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没有重建西域都护府?
明朝之所以没能重建西域都护府,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当时在西域地区,存在一个强大的吐鲁番汗国。二是因为,明朝曾经发生过一场土木堡事变,导致明朝在最有能力西扩的时候,错失了西扩的机会。
这两个原因,看起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实际上,这涉及到明朝特殊的历史。想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得简单回顾一下明朝的扩张历史。
公元1368年,随着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登基,明朝正式开国。明朝刚开国的时候,其实只控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并没有彻底统一全国。
不过,就在明朝开国的同时,朱元璋派遣大将徐达,率军进行北伐。因为种种原因,徐达率军北上之后,一路势如破竹。仅仅不到一年之后,便一口气打到了北京,迫使元顺帝出逃草原。
自此之后,元朝作为一个全国性政权的历史,彻底结束。而明朝则是取而代之,成为了新的全国性政权。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后世大多数人误以为,明朝仿佛从开国的时候,就已经统一中原了。
但实际上,就算是徐达第一次北伐成功,占领北京之后,明朝其实依然没有统一全国。至少当时的甘肃、四川、云南等地,就全都不在明朝的控制范围之内。
所以,此后的十多年时间里,明朝一直在不断向外扩张。直到朱元璋在位后期,明朝才彻底统一中原。此时的明朝,如果对标唐朝的话,大概相当于李渊在位后期。如果对标汉朝的话,大概相当于刘邦在位后期。
随着明朝彻底统一中原,朱元璋也开始将目光投向中原以外的地方。此时的明朝,不但承认了元朝的正统性,同时还自称是元朝的接替者。显然,朱元璋当时也想恢复元朝全盛时期的地盘,对外也有着强烈的扩张欲望。
不过,中原王朝想要对外扩张的话,首先选择的对象,往往不是西域,而是北方草原。这主要是因为地理原因。古代中原地区通往西域,几乎只能通过河西走廊。如果北方草原上的敌人,还比较强大的话,随时都有可能切断河西走廊,斩断中原王朝和西域的联系。
在这种情况下,中原王朝自然需要优先解决北方的敌人。
按照正常的历史剧本,中原王朝首先需要统一中原,得到周围邻居们的臣服。然后,中原王朝会全力打垮北方的敌人,解决来自草原的威胁。再之后,中原王朝才会通过河西走廊,向西域方向发展。汉唐时期,基本上走的都是这条路线。
在朱元璋时期,明朝基本上完成了这个剧本的第一阶段。朱元璋不但统一了中原,而且也得到了周围邻居们的臣服。在西域这边,以哈密王国为首的势力,也对明朝表示了臣服。甚至于朱元璋还顺便削弱了一下北方的威胁,做了很多原本属于第二阶段的任务
但是,朱元璋去世之后,明朝内部却因为削藩问题,导致了内乱的出现,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靖难之役出现后,新上位的朱棣,一直忙着巩固内部,后来又忙着着手彻底解决北方的威胁。
朱棣在位期间,曾经五次进行北伐,基本上算是彻底肃清了北方的威胁。到了朱棣这里,剧本的第二阶段,其实也算进行得比较顺利。
如果按照汉唐时期的剧本来演,接下来,明朝可以暂时休养生息一段时间,然后开始逐渐向西域扩张。但问题是,这个剧本到了这里,却先后出现了几个意外,让这个剧本演不下去了。
首先,朱棣之后,接下来即位的明仁宗,仅仅在位九个月就去世了。而明仁宗之后,接下来的明宣宗,同样仅仅在位十年,便英年早逝。
连续两代皇帝,在位时间都不算长。这就导致明朝高层,长时间处于权力交接的状态当中,自然无法向外扩张。不过,这两位皇帝,倒也算是不错的皇帝,在位期间,完成了休养生息的任务。
真正的关键,在于接下来即位的明英宗。
因为明宣宗去世时比较年轻,导致明英宗是少年登基。而明英宗即位之后,因为受到宦官王振的蛊惑,亲自率军出征北方。结果,最后明军非但没能取胜,反倒是被两万多瓦剌军队,直接包了饺子。这次事件,后世史称土木堡事变。
土木堡事变后,明朝最为精锐的中央军队,几乎损失殆尽。而且,这一战之后,原本北方已经被明朝打趴下的敌人,瞬间再次崛起。原本明英宗这一代,应该承担起明朝向西域扩张的任务。但因为这件事的出现,导致明朝由此趋于保守,明英宗之后的明朝皇帝,再也无力向外扩张了。
