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荆轲成功了,秦还会统一六国吗?

客观来说,如果荆轲真的成功刺杀了秦始皇,那秦国或许还真就未必能够统一六国。

虽然就算秦始皇被刺杀,秦国依然还是七国之中最强的一个,甚至可以独自面对其他六国的围攻。但秦始皇被刺杀,势必会导致秦国内部大乱,出现权力断档。

如此一来,其他诸侯国就有了更长的喘息时间,未必就一定不能翻盘。

想要更好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其实不妨简单来回顾一下,在荆轲刺秦之前的二十多年里,当时的中原地区,到底都发生了哪些大事?这样或许我们就能明白,荆轲刺秦这件事,对历史到底有多大的影响了。

公元前251年,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去世。对于秦国来说,秦昭襄王无疑是秦国崛起历史上,最重要的君主之一。正是秦昭襄王在位期间,秦国重用白起等顶级名将,先后击败了楚国、魏国以及赵国等多个国家。

如果说,在秦昭襄王之前,秦国只是战国诸强之一。那么在秦昭襄王去世的时候,秦国已经成了战国七雄当中,当之无愧的霸主。尤其是在那场著名的长平之战以后,秦国更是成了当之无愧的巨无霸,国力远超其他诸侯国。

另外,秦昭襄王在位期间,还任命李冰修造了都江堰。都江堰建造完成了之后,原本贫瘠的四川地区,一下子就成了所谓的天府之国,秦国的国力瞬间又提升了一大截。

所以后世也有很多史学家认为,如果秦昭襄王能够多撑二十年的话,秦国在秦昭襄王在位期间,就已经能够统一天下了。

但是,就在秦国刚刚有能力统一天下之前,秦昭襄王便去世了。而随着秦昭襄王的去世,秦国的统一进程,也被暂时搁置了下来。因为接下来的十多年里,秦朝高层出现了一系列的剧烈变动,导致秦国对外扩张的脚步,不得不暂时停滞了下来。

首先,秦昭襄王去世之后,他的太子嬴柱即位,史称‘秦孝文王’。但有意思的是,这位秦孝文王给他爹守孝一年之后,好不容易顺利登基。但就在他刚刚登基三天之后,便离奇去世了。而秦孝文王去世之后,接下来即位的,便是他的儿子嬴子楚,后世史称秦庄襄王。

这位嬴子楚,就是秦始皇的父亲。

对于秦始皇的父亲,这里我们得暂时简单来介绍一下他的故事,要不然我们很难理解,后面秦始皇经历的那些事情。

嬴子楚在他爹嬴柱的众多儿子当中,原本是最不受宠的一个。所以后来秦国和赵国关系恶化之后,为了缓和双方关系,嬴子楚便被派去了赵国做质子。

照理来说,一个做质子的皇族后人,本来是没什么前途才对。但巧合的是,嬴子楚在赵国期间,遇到了一个叫吕不韦的商人。两个人遇见之后,吕不韦决定全力支持嬴子楚,还把自己府内的一个歌女送给了嬴子楚。后来嬴子楚还和这个名叫赵姬的歌女,生下了一个孩子,这就是后来的秦始皇。

接下来,吕不韦先去了秦国,进行了大量的疏通。当时还是秦昭襄王在位的时候,子楚他爹还仅仅只是太子。因为子楚他爹的正妻,一直没有孩子,吕不韦便利用这个机会,让这位正妻支持子楚。在这位正妻的支持下,后来嬴子楚顺利返回了秦国,并且被立为了他爹的继承人。

不过,因为子楚离开赵国的时候,属于是偷跑回国,所以逃跑的时候,并没有来得及带上赵姬和嬴政这对母子。直到后来秦昭襄王去世,子楚他爹开始守孝,子楚也被立为太子之后,嬴政才被送回了秦国。

而嬴政回到秦国之后,仅仅只过了三年之后,他爹秦庄襄王便同样去世了。秦庄襄王去世之后,作为秦庄襄王长子的嬴政,自然名正言顺的即位成了新的秦王。只不过,嬴政登基的时候,仅仅只有十三岁而已,根本无法处理朝政。

