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病逝后,司马懿为何终生不攻蜀国?
自从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之后,放眼整个蜀国,其实都很难再挑选出另外一位,能够和司马懿相互抗衡的将领。
再加上魏国本就比蜀国国力更强,如果司马懿继续领兵进攻蜀国的话,其实有很大可能,可以直接打下蜀国。
但有趣的是,自从诸葛亮去世之后,司马懿终其一生,都再没有进攻过蜀国。甚至就连魏国和蜀国的对峙前线,都再也没去过。
这当然不是司马懿和诸葛亮惺惺相惜之类的原因。真实的原因在于,司马懿后来其实既没有进攻蜀国的机会,也没有进攻蜀国的时间。
想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司马懿本人的经历说起。
司马懿出身世家,他的老祖宗司马卬,当年在项羽大封十八路诸侯的时候,还曾经被项羽封在了关中,试图阻挡刘邦出蜀。不过后来刘邦暗度陈仓,奇袭关中,司马卬也就投降了刘邦。从那之后,在整个汉朝,司马家的地位其实都非常高。
而到了司马懿他爹司马防那一代,地位同样很高,曾经官至洛阳令、颍川太守。但可惜的是,当时恰好赶上东汉末年的乱世,司马防又一直跟在汉献帝身边,所以没有割据一方的资格。再后来,汉献帝被曹操挟持,司马家也就成了魏国的臣子。
而到了司马懿这一代,司马懿年轻时就很有才学,名声也很不错。再加上司马家的家世也够硬,所以司马懿顺利入仕之后,很快就被曹操的儿子曹丕招揽。
再后来,在曹丕夺嫡的道路上,司马懿也是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所以曹丕上位之后,司马懿很快就成了曹丕身边最重要的几个大臣之一。而到了曹丕上位之后,司马懿就跟随另一位名臣陈群,制定了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九品中正制’。这件事做完之后,司马懿很快就成了魏国士族的领袖式人物。
所以,等到曹丕临终之前,就让司马懿做了辅政大臣,辅佐接下来即位的幼主曹叡。当然,在四位辅政大臣当中,司马懿其实仅仅排名最后,权势其实相对有限。
不过,到了曹叡登基之后,诸葛亮眼见魏国内政不稳,就开始逐渐进行北伐了。当时的魏国,虽然不缺独挡一面的大将,但要想和诸葛亮过招,而且自身威望和官职都比较高,有资格统领大军的人物,还真没几个。再加上当时东吴那边也不太平,也在一直进攻,所以曹叡没办法,只能让司马懿开始尝试领兵。
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司马懿从一个单纯的文官,逐渐进入军队体系,开始执掌军权。
此后的几年里,诸葛亮多次北伐,司马懿则是多次前去抵挡。在双方交战的过程当中,司马懿不但证明了自己的领兵才华,同时也在军中彻底扎下根来,拥有了大量的心腹嫡系。到了这个时候,曹叡已经开始忌惮司马懿,认为司马懿已经过于势大,会威胁到曹家的皇权。
这倒也不是曹叡多想,我们其实可以从曹叡的角度换位思考一下:一个前朝留下了的辅政大臣,本来就因为推行九品中正制,成了魏国士族的领袖。如今在经过和诸葛亮的对战之后,个人威望又开始无限上升,在军中的地位更是节节攀升。
这样的司马懿,不管是哪个皇帝在位,恐怕都会相当的忌惮。
也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诸葛亮病死了。
对于魏国来说,诸葛亮的去世,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因为这意味着蜀国自此之后,失去了一根顶梁柱,以后再也没人能够北伐威胁魏国的安全。至于后来的姜维,虽然也曾多次北伐,但其实并没有对魏国造成根本性的影响。
而对于此时的魏国来说,趁着诸葛亮去世,直接让司马懿进攻蜀国,显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趁着诸葛亮去世,蜀国内部不稳,魏国完全有可能一举平定蜀地,彻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但是从曹叡的角度来说,曹叡此时却不敢这样做。
因为如果真的让司马懿前去灭蜀,一旦司马懿真的成功了,个人声望本就达到极致的司马懿,再加上一份灭国之功,那就不是忌惮那么简单了。就算是曹叡本人,也很难彻底压制司这样的司马懿。再加上当时魏国内部,也有很多问题存在。所以诸葛亮去世的这个机会,魏国并没有抓住,没有让司马懿直接进攻蜀国。
而在这之后,因为魏国内部的一系列问题,司马懿就再也没有机会,亲自领兵进攻蜀国了。
