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时,唐僧去古印度取经,为什么他能听懂本地语言?

唐僧去取经的时候,之所以能听懂印度的语言,主要是因为他之前和一个印度僧人学过一些。再加上前往印度的路上,又陆续学了一些,所以才能听懂。

但是。

这样的唐僧,对于印度语言的理解,其实只能算是二把刀。正常交流难度不大,但是想要学习和翻译经文,那就比较难了。所以,唐僧取经一共花了十七年时间。但这十七年当中,往返路上其实只用了不到三年,剩下的十多年时间里,唐僧其实一直都在印度学习。

唐僧,本名陈祎,法号玄奘。和西游记里描写的不同,唐僧其实并不是出生于唐朝,而是生于隋朝。据说唐僧他们家,祖上也是世代为官,只不过到了他这一代,家道中落,所以才不得不出家为僧。

不过,玄奘和尚出家之后,却展现出了极高的佛学天赋。据说玄奘13岁正式出家,20多岁的时候,便已经是熟读佛家经典的高僧了。

但是,此时的玄奘,却遇到了一个大问题。在学习佛经期间,玄奘发现,同样一篇经文,在不同的地方乃至不同的寺庙,可能是截然不同的。经文本身不同,那对于和尚们对于经文的理解,自然也就截然不同。

为了解答自己的疑惑,年轻的玄奘和尚,开始游历大江南北,拜访各地的寺庙,希望能够确定经书的真伪。当时正好赶上隋末唐初的战乱,国家对流民也没法管控,所以玄奘就趁着这个机会,跟着流民的队伍,走了很多很多地方。

然而在这几年的游历当中,玄奘却并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随着他游历的地方越来越多,见到的经文版本,也越来越多。到了这个时候,年轻的玄奘和尚,已经不知道如何是好了。

但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意外人物的出现,为玄奘和尚指明了方向。

在玄奘和尚游历的这几年当中,唐朝已经统一了整个中原。唐朝统一天下之后,为了扩大唐朝的影响力,派人去西域那边出使了一下,大概意思就是中原改朝换代了,以后我是你们的新大哥了。

在这次出使过程当中,唐朝派出的使臣,带回了一个在西域传道的印度和尚。

这个和尚,真的是来自于印度。据说这个和尚原本是从印度出发,想要去中亚那边传法。但是在此期间,恰好碰上了唐朝的使臣。这个印度和尚听说,远方还有一个那么强大的唐王朝,当即决定,和使臣一起返回唐朝,前往长安传法。

而当这个印度和尚出现之后,当时中原这边的很多僧人,都闻风而至,想要向这位来自佛学家乡的印度和尚,求教佛学。玄奘自然也听说了这个消息,后来也去拜访了这个印度和尚。

再之后,唐僧便和这个印度和尚,学习了一些印度语言,渐渐达到了能够正常交流的水平。

与此同时,这位印度和尚的出现,也让玄奘和尚产生了一个新的念头:既然这个印度和尚可以来,那我为什么不能去印度呢?

这个念头产生之后,玄奘很快就开始行动了起来。最开始的时候,玄奘主动上书,希望唐朝能够支持自己远行,最好再给自己一点补助就更好了。但遗憾的是,当时唐朝刚刚经历了突厥的入侵,差点把长安都给打下来了。所以对于玄奘的申请,唐朝官方没有任何回应,更没有任何支持。

唐朝官方的沉默,并没有让玄奘和尚气馁,反倒是更加坚定了西行的决心。后来,恰逢关中地区大旱,唐朝政府暂时放开了人口管制,允许百姓外出乞讨。玄奘便跟着流民的队伍,踏上了西行的道路。

至于说为什么要往西边走?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在唐朝初期那会儿,这几乎是唯一的一条路。熟悉地理的朋友都知道,从地理上来说,印度其实是在中国的西南方向,最近的路程,其实是翻越青藏高原,直接抵达印度。

