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和蒙古最终之战,为什么全军覆没?
西夏和蒙古帝国的这场决战,西夏之所以会以全军覆没的结局收场,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
首先,蒙古帝国确实比较能打,尤其是经过成吉思汗的改革之后,蒙古铁骑的战斗力,已经强到一个令人发指的程度。其次,在这场最终决战开始之前,西夏其实已经被蒙古帝国打击过很多次,势力被削弱了一大截,早已不复巅峰时期的实力。
另外,在这场决战开始之前,西夏高层常年内斗,十分昏聩。西夏内部的争斗,也给了蒙古帝国崛起的机会。
最重要的是,在蒙古帝国进攻西夏的这段时间里,蒙古帝国周围的其他几个大帝国,几乎都因为各种问题而无力脱身,根本无法参与到这场战争当中,这就给了蒙古帝国和西夏单挑的机会。
当然,在真实的历史上,蒙古帝国和西夏的这场战争,远比我们想的要复杂得多。并不是说,蒙古帝国很强,就能直接把西夏给灭了。想要说清楚这段历史,我们还得从当初蒙古帝国崛起的时候说起。
蒙古帝国的建立者,被后世尊称为成吉思汗的铁木真,原本是草原上一个部落可汗的儿子。但可惜的是,在铁木真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被人毒死了。在他父亲死后,铁木真所在的部落,也逐渐分崩离析。
后来,铁木真长大之后,靠着自己的努力,再加上自己父亲结拜兄弟的帮助,终于重新召回了部众,恢复了部落。公元1189年,27岁的铁木真,经过多年的奋斗之后,终于恢复了自己的部落,并且被部众公推为可汗,成了草原上一方势力的首领。
不过,此时的铁木真,在西夏政权面前,只能算是一个小不点。别说灭掉西夏,就连让西夏多注意一下的资格都没有。
此时的西夏,正处于最鼎盛的时期。当时西夏正处于第五位皇帝夏仁宗在位期间,这位夏仁宗也算是一个猛人,是一个典型的超长待机型皇帝,总计在位54年。放眼整个中国历史,这位夏仁宗的在位时间,也能排进前五了。
更难得的是,他爹夏崇宗,也是一个超长待机的皇帝,在位53年,同样是历代皇帝当中,在位时长排名前五的皇帝。这爷儿俩加在一起,总计在位时间已经超过了一百年。
虽然这一百年当中,也曾发生过一些动荡,比如说夏崇宗幼年即位大权旁落,比如说夏仁宗即位之初权臣掌权,但这些问题,后来都被这爷儿俩给解决了。
更为难得的是,夏崇宗和夏仁宗这两代皇帝,还都算是比较英明的皇帝。虽然不算是什么千古明君,但在位期间确实一直在努力工作。也正是因为这对父子的超长待机,使得西夏高层常年处于稳定的状态。再加上夏崇宗在位的时候,恰好赶上金国崛起,辽国和北宋相继灭亡。在这个过程当中,西夏也捞到了不少好处。
所以,到了夏仁宗在位后期的时候,西夏全面进入了鼎盛时期。虽然综合国力还是比不过南宋和金国,但自身的领土疆域却达到了史上最大。今天的宁夏、甘肃、青海东北部、内蒙古西部以及陕西北部的广大地区,已经全都落入了西夏的实控范围,人口更是超过了三百万。
而此时刚刚恢复乞颜部落的铁木真,整个部落男女老少加起来,也就一万人左右。甚至更有史学家推测,成吉思汗刚刚恢复乞颜部落的时候,部落其实只有千余人而已。直到两年以后逐渐独立,部落人口才接近一万。
这样的铁木真,在西夏政权面前,显然只能算是一个小不点了。
但是,因为接下来数十年阴差阳错的历史发展,铁木真却逐渐壮大,最后统一了草原,继而灭掉了强大的西夏。
铁木真恢复乞颜部落的时候,当时北方草原上,正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数十个大大小小的部落,在草原上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而这些部落,当时则是统一向强大的金国称臣。
乞颜部落刚刚恢复的时候,在草原周围其实存在了好几个强大的政权,比如金国、西夏、高昌回鹘以及西边的西辽。在这其中,最强大的一个,自然就是金国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整个草原上的所有蒙古部落,都要向金国称臣。非但如此,就连西夏政权,名义上其实也要向金国称臣,而是还是同时向金国和南宋两家称臣。
不过,就在成吉思汗恢复乞颜部落的同时,金国这边的金世宗去世,金章宗即位。在金国的历史上,金世宗和金章宗在位的这段时间,基本上就是金国的鼎盛时期。不过,接下来即位的金章宗,本人是一个典型的文艺青年。在他的治理下,金国的文化生活发展得很迅速,但国家机器却开始逐渐腐朽。
另外,金章宗在位期间,还恰好赶上了黄河发大水,直接导致黄河沿岸的百姓流离失所,出现了大量的流民浪潮。这些流民的出现,也导致了金国开始出现一系列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金国对外部势力的束缚,自然就开始逐渐放松了。尤其是对于蒙古草原上的诸多部落,更是如此。在此之前,金国一直坚持对草原逐步实行减丁政策,简单来说就是每隔一段时间,派军队去草原消灭草原人口。这种手段虽然很不人道,但确实降低了草原诸部所带来的威胁。
但是,因为内部开始出现大量矛盾,导致金国对草原地区的减丁政策,力度越来越小。如此一来,非但没能降低草原人口,反倒是激起了草原诸部的反感。
而这种反感,也给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的天赐良机。
接下来,因为金国的束缚力量变低,草原这边一些强大的部落,首先起兵反抗,但是最终却被金国大军镇压。在镇压过程当中,铁木真率领的乞颜部落,也出了不少的力,算是帮了金国军队的大忙。所以在这之后,金国就越发信任乞颜部落,甚至对铁木真委以重任,授予铁木真金国官职,允许乞颜部落打着金国的旗号,和其他草原部落打仗。