诸葛亮去世这一年,司马懿已经56岁了。对于三国时代的人来说,这个年龄已经不小了。所以曹叡的打算是,接下来让司马懿去其他方向的战场坐镇,然后靠年轻熬死司马懿。反正曹叡比司马懿年轻整整一代人,不管怎么看,都应该是司马懿先死。
此后没过两年,恰逢辽东的公孙渊发动叛乱,曹叡便司马懿领兵,去辽东平乱。在曹叡看来,辽东地区山高路远,以当时司马懿的年龄来说,或许有机会平定辽东叛乱,但这一趟辽东之行,也势必会耗尽司马懿的生命力。最好的结果,就是司马懿平定了叛乱,然后死在回来的路上。
但曹叡没想到的是,司马懿的身体和精力,远比他想象的要好上太多了。司马懿去了辽东之后,仅仅不到一年便平定了叛乱,此后更是活蹦乱跳地回来了。反倒是曹叡本人,此后身体越来越差,逐渐到了生命垂危的地步。
就在司马懿平叛归来不到一年之后,曹叡便生命垂危,到了即将去世的时候。此时的曹叡,对司马懿可以说是又爱又恨。司马懿这样的能臣,如果能够竭尽全力辅佐下一位曹家皇帝,那曹家的江山就彻底稳了。但问题是,此时的司马懿又太过强大,强大到足以威胁曹家皇权的地步。
但最终,因为种种原因,曹叡在临死之前,还是不得不托孤于司马懿,任命司马懿和曹家宗室成员曹爽,共同为辅政大臣,辅佐下一代曹家幼主曹芳。布置完这些之后,曹叡很干脆地撒手人寰,魏国由此进入了曹芳时代。
到了曹芳登基之后,因为曹芳登基的时候,仅仅只有八岁,根本无法处理朝政。所以当时的朝政大权,就都掌握在了司马懿和曹爽的手里。而接下来的几年当中,因为司马懿是辅政大臣,而蜀国那边又一直没有太大动静,所以司马懿也没有机会再去蜀国前线那边。
反倒是吴国在这几年当中,曾经大举进攻。而司马懿也曾率军,前去击退东吴的进攻。因为这些原因,在曹芳登基之初的几年里,司马懿自然是没机会再去进攻蜀国了。
而这几年过去之后,再接下来,就到了司马懿和曹爽对决的时候。作为曹家宗室,曹爽一直希望干掉司马懿,彻底独掌大权。面对曹爽的进攻,司马懿不得不暂时退让,静静等待机会。当时恰好赶上司马懿的正妻张氏去世,司马懿便以此为理由,彻底回家养病,并且暗中准备发动政变的一系列事情。
而司马懿回家养病之后,接下来的两年里,曹爽开始越发跋扈,逐渐引起了曹家宗室的反感。所以,两年之后,趁着曹爽带小皇帝曹芳外出扫墓的机会,司马懿突然暴起,控制了整个京城,继而逼曹爽就范,彻底独掌大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高平陵之变。
高平陵之变发生以后,司马懿虽然独掌大权,但此时的司马懿,已经是71岁的高龄。再加上司马家刚刚掌握大权,急需对内清理反对势力。所以接下来的几年里,司马懿一直忙着坐镇魏国内部,自然更没机会去进攻蜀国了。
如此,又过了两年之后,司马懿逐渐病重,最终以七十三岁的高龄去世了,再也没有进攻蜀国的机会。
从司马懿的人生简历当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自从诸葛亮去世之后,司马懿其实就再也没机会进攻蜀国了。曹叡在世的最后几年,司马懿先是被曹叡限制,而后又去了一趟辽东。从辽东回来之后不久,曹叡就去世了,司马懿荣升辅政大臣。
而到了曹芳时代以后,前几年司马懿在忙着抵御东吴进攻,同时和曹爽争权。而高平陵之变以后,司马懿又需要忙着清理反对势力,巩固司马家的权力和地位。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自从诸葛亮去世之后,司马懿就再也没有进攻过蜀国了。
诸葛亮病逝后,司马懿为何终生不攻蜀国?
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时,蜀军因为群龙无首,随即撤退。同时,蜀军还发生内讧,杨仪和魏延闹了起来,魏延逃走,杨仪派马岱追杀魏延。可以说,当时的蜀军,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这时候,如果司马懿乘势追击,发动大军碾压蜀军,蜀军一定无法抵挡,说不定当时就把蜀国给灭了。
就算一时不能灭,凭魏军的实力,只要此后连续不断地发动进攻,在没有诸葛亮这根主心骨的情况下,一定能够打乱蜀军,同时还可能引发蜀国内部动荡,这样也很容易找到尽快灭亡蜀国的机会。
(司马懿剧照)
可是为什么,司马懿却在这时候撤军了。而且此后一直到他去世的17年里,他都没有主动发动过对蜀国的战争。司马懿这样做,不是坐失良机吗?
我认为,司马懿却之所以不进攻,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不愿。司马懿其实并不愿和蜀国打仗,之前之所以多次和蜀国打,都是因为诸葛亮挑战,他被迫应对。但是在应对的过程中,他始终坚持以防守为主,绝不主动攻击。以至于诸葛亮送他女人衣服,嘲笑他胆小,但他依然不为所动。
照理说,每个大臣都愿意打仗,因为打仗就可以建功立业,就可以拜将封侯,这是古代人的共同梦想。为什么司马懿反而还坚持息事宁人,不求有功呢?
