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列康熙五妃之一的良妃,为何死后被康熙称为“辛者库贱妇”?
并没有“康熙五妃”这样的历史说法,只是康熙朝前中期一共有五位生前晋封妃位的妃嫔。而对于康熙帝玄烨所说“辛者库贱妇”也只是出于后来雍正帝时代编纂的《清圣祖实录》中所记载,康熙帝玄烨对于八阿哥胤祀的斥责,真假与否不能确定。
辛者库,在很多清宫剧中都会出现的一个词汇。从表面上来看,辛者库出身似乎非常低贱,其实不然。
清朝的辛者库中人并非都是罪籍,只不过是包衣的一种。虽然作为奴仆,但是相对于旗外贱民与旗下家奴而言,辛者库人拥有独立籍贯、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与良人婚配,甚至可以拥有自己的奴婢。
康熙皇帝的良妃卫氏,虽然是辛者库女出身,但也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其父亲是个管领,良妃卫氏的出身比较低只是相对于其他妃嫔而言。即便是同样宫女出身的德妃乌雅氏,德妃是内务府上三旗包衣出身,身份地位还是高于良妃卫氏的。
良妃卫氏,是清朝第一个出身内管领而被封妃的后妃,虽然一定程度上认为良妃是清朝出身最低的后妃,但是辛者库与内务府包衣、选秀等一样,都是皇帝纳妃的正常途径。
康熙皇帝作为清朝拥有妃嫔子嗣最多的皇帝之一,虽然多子多福,但是在皇家,也意味着更多的争斗与流血。被说成是“辛者库贱妇”的良妃,主要还是因为她的儿子胤祀,在九子夺嫡中惨败被康熙帝厌恶,所以可能是当时说的气话。用这么一句话,就表示从根本上否定了胤祀的出身,否决了他继承大位的前提。
其实,清朝出身辛者库的妃嫔非常多,除了最著名的良妃卫氏之外,雍正帝胤禛的裕妃耿佳氏(弘昼之母)、谦妃刘氏(弘曕之母)都是辛者库出身。而著名的内务府包衣宫女出身的孝仪纯皇后(令妃)、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其祖上也是辛者库出身。
良妃卫氏被斥责说成“辛者库贱妇”,主要还是因为其子在夺嫡之战中落败所导致。
位列康熙五妃之一的良妃,为何死后被康熙称为“辛者库贱妇”?
康熙的妃子,八阿哥胤禩的生母,良妃卫氏,历史上确系辛者库出身,身份非常的卑微。良妃卫氏(?-1711年),正五品内管领阿布鼐女,是清朝首个出身内管领而得封妃位的后妃。康熙二十年(1681年)生皇八子胤禩。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册为良嫔,后晋封良妃。康熙五十年(1711年)去世。
辛者库,含义是“包衣管领下食口粮人”,是八旗之下的包衣组织,而绝不是专门监管罪奴的机构,更不会像电视剧那样只能从事皇宫中卑贱的苦差的,毕竟辛者库的的人再怎么卑贱,还是八旗的旗人,拥有者八旗的“户口”,在当时也是属于特殊的阶层。
辛者库人员在关外时期,主要是通过战争俘获而来的汉族手艺人,被编入辛者库籍;而在康雍时期,主要用于接受犯了罪的旗人,特别是满洲八旗的旗人的机构,而其中,经济罪犯又占了绝大部分。良妃卫氏一家就是在康熙年间获罪被降入辛者库的罪籍当中的。
良妃卫氏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为康熙生下了皇八子胤禩,之后还被册封卫氏,成为被康熙册封的仅有的五位妃子之一,但是这并不能改变良妃卫氏低贱的身份和八阿哥胤禩卑微的出身。
