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氏代齐,田氏是如何取代姜姓入主齐国的?

田氏代齐这件事,简单来说,就是一个鸠占鹊巢的故事。

话说当年陈国内乱,国君的一个儿子跑到了齐国,被齐桓公重用。此后经过近三百年的发展之后,这个外来户逐渐发展壮大,先是和齐国内部几个大氏族,联手削弱宗室,然后又击败了这几个大氏族,彻底独掌大权,最终取而代之,成了新的齐国国君。

这个过程,说起来虽然很简单,但实际上却持续了近三百年的时间,中间发生了无数传奇的故事。而田氏代齐的整个过程,大体上则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田氏入齐。

春秋初期,中原地区的大国陈国,曾经围绕着国君的宝座,发生过一场严重的内斗。当时陈国的国君陈桓公病重,他的弟弟趁机干掉了陈桓公所立的太子,然后在陈桓公死后夺取了国君的宝座,史称陈废公。但之后不久,陈桓公的三个儿子,又设计干掉陈废公。

陈废公被干掉之后,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兄弟三人先后做了国君,分别是陈厉公、陈庄公以及陈宣公。至于说为什么是兄弟相传,而不是父子继承,这个原因史书上基本没什么记载。我们只知道,兄弟三人的传承,应该是比较和平的,而不是弟弟弑杀哥哥然后夺权。

这场兄弟相传,虽然比较和平,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个问题:兄弟三人都做过国君,那他们的后人,是不是都具有合法继承国君宝座的权力呢?答案显然是不可能的。最终,到了小弟陈宣公在位的时候,陈宣公就直接立了自己的儿子做太子。至于他的两个哥哥的儿子,那就只能变成旁支了。

在这些失去继承权的国君后代当中,有一个叫陈完的人比较特殊。这个陈完是三兄弟当中首先做国君的那个陈厉公的儿子。如果陈厉公可以多活几年,说不定也就没有什么兄终弟及的事情,而是直接由陈完或者陈完的兄弟来继承国君之位了。但可惜的是,既然国君的宝座已经丢掉了,那陈完自然也就只能成为一个普通的卿大夫了。

对此,陈完倒是也没太过在意,直接认命了。所以陈完长大之后,一直努力工作,非常有才能。在整个陈国,名声都很不错。另外,陈完和陈宣公的儿子,也就是那位当时被陈宣公立为太子的堂兄弟,关系非常不错。

如果剧情正常发展下去,陈完大概会成为一代贤臣,虽然没能继承国君的位置,但还是可以好好辅佐自己的堂兄弟,做出一番事业。但谁也没想到的是,后来陈宣公晚年的时候,色令智昏,竟然打算废掉太子,改立自己另外一个宠妾的儿子做太子。

但问题是,当时这位太子和陈完交好,在国内非常有实力。就算是陈宣公本人,也不是动动嘴就能轻易废黜的。再加上这个过程当中,又有奸臣从中作梗,导致陈宣公误以为太子和陈完交好,是打算造反推翻自己。所以最终,陈宣公直接下令,干掉了太子。

随着太子被杀,陈完的处境,瞬间就尴尬了起来。

当时的陈完,继续留在陈国,肯定会被自己的叔叔陈宣公直接铲除。为了保护自己,也为了保护家人,陈完不得不带领自己的家族,离开陈国,逃往了齐国避难。

之所以要逃往齐国,主要是因为当时的齐国,正是齐桓公在位期间。此时的齐国,已经成了列国之中公认的霸主。只有这样的齐国,才有实力庇护陈完一家。而陈完逃到齐国之后,齐桓公也展现出了自己的霸主气度,直接收留了陈完一家。

非但如此,面对逃难的陈完,齐桓公还直接表示,要让陈完做齐国的上卿。面对齐桓公的好意,陈完直接表示,自己没有能力接受,最后只是接受了工正的官职,负责管理齐国的工匠。这个官职,在齐国内部虽然不算低,但也不像上卿那么高。

不得不说,陈完的这个决定,还是很有道理的。毕竟,当时陈完是从陈国逃难到齐国,自身根基未稳。如果这个时候,陈完贸然接受任命,成为齐国内部的高层,势必要侵占其他齐国大氏族的利益,很容易引来其他家族的排斥。一旦被排斥,陈完家族想要在齐国扎根,恐怕就很困难了。

正是因为陈完的这招以退为进,陈完家族也得以顺利留在了齐国。而且,留在齐国之后,陈完还顺便给自己家族改了氏,由陈氏改为了田氏。

这里我们要稍稍解释一下,先秦时期的姓氏,和我们后来姓氏的概念,是截然不同的。简单来说,姓指的是人继承的始祖关系,而氏则是同一始祖的后人,后来在发展过程当中,逐渐到了不同地方,组成了不同的氏族。

