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如何称霸草原?大月氏真的打不过吗?
和很多人的传统认知不同,匈奴的强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是被中原王朝给‘逼’出来的。
更准确一点来说,匈奴能够强大起来,其实是因为长城的修造。
这两件事,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而且,长城本就是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而修建的,为何反倒会让匈奴强大起来呢?这个说法看起来似乎很扯,但如果我们仔细梳理一下,匈奴壮大起来的历史,我们就不难发现,其中的因果关系。
在先秦时代,尤其是在战国时代以前,中原北方的广袤区域,其实并没有形成任何统一的强大政权。在漫长的历史上,这些生活在北方的游牧民族,一直是以游牧部落的形式,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而这些游牧民族,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丁零、匈奴和东胡。丁零生活在贝加尔湖以西,以及色楞格河流域。丁零这个民族,很多人可能不太熟,但是后来,丁零和其他民族融合之后,逐渐形成了铁勒、柔然、回鹘等民族。
而东胡族也差不多,东胡族生活在西拉木伦河以东,以及大兴安岭地区。后来,东胡族逐渐演化出了肃慎、契丹、女真等民族。
至于匈奴,则是长时间生活在阴山地区,以及鄂尔多斯草原。
从商朝后期,一直到春秋时期的漫长岁月当中,北方草原上,一直生活着很多游牧民族。但这些游牧民族,一直都没有形成强大的统一政权。这当然不是一个历史巧合,而是因为在漫长的历史上,北方的这些游牧民族,没有统一的必要。
这里我们要稍微解释一下,先秦时期的游牧民族生活。先秦时期的游牧民族,一般都处于奴隶制社会阶段,都是以部落形式存在的。这种生活方式,以及部落的存在形式,注定这些游牧民族的生活环境,会很脆弱。
游牧文明不像农耕文明,剩余的生产资料相对较少,而且更加不易保存。对于农耕文明来说,只要赶上一个好年景,来一次大丰收,接下来好几年的时间里,可能都有吃不完的粮食。但是游牧文明不同,游牧民族就算年年水草丰足,也攒不下什么食物。反倒是一旦遇上天灾,赖以生存的畜牧业,就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马上就会没有食物。
在先秦时期,尤其是在战国初期以前,中原地区因为没有统一,诸侯国的实力也普遍较弱。所以,每次北方遭遇天灾,游牧民族没有了食物,就会南下抢劫。因为诸侯国的实力普遍没那么强,所以抢劫的难度也比较低。
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北方的游牧民族,自然没必要去统一,形成一个强大的游牧政权了。
但是,到了战国时期,尤其是到了战国后期,随着中原逐渐统一,几个强大的诸侯国,越打越强。特别是北方的几个诸侯国,为了抵御这些游牧民族抢劫,开始在北方修造长城。这一下,大家抢劫的难度,就大大提升了。
为了更好地劫掠,这些游牧部落,只能开始不断抱团融合。一个强大的游牧文明,也就逐渐开始孕育而生了。
到了战国末期,北方匈奴内部,其实已经逐渐开始统一。这也是北方草原上,第一次出现以游牧文明为主的国家。但是,这些游牧部落团结起来以后,依然打不过中原文明。因为在铁骑锻造方面,这些游牧文明,远远落后于中原,在武器装备方面,远远比不上中原。
所以,在战国时代末期,匈奴曾经大规模入侵北方的赵国。但结果,却被赵国名将李牧,一战击溃了十余万主力。自此之后,十多年的时间里,匈奴人都没有再恢复元气,始终不敢再南下劫掠。