首先,良妃卫氏的虽然为妃,但是同康熙的“四妃”相比,不在同一档次。
康熙的“四妃”是指惠妃那拉氏、宜妃郭络罗氏、德妃乌雅氏和荣妃马佳氏。
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二月与惠妃那拉氏,宜妃郭络罗氏和德妃乌雅氏与荣妃马佳氏同时晋封为妃,按照顺序是“惠宜德荣”。而此时的卫氏,连嫔都不是,直到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十二月才被册封为良嫔,后晋封良妃,册封的时间大大的晚于“四妃”。并且,卫氏仅仅为康熙生下了一个皇子,也就是八阿哥胤禩。
所以不管是册封的时间上,还是生育子女的数量上,远不及“惠宜德荣”四妃,这就说明康熙宠爱良妃卫氏或许就是一种偶然,仅仅是因为良妃卫氏的美貌吸引了康熙,并不是像其他四妃一样在一段时间内收到康熙的宠爱而为康熙生育了多个皇嗣。而卫氏在地位、出身、背景上也与“四妃”差距甚远,所以良妃卫氏一般都是单独拿来说,并没有“五妃”的说法。
其次,就是良妃卫氏册封嫔的时间,是在生育八阿哥胤禩二十年之后。
以德妃乌雅氏作为参考,德妃在生育皇子前,也是没有名分的,但是康熙十七年(1678年)生下皇四子胤禛,康熙十八年(1679年)就被晋封为德嫔,有了名分。而良妃卫氏册封良嫔的时间是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此时的八阿哥胤禩已经是快20岁了,也就是说,自己虽然生育了皇子,但是直到二十年之后才有了名分,足可见康熙对于良妃的忽视以及良妃的不受重视。
再次,就是良妃的这个“良”字。
良妃卫氏,是中国封建史上唯一一个嫔以上等级的妃子当中,用“良”字的,成功的避开了皇帝用来赞美女子常用的“贵德淑贤”等常用词。而“良”在清朝前期的一些朝代,曾用来形容品阶和地位非常卑微的后宫之人,给良妃的这个“良”也可见良妃卫氏的身份和地位,还是非常不受到重视的。
实际上,康熙说“辛者库贱妇”,并不是再说良妃卫氏,而说是的良妃卫氏的儿子,八阿哥胤禩,而这也仅仅是一句气话而已。作为“九子夺嫡”的大热门,八阿哥在朝中大臣和兄弟们之中拥有庞大的支持人群,但是正是因为如此,受到了康熙的极大反感。
康熙一废皇太子后,八阿哥胤禩被众人推了出来,希望他继位太子,这立马引起了康熙非常的不满,直接训斥了胤禩,并且当众宣布不会将大位传给八阿哥。可是事与愿违,康熙在一次非正式会议上与纳兰揆叙、王鸿绪、阿灵阿等人商讨太子人选时,众人又再一次推举八阿哥胤禩,让康熙对于八阿哥胤禩更加的厌恶。
康熙五十三年(1713年),康熙前往热河,八阿哥胤禩以为母守孝为由留守北京,期间派人给康熙请安,并派人送去两只海东青,谁知到了康熙那里的时候,这两只海东青已经是奄奄一息了,要知道,这是在诅咒康熙的大逆不道的行为,因而引起了康熙的震怒,立马将胤禩召集过来,当着众人的面大骂胤禩为“辛者库贱妇所生”,这样说一来是因为对于胤禩送死鹰的事情表示极为的愤怒,二来也是对八阿哥长久以来一直处心积虑夺取皇位的不满,而在非常讲究母方出身的清朝初年,对胤禩的母亲如此的描述,也就基本宣告了胤禩从皇位争夺战中的彻底出局。
所以,康熙说良妃是“辛者库贱妇”,并不是康熙对良妃有什么不满,而仅仅是因为良妃卫氏的儿子八阿哥胤禩惹怒了康熙,而坑了娘罢了。
位列康熙五妃之一的良妃,为何死后被康熙称为“辛者库贱妇”?