但是请注意,在唐朝那会儿,青藏高原上面,人烟稀少。唐僧如果选择这条路,路上根本没有补给,根本不可能走到印度。

唯一的选择,就是顺着那个印度和尚来时的路,先前往西域,然后由西域南下,前往印度。

离开长安之后,玄奘和尚一路上经历了很多磨难,后来这些磨难被逐渐神化,就演变成了我们熟悉的《西游记》。但实际上,历史上真实的玄奘,在西行过程当中,肯定没遇到过什么妖魔鬼怪。不过,他遇到的困难,却并不比西游记里的少。

因为在当时那个时代,西域分成很多小国,战争很多。再加上沿途自然条件恶劣,玄奘和尚这一路,自然不可能太顺利。但最终,靠着自己的坚持和信仰,玄奘还是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抵达了佛祖释迦摩尼的家乡。

在西游记里面,到了雷音寺之后,唐僧只是稍微被难为了一下,最后还是顺利用自己的紫金钵盂,换来了一大堆经书。但在正史上,玄奘和尚抵达印度,却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因为玄奘抵达释迦摩尼的家乡之后,发现了一个很尴尬的问题:当时的佛祖家乡,已经不怎么信佛了,更别提他想要的那些正版经文了。

这事说起来其实很复杂,涉及到了印度历史上的宗教问题。反正当时玄奘面对的情况,基本上就是如此。虽然到了印度,但却并没有已经整理好的完整经文,让他直接带回去。

所以,接下来,玄奘开始游历整个印度,去学习和搜集各种经文。后来又前往印度当时的佛学圣地,那烂陀寺,并且在那烂陀寺学习了好几年。在那烂陀寺毕业之后,玄奘又开始在印度游历,花了好几年的时间。

这场求学之旅,虽然辛苦艰难,但成果也是显著的。经过十几年的苦学之后,玄奘已经成了整个印度境内,极为有名的佛学大师。就算在当时的印度,也很少能找到足以和他媲美的高僧。另外,在印度进修期间,玄奘还得到了一个‘三藏法师’的称号。

看过西游记的都知道,唐僧也被称之为唐三藏。这个称呼,其实就是来源于此。实际上,‘三藏法师’并不是专指唐僧,而是佛教的一个荣誉称号!只有熟读佛家所有经典的人,才能被称作为‘三藏法师’。中国上千年的佛教历史上,能被称之为‘三藏法师’的高僧,加起来也没几位。

在印度学了十多年之后,唐僧才带着自己搜集整理的佛经,踏上了返回的路程。回到唐朝之后,此后终其一生,唐僧都在从事经文的翻译工作,翻译自己带回来的那些经书。

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西天取经’。

所以,唐僧去古印度取经的时候,最开始其实也听不懂印度话。而且当时印度分成很多个小国,彼此之间语言还有很大差异。但唐僧却靠着自己的勤奋,硬是打破了这种语言之间的障碍,完成了伟大的取经和翻译工作,这才是唐僧真正的伟大之处。

在唐朝时,唐僧去古印度取经,为什么他能听懂本地语言?

唐僧去古印度取经,为什么他能听懂当地的语言呢?

印度这个词,还是唐玄奘定下来的,并且他还要负责翻译、传播佛经,你说他懂不懂古印度语?

不过呢,古印度语并非就是大家熟悉的梵文,且听我慢慢说来。

佛教传入中土

1、大月氏

匈奴,曾是中原最强大的对手,秦始皇看在眼里老不舒服了,直接派蒙恬将其赶出了河套地区。

匈奴跑到蒙古高原的日子并不好过,那时游牧于河西走廊西部张掖至敦煌一带的大月氏势力极为庞大,打得匈奴没了脾气,只好送质子到大月氏求和。

这位质子也是个狠人,在秦末逃回匈奴后直接杀了父王自立为冒顿单于,准备充足后开始对大月氏火力全开,并成功击杀了大月氏王。

大月氏族只好败走至伊犁河流域及伊塞克湖附近居住,后来因为遭到了乌孙部落的复仇再次被迫南迁至阿姆河北岸。

缓过气来的大月氏,就此扩张,征服了阿姆河南的大夏王朝,将其分为五部,建立大月氏王国。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大月氏,从而打通了西域,开辟出了丝绸之路。

《汉书·西域传》中说:“昔匈奴破大月氏,大月氏西君大夏。自此塞王南君罽宾,塞种分散,往往为数国。自疏勒以西北,休循、捐毒之属,皆故塞种也。”