也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匈奴内部,开始由一个松散的部落联盟,变成了一个正式的国家。战国末期,就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候,匈奴内部出现了一个强有力的首领。这个首领姓栾提,名为头曼,自称为匈奴单于。头曼单于第一次统一了整个匈奴,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匈奴帝国。
但可惜的是,这位头曼单于,刚刚统一匈奴,却恰好赶上秦始皇统一六国。此后,当这位头曼单于,再次率领军队南下抢劫时,马上就被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一战击溃。不但没有抢到什么东西,就连根据地之一的河套草原,也被秦朝给抢走了。
也正是因为这一战,此后十多年的时间里,这位头曼单于,再也不敢南下劫掠了。
不过,就在头曼单于安于享乐,打算安度晚年的时候,他的儿子却给了他一记狠狠的背刺。头曼有很多儿子,这其中年龄最大的,名叫冒顿。照理来说,冒顿十分优秀,头曼也应该传位给冒顿。
但是,头曼单于在晚年的时候,宠爱自己的一个小妾,打算把单于的位置,传给小妾所生的小儿子。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头曼还把冒顿送去了大月氏做人质。多亏了冒顿长了个心眼,从大月氏那边偷了一匹马,跑了回来,这才保住了性命。
回到匈奴这边之后,冒顿知道,自己必须干掉老爹,才有机会活下去。所以在这之后,冒顿在匈奴内部,训练了一支听命于自己的军队。为了让这支军队,完全听命于自己,冒顿还制作了一支响箭。并且命令军队,不管他的响箭射向哪里,军队必须一起跟着射箭。
第一次,冒顿用响箭射向自己心爱的战马,有些人不射,直接被冒顿干掉了。第二次,冒顿又有响箭,去射自己心爱的小妾,这次没有人抗拒,全部射箭。第三次,冒顿直接用响箭去射自己的父亲头曼,于是在乱箭之中,匈奴的第一代单于头曼单于,就这样被射杀了。
头曼单于死后,冒顿很快接管了整个匈奴,并且干掉了那个小妾和她的儿子。控制了整个匈奴之后,冒顿倒也不傻,没有直接南下去打秦朝,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东边的东胡,以及西边的月氏。
相比秦朝,月氏和东胡,明显更好打一些。此后,冒顿是对东胡王表现得极为软弱,不管东胡王要什么,冒顿单于都会尽量满足。等到东胡这边,彻底放松了警惕之后,冒顿单于却忽然带领匈奴大军,直接杀入东胡腹地,拿下了整个东胡。
就在冒顿单于攻略东胡的这段时间里,中原这边,也发生了很多变化。随着秦始皇去世,秦朝开始天下大乱,继而覆灭,然后便是长达数年的楚汉战争。最终,汉高祖刘邦再次统一天下,建立了汉朝。
而随着汉朝的建立,东亚地区两大超强势力的碰撞,也就在所难免了。
公元前200年,刘邦亲率汉军,和冒顿单于领导的匈奴,在北方进行了一场大战。最后,刘邦本人被围困在白登山上七天七夜,但汉朝的反击,也让冒顿单于意识到,匈奴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吃下汉朝。
所以,在这场战争之后,双方签订了和平协议,并且约定以和亲的方式,强化双边关系。不过,在这之后的上百年时间里,匈奴虽然娶了汉朝的公主,但还是经常袭扰汉朝边境,搞得汉朝不胜其烦。
而匈奴这边,认识到汉朝的强大之后,也开始转移目光,将目光投向了西方的大月氏。相比汉朝,大月氏的地盘同样很大,但国力要逊色不少。
所以,在冒顿单于晚年的时候,匈奴开始持续向西方的大月氏进攻,逼得月氏不得不持续向西方撤退。最终,匈奴成功赶走了月氏,成功控制了河西走廊。而冒顿单于去世之后,他的儿子,老上单于,则是继承了冒顿单于的遗志,继续进攻月氏。
最终,老上单于在位期间,匈奴终于彻底击败了月氏,杀了月氏王,并且将势力范围,扩张到了西域地区。与此同时,匈奴周围的东胡、丁零等民族,也都迫于匈奴的压力,向匈奴臣服。至此,一个超大的匈奴帝国,彻底成型。所以,老上单于与接下来的军臣单于在位期间,匈奴帝国达到了鼎盛期。
不过,就在军臣单于在位中后期,汉朝到了汉武帝时代。此后,汉朝开始持续进攻匈奴,将匈奴打得一败涂地。自此之后,辉煌的匈奴帝国,就再也没有达到过之前的巅峰了。
匈奴如何称霸草原?大月氏真的打不过吗?