当然,除了明朝自身的原因之外,当时西域地区的特殊情况,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在元朝那会儿,西域这块地方,大部分都归察合台汗国所有。察合台汗国,是蒙古帝国内部的四大汗国之一。不过,因为蒙古帝国内部的历史原因,导致察合台汗国,从建立的那天开始,就和元朝中央政府不太对付。甚至在很多时候,连名义上都不愿意臣服。
后来,到了元朝末期,察合台汗国因为内部原因,分裂成了东察合台汗国,与西察合台汗国。而明朝刚开国的时候,曾经派出使者,前往西域。而东察合台汗国,就曾经在这个时候,表示了对明朝的臣服。
不过,此时的东察合台汗国,虽然对明朝表示名义上的臣服,但其自身实力,却相当强大。而且,就在明朝壮大的同时,那个分家出去的西察合台汗国,后来又演变成了帖木儿帝国,这也是中亚历史上一个相当强大的政权,整体实力丝毫不逊色于明朝。
这些强大西域政权的存在,注定明朝不可能轻易将自己的势力范围,扩张到西域地区。但等到明朝国力足够之后,却又迎来了一场土木堡事变,错过了进入西域的最佳机会。
实际上,从明朝洪武年间,一直到宣德年间,明朝政府一直在努力向西域扩张。为此,明朝还特意推行了自己的卫所制度,这其实就是另一个版本的都护府制度。但可惜的是,因为明朝自身的原因,还没等到明朝正式控制西域,明朝就开始衰落了。
为什么明朝没有重建西域都护府?
西域都护府
西域都护府起源于汉朝,张骞通西域以后,打通了与西方的贸易的道路,当时的西域小国家特别多,很多都臣服于大汉,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统一后的西域,西汉在乌垒城(今轮台县境内)建立西域都护府,正式在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开始行使国家主权,第一任都护就是郑吉。
西域都护府的主要职责在于守境安土,协调西域各国间的矛盾和纠纷,制止外来势力的侵扰,维护西域地方的社会秩序,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都护”统管着大宛以东、乌孙以南的三十多个国家,各国“自译长、域长、君、监、吏、大禄、百长、千长、都尉、且渠、当户、将、相至侯王,皆佩汉印绶”,也就是说名义上是汉朝的官员,但各个国家都按照自己的方式来管理国家,从法理上,只有拥有了汉朝的印绶才是合法的。
这也是当时的现状造成的,当时的西域有三十多个国家,而且原来中原,在交通不发达的汉朝,很难将其纳入直接统治,所以设置西域都护府来管理协调西域各国,是间接统治。
事实也是如此,在汉朝后续的各个王朝,包括东汉,西域各国与中原王朝的的联系时断时续,中原王朝强大时,西域就在中原王朝的统治之下,中原王朝如果想对弱小,那么就断绝了联系,自己玩自己的。
安西都护府中原王朝统治边疆的方式也是在变的,到了唐朝的时候,由于唐朝国力强盛,很多原来的藩属国都纳入到唐朝的直接统治,于是唐朝设置了六大都护府,其中安西都护府管辖的范围就包括西域都护府。
安西都护府其统辖安西四镇,最大管辖范围曾一度完全包括天山南北,并至葱岭以西至达波斯,在武周时期北庭都护府分立之后,安西都护府分管天山以南的西域地区。
这个时候的西域已经没有了众多的小国家,不过依然有很多游牧民族和少数民族在这个区域活动,其实唐朝实施的依然是间接统治,但已经比西域都护府时候更进一步了,因为没有小国国王作为代理人了。
安西都护府也随着唐朝的衰落而落入到其他国家的手中,宋朝一直没有回复唐朝的疆域,更不要说统治西域了,到了元朝时期,元朝采用的行省制度,直接将整个西域纳入到直接统治。
关西七卫明朝对于西北新疆地区的统治更进一步,西域都护府靠近陕西的部分领土已经直接纳入到明朝的统治,而其余部分,明朝设置了关西七卫进行统治。
卫所制度是明朝特有的制度,西域地区的也叫羁縻卫所, 明朝洪武、永乐年间设于边疆非主体民族地区,以当地首领为都督、都指挥、指挥、千百户、都指挥使、镇抚等官,赐给敕书印记,辖都司卫所,掌当地军民政事,行政上相当于自治县。
关西七卫的管线范围为安定、阿端、曲先、罕东、沙州、赤斤蒙古、哈密七卫,涵盖今甘肃西北、青海北部及新疆东部,但是随着明朝国力的衰弱,到了嘉靖年轻,关西七卫都迁回嘉峪关以内,被吐鲁番汗国吞并。
也就是说明朝前期也对西域进行了统治,之所以没有设置西域都护府,是因为设置了关西七卫进行羁縻统治,随着衰落也跟其他王朝一样丧失了统治权,直到清朝的时候又恢复了统治。
为什么明朝没有重建西域都护府?