其实,这是因为司马懿和古代将军们的梦想不一样。古代将军们是为了建功立业,拜将封侯,封妻荫子。但是司马懿的志向远大,不仅仅是要封侯,而是要获取天下。既然要获取天下,就必须学会藏锋。
当时司马懿已经掌控了魏国的兵权,但是还远远没到夺取曹魏江山,乃至夺取天下的时候。因此,当时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稳住,不让皇帝曹叡起疑心。
如果一味地攻击,曹叡势必会怀疑他有大志向,说不定就会剪除他的兵权。
(曹叡剧照)
二、不能。说他不能进攻蜀国,是曹叡在猜忌他。
由于司马懿统兵多年,在军中的威权越来越大,曹叡也就越来越猜忌他,怕他拥兵坐大,把自己的江山给夺去。
但曹叡又不得不把军队交给他,因为只有交给他,才能退敌,才能打胜仗。所以,曹叡对司马懿的感情,就处在这样复杂的矛盾中。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希望司马懿和蜀军保持一种均衡。只要司马懿和蜀军保持均衡,司马懿就不可能做大。因此,当司马懿多次试图发动对魏国的进攻时,他都派人阻止司马懿的行动。最后甚至派出大臣辛毗拿着杖节前往司马懿营中。只要司马懿想出兵,辛毗就拿着杖节站在大门口。
而司马懿也相当配合,故意多次做出想出兵的样子,等到辛毗出现,他立马就取消行动。他这样做,一方面表现出自己很听曹叡的话,曹叡让干啥就干啥;另一方面,又让他在魏军中保持了威信,不是自己不想打,是皇帝阻止,自己也是无可奈何啊。
正是因为曹叡阻止,所以司马懿就算有心进攻,也是不能的。
(诸葛亮剧照)
三、不空。在诸葛亮去世以后,司马懿非常繁忙,他组织了征讨辽东公孙渊的战争,又组织了阻挡孙权进攻的战争。
这些战争,都是曹叡派他去打的。曹叡之所以派他去,一是只有他去,战争才能打赢。同时,打这些仗,司马懿不会做大。
因为一直在打这些仗,所以司马懿其实不空。
后来,曹叡去世,曹爽架空他,接着他发动高平陵之战,夺取了曹魏的权力。更是忙得不亦乐乎。
四、不敢。在他夺取了曹魏的实际政权后,为什么还说他不敢发动大军攻打蜀国呢?
因为他虽然夺取了权力,但政局不稳,国内有很多人不服,多次试图把权力夺回来。王凌就搞过一次,想拥戴曹彪,废了曹芳,同时把他给拿下来。在这种情况下,他当然不敢贸然出兵了。一旦出兵在外,没有坐镇朝堂,会发生什么事,谁也说不清。
所以,一直到去世,司马懿都不敢发动大军打进蜀国。
(参考资料:《三国志》《晋书》)
诸葛亮病逝后,司马懿为何终生不攻蜀国?
不是司马懿不想打蜀国,而是他不敢也不能打。
青龙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这标志着历时七年的蜀国北伐至此结束,由于失去了诸葛亮这个主心骨,蜀军随即撤退。
与此同时,蜀军内部发生内杠,大将魏延死在了杨仪手中,起因是因为争夺兵权。
可以说,这个时候的蜀国,内外充满了混乱,诸葛亮的死和高级将领的夺权,都导致了蜀国处在了极为危险的境地。
如果这个时候,司马懿一鼓作气,率领大军追击蜀军的话,就有极大可能会将其一举击溃,甚至,还有机会杀进成都也说不定。
但事实上,自打诸葛亮病逝之后,司马懿在余生里,始终没有再对蜀国发动过攻击,难道司马懿不想消灭蜀国吗?实际上并非如此,他之所以不打,一来是他不敢,二来则是他不能打。
实际上,在诸葛亮刚去世的时候,司马懿曾提出过乘胜追击的计划。
当时,诸葛亮病逝五丈原,紧接着魏延被马岱所杀,蜀军上下一片混乱,这个时候,司马懿果断提出乘机攻打蜀国。
只不过,司马懿的这个提议,被魏明帝曹叡给驳回了。
所以,这才让蜀军得以撤回,而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当时曹魏的决策权,尚且掌握在曹叡的手里,并非是司马懿完全说了算。
换而言之,当时伐蜀与否,不在司马懿的主观意志所决定,而是要看曹叡同不同意。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司马懿有心乘胜追击,也意识到当时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但因为决策权不在他的手里,只能是望”蜀“兴叹。
那么,魏明帝曹叡因何不同意司马懿的提议呢?他难道没有意识到这个灭蜀的好机会吗?