大月氏其实一度非常强盛,匈奴刚刚建国时,慑于大月氏的威胁,头曼单于曾经将太子送到大月氏充当人质。这位差点死在异国他乡的太子当上匈奴单于后,对大月氏展开了灭国行动。
匈奴是一直生活在内蒙古阴山山麓一带的游牧民族,战国末期,这个民族出现了一个伟大的人物——头曼,他同意了草原各部落,建立了统一的匈奴政权,并自任第一代单于。
不过,那时候的匈奴虽然处于上升期,但与周边的政权相比依然很弱小,它的东边是古代东北四大民族之一东胡,南面是强大的秦朝,西面就是大月氏。
头曼的基本政策是对东胡和大月氏称臣,而把军事行动的目标对准了汉地。这很让人奇怪,匈奴人为何要“欺硬怕软”呢?
首先那时候匈奴的势力还不足以同时三面应敌;其次东胡和大月氏也都是马上民族,匈奴人占不到便宜;其三汉匈边境线长,匈奴人容易得手;其四河套地区是匈奴人的战略重心,这里是他们掠夺汉地的跳板和优质的牧场。
说到掠夺,就要说一说匈奴人的生存环境的民族特性。
匈奴的经济模式是最原始的游牧经济,这种模式非常脆弱,需要外部输血才能生存,尤其是遇上天灾的时候。据史书记载,汉宣帝末年的一场雪灾,就让匈奴丧失了一大半人口。
所以,匈奴人对南边的汉民经济依赖度极大。但匈奴的物产又不是农耕民族的必需品,这就导致商品交换不能正常进行,匈奴人就始终处于物资短缺状态。
那怎么办?抢呗。所以,汉匈之间的矛盾其实是经济模式决定的,对汉人来说匈奴人是强盗,对匈奴人来说,劫掠就是生存之道。
那么,大月氏人怎么不来劫掠汉地呢?同为游牧民族,匈奴人为何非要灭了大月氏呢?
大月氏生活在河西走廊的西部,国土面积不大。但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塑造了一个独特的文明形态,也注定了它的坎坷历史。
河西走廊的南边是青藏高原,北面是祁连山脉,中间形成的1000公里长,200公里宽的狭长地带,成了连接西域与汉地的唯一通道。
后来的丝绸之路,这里就是咽喉要道。汉武帝对匈作战的两大战略目标,一个是河套地区,另一个就是河西走廊,这两个地方拿下来,汉帝国才真正解除了悬在头上的利刃。
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河西走廊气候温润,雨水丰沛,所以这里既是肥美的牧场,还是著名的大粮仓。也就是说,大月氏不是单一的游牧经济,而是游牧文明、农耕文明和商业文明的混合模式。
这种结构决定了大月氏的经济独立性,它不需要外部输血就能活得很好,甚至还在东西方商业活动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转输角色。
这就是大月氏不像匈奴那样掠夺汉地的原因,但也因此埋下了被灭国的隐忧。
头曼单于为了匈奴的发展,肯定要拿下河西走廊这个战略要地,但迫于实力限制,起初他只能对大月氏称臣。为了表达善意,头曼单于将太子送到大月氏作人质。
