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对朱标如此宠溺,朱元璋就不怕朱标有实力造反吗?
朱元璋之所以对朱标放心,从来不担心太子造反,其实有三个原因。
一是因为朱家父子的关系,实在是有些特殊,感情极好。二是因为朱元璋是开国皇帝,不管太子如何势大,都注定没有能力造反。三是因为以当时的情况来说,朱标实在没有造反的理由,所以朱元璋才对他那么放心。
放眼历史上所有的太子,朱标就算不是太子位坐得最稳的太子,肯定也能稳居前三了。而他这种稳固的地位,主要来自于朱家特殊的经历。
公元1355年,朱标出生于今天的安徽省当涂县。就在四年之前,他爹朱元璋还只是一个沿街乞讨的穷和尚。而过去的四年当中,随着元末农民起义活动,风起云涌,朱元璋也加入到了郭子兴领导的农民军当中。此后,朱元璋靠着自己的勇猛,一步步成为了起义军中的高级将领,还迎娶了郭子兴的义女马氏。
就在朱标出生的这一年,郭子兴因病去世,此后朱元璋率领自己麾下的军队,彻底独立了出来,并且拥有了自己的地盘。就在朱标即将出生的时候,朱元璋趁着另一位农民军领袖张士诚,在和元朝激战的时候,率兵进攻南京。朱标出生后不久,老朱便顺利拿下了南京,并且以南京为中心,开始不断攻城略地,最终建立了明朝。
对于老朱来说,朱标的出生,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自此之后,朱元璋有了自己的后代,有了自己为之奋斗的子女。对于自小失去父母的朱元璋来说,家庭这个词,无疑是他最渴求也最珍惜的。
此后的十年当中,朱元璋以南京为中心,不断扩大地盘,成了江南地区最大的一股势力。在此期间,朱标也逐渐长大,而马氏也为朱元璋陆续生下了好几个儿子。对于这几个儿子,老朱自然都非常喜欢。不过老朱最偏爱的,恐怕还是大儿子朱标。
这不光是因为,朱标的嫡长子身份,更是因为朱标的出生,让老朱重新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而其他的儿子,只是让这种感觉变得更加强烈,远比不上朱标出生时,让老朱感到那么震撼。另外,逐渐长大之后的朱标,在马氏的教导下,也成了一个温文尔雅,非常可爱的孩子,这种性格,更是让朱元璋格外的喜欢。
公元1360年,就在朱标刚满七岁的时候,朱元璋便找来了以宋濂为首的一众大儒,组成了一个豪华的家庭教师团队,负责教育朱标。公元1364年,已经羽翼丰满的朱元璋,正式称吴王。而朱元璋称王的同时,便同时册立朱标为世子。
四年之后,朱元璋称帝,朱标同时晋升为太子。这一年,朱标只有14岁。
此后的二十多年里,朱标在老朱的培养下,逐渐成为了一位温文尔雅的合格储君。朱标虽然是朱元璋的儿子,但两人的性格却有很大不同。朱元璋出身底层,又是一路从战场上杀伐过来,建立了大明王朝。所以,朱元璋性格果断,但同时也有些残暴。
相对来说,朱标则更为宽厚,不管是待人处事,还是处理政务,都更加仁厚。对此,朱元璋非常欣赏。朱元璋很清楚,马上可以得天下,却不可以治天下。朱元璋本人这种性格,适合做开国皇帝,但朱标这种性格,却更适合做一位守成之君,带领国家休养生息。
所以,对于老朱来说,朱标无疑是一位最合适的储君。由朱标来接手皇位,显然最让老朱放心。单从个人才能这方面来说,朱标已经可以说是占据了很大的优势了,足以坐稳太子之位了。
当然,这还不够。
历史上的太子很多,开国皇帝的太子也不少。不过,和朱标相比,其他几个大一统朝代的开国太子,一般都有一点自己的问题。
首先是秦朝,秦朝没有太子,但是有公子扶苏。扶苏是一个很宽厚的人,和朱标非常类似。但扶苏有一个缺点,那就是过于宽容,而且不够果决。所以,秦始皇去世后,胡亥很容易的就发动了政变,矫旨赐死了扶苏。
和扶苏相比,朱标虽然仁厚,却不迂腐。在朱元璋的培养下,朱标做事非常有尺度,就算遇上了当年扶苏的困境,恐怕朱标也不会束手就擒,而是会直接起兵讨伐叛逆。以朱标在明朝的声望来说,只要他起兵,其他所有皇子,都不可能是他的对手。