曹叡当然意识到了这个机会,但是在他心里,灭蜀是可以的,但是让司马懿灭蜀,则是万万不可以的。
为什么呢?这就要说一说曹叡的”平衡之术“了。
曹叡这个人,可以说是三国时期最有天分成为一代明主的领袖,在他继位初期,勤政、睿智都是他当时给别人的印象。
但在后期,准确说是在诸葛亮死后,曹叡就开始自我”放逐“了。
比如大兴宫殿、再比如极为好色,总之,曹叡如同是换了一个人一样,从头至尾的开始堕落起来。
但不管他如何堕落,有一点他十分清楚,那就是不能让司马懿继续做大。
司马懿一家,在当时已经占据了朝堂上的诸多席位,并且,由于司马懿成功抵抗了诸葛亮的北伐,因此更让司马一家的地位再次有所提升,也更具声望。
要是让司马懿继续攻打蜀国,并成功灭蜀的话,势必会让司马懿一家在曹魏的朝堂上,拥有更加超然的地位,甚至直接威胁到曹叡的统治。
所以,无论如何,曹叡都不会同意司马懿的提议,他不想也不愿看到司马懿威胁到自己。
甚至,在不久后,蜀将马岱侵扰曹魏边境时,曹叡虽说依然安排了司马懿调兵遣将应对,但实际上真正和马岱对阵的,是忠心于曹魏的大将牛金,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遏制司马懿的继续上升。
说完了曹叡的小心思,就可以明白,至少在曹叡活着的时候,司马懿是没有机会,更不可能继续攻打蜀国的,大老板不同意,作为臣子的司马懿只能放弃。
除此之外,截止到曹叡去世之前,司马懿”很忙“,也是他不能攻打的原因之一。
让司马懿忙碌的,主要是来自辽东,当时,辽东的公孙渊继任辽东太守后,仗着地势和实力,对曹魏十分不敬,并且还自立为燕王,这就让魏明帝曹叡很是恼火。
恼火之余,曹叡就决定给公孙渊点颜色看看,因此,在景初二年(公元238年),曹叡命大军前去讨伐辽东的公孙渊。
而此次讨伐辽东的主帅,正是司马懿。
平定辽东一战,前后持续了大约有一年有余,在此期间,司马懿不管情不情愿,都必须把全身心的精力投入到辽东战事上,所以,他也就没有时间去考虑继续攻打蜀国。
毕竟他不会分身术,更何况只有把辽东平定了,才能继续让曹叡对他放心。
因此,在前期,也就是魏明帝曹叡在世的日子里,司马懿是没有机会,也没有时间攻打蜀国的,原因很简单,一个是他说了不算,另一个是他没时间。
那么,在曹叡去世,曹芳继位后,司马懿为什么仍然不攻蜀呢?很简单,他同样很忙,忙着打东吴,忙着”诈病赚曹爽“。
曹叡临终前,曾将司马懿和大将曹爽定为托孤大臣,让这两人共同辅佐继任的曹芳,而就在曹芳登基两年后,东吴的孙权就开始”不消停“起来。
正始二年(公元241年),孙权兵分四路大举攻魏,司马懿再次作为主帅迎战,而这次与东吴开战,一打就又打了将近三年。
直到正始四年,吴将诸葛恪丢弃舒城,司马懿征讨东吴才算是告一段落。
与征讨辽东相似,在这期间,司马懿同样得全身心地对付东吴,一来东吴确实是曹魏的威胁,二来于公于私,司马懿都有消灭这个威胁的理由。
毕竟这个时候的司马懿,已经逐渐起了取代曹魏的心思,这打东吴实际上也是给自己打的。
再加上当时东吴已经打到家门口了,司马懿总不能视若无睹,反而去攻打蜀国吧,先解决眼前迫在眉睫的问题,才是最重要的。
而在东吴的事情告一段落后,司马懿也迎来了人生的重要时刻。
从正始五年开始,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爽就展开了夺权之战,当然,前期司马懿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毕竟曹爽也不是吃素的。
为此,司马懿不得不开始装病,以骗过曹爽,这就是”诈病赚曹爽“的由来。
既然都开始装病了,那么这个时候攻打蜀国也成了不现实和不可能的事情,总不能这边司马懿装得要死要活,那边却生龙活虎的攻打蜀国吧?