古代友好国家互送质子很寻常,但一般情况下不会拿太子当人质,头曼为何要这么做呢?原来老头曼良心大大的坏了,他最宠爱的小阏氏给他生了一个小儿子,爱屋及乌,头曼就起了更立太子的心思。
老头曼很虚伪,很狡猾,也很歹毒,他想杀了太子又不想承担杀子的恶名,就想出了这么一个借刀杀人的毒计。
太子到大月氏不久,头曼就对大月氏发动了攻击。大月氏人很愤怒,他们按规矩办事,准备拿这位太子爷开刀祭旗。可没想到太子爷身手了得,居然夺了一匹马逃走了。
回到匈奴后,太子爷韬光养晦,带着他的部落悄悄积蓄力量。他制作了一支“鸣镝”,命令部众的箭头必须跟着“鸣镝”的目标走。这段情节相信看过《汉武大帝》的人都熟悉,只不过在电视剧里主人公叫“邪稚斜”,而正史中他叫“冒顿”。
冒顿先把鸣镝射向自己的爱马,那些误以为主人眼花,迟疑不发箭的立刻被冒顿斩杀。后来冒顿又把箭射向自己心爱的女人,那些以为主人精神错乱不发箭的人也被他当即砍翻。从此,所有的人如同机器人,射箭从来不看目标,只看鸣镝的方向。
终于有一天,乘着打猎的机会,冒顿把箭射向了自己的老爸头曼单于。于是老头曼转眼成了刺猬,冒顿夺过了单于权杖。
当冒顿单于登基的那一刻起,大月氏国的苦难开始了。汉文帝时期,冒顿派右贤王第一次攻破大月氏。老上单于即位后,匈奴人再次入侵大月氏,并斩杀其国王。
让大月氏人羞辱的是,匈奴人割走了他们的国王的头颅,还将它做成了酒壶。
匈奴人的报复心就这么强?其实也不是,前面我们讲过,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匈奴要称霸草原,要随意劫掠汉地,这个地方他们必须拿下。
大月氏虽然也不缺草原民族的尚武之气,可问题是他们的国土太小,人口太少,再加上商业文明的富庶,让他们远比不了匈奴人的嗜血。
痛定思痛后,大月氏人自认为先天的劣势无法弥补,同时也不想拿民族的存亡作赌注,所以他们决定认怂,将河西走廊让给匈奴人,举族向西迁徙,也去找个软柿子捏。
大月氏主体族群迁徙走了,剩下少部分人被称为“小月氏”,后来他们融入了匈奴民族中。
西迁的大月氏就像吉普赛人,过起了长途跋涉的生活。他们先在伊犁河流域及伊塞克湖一带驻足,当初张骞出使西域,就是在这里找到了他们,只是大月氏人再也没有对抗匈奴人的勇气了。
伊犁河流域流域还生活着一个大月氏人的世仇——乌孙人。当初乌孙人也生活在河西走廊,被大月氏人打成了流浪儿。
如今大月氏人也追着乌孙人的脚步来了,不过此时的乌孙已经傍上了匈奴的大腿,于是大月氏人被迫再次踏上迁徙的路途……
从大月氏与匈奴人的恩怨不难看出一点,一个民族的发达富裕程度,与他的强大未必成正比,往往是那些在困境中发展的民族,却能爆发出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咄咄逼人的攻势。
嗜血的匈奴告诉我们,好战必亡,虚胖的大月氏告诉我们,忘战必危。大汉帝国的历史也告诉我们,惹谁也别中国人!
匈奴如何称霸草原?大月氏真的打不过吗?