所以,即位之初的嬴政,其实更像是一个傀儡,大权都掌握在他母亲赵姬,以及丞相吕不韦手里。

从秦昭襄王去世,一直到秦始皇登基,这期间虽然发生了很多事情,但其实仅仅只过了四年的时间而已。短短四年之内,秦国就先后换了四位秦王,这对于秦朝高层的稳定性来说,显然不是一件好事。

尤其是接下来即位的嬴政,又是一个只有十三岁的少年,难免会出现主少国疑的局面。如此一来,这样的秦国想要维持不衰落,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自然也就谈不上继续扩张了。

而接下来的七年当中,秦国高层发生的事情,则更加离奇。

首先,因为秦始皇无法处理朝政,大权都掌握在了王太后赵姬,以及宰相吕不韦手里。吕不韦是支持秦始皇他爹上位的重要推手,所以秦始皇他爹在位的时候,直接就把吕不韦提升成了宰相。

但问题是,赵姬和吕不韦这两个人,当年关系是很复杂的。最开始的时候,赵姬原本就是吕不韦府上的歌女,甚至可以说是小妾。如今两人身居高位,又掌握了大权,旧情复燃也就成了难免的事情。

但更讽刺的是,后来随着嬴政逐渐长大,吕不韦担心两人的事情败露,所以就想切断这种关系。但是吕不韦又害怕,贸然切断会惹恼了赵姬,所以后来吕不韦干脆送了一个名叫嫪毐的假宦官入宫,去侍奉赵姬。

这个嫪毐入宫之后,赵姬果然不再纠缠吕不韦。反倒是嫪毐这个人,在赵姬的提拔下,逐渐掌握大权,甚至还被封了侯。更讽刺的是,后来赵姬还给嫪毐生下了两个孩子。

堂堂王太后,给一个宦官生孩子,这种丑事自然不可能彻底遮掩起来。所以后来,秦始皇也渐渐得知了此事。此时的秦始皇,已经逐渐长大,到了即将正式亲政的时候。

因为担心秦始皇亲政之后,会直接清算自己,所以嫪毐后来决定铤而走险,想要发动政变干掉秦始皇,立自己和赵姬的儿子做秦王。但结果,最终还是秦始皇技高一筹,在政变当中成功反杀了嫪毐。而这场政变,后世便史称蕲年宫之变。

从秦昭襄王去世,一直到蕲年宫之变,这期间总计十三年的时间。在这十三年当中,这期间秦国基本没怎么对外扩张。而且在秦始皇刚刚登基的那一年,韩国为了削弱秦国的国力,还给秦国送来了一个名叫郑国的水利人才。在他的建议下,秦国开凿了郑国渠。

这条郑国渠,建成之后虽然确实给秦国带来了巨大的好处,但建造这条郑国渠,确实对秦国造成了巨大的负担。为了建造这条郑国渠,秦国已经调动了国内的大量民力。再加上这十三年里,秦国高层一直动荡不安,自然不可能再对外扩张了。

直到蕲年宫之变结束以后,随着秦始皇干掉了嫪毐,并且在一年之后,驱逐了吕不韦,重用李斯、尉缭以及王翦等人,秦国的战争机器,才重新启动了起来。

吕不韦被驱逐,标志着秦始皇彻底掌权。这一年是公元前237年,距离荆轲刺秦,还有十年的时间。

从秦昭襄王去世,一直到秦始皇掌权,这十多年时间里,秦国基本上是没能力对外扩张。就算有几次对外扩张,基本上也都是以失败告终。那么在这十多年时间里,其他六个强国,到底又在干嘛呢?