要是这么一弄,那司马懿的计划马上就露馅,也就会正中曹爽的下怀。
所以,与伐蜀相比,还是自己先活着更重要,司马懿在这个关键时候,无论如何都不会发动伐蜀的战争。
并且,高平陵之变也是发生在这期间,除掉曹爽、架空曹魏,这才是当前阶段司马懿的终极目标,不为这个目标服务的事情,都可以先放一放。
除了迎战东吴和除掉曹爽之外,当时司马懿不攻打蜀国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有前车之鉴。
这个前车之鉴就是曹爽,在正始五年春,曹爽提出攻打蜀汉,当时司马懿极力阻止,但曹爽一心要建功立业,根本不停劝阻,最终执意出兵。
出兵的结果,是大败而归,据史料记载,曹爽此战死伤甚多,不仅令关中大受虚耗,就连羌、胡等地也对曹魏怨声载道。
这里需要说下司马懿为何要阻止曹爽伐蜀,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司马懿的小心思,他不想让这个不世之功被曹爽夺了去,二是司马懿清楚,伐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当时蜀国还占据着汉中等军事要地,并且蜀汉方面仍然在沿用着诸葛亮留下的防守政策,就是利用天险和地势来据守,再加上当时的蜀汉朝堂上尚且清明,这几项因素综合起来,就让伐蜀成了一件很难的事情。
最重要的是,伐蜀对于曹魏而言,是一个消耗巨大的拉锯战,尤其是粮草供应方面,如果强行伐蜀,至少在当时会引起极大的负面连锁反应。
总之就是,当时伐蜀不是合适的时机,这也是司马懿不同意伐蜀的根本原因。
而曹爽的失败,则又深刻验证了这一点,有了曹爽的”以身试法“,司马懿更不会”知难而上“,要知道,若论”鸡贼“,司马懿要说第二的话,没人敢排第一。
这就是在魏明帝曹叡死后,司马懿依然不伐蜀的原因,而到了司马懿彻底掌权后,他为何还是按兵不动,不去攻打蜀国呢?
很简单,这个时候,留给司马懿的时间不多了。
司马懿真正架空曹魏和彻底掌权,是在嘉平元年(公元249年),也就是在高平陵之变发生之后。
此时,司马懿所面临的局面,相较于曹爽被除掉之前虽说轻松了点,但同样不敢掉以轻心。
为什么呢?因为当时他刚夺下权力,朝堂上的形势并不算铁板一块,各种暗流涌动,他同样有失去权力的可能。
所以,这个时候,司马懿最需要做的,是巩固手中的权力,而不是带着大军远行。
毕竟他知道当年曹操是怎样”挟天子令诸侯“的,更清楚自己的”高平陵之变“是如何成功的,如果他在这这个时候带着大军攻打蜀国,那么无疑就会让自己远离皇帝。
到时候,保不齐自己就会是第二个曹爽,能不能回来都是未知数。
因此,他只能在这个时候稳定局势,坐镇朝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也更稳妥地将权力交接给司马家的下一代人。
并且,当时距离司马懿去世,也就剩两年的时间了。
临死前为子孙留点基业,是几乎所有人的习惯,司马懿同样也是如此,经过他近半生的”奋斗“,终于把曹魏架空,让司马家成为最大的权臣,而到了他晚年之际,他需要做的,就是如何把这份”劳动成果“传递下去,并发扬光大。
所以,他不能在这个时候伐蜀,也不会去伐,他要把这个不世之功留给后人。
只要他的儿子消灭掉蜀国,才能让司马家的声望更进一步,也才能保证司马氏在曹魏的超然地位。
只有这样,方能实现司马家“篡魏”的终极目标。
事实上,在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也是严格按照父亲的步骤去做的,司马师上位后,先是树立权威,清除反对自己的势力,巩固司马家的权力,但由于司马师死的早,因此伐蜀这件事就留给了司马昭。
而司马昭也不是刚上来就伐蜀的,他同样也是在稳定了朝野之后,才最终在公元264年,发动了灭蜀之战。
所以,司马懿终生不攻蜀国的原因很多,首先是魏明帝活着的时候,司马懿说了不算,且当时他还要应付辽东,其次在曹叡死后,司马懿又迎战东吴,并与曹爽争权,没有机会伐蜀,最后是曹爽被除后,司马懿也走到了生命尽头,因此,伐蜀只能是留给后人了。
诸葛亮病逝后,司马懿为何终生不攻蜀国?