在秦王嬴政时期秦国北方有三个敌手,分别为东胡匈奴和月氏。由于赵国的李牧击败过匈奴。从此以后,匈奴远离中原地区对于秦始皇统一六国,没有进行过干涉。但在公元前215年,由于匈奴长期在北,实力逐渐恢复。面对草原的三大强国秦始皇选择了攻打中间的匈奴。那为什么匈奴成为秦始皇重点打击的对象呢?主要是由于匈奴曾被李牧击败,实力尚未恢复。第二点,也就是匈奴的位置。最易受到夹击。第三个匈奴所占据的河套地区,严重威胁中国的关中地区
第四个也就是匈奴在春秋战国时期。被诸多诸侯所驱赶,因此对于中原有篡夺之心。但在此之前的公元前220年,秦始皇曾经巡视西北地。公元前220年,恰恰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第二年,秦始皇第一次出巡,便将地点选到的西戎。而北方游牧民族唯一与中原西部相接壤的便是大月氏。可见秦始皇当时西行的目的便是大月氏这一西方的事。那么让秦始皇不可小觑的大月氏如何从中国的历史上消失的呢?这主要是源于匈奴的崛起。
大月氏于崛起后的匈奴进行大战,主要有两次,第一次头曼单于时期和冒顿时期完成的匈奴和乐视争霸之战,头曼单于就是被蒙恬击败窜逃的那个匈奴单于,冒顿单于是他的儿子。第二次是在公元前162年老上单于对于月氏国战争。此后大月氏逐渐西迁,但此时的大月氏的战力并不弱,在被匈奴击败的同时,也征服了大夏。在吕后和文帝时期月氏的实力依然不输汉朝。
西迁后的大月氏,来到了今天屋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地。击败大夏国,大夏国被认为是当时希腊化的巴克特里亚王国。做为马背上的民族,对于大月氏的研究和探寻始终是一个难题。因为至今没有发现大月氏的遗址,因此很难判定和寻找大月氏的思想和习俗。但这一说法并不确切,因为没有发现直接地证据证明文物是大月氏的,相比于大越是这些出土的文物,更像古代的康居文化。大月氏的文化与诸多文化不同,它属于贵女子的文化。
在月氏王被杀之后,月氏人立夫人为王。率众西迁在中亚也创造了极其辉煌的文明,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交流,在汉武帝反击匈奴时期曾经希望与月氏联合夹击匈奴。最终由于惧怕匈奴,并且生存已经安定,无怨东归。这也给汉武帝的夹击匈奴战略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作为之前的草原大国,大月氏曾与匈奴多次交战互有胜负。西迁之后,虽然征服大夏国,但依然坚持传统的游牧生活。直到公元一世纪初,贵霜帝国建立灭掉月氏国。
由于大月氏本身并没有发现信书,因此对于大月氏的研究,常出现在其他以及中国文明的古史当中。因此对于大月氏的探寻还有很长的路走!至于大月氏与以前昭王时期灭掉的义渠有何关联,现在尚无定论。义渠国是半耕半牧的民族,因此即便有关,也是义渠融入大月氏作为其中的一个部族。
匈奴如何称霸草原?大月氏真的打不过吗?
匈奴能称霸草原(古中国北方王廷),讲的是冒顿带领下的东胡氏。冒顿是一个六亲不认的家伙,一个字“狠”,这个世界上前无古者后无来者,没有比他更狠的人了。月氏没有东胡狠,所以月氏肯定是打不过东胡的。因为狠单于冒顿才统一了整个北狄。冒顿单于有多狠往下看。值得一提的事,大多数亲们不太了解古史,月氏与胡氏秦氏与赵氏等同为血亲,四诸侯国处同一时代,这时候的古中国南、北、东、西均是撕裂的。秦始皇统一了南方,冒顿统一了北方,汉武帝以后统一了南北,李世民、成吉思汗统一了东南西北。清朝初期中期虽然统一了唐元全境,但后来一些大臣的建议使其帝王丢弃寒极之地,这就是华夏族与斯拉夫族融合形成的俄罗斯族。不多说不作解释,且看下文。