秦朝之后的汉朝,第一位太子是汉惠帝刘盈。刘盈做太子的时候,太子之位一直不稳。因为他爹刘邦,其实不太喜欢他母亲吕雉,而是喜欢另外一个宠妃戚夫人。所以,刘邦晚年的时候,一直想着要换戚夫人所生的刘如意做太子。多亏了功臣们拼命保护,所以才保住了刘盈的太子之位。
相比之下,这个问题朱标完全不用担心。因为老朱没有犯刘邦的错误,一生挚爱就是马皇后,更不可能为了其他女人,去动摇朱标的太子之位。所以这个问题,朱标几乎可以不用考虑。
汉朝之后,接下来的晋朝,第一位太子,应该算是晋惠帝司马衷。因为司马衷本人智商比较低,所以才导致西晋迅速灭亡。这个问题,朱标也不用担心。朱标本人非但不傻,而且在老朱的培养下,精明能干。光是他自身的才能,就足以让他坐稳太子之位了。
晋朝之后,下一个大一统朝代是隋朝,隋朝的初代太子,是太子杨勇。杨勇做太子期间,被自己的弟弟杨广算计,最后丢掉了太子之位。而杨广能够取而代之,主要是因为杨勇本人是一个典型的文艺青年,在政务上基本没什么作为。再加上他们的生母独孤氏,支持杨广,所以才导致隋文帝后来换了太子。
这个问题,朱标同样不需要考虑。朱标本人不是文艺青年,处理政务的能力极强。而对于几个嫡子可能存在的斗争,朱元璋也是早就有了预案。在朱元璋的安排下,朱标的几个嫡亲弟弟,都被安排到边境去站岗,根本没有威胁朱标地位的机会。至于马皇后,则从来不插手政务,也很支持朱标做太子。
隋朝之后的唐朝,则比较特殊。唐朝的第一位太子是李建成,但国家是老二李世民打下来的,所以后来才会有了那场玄武门事变。这个问题,朱标同样没有。明朝是朱元璋本人打下来的,和他的那些兄弟无关。论声望和人脉,朱标都远不是那些弟弟能比的。
再之后的宋朝,宋太祖赵匡胤因为去世的时候,几个孩子都比较年幼,所以由他的弟弟接班。这个问题,朱标同样没有。因为老朱登基的时候,家人几乎都已经死绝了,朱标也没有什么叔叔伯伯可以和他竞争。
宋朝之后的元朝,实际缔造者是成吉思汗。而成吉思汗的长子术赤,并未被立为太子或者继承人。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术赤本人能力有限,再加上坊间传闻,术赤并不是成吉思汗的儿子,而是当年成吉思汗的妻子被敌人抓走,和敌人生下的孩子。
这个问题,在朱标身上,就更不存在了。
所以,经过这些盘点之后,我们会发现,历代开国太子的问题,朱标几乎都不用担心。可以说,朱元璋为了培养一个合格的储君,几乎把朱标所有可能遇到的问题,都给摆平了。除此之外,朱元璋还替这个儿子,摆平了北方的北元王朝,以及朝中的勋贵悍将。可以说,只要朱标能够上位,完全可以舒舒服服做他的太平皇帝,根本不用操任何心。
但可惜的是,老朱唯一没想到的是,朱标寿命实在太短,37岁就没了,走在了老朱的前面。
不得不说,这是朱家一个巨大的遗憾,同时也是整个明朝的遗憾。
纵观朱标在位时期的表现,我们不难发现:对于老朱来说,朱标从来都是最合适的太子。所以,朱标的太子之位,一直稳如泰山。如此一来,朱标本人没必要造反,老朱自然也没必要防着太子了。
更何况,作为开国皇帝,朱元璋对朝廷的控制力度,强的难以想象。就算朱标再怎么势大,也是朱元璋给的。如此一来,朱标就算有什么念头,也注定不可能成功。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朱家父子二人,都没有动过类似的心思了。
朱元璋对朱标如此宠溺,朱元璋就不怕朱标有实力造反吗?
有一个段子
二虎:太子造反啦!!!
朱元璋:太子兵力够不够,御林军全撤走,加派三千兵马去投诚,标儿总算长大了。你去看着不行就把我绑了送给太子。
朱元璋对朱标如此宠溺,朱元璋就不怕朱标有实力造反吗?
朱标还要造反吗?其实朱标的权利已经和皇帝没区别了。对朱元璋来说,朱标就是他的天下的唯一继承人,早给晚给区别不大。
朱元璋对朱标如此宠溺,朱元璋就不怕朱标有实力造反吗?
没有这个问题!