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春二月,诸葛亮以新制的“木牛流马”运输粮草,并在斜谷修筑邸阁, 提前在此囤积了大批军粮。待一切准备就绪,他亲率十万大军出斜谷道,发动了第五次北伐曹魏的战争。
这次出兵北伐,他吸取了以往四次兵出祁山伐魏失利的经验教训,为牵制魏军,事先他派使者赴东吴,约盟友孙权同时出兵,东、西配合,以期“同时大举” 。吴、蜀两家自东、西方向分攻淮南、关中,使魏军无法集中力量抵御,顾此失彼。
同年四月,经艰难行军,蜀军终于安全地由斜谷北口出,其先锋迅速攻占武功水以东地区。诸葛亮事先制定的战略目的是进到渭水附近与魏军主力展开决战。
蜀军虽顺利的出了斜谷,但诸葛亮的老对手、曹魏太师、大将军司马懿已经先期率军抵达渭河南岸,他部署军队背水为阵,树栅挖壕,依然坚守不战。
诸葛亮见司马懿早有准备,于是打算攻占渭河北岸以切断关中与陇右魏军之间的联系,不料魏将郭淮率军拼命阻击,蜀军无法渡河,诸葛亮只好屯兵于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一面与魏军对峙,一面命士卒就地屯田,并等待东吴在东线军事行动的消息以寻找最佳战机。
五月,孙权亲统十万大军攻魏,吴军很快捣入淮南,魏明帝曹睿亲率大军迎击,又派两万精锐步骑增援在西线战场抵御蜀军的司马懿。七月,吴军进攻受挫,孙权见难以取胜,很快退兵,魏军遂得以集中全力应对西南战事。
司马懿老谋深算,他背水结阵,坚守不出,与急于求战的诸葛亮相持了一百多天。
蜀军远道而来,魏军却是以逸待劳,因此再拖下去对蜀军肯定不利。
诸葛亮为激怒司马懿出战,曾派人送去一套女人的裙服以羞辱、刺激他,魏将见状均义愤填膺,纷纷要求出战,司马懿却不为所动,依旧严厉约束部曲不得莽撞,仍按兵不动。
魏明帝很支持司马懿的做法,他特地命人到渭南杖节监军,严令诸军不许出战,预者斩。
司马懿虽然坚守不战,但对诸葛亮的一举一动很是关注。当他从蜀使那里获悉诸葛亮夙兴夜寐,日理万机,而且事无巨细都要躬亲处置,且食少事繁时,判断蜀汉丞相即将油尽灯枯,或许不久于人世了,因此更加坚定地贯彻长期坚守、避免与蜀军决战、拖疲拖垮敌军的方针。
果然,到了这年八月间,操心过度、积劳成疾的诸葛亮终于一病不起了,不久,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蜀汉丞相怀着未能完成恢复中原、兴复汉室之统一大业的无限惋惜之情,在五丈原军营中溘然长逝了。
杨仪、姜维按照诸葛亮的临终部署,严密封锁丞相去世的消息,秘不发丧,不拔营寨,悄然整顿军马缓缓退去。
司马懿风闻诸葛亮已死,立刻率大军出营穷追不舍。杨仪见后方人喊马嘶,烟尘滚滚,心知魏军追兵已近。他命后队做前军,剑拔弩张,返旗擂鼓,装作一副要发进进攻的架势。司马懿不知虚实,恐遭埋伏,遂引军怏怏而退。
杨仪、魏延等魏军走远了,才重新整理好队伍从容回撤,等蜀军全部安全进入斜谷后,才宣布丞相死讯,并讣告发丧。
司马懿引军回到五丈原,他仔细观察蜀军扎营布阵的地方,只见一切井井有条,纹丝不乱,遂由衷的赞叹道:“诸葛亮真乃天下奇才啊”!
这就是民间流传“死诸葛吓跑活仲达”典故之由来。诸葛亮五伐中原的战争,就这样结束了。
诸葛亮死后,司马懿除一劲敌,按理说他应该乘势挥兵大举攻蜀,再建功勋。可事实是,他并没有再接再厉,再续辉煌,反而终其一生再未伐蜀。这是何故?
主要是因为魏国内部起了内讧。原来,司马懿在历次战争中逐渐掌握了曹魏的军事实权。魏明帝曹睿死后,他和曹真之子曹爽共同受命辅佐年方八岁的幼帝曹芳。就这样,曹魏统治集团内部逐渐形成了曹氏和司马氏两大政治势力。
后来,大将军曹爽忌惮位高权重且手握重兵的司马懿,遂设计削其军权,给他封了个有名无实的太傅头衔,让他去做小皇帝曹芳的老师。
阴狠狡黠、善于权谋的司马懿见曹爽势焰熏天,自己暂时斗他不过,就假装称病不朝,后来又辞官回家休养去了。司马懿装病迷惑曹爽,居然在病榻上躺了两年之久。
正始十年(249年)正月,乘小皇帝曹芳率曹爽等文武大臣前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之机,司马懿悍然发动了“高平陵事变” ,彻底剿除了曹爽集团,控制了魏国朝政大权。
此时,距诸葛亮去世已经整整过去了十五年。在这段时期内,正是因为司马懿受到曹爽集团的猜忌与防范,遭削夺兵权,不得已采取韬光养晦之策以自保,后来又忙于策划并发动“高平陵政变”以窃取曹魏政权,所以根本无暇率军乘胜攻蜀,蜀、魏边境遂得以相安无事十多年......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辛苦 严禁剽窃】
诸葛亮病逝后,司马懿为何终生不攻蜀国?