金国的这个做法,自然不是真的那么昏聩。实际上,这一招非常高明,因为在铁木真征战的过程当中,金国人等于是借乞颜部落的手,去减少草原人口。等到乞颜部落壮大到一定程度之后,金国人再反手灭了乞颜部落,自然可以彻底解决问题。在以往的历史上,这样的事情金国也不止做过一次。
但问题是,这一次,金国人却不小心玩脱了。
因为就在铁木真不断征战,逐渐征服了大多数的草原部落之后,原本此时应该出兵征讨乞颜部落的金国,却被其他问题给牵制住了。因为黄河泛滥,再加上这几年金国内部,一直忙于文化建设,所以南方的南宋就开始出兵,认为是北伐的好机会。
这场北伐,后世史称开禧北伐。
这场开禧北伐,最后虽然以失败告终,金国和南宋打了一圈之后,发现依然是谁都奈何不了谁,最终只能重新签订和平协议。但就在双方交战的这两年当中,铁木真却彻底完成了对草原的整合。
公元1206年,就在南宋权臣韩侂胄,正式率军开始进攻金国的同一年,铁木真在斡难河源头召开大会,邀请蒙古各部的首领前来集会。也正是在这次集会当中,铁木真被蒙古诸部公推为‘成吉思汗’,蒙古帝国也自此开国。
当然,从之前的这段历史当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刚刚建立的蒙古帝国,其实并不强大。与其说是帝国,不如说更像是一个松散的部落联盟。此时的金国,如果忽然发起金国,蒙古帝国说不定很快就会被击败。
但问题是,此时的金国,却恰好被韩侂胄率领的南宋北伐军牵制住,根本无力进攻草原。两年之后,双方好不容易签订了和平协议,金章宗却又去世了。而金章宗去世后,因为其本人膝下无子,所以在其去世之后,金国高层为了争夺皇位,很快就开始内斗。
处于这种内斗状态下的金国,自然也无法再去干预新生的蒙古帝国。而成吉思汗也趁着这个机会,对蒙古帝国内部进行了整合。在成吉思汗的整合下,蒙古帝国内部,开始实行军政合一的国家体制,确立明文法典,强化中央集权,并且建立了一支由成吉思汗直接统领的强大怯薛军。
总之,经过成吉思汗这番整合之后,新生的蒙古帝国,已经彻底强大了起来。虽然人口只要一百万左右,但因为军政合一以及全民皆兵的体制,蒙古帝国却可以轻易集结超过十万人以上的骑兵军团。如此一来,这样的蒙古帝国,自然也就有了强大的战争能力。
有了强大的战争能力之后,接下来,自然就是要扩张了。
当时在新生的蒙古帝国周围,存在的国家和掌权还是很多的。如此一来,挑哪一个政权进攻,就成了一个大问题。而经过仔细地思考之后,最终,成吉思汗便挑中了西夏。
之所以首先挑中了西夏,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首先,西辽和金国肯定不行,因为这两个政权太强,贸然进攻的话,很有可能会导致蒙古帝国直接被反推。其次,草原更北方的那些游牧民族,也没什么进攻的价值。因为这些生活在草原北方,乃至西伯利亚地区的游牧民族,生活环境太差,而且太穷。就算打赢了,也没多大价值。
所以,这样算下来,就只有西夏最合适了。西夏的人口规模,和蒙古帝国在一个水平,而且正处于衰落状态,很适合蒙古帝国扩张。另外,经过多年的发展之后,西夏的经济水平不错,一旦打下了西夏,可以得到很多战利品,这就让那些蒙古军队有了扩张和战斗的欲望。
就是因为这些原因,蒙古帝国和西夏的战争,就此开始了。
说到这里,我们得暂时打断一下,先回过头来,说一下西夏这边的情况。要不然我们恐怕很难理解,为什么西夏和蒙古帝国明明是一个级数的政权,最后却会接连败退。
西夏这边,之前夏仁宗在位期间,确实达到了鼎盛时期。但问题是,夏仁宗本人晚年的时候,大概是因为年龄太大,有些逐渐老糊涂了,所以执政后期也有些过于保守,错过了很多机会。
公元1193年,就在成吉思汗恢复乞颜部落四年之后,夏仁宗去世。此后,其子夏桓宗即位。相比之前的夏崇宗和夏仁宗,夏桓宗的能力明显偏弱。再加上即位时比较年轻,仅仅只有十七岁而已,所以西夏国内很快就出现了大权旁落,国家机器逐渐腐朽的情况。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的时候,西夏错过了最佳的干预时间,坐视成吉思汗统一了草原。
另外,就在成吉思汗即将统一草原之前,成吉思汗灭掉了漠北的克烈部。在此之前,克烈部一直和西夏关系不错,所以克烈部覆灭之后,他们可汗的儿子就直接逃往西夏,请求西夏庇护。因为这件事,成吉思汗也趁机率兵袭击了西夏边境,虽然最后被西夏军队击退,但也算是摸清了西夏的虚实。
而西夏这边,则是认为击退了蒙古大军之后,算是一次巨大的成功。所以此战之后,夏桓宗还认为自己干得不错,算是一个中兴之主,直接将首都改名为中兴府。
拥有如此昏聩的皇帝,这样的西夏,不亡才怪呢。
而接下来,到了公元1206年,就在成吉思汗在斡难河开大会,南宋和金国正式开战的那一年,西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故。这一年,夏桓宗的堂哥发动了政变,废了夏桓宗,自立为帝,史称夏襄宗。
西夏高层的混乱,让原本就不算太强的西夏,越发雪上加霜。而西夏内部的矛盾,也给了成吉思汗一个绝佳的进攻机会。不过,成吉思汗很清楚,像西夏这样的强大政权,注定不可能被蒙古帝国一口吞并。说到底,双方其实是一个级数的势力,想要吞并西夏,首先得不断进行削弱战,让西夏持续衰落。
所以,公元1205年,也就是之前克烈部可汗之子,逃往西夏请求庇护的时候,成吉思汗第一次率领蒙古铁骑,试探着进攻了一下西夏。这一战之后,成吉思汗在斡难河源头,取得了蒙古诸部的认可,西夏发生政变。
又过了一年之后,公元1207年,成吉思汗第二次率兵征讨西夏。公元1209年,成吉思汗第三次征讨西夏。
连续三次征讨,让西夏的国力暴跌。尤其是在第三次征讨过程当中,当时在位的夏襄宗,让自己的太子亲率大军,前去对抗蒙古铁骑。结果一场大战之后,五万西夏精锐,几乎被打得全军覆没。此战之后,成吉思汗也趁势深入西夏,一口气包围了西夏首都中兴府。
这场战争,对于西夏和蒙古帝国的关系来说,绝对有着根本性的改变。
在第三次伐夏之战以前,西夏和蒙古帝国,还算是一个级别的选手,甚至西夏还要更强一些。但这一战之后,西夏的主力军队被吃掉了一大部分,自此之后,西夏在面对蒙古帝国的时候,就开始处于弱势了。