知识认知:胡是氏号,实为东胡氏,或胡氏,简称东胡或胡,古月、胡实为胡的子孙支系,即月氏,胡氏为分支。为炎帝榆罔之子婴儿甲氏的后代,当然还有皇帝轩辕的后代。胡为封氏即国的代称,也为人名,同为华夏族。——多本古籍均有记载。
冒顿单于有多狠。因为狠单于冒顿才统一了整个北狄。起初头曼单于时期,月氏还是比较强大的,匈奴头曼虽然是天子,几次伐月氏均为成功,险些长子冒顿被月氏所杀。头曼的长子冒(冒字读音墨,实读墨顿。)顿,冒顿为太子,因头曼宠幸阏氏(皇后代称名,阏氏读音为烟氏。匈奴称呼妻子实称“阏支”。如:今天咱们称呼妻子为老婆是同一个道理。),阏氏生少子,要头曼废长子冒顿太子之位,立阏支之子为太子,于是父亲头曼要求冒顿于月氏作质子,冒顿立即前往月氏,这时候头曼急击月氏,月氏准备杀冒顿,冒顿得知自己要被斩杀,便盗其月氏良马,骑走亡命的回归。头曼以为有状况,命令将士万骑准备冲杀。冒顿于是作信号箭「鸣镝」,要将士勤练习骑射,鸣镝为号,即信号箭名为鸣镝,号令发出必射,不射者斩立决。——令曰:“鸣镝所射而不悉射者,斩之。”于是冒顿领将士出行打鸟兽,有箭手不听鸣镝号令者所射之人与物的,立即斩杀。于是冒顿以鸣镝射自己爱马,左右将士若有不敢射者,冒顿就立斩不敢射善马者之人。过了不就之后,冒顿鸣镝要将士射杀自己妻子,若左右将士恐惧者,不敢射人者,又杀其不敢射人之人。又过了不久之后,冒顿外出打猎鸣镝射杀父亲单于爱马,左右将士均齐射杀单于爱马。最后冒顿知道左右将士皆可用。不久后冒顿跟从其父单于头曼外出打猎,以鸣镝射杀头曼,其左右也皆随鸣镝而射杀单于头曼,随后诸杀其后母与弟弟及不听命于自己的大臣,冒顿自立单于。
匈奴始祖起源匈奴,始祖为夏后氏桀,桀之名淳维。淳维,匈奴始祖名。淳维以殷时奔北,其父夏桀无道,成汤伐桀,桀战败,被汤流放于鸣条,三年后死于鸣条。其子淳维,妻獯粥带着桀的众妾,避居北野,随畜迁徙,汉武帝时称之为匈奴。淳维至头曼在北方草原上繁衍一千多年,泛称北狄,为北王廷。头曼长子冒顿单于,冒顿与秦始皇处同一时期,一南一北。
家族始祖:始祖轩辕,始祖母嫘祖,嫘祖生长子玄嚣,次子昌意,少子龙苗。次子昌意娶蜀山氏枢为妻,枢生有三子,长子干荒,次子名安,少子季悃。长子干荒生长子颛顼,颛顼生不才子鲧,鲧反帝舜,帝舜命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娶娶有辛氏之女脩己为妻,脩己生禹于四川省汶川县石纽村。禹承袭父业,帝舜封禹为伯爵,赐地夏,为夏后氏,封桑田七十里,为夏伯司掌水土之职(官职司徒)。因治水有功,诸侯推荐禹承袭帝舜帝位,尊号禹。禹生子名启,启袭帝位。禹一,启二,太康三,仲康四,相五,羿六,寒浞七,少康八,杼九,槐十,芒十一,泄十二,降十三,扃十四,廑十五,孔甲十六,皇十七,发十八,桀十九。夏朝凡十九帝。合四百三十二年。桀生子淳维,淳维至头曼约一千四百九十六年。禹至头曼合记一千九百二十八年。加冒顿与秦始皇同,四十九年,约合二千年,禹距今约4208年。当然这只是大概年限。关于月氏的古文献暂时还未翻到。
匈奴如何称霸草原?大月氏真的打不过吗?