因为朱元璋是个非常非常特殊的皇帝,中国历史上也仅此一个。
1.朱标和朱元璋的感情太深了,历史上就少有感情这么深厚的皇家父子,爷俩天天见没有隔阂。
朱元璋出身太赤贫了,早年太困苦了,16岁父母和兄弟姐妹在饥荒和瘟疫中陆续死去,老朱家几乎就是满门皆没,朱元璋自己走投无路只能投身寺院做杂役混口饭吃,后来饥荒连年寺院也维持不下去,朱元璋只能外出云游名义上是托钵乞食的游僧,实际就是乞丐,后来朱元璋在云游的过程中幸运的加入起义军开始了波澜壮阔的一生,不同于很多自小生长在皇宫中的皇宫贵族,朱元璋对亲情是十分看重的。对于打小生活在宫中锦衣玉食的人来说,手足之间只有勾心斗角,但朱元璋年少时期只是一介草民,他在家庭中不存在各种权利斗争,只有兄弟之间为了仅有的一个窝头而互相谦让的亲情,但是饥荒夺走了所有的亲情,少年时代孤苦无依的游荡生涯让他对亲情更渴望,朱元璋终其一生对自己家人一直就非常好。
马氏出身没落的富户,母亲早亡父亲也因为杀人逃离家乡避难,临走的时候马父把马氏托付给了好友郭子兴,后来就马公死在了外地马氏无所依郭子兴收他为义女。朱元璋加入郭子兴义军表现很好,精明能干,处事得当,打仗时身先士卒,获胜后既不抢功也不贪财,郭子兴非常欣赏朱元璋也希望能笼络这个人才,就把义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马氏这时的处境其实和朱元璋类似,名义上是郭大帅的义女,但义女并不是亲闺女,郭子兴是豪侠出身,说好听点是豪侠换个说法就是黑社会帮派组织,一个美娇娘跟着义父在一个满是糙汉子的团伙里过日子其实很没依靠处境也并不好,马氏和朱元璋的结合是两个孤独的灵魂互相依靠了,马氏长期寄人篱下的生活也锻炼了她的能力,她完全不是一个待字闺中啥也不懂的小女子,而是一个聪明能干的贤内助,马氏是朱元璋能披荆斩棘创建明朝的最重要助手,两人的感情伴随一生都非常好,朱元璋成为皇帝之后肯定是不缺美人的,但是终朱元璋一生马氏都是朱元璋最亲密的人,不仅是结发妻子还是朱元璋在这个世界上最亲的亲人,两人成婚三年之后朱标出生更是让朱元璋的有了完整的小家庭,如果说马氏是朱元璋最亲的人,那长子朱标就是朱元璋的第二号亲人,从朱标一生下来,朱元璋就对他给予厚望和无限的关爱,找当世最好的大儒宋濂做朱标的老师悉心教导,朱元璋自立为吴王时便将其立为世子,称帝时又立为皇太子,朱标完全是位份早定,在朱元璋的诸多儿子中地位超然无人能代替,朱标个人也是个懂事孩子,勤奋好学让朱元璋非常满意,洪武十年朱元璋50岁,朱标22岁,朱元璋觉得五十而知天命,开始让朱标监国处理一般的国事,从这时开始大明王朝就是朱元璋、朱标、马皇后一家小三口管事了,朱元璋管大事、太子朱标负责常务、马皇后协调父子关系,朱元璋严苛朱标宽仁,虽然政见不同但丝毫没有影响两人的关系,因为爷俩非常亲密日常就在一起办公,政见不合没关系吵完了亲爹还是觉得儿子好,早上训完儿子中午就心疼晚上就得找儿子谈谈心,马皇后在世的时候还经常拉上马皇后一起聊,不跟宝贝儿子聊顺心了晚上都睡不好觉,朱元璋对别人凶狠刻薄,对自己的长子朱标就这么个模范父皇。
汉武帝、唐太宗这些太子叛乱的朝代都有一个共性,太子和皇帝长期见不到各忙各的事,太子和皇帝就会各自形成自己的势力集团,形成了一个王朝两个权力中心,而朱家父子因为长期在一起关系紧密,各自手下的亲信也没有分成两个权力中心,这样朱元璋对太子也就无所谓信任还是不信任,父子就是一体的。而对朱标来说只要父亲对自己满意,等着继承皇位就是了,没必要干别的,皇位那玩意早晚是自己的,早接早挨累,早接早挨骂,着个屁急。
2.朱元璋是个职业工作狂皇帝,不近女色。