面对蒙古铁骑的大军围城,夏襄宗曾经向金国求救。但此时的金国,因为内部斗争以及一系列原因,最后仍是没有出兵。所以经过一段时间的围困之后,夏襄宗只能向成吉思汗请降,同意向蒙古帝国称臣,并且跟着蒙古大军,以后一起进攻金国。
就这样,西夏首都的围城之危,暂时解除了。但西夏亡国的种子,也就此种下了。
要知道,此战当中,西夏虽然被围困了首都,但整体实力还是很强的。如果夏襄宗坚持不投降,就算成吉思汗最终能够吞并西夏,势必也要折损大量军队,最后只能是两败俱伤。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逼迫西夏臣服之后,成吉思汗才会率军撤退。
不是因为不想一战吞并西夏,而是因为此时的蒙古帝国,还没有能力一战吞并,或者说直接吞并的代价太大了。
既然此时的西夏,依然还很强大。那接下来,蒙古帝国自然要继续削弱西夏喽。只不过这一次,不是由蒙古帝国进攻西夏,而是让西夏去和金国开战,拿西夏当炮灰,借金国之手消耗西夏的力量,最好是能让金国和西夏两败俱伤。
于是,公元1210年,就在蒙古帝国和西夏的第三次战争刚刚结束后不久,蒙古帝国正式宣布,和金国断交。经过一年的准备之后,公元1211年,蒙古帝国联合西夏,正式开始进攻金国。
面对蒙古帝国和西夏的联合来袭,原本作为宗主国的金国,自然是忍不了的。要知道,就在数年之前,蒙古诸部和西夏政权,还都只是金国眼里的小不点,根本不需要太过在意。但如今,他们却联手挑战自己的威严。
所以,在这之后,金国这边直接出动了四十万大军,打算一战全歼蒙古帝国和西夏的主力,彻底解决问题。在金国看来,这或许也不算什么大事,双方联合之后,反倒是省了金国不少力气,可以一战平定两个敌人。
但结果,谁都没想到的是,在这场战争当中,成吉思汗却展现出了超强的战争天赋。硬是指挥十万蒙古铁骑,正面打垮了四十万金国大军,而且还全歼了其中二十万金军主力。此战之后,成吉思汗更是指挥蒙古铁骑,一路攻城略地,直接包围了金国首都。最后虽然没能直接攻破,但也是狠狠劫掠了一番,满载而归。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野狐岭之战。
野狐岭之战,对于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来说,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转折点。因为这场仗打赢了之后,蒙古帝国就战胜了自己周围最强大的一个政权。此战之后,蒙古帝国自己就成了绝对的霸主,真正拥有了横扫欧亚大陆的底气。
野狐岭之战结束后,接下来,西夏这边的情况就很微妙了。虽然之前曾经败给了蒙古帝国,但在和金国的战争当中,西夏却成了胜利者。所以,这也让当时的西夏掌权者,看到了一丝希望。或许,西夏可以跟着蒙古帝国,先把金国给打趴下,扩张自己的实力,然后再战胜蒙古帝国。
所以,野狐岭之战以后,蒙古帝国开始把之前对付西夏的招数,用在了对付金国的战场上。接下来的几年里,蒙古大军几乎每年都会大举进攻金国。每次进攻的过程中,都是力求尽量减少金国人口,并且劫掠更多财富。就这样,打了几年之后,原本强大的金国,被彻底打到崩溃了。
在这个过程当中,西夏一直都没闲着,一直在跟随蒙古帝国,进攻金国。但问题是,西夏不是蒙古帝国,军队战斗力远不如蒙古铁骑。所以在此期间,蒙古大军可以斩获颇丰,但西夏军队却往往只能和金国军队两败俱伤,什么好处都捞不着。
如此,接连打了几年之后,这期间西夏又发生了一场政变。夏襄宗的堂兄弟和堂侄发动了兵变,最后干掉了夏襄宗,有夏襄宗的堂侄即位,这就是夏神宗。夏神宗即位之初,依然坚持和蒙古帝国联手,一起进攻金国。
在此期间,西夏内部曾经出现过巨大的反对声音,反对西夏继续联蒙攻金。其实到了这个时候,谁都看得出来,西夏早已被蒙古帝国当成了炮灰。继续打下去,非但不会收获任何利益,反倒是会消耗殆尽,最后被彻底吞并。所以,到了夏神宗在位的时候,西夏高层几乎全都反对继续联蒙攻金。
为此,夏神宗的太子,甚至直接以放弃太子之位,出家为僧作为要挟,希望夏神宗能够停止联蒙攻金。但结果,却只是被夏神宗囚禁了起来。
对于夏神宗坚持‘联蒙攻金’的策略,后世普遍认为,夏神宗过于昏庸,所以才会想出这么费解的策略。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当时的历史,我们就不难发现:其实不是夏神宗不想停,而是他不敢停。
因为一旦停下来,蒙古帝国铁定要翻脸,再次进攻西夏。到那个时候,金国一定不会来救援,会看着西夏消耗蒙古帝国的力量,然后再坐收渔利。但如此一来,西夏的灭亡就近在眼前了。
继续联蒙攻金,以后必亡无疑。但如果停止联蒙,蒙古帝国马上就会灭了西夏。
对于这个难题,西夏高层也不是没想过自救。比如在这几年当中,成吉思汗曾率领蒙古大军主力西征,去西面灭了西辽。在此期间,西夏也曾想过趁着蒙古帝国主力西征,摆脱蒙古帝国的控制,暂时停止了出兵。
结果,就在西夏刚刚停止出兵后不久,返回草原的成吉思汗,便再次率领大军,继续进攻西夏,再次包围了西夏首都。
这就是蒙古帝国第四次进攻西夏。
经过之前多年的削弱之后,此时的西夏,其实已经相当衰弱,早已和蒙古帝国不再是一个级数的选手。此时的蒙古帝国,其实也有能力一战吞并西夏。不过,为了减少损失,此战当中,成吉思汗依然只求迫使西夏投降,而不求一战灭掉西夏。
最终,在第四次进攻西夏之后,西夏再次投降,臣服于蒙古帝国。同时,双方交战期间,夏神宗为了避免自己做亡国之君,临时把自己的皇位传给了儿子,自己做了太上皇。而这个临危受命的倒霉蛋,就是夏献宗。
临危受命之后,夏献宗利用蒙古帝国不愿付出巨大代价的心理,最后说服蒙古帝国退兵。但同时,西夏也丧失了最后一部分自主权,彻底成了蒙古帝国的附庸。而蒙古帝国撤军之后,夏献宗也不甘心就此沉沦,私底下也再做各种努力,打算挽狂澜于既倒。
但问题是,强大的蒙古帝国,怎么可能会给他这个机会呢?