天之骄子
匈奴是一支主要游牧于内蒙古河套及大青山一带的游牧部落。关于匈奴的族源,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有这么一段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代史学家颜师古曾经对“淳维”作出了解释:“以殷时始奔北边。”其后乐彦在《括地谱》又作了详细的描述:“夏桀无道,汤放之鸣条,三年而死。其子荤粥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徒,中国谓之匈奴。”如果按照这个说法,荤粥是夏桀之子,而夏桀是夏启之后裔,夏启是夏禹之子,夏禹之父是鲧,鲧之父是颛顼,颛顼之父是昌意,昌意之父是黄帝。那么,荤粥也就成为了黄帝的后代。
荤粥到了商代又被称为“鬼方”,意思就是荒地的野鬼;到了西周时期,又被称为“玁狁”,意思就是丑陋的长嘴猎犬;直到战国时期,他们才有了一个令人恐怖的名字:匈奴。匈奴本意是“恶犬”,秦汉时期又给他们起了一个含有深刻贬义的名字:胡!可是匈奴人可不认为“胡”是一个贬义词。匈奴大王派使者给大汉王朝送来国书,上面就写着:“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
匈奴崛起于冒顿单于时期,其父头曼单于统治时期匈奴的力量并不强大,无论是西边的东胡联盟,还是西边的月氏、乌孙,都比匈奴强大。头曼单于为了让自己爱妾所生之子成为草原部落的继承人,就把长子冒顿送到了月氏国当质子。更过分的是,他居然在爱妾的挑唆之下,当冒顿刚到达月氏国,他就发起了对月氏国的进攻,逼迫月氏王杀了冒顿。
月氏国位于今天敦煌和武威一带,秦汉之际开始强大,能上马打仗的有一二十万人。其国马匹很多。据史料记载:“外国称天下有三众:中国为人众,秦为宝众,月氏为马众也!”可见,当时的月氏国堪为马的世界。冒顿听到头曼单于率兵攻打月氏的消息后,就逃脱了月氏王的捕杀,并在逃跑前偷了月氏国的一匹快马。
当头曼单于搂着爱妾在帐篷里祝贺冒顿必死无疑的时候,帐篷突然被人掀起,冷风吹满了帐篷,披着满 身风尘的冒顿瞪着一双血红的眼睛,出现了帐篷口。
游牧民族向来崇拜英雄,头曼单于也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些后悔,开始对这个儿子另眼看待,并拔了一万多兵马归冒顿管辖。而这一切都没有改变冒顿埋藏在心底深深的仇恨。
弑父自立冒顿发明了一种箭,只要箭一射出去,就会发出呜呜的响声。冒顿规定,只要他的“鸣镝”射向哪里,部下也必须射向哪里,胆敢不从者,杀无赦。起初,冒顿将鸣镝射向树木、石头,将士们也纷纷射向树木和石头。后来,冒顿将鸣镝射向了自己骑的良马,匈奴人爱马如命,有些将士不敢射马,就被冒顿当场射杀了;再后来,冒顿又将鸣镝射向了自己的妻子,还有一些将士不敢射,也被冒顿处死了。
有一天,头曼单于带领一群人马前去狩猎,结果冒顿在打猎时,突然将鸣镝射向了头曼单于,冒顿的部下也将箭射了头曼,瞬间,头曼就被射成了刺猬,万箭穿心而死。冒顿凭借他的智勇和无情,杀了头曼单于以后,又杀了他的庶母和同父异母的弟弟及反对他的人,夺取了草原部落首领之位,是为冒顿单于。这一年,是秦二世元年,即公元前209年。
先灭东胡此时,位于匈奴东边还有一支名叫东胡的游牧民族,无时无刻想向西扩展;而北方贝加尔湖畔的丁零部落也虎视眈眈,注视着南方;西边的月氏更是强盛一时,蠢蠢欲动,也想向东扩展。
当冒顿弑父自立的消息传到东胡部落后,以长辈自称的东胡大人义愤填膺,派出使者向冒顿兴师问罪:我们东胡大人与头曼单于相好,你怎么敢弑君自立?听说,老单于有一匹良马,既然老单于已死,就请把它送给我们东胡吧。冒顿单于跟众人商议对策,大家齐声反对:良马乃是老单于遗留,我们就这一匹,怎能轻易送人?
冒顿单于经过一番判断之后,认为当务之急是养精蓄锐,厚植实力,谋定而后动,该隐忍之时绝对不可冒进。因此,冒顿单于说:我们怎么能因为一匹马而得罪近邻呢?送给东胡大人好了!