大月氏大兴佛学,沙律便是其国最为有名的高僧,他有个弟子叫伊存,以西域大月氏使臣的身份出使长安,负责接待的乃是博士弟子景卢。

两人往来,景卢为伊存的佛学知识而倾倒,于是伊存口授其《浮屠经》。

《三国志·魏书东夷传》注引《魏略》载:“天竺有神人,名沙律。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者伊存口授《浮屠经》曰复立者其人也。”

无论是伊存还是景卢,都没意识到自己成为了佛教在中土传播历史的见证者,这一刻,佛唱就此在中原传响。

2、贵霜帝国

《鹿鼎记》中有个混混叫韦小宝,在朝廷和与之对立的天地会之间混得风生水起,他因缘巧合获得了《四十二章经》,根据夹藏在经中的地图指向找到了龙脉所在地鹿鼎山。作为康熙帝的妹弟,贪财的韦小宝最终还是没去鼓捣大清的命脉所在。

比较有意思的是,《四十二章经》还真是在中土亮相的第一部佛经翻译。东汉明帝派使臣出使西域寻找高僧,慕名找来了迦叶摩腾、竺法兰两位高僧,在洛阳翻译出了佛经摘录的《四十二章经》,这也是大月氏传入中土的第一部汉译佛经。

月有圆缺,大月氏走下了神坛。

五部之一的贵霜部后来打败大月氏,建立贵霜帝国,威名大盛,可是汉朝只知有大月氏王不知有贵霜王,这皆因一汉将班超!

汉明帝驾崩,西域大乱,焉耆国击杀西域都护陈睦,龟兹、姑墨等国也发兵进攻汉朝属国疏勒,班超与疏勒王互为倚靠固守城池待援。

汉章帝刘炟继位,下诏班超回师,附属汉朝的西域小国感觉主心无骨一再挽留班超,这最终促使班超折返西域平乱。

班超大杀四方,迅速扼制稳定了西域恶化的局势,上书汉章帝提出“以夷制夷”的方针并得到了汉章帝的支持,派出援军,重整西域。

班超打通西域南道后,开始进攻莎车,并用巧计击溃龟兹王派出的五万援军,从而迫使莎车投降,威震西域。

班超进攻车师之时,贵霜王曾派兵出征协助,如今见西域大局已定,为交好汉朝便提出和亲,欲娶汉朝公主。

班超一口拒绝了!

班超只知道曾经强大的大月氏没落了,怎能娶尊贵的汉朝公主呢?所以拒绝的完全不带情面。

西域新贵贵霜王被气坏了,派遣副王谢率军七万进攻班超,意图争回面子。

班超这时战力正如日中天,来者不拒,不服打到你服,直接把贵霜王这支精锐军打得找不着北,最后贵霜王只能纳礼求和。

班超至始至终都不知贵霜王之名!仍称为月氏王。

贵霜帝国在迦王一世开始进入全盛时期,进一步向印度扩张,建立起了一个纵贯中亚和南亚的庞大帝国。

迦王一世崇信佛教,也包容其它宗教,允许部族文化传统差异共存的局面,这就为东西方文化在贵霜帝国进行融合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举措也就造成了一国多教、派别林立的局面,再加上文化的差异,对佛经的争论剧烈,歧义百出,这促使迦王一世产生了结集的念头。

迦王一世与胁尊者发起结集,整理记录十八部说法,召集五百罗汉对经律论三藏进行解释,编成《大毗婆沙论》,大乘佛教由此诞生。

由于天竺南北文化的差异,在众多的地方语言并存的情况下,又形成了主流的两大语言文字。

两种古经文字

迦王一世尊重部落派别的文化差异,这造成了一种乱象,即贵霜国没有统一的文字、语言和文化。

在佛经古文字中,能够在战火中留存下来的最著名的是巴利文和梵文,依靠佛教和佛经才得以保存下来。

1、巴利文

巴利文是佛陀时代的大国摩揭陀国一带的大众语,后来随着小乘佛教向南传布而成为南系佛经的书面语,是释迦族的母语。

缅甸、柬埔寨、泰国用本国语记录了巴利文三藏,而纯粹的巴利文已经消亡。

2、梵语

梵语是古印度婆罗门教的标准语言,但并不是民众日常通用语言,而是婆罗门与佛教高僧使用的密语,又称天竺语。

梵语一词是随佛经传入中土的,在《梁高僧传》中说清了其来源“于是宣译众经,改梵(胡)为汉。”