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以西夏没有履约,不肯出兵帮助蒙古帝国西征为理由,再次征讨西夏,这是蒙古帝国第五次进攻西夏,同时也是蒙古帝国真正灭亡西夏的一战。
经过之前多年的削弱之后,此时的西夏,人口早已不复当年的鼎盛时期,军队涣散,战斗力堪忧。西夏北方的几个战略要点,也都早已被蒙古帝国掌握在手里,基本上是无险可守的状态。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这次战争当中,蒙古帝国罕见地没有重复之前的战法,改为步步为营,不再追求简单的袭扰。
首先,成吉思汗分兵两路,由东西两线夹攻西夏。成吉思汗率领主力军队,从东线展开进攻。先是拿下了西夏重镇黑水城,然后从贺兰山方向迂回作战,击溃西夏布置在东侧的主力军队,最终率兵抵达今天甘肃酒泉地区。
至于西路军,则是沿沙洲、肃州与甘州一线进攻,在进攻过程当中,虽然遇到了一些阻力,但最后等到成吉思汗率领主力军队前来汇合之后,还是顺利拿下了。
对于以上这些地名,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简单来说,经过这次战斗之后,整个河西走廊,已经完全落入到了蒙古帝国的控制范围。自此之后,西夏和西域方向的联系,就被彻底切断了。再加上之前西夏和金国交战数年,金国不可能在这时来救西夏。所以此时的西夏,就彻底成了一个孤岛。
本来就相对弱小的西夏,此时又被彻底切断了和外界的联系,自然更是雪上加霜。
更倒霉的是,在这个关键时候,那位本就已是临危受命的夏献宗,竟然忧愤而死。夏献宗死后,他的侄子即位,后世史称夏末帝。
夏献宗的去世,对本来就已经末日到来的西夏,更是致命的一击。而随着夏献宗去世,本就已经势大的蒙古帝国,更是坚定了此战一定要彻底灭掉西夏的决心。
于是,双方的这场最终决战,就此到来。
随着蒙古大军的步步进逼,西夏这边,也拿出了最后的一点家底,打算孤注一掷,进行一场死战。为了这场最终的决战,西夏高层难得放下的成见。就连那位之前以出家为由,威胁必须停止联蒙灭金的废太子,也主动站了出来,充当西夏最后的一面屏障。
不得不说,西夏的这场拼死一搏,还是很有骨气的。为了抵挡蒙古大军的进攻,苟延残喘的西夏政权,硬是凑出了三十万大军。以当时西夏的人口来计算,估计整个西夏能拿刀的成年男人,一大半都被征调到了前线,去参加了这场战争。
但可惜的是,成吉思汗率领的十万蒙古铁骑,实在是太过强悍。双方开战之后,成吉思汗首先利用围点打援的办法,围了西夏南方最后一座重镇西平府。接下来,蒙古大军诱使西夏驻守在西平府外的主力,前来救援。
但是,在这些军队前来救援的路上,蒙古铁骑利用自己的速度优势,先干掉西夏军队的重骑兵以及一部分主力。在此之后,成吉思汗放一部分西夏援军,进入西平府。等到这支援军彻底进入西平府之后,再在城外烧起大火,彻底断绝了西平府和外界的联系。
如此,城外见到西平府外燃起冲天大火,便以为西平府已经沦陷,只能撤退。而西平府这边,得知城外再无援兵之后,只能冒死突围。而在西平府守军突围的路上,成吉思汗则是忽然率军进攻,一举消灭了驻守在西平府的十多万西夏精锐。
在这一战之后,西夏就只剩下了首都中兴府这一处地盘。为了确保可以万无一失地吃掉西夏,在西平府战事结束后,成吉思汗先是率军向金国方向进攻,确保金国军队不会趁机前来救援。在击退金军之后,成吉思汗直接兵围中兴府,将西夏首都彻底围了起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围困之后,此时已经是一座孤城的中兴府,再无任何抵抗之力。最终,那位夏末帝只能开城投降,而后被蒙古大军屠戮殆尽。昔日强盛一时的西夏,也就此彻底覆灭了。
纵观西夏和蒙古帝国的这场决战,我们不难发现:在这场战争当中,成吉思汗本人高超的指挥能力,固然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同时,更重要的是在双方开战之前,西夏已经被蒙古帝国彻底玩儿残了。
如果是巅峰时期的西夏,面对这样的战术,或许还有还手的能力。但经过蒙古帝国多年的打击之后,最后决战时的西夏,已经极为疲惫,根本不具备再战的能力了。
另外,更糟糕的是,当时蒙古帝国周围的几个邻居,也基本都被蒙古帝国打服了。这也就意味着,西夏当时几乎找不到另外的盟友,只能孤军奋战。如此一来,本就弱小的西夏,被蒙古帝国彻底灭掉,自然也就不奇怪了。
说到底,西夏的灭亡,不是亡于这场主力决战,而是亡于之前多年被蒙古帝国持续打击。那场持续了十多年的持续消耗战,其实才是西夏灭亡的真正原因。
西夏和蒙古最终之战,为什么全军覆没?
金国的百万铁骑尚且被蒙古大军锤的连头毛驴都不剩,西夏打不赢也是正常结果。
说到成吉思汗和蒙古骑兵,不管你对他们有没有偏见,也必须要承认一点:那一代蒙古人确实很会打仗,也很有战略眼光。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当年,成吉思汗就制定了一个蛇吞象的计划——灭掉人口超过5000万,兵力超过100万的金国。
可众所周知,蒙古一共才70万人,兵力也不过区区15万。这几十倍的人口差距,怎么可能吞掉金国呢?
这种问题难不倒成吉思汗,因为蒙古人在几百年前就明白了一个道理:他们驯养牧羊犬帮助牧民放牧,一个牧民带领十几只牧羊犬就可以控制几百头规模的羊群。
只要先找到足够多的牧羊犬,慢慢的吃掉金国这个大羊群,不是白日做梦。
那么,第一支牧羊犬在哪里呢?很显然,当时实力最弱的西夏就是最合适的目标。
不过这话又说回来了,西夏的实力只是相对来说最弱,蒙古要灭夏,成吉思汗也必须要花点心思琢磨出对手的弱点才行。
为此,他精心研究了西夏军的特点,把西夏军队的兵力情况、战术打法、将领实力,以及西夏皇室的矛盾都摸得一清二楚。可以说是知根知底,完全就是针对西夏军队的弱点布置的战术。
而反观西夏方面呢?除了知道蒙古人有个叫成吉思汗的大汗上台,刚刚灭了自己的北部屏障克烈部以外,对蒙古是一无所知,根本不知道蒙古军队的优势和弱点。
于是在1205年,就在这种蒙古人已经摸透了西夏人,而西夏人完全不清楚蒙古人的背景下,双方展开了第一次大战。
当时的蒙古军有三万人,由成吉思汗的四儿子拖雷率领。西夏军有十万,由西夏将领阿沙敢不率领。本来蒙古军兵力居于劣势,但是拖雷由于在指挥这次大决战之前就了解西夏军队的打法。因此两军一交手,兵力占优的西夏军就被打蒙圈了。最后,蒙古军以少胜多,重创了阿沙敢不的十万西夏大军,把西夏北部地区的财富横扫一空。
有了这次成功的摸底突袭,蒙古人对西夏军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两年后,成吉思汗趁西夏内讧之际(夏襄宗篡位),发动了第二次征夏之战,以五万大军进攻西夏的西北部重镇斡罗孩城。
不过由于西夏人吸取了上次的惨败教训,也针对蒙军的特点做了一些战术性的优化。所以成吉思汗的第二次侵夏战争,最终以粮草吃尽而退兵。
事后,成吉思汗做了反省,他认为西夏毕竟也是个强国,想要一灭夏并不现实。于是他转变思路,先解决西夏西部的高昌回鹘,铲断西夏与西域诸部落的联系,彻底把西夏孤立起来。
1209年,蒙古灭高昌回鹘。不久后,蒙古第三次征夏战争爆发。
蒙古军这一次由河西地区入侵,迂回攻击西夏的腹地。而主力则从北面南下,把西夏军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数万人马被歼灭,连大将高逸也被俘虏。
随后,蒙古军直逼克夷门,攻打西夏首都中兴府的最后一道防线。西夏大将嵬名令公统领五万西夏军在克夷门迎战。由于克夷门地势非常险峻,蒙夏僵持两个月,蒙古军不得而胜。但是过长的僵持时间导致夏军上下出现了松懈心理(中间还打赢了一次),被蒙古军抓住他们急于求胜的心理,在克夷门外设伏以待,一战将夏军全歼。
随即,蒙军进而围困中兴府,夏襄宗亲自登城激励将士坚守。蒙军久攻不克,便在秋季时分引黄河水灌中兴城。
眼看城池要被攻破,夏襄宗急忙派使者向金国求援,金国大臣听说消息后,便请求皇帝发兵救援夏国,内外夹击蒙古。但当时的金国皇帝是愚蠢的卫绍王完颜永济,他说蒙古和西夏狗咬狗,正是我国之福啊,我们为什么要发兵救西夏?