中原推翻元朝统治的战争,规模在中国历史上是大之一。明初主要战略是驱元于塞外,恢复战乱创伤。等永乐即位,丝绸之路经千年演变,不断战争,运输工具落后已不适应当时需求。
至于说明军力,到朱棣时火炮,单兵的狠牙棒装备已很强,把元驱远一点完全可能。但雄才大略的永乐。在明恢复元气后把目光投向了远海,海运比陆运在此后航海大发展时的先进性不用证了吧。如果当时朱棣知道西域有油汽肯定会夺取的。
再就是航海为搜寻建文帝之说,也是诬蔑,试想如果那么害怕还敢发兵夺位吗?
最后就朱棣后的明皇帝都比较奇葩,没有雄心壮志而致。
为什么明朝没有重建西域都护府?
身在闹市,心向青山
从唐朝失去西域但大明的建立,时间已经超过了五百年,五百年沧海桑田,许多都已经改变了。
1,朱元璋的态度
朱元璋称帝后曾以祖训的形式告诫其子孙:
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不自揣量,来挠我边,则彼为不祥。彼即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犯,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也就是说,在朱元璋眼里,四夷之地是穷乡僻壤,得之无益,若来犯击退即可,不必无故兴兵。
随后,朱元璋又他颁布了15个不征之国中。
所以,从大明建国开始,朱元璋对于对外开拓的态度就跟赵匡胤差不多,赵匡胤玉斧一挥――大渡河外非我有,朱元璋则颁布不征之国,从统治者的角度来说,便与汉唐不断对外用兵完全不同。
2,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和政治中心的北移
我国从宋朝开始,经济文化中心南移至江南,政治中心则经开封最终北移到了北京。
开拓西域很大一个原因是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贸易,而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是明朝更愿意开拓海外的朝贡体系,打通海上丝绸之路,与之相比,攻占西域便没有了动力。
汉唐时期,国都皆在西北的长安,为了国都的安全,打通河西走廊,占据西域虫安全的角度来看也是很有必要的。而从朱棣开始,大明政治中心移至北京,对于北京来说,显然东北更为重要。
3,大明其实也没有这个实力
大明时期,西域属于东察合台汗国(别失八里),而明朝的主要精力是对付北元――鞑靼和瓦剌,晚明则主要应对东北后金,根本无力经营西域。
汉朝之时为了击败匈奴,打通西域便是断其右臂,然后可以围攻,而大明除了朱棣时期,显然不具备同时反击蒙古三部――鞑靼、瓦剌、东察合台的想法和实力。
因此,大明之所以不经营西域,一是皇帝没有这个想法,二是大明经济文化中心在江南,更愿意开拓海外,三是大明不具备同时打击蒙古三部的实力和想法。
时间过去了太久,从唐朝失去西域,至清朝乾隆收复西域,差不多过去了一千年。
为什么明朝没有重建西域都护府?