简单来说,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其他几个诸侯国,基本上都在尽量恢复国力。有的国家甚至还出现了短暂中兴的局面。

首先是长平之战当中战败的赵国。长平之战当中,赵国被秦国坑杀了几十万士兵,国内的青壮年几乎减员了一半,国力瞬间就跌落了下去。但是长平之战以后,因为秦国的内部矛盾,错失了直接灭掉赵国的机会,所以赵国得以延续了下来。

而随着秦昭襄王去世,赵国迅速抓住机会,开始尽力恢复。首先,赵国搬出了老将廉颇,全权负责国家军务。廉颇领兵之后,首先挑赵国周围最弱的燕国打,后来甚至还一口气围了燕国的都城,逼迫燕国割让了大量的土地。此战后不久,赵国又向魏国方向进兵,夺取了魏国的繁阳。

与此同时,驻守在赵国北线的李牧,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一直牢牢守住赵国北线,没有让北方的匈奴南下袭扰赵国半步。十年之后,等到赵国国力有所恢复,李牧也在北方边境集结出大量军队之后,一举出击,全歼匈奴十多万主力。

此战之后,匈奴基本上被暂时打残,接下来的二十多年时间里,都没敢再次南下。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才稍稍恢复一些力量,再次袭扰中原边境。

经过十年的修养之后,赵国已经恢复了不少国力。虽然还比不上长平之战以前的鼎盛时期,但国力也不容小觑了。此后,廉颇因为赵国内斗的问题,不得不出走赵国,此后赵国的军权由庞煖掌控。庞煖虽然没有廉颇和李牧名气那么大,但也是难得的名将。

后来,在庞煖的统领下,赵国曾联合韩、魏、燕、楚四国,集结了五十万大军,趁着秦国高层混乱的机会,进攻秦国。后来秦国反击的时候,赵国还干掉了秦国的大将蒙骜。后来秦朝那位抵御匈奴的大将蒙恬,就是蒙骜的孙子。

总之,在秦国混乱的这十多年里,赵国恢复了不少国力,出现了短暂中兴的局面。但可惜的是,就在秦始皇刚刚掌权后不久,赵国这边就换上了赵迁做赵王。这位赵王迁能力特别差,而且还中了秦国的离间计,最后把赵国好不容易攒出来的机会,彻底浪费了。

接下来是燕国,燕国在这十多年里,基本上处于持续衰落的状态。这倒不是燕国不想壮大,而是因为燕国自身太弱。唯一一个燕国能对付的邻居,就只有赵国一家。但赵国当时又拥有多位名将,燕国根本就打不过。

所以,在这十几年当中,就出现了很奇怪的现象,每次燕国想要趁机向赵国方向扩张,结果往往是被赵国反推。而赵国被秦国打败之后,却依然会反过来进攻燕国弥补国力。

至于魏国和韩国,情况其实也差不多。韩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一个,早在秦昭襄王在世的时候,就已经去朝拜秦国了。所以在这十多年里,韩国基本上没有任何扩张的能力。周围的几个邻居,基本上是一个也打不过,能保住自己不灭亡就不错了。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韩国才想出帮秦国修造郑国渠这条计策。郑国渠的修造,虽然会导致秦国国力大增,但却可以让秦国暂时无力扩张,为韩国多延续几年国祚。这种利人不利己的策略,已经是韩国能做到的极致了。

而三晋之中原本最强大的魏国,情况也不太好。魏国虽然在战国初期时比较强,但吃了这么多年老本之后,一直再也没出什么厉害的人才。而在这十年当中,魏国因为内斗问题,又罢免了唯一一个有能力的信陵君。

信陵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在秦始皇他爹在位的时候,曾经有过窃符救赵的壮举,最后直接导致五国联合攻秦,也就是之前提到过的赵国庞煖统领的那次。可惜对于这样的信陵君,魏国却不能重用,反倒将其罢免。所以魏国在这段时间里,基本上也没什么作为。

而南方的楚国,国内情况同样比较复杂。简单来说,在这十多年里,楚王一度重用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为令尹,全力恢复楚国的国力。这期间楚国确实也恢复了不少,逐渐从当年秦昭襄王时代的打击当中,恢复了过来。

但可惜的是,就在秦始皇亲政的同时,楚国发生了政变,导致春申君被自己的门客所杀。而春申君死后,楚国高层又开始混乱了起来。之前好不容易恢复的一点国力,也开始被再次折腾干净了。

至于最东面的齐国,情况则最为特殊。在距离这时四十多年以前,齐国因为一系列操作失误,曾经被六国围攻,最后更是差点被燕国的乐毅打到亡国。后来虽然靠着田单以及将领的努力,逐渐收回了失地,但此战之后,齐国就彻底被打怕了,再也不敢参与到七国争霸的游戏当中。