夏襄宗在城内等援军,怎么都等不来,眼看中兴城要被黄河水淹没,便无可奈何的派人向成吉思汗请降。
当时成吉思汗也很尴尬,由于黄河水倒灌进了蒙军大营,导致蒙军也被淹了,他便接受了夏襄宗的请降。表示不要西夏的土地,只要求西夏赔款,并答应“附蒙伐金”,一起打金国即可。
夏襄宗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只得暂且答应,并陪嫁了女儿到蒙古联姻。就这样,蒙古人找到了第一只替自己放羊的牧羊犬。
有了西夏的帮忙,1211年,蒙古正式对金朝这个巨无霸开战。
值得一提的是,先跟金国翻脸的还不是成吉思汗,而是西夏。
公元1210年,夏襄宗以金国的拒绝出兵救援西夏为由,断绝了西夏与金国维持了86年的宗主关系,兴兵十万攻金国的葭州。
第二年,蒙古以15万大军伐金。当时的金国皇帝完颜永济完全搞不清楚蒙古军的突击方向,也搞不清楚蒙古军的战略意图。几十万金军在他这种昏君的指挥下,被蒙古军打的团团转。
而蒙古方面的目标则非常清晰——金国乃庞然大物,一战必然无法灭金,蒙古军必须采取游动作战,不与金军争一城一地之得失,只求尽量争取歼灭金军的有生力量,对金国百姓造成恐慌心理。
由于金军的主力被蒙古军像遛狗一样,耍的团团转,因而金军的多处城防要塞都兵力不足,无法跟蒙古军的主力对抗。很多守城的金军见蒙古军势大,便开城投降,沦为了蒙古的半奴隶化军队——“伪军”。
金国被蒙古—西夏联军这么打了三年后,力不从心,再加上金宣宗完颜珣(靠篡位上台的皇帝)也是个罕见的奇葩昏君。在他的主张下,金国主动放弃中都北京,举国南渡黄河,试图以河水来抵御如狼似虎的蒙古人。
蒙古在金军主力南移后,迅速攻占金军在东北的老家,并进入关内,在中原北部一带开始经营。
当时的中原有非常多的汉人工匠,金人主动跑了,这些工匠便臣服于了蒙古。在这帮工匠的协助下,蒙古在短短几年时间,便从一支只有轻骑兵的草台班子军队,进化成了拥有轻重骑兵、工程兵、步兵和攻城器的先进混编军队。
如果按照这个发展速度,蒙古灭掉金国,指日可待。
不过后来发生了一个突发事件,影响了蒙古灭金的进程,这个事件就是花剌子模虐杀蒙古商队事件。
为了给商队报仇(当然是借口了)。蒙古军队的主力西征,只留下一万蒙古军和十几万金国伪军镇守蒙古老家。
蒙古大军西征之前,成吉思汗因为西夏拒绝协助他进行西征(也是借口,主要是怕蒙古大军西征后,西夏和金国联合),对西夏进行了第四次征讨。
这一次伐夏之战,由于西夏不敢抵抗,因而蒙古军直接就杀到了西夏国都中兴府,当时的西夏国主夏神宗害怕(夏神宗也是个靠篡位上台的昏君),便弃城逃到西凉府,只留下太子李德旺独守中兴城。
李德旺紧急派使者求饶,表示西夏一定会臣服于蒙古。成吉思汗见目的达到,便卖了李德旺一个面子,撤军回师。夏神宗见蒙军走了,才返回国都。
回朝之后的夏神宗认为西夏“附蒙攻金”并没有捞到好处,还遭受更大的经济损失,便决定改变策略,与金国缓和关系,主动要求议和,恢复边地互市,但是遭到金国拒绝。
比较搞笑的是,奇葩昏君金宣宗认为西夏协助蒙古打自己,是可忍孰不可忍。他不与西夏议和就算了,反而还授意西北金军趁机攻夏,蚕食西夏领土。
结果这就导致蒙古西征期间,原本是西夏和金国联合反攻蒙古的大好时机,就这么白白的错失了。
金宣宗分兵攻南宋和西夏,南宋和西夏则联合抗金。手里只有一万蒙古军的蒙古留守统帅木华黎简直要笑死了。这要是都不能一举铲除西夏和金国,都对不起老天爷的一片好意啊!
七年后,成吉思汗西征大胜而归,以西夏拒绝征兵以及故意不纳质子(人质)为由,兵分两路出击,试图一举消灭西夏。
当时,西夏的国主又一次换人了,原本的国主夏神宗因为民怨沸腾,加之成吉思汗对他不满意,逼他退位,他便传位给了太子李德旺。李德旺这个人比他父亲强,他认为联蒙伐金是绝对错误的,便派人与金议和,夏金约为兄弟之国,互相支援。
不过,金夏原本是君臣关系,此时金国愿意自降身份跟西夏结为兄弟之国,这说明金国此时混的也不咋滴。两个穷途末路的国家联合,必然也是没卵用了,他们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趁冬天黄河结冰期出兵西夏,仅用10个月就攻陷河西各地,向东进军并围住西夏重镇灵州城,彻底切断西夏东西部联系的同时,扼住了西夏首都兴庆府向南的撤退通道,使西夏朝廷无路可退。当时的夏献宗李德旺直接被吓死了。皇位传给了末帝李睍。
末帝李睍见无路可退,便决心起倾国之力准备在中兴府和西平府一带与蒙古军决一死战。
这一战,蒙古军10万,夏军30万,双方的士气都很高。(蒙古军刚刚西征得胜而归,士气自然高涨;西夏军因为不想灭国,也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与蒙古军决战)
战役正式开始前,西夏军在都城中兴府和南部重镇西平府各驻守十万大军,两府之间的野外再留十万大军。蒙古军见西夏军严阵以待,便与西夏军隔黄河对峙,双方谁也不敢先动手。
但是由于蒙古底子厚,耗得起,西夏当时日落西山,耗不起。因而蒙古便利用西夏军急于求胜的心理,祭出“围点打援”战术:首先围困西平府,假意要攻城,以刺激中兴府的西夏军队与自己决战,继而又在西夏军队赶往救援西平府的路上,部署大量弓箭手,射杀前进缓慢的西夏步兵和重骑兵。
紧接着,最高明的一招来了:蒙古军并不射杀所有的西夏增援部队,而是有意让部分残兵进入西平城。等增援部队进城后,蒙古军再进兵围城,在城外放火。这样不但城内守军不敢贸然出城迎战,城外的西夏援军也进不去。更重要的是,进入城内的军队基本已经接近溃败状态,不仅没有带重武器,也没有携带补给和药品。他们进城,不仅起不到增援的作用,反而还加大了城内的负担。
城外的援军见无法增援,便只能仓皇逃回中兴府,而西平城内的西夏军却已积攒了十几万部队。这些人在城内只能是等死,于是在守将李德任(西夏太子)的率领下,十几万夏军开城突围,决心与蒙古军奋死一搏。然而成吉思汗早已料到这种结局,令几万弓箭手封死了各个城门。夏军的每次突击都被蒙古军如大雨一般的弓箭射退。
最终,夏军士气崩溃,十几万主力仅留残兵数万,而蒙古军伤亡还不到一万。