冒顿单于的退认让东胡部落认为他软弱无能,于是又派使者来到了匈奴,要求冒顿单于将自己最宠爱的阏氏(正妻)送给冒顿。而冒顿单于又答应了东胡大人的无理要求。
在东胡部落和匈奴部落之间有块草原,原为双方的“瓯脱”之地。根据双方的约定,东胡和匈奴都不能进入放牧,以避免彼此发生矛盾而兵戎相见。东胡部落见冒顿单于步步后退,更加认为冒顿单于怯懦无能,就再次派出使者,要求将“瓯脱”之地划给东胡。冒顿单于再次召集众人商量。因为有了前面两次的经历,有些部下也认为冒顿单于对东胡充满了畏惧,只好顺坡下驴,说:“瓯脱”之地本是无法游牧的沙碛之地,已形成弃地,不如送给东胡罢了。
想不到一向软弱的冒顿单于勃然大怒:土地是国家之根本,岂可随意送人!于是,他立即斩杀了主张割让土地的大臣,同时下令匈奴各部向汗廷集中,逾期不至者,全部处死。
在一个风高月黑的夜晚,当东胡大人坐在温暖的帐篷里抱着冒顿单于的阏氏正在饮酒作乐的时候,突然之间,冒顿单于带领一群手持弯刀的匈奴士兵闯了进来。东胡大人趴在冒顿单于的脚下,希望能够饶他一命,从心底早已恨透东胡大人的冒顿冷笑一声,手起刀落,斩杀了东胡大人。即便如此,冒顿单于仍然难解心头之恨,又把东胡大人的脑袋做成了尿壶,日夜进行羞辱。
东胡部落至此土崩瓦解,除了一部分人归顺了冒顿单于 ,余部分两支退走,一支退居到了乌桓山(今内蒙古赤峰市阿鲁尔科尔沁一带),始称“乌桓”;一支退居到了鲜卑山(今大兴安岭中北部一带),始称“鲜卑”。
匈奴!一个幅员辽阔的草原帝国正式诞生!
再驱月氏收拾了东胡,冒顿单于怎敢忘记当初要杀了他祭旗的月氏国,冒顿一直在寻找能出兵月氏的机会。不久以后,这个机会就来了。
当时,匈奴已经和汉朝签订了互不侵犯的条约,并接受了西汉送来的财钱及“和亲”的公主。公元前177年,汉文帝的时候,匈奴右贤王进入了河套地区居住,侵扰边境,于是就发生了汉朝边境小吏驱逐匈奴右贤王事件。汉文帝派遣灌婴为将军,率八万五千车骑,前往边境。右贤王见事不妙,连面都没敢露,就直接逃跑了。他又害怕冒顿单于降罪,就逃往了塞外。
匈奴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单于,下面是左、右贤王。匈奴人以左为上,因此右贤王较左贤王地位较低,但怎么也是匈奴帝国的三把手。冒顿单于以此为由,说汉朝边境小使“侵侮”了右贤王。不过呢,汉匈双方又没有兵戎相见,他又不愿意向西汉动兵,他只好以惩罚右贤王为由,率军一路向西,将西域诸国推到了风口浪尖。甚至,我就怀疑右贤王的西逃,就是冒顿单于一手策划。
此时,月氏国承平已久,而匈奴又屡屡以对付东胡的方法向月氏示弱,导致月氏只跟匈奴打了一仗,就遭到了溃败,只好举国西迁。月氏攻破以后,匈奴继续西征,又先后征服了楼兰、乌孙等西域小国。
至此,西域尽归匈奴版图,匈奴帝国进入了他的黄金岁月。
匈奴如何称霸草原?大月氏真的打不过吗?
游牧民族的看家本领肯定是骑射拉。当然骑射只是战术层面的,根源性的东西是全民皆兵和先军思想。除了老弱妇孺其余都是战士,一旦打仗随时就可以动员全部力量,而且机动性好,抢劫技能熟练,后勤保障压力小。最主要的是思想和传统上,都是以好勇斗狠为荣,类似日本鬼子信什么鬼屎武士道一样。一群狂热的武夫,一提到打仗就亢奋,类似喝了兴奋剂的杀人狂。在冷兵器时代,气势什么的很重要,这么一群人的实力,想想就觉得可怕。大月氏什么的可能确实打不过匈奴。毕竟名气上就差远了,相传匈奴还用大月氏国王的头骨做成酒器来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