再加上齐国地处东方,和秦国没有接壤。后来秦国实行远交近攻的战略之后,齐国也懒得再和其他诸侯国交战。所以自从齐国复国之后,齐国和其他诸侯国基本没怎么打过仗。在秦国相对混乱的这十多年时间里,齐国也是如此。

以上这些,基本上就是其他六国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全部的表现了。从这些表现当中,我们不难看出,在这十多年里,六国其实也想过恢复国力,而且也有一些成果。但这些成果,相对来说,其实比较有限,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而随着秦始皇正式掌权,接下来,就是秦始皇扫平六国的历史了。

在收拾了吕不韦一年多以后,恰逢赵国和燕国再次开战,秦始皇便以帮助燕国为借口,主动对赵国开战。在接下来的交战当中,赵国被再次打残,而且夺取了大量的地盘。再加上赵国内部有奸臣从中作梗,导致赵国的李牧等人,都得不到重用。之前赵国好不容易恢复的家底,又再次被逐渐打光了。

这场打压赵国的战争,前后持续了近五年的时间,最终导致赵国再次彻底衰落了下去。而赵国衰落之后,秦国又趁势进逼魏国和韩国,导致魏国和韩国不得不再次割让土地。一年之后,秦国一个叫内史腾的官员,趁势出兵,直接灭了最弱小的韩国。

灭了赵国之后,接下来秦国继续持续进攻赵国,又过了两年之后,赵国全境被彻底平定。而随着赵国被彻底平定,燕国开始和秦国有了大面积的接壤范围,同时也成了秦国的下一个进攻对象。

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燕国的太子,派了一个叫荆轲的刺客,前去刺杀秦始皇,想要通过刺杀秦始皇的方式,阻挡燕国被灭的命运。

对于荆轲刺秦这个故事,中国人基本上是耳熟能详,所以我们也就不再多加介绍。简单来说,燕国太子派荆轲去刺杀秦始皇之后,秦始皇没死,继而勃然大怒,然后很快就派兵彻底灭了燕国。

不过,说到这里,我们倒是不妨假设一下:如果荆轲当时成功了的话,结局到底会如何呢?

首先,荆轲刺秦事件发生的这一年,秦始皇33岁。如果秦始皇被刺身亡,那接下来即位的,肯定是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史书上并没有记载扶苏的确切生年,但据后世史学家考证,扶苏应该是出生于蕲年宫之变发生的一两年之内。

也就是说,荆轲刺秦发生的时候,扶苏应该是十岁到十五岁之间。

这样的扶苏,一旦即位,显然又是主少国疑的局面。而此时掌权的李斯、王翦以及尉缭等人,会不会趁此机会掌握大权,或者逐渐开始内斗,实在不好说。

不过,不管秦国高层是否会陷入混乱,只要出现主少国疑的局面,接下来秦国就算能够以复仇的名义在,暂时灭掉燕国,肯定短时间内也无力再向外扩张,只能继续等到扶苏成年之后,才能继续扩张。

至于说由扶苏以外的人继承王位,这点基本不可能。在秦始皇所有的儿子当中,扶苏年龄最大,同时也最受秦始皇重视。至于秦始皇的兄弟,唯一一个兄弟成蟜,之前还叛逃去了赵国,自然也不可能争王位。而秦始皇那些叔叔辈的亲戚,以及其他堂兄弟和扶苏竞争王位的可能,自然就更小了。

如此一来,齐国、楚国以及魏国这三国,就再次迎来了一段喘息的时间。随着国家数量再次减少,接下来楚国和魏国会不会彻底联手,共同针对秦国,恐怕就不好说了。

更重要的是,一旦秦国出现问题,那燕国和赵国的旧贵族,会不会趁此机会再次复国,也是很难说的事情。

以上所说的这些,还都只是外部存在的问题。至于说秦国内部存在的问题,其实一样很多。

除了秦国高层可能会陷入内斗之外,更重要的是,此时的秦国,距离当年商鞅变法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上百年的时间,国内的土地兼并现象,已经开始逐渐出现。按照古代封建王朝周期律判断,任何一个封建王朝,在经过百年的发展,逐渐达到鼎盛之后,接下来都会因为土地兼并问题,而逐渐走向衰落,随之出现各种问题。