攻克灵州后,成吉思汗没理会中兴府的夏军残余势力,而是亲自率军突袭金国,在关中地区横扫一通,杜绝金国增援西夏。五个月后,蒙古主力回师中兴府,成吉思汗派人去中兴城内招降,但西夏方面拒绝投降。
又过了一个月,中兴府内粮食绝尽,军心士气崩溃。当时又恰巧遭遇地震,中兴府内的房屋倒塌,瘟疫横行。夏末帝认为抵抗不下去,便无奈投降。
当年七月,成吉思汗死,末帝投降。成吉思汗死前曾留遗嘱,要求灭了党项人。窝阔台继位后,秉承成吉思汗的意思,打算屠杀中兴府。但察罕力谏而止,于是蒙古军最终只是屠杀了西夏皇室,没有屠城。
自此,持续了21年的蒙夏战争以西夏的灭国而结束。七年后,金国灭亡。中原大部分地区遂归顺了蒙古,只剩下一个战战兢兢的南宋还在坚持抵抗。
最后做一个总结:蒙古军队的厉害之处其实不在于他们的骑射本领,因为要论骑射,西夏和金国也不差。蒙古军真正能吊打党项人和女真人的地方,是他们的战术和战略。
蒙古军的战术一般分五步:
第一步是利用地形迷惑对手,让对手有一种心理上的优势感;
第二步是诱敌深入,诱导对手,让对手以为可以一战而克敌;
第三步是利用对手的速战心理,将其引入早已设好的包围圈;
第四步是以骑兵突袭,包抄侧翼,切断对手的所有后退之路;
第五步是反复袭扰,绝不跟对手近战,用时间慢慢拖垮对手;
蒙古军用这种战术先打西夏,再打金国,包括打后来的西辽、花剌子模,都是如此。可谓是百试不爽。
再说战略。蒙古军的战略也有五个特点:
第一、绝不漏过对手的任何弱点,坚决以自己的强项攻对手的劣处;
第二、绝不打肉搏战,坚决使用运动战,并以运动战消耗对手锐气;
第三、绝不心慈手软,以屠杀的方式瓦解对手的心理,战迫使对手主动投降;
第四、最大限度利用降兵降将,让这帮人打先锋,避免蒙古精锐的无谓损失;
第五、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开战后便抢占战略要地,将敌军分割后逐个击破;
元末明初时,蒙古军的骑射本领其实并没有退化,但是战略眼光退化的厉害,可以说是毫无战略眼光可言。这也是为什么元朝会被明朝赶回草原的原因之一。
西夏和蒙古最终之战,为什么全军覆没?
1225年秋,成吉思汗再征西夏。
这一次,蒙古军花1年多时间,全灭西夏。
要知道,西夏是一个极为难缠的对手。
成吉思汗自蒙古国立国的前一年(1205年)就开始了与西夏的作战。
此后的20多年里,成吉思汗灭国40余,所向披靡,唯独对西夏作战屡攻不克。在前5次讨伐中,虽有战绩,但获取的地盘不多。
那么,这最后一次,成吉思汗是如何获全胜的呢?
西夏的套路自881年李思恭任定难军节度使算起,李氏政权已倔强地屹立了300多年。
其间,他们与宋辽等强敌长期周旋。
周旋间,西夏人发展出了适合自己的战争套路。
面临大敌时,他们往往利用本国地广人稀的特点,收拢主力,诱敌深入,袭扰敌军补给线,待敌疲劳后,再选择敌人薄弱环节发起猛攻,一举挫败敌人。
借此,他们在大国博弈中顽强地生存了下来,甚至熬死了比自己强大的北宋、辽。
不过,随着日子好过起来,不知不觉间,西夏人执行这个套路的能力开始打折了。
自金灭辽、宋后,由于夏金关系长期不错,所以,西夏开始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岁月。
其间,几任君主“尚文重法”,推崇文治,经济得到发展,儒学、佛教都空前发展起来。
日子好过是好事,但是,承平日久,西夏人的尚武精神却渐渐减弱。
要知道,西夏之所以能从夹缝中一路发展起来,靠的正是“人人能斗击,无复兵民之别,有事则举国皆来”的尚武精神和精甲良马加持下的精锐骑兵。
所以,虽然表面上西夏“四郊鲜兵革之患,国无水旱之虞”,即使是统治阶层也“未闻失德”,但“夏业中衰,于是乎始”。
所以,西夏军的国防套路,出现了新特点:野战能力削弱,其防御愈加以来城池防御。
尤其是:当对手是恐怖的蒙古人时,无论是个人战力,还是精锐骑兵,都已没有任何优势了。
不过,即便如此,西夏,仍然很难搞。
蒙古人的5次尝试:一步步找到方法。自1205年起,蒙古开始了数次征伐西夏。
其间,蒙古人虽然表面占据的地盘不多,但已一步步找到正确的路径。
(一)、第1、2次征伐:虽有斩获,但非常吃力。
1205年夏,大败乃蛮后,蒙古进攻西夏的边境城堡力吉里城。
当时的蒙古军攻城经验尚不足,他们按照草原经验,试图围城打援。
但是,西夏人不按你蒙古人的套路来,就是不来援。
蒙古军苦战六十日,攻取边境的力吉里城后,已经疲惫,只好掳掠人口而去。
1207年秋,蒙古再次来犯。
或许是认为第一次西夏不来援救的原因是因为所攻之城重要程度不够,这一次,蒙古人选择了重镇斡罗孩城。
蒙古人花数十日,攻破城池,又驻扎了下来,等待决战。
直到5个月后,蒙古军粮草匮乏时,西夏军才组织大军来攻。
成吉思汗不愿在这种劣势下进行决战,遂退回蒙古草原。
由此来看,西夏的应对方略大致可见:他们仍然不急于在前沿与蒙古决战,想要利用其国土特点,诱敌深入,或使敌补给困难后,再实施决战。
成吉思汗用兵,非北宋文臣可比,没有被诱敌深入,在不利形势下决战,但一直耗费力气于逐城攻坚,自然也非良策!
(二)、初步打破西夏军套路。
其后,成吉思汗以其精准视野,改善了形势。
1209年,成吉思汗降服了在吐鲁番、别失八里一带的畏兀儿人。
由此,蒙古军可以从吐鲁番一带的粮草、物资供给大军,其持续作战能力大幅改善!
由此,蒙古军底气十足,敢于深入,敢于直攻西夏国都中兴府!
同年,西夏军再次征西夏,他们再克斡罗孩城后,进逼中兴府外围要塞克夷门。
西夏军以大将嵬名令公率军增援,并一度趁蒙古军轻敌,小有战果。
不过,蒙古军底气已足,他们大胆与西夏军相持二月后,趁敌松懈,诱敌歼之,俘虏嵬名令公。
不过,面对中兴府,蒙古军还是办法不多。
蒙古军企图以水攻,但却弄巧成拙,把自己淹了。
无奈之下,蒙古遂在西夏表示愿意臣服后,撤军。
1218年,蒙古还曾再次围攻中兴府,但依然未能得逞。
此时的蒙古军,已经具备了绝对优势,只是中兴府坚城难克,无法收全攻。
(三)、蒙古人的一箭双雕之策。
直接进攻西夏,效果不佳,成吉思汗遂调整战略。
原本,西夏企图联金抗蒙。
但是,蒙古围攻中兴府,金一点忙也不帮,显然靠不住!