在印度梵语早已失传,是中国的佛学让梵语在佛经中保存了下来。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天竺佛经毁于战火,而流入中土后的佛经却找到了新家。

中土佛教之路

天竺小乘教多不胜数,大乘教又允许小乘教的自由发展,所以佛经进入中土后发展之路异常艰难。

1、语言难

西域高僧来到中原,与负责接待外宾的鸿胪寺专员也只能做到正常交流,如何精准通过汉语翻译佛经术语以及理论观念,成为了第一个难题。

解决的方法只有一个!

译经人不仅要精通天竺各种方言,更要精通汉语,对于西域高僧或中原译官都是一样要求。

西域人学汉语,中原人学天竺语,彼此学习,密教之语梵语慢慢在中原僧人中成为了通用语。

2、立足难

佛教传入中土正是儒家文化盛行的时期,儒家具有根深蒂固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如何避免与儒家正面争锋成为了第二个难题。

西域高僧便采取了译经的方式来避免激化矛盾,不立教,先正理论,通过经文让民众了解佛家理念,最终能够融入到中原文化之中。

3、理解难

佛家理念要获得民心的认可和接受也不是件易事,所以不得不借助中原传统文化来进行传播。

东汉时借助的是道家的黄老之学,也就是黄帝之学和老子之学,其中的术语正好符合佛学的术语,观念也一致,这样就更容易被民众所理解,但也造成了佛道之间的区别模糊,“佛本是道”的说法就来源于此。

东晋后秦文桓帝姚兴,推崇佛教、儒学,让太子姚泓拜大儒淳于岐为师,又亲迎鸠摩罗什入长安,以国师之礼待之。

鸠摩罗什居凉州十八年,通晓汉文,发现早期汉译佛经与梵文出入较大,这是因为早期西域高僧凭记忆传法时,双方因语言差异造成的误解、漏缺或词不达意,因此建议姚兴重新翻译佛经,纠偏立正。

姚兴欣然应允,组织了以鸠摩罗什为首的大规模僧人重新译经,并广建寺院,佛教从此走向兴盛。

东晋玄学流行,崇尚老庄,讨论的核心问题是“本末有无”,正好对应大乘教中般若学中的“空”,玄佛合流之下,佛教开始大放异彩。

三国曹魏高僧朱士行,历史上第一位在白马寺受戒的汉僧,一脚迈出长安,终身未归,只传回手抄《大品经》梵本,即后译成的汉文《放光般若经》。

东晋高僧法显大师,65岁时西行求取戒律真位,以图规范僧人言行,他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流连贵霜帝国的佛教中心,再返中原时,岁月已匆匆流走了14年。

北魏僧慧生大师,奉胡太后之命前往西域,带回梵本经论170部。

道安身得汉传佛教禅法、般若两系大成,提倡本无之学,正好契合了道家玄学之说,最关键的是他提出了“不依国主,法事难成”的佛教发展之路:皇权为佛法让道,佛法为皇权护法。