谢谢邀请。首先要说,诸葛亮死后,司马懿确实没有攻打蜀国。然若说这是因为怜惜对手诸葛亮的缘故,以至于放弃不攻,那你是文艺片看中毒了。
(演司马懿最好的,是这位魏老师)
首先我们看,诸葛亮去世是在234年,司马懿紧接着就干嘛去了?出兵辽东,搞定公孙家的叛乱——数十年来困扰曹魏的辽东问题终于彻底解决。
打完辽东打哪呢?实际上曹魏还是打算让他镇守关中,但此时又发生了突发性事件:诏书召他火速回京,三日之间,诏书五至。魏明帝手书说:“间侧息望到,到便直排阁入,视吾面”。
什么情况?皇帝病危了!司马懿一见诏书此语,大惊,乘追锋车昼夜兼行,四百多里,一夜而至京城。魏明帝拉着他的手,目视太子齐王,说了一句话:“以后事相托。死乃复可忍,吾忍死待君,得相见,无所复恨矣。”
(倪版稍逊,但也还可以)
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司马懿几乎成了诸葛亮的翻版,要像诸葛亮辅佐阿斗那样辅佐曹芳了,可事实没有给他这个机会,随后曹爽就开始排挤司马懿,让他做太傅,效仿西汉丞相萧何那样,入殿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实际上就是一种退休状态。
但即便如此,司马懿还是主持了曹魏与东吴的一场战事,那就是孙权的四路攻魏,但这一次东吴大将陆逊并非参与,出动的只是诸葛瑾父子与朱然这些二流将领,所以被司马懿轻松击退。稍后吴国派诸葛恪屯驻宛城,也被他击退(就是此时,邓艾脱颖而出)。
随后,便发生了曹爽事件,最终是司马懿胜利夺权,曹魏进入漫长的司马时代。
那么,在夺权之后,司马懿为何还是不攻打蜀汉?答案很简单,因为要消灭反对他的人。王凌便是其中一个,借着灭王凌的势,他又逼楚王曹彪自尽,并趁机把魏之王公全部拘捕,放置邺城,命有司监察,不准他们互相交结往来——从这些动作可以看出:司马懿根本就不会做曹魏的诸葛亮,后来司马师、司马昭的所为,完全就是老爹的作风。
杀了所有反对派之后,司马懿是不是就该攻打蜀汉了呢?不,这时候老天便来收他了——你若真心辅魏,多活几年无妨,既然无心,就收了吧!
(吴版,可能是最赚钱的司马懿,但也是最无司马味的司马懿,纯是一个新时代的产物)
于是司马懿,卒!
诸葛亮病逝后,司马懿为何终生不攻蜀国?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先把诸葛亮和司马懿的事迹翻出来,看看司马懿和诸葛亮是什么关系。
如果说司马懿和诸葛亮是军事上的对手,政治上的同盟,是不是有点怪呢?不奇怪,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为什么诸葛亮活着、死后司马懿都没有灭蜀。
《三国演义》是以《三国志》为原本,编撰出的一部历史小说,其中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叫“空城计”。司马懿夺下街亭就准备攻城,此时,诸葛亮就在城上弹琴给司马懿听:
为迎客,我在城楼亮琴音,你司马懿也算是个明白人。
我赌你不会领兵杀进城,因为那飞鸟尽而良弓藏,狡兔死而走狗烹的道理,你懂的。你莫要胡思乱想心不定,你快找个城里有伏兵的理由,快退兵。不然那魏主曹睿起疑心,一定会要你司马家族的小命。
表面上看,这些都是小说和戏说,却是有些许道理在其中。一场“空城计”道出了司马懿与诸葛亮互为知音的大戏。可以说三国时期,是司马懿激发并衬托了诸葛亮的智慧,也是诸葛亮成就了司马懿。
如果没有诸葛亮,也就没有了司马懿在曹魏集团中的政治、军事地位。
司马懿所处的环境一、政治环境
司马懿在曹魏集团中,不过是曹营中人才济济中的一员。曹操时期,谋臣就有荀彧、郭嘉、贾诩、程昱等。
而司马懿则被曹操疑视为“鹰视狼顾”,有才高震主之隐患。曹操时时提防他,此时的司马懿毫不张扬,忍隐才智,不涉足军事默默地等待时机,蓄势待发。终于取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临死前,他被任命为四大顾命大臣之一。
曹丕时期,曹丕对他也是时时想起父亲的遗言。此时的司马懿仍然是如履薄冰,在夹缝中求保职。终于他的忍隐让他转成了曹丕智囊团中心人物之一,经常独留许昌,独断国政大事。
如此使他得到了驰骋朝政的机会,为日后专揽朝政打下了基础。同时也得到了曹丕的信任,又一次成为二大顾命大臣之一。
曹睿即位后对司马懿也是有所防范的,不到危机时分,是不会把兵权交给司马懿的,而且是打完仗便立马收回司马懿的兵权。
所以司马懿明白功高不仅震主,更会引起同僚的嫉妒。他不能锋芒过露,但又不能太大智若愚地无足轻重。这个分寸却被司马懿拿捏得十分准确,同时,诸葛亮也非常懂司马懿的处境。
所以《三国演义》中就有了“空城计”这一说,它是符合三国时期司马懿的处境,和诸葛亮的懂得。而且世世代代的人都喜闻乐见,愿意相信。因为这其中蕴含着一个双赢的道理,乱世英雄是相互辅助而产生的。
二、司马懿的军事环境
曹操集团的武将有夏候淳、张辽、徐晃、张郃等。而司马懿的“鹰视狼顾”,使得曹操并不敢重用他。
虽然司马懿知道曹魏的最大对手是蜀汉,但从长远来看,司马懿并不急于和诸葛亮决战。他知道不能太过辉煌,招来主子的猜疑。此时的司马懿赢不能大赢,输不能大输。攻不宜太攻,守不宜太守。
由此可见,司马懿得比任何人都谨慎,心机也比任何人都要深。他在等待中谋求一个抢夺天下的时机。
直到魏少帝曹芳时期,司马懿才站到了权力的顶峰。却又遭到了曹爽集团的排斥,将他明升太傅,实夺实权。这个时期的司马懿只好装病继续忍隐。
司马懿的谋略一、政治谋略
司马懿的“鹰视狼顾”、“高平陵之变”,一直被讥讽为司马父子狐媚取天下,被认定为司马氏弑君篡政。有悖于儒家之道的忠君报国,实属小人之道。
而司马懿的“鹰视”则是高瞻远瞩,胸有全局的军事战略家。“狼顾”则是深谋远虑,审时度势,统筹兼顾,放眼未来。在生死较量的政治博弈中,往往不择手段。
为消灭政敌,司马懿尽情采用权术、谋略绝不手软的政治谋略。在与曹爽的政治斗争中,司马懿开始装病“尸余气,形神已离”。使曹爽放松了对他的警惕,从而成功地消灭了曹爽集团。
其智,胸藏韬略;其勇,杀伐决断,心狠手毒。具有驾驭全局的高超艺术和卓越才能。
二、卓越的军事才能
1、用兵如神,出其不意
司马懿的一生有许多军事天才故事,最精彩的当属平叛孟达战役。如果细想想,这又是一次司马懿和诸葛亮神交的精彩合作。
首先诸葛亮劝诱孟达归蜀,同时又派间谍将其谋泄露给司马懿,好假曹魏之手除掉孟达,解决了蜀汉来自东州集团的威胁。
而司马懿在平定孟达反叛过程中,诡计叠出并用兵神速,为了防备吴蜀两国接应孟达,派人守住要道。上庸距宛城有一千二里路,司马懿命将士们日行八十多里,挥军奇袭擒斩孟达。
连孟达都惊叹:
吾举事,八日而至城下,何其神速也!
《晋书》
2、识人用人
- 228年,司马懿与诸葛亮街亭较量。当司马懿得知诸葛亮派马谡守街亭,高兴的说:“马谡徒有虚名,乃庸才耳!”看!司马懿比诸葛亮更识人吧。
- 邓艾寒门出身,被司马懿征辟,而邓艾也不负司马懿,屡立战功。他在地方任长官时,继续贯彻司马懿的“足食足兵”的方针,出现了“荒野开辟,军民并丰”的局面,完全是司马懿的忠实死党。
3、坚壁不战,以逸待劳
在对蜀汉战争中,司马懿“坚壁不战”。就算是被诸葛亮侮辱,被手下误解,他仍坚定意志坚持不战。使得蜀汉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食耗尽,掳掠则无有所获。
有一个词叫“应运而生”,有句话叫“时势造英雄”,无论是“运”还是“势”都是可遇不可求。而司马懿的成功则在于,他在时刻准备蓄势待发,即时把握时代的脉搏,抓住人生的每一次机遇,成就了他在政坛上辉煌的一生。
总结
回答问题,综上所述,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为何终生不伐蜀。
1、不能伐蜀,也没有权力伐蜀
虽然司马懿知道蜀汉才是心头大患,灭了蜀汉一统天下大业也就基本完成。但曹魏集团上下都认为主要对手是孙吴。所以曹睿几次下诏,不许司马懿发兵攻蜀。
同时,司马懿深深懂得他与蜀汉相依相存的关系。蜀汉在,司马懿尚有用武之地。蜀汉亡,司马懿将走狗烹。
2、没时间伐蜀
司马懿在曹魏集团中,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处处需要小心谨慎地进行政治斗争。诸葛亮死后的17年里,司马懿为骗曹爽,装病就装了10年,10年里司马懿在紧密筹划如何夺取曹魏政权。
待到司马氏晋取代曹魏后,刚刚一年司马懿也就死了。
3、司马懿要一个司马氏晋王朝的一统天下。
司马懿做梦都想灭蜀。但是,他不想要曹魏灭蜀,他想要的是司马氏晋王朝灭蜀,完成晋王朝的一统天下大业。
不管怎么说,司马懿、诸葛亮、周瑜,他们之间的关系在军事上是对手,在政治上相辅相成,在精神领域中,他们又惺惺相惜。无论是三足鼎立,还是一统归晋,是他们推动了历史潮流,为华夏民族一次又一次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