于是,成吉思汗遂与西夏结盟,共击大金及西辽等国。
此后,10余年间,西夏与金相攻,彼此疲弱。
成吉思汗的想法很精明:西夏是城池之国,又跑不掉!等他熟透了,再来收拾!
其间,蒙古又2次借口西夏不相助,直攻西夏,试探情况。
1224年,蒙古借口西夏助攻凤翔时中途撤军,攻取银州,再次沉重打击西夏。
熟透了!
1225年,成吉思汗再次决心:灭西夏!
灭西夏的决心原本,上天似乎想再放西夏一马。
1225年秋,大军近发时,成吉思汗围猎的一群野马冲撞了大汗坐骑,63岁的成吉思汗大约手脚不如从前,坠马重伤。
大军暂停,众将劝大汗暂停攻西夏,先回去休养,并派使者与西夏交涉。
不过,西夏仍然决心抗蒙,遣返使者!
那还有什么好说的!
如此,蒙古人决心已定,继续攻夏,并令征斡罗斯的速不台大军加入灭夏战争!
决心已定,接下来就是方法了。
残忍而高效的路数西夏人之所以敢于拒绝蒙古,是因为他们在与蒙古相爱相杀20年后,摸索出了对付蒙古的新套路:蒙古虽精,但各处树敌甚多。西夏只要死守中兴府,等到蒙古军大军撤退后,可以收复失地。(见《西夏书事.卷四十二》)
直扑中兴府,此前试过2次,效果不佳,而且那正是西夏人所期待的。
逐城硬攻,则耗时疲惫,不是良策。
成吉思汗选择了巧妙而残忍的路数。
蒙古人与西夏人这20年的交道也没白打,他们也看出了西夏的命门:城池虽坚固,但农地、牧地,皆在城池之外,难以保全!
于是,蒙古军军浑垂山,令军队四处抄掠。
当时,河西地区草木旱黄,民无所食。在蒙古军的抄掠之下,“民间窖积皆尽”。
接下来,蒙古开始了火速进军。
六月,取甘州;七月,破西凉府;八月,破应里等县;十月,破夏州。
之所以能如此迅速破城,是因为西夏人在物资极度匮乏下发生了内乱。甘州守将本已决心投降,为副将所杀,内乱后城;西凉府则在短促的激烈抵抗后,守臣力屈而降。夏州州人则在被围后投降。而其他一些小城则“皆不守”。
如此,节奏突然剧烈加速,迅速攻到了灵州。
称不上决战的决战此时,西夏终于派出了精锐主力,令嵬名令公率10万众救灵州。
不过,各方史书对此战的描述都简单得令人吃惊:蒙古渡河邀击,夏兵败走,领军佐里等战殁,遂取灵州。
这场决战,可能真的就是没有太多花样。
1、蒙古军已掌握绝对主动,西夏军只能选择速战速决。
西夏全民皆兵,营田占正军,一旦有征调,就无法耕作。
蒙古军风驰电掣般攻城略地,使西夏实际地盘已经急剧萎缩,只剩下中兴府附近的人口可以调动。
九月,考虑到西夏形势紧张,难以在维持生产的同时调动军队,金归还了前些年掠夺的西夏人口。
因此,西夏军粮草难继,必须尽快与蒙古军决战,而蒙古军则牢牢把握主动。
2、战斗力悬殊。
各方史书对嵬名令公所率的这支军队,用“十万众”来形容。
而观对此前西夏战争的记载,则基本是用“兵”、“军”来记载。
虽然西夏全民皆兵,但此处用“众”,说明这些西夏军很可能是在金归还人口后,才从营田动员起来的军队,临时集结,未及整顿,即发兵决战。
而嵬名令公,虽是西夏名将,但与蒙古众将尚有差距。蒙古第三次征西夏时,此君就曾被俘,后被西夏赎回。
3、战役以蒙古人最喜欢的方式展开。
自蒙夏战争开始以来,蒙古一直企图寻求野战,而西夏则试图以坚城死守,时机成熟时再行决战。
可是,由于蒙古军的进攻节奏太快,西夏应对过于仓促,主客易势!
蒙古军渡河“邀击”,即攻击行进中的西夏军。
蒙古人的战法,往往是通过各种手段,破坏敌人的战斗队形,再在运动中给予敌人致命打击。
此时,战事一开,就能“邀击”,蒙古人简直不要太爽!
兵不如人,将不如人,又是以最不利的野战展开决战,西夏哪里有还手之力?
一战之下,西夏军崩溃。
调整重点,困死西夏击破嵬名令公大军后,西夏人只剩下最后一丝希望:金。
在决定和蒙古翻脸前,西夏人的决策有3:1、修缮防御;2、训练大军;3、与金联合。
如今,只剩下死守中兴府一带,动员居民在外骚扰,等待金人相助这一个希望了。
成吉思汗又怎么会上你的道?
成吉思汗做出了两个决策。
1、调整重点,主力攻入金境,分兵进围中兴府。
西夏主力被歼,一时间,只有金军可能的干涉成为最大的影响因素。
因此,蒙古军将重点放在防备、打击金人上,只是分兵进围中兴府。
2、继续残忍而高效的屠杀方略,破坏西夏的战争潜力。
尽管尚武精神已不如前辈,但国家危亡之时,西夏居民仍是西夏可能动员的战争潜力。
于是,蒙古军兵次盐州川,“大杀”居民。
蒙古军四面搜杀,附近居民“免者白无一二,白骨弊野,数千里几成赤地”。
西夏人的抵抗力量就这样被“大杀”而损失殆尽。
秘不发丧,绝后患西夏死守中兴府半年,城中食尽,兵民多病,仍不投降。
成吉思汗派人劝降。
无奈之下,西夏接受了投降,但请求一个月的宽限。
成吉思汗接受了请求。
西夏要求延时一个月,有可能是得知了成吉思汗的身体,企图等大汗死去,形势有变。
果然,成吉思汗撑不住了。
成吉思汗用尽了最后的心机:秘不发丧。西夏人来降,就杀了!
到期,西夏出降。
蒙古诸将遵成吉思汗遗命,杀死西夏国君,屠中兴府。
西夏灭亡。
西夏的抵抗是惨烈的。
蒙古灭西夏,前后22年。即使是最后一次灭国之战,前后也一年多。
不过,真正意义上称得上决战的会战,却是极为简单、短促的。
用兵多年的成吉思汗,已经成了精。他将“先胜而后求战”发挥到了极致。
因此,所谓的决战,其实只是西夏绝望的,毫无机会的挣扎。
成吉思汗在吸取了前几次的经验、教训后,最后一次征讨西夏,牢牢把握节奏,完全不给西夏任何机会,遂一举灭国。
只是:以如此残忍的方式进行战争,屠戮人民,破坏文明,是不值得称道的。
西夏和蒙古最终之战,为什么全军覆没?