唐朝十三棍僧救秦王,正是皇权与佛教结合的最好体现。

天竺高僧进中原传道,中原高僧西行取经,一进一出,原本属于天竺的众多佛文化在在消散,而在中原却得到了更好地发展和保护。

这时,唐僧西行开始了。

唐僧西行

唐朝东都洛阳净土寺,前身乃是北魏洛阳净土寺,名僧云集。

陈祎13岁时在此出家,法名玄奘,俗称唐僧。

唐僧高祖和曾祖都做过北魏的太守,那时正是佛学渐兴的时候,其父陈惠重儒学,因此玄奘从小就深受儒学与佛学的双重熏陶。

陈惠去世后,二哥在净土寺出家,11岁的玄奘跟随二哥入寺学习了《法华经》等多部佛家经典,两年后受大理寺卿郑善果赏识,破格允许13岁的陈玄奘在洛阳净土寺出家。

隋炀帝频繁发动战争导致起义四起,战乱不断,陈玄奘和二哥跟随净土寺的名僧逃往四川避难,并拜空、景两位高僧为师继续学习,学业大进。

20岁在成都受具足戒,戒品具足,正式取得了僧的资格,可成为比丘。

陈玄奘随后前往河南、河北游学,随着学习的深入,比照梵文,发现的汉传佛经的翻译往往不畅或义理含混不清,甚至南北理念还有重大分歧,这让陈玄奘生出了正法的念头。

陈玄奘从天竺来唐僧人口中得知戒贤法师正在那烂陀寺讲授总赅三乘学说的《瑜伽师地论》,于是决定亲自前往印度取经,上书朝廷请求西行。

此时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继位不久,国内局势不安,北边又面临突厥的威胁在实行禁边政策,因此拒绝了陈玄奘的要求。

贞观二年, 大唐荒年,禁边政策放开限制,允许百姓外出谋生,陈玄奘便跟随着灾民出了大唐,迈向了西行的第一步。

没有官方的保护,没有方向的指引,陈玄奘凭着正法的信念过荒漠,翻雪山,跨沼泽,望苍鹰狐独地徘徊天空,看山狼对月长啸,历经千艰万苦,终于来到了天竺,迎接他的却是断壁残垣。

强大的贵霜帝国早在东晋时期已经彻底灭亡,在陈玄奘到来时,天竺仍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诸国林立,许多佛教小派与佛位皆毁于战火之中,天竺正处于佛教的末法时代。

贵霜帝国结集让梵语成了佛经主流语言,但并非民众通常口语,这也造成了不少小乘佛经乃是用地方语记载而成,流入中士后迫使中原僧人去学习这些语言,陈玄奘也因在研习这些小乘佛经时学了些地方常用言,这就是他能够听懂当地语言的原因。

由于长期战火的弥漫,天竺许多教派和经文就此消亡,尽管全民皆信徒的时代结束,但人们仍然对梵文抱有莫大敬畏,因此当地人对一口流利梵文的陈玄奘倍加尊崇,热心带他前去寻找散在当地的僧人。

在当地僧人的口诉追忆中,天竺的佛史一步步还原进《大唐西域记》中,一路走,一路记,陈玄奘终于来到了中天竺,见到了时任天竺国王摩伽陀王尸罗逸多。

天竺王对大唐僧人的到来惊喜交加,并派人将陈玄奘送往那烂陀寺——天竺佛教最后的圣地。

陈玄奘在此学习多种经论,着重研习《瑜伽师地论》,兼学梵书《声明记论》。

五年后,陈玄奘再次出发历游天竺四方数十国,寻求真经。

再回那烂陀寺,陈玄奘已开口讲大乘教义,声名大震。

贞观十九年,陈玄奘带经返回长安,往返用时17年,旅程五万里,游访138国。

唐太宗召见,赐住长安弘福寺,后改住大慈恩寺,开展译经大业。

陈玄奘曾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论》译为梵文,输入天竺,成为一段佳话。

而印度一词乃是由陈玄奘而定,他在《大唐西域记》中说,“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

看到这儿,你该明白唐僧陈玄奘为什么懂天竺语了吧?这份成就,足可称为“天竺通”的中原第一人。

(图片均来自网络)

在唐朝时,唐僧去古印度取经,为什么他能听懂本地语言?

为什么去印度取经的玄奘能听懂本地语言?大家可能不知道,其实现代历史学界对玄奘身份的定义时,会经常将他定义成一个翻译家,也就是说玄奘本人就是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大翻译官。中国古代会外语的人也很多

其实中国最早出现翻译的年代非常久远。早在周朝时,就有关于翻译的记载了。古籍《册府元龟》里记载:

周公居摄三年,越裳以三象胥重译而献白雉,曰:“道路悠远,山川阻深,音使不通,故重译而朝。”

意思是周公摄政的时候,越裳国派了三个口译员(象胥)来朝贡,并且说因为路途太远,山川阻隔,所以派三个翻译官,一个传一个地翻译,翻译三次才能翻译成周公能听懂的语言,完成朝贡的使命。这就是儒家经典《尚书》里“重译献雉”的典故。

