用,巩固宗室统治,以使政权不落入外人之手。

八旗的来源,众所周知。它源于女真人的狩猎组织--牛录。平时皆民,战时为兵。

为便于统一指挥大规模的围猎或作战,就将若干人为编为一个牛录。为了区分所属团队,增加辨识度,就以各色旗帜作为各团队的标志,起到导引作用。

旗帜在满语中称为"固山",汉语称"旗"。

明万历二十一年(1601年),努尔哈赤对“牛录”组织首次进行大规模改组,编为四大团队,分别以黄、白、红、蓝色旗帜为标志。也即四旗。

“牛录”人员规模剧增,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努尔哈赤对“牛录”组织再次进行大规模改组,设为八个旗:

将原红旗分为正黄、镶黄二旗,原白旗分为正白、镶白、正蓝三旗,原黑旗分为正红、镶红、镶蓝三旗。

八旗制度从此正式建立。

八旗最初的旗主分别是:正黄旗主、镶黄旗为努尔哈赤,正红旗、镶红旗主为代善,正白旗主皇太极、镶白旗主杜度、正蓝旗主莽古尔泰、镶蓝旗主阿敏。

爱新觉罗·代善,是努尔哈赤的第二子,骁勇善战,军功卓著,内佐国政,外统重兵,地位及权势显赫。后来,他先后拥立皇太极、福临登基称帝。

爱新觉罗·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努尔哈赤去世后,皇太极受推举袭承汗位,后来改女真族名为满洲,在沈阳称帝,建国号大清。

爱新觉罗·杜度,是努尔哈赤的长子爱新觉罗·褚英的长子,也即努尔哈赤的长孙。

爱新觉罗·莽古尔泰,努尔哈赤的妃子所生的嫡子,英勇善战。天聪九年(1635年),莽古尔泰因为谋反,被皇太极追夺爵位,同时取消正蓝旗建制,属员被分别编入正黄、镶黄旗,"八旗"一时成了"七旗"。

但是时隔不久,皇太极恢复了正蓝旗。

爱新觉罗·阿敏,努尔哈赤之弟舒尔哈齐的次子,也即努尔哈赤的侄子,骁勇善战,是宗室名将。天聪四年(1630年),与明军交战时,阿敏弃城投降,被皇太极处以幽禁、剥夺财产。他弟弟济尔哈朗代替他成为镶蓝旗旗主。

可见,八旗最初的旗主,除了努尔哈赤本人之外,就是战功卓著的儿子及侄子。

皇太极继位之后,为巩固权力,将正黄、镶黄旗改色为正白旗、镶白旗,将自己亲领的原正白旗改色为正黄旗。并且夺取爱新觉罗·杜度的原镶白旗主之位、交由皇太极的长子豪格担任,改色为镶黄旗。

而且,皇太极在每旗设立一名“固山额真”,管理旗务诸事。从而分散了旗主们的权力。

皇太极时期,为扩大兵源,在满洲八旗的基础上,创建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构成八旗军的整体。

汉军八旗的兵员主要来源,是明末主动归附后金,以及在之后战争中被清朝掳掠的人丁,以汉人为主,也有少部分汉化女真人和蒙古人。

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的旗色、建制,与满洲八旗相同,惟地位略低于八旗满洲,而高于八旗汉军。

满洲八旗隶属各旗满洲都统,蒙古八旗隶属各旗蒙古都统,汉军八旗隶属各旗汉军都统。

八旗逐渐成为纯粹的军事化组织,皆以兵籍编制。

多尔衮死后,顺治帝亲政,收多尔衮所辖的正白旗归皇帝统领。从此,皇帝直接统领正黄、镶黄、正白旗。

清军入主中原以后,宗室王公、皇子分府都分属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这五旗。

由此就有了上三旗、下五旗的区别。上三旗是皇帝的亲兵,担任禁卫皇宫等任务,下五旗则驻守京师及各地。

为加强军事防御,八旗分散在京师与各地驻防,逐渐分布于全国的军事要地,实行永久驻扎。

后来,八旗又可分为外八旗和内八旗。外八旗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内八旗包括内务府属三旗、王公府属五旗。

而且,旗人享有优惠政策和特权,造成了旗人的颓废和寄生性。

八旗制度从产生到清朝覆亡的几百年间,不断演变、完善,但是由皇帝、诸王、贝勒担任旗主的祖制一直未变。

清朝皇帝的儿子为什么在八旗里面不同的旗?是怎么分配的?