而当时的秦国,之所以能够掩盖这个问题,主要是对外战争转移了内部的矛盾。因为秦国一直在扩张,一直有新的土地被占领,可以被当做奖品分给大家,所以这个问题并不凸显。但是如果秦始皇被刺杀,秦国的扩张脚步再次受阻,甚至地盘有所减小,土地兼并的问题,就会迅速暴露出来。

总之,如果秦始皇真的被荆轲成功刺杀的话,接下来秦国一定会出现主少国疑的局面,这点基本上是毋庸置疑的。而一旦秦国出现主少国疑的局面,接下来秦朝高层会不会内斗,会不会被其他诸侯国趁机反攻,楚国会不会趁机崛起,这些恐怕就不好说了。

所以,毫无疑问,一旦秦始皇真的被成功刺杀,秦朝统一天下的脚步,一定会被阻挡。至于说秦国最后还能不能统一天下,这个恐怕就不好说了。既要看秦朝高层会不会就此开始内乱,也要看楚国和齐国,会不会趁机崛起,最后击败秦国了。

如果荆轲成功了,秦还会统一六国吗?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荆轲刺秦王,豪气冲天。只可惜功亏一篑。假如荆轲成功刺杀了秦王,秦国能统一六国吗?

一、公元前227年,荆轲刺秦王。如秦始皇死,当时赵高的势力还没有形成,李斯执掌国政,正是李斯事业的鼎盛之年,且秦王死在朝堂,各部门大臣都在朝廷。所以,没有赵高篡改遗诏的后患,李斯与朝臣必然会按照传统的王位继承方法,选择王子继位。

二、当时秦嬴政共有26子,公子扶苏史书未载年龄,是胡亥的哥哥,胡亥3岁是始皇最小的儿子,推断扶苏大概6、7岁。从扶苏数谏秦始皇,被贬到上郡监蒙恬军,秦始皇病且将死时让扶苏奔丧,赵高为胡亥老师,而其他公子默默无闻来分析,很可能扶苏和胡亥是嫡系王后所生,其他公子都是庶出,地位低下。如推断无误,则继位人选将在扶苏与胡亥两人中挑选。

三、扶苏为哥哥,所以,其继位的可能性极大。

四、当时李斯执掌秦国国政,才能杰出,深得秦始皇信任,而且性格平和,与其他大臣关系融洽。所以,李斯摄政的可能性极大,大臣们也不会反对。

五、李斯是忠实执行秦始皇政策的人,而且,历代秦王都把商鞅变法成果继承下去,政治上不会出现大的变动。在统一天下问题上,新继位秦王和李斯,也会按照既定的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去实施。

六、扶苏比较仁厚,后世称其贤,其执政素质会比胡亥好,而且没有秦始皇的暴虐,所以,秦国应该能得到稳定,整体实力不会衰退。

七、秦始皇的意外遇刺,能给燕国、魏国、楚国、齐国一定的激励(此时韩、赵已经被灭亡),但在秦国没有内乱的情况下,秦国的军事实力依然不减。所以,其他各国还是难以抵抗秦国的各个击破。

八、鉴于秦始皇的丧事,新君继位,秦国内部要进行一系列的调整,在思想上也要有一段时间的调整期。所以,可能灭亡六国的步伐会放慢一下,原来9年灭亡六国,现在可能放慢到10到15年之间。

如果荆轲成功了,秦还会统一六国吗?

秦国自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以来,把秦国彻底地变成了一个征战的机器。采用这种体制的秦国,在战国时期具有了其它国家无法比拟的优势。更为难得的是,秦国继任的历代君主,一直采用这种制度,没有任何改变。唯一改变的只是采用不同的策略。等到嬴政继位之时,已经具备了统一天下的实力了。

秦国是一个利益集团,并不是只有一个嬴政。燕太子丹显然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认为只要嬴政一死秦国便会崩溃。或许燕太子丹想要的只是单纯杀死嬴政或者延缓一段时间。荆轲成功的将嬴政刺杀,必然还有另一个秦王继位。根据秦国以往的惯例,新继位的秦王是不会改变秦国的国策的。秦国的优势还是依然存在。

嬴政如果被荆轲刺杀,秦国可能会经过一段权力洗牌。秦国统一六国的时间可能会有所延后,最终还是会统一六国!