朱元璋在教导朱标是说过:“我从作皇帝以来,从没偷过懒,一切事务,惟恐处理得有毫发不当,有负上天付托。天不亮就起床,到半夜才得安息,这是你天天看见的。你能够学我,照着办,才能保得住天下。”这从侧面反映一个问题,朱元璋不太好女色,不好女色就不会出现汉武帝的杯具,汉武帝中后期宠信李夫人后期稀罕钩弋夫人,这就使这两个宠妃生的皇子子凭母贵地位提升,而且这些妃子得宠,她们的娘家人也跟着鸡犬升天,这就对太子的地位产生威胁了,太子感觉地位不稳为求自保就有可能铤而走险,而朱元璋没有这个问题,他皇帝生涯的最大精力都用在处理政务上,还是和朱标一起处理,没有枕头风的威胁,朱标地位稳固自然就没必要造反。
3.锦衣卫的作用
洪武朝锦衣卫的能力已经非常强大了,对朝臣的监控已经非常严密了,锦衣卫的存在也使朱元璋和朱标的父子关系非常牢固。因为有了锦衣卫的存在朝臣们的一言一行都非常小心,而朝臣们又都知道朱元璋非常厌恶朝臣们有“离间”皇家的言行,比如大臣叶伯巨就因为反对朱元璋分封诸子为藩王被朱元璋认为是离间他和儿子们的感情,把叶伯巨抓进大牢并死在里监狱中,朝臣们经过这个事后,都不再敢有任何离间皇家的话,尤其是离间太子朱标那就更不可以了,让朱元璋的知道肯定没命了,而且朝臣都知道朱元璋喜欢太子,天天夸太子就完了,没必要在皇子和太子间做平衡,太子地位稳固也是朝臣们最喜欢的局面,有朝臣的支持+皇帝老爹的信任,朱标该干嘛干嘛吃饱了撑的造反。
4.朱元璋分封诸子为藩王,诸子没必要冒险抢皇帝位。
朱元璋对朱家的诸子都有妥善的安排,朱元璋让嫡长子朱标做太子将来继承皇帝位,同时也安排了其他诸子做藩王,并都给予了正式的分封,比如皇次子是朱樉封秦王封地在关中西安、三子朱棡的封国是晋也就是现在的山西太原、四子朱棣封国是燕在北平也就是现在的北京,朱元璋活到成年的24个儿子都有分封,而且待遇和地位非常丰厚,藩王的俸禄超过万石,即使是官居一品,其年俸也远不及藩王。明朝一品官月俸48石,一年也才576石。与藩王相比简直天差地别。除了待遇好地位也很高,藩王从地位上来看是超品的。即使当朝一品大员见到藩王也要磕头行礼。“凡朝臣奉使至王府,或因使经过见王,并行四拜礼。虽三公、大将军,亦必四拜。王坐受之。”可见藩王地位是很高的。既然有了好出路,大哥的地位又雷打不动,诸皇子也就没必要冒险争夺皇位,没有了争夺战朱标也就坐稳皇位了还是没必要再造反。
而且因为朱标的名分早定,朱标本人又很宽仁对弟弟们都很好,朱元璋对人严苛,皇子面对朱元璋是又敬又怕,一旦犯错都指望大哥帮忙说好话,朱标也爱护诸弟经常帮助犯错的弟弟说好话,所以其他皇子都对朱标这个大哥非常尊敬,跟着大哥混以后很安全没有被剪除的风险,完全没有争储位的心。储位无人来争,朱标还是个稳的。
5.老朱头不求长生
这一点也很重要,一旦老皇帝畏惧死亡求长生,往往就会有很多变态的想法,对太子产生微妙的态度,还是说汉武帝,汉武帝和太子刘据父子也是政见不合,汉武帝晚年父子政见不和时,太子畏惧汉武帝主动认错,汉武帝反而经常对太子发怒,觉得太子在敷衍他,觉得太子在盼着他死,反正皇帝死后皇位就是太子的,早晚都是太子说了算,一旦皇帝有这种想法,太子的处境就会非常尴尬,这其实就是皇帝把自己对生老病死的恐惧和无奈都发泄给了自己的继承人,而这种情绪也非常容易被人利用,造成皇帝和太子的矛盾,朱元璋没有这个问题,老朱头一生不求长生有非常健康的生死观,他非常相信朱标是孝顺的,回报朱标谆谆的教导和无限的关爱。
以上几个因素,都说明一个事,朱标的太子地位非常稳固,既然地位稳固就没必要再造反,朱标本身又是宽仁的儒家学子,没动机也没必要做这个高风险的事。
朱元璋对朱标如此宠溺,朱元璋就不怕朱标有实力造反吗?
真不怕!甚至如果朱标真的造反,朱元璋还能乐呵呵地说:“你小子可以啊!”