康熙五妃,确切的说是康熙四妃(惠宜徳荣四妃)这四位妃子是康熙年间地位较高的妃子,如四妃之首的惠妃。
在《清史稿·列传-后妃》中说道:温僖贵妃,钮祜禄氏,孝昭皇后妹。子一,胤䄉。女一,殇。惠妃,纳喇氏。子二:承庆,殇;允禔。(惠妃)
相反的是良妃,作为五妃之一,为何记载的是康熙四妃。
最主要的是她在几位妃子当中资历是最低的,出身是辛者库也不是很好。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中就说:"内管领,即辛者库;辛者库,即管领。"就是包衣组织。与四妃相比,实力悬殊,从开头就已经输了。
(良妃)
但是良妃成为了清朝第一个出身为辛者库得到封妃位的后妃,可见皇帝对她还是宠爱有加啊,但是这个疼爱值并不是很高啊,在康熙十二年二月生的皇子,这个时间生的有点晚,直到康熙三十九年十二月才册为良嫔,后晋封良妃。
相隔的时间也是蛮久的,通常来讲,大多妃子生下孩子不久就可以册封的,具体原因恐怕只有康熙本人才知道吧。
(康熙)
在《清圣祖实录》中记载过良妃“辛者库贱妇”的说法,不仅没有看见康熙帝本人亲自所写,而且康熙朝文献没有任何记载,所以这句话有没有说过,还有一定的疑惑。
有说法的是当时废太子之时,良妃的儿子皇八子胤禩被众大臣拥立为太子,令其父皇对其感到一丝厌恶。 两年后康熙五十三年,“毙鹰事件” 的发生对八阿哥可谓影响巨大。
(八阿哥)
康熙帝在前往热河巡视,本来应该是八阿哥在旁边随行,恰就恰在那天是生母良妃的祭日,就去探望了他的生母,没有亲自去告诉康熙,而是自己独自前往,让身边的人去康熙那里说明白。
后来派人送了两只鹰给康熙,原先好好的,但是在康熙手里已经是死了的,这让他大发雷霆,认为这是阴险的诅咒,立马召集其他皇子,责备八阿哥是辛者库贱妇所生。
大概是太过于生气而说出来的气话而已。 若是当时的鹰还是活生生的,是不是就没有辛者库贱妇的说法呢?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新人牙签妹妹
位列康熙五妃之一的良妃,为何死后被康熙称为“辛者库贱妇”?
良妃不光资历最浅,生子也最晚,但她却因受宠幸,位居康熙五妃之一。不过,《清高宗实录》却记载,当年康熙曾骂胤禩是“系辛者库贱妇所生”。康熙既然宠幸良妃,为何却骂她是“辛者库贱妇”呢?
(良妃剧照)
良妃卫氏是辛者库出身,父亲是正五品内管领阿布鼐。
《清代十三朝宫闱秘史》曾评价良妃“美艳冠一宫,宠幸无比”,还说她“体有异香,洗之不去”。因此,在康熙十八年,卫氏通过选秀女入侍宫中,并被封为贵人。
康熙二十年,卫氏生下皇八子胤禩,但限于宫中“皇子必须妃以上等级才能养育”的规定,胤禩被康熙指派给当时的四妃之首,地位较高的惠妃代为抚养。
不过,虽然卫氏没有获得抚养权,但她最终还是沾了胤禩的光。
从小,胤禩因为生母出身低微,被众皇子排挤,因此,养成了他好强勤奋的性格。不论学习,还是骑射,他都是众皇子中的佼佼者。康熙很喜欢他,经常让他随驾出巡。
胤禩没有其他皇子的那种傲慢,他待人亲切随和,又颇通世故。所以,他广结善缘,不光皇子多与他相交,朝臣和他的交情也很深厚,这为他赢得了“八贤王”的美名。
胤禩接触政务的年纪也很早。从胤禩13岁时起,康熙便有意将祭祀、出征等事务交托给他。而他在处理政务上,也是能力斐然。康熙对他的表现,一直很满意。
康熙三十七年,康熙在分封成年皇子时,把年纪最小的他,封为贝勒。
胤禩得康熙疼爱,生母卫氏自然跟着沾光。到康熙三十九年时,卫氏被封为良嫔,不久又晋封为良妃,地位排在四妃之后。
(胤禩剧照)
不过,良妃虽然沾了胤禩的光,却也被胤禩所连累,为什么这样说呢?