周公时代就有翻译的记载了,真正出现翻译一定更早

而到了秦汉时代就有了“九译令”、“译令官”等专职翻译官,后来历朝历代官方也都会招募培养专职的翻译人员。所以翻译在古代中国也并不是一个特别稀罕的职业。

玄奘也是外语大神

而玄奘生活的年代是唐朝,是中国古代除了元朝之外国际化程度最高的朝代,玄奘所生活的城市又是长安,是一个按现代标准都非常国际化的城市,玄奘日常生活中可能天天都会接触到一些生活在唐朝的外国人。而且玄奘是个僧人,需要大量学习佛教经典,而最早的佛经其实都是从印度的梵文翻译成汉文的,所以玄奘在学习时能接触到一些原文经典,甚至学习一些梵文也是非常正常的情况,所以玄奘会一些外语也是一点都不奇怪的了。

(玄奘取经图

有史书记载,玄奘早年就曾经跟随来华的西域僧人学习梵文。既然是西域僧人,那么玄奘所学习的应该就不仅是印度的梵文了,恐怕还会有一些西域国家的语言。而玄奘西行之后,也曾先到了今天克什米尔地区的迦湿弥罗国进修梵文,所以玄奘真正到达印度的时候,梵语应该已经说的非常流利了。

看看这些唐俑就知道当时的长安有多国际化

印度尽管语言非常复杂,每个地区都不一样,但玄奘所接触的主要是僧人,而是僧人都会学习佛教经典,所以有些造诣的佛教僧人也都会说梵文。当时的梵文在印度的佛教僧人里差不多就像现在的普通话一样,是大家都会说的,所以玄奘都能听懂,而且不需要学习太多种语言。

玄奘西行路线,先到西域学梵文,然后才到印度

而到达印度之后,有了语言环境,玄奘的梵文水平自然还会突飞猛进,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更多。玄奘西行总共历时17年,这么长时间,而且以玄奘法师的高智商,在他回国时,其梵文水平达到母语水平估计没有任何问题了。所以玄奘回国之后,为中原佛教翻译了大量梵文佛教经典,对佛教在中原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因此被后世视为杰出的翻译家。

在唐朝时,唐僧去古印度取经,为什么他能听懂本地语言?

唐玄奘不是去古印度哈!与今印度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哈!唐玄奘去的是天竺。虽然天竹当时在今印度半岛,但当时半岛并不是称之为印度哈,要认知时代与概念哈!概念就是认知。今印度半岛由元十六国组成,为西方在18世纪起侵略十六国,将十六国各国变为殖民地,再之后由英国人控制,这才有了今天的印度。十七世纪前不叫印度哈!天竺有三四千年历史,山海经称“天竺”为“天毒”,史记为“身毒”。还要说吗?不用说了,也不想说了。

自己看嘛:“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印度之人随地称国。殊方异俗遥举总名。语其所美谓之印度。印度者。唐言月。月有多名。斯其一称。言诸群生轮回不息。无明长夜莫有司晨。其犹白日既隐宵烛斯继。虽有星光之照。岂如朗月之明。茍缘斯致因而譬月。良以其土圣贤继轨导凡御物如月照临。由是义故。谓之印度。印度种姓族类群分。而婆罗门特为清贵。从其雅称传以成俗。无云经界之别。总谓婆罗门国焉。”

关于唐玄奘为什么能听懂各国语言?这得问唐为什么称之为天朝上国?唐皇为什么称之为天可汗?天圣?为什么唐玄奘这么牛?因为玄奘与玄宗确实是兄弟!唐玄宗是谁?是李隆基,称为拼命三郎,亦称李三郎。

张九龄、房玄龄、李白等人称唐玄宗·李隆基为圣人,二十五岁平定西域各国到达亚洲咸海、欧亚里海等域,李隆基执政时期为唐最强盛时期,那么一个强盛富饶的世界超级强国,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等都为世界之最,全世界的人都向往的国度,找点语言贩子难吗?肯定不难,也不缺,玄奘本就是一学霸,学语言对他来说并不难,这就是唐玄奘会多国语言的原因。