西域都护府是西域地区最高行政机构,其在汉代和隋唐被设立的原因是相似的,但又有所不同。我们可以通过对比来分析明朝未能延续西域都护府的原因。
在汉代,都护府被建立是由于三个条件:
1.西域各国与汉朝文化交流需要(汉朝频繁出使西域)
2.西域小国分散并立,缺少统一管制
3.匈奴已经被汉武帝压制
从上述条件我们可以看出,设置西域都护府的原因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维护西域的团结和促进文化融合,其最大的先决条件就是匈奴已经被汉武帝击溃。而到了唐代,除了文化往来更加频繁外,都护府之所以能延续并更加兴盛最大的原因唐军打败了蒙古军队。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下面两点结论:
1.都护府的第一要务是维护地区安定,而诸如匈奴这样的融合势力,蒙古国这样已经成形的国家,是对地区和平最大的威胁。因此,只有击溃外来敌人(扰乱安定),才能去做民族交流,文化融合的工作。
2.西域都护府是管理西域小国的机构,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汉武帝时期西域有五十多个小国,唐朝即便形成了聚集的国家,但仍然比较分散,需要这样一个管理机构。
接下来,我们想想明朝的情况。明朝的外在最大敌人是蒙古国,而且明军从未击败过蒙古国。这就失去了最大的先决条件——西域的稳定都不能保证,如何谈民族交流呢?
此外,明朝是推翻元代残暴统治而建立起来的王朝,这就意味着其已经错过了民族交流的时机,因为西域诸国的统一是在战争中逐渐加剧的,五代十国,宋元更替,到了明朝,西域诸国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几个政权,这就意味着他们不会再需要依附于朝廷。因此,明朝已经不能再设立这样的机构了。
其实,在明朝后期,我们也不难想象女真的威胁和蒙古的威胁是同时具有的,一个国家本身就受到了威胁,怎么还会想着文化交流呢?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安定才是交流的前提。
为什么明朝没有重建西域都护府?
自汉朝以来,但凡中国历史上强盛的王朝,都会对掌握西域的控制权。汉朝,曹魏,西晋,隋朝(时间短,但有控制西域的趋势),唐朝,清朝。然而,作为大一统王朝的明朝,却从来没有控制过西域,不仅如此,反而在明武宗时期丢掉了唯一控制的哈密卫,自此之后,明朝与西域再也无缘。
为什么明朝始终没有能够对西域进行有效控制?
从军事的角度来看,明朝的军事实力不足以支撑明朝占有整个西域。朱元璋在将蒙古的元朝统治者逐出中原后,形势并没有随着蒙古人退出中原而有所好转,朱元璋政权面临的边境军事压力还是相当大的。蒙古依旧在西北地区有相当大的实力,且北方的蒙古其他部落实力并未受损,明朝建国之后,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解决西北(甘肃,陕西)的东北地区的问题。
朱元璋为了彻底解决问题,曾经派蓝玉率领军队,北伐蒙古,取得了不小的战果。与此同时,朱元璋将自己最为信任的几个儿子分封在边境,统领重兵,防备蒙古。但蒙古的问题依旧没有彻底解决,比如蒙古的兀良哈部落,仅仅是暂时臣服于明朝,并没有被彻底消灭,一旦明朝的威望稍有下降,或管控稍有松动,其便开始蠢蠢欲动。
在这种严峻的外部形势下,明朝主要防备的方向是北方。至于西北,实在是难以投入力量去征服。
明朝的军事制度,实行的是卫所制和军户制,这种制度使得明朝的军队战斗力退化极为迅速,朱允炆时期,便出现相当部分的军户不堪控制而逃亡,明军战斗力普遍开始向低走。朱棣取得江山后,五次北征蒙古,总体而言雷声大雨点小,不仅没有彻底 消灭蒙古的威胁,同时还让瓦剌做大,并使自己军队疲敝,经济衰退,因此不得不将长城以北的卫所撤掉,依托长城,开始了全盘的守势。
自永乐后期,明朝彻底失去了发动大规模主动性军事行动的能力。此后的二百年中,蒙古一直是明朝的最大威胁,尤其是在土木堡之变后,明朝更是将蒙古作为特级防备对象来对待。如此一来,本身便不充裕的军事资源(明朝中期开始出现大规模的吃空饷,士兵沦为军事农奴的情况)的前提下,自然难以在西北地区分配军事资源——即使是在重点防备的北方,河套地区还是被蒙古侵占,可见明朝的军事实力之低。
明孝宗时期,西域的吐鲁番汗国兴起,开始对明朝在西域唯一的据点哈密卫展开争夺,自此之后,双方围绕哈密卫进行了一系列战争,哈密卫多次易手,直到正德十年,明朝再也无力展开战斗,于是放弃了哈密卫,退守嘉峪关,从此,明朝失去了西域的唯一据点,终明朝一朝,也没能再次染指西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