原来,由于康熙不满自己所立的太子胤礽,废了胤礽的太子之位。而这也让胤禩心思活泛起来,积极参与到储君的争夺之中。
在胤禩看来,自己不光贤名在外,能力也很突出。同时,皇子中也有不少人支持他,为他出谋划策。朝中大臣和王亲贵族,也积极地支持他。如此种种,让胤禩觉得,通过努力,是一定能得到康熙认可,被立为太子的。
然而,让胤禩万万没想到的是,他认为的优点,却恰恰成了康熙最忌讳的地方。当康熙看到胤禩的支持者众多时,并没有觉得这是他的长处,反而心里非常不悦,认为他结党营私,对他大为警惕。
后来,当康熙召集大臣,让大家选举太子。康熙本来是希望大臣们重新提立胤礽为太子。可是大臣们没有这么做,反而联名举荐胤禩。这让康熙非常生气,对大臣们大骂出口。第二年,又对推荐胤禩的大臣们进行追责问罪。康熙这样做,就是想借机狠狠地打击胤禩。
紧接着,胤禩为了讨好康熙,送了他两只海东青。然而当海东青送到时,因为在路途中饱受折腾,海东青变得奄奄一息。这让康熙更加愤怒,大骂胤禩“系辛者库贱妇所生”,并说出决绝的话:“父子之恩绝矣!”
(康熙剧照)
由此可见,良妃被骂,实在是受到胤禩的连累。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因为这件事是记载在《清圣祖实录》里面的。而这部史料是成书于雍正年间的,很可能当时康熙并没有说过这个话,后来在编辑《清圣祖实录》的时候,被加上去的。
要知道,良妃出生低微,却能被康熙封为“五妃”之一,可见,康熙对她是非常宠爱的。对她那么宠爱,怎么还会骂她呢?
再说了,康熙五十年,卫氏因病去世的时候,康熙不仅为她亲自举行了葬礼,还为她写了悼文。要知道,在后宫诸妃中,也只有惠妃和她,得到了康熙这样的礼遇。
既然如此礼遇,就断然没有骂她的道理。
所以说,这句骂人的话,历史上究竟有没有,确实是存疑的。
(参考史料:《清圣祖实录》《清代十三朝宫闱秘史》)
位列康熙五妃之一的良妃,为何死后被康熙称为“辛者库贱妇”?
因为良妃是八阿哥允禩的母亲。
良妃(1662—1711),1675年入宫,1700年由良嫔晋封为良妃,1681年生下皇八子允禩,是清朝首个出身內管领(即辛者库)而获封妃位的后妃。
八阿哥允禩礼贤下士,对君对臣恭爱有加,对家境贫寒的大臣送钱送物,对因贬謫而离京大臣温言开导,被众大臣称为“八贤王”,身边聚集了以九阿哥允禟,十四阿哥允禵为首,十阿哥允䄉为辅的“八爷党”,朝廷內又有军机大臣佟国纲,马齐的支持,八爷党一人出声,余人随声,形成一股很强的势力。这引起康熙帝的隐隐不快,认为允禩结党营私。
引起康熙帝愤怒的是“举荐”事件。
1708年,皇太子允礽因“賦性奢侈,暴虐淫乱,语言颠倒,竞类狂易之疾”为理由而被康熙帝第一次罢黜,下旨令百官推荐皇太子。
一时朝内旋起推荐高潮,大臣佟国维,马齐,阿灵阿,揆叙,王鸿绪等人联名上书,推荐“八阿哥”胤禩。
另一面,九,十,十四等阿哥也联系朝中大臣,纷纷推荐八阿哥允禩。
允禩燒昏了头脑,一反平日老诚持重的形象,招来术士张德明为其看相,张德明整出一个“八大王,八王大,白字下面有大王”的忽悠,不过坚定允禩及其追随者的信心。一时间,八王府前,门庭若市。
康熙帝闻之大怒,怒斥允禩的野心,杀了张德明,第二年处理罢免了佟国维,揆叙,阿灵阿等人。
康熙帝恨屋及乌,
由痛恨允禩的不臣之心联想到他母亲良妃身上,罵良妃是辛者库贱妇。
康熙帝其实很喜欢良妃,良妃漂亮,艳冠后宫,身有异香,同康熙帝的两位皇后赫舍里氏,乌雅氏,一起称为后妃三首,死后,同康熙帝最钟爱的皇后赫舍里氏一个规格。
既然这样喜欢,又这样罵,只能说明天家无情,康熙对八阿哥允禩的痛恨和不满。
位列康熙五妃之一的良妃,为何死后被康熙称为“辛者库贱妇”?