玄奘经过多少国家?几千国:阿耆尼国、屈支国、跋禄迦国、笯赤建国、赭时国、怖捍国、窣堵利瑟那国、飒秣建国、弭秣贺国、劫布呾那国、屈霜尔伽国、喝捍国、捕喝国、伐地国、货利习弥伽国、羯霜那国、呾蜜国、赤鄂衍那国、忽露摩国、愉漫国、鞠和衍那国、镬沙国、珂咄罗国、拘谜陀国、缚伽浪国、纥露悉泯健国、忽懔国、缚喝国、锐秣陀国、胡寔健国、呾刺健国、揭职国、梵衍那国、迦毕试国、波国、那揭罗曷国、健驮逻国、乌仗那国、钵露罗国、呾叉始罗国、僧诃捕罗国、乌刺尸国、迦湿弥罗国、半笯嗟国、遏罗阇补罗国、磔迦国、至那仆底国、阇烂达罗国、屈露多国、设多图卢国、波理夜呾罗国、秣菟罗国、萨他泥湿伐罗国、窣禄勤那国、秣底补罗国、婆啰吸摩补罗国、瞿毗霜那国、垩醯掣呾罗国、毗罗删那国、劫比他国等……,实在太多国家。玄奘不是一般学霸,而是超级学霸,少说也会上千种语言。

在唐朝时,唐僧去古印度取经,为什么他能听懂本地语言?

在真实版本的取经中,玄奘才是齐天大圣。今天的我们,用着翻译软件,也不见得有太多人,敢只身一人去多个国家。

但是,玄奘敢,而且这些国家说的还是小语种。玄奘没有车,就是一个人,有的时候有点基础的辅助设施,比如马和骆驼一类,在大唐明令禁止出国的情况下,偷偷出去,没有任何外援。

法师就是个奇才,当年在大唐的时候,就遇到了“外教”(从西域等地来的僧人),在没有语境的情况下,不但学会了梵文,还把西域沿途各种国家的语言掌握了七七八八。

当然,这得感谢大唐的强盛,李渊、李世民父子带着大唐的精兵强将们,硬是把周边各国,打得又跪又服。所以,各国人纷纷办签证来到大唐,学习的、旅游的、贸易的。

▲法师取经路线图

当时的法师又生活在全世界最牛的城市长安,也自然见多识广,接触语言颇多。

再加上当时的佛教经典,很多都是从印度的梵文翻译成汉文的,甚至法师能看到很多梵文原版经典,相当于双语教学。

所以,法师的梵文说得奇好。有多好?比本地人还要好!

法师到了那烂陀寺,拜戒贤法师,直接学的是超难的唯识宗。这一宗的教义写成汉语,僧众们都未必能看得懂,但是法师学习得毫不吃力。

还在当地高僧云集的辩论大赛上,一举夺得“最佳辩手”。也就是说,法师用自己的第二语言,打败了那些第一语言的本地精英。

所以,等法师回国的时候,皇帝派专车接他,还给法师盖房子,盖办公室。

▲大雁塔

法师在东土大唐一跃成为得道高僧,即使法师不从事佛教专业,只当翻译的话,也是大唐的顶级翻译,很可能没有之一。毕竟印度那一片区,没有人梵语说得比他好!

法师V5!

在唐朝时,唐僧去古印度取经,为什么他能听懂本地语言?

关于玄奘语言问题,笔者觉得要去问专业人员——一位在家修行的女居士。

“居士,唐僧西天取经,他是怎么跟当地印度人沟通的?”笔者抛出了萦绕心头的千古疑问。

(黄晓明饰演的玄奘)

女居士寺庙里,盘膝而坐,宝相庄严,面容微笑,目光微露,朱唇轻启:“玄奘大师,宿慧深种,自小不凡,遍学诸语,精研梵文,学究天人,故能与印人语。”

“小子慧根浅薄,学识鄙陋,请居士用白话交流,可以吗?”笔者摸了一把额头的汗,脸色羞红。

“没问题,唐僧就是玄奘大师,俗家姓名叫陈祎,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市)人,书香门第世家,他爹是做官的,他哥是出家人,住在洛阳净土寺,玄奘自小便在他哥身边耳喧目染,十一岁时,即可背诵《维摩诘经》与《法华经》,神童之名传遍洛阳。就连慧日、盛弘两位高僧亦对其赞叹不绝。”女居士闭上双眼,轻吐音色,神韵优雅。