蒙古灭西夏,和灭金朝一样打的是持久战,以蒙古当时之实力,要想在短时间内消灭这两大实力强劲的对手是难度极大的,为此成吉思汗采取“分化攻打”的策略,面对“鼠首两端”的西夏人,两次西征都顺带攻打西夏,五次伐夏打的夏襄宗、夏神宗不得不臣服于蒙古,蒙古人历时22年最后才一鼓作气灭了西夏。蒙古的崛起,对当时已经国力衰弱,日薄西山的西夏和金朝是个巨大的威胁。特别是西夏,早就失去了夏景宗李元昊时期的辉煌。对西夏,蒙古的策略简单又直接,那就是“灭国”,灭了西夏,金朝就等于去掉了左膀右臂,只有灭了西夏,才能顺利拿下金朝,所以,蒙古对灭西夏极为重视。但是,西夏不是撮尔小国,党项人的勇猛不在蒙古人之下,这是一个战时“全民皆兵”的王朝,短时间内要想灭亡西夏实非易事。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后,想南下争夺中原汉地,要面对的第一个强敌就是当时实力依然非常强劲的金朝,为了剪除金朝的“羽翼帮凶”,成吉思汗首先想到了与金朝唇齿相依的西夏。为此,成吉思汗于1203年消灭了克列部,这个与西夏世代友好的蒙古部落的灭亡,使西夏失去了和蒙古的缓冲地带,西夏国开始直面蒙古的威胁。1205年蒙古第一次发起攻夏战争,这一次战争属于试探性的入侵,既不伤筋也不动骨,蒙古人只是劫掠了西夏的边疆即北归。
公元1207年蒙古第二次攻打西夏,但遭到西夏的顽抗,蒙军回撤,1209年蒙古消灭高昌回鹘,西夏国土失去两大缓冲力量,局势更加危险。此后蒙古又发起第三次攻夏之战,蒙军大败夏襄宗儿子李承祯的夏军,西夏国都中兴府被蒙军围成铁桶般,夏襄宗求助无门,给了蒙古人很多好处西夏才获得和谈机会。此后西夏接受蒙古“附蒙伐金”的要求,不再与金朝结盟,金朝失了这一强援如去一臂膀,至此形势更不利于己。
西夏在蒙古多次的进攻下不得不称臣于蒙,改变了既往“联金抗蒙”的策略,转而“附蒙抗金”,“夏金联盟”至此破裂,金朝局势更加危险。而为求自保的西夏,在昏君夏襄宗的统治下连连出兵助蒙灭金,国内民疲市敝,因此国势日衰,1211年西夏发生政变,齐王李遵顼夺权成功。李遵顼继位为夏神宗,但他一样贯彻“附蒙抗金”的策略,对“唇亡齿寒”的天下大势没有清醒的认识,执意出兵助蒙灭金。西夏连连征战民不聊生民变四起,国家已经处在生死存亡的边缘。
公元1217年,为了一劳永逸的解决西夏问题,成吉思汗亲自率领大军进行第四次征夏之战。恰在中间金朝战事又起,灭西夏之事被暂停。1223年预感西夏行将覆灭的夏神宗李遵顼传位于太子李德旺,即是夏献宗。献宗是个明白人,知道蒙古人的野心目的很明确,西夏助蒙攻金只会加速国家的灭亡,于是转而再与金朝结盟,以挽救大厦将倾。
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第五次侵夏,经过二十多年的战争,西夏国力早已趋于衰弱,年年征战兵疲民乏,灭夏已在朝夕之间。此战,甘州、沙州、肃州等西夏重镇尽皆丢失,惶惶然不可终日的献宗忧愤而死,南平王李睍继位为帝,是为西夏最后一位皇帝夏末帝。国破家亡之际西夏依然拼死抵抗,名将嵬名令公在应理、夏州丢失后,灵州岌岌可危的情况下,亲率5万大军解围,结果遭到蒙军的埋伏,夏军大败,嵬名令公力竭战死。而后,蒙古大军十分顺利地攻占积石州、西宁等地。直到此时,蒙古大军只差西夏最后领土——都城中兴府仍未攻下。
值得一提的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正是病死于蒙古灭西夏之战,面对鼠首两端,无信无义的西夏人,成吉思汗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一战灭(西夏)国。他死前,立下遗言要蒙军继续包围中兴府,务必一战而灭亡西夏,西夏许降,但西夏皇帝绝不能留活口。1227年,中兴府被围困长达一年后,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军的情况下,夏末帝被迫出城投降。西夏至此宣告灭亡,历时22年的蒙古灭西夏战争结束,时为蒙古监国的托雷尊照成吉思汗遗愿,杀死夏末帝,并大肆烧杀抢掠中兴府,西夏文明因此遭到毁灭性破坏。
蒙古在崛起之初还没有实力吞灭西夏,但随着长达22年的不断的对西夏的侵扰战争,西夏实力大大受损,再加上“夏金联盟”的破裂,蒙古得以分兵处理,西夏在内忧外困之下,在最后的生死关头,几十万大军也是依靠强征兵丁拼凑而来的,名将嵬名令公的战死更直接导致西夏无大将可用。西夏在慢慢的自我内耗中最终走上了亡国之路。而西夏亡国,失去了一大盟友的金朝局势就更加危险了,同病相怜的金朝灭国也已在旦夕之间矣。
西夏和蒙古最终之战,为什么全军覆没?
打个比方:我小时候生活在一个国企老厂,厂旁边很多村子。80年代那会治安不太好,厂里混混和村子上的混混三天两头打架。但无论怎么打,村上的混混都是完胜厂里的混混!
为什么呢?没有别的,因为村上的混混特别狠,因为当时生活条件不好,村上很多人都是务农,反正烂命一条,打架起来都是拼了命的上。而单位的混混呢?因为“兵源”也来自厂里的子弟,养尊处优习惯了,甚至有的还是干部子女,平时在厂里横还行,真正面对不要命的村混混,自然不是对手。
但时过境迁,20年后,国企效益不好倒闭了。而附近村子被征收了,村上的人几乎每户都有丰厚的拆迁款,而且建起楼房做起了包租公。
这时候剧情反转了,厂里的混混经常去附近抢钱、偷东西。村上原来的混混可都不敢出声,为什么呢?个个都有钱了,谁还跟你拼命?
西夏和蒙古最终之战,为什么全军覆没?
历史的误区,总是以军队的总量做对比!
因为西夏虽全民皆兵,军队有超过三十万,但西夏有着广阔的国土,其东尽黄河,西至玉门,南接萧关(今宁夏同心南),北控大漠,占地两万余里。
广袤的国土,制约了西夏的调动能力,即便蒙古进犯,西夏也只能以近邻的兵力救援,而蒙古则可以全力进攻,因此两者单场战斗,往往都是蒙古占据兵力优势,西夏只能凭城固守!
而且西夏通过汉化以后,平原灌溉区,迅速转为农耕文明。首都兴庆府所在的银川平原,有“天下黄河富宁夏之称”,河套平原更是匈奴曾经梦寐以求,使我阏氏无颜色!
因此,蒙古对国力衰弱的西夏,集中攻击重点打击,使得西夏疲于应对无法集结,双方始终没有出现如辽国,金国那样的超级会战!
这就是蒙古成吉思汗的高明之处,以蚕食的手段削弱西夏,间接为灭亡金国做准备!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