【每篇文章都是脑中迸出的小火花。】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如果荆轲成功了,秦还会统一六国吗?

荆轲刺秦,给后世留下了浓浓的悲情英雄色彩。有些朋友会感觉很可惜,荆轲没能成功刺杀秦王,更没能挽救陷入危机的燕国。但有书君必须说,即便荆轲刺死了秦王,最终的剧情,依然会是秦国统一天下,只不过是时间先后的问题。

之所以敢如此肯定,是因为秦国的强大,从来都不是因为一位君王而定。在当时,秦国基本上已经是全方位领先于东方诸国。

1、秦军将士战力强悍

诸侯争霸,军队是硬实力。

自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实行按军功行赏的制度,普通的士兵,只要在战场上杀敌有功,就能获得丰厚的官职和财富奖励。

这种赏罚制度,使得秦军人人都为自己的荣誉而战,等到战国后期,秦国军队在战场上的战斗力,明显高于其他各国的军队。

另外,在此制度之下,秦国的将帅人才也被充分发掘,战国后期,秦国名将辈出,王翦、王贲、白起、蒙恬等等,个个都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帅。

2、秦制完善,国力强盛

在战国后期,秦国已经通过变法革除了奴隶社会的种种积弊,废除了井田制,极大刺激了农民耕战的积极性,确保了战争后期的后勤补给。

等到秦国出兵灭六国时,长远的补给线,可以轻松做好保障,这是六国所不具备的。

同时,商鞅奉行法家的治国思想,秦国也渐渐形成了以法治民的制度框架,就算是秦始皇被刺杀,那么秦国的上层建筑的运行,很快就能重新恢复正常,不会阻碍它扫清六合的步伐。

3、六国已是强弩之末

荆轲刺秦的时间是在公元前227年,而在此之前,秦国已经灭掉了韩国和赵国。

从过程来看,秦军并没有遭到绝对顽强的抵抗。而剩余四国当中,魏国国力早已衰微,楚国也已经奸臣当道,齐国则因为和秦国相距甚远,所以完全不操心。

唯一有想法的燕国,军事和经济实力都是下游,因此才想出了刺杀秦王的策略。

换句话说,各国之间并没有感觉到唇亡齿寒,即便感觉到了,也根本无力抗拒秦军的大势。

而随着荆轲刺秦失败,秦国的怒火被彻底激怒了,第二年燕国国都就被攻陷。

所以说,当时的发展趋势下,秦国的强盛和领先,是依靠制度的绝对优越性,而不是某一位皇帝或臣子。即便没有嬴政,也必然会有另一位秦王统一天下;同样,即便杀死了嬴政,也没法阻挡秦国前进的步伐。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如果荆轲成功了,秦还会统一六国吗?

说说一家之言,个人认为秦王政如果遇刺,秦不一定能很快统一六国。

若秦王政被荆轲刺杀,大概率是长子扶苏继位。此时韩国已经灭亡,赵国邯郸已破,赵公子嘉在代郡自称代王,算是赵国的残余。

因为秦王遇刺,秦国无论如何也要伐燕,大概率会直接灭燕。这样关东六国还剩下齐楚魏代四国。这种局势下,如果秦要灭四国,应该是摧枯拉朽 只有楚国齐国勉强有一战之力。

但我个人认为,扶苏不会马上灭亡四国。

第一,秦王遇刺,秦国肯定会出现一定动荡,扶苏需要先稳定局势,巩固住自身统治。扶苏的性格也比较宽厚,不像秦王政一样锋芒毕露。有可能选择要求剩余四国臣服,而非直接发动灭国战。