清朝的八旗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上三旗归皇帝亲掌、下五旗由入八分宗室分掌,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那么,何谓入八分宗室呢?从字面看,是指这些人享受八种特殊待遇,即朱轮、紫缰、背壶、紫垫、宝石、双眼、皮条、太监。在清朝,只有获得入八分辅国公以上爵位的宗室才能享受这八项特殊待遇。自不入八分镇国公往下,都没有这个待遇。其实,这些也只是“浮云”而已,入八分宗室的另一项特殊待遇才是最重要的,那就是旗份。

▲八旗,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为上三旗

何谓旗份?旗份指的是获得入八分辅国公及以上爵位的宗室在封爵时可以分得的八旗牛录。根据爵位高低,从亲王至入八分辅国公,分得的牛录多少不等,爵位越高分得的旗份越多。入八分宗室所领牛录下的旗丁、包衣等,必须视他们及他们的后代为“主子”。这也是为何年羹尧被称为清世宗雍正帝“潜邸奴才”的原因所在。因为康熙四十八年潜邸时期的雍正帝受封雍亲王时,年氏家族所在的镶白旗下某汉军牛录被划拨给了时为雍亲王的雍正帝作为旗份!说到这里,想必诸君也大概其知道旗份有什么意义了吧?

▲清世宗雍正帝的“潜邸奴才”年羹尧

不知道诸君发现没有?康熙年间,清圣祖康熙帝划拨给儿子雍正帝的牛录并不在上三旗,而是下五旗的牛录!除了镶白旗汉军的几个牛录之外,潜邸时期的雍正帝还分得了镶白旗满洲几个牛录。换句话说,在康熙年间,雍正帝也是下五旗的、是镶白旗。只不过,他的身份是“主子”、而不是“奴才”。如果雍正帝后来没有成为皇帝,那他的后代基本都会在镶白旗。原因很简单,皇帝之所以亲掌上三旗,就是为了对下五旗的入八分宗室形成绝对优势,又怎么可能把上三旗“化整为零”呢?所以,清朝入关之后划拨给入八分宗室的旗份都在下五旗。结果就是,上三旗“雷打不动”,而下五旗被越分越零散,已然无力抗衡上三旗了……

清朝的上三旗虽然归皇帝亲掌,但皇帝儿子们的旗份却都不在上三旗,除非他还没有封爵或者将来也成为皇帝。除了早年间在关在时就已经被编入上三旗的一些比较远支的宗室之外,入关之后的入八分宗室及其后代,几乎都在下五旗。换言之,上三旗虽然“尊贵”,但在上三旗的宗室并不“尊贵”。宗室在上三旗,说明他们与大宗的血缘非常疏远……下五旗的入八分宗室才更加“尊贵”!

皇帝的儿子最初是没有旗份的,在封爵之后才会被划拨给一定数量不等的牛录作为旗份。因为清朝的皇子封爵基本以贝子为下限,所以皇子基本都能分得下五旗的旗份,仅仅是多少不等而已。当然,偶尔也有像乾隆帝的皇十二子永璂那样终生没有获得封爵的皇子,那他自然是没有分得旗份的,只能跟着老爹、留在老爹乾隆帝的上三旗里。不过,他的过继而已绵偲后来受封贝子,还是分得了旗份的。

至于入八分宗室的旗份如何分配,主要看各旗牛录空缺情况,同时也兼顾平衡。尤其是给皇子的旗份,通常不会都分外同一旗下,相对都比较分散。这个也好理解,皇子之间的利益冲突本来就比较大,如果再分外同一旗下,那不是得炸锅了?但通常情况下,某一位入八分宗室所分得的旗份还是相对比较集中的,基本没有这一旗分几个牛录、那一旗分几个牛录的情况。

综上所述,清朝的上三旗虽然“最贵”,但上三旗下的宗室并不“尊贵”!要么是没有封爵的皇子、要么是在关在时就被分外了上三旗的远支宗室!入关之后,皇子的旗份基本都在下五旗,除非成为皇帝后重新“洗牌”,否则他们的后代也都在下五旗、而不是上三旗。

清朝皇帝的儿子为什么在八旗里面不同的旗?是怎么分配的?

皇族没有旗属。只有在哪个旗领牛录。

多尔衮死后,顺治夺回权力,抢得正白旗,镶黄正黄正白就是上三旗。

上三旗没有旗主,都是皇帝近支子弟分管牛录负责民政,兵马为皇帝亲将。下五旗兵马牛录则是皇族远支的旗主、王、贝勒、贝子、入八分镇国公辅国公分领。

康熙时期,因为当皇帝时间长,所以皇权极度扩张,派不同人选担任驻防将军以控制下五旗的兵马,之后又开始试探性地分封自己的儿子去下五旗分领牛录,面对康熙的公然抢劫与背盟(皇太极曾公开盟誓,不能随便抢夺兵马牛录),这些宗亲已经无力反抗。

雍正时期又设置旗务大臣,与旗主等共同主持下五旗的民政。所以,到乾隆中期,干脆废黜已经空头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下五旗旗主等均已被彻底架空,皇帝也就开始肆意分封儿子去夺取牛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