题目中的康熙五妃的意思应该是“良妃是康熙朝前中期生前获得妃位(不算贵妃)的五位嫔妃之一”。
我们常说的康熙四妃是康熙二十年十二月一同晋封妃位的惠妃纳喇氏、宜妃郭络罗氏、德妃乌雅氏、荣妃马佳氏。这四位嫔妃在康熙朝地位尊崇,都曾受康熙宠爱且子嗣丰厚。而良妃卫氏在康熙二十年生下皇子胤禩,直到康熙三十九年才封良嫔,之后封妃。无论是背景资历、生子时间、子嗣数量、荣宠程度,良妃都是无法与四大妃比肩的。
据《清史稿》记载,良妃在病危时曾对其子说“尔父皇以我出身微贱,常指我以责汝”。另有《清史稿·世宗本纪》及《雍正上谕八旗》中都提到雍正帝说“胤禩乃辛者库贱妇所出”。其实无论是康熙还是雍正,称良妃为辛者库贱妇,意都不在羞辱良妃,而是打压胤禩,不过良妃出身辛者库是事实,下面纵横就掰扯掰扯辛者库在清朝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辛者库是满语的音译,“辛”:金斗,计量粮食的器皿;者库:粮食、粟的意思。辛者库的本意就是内务府管领下食口粮的人,就是内务府管辖下的奴仆。清朝入关前,辛者库是收编管束汉族降民的部门,康乾时演变成了统治民族内部、收管犯罪官员家属的邢外执法机构。
辛者库是一种罪籍奴仆,主要来源可归纳为“犯罪旗人官员及其家属”与“非官员旗人犯罪及其家属”两类。其中被罚入辛者库的官员旗人主要都是经济犯罪。
清朝官员亏空钱粮、挪用公款是很普遍的现象,统治者追查时,这些官员就以加税、义捐之名搜刮民脂民膏,危害国家经济。
雍正整治贪腐时曾明确规定过“官员贪污三百两以上即处斩;贪污一百两以上即绞刑;四十两以上即拘留三个月,打一百鞭,发配黑龙江······贪污官员需变卖家产,以抵公款,家产尽绝不能偿付贪污公款者,犯官家眷就要发配辛者库为奴。”
除此之外,还有些官员因借欠国库银钱,无力补还,无可者追,被贬到了辛者库为奴。
而非官员旗人被贬入辛者库一般是因刑事犯罪。辛者库属于罪籍奴仆,地位比其他奴仆包衣低。清朝有许多本就属于奴仆身份的人被罚入辛者库为罪奴。胤禩获罪后其侍卫、家中的投充买卖人都被罚入辛者库。
在清朝,辛者库有服务于皇帝的“内务府辛者库“与服务于王公贵族的“下五旗王公辛者库”之别。
雍正十三年曾颁布旨意:“八旗子弟拖欠钱粮人等,因限满不能完纳,题参将本人或子孙治罪,其妻子在上三旗及下五旗公中佐领者入内务府辛者库,在下五旗入各王公辛者库,其上三旗人等亦有入下五旗王公辛者库者。”
就是说只有罪奴家属隶属于上三旗或者下五旗总佐领的,被编入内务府辛者库,服务于皇帝,隶属于下五旗的就被编入各王公辛者库,服务于王公贵族。
“入辛者库”制度打击的对象主要是官员旗人经济犯罪,是皇帝出于清查钱粮、整顿吏治的目的实施的邢外处罚机制。纵观辛者库历史,雍正一朝被罚入辛者库的人员最多,这与雍正时期大规模肃清吏治、整顿贪腐是分不开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