第二,扶苏登基,以昌平君为代表的楚系外戚将掌握朝政,阻止秦国灭楚。很多人只知道“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知道秦楚是世仇,并不知道其实秦楚两国相爱相杀,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按照《诅楚文》的记载,秦楚两国到秦昭襄王已经联姻十八世,早在秦穆公与楚成王时期两国就结为婚姻之好,楚平王娶了秦哀公之妹,吴王阖闾灭楚,申包胥哭秦庭,秦哀公出兵帮外甥楚昭王复国。秦昭襄王的母亲宣太后(《芈月传》的主角)是楚公主,四任秦相的穰侯魏冉,是秦昭襄王的舅舅,楚国的公子。昭襄王的王后叶阳后是楚怀王的女儿(秦昭王坑岳父),秦孝文王的王后华阳夫人也是楚公主,秦始皇之父赢异人被华阳夫人收为养子,改名赢子楚才获得了继承权。华阳夫人的弟弟作为楚公子在秦国受封为阳泉君。

荆轲刺秦王时的秦相不是李斯,而是昌平君,昌平君是楚考烈王之子,扶苏的舅舅。扶苏一旦继位,扶苏之母,也就是楚考烈王的公主就是秦太后,昌平君也将掌握更大权利,而且昌平君对楚国感情深厚,如此一来扶苏在位期间,至少不会灭楚。

以上个人观点,请指正。

如果荆轲成功了,秦还会统一六国吗?

专家学者一般说历史大势不可阻挡,我也认同这一点,历史本身就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具有前进性的特点,但是历史本身也具有曲折性,而人们往往会忽视其中的曲折,盲目的乐观,就像对待股市的妖股一样,被情绪左右,从不关心真相。事实证明,盲目的乐观以及悲观都是不对的,我认为,荆轲如果刺杀秦王成功,秦统一六国仍是大势,但其中的曲折性不可忽视。

为什么秦始皇死后,秦仍然能够一统六国呢?这源于秦国长期的历史积累,毫不夸张的说,秦国当时的生产力以及军备实力已经具有了压倒性的优势,且优势在不断地上升。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历史上亘古不变的真理。

秦国在进行商鞅变法后,其原来的奴隶制生产关系已经向封建土地生产关系转变,而新贵族也开始在秦国的历史舞台上发挥重要的作用。秦惠文王虽然处死了商鞅,但却把逼死商鞅的罪责转移到了旧贵族的身上,此后,旧贵族的力量不断在削弱,秦国的重要政治力量基本上由嬴氏一族以及新贵族垄断。

在秦国完成脱胎换骨的同时,山东六国其实已经相当麻木,他们想变革,但却不具有变革的勇气以及决心,彻底变革这件事虽然听上去较为温婉,但实际上却远比战争凶险百倍,不留神将万劫不复,但是秦国做到了。秦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坐拥巴蜀粮仓、关中沃野千里,在加上秦人可怕的战斗能力,秦法的奖善惩恶,对于士兵的激赏,很难有新的对手能够代替秦国一统六国。

又为什么说秦王死后,秦统一的曲折性不可忽视呢?因为历史本身具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偶然中的必然讲的是历史大势,但偶然仍可发生。秦王死后,扶苏虽然年幼,但却不一定是扶苏即位,秦国历史上嫡长子并不一定是嫡长子继承王位,王位的选定也可以是相关王族。比如秦国武王死后,并未把王位传给自己的王帝嬴荡,而是给了远在赵国为人质的秦昭襄王。新王的确立具有不确定性,但毫无疑问的是,秦国新王在反复下必是符合新地主阶层利益的,因为新王必须运用好这股政治力量。

秦国在嬴政死后,王族会不会混乱争权我不知道,但是相必秦王之下的群臣明白,秦国的新兴地主阶层也明白,到底是一个混乱的秦国有利,还是一个安定的秦国有利。就算王族真的内乱,我们也不可夸大其影响,毕竟春秋时期晋国内乱,公子重耳重登王位,晋国依旧是春秋五霸,由此可见,国家根基及实力才是根本。

总而言之,即使荆轲侥幸得手,但秦统一六国却不会改变,只不过是统一时间,由谁来统一的问题。国家公器,不可寄于一言,历史大势,也不会因为一个人而改变,无论这个人是荆轲,还是秦始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