朱标被称为历史上最有权利的太子,这可不是后人夸张啊,朱元璋专门在洪武十年下令:一切政事先报给太子处置,然后再报给自己。
并且朱元璋还鼓励朱标参与政务的处理,每天都让朱标和群臣见面商议国事,各个衙门的事务也交给朱标批阅和处理。
可以说,其他的皇帝是生怕太子手中权利太大,而朱元璋偏偏怕朱标手中的权利太小,得不到锻炼啊。
朱标不但权利大,就连朱标身边的班子成员也很强大,李善长是太子少师,徐达是太子少傅,常遇春是太子少保,冯胜是右詹事。朱标的妻子就是常遇春的女儿,而蓝玉又是常遇春的妻弟!看看这关系,朱标身后就是两大长胜将军啊。
而朱标为人宽厚仁慈,又是德才兼备,无论是在朱元璋心中,还是满朝大臣心中,朱标都是当仁不让的下一任皇帝,至于朱标造反?哪怕朱标真的拿起了刀,恐怕也没有多少人朱标是要造反啊。
这样说吧,也就是朱标去世的早,不然这皇位铁板钉钉就是朱标的,并且朱元璋很大可能也不会诛杀功臣,朱棣也更不敢造朱标的反。
至于担心自己儿子造反这种事,朱元璋可没想这么多,他一心想的就是如何培养出一个合适的继承人,至于说权利太大,朱元璋很想反问一句:不给权利,还想让太子锻炼出能力,这可能吗?
朱元璋对朱标如此宠溺,朱元璋就不怕朱标有实力造反吗?
首先,朱元璋对朱标并不是宠溺;其次,朱标要有实力造反,只怕朱元璋高兴还来不及呢!
重视而不宠溺朱标(1355年-1392年),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子,母亲是朱元璋的原配夫人马皇后。应该说,朱标是一个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人,虽说他出生时父亲朱元璋还在艰难地创业(抢地盘)阶段,但毕竟已算得上是一方诸侯,再加上他嫡长子的身份,一出生就成为了将来继承父亲基业的不二人选。
对于自己的接班人,朱元璋对朱标自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厚望,并且倾注巨大心血,重点培养,早在他称吴王时,就将朱标立为了世子,在建立了大明王朝之后,又立马将朱标册立为了太子,并配备了堪称豪华无比的名师阵容,进行重点培养,文有宋濂、李善长等,武有徐达、常遇春等,自己有时间了,还亲自谆谆教导,到了洪武中后期,甚至还将很大一部分政务直接交给朱标打理决断,以上种种,都充分说明了朱元璋对朱标的重视与厚望,很显然,这些体现的并不是宠溺,而是为了打造一个优秀的继承人所付出的努力。
满意又担忧朱标也确实没令父亲失望,在父亲的着重培养之下,他迅速成长起来,成为了一个尽显明君气质的储君,对此,朱元璋感到很欣慰,自己的一腔心血总算没有白白付出,他对朱标感到很满意。
当然了,满意归满意,朱元璋对自己这个宝贝儿子还是有所担忧的,而他的担忧正是来自于朱标的性格。
据《明史》记载:
太子为人友爱。秦、周诸王数有过,辄调护之,得返国。有告晋王异谋者,太子为涕泣请,帝乃感悟。帝初抚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为子,高后视如己出。帝或以事督过之,太子辄告高后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
也就是说,朱标是一个天性仁慈的人,正所谓“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有时候,一个人过于仁慈就是一种软弱,而朱元璋的担忧正是源于此。
朱元璋深知,自己这个宝贝儿子是仁慈有余,刚毅不足,这样的性格,在充满尔虞我诈的朝中,是很容易被权臣牵制甚至是欺负的,如果儿子没有自己坚固的班底和足够的实力,他是很难放心将国家交到儿子手中的。因此,到了洪武中后期,他才一方面刻意将大量政务交给朱标处理,只为进一步提升朱标的实力和威望,另一方面又大力剪除开国功臣,为太子消除隐忧,试问,在这样的情况下,朱元璋怎么会担心太子朱标是否有实力造反呢?
结语综上所述:可怜天下父母心,朱元璋正如天下万千父母一样,对儿子朱标寄予了厚望并大力培养,只希望儿子将来能够守住并光大家业,可他又深知儿子的缺陷,生怕将来守不住,因此,付诸极大心血,尽可能为儿子创造便利条件,可谓是操碎了心,怎么会担心儿子是否有实力造反呢?毕竟,朱元璋除了是一个皇帝之外,他还是一个父亲,作为父亲,谁不希望儿子强大呢!如果朱标真有造反的实力,估计他高兴还来不及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