两位大师赞叹玄奘:时皆讶其忆念之力,终古罕类也。——《续高僧传》

“小时候就是神童,难怪了。”笔者听得羡慕不已。

(小玄奘剧照)

“玄奘大师15岁时,就在净土寺出家,专门研习佛学知识,到29岁时,已成闻名天下的一代大师了。这时他开始学习外国语言文字了,由于大唐是当时的世界中心,很多外国人来大唐学习、经商等各种讨生活,所以玄奘大师可以在庄严寺系统地学习梵文梵语,此事记录在大唐高僧窥基的《瑜伽师地论略纂》第二卷里。”女居士依旧闭目轻言。

“公元629年,玄奘大师开始西行取经,途中,玄奘大师非常留意当地的语言文字,每经一个小国家,他就开始对比当地语言习惯,这些经历后来都记录在《大唐西域记》里,下面是摘取里面的一个片段。”女居士说完,念了一段引用。

跋禄迦国。东西六百余里。南北三百余里。国大都城周五六里。土宜气序人性风俗。文字法则同屈支国。语言少异。——《大唐西域记》

“玄奘大师就是这样一边西行,一边学习当地的语言文字?”笔者重复问了一句废话。

女居士情绪并未波动,答道:“是的,在玄奘大师西行的17年中,游历大半个印度,都是在学习中渡过的,他不但止学习语言、文字,还精研其中的关系。玄奘大师在印度游历期间,曾经在那烂陀寺居住了5年,在那里他一直跟当地的戒贤法师学习梵文梵语,典籍佛法。”女居士犹如亲历当时的一切,以念力忆起她脑海中的知识。

(玄奘与戒贤剧照)

“那当时的梵文梵语,玄奘大师可有具体的述说?”笔者想到一个关键点问。

女居士霎时间睁开双眸,精光四射,脸上微笑不止,目光瞄了笔者一眼,答道:“有的,下面会涉及极其专业的解说,请问是否有兴趣知道?”

“愿闻其详。”笔者想不能丢脸,硬着头皮答她。

“玄奘大师在《大唐西域记》第二卷里,详细记载了印度的释名、疆域、量词、计时、建筑、衣饰、饮食、文字、教育、佛教、种姓、兵法、刑法、礼仪,、医学、税赋、物产,其中文字、教育里提到印度人学习印度梵文的根本是声明学。”女居士眼光神敛,情绪开始有了波动。

七岁之后,渐授五明大论:一曰声明……——《大唐西域记·卷二》

“声明学指出,梵文由49个元音字母组成,至于这些字母的详细读法,记录在玄奘大师的再传弟子,新罗僧人遁伦著作的《瑜伽论记》中,近代的季羡林先生还原了这些读音,并整理成一张表。”如下:

“梵文字母拼合法,记载在《悉昙章》里,这本书是声明学的入门启蒙教材。慧立本、彦琮笺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里记载玄奘大师口述关于声明学的起源,梵文不知什么时候起源的,但传说是大梵天王传授,他传授的言论极其广博,记载世间万事万物,写成一本书叫做《声明记论》。此外,玄奘大师在他翻译的《瑜伽师地论》第十五卷中也对声明学作了介绍,由于篇幅繁琐,不再一一赘述。”女居士说完,重新闭目养神,不再理会笔者。

“难怪,玄奘大师比大部分印度佬还要更精通梵文,他研究得这么深!”笔者喃喃自语,若有所思的踱步离开。

(剧照玄奘手持经书)

古代能翻译佛经的,不但止要精通梵文梵语,还要精通国语,中华文化,才能做到信手拈来,翻译起经书来才能信、达、雅,鸠摩罗什翻译的经书更是如此。

唐僧真是个天才,学什么都厉害,他是个语言学家,笔者得出的结论。

《谈谈玄奘对梵语声明学的译介与弘扬》、《大唐西域记》

文:梁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