之所以会有这样复杂的关系,主要是因为母系社会的时候,因为那个时候没有固定的婚配关系,导致很多人只知道自己母亲是谁,却不知道自己父亲是谁。所以就用姓这个东西,来确定自己母系这一脉上面的先祖到底都是谁,避免近亲结婚之类的问题。而进入父系社会之后,姓的制度也同样延续了下来,继续作为区别先祖的标志。

但问题是,后来在发展当中,大家渐渐发现,太多人都是一个始祖。比如炎帝和黄帝,后世几乎所有中国人,都是他们的后代。所以到了这个时候,单纯的姓已经很难再进行区别了,所以氏就开始逐渐普及。就算是同一个始祖,生活到了不同的地方,本身的氏也会截然不同。

比如陈完一家,他们的姓其实是姓妫,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八个姓之一。妫姓一脉的后裔很多,而陈国这个分支,因为封国的名字叫做陈,所以这一支的氏就被称之为陈氏。

而到了齐国之后,既然陈完一家,已经转移到了陈国以外的地方生活,氏自然也就可以变一变了。至于说为什么会由陈氏改为田氏,这个原因很简单,因为按照当时的口音,陈这个字和田这个字的念法是非常接近的,所以这就是一个音同字不同的说法。

总之,到了齐国之后,陈完一家变成了田完一家,并且彻底扎下根来。从这时开始,齐国的田氏一族开始出现,并且在此后的上百年时间里,逐渐成为了齐国的大氏族。

但谁也没想到的是,齐桓公这次好心接纳,后来竟然会让自己的后人,直接丢掉了整个齐国。

随着齐国田氏正式出现,接下来田氏代齐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也就是所谓的壮大阶段。

从田完入齐开始,此后的122年当中,田氏历经五代家主,逐渐成了齐国的大氏族。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齐国更是换了九位国君。而到了第五代之后,因为多次联姻,田家的关系和齐国国君这一脉,已经非常近了。双方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同时,经过上百年的发展之后,这时的田氏,自身力量已经极为强大。到了这个时候,田氏再想继续壮大下去,就势必要侵占齐国宗室占据的那块蛋糕。所以,到了田家第六代家主在位的时候,田氏代齐开始进入第三个阶段。

第三个阶段,叫做争权。

此时已经极为强大的田氏,再想继续壮大下去,就势必要和齐国宗室竞争。毕竟,齐国本身就那么大,这种矛盾几乎是不可调和的。

而当时的齐国宗室当中,有三个氏族可以被称之为齐国宗室,分别是吕氏、高氏以及国氏。这三个氏族的姓,都是姓姜,都是当年那位姜太公的后人。只不过在后来的发展当中,高氏和国氏逐渐成了远房偏支,而吕氏这一脉,则是继续继承国君之位。

对于此时的田氏来说,想要继续壮大,首先要做的,就是打压高氏和国氏,从这两个姜太公的后代偏支手中,争夺更多的利益。

在这场斗争当中,田氏首先拿出来的手段,叫做争取民心。当时的田氏,使用各种手段,大肆宣扬田氏的恩德,让齐国百姓对田氏的印象越来越好。比如说,对待下面的佃农,贷款给下面的佃农,有大斗贷出。回收贷款的时候,则是用小斗收回,以此来让利于民,收买民心。

这种手段,听起来似乎不怎么高明,但确实非常有效。而当时田氏的这种做法,也引起了一部分人的忌惮。这其中,就包括当时的齐国头号政治家晏婴,也就是后世常常说起的那位晏子。尤其是晏子使楚这个故事,更是被直接写入了我们目前的课本,所以大家基本上都知道晏子。

晏子掌权的时候,就曾注意到田氏的这些举动。当时晏子就明确表示,如果让田氏再这么搞下去,齐国迟早会被田氏收入囊中。然而当时在位的齐景公,对此却不以为意,并没有采纳晏子的建议。只是用了一些无关紧要的手段,来对田氏进行限制。但这些手段,最后显然都没有任何用处。

最关键的是,田家自身也比较争气,在这个时代可以说是人才辈出。其中最有名的,就要数那位大名鼎鼎的田穰苴。这可是曾经留下了一部《司马法》,后来被抬进武庙直接被奉为武庙十哲之一的存在。而当时的田穰苴,其实只是田家内部众多的杰出者之一。

对于这样的田家,齐国宗室自然更没办法打压了。

就这样,经过齐景公这个时代的发展之后,田氏一族彻底发达了,逐渐到了齐国宗室都无法压制的地步。

而齐景公去世之后,因为他的嫡长子先一步去世,而齐景公临死之前,又立自己一个宠妾的儿子做太子,而这个宠妾的儿子又比较年幼,所以齐国一度出现了主少国疑的局面。趁着齐国内部暂时内政不稳的机会,当时的田氏家主田乞,通过一系列高超的手腕,挑起了齐国内乱,最终成功驱逐了国氏和高氏。

再之后,田乞又从国外接回了齐景公的另一个儿子,重新拥立为国君。经过这场动乱之后,田氏不但成功解决了高氏和国氏,让齐国宗室最得力的两个支持氏族,自此逐渐消失。而且,新上位的齐国国君,对田氏还需要感恩戴德。

就这样,田氏一族逐渐掌握了齐国的大权,并且开始操纵权柄,架空齐国国君。等到田乞去世,到了田家的第七代家主田常掌权的时候,田家已经可以直接发动武装政变,逼得齐简公不得不逃离齐国,最后还被田家人追上来给杀了。

堂堂齐国国君,被自己国内的氏族逼得逃走,最后还被杀了。显然,此时的田氏,在齐国内部已经拥有了难以想象的威势和声望。至于齐国国君这一脉,已经被彻底架空了。

随着齐简公被杀,田氏彻底掌握了齐国的大权。此后几十年里,田氏虽然依旧拥立吕氏的后裔做国君,但却开始在整个齐国内部,到处安插田氏的族人。齐国内部几乎所有城池的大夫,都是田家人。

到了这个时候,争权这个阶段,已经算是大功告成了。所以接下来,田氏也进入了第四个阶段,那就是正式取代吕氏,成为齐国新的宗室。

如果从后世的角度来看,当一个权臣或者一个家族,已经可以掌控全国,甚至连国内每一个城城主,都已经是自家人的时候。到了这个时候,改朝换代似乎已经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了,仿佛只要说句话就行。

但问题是,在先秦时代,这恐怕还真行不通。因为当时的规则,和后世有点不太一样。

经过八代人的奋斗之后,田氏虽然已经彻底掌控了整个齐国,实际上已经成了齐国新的统治者。但到了这个时候,田氏还是没能得到其他诸侯国的承认。

如果田氏贸然废了齐国国君,很容易会引来其他诸侯国的围攻。因为篡位这件事,是不被当时的规则所接受的。其他强大的诸侯国,也完全可以借此为理由,插手齐国内政,甚至直接率兵攻入齐国,彻底灭了田氏一族。

此时的田氏,虽然在齐国内部,可以算是一手遮天。但要想要挡住其他诸侯国的进攻,还是不太可能的。所以,在第四个阶段,田氏的主要任务,就是取得其他诸侯国的承认,直到最后得到周天子的册封,合法的取代齐国宗室。

想要取得其他诸侯国的承认,显然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这个过程,前后持续了整整近七十年的时间。不过,在这七十年当中,有一件事的发生,对田氏带齐有着特别重要的影响。

这件事,就是三家分晋。

和齐国一样,同样作为中原大国的晋国,在春秋末期的时候,也出现了权臣占据国家的问题。齐国还只是出了田氏一家,晋国却出了好几个大氏族。而这些大氏族经过多年的混战之后,最后由韩赵魏三家胜出。因为这三家的实力差不多,整体上都无法奈何对方,所以三方干脆直接联手,共同瓜分晋国。

韩赵魏这三家,想要瓜分晋国,继而自立为诸侯,同样也会遇到田氏面对的问题,无法得到其他诸侯的承认。所以,在这之后,田氏便和韩赵魏这三家,开始频繁来往,相互支持,共同谋求诸侯的位置。

除此之外,田氏也开始向外发动战争,利用齐国的强大军力,逼迫其他小诸侯国,不得不承认田氏对齐国的控制权。

就这样,又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这期间韩赵魏三家又先行一步,逼迫周天子承认他们的诸侯地位,给田氏带齐做了一个好榜样。就在韩赵魏三家被正式册封的两年之前,田氏已经把齐国的国君,转移到了海上一个小岛,只留了一座城作为姜家的封邑。至于剩下的齐国,则是完全由田氏控制。

即便如此,田氏仍是不肯放心,此后又努力了十多年的时间,争取到更多的诸侯国认可。最终,在公元前387年,田氏通过魏国国君,向周天子表达了自己自立的想法。此时的周天子,面对强大的田氏,也无可奈何,只能做一个顺水人情,彻底承认了田氏继承齐国。

就这样,随着周天子的册封完成,田氏也彻底鸠占鹊巢,成为了齐国新的宗室。

纵观整个田氏代齐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田氏能够占据齐国,完全就是一个鸠占鹊巢的行为。如果当年齐桓公没有接纳陈完,或者齐景公全力打压田家,田氏最后都不可能取代齐国。

至于说田氏为什么能成功占据齐国,原因其实也很简单。除了田家几代人的努力之外,更重要的是当时的时代背景。在春秋战国交替的时代,传统的井田制彻底瓦解,社会进行了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谁能取得更多的人支持,谁就能占据更多的生产力,谁就能成为新的诸侯。至于传统的礼乐制度,在这个时代,早已经彻底失效了。

而田氏一族,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争夺了更多的民心,以及诸侯们的支持。最后能成功占据整个齐国,自然也就不奇怪了。

田氏代齐,田氏是如何取代姜姓入主齐国的?

田氏,原本只是从陈国落难逃到齐国的。

谁能料到:这个避难家族最后居然能取代姜氏,成为齐国之主呢?

在漫长的“田氏代齐”过程中,田氏几代人所表现出的阳谋、阴谋,都令人叹为观止。

退让安身

齐桓公时期,一个从陈国逃难出来的贵族前来投奔。

陈完,是陈厉公的儿子,在陈国连续的内乱中,担心被害的陈完逃到了齐国。

据说,早在陈完出生时,周太史就做出过“陈完的后人将取代姜氏”的预言。

不知道齐桓公有没有听过这个预言。不过,即便听过,他也应该会一笑了之。

毕竟:当时齐国如日中天,小小陈完又怎么可能构成威胁呢?

齐桓公收留了陈完,希望陈完能出任上卿。

陈完拒绝:我逃难而来,不遭劳役之苦就够了,哪里还身居高位。

于是,齐桓公便让他担任工正(掌管百工。春秋时的地位并不高)。

陈完这次退让,实是明智之举。

当时的齐国,虽是如日中天的霸主,但齐国的政权交替常充满动荡。

而当时的陈(田)氏实力薄弱,过早拥有与其实力不相称的地位,非常危险。

或许是为了表示与故国划清界限,陈完一家此后改为田姓,开始了在齐的经营。

此后,长达120年的时间里,田氏长期“低调”。

这期间,齐国政局经历了多次大动荡。

齐桓公后期宠幸易牙等“小人”,病重后,五子争立,随后,又有崔抒弑君,庆封灭崔,频繁动荡。

“低调”的田氏,躲过了动荡,闷声发大财。

到第五代田桓子时,田氏迎来了一次厚积薄发。

田桓子的阳谋

田桓子因为武力出众,深得齐庄公喜爱。由此,田氏开始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机会。

得到更高平台后,田桓子做出了三件对“田氏代齐”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大事。

1、“正义”地讨伐政敌。

庆氏专权,引起各家不满,田氏与其他公族一起,讨灭庆氏。

庆氏被灭后,栾氏、高氏侵吞其他贵族土地,田桓子又与鲍氏结盟,以袭击之法驱逐两家。

这几次势力扩张,田氏都处于“实力居优”、符合道义的状况下进行的。

2、巧分利益,获取小贵族支持。

在击败栾氏、高氏后,晏婴提出了:“必致诸公”,栾、高氏的财富、奴隶应该给公族!

田桓子采纳意见,将利益分配给了中小贵族。

或许晏婴的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姜齐公族的利益,但田桓子以自己名义分配利益的举动,却使田氏获得了中小贵族的支持。

3、惠民,获得民心。

田桓子又采取了一系列惠民政策。

他在借给农民粮食或赈灾时,采用“大斗”制,在收税,收回借粮时用“小斗”。

他在遇到灾荒时,立即大手笔赈灾。

当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地主收租,农民劳作”的新型社会关系正在建立。

田桓子的惠民政策使田氏获得了民心,许多公族土地上的农民纷纷投奔到田氏门下。

田氏强大的基础,正是田桓子打下的。

隐忍待机渡过“危险期”

随着田氏实力的增强,田氏进入到了“危险期”。

一方面,齐国公族的实力依然非常强大。尤其是在实力雄厚、威望极高的高、国两家。

另一方面,田氏的崛起已经引起了大贵族的警惕。

在大公族的集体建议下,名将田穰苴被辞退,抑郁而终。

晏婴也多次提醒齐景公:警惕田氏的“惠民”之举。

危险之下,田乞一面“事”高、国两家,以低姿态降低对手的警惕。一面继续推行田桓子的“惠民”政策,收买人心、充实力量。

齐景公后期的公族骄奢淫逸,盘剥很重,所以,越来越多的农民被田氏所吸纳。

值得注意的是:春秋公卿大夫的“私兵”,以下级贵族“士”为主,精锐但数量有限。

田氏的“私兵”除了“士”,更多是“徒”,即投奔来的下层人士,这使田氏的私兵在规模上胜过其他各家。

因此,田氏表面上退让,实际上,经济、军事力量,乃至民望仍在迅速膨胀。

阴谋1:挑拨离间,趁机上位。

机会,终于来了。

政权交替时,统治阶层往往会出现裂痕。裂痕,正是阴谋家们最喜欢的土壤。

齐景公死前,让国、高两家扶持年幼的公子荼继位,而许多其他贵族则不满。

田乞一面假意拥护高、国,并“好心提醒”国、高小心那些不拥护新主的贵族。

另一面,田乞又怂恿其他贵族:高张太强了,一旦拥立拥立新主会更强!必须趁早动手!

于是,在田乞的策划下,田氏联合鲍氏及其他贵族,对高、国发起了突然袭击。

国、高,以及保持中立的晏家,领导人逃走,实力大衰!

随后,田乞又把逃亡到鲁国的公子阳生迎回来,拥立为主,田氏由此成为齐国最强的贵族。

阴谋2:借刀杀人,独霸齐国

随后,田乞之子田常利用自己的政治地位,借刀杀人,继续除掉异己。

1、挑起齐公与鲍氏自相残杀。

鲍氏,是鲍叔牙的后人,此时已成为田氏最大的竞争对手。

鲍牧与齐悼公关系不佳,这个机会被田桓把握住了。

齐悼公杀掉了鲍牧,随后,田常又怂恿鲍牧之子鲍息复仇,杀掉了齐悼公。

在连续的互相伤害后,鲍氏、齐公的实力进一步削弱。

田常则率国人拥立齐简公继位,完全掌握了齐国大权。

2、借吴国,彻底削弱高、国两家。

田常以恢复桓公霸业为名,挑动齐吴战争。

当时,吴王夫差兵威正盛,齐国难以敌对。

于是,艾陵之战,国书、高无邳等人被捕,国、高实力遭到毁灭性打击。(田氏也牺牲了弟弟田书,但代价远小于国、高)

在拥有压制其他贵族的实力后,田氏与齐公之间,已经接近摊牌时刻。

代齐

当时,齐公的实力、威望仍然胜过田氏,但是,田氏的威胁,已使齐公心不安。

齐简公重用监止。监止企图拉拢田豹,挑起田氏内斗。

田氏团结,田豹告发,田氏先发制人,直接在宫中发起袭击。

监止被杀,齐简公出逃。

齐公的封地、威望仍然非常强大。一旦简公充分动员,田氏将陷入被动!

一不做二不休,田氏发“徒”兵(下层百姓更拥立田氏),在徐州追杀了齐简公!

此后,田氏一连串的举动,使他牢牢控制住了齐。

1、交好诸侯,获取外部支持。

田氏主持下,齐国向鲁、卫归还土地,与控制晋国的赵、魏、韩订立盟约,与吴越通使。

如此,田氏得到了诸侯的支持。

2、打击大公族,直接扩大封地。

都到这个地步了,没必要藏着掖着了,图穷匕见!

由于田氏“惠民”得到下层支持,因此,田氏直接割取公族领地,阻力不大。

此后,田氏的土地、人口超过了国君的直接封地,田氏已成为事实上的领导者!

前386年,田和被周天子封为齐侯。

前379年,姜齐的最后一任国君齐康公去世,没有子嗣,其领地“皆入田氏”。

田氏代齐,彻底完成。

顺势顺时

春秋战国时的军事家:孙子、田穰苴、孙膑、田忌、田单皆源自田氏。

看来,田氏一族是有深厚的谋略功底的。

田氏之所以能最终代齐,在于他们一直顺势而为、顺时而为。

1、顺势:把握时代脉搏。

春秋末年,井田制瓦解,生产关系发生剧烈变化。

田氏抓住历史脉搏,以惠民政策吸纳劳动力,使其经济、军事力量迅速膨胀,这是其强大的根本。

相比之下,齐国另一位杰出人物晏婴,则仍然主张恢复西周时期的“王道”,虽然充满道德感,但却未能把握时代脉搏。

2、顺时:见可而进,知难而退。

在田氏崛起的过程中,田氏多次选择以退为进的方略,不盲目逞强,既避免不必要的损耗,又暗中寻找盟友,积蓄力量。

而当机遇来临时,田氏往往能先发制人,以袭击之法瞬间取胜。

战略上后发制人,稳准狠;战术上先发制人,把握主动。田氏始终牢牢把握着斗争的节奏。

总的来说,田氏的整体素质远高于姜氏及其他齐国公卿,其最终成功上位,并非偶然。

所以,田氏代齐,虽有违传统礼法,但于历史而言,则是一次进步。

田氏代齐,田氏是如何取代姜姓入主齐国的?

导读:世界上时间最早规模最大耗时最长的真实架空游戏,春秋以来礼乐崩坏,贵族间玩儿起了王国游戏!导读:姜子牙如果真的会仙术,不知道能不能算到自己辛苦打下的封地是为别人做了嫁衣!《白忙一场姜子牙》

武王伐纣成功后分封天下,实行分封制,姜太公作为伐纣的总军师劳苦功高,于是姬发封齐地给姜太公建立齐国,春秋时期齐国国君为姜子牙后代!

这里不得不说齐国一个国策,姜子牙立了一个国策原则,任用人才按功劳,所以鲁国国君开玩笑说齐必定为人所代!流浪公子陈完:留下300年夺齐大计!

这老龙就要说到一场齐国邻居陈国在公元前672年的一次内乱,陈厉公在内乱中失败他的儿子陈完一路逃亡到了来到了齐国,正好齐国国君齐桓公非常欣赏这个年轻人的能力,想要拜此人为相,陈完深知自己初来乍到坐不稳这个高位,于是委婉拒绝了齐桓公!最终陈完做了齐国工正这一掌握百工的官职。为了表明扎根齐国的态度,陈完把把成氏改为田氏。

陈完败逃齐国放着卿相之位不要,却选择工正一职,虽然他没有未卜先知的预知三百年后的事情,可是他选择的这个职位却是给齐家后代留下了三百年夺齐的可能性!田家夺齐史:一场完美的贵族权利游戏

第一:陈完有着“工正”这一特殊职权,加上齐国各大贵族不太关注百工这些鸡肋群体,田氏借着这个机会笼络了一帮子基础力量,自此田氏家族开始了灯下黑的茁壮成长!

第二:不得不说田家人非常有长远谋划,三百年的蛰伏累积财富和实力等待着机会,等到了齐景公执政时期,终于给田氏等到了第一次机会,这个时期齐国朝政被庆家把控,在栾氏家族的组织下田氏、鲍氏、高氏等家族在公元前545年剿灭了庆家!

第三次发生在公元前532年,,齐国的公子本来被栾家逼的出逃国外,田家灭田家栾家后接回了齐国公子,齐国将“高唐之邑”封给田氏家族。

这里可以作为一个分界线,此前的田家更像一个财阀集团,有钱有人没有地盘,此后的田家就像一个齐国的诸侯有了地盘和军队!猪对手神助攻:此后又有两次齐氏助攻田氏夺齐第一次:景公失德,田得人心

齐景公晚年好女色,齐国上演着一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闹剧,贵族的仓库里食物布匹都放得腐烂生虫了,普通百姓却衣食无依,还要承担繁重的赋税,而田乞(此时的田家主)开始施恩于民,不止开仓放粮还低息借贷给百姓(此人想了一个妙齐计举个例子借钱给百姓按五进制,还钱按四进制,也就是借五块还四块)此消彼长之下齐氏失去了民心而田氏得了人心!

第二次:姜茶驱逐众公子,田氏废帝封相亲

这里不得不再说齐景公一些不是了,景公立姜茶为继承人而姜茶不是嫡出子嗣,姜茶怕自己兄弟和自己争,就把众多兄弟逐出齐国,这让一直没有借口和机会染指齐国国政的田氏找到了机会,他们立马发兵攻打齐国皇宫,废了姜茶改立齐悼继位,田家主田乞顺利接任相位把持朝政,老龙认为自此开始齐国已经实际上落入田氏之手!

公元前386年田完(陈完)第十世孙田和自立为齐国公,而周王无力干预也正式册封了田和为齐王!自此三百年的代齐大计落下帷幕!

田氏代齐,田氏是如何取代姜姓入主齐国的?

齐国本来是老姜家的。

周武王伐纣灭商以后,分封周王室和功臣,于是姜尚也就是著名的姜子牙被封在山东东北部,为齐国,得到自己封地后,姜子牙没有留恋自己的老板,而是马不停滴离开自己原来的公司,而是来到山东去创建有着自己完全产权的姜氏齐国有限公司,虽然此时的齐国公司还隶属于西周王朝总公司,但是相比较于在周武王身旁纯高级打工仔的命运不知道强上多少。

姜尚姜子牙是姜氏齐国的始祖

姜尚来到齐国后,迅速融入当地的莱夷之中,入乡随俗,很快依据着西周分封的正统性在当地建立起统治,而与齐国迅速建立统治不同,周公旦的儿子也分封到山东西南部鲁国,可是他却处心积虑想要改变当地夷人的风俗,想要移风易俗,结果虽然鲁国最终成为仅次于周朝的礼仪之邦,却正像周公旦预料的那样始终受制于北方的邻国齐国。

东周历史开始后,历史进入春秋时代,而当时姜氏齐国为东方大国,到齐襄公时代,这这位国君有个特殊的嗜好,那就是喜欢与自己的亲妹子乱伦,甚至亲妹嫁给鲁国的鲁桓公之后,他为了和妹子成其美事,就邀请鲁国国君访问齐国,结果鲁国国君访问齐国后,齐襄公就又和妹子幽会,结果被鲁桓公发现,鲁桓公斥责了自己的妻子,齐襄公为了给自己的妹子兼情人出头居然派人杀了鲁桓公!齐襄公倒行逆施终于引发不满,结果他被弟弟无知给杀掉,可是不久之后之后无知也被杀,于是在国外的齐国公子纷纷赶回齐国争夺国君之位,于是历史上上公子姜小白诈死骗过对手公子姜纠,最终成功回国成为国君,而姜小白就是大名鼎鼎的齐桓公。

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无意中的举动最终灭亡了姜氏齐国

齐桓公成为国君后,宽宏大量的任命政敌姜纠的谋臣管仲为相,然后亮出已经不太亮的周王朝的牌子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开始建立起齐国的霸权(2000多年后,小日本子搞明治维新之前为了搬到幕府用的居然还是“尊王攘夷”的口号)从此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手。

成为了霸主的齐桓公,呼风唤雨一时风光无限,看着天下诸侯纷纷俯首的景象,齐桓公不免沾沾自喜,而且还多次发扬国际主义精神,来救他国与危难,此时陈国发生内乱,陈国的公子陈完逃亡齐国。

这个陈国也是西周武王伐纣后,分封的诸侯国,商朝灭亡后,周武王找到舜帝的后代,分封在陈国,所以陈国也算是根红苗正。

陈完到齐国后,得到霸主齐桓公的热烈欢迎,虽然陈完拒绝了齐桓公的高官封赏,但是陈完也从此在成为齐国贵族,陈字当时齐国被称为称为田,从此陈完的后人就在齐国被称为田氏。

成为齐国贵族的田氏,始终齐国占据有比较重要地位,在齐景公时代,田氏成为齐国高官,田氏代管国家税收的时候,从百姓处收税时采用小斗,赏赐百姓粮食的时候用大斗,结果齐国国家利益受损,百姓去得到实惠,田氏用姜氏齐国的钱粮收买着自己人心,从齐国人心渐渐归附于田氏,而当时齐国著名的大臣晏婴洞悉这一切,可是屡次劝说齐景公却不听,晏婴为此郁郁而终。

此仇齐国大权逐渐归于田氏,彻底掌握齐国大权,后来田氏利用权势除掉了齐国国内鲍氏、晏氏等大族,而后给自己分封更多的土地,甚至田氏的土地多过姜氏齐王。

韩赵魏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标志着历史进入战国时代

到公元前391年,田氏贵族中田和终于将末代姜氏齐康公放逐,而自己成为国君,而后田和的国君之位得到周王室的认可,从此田氏齐国彻底取代姜氏齐国一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掉末代田氏齐王田健。

田氏代齐,田氏是如何取代姜姓入主齐国的?

春秋战国时期,妫姓田氏后代取代姜姓吕氏后代成为齐侯,史称“田氏代齐”。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公元前672年陈国田完来到齐国到公元前386年周天子准许田和成为齐侯,历时286年。

周平王东迁,周室衰微,诸侯国纷纷崛起,割据争霸,遂礼崩乐坏,到春秋末期,奴隶主贵族阶级日渐衰弱,新兴地主阶级强势崛起,诸侯国内斗争加剧,卿大夫日益把持朝政,晋、齐、鲁三国尤甚。如晋之六卿,鲁之三桓,最后三家分晋成功。而在齐国,最终导致田氏代齐。

有妫之后,将育于姜

田完→田孟夷→田闵孟庄→田文子须无→田桓子无宇

公元前672年,陈国内乱,陈厉公儿子公子完即田完逃奔到齐国,齐桓公热情的接待了他,并想重用他,让他做个卿大夫,但田完拒绝了,初来齐国,寄居在外,根基不稳,不肯担此重任。

齐桓公只好让他担任管理百工的工正,掌工匠营造,田完又娶了齐懿仲的女儿,遂在齐国定居下来。成为齐国田氏家族的第一代首领。

后来田完去世,谥号敬仲,工正一职世袭。历经四世,主要是在齐国站稳脚跟。

到第五代田桓子无宇,正值齐庄公在位。无宇得齐庄公看重,初涉政坛就崭露头角,田氏家族开始积蓄力量,发展势力。

五世其昌,并于正卿

田桓子无宇→田釐子乞→田成子常→田襄子盘

田氏在田桓子无宇时期开始发展势力。

公元前548年,崔杼杀齐庄公立齐景公。崔氏和庆氏为相。两年后,崔氏内乱,庆氏灭崔氏而任相国,独掌朝政。

田氏暗中积蓄力量,在公元前545年联合鲍氏、高氏、栾氏灭掉庆氏,田氏家族开始崛起。公元前532年,田氏和鲍氏又联合起来攻打栾氏、高氏,壮大了自己的力量,并领封邑高唐,田氏势力进一步壮大。

齐景公死后,田氏联合鲍氏杀死国、高二相,立齐悼公,田乞担任国相,独掌朝政。

公元前485年田乞去世,田常承袭父位,唆使鲍氏弑杀齐悼公,立齐简公。田常和监止任齐国的左右相。 为进一步获取权力,田常杀死了监止和齐简公,立齐平公。尽杀公族大臣,独揽齐国大权。

田氏取得齐国的大权,不仅靠武装夺权,最主要的还是得到了民众的支持。

齐景公奢侈而不知百姓疾苦,仓廪满而腐烂,百姓却多有饿死。大夫田乞遂施行新政。向人民借贷粮时用大斗,而还贷时用小斗。多出而少进,借公事施私恩,施恩德于百姓,百姓遂心归田氏,田氏家族日益强大。

田常时期再次实行这种新政,收买人心,到了齐平公时期,田常对齐平公说:“您来施行恩德,让百姓感恩;臣做坏人,来执行惩罚。”齐平公一听很高兴,结果田常大开杀戮,齐国公族和大臣诛杀殆尽,齐国的政权都归了田常。

到田襄子盘做国相时,齐国几乎尽归田氏。

八世之后,莫之与京

田襄子盘→田庄子白→田悼子→齐太公田和

公元前455年,田常去世,田襄子盘做了齐宣公的国相,田常有七十多个儿子,到了田盘时期,他们都成了齐国大小城邑的大夫。齐国基本变成了田氏家族的。

自此斗争从国内走向国际,力求获得支持,列为诸侯。田盘和三家分晋之后的韩、赵、魏取得联系,获得支持。

此后田氏在齐宣公时期发动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田氏遂活跃在国际上。

公元前405年,齐宣公去世,齐康公继位,齐侯已经是个摆设,齐康公沉迷酒色,不理朝政。公元前391年,田和自立为君,将齐康公放逐到海滨,只给一座城做食邑,用以祭祀祖先。

公元前387年,田和与魏武侯在浊泽相会,魏武侯答应代田和告周天子将其列为诸侯,周天子准许。第二年,田和正式成为齐侯,列名于周朝王室。

至此,田氏代齐。

公元前379年,齐康公去世,姜姓齐国绝祀。

田氏代齐,田氏是如何取代姜姓入主齐国的?

我们都知道,齐国是无论在春秋时期,还是战国时期都是一个老牌强国春秋五霸有齐国,战国七雄也有齐国,但春秋五霸的齐国还是吕氏家族当政,而到了战国七雄的齐国国君变成了田氏,发生这一变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田氏代齐”。 田氏代齐和韩赵魏三家分晋,是中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这一历史大变革中的一件大事,标志着周朝代春秋时代结束,战国时代开始。下面我就简要回答一下“田氏代齐”的历史演变过程。

田氏代吕氏,经过了长期而复杂的反复斗争。有和平演变,也有武装斗争,有时隐蔽,有时公开。如果从时间上算,就是从齐桓公十四年(公元前672年)陈完至齐到公元前386年田和列为诸侯,经历了286年才完成屌丝逆袭,全面接盘了强大的齐国。

先介绍一下吕氏齐国的由来,和齐国田氏是个什么来头。

周武王推翻商纣建立周王朝,将齐地分封给了大名鼎鼎的姜子牙,爵位为侯爵。姜子牙叫吕尚,姜是他的姓,吕是他的氏,至于姓和氏有什么区别,这里就不科学,大家自己摆渡一下。齐国在诸侯中地位崇高,地盘也很大。齐桓公在位时,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将齐国的霸业推至高峰。

在齐国的田氏这支,本是妫姓陈国王室之后,陈国是舜帝之后的封地,陈厉公,陈国第14位君主,就是田完的父亲。前672年,陈宣公杀太子御寇,公子完与御寇有私交,怕被牵连,逃往齐国,因陈与田同音,公子完入齐后才改为田氏。可见,田氏在陈国虽然贵为公子,但因逃难到刚到齐国还是个标准屌丝。田完到齐国后,齐桓公非常欣赏他,欲任他为卿,田完推辞说:“我这个寄居在外的小臣有幸能够获得宽恕,免除罪过,放下负担,已经是您给我的恩惠了,不敢再接受这么高的职位。”齐桓公遂于是让他担任了管理百工的工正,由此开始在齐国的发家史。

当时的齐国一向由国氏、高氏两国家齐国的公族辅政(公族说白了就是齐国国君的宗亲),之后有鲍氏、崔氏、庆氏、晏氏、高氏、栾氏等卿大夫掌政。这些公族卿大夫势力把持朝政后,日益坐大,就玩起互相兼并,废立齐国国君的游戏。前548年,崔杼杀害齐庄公,公子杵臼即位为景公。前546年,庆封灭崔氏之族。庆封专齐政。正当这些公族卿大夫相互绞杀忙得不亦乐乎时,田氏一方面注重笼络民心,不断壮大自己家族势力,将齐国的量制由四进制改为五进制,向人民借贷粮时用新制,而还贷时用旧制,田氏施恩德于百姓,得到了齐国人民的拥护和爱戴。百姓心向田氏,归向田氏。另一方面,瞧准机会,也加入卿大夫势力互相兼并的游戏,由此田氏家族开始崭露头角。

从公元前547年起,田氏联合其它卿大夫势力,先后赶走庆氏,晏氐,除掉了栾氏、高氏,鲍氏、国氏等。至公元前481年,田氏第七代田恒(田成子)杀齐简公与诸多公族,另立齐平公,自此之后,田恒独揽齐国大权。前391年,田氏第十代田和废齐康公。并将齐康公放逐于临海的海岛上。公元前387年,田和与魏武侯在浊泽相会,求他代告周天子,请列为诸侯。魏文侯派使臣报告周天子,请求立田和为诸侯,周天子准许。公元前386年,田和自立为国君正式成为齐侯,列名于周朝王室。到此齐国的吕氏政权完全由田氏所取代。 田氏正式取代姜姓齐国后,仍沿用齐国名号、世称“田齐”以显示别于姜姓齐国,史称“田氏代齐”,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自前386年田和取代姜齐到前221年田建降秦共历8位君主165年。前221年,秦王在灭亡韩、赵、魏、楚、燕之后,突袭齐都临淄。齐军面对秦军突然从北面来攻,措手不及,土崩瓦解。齐王建出城投降,齐国灭亡。

以上是我的回答,打字不易,欢